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2型糖尿病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代谢紊乱,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解 决方案,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根据相关研究报告,药物治疗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低血糖、心脏病、血管风险、体重增加等。为进一步增强 药物治疗效果,需加强研究具有新靶点或新作用机制的新药。2型糖尿病是最常 见和传播速度最快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现如今这种疾病急剧增加,严重危 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糖尿病降糖药在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主 要药物现状及部分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通过临床研究研发出五种常用口 服降糖药,GLP-1受体激动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超速效及超长效 胰岛素等。了解以类似物等为代表的新型降糖药的特点,作为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南。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对人体健 康危害极大。降糖药种类繁多,各有优缺点。 关键词: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药物治疗 引言: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并且人们的生活方 式也出现了许多转变。2型糖尿病的出现,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重要疾病 之后的又一疾病。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在越来越多人群众出现,这种非传染性疾 病的患病人数数量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百分之十 一点六。国际糖尿病联合会据(IDF)最新统计,二零一四年全球约有三点八七 亿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二零三五年,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六亿。糖尿病及其 发症导致了死亡人数和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为人民生活增添负担。它严重危害公 众健康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通过降糖药物进行 糖尿病治疗的手段已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减少了很多糖尿病治疗中出现的问题, 并且有效的提高了治疗质量。由此可以看出,了解低血糖治疗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以及通过药物的正确使用对糖尿病治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糖尿病治疗药物 现已投入临床应用阶段。2型糖尿病降糖药主要有硫脲类和双胍类,近年来有许 多新药用于临床。硫脲类每年对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患者造成二次伤害。虽然

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最新进展

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最新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类型。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抵抗引起,导致血糖升高。药物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近年来,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一、口服降糖药物的创新 1. 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是目前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葡萄糖合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以及减少对食物的摄入等机制,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目前,新一代双胍类药物已经问世,如特格列汀,具有更强的血糖控制效果,并在药物的副作用上有所改善。 2. 瑞格列奈类药物 瑞格列奈类药物是一种新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骨胶原样三肽受体的激活来降低餐后血糖。这类药物在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血糖控制和体重管理的效果备受关注,被视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希望。 二、胰岛素治疗的创新 1. 超快速胰岛素

超快速胰岛素是近年来的一项进展,其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新型胰岛素具有了更快的吸收速度和更高的生物活性,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高血糖危象等紧急情况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胰岛素泵 胰岛素泵是一种用于胰岛素治疗的设备,通过将胰岛素持续注入患者体内,模拟胰岛素自然分泌的方式,提供给患者更加精准的胰岛素治疗。中国在胰岛素泵的研究与开发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技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越来越受重视。 三、个体化治疗的创新 1. 血糖监测技术 血糖监测技术是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早期的血糖监测主要依赖于测指尖血糖,但该方式对患者而言存在较大的痛苦和不便。现在,随着血糖监测技术的进步,无痛血糖监测设备已经问世,大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便利性。 2. 药物个体化治疗 药物个体化治疗指的是根据糖尿病患者的个体特征,比如年龄、生活习惯、合并症等,来制定相应的用药方案。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中国也在药物个体化治疗方面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综上所述,针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进展。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方面的创新使得血糖控制更加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本身及其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糖尿病的治疗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简要的综述了临床上常见的几类降糖药物,即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药物、促进胰岛素分泌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新型降糖药物及传统中药,以期为临床上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的选择降糖药物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药物;合理用药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绝对不足而引起,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多种并发症的代谢性疾病,是内分泌科的常见疾病[1]。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发病总数的95%以上,其危害程度也最大,可以引起包括神经系统病变、循环系统病变、肾病、眼病和足病多种急性和慢性并发症[2]。糖尿病本身及其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糖尿病的治疗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3]。本文作者将对糖尿病现有治疗药物进行文献综合分析,以期为临床上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的选择降糖药物提供一定的依据。 1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在胃内会被消化酶及胃酸破坏,从而失去活性,因此,临床上应用胰岛素注射液[4]。胰岛素按照化学结构和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人胰岛素、动物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按照作用时间长短可以分为长效、中效、短效、超短效及预混胰岛素。如人工合成的长效胰岛素甘精胰岛素降糖作用可持续24 h,1次/d;中效胰岛素如优泌林N和诺和灵N等,作用时间可持续10 h以上,建议在睡前注射;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R需要在餐前30 min注射;超短效如诺和锐和优泌乐等,在注射5 min后就会发挥作用,需在用餐前5 min注射;预混胰岛素是将中效和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临床上,使用胰岛素应从低剂量开始,然后根据患者血糖变化情况来调整胰岛素用量。 2 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药物 相关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若单纯采用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类药物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5]。因此,双胍类及噻唑烷二酮类等能够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①双胍类: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包括二甲双胍、苯乙双胍、丁二胍等。此类药物通过抑制肝糖原异生,降低葡萄糖生成,增加葡糖糖摄取和利用,从而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最终使胰高血糖素释放减少、降低血糖。双胍类药物适用于肥胖糖尿病患者,不能降低正常人血糖,使用时要剂量个体化,并定期检测肝、肾功能。②噻唑烷二酮类: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主要包括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为高选择性的PPAR-γ强效激动剂,可以有效改善血

糖尿病药物研发进展

糖尿病药物研发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有数以亿计的患者。现在有两个主要类型的糖尿病:一型和二型。一型糖尿病是由胰 岛素分泌不足所致,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二型糖尿病是由胰岛 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耐受性两者结合导致的,常用口服药物治疗。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变化,糖尿病患者数量持续增加,研发 新型的糖尿病药物势在必行。 1. 现有药物 目前,二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是口服药物,共分为数个类别。 目前主流的药物包括双胍类药物(例如:二甲双胍)、胰岛增敏 剂(例如:格列奈),以及二甲双胍和格列奈两种药物的组合。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的效果并不是完美的,而且很多药物的使用也存在一定 的副作用,如胃肠反应、低血糖等。因此,当前的糖尿病药物研 发仍有进步空间。 2. 在糖尿病药物研发领域的进展

在糖尿病药物研发领域,目前大致分为两种方向。 第一种方向是寻找新型药物分子。拟阻断肠道中丙酮酸受体1(FFAR1)的药物在研发中。FFAR1是胰岛素新生的重要调节因 子之一,它可以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促进胰岛素信号的刺激效应。另一个方向是开发肠道生态学治疗方法,包括利用微生物菌株治疗,协助分解有机物和生成肠道酰胺的细菌的靶向治疗等。在研 究中,使用自体胆固醇负担健康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没有将肥胖 或糖尿病等风险因素附加到其背包上。 第二种方向是开发新的药物传递方式。很多糖尿病患者处于慢 性状态,需长期依赖口服药物来管理病情。但是口服药物不断地 通过肝脏的清除功能被清除或代谢,导致需要大剂量或更频繁的 用药来达到有效治疗水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研究人员正在开 发口腔喷雾、胶囊、注射剂等新的药物传递方式。 不过,尽管一些研究正在做出重大突破,糖尿病药物研发仍然 需要继续探索新的途径来发现更优秀的药物。在研究方面,需要 更多资源来进行和支持更富有创造性和高风险的项目,以期发现 并应用更多先进的科技和创新的思路。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政 策监管等方面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糖尿

降糖药达格列净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降糖药达格列净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研究 进展 在针对Ⅱ型糖尿病治疗中,SGLT-2抑制剂则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新型降糖药, 其中,达格列净于2017年正式由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有效降低血糖,对肾脏 和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本文将从作用机制、药物安全性、联合应用以及不良反 应等几个方面对达格列净治疗糖尿病的进展进行探讨和总结,并对该药未来进一 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1]。 1药理机制 肾脏是人体中糖类代谢的重要场所,对于维持血糖稳定起到重要作用。钠- 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在肾脏介导调控葡萄糖的重吸收。达格列净作 为SGLT-2抑制剂,能够选择性抑制SGLT-2,阻止葡萄糖在肾脏中的再摄取,促 进尿糖的排泄来达到降糖目的。 2单药治疗 达格列净单独使用,降糖的同时对心脑血管也具有一定治疗作用,抑制动脉 粥样硬化,使患者的心肌耗氧降低,从而改善心功能[2][3]。达格列净也对糖尿病 肾病具有一定治疗作用,降低血压、尿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尿微量白 蛋白水平,达到保护机体肾脏的作用。此外,达格列净使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和 血脂指标有明显改善,从而有效保护心血管和肾脏功能[4][5][6]。 3药物联用 3.1与胰岛素联用在李蒙等人[7]对达格列净和胰岛素联合应用的Meta分析中,将研究对象分为达格列净联合胰岛素组和安慰剂联合胰岛素组,在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胰岛素日剂量和空腹血糖几个方面对各组进行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显示,达格列净联合胰岛素用药,能够显著患者各项血糖水平。

3.2与二甲双胍联用双胍类药物通过减少糖异生和促进糖酵解,增加机体器官和组织摄取葡萄糖,抑制糖吸收并改善糖代谢。而达格列净与二甲双胍联用,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有研究表明[8],通过达格列净与二甲双胍联合用药实验组和安慰剂联合二甲双胍组进行对照实验,实验组的各项血糖水平均低于安慰剂组。 3.3与吡格列酮联用有报道显示[9],在对达格列净和吡格列酮的联合应用的临床观察中,设置参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患者早饭前服用吡格列酮片,实验组则是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达格列净片,两组实验连续治疗12周。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血糖水平,结果显示实验组均低于参照组。 3.4与沙库巴曲缬沙坦联用有研究显示[10],胰岛素分泌失衡、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存在十分普遍,Ⅱ型糖尿病与心力衰竭相互影响。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型药物,与达格列净联合用药,可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衰情况。 有研究对达格列净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Ⅱ型糖尿病合并心衰进行分析,选取医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基础的心衰治疗和基础降糖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这个治疗基础上,停用ACEI/ARB,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实验组则是在观察组的基础上给达格列净,两组实验连续治疗24周。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血糖和心功能对比观察组,各项血糖水平降低,心功能指标改善,达格列净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 4不良反应 4.1尿路感染和生殖系统感染达格列净的作用机制导致肾脏中排出的尿液葡萄糖含量升高,加剧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细菌繁殖产生。根据有关研究[11],在达格列净实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的对比中,使用达格列净后,生殖道和泌尿系统感染率较对照组高,但感染程度较轻。 4.2致癌根据研究表明,达格列净实验组与安慰剂组进行对照试验,在使用达格列净后,膀胱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发病率并无增高,但FDA 曾警示达格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D

2.2胰岛素类药物 若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药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糖,或者服用其他药物会给你带来不良影响时,医生可能就会建议你使用胰岛素。目前,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等装置通过皮下注射。 不同胰岛素制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也不同。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合自身当前病情的胰岛素类型,并制定适当的胰岛素注射时间。经过近代对胰岛素类药物的不断研究[18-24]不断深入,给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了不少的可选用药物。 为了达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时也可能将多种胰岛素预混后进行注射。通常,胰岛素注射的频率为1~4次/天。 由于单一的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存在一点的局限性,因此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不可缺少的一个手段。其中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方案,可作为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治疗的理想方法之一[25]。 3.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治疗2型糖尿病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现在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物理疗法为辅的进行治疗。物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有氧运动、传统中医针灸技术、经皮电刺激、矿物泥疗法等。在沈志祥[26]等人的研究中,有氧运动可降低2型糖尿病血浆AGEs水平,其作用与I血L糖降低和运动强度有关。传统中医针灸技术,简便效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蔡燕[27]通过针灸治疗糖尿病的Meta分析,系统评价了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认为,针灸治疗糖尿病,无论是从针灸本身的作用机制考虑,还是根据其糖尿病的病理机制,针刺腧穴主要是通过使血液循环加速,降低血脂,促使血糖恢复正常,其临床疗效肯定,且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尹真祯[28]通过对近十年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在79篇相关文献的经脉、穴位筛选,发现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常用有效穴位包括曲池、合谷(手阳明大肠经)、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在79篇文献中出现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及药物研究进展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及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病程长且高发的内分泌紊乱疾病,尤其是当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此病也趋于年轻化,因此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口服降糖药物和其他新型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物可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其他新型降糖药物可分为胰高血糖素样肽‐1激动剂、二肽基肽酶‐IV抑制剂和胰淀粉样多肽类似物。与此同时,新靶点的降糖药物也不断被开发出来。本文主要对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及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前言 目前,糖尿病患者比例的大幅度增长,糖尿病已经成为除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外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最为突出的慢性疾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据粗略统计,我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已经多达1.5亿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长期共同作用下,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代谢异常的内分泌疾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血糖水平相对增高为特征。糖尿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而形成的。口服降血糖药无效,通常需要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另一种为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β细胞分泌异常促胰岛素相对缺乏和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致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在糖尿病患者人群中,不少患者存在并发症的风险(如视网膜病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现阶段,1型糖尿病主要通过定期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但是仍有诸多的不良反应。2型糖尿病一般使用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但是部分患者仍需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新近上市普兰林肽、依克那肽、西他列汀等为新型的抗糖尿病药物,为糖尿病的治疗增加了用药选择。 一、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 (一)胰岛素 1、胰岛素的分类 胰岛素是一种酸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其给药途径可分为非胃肠道给药途径和非注射给药途径两种。[7]胰岛素可根据来源和作用时间及特点进行分类,具体见表1和表2。 表1 胰岛素根据来源分类 类别药物名称 动物胰岛素牛胰岛素、猪胰岛素 人胰岛素诺和灵 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诺和平 表2 胰岛素根据作用时间及特点分类 类别药物名称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新希望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迟钝希望性疾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1]。近20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敏捷上升,以2型糖尿病急剧上升为主。对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从中西医两方面做一综述,现陈诉如下。 1西药治疗 1.1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如今仍以胰岛素为主,如今已经开拓出多种胰岛素类的药品。长效胰岛素雷同物nn304,静脉滴注后约45in血糖落到最低点,落糖平缓,不引起夜间低血糖。能与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混淆利用。he901又称精氨酸—甘氨酸人胰岛素,其作用迟钝,可维持24h,与餐前注射超短效胰岛素团结利用,可较好地模拟生理性的胰岛素血浓度程度。人胰岛素是基因重组技能消费的生物制剂,和人体排泄的胰岛素布局完全雷同。其生物利用度高,免疫性小,过敏反响少。临床试用表白,餐前吸人雾化胰岛素具有精良的耐受,落糖结果与皮下注射胰岛素一样宁静、有用。天冬氨酸胰岛素是一种新型短效人胰岛素雷同物,其在康健人中不雅察皮下注射后汲取比人胰岛素快1倍,相宜于餐后高血糖的治疗。落糖、低落糖化血红卵白结果更好[2-4]。 1.2糖原异生按捺剂:糖原异生过多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紧张缘故原由之一,如今创造很多糖异生按捺剂具有落血糖的结果。糖异生所需的能量重要泉源于长链脂肪酸氧化。当糖尿病操纵不佳时,脂肪剖析历程中长链脂肪酸氧化增多,致糖异生作用加强。重要有3种:①长链脂肪酰转移酶ⅰ按捺剂;②脂酰内毒碱转换酶按捺剂; ②丙酮酸羧化酶按捺剂。etxir等长链脂肪酰转移酶ⅰ按捺剂可特异性地按捺长链脂肪酸氧化,增长葡萄糖利用,按捺糖原异生。临床研究证明,对idd型和nidd型糖尿病疗效佳[5-7]。 1.3葡萄糖苷酶按捺剂:葡萄糖苷酶按捺剂是一类以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汲取而到达治疗糖尿病的口服落糖药物。葡萄糖苷酶按捺剂是比力成熟的治疗糖尿病药物,已普及应用于临床。葡萄糖苷酶按捺剂类药物具有延缓或淘汰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汲取,低落餐后血糖及情况餐后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且被证明在低落餐后高血糖方面拥有精良的有用性和宁静性。该类药物重要包罗:阿卡波糖、米格列醇、乙格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1.1 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及胰岛素受体激动剂 1.1.1 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半合成人胰岛素及重组人胰岛素三类。动物胰岛素大多用猪或牛的胰腺提取,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是由DNA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的,安全性更高。 胰岛素目前为注射方式给药,其发展方向是重组人胰岛素取代动物胰岛素,非注射型精确释药人胰岛素替代注射型胰岛素。 1.1.2 胰岛素类似物(Comparison of Insulin)常用的胰岛素类似物有三种:一是赖脯胰岛素(Lispro),二是门冬胰岛素(Aspart),三是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 1.2 胰岛素促泌剂 1.2.1 磺脲类(Sulfonylurea)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胰腺β细胞膜上的磺脲受体(SUR),从而促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高糖时此效应被放大。 磺脲类药物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现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药物代表药物有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D一860)等;第二代药物有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等。第二代同第一代比,使用剂量较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已逐渐取代第一代。第三代药物为格列美脲(Glimepiride),其也是适用于单药治疗及与胰岛素联合使用的唯一的磺酰脲类药物。 1.2.2 非磺脲类(non-Sulfonylurea)这类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腺β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降糖作用快而短,模拟胰岛素生理性分泌,主要控制餐后高血糖。此类药物长期应用也会损害胰腺β细胞的功能。临床上应用的有瑞格列奈(repaglinide)和那格列奈(nateglinide)。有人称这类药为血糖依赖型胰岛素促泌剂[1]。 1.3 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sensitizer)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的药物。PPAR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在控制脂肪的贮藏和分解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治疗药物现状与研究进展(全文)

糖尿病治疗药物现状与研究进展 引言:糖尿病的定义:糖尿病(di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点为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外周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包括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为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尿糖阳性和糖耐量减低。症状典型者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候群。 一、西药治疗2型DM 目前临床治疗2型的DM西药主要有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脱敏剂等。 1、磺脲类降糖药 1.1甲苯磺丁脲(D860)为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口服后胃肠汲取快,2~4小时达到高峰,半衰期4~6小时,作用持续时间6~12小时。现因造成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临床已不常用。 1.2格列苯脲优降糖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是目前降糖效果最强、作用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磺脲类降糖药。因起效快,口服后快速达到最高血药浓度,作用持续时间长,优降糖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其代谢产物的50%经胆道排出,50%经肾脏排出。优降糖最常见、最严峻的副作用是低血糖,严峻时足以致死。 1.3格列齐特达美康属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口服后因起效快,快速达到最高血药浓度,作用持续时间长,属于中效制剂。

该药主要在肝脏代谢,60%~70%从肾脏排泄。达美康降糖作用比较和气,药效持续时间比较长。除了刺激胰岛素分泌以外,达美康还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小板凝聚性,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1.4糖适平糖适平经口服后汲取快而且完全,半衰期短,糖适平最大的特点是作用和气,很少引起低血糖,95%可通过胆汁排出,自肾脏排出的比例不足5%,特别适合老年以及有轻、中度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使用。 1.5格列美脲格列美脲属于第三代磺脲类药物,口服汲取快最速,服用后血药浓度2~3小时达峰值,持续时间最长,属于长效制剂,由于本药是通过双通道排泄,故可用于轻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与第一、二代降糖药相比,降糖效果最好,低血糖发生率低而且程度较轻。已经成为临床上最重要的药物。 二、双胍类降血糖药物 2.1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不十分清楚,主要作用于肝脏,抑制肝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它可促进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摄取并利用葡萄糖它可抑制脂肪酸氧化,而促进肌细胞利用葡萄糖,通过非氧化途径,促进糖原合成,从而降低血糖,减少肠道葡萄糖的汲取,延缓血糖的升高。降低血糖,改善心脏舒张期功能,降低总胆固醇,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氧化应激,改善血管舒张性,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一) 2型糖尿病的治疗多年以来一直以降低血糖为最终目标,直到近年众多内分泌专家和学者发现,糖尿病是一种以肥胖为中心的胰岛素抵抗,人们才开始关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等因素。2001年美国著名的麦卡瑞教授提出了导致2型糖尿病和大血管病变发生是由于游离脂肪酸的脂毒性,其最终会产生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的概念。就此从根本上树立了糖尿病治疗不仅仅是控制血糖升高而且需要控制代谢紊乱的全新概念。 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它常以肥胖为中心伴有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和糖代谢紊乱等。通常2型糖尿病病人中50%的患者伴有一种其它代谢紊乱,40%的患者伴有二种或三种,只有10%的患者不伴有其它代谢紊乱。可见9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升高同时会并有高血压、肥胖、脂代谢紊乱等。因而单纯控制血糖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树立超越降糖的新概念。 ﻫ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包括2型糖尿病的糖耐量轻度增高(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临床上诊断有胰岛素抵抗,也将视为代谢紊乱综合的必要条件之一。1999年WHO提出如果葡萄糖不耐受(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和(或)胰岛素抵抗合并有(1)高血压(2)脂代谢紊乱(3)中心型肥胖(4)微量白蛋白尿(大血管病变前一种标志)这四种辅助条件中的2个条件,就表明患者有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ﻫﻫ代谢综合征引起的后果是多重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一个患者身上集聚出现,其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大血管病变以及脑中风的危险大为增加。因而所有治疗都应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良好控制血糖、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控制高血压、改善脂代谢紊乱等。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既可以降糖又可以提供降糖外额外利益的药物,经济而方便的满足治疗要求,达到最终控制糖尿病的目标。 ﻫ目前已证实2型糖尿病中微血管病变与血糖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大血管病变则是由于中心型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纤溶系统异常,多囊卵巢综合症等造成内皮细胞的损害加快,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所以我们对2型糖尿病更要关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所造成的代谢紊乱。 这几年,胰岛素抵抗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胰岛素抵抗是指在正常胰岛素水平下不能发挥降糖作用。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的信号传递发生了障碍,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不能有效结合。胰岛素受体是一个四聚体,含2个β亚单位,2个α亚单位,β亚单位含酪氨酸激酶活化物,激活了胰岛素受体DSI,并进一步激活磷酯酰激存酶Ⅲ,从而控制糖脂代谢。这些传导受体作用于浆细胞膜抗原,一旦抗原明显增加会减少这些酶的活性,葡萄糖转运因子4就不能到达细胞表面,葡萄糖就不能进入细胞,导致信号传递障碍。这是2型糖尿病发生代谢紊乱的主要环节。胰岛素抵抗从2型糖尿病开始前的10年中就存在,并延续至整个疾病中。早期,胰岛素的分泌能够代偿胰岛素抵抗的产生,到IGT阶段,代偿发生下降,血糖开始升高。2型糖尿病病人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胰岛素分泌不断下降,血糖水平不断升高,代谢紊乱进一步加重。可见早期干预可以使血糖不再增高,代谢紊乱得到很好的控制。如同飘浮的冰山深埋于水下不易被发现的部分,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患病中也不易发现。在空腹血糖升高而不伴有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的早期糖代谢受损时,胰岛素敏感性已下降到原来水平的70%,同时大血管病变已有10%增加。等到IGT阶段空腹及餐后血糖均升高时,胰岛素敏感性已下降50%,大血管病变也达到40%。直至2型糖尿病阶段胰岛素敏感已是原来的30%,胰岛素分泌下降50%,大血管病发症发生率则达到50%。在IFG阶段,由于不断增加的胰岛素抵抗,大血管病变已经发生。 ﻫ目前对抗糖尿病药物的评价已经有了新的标准。这就是不仅要评价其控制血糖方面的作用,也要评价其对代谢综合症中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抗糖尿病药物中,格华止通过改善β细胞的功能、降低肝糖异生、减少游离脂肪酸和降低脂毒性,增加外周糖的利用,从而全面而安全的降糖。由于它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同时起到降糖和纠正代谢紊乱的作用,因而对心血管病变有显著的干预作用。格华止循证医学的研究也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 首先要看的还是对血糖的控制。临床实验证明:格华止可以降低空腹血糖78mg/dl,餐后血糖下降83mg/dl。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一段时期的血糖标准)下降1.5-2%,大多数抗糖尿病药物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1.5%。与其它类药物比降低FP G和HbA1c效果显著。目前美国在格华止治疗糖尿病的剂量选择是2000mg/天,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可达2%。研究证明:格华止在使用剂量500mg/天时,即可产生明显的降糖作用。但如果剂量达到1700-2000mg/天时,格华止能够表现出额外的作用,表现在对抗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降低体重和降低脂毒性作用。因此现在普遍的格华止使用剂量均在2000m g/天。从格华止剂量疗效依赖性研究中还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不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50mg/天、500mg/天、2000mg/天的比对,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而且都是可以耐受的。ﻫ 在评价抗糖尿病药物疗效的新标准中,第二个需要我们重视的是脂毒性。脂毒性是导致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衰竭和进行性发展主要因素。在脂毒性的研究中游离脂肪酸是受关注最多的,它不仅能够抑制葡萄糖进入肌肉组织,使高血糖明显加重,

中西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西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伴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的疾病群,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本文首先概述2型糖尿病的发病状况与机制研究,论述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研究进展和糖中药治疗进展,对2型糖尿病的中西药结合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西药结合治疗;胰.岛素;治未病 2型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慢性不可治愈的代谢病,是当前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增加。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作用缺陷引起,长期发病可导致眼、心脏、血管、肾、神经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导致同时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多采用各种药物进行治疗,其中西药包括磺脉类、格列奈类、二甲双肌、噬哩烷二酮类、等药物,也包括胰.岛素等药物治疗。而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各种中成药也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本文为此具体综述了中西药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1 2型糖尿病的发病状况与机制研究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目前的糖尿病患者在9000万左右,其中2型糖尿病占95.0%以上,己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二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

病。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是有各种伴发并发症,卞要是危害心、脑、肾、血管、神经、皮肤等02型糖尿病多在3510岁之后发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不一定减少,但是有效胰.岛素会明显下降,使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胰.岛素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祖国医学认为癖血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现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出血、渗出、血流缓慢、血浆纤维蛋自原含量增高、血管基底膜增厚等,也能体现中医癖血实质的病理改变。 2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社区居民生活节奏快,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不断追求,进而使得糖尿病的患病率也不断增高2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发现至今己有快百年的历史,胰岛素的种类越来越多。不过随着医学技术的力一法,胰素治疗不再被认为是长期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失败后的最终手段,而是力求模拟生理性胰素分泌模式通过胰岛素治疗可获得血糖的良好控制可降低葡萄糖毒性作用,有利于胰岛素p细胞恢复分泌功能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传统胰岛素强化治疗力一案,能解除葡萄糖毒性,逆转和保护胰细胞的功能。胰岛素的治疗对于改善胰岛素分泌与抵抗指数有重要作用,保留了降糖药物的快速起效和对餐后血糖有效控制的特点,同时提供基础胰岛素分泌。在胰岛素治疗药物中,诺和灵R的卞要成分是生物合成的人胰岛素,其代谢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皮下注射后很快就可以达到最大血药浓度。而诺和灵V的主要成分是低精蛋自锌胰.岛素,起效时间相对比较慢,但是持续时间大约为21h,可用于夜间血糖的控制。而甘精胰.

口服Ⅱ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口服Ⅱ型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1.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简述。目前引起Ⅱ型糖尿病的病因归结为遗传缺陷、生活习惯和后天的器官官能障碍(Acquired Organ Dysfunction)三大因素。许多单基因型糖尿病是有遗传基础的,比如线粒体基因组缺陷和一些罕见的糖尿病症是有关联的,但只能解释很少一部分病例[1]。具体是由什么基因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发生现在还很不清楚。糖尿病可能与多个基因而不是单个基因相关,可能存在很多糖尿病的易受性基因[2]。生活习惯的改变也会引起糖尿病,这些因素导致或加重了胰岛素抵抗,或者削弱了胰岛素的分泌。如在中国,受城市化的影响,农村的糖尿病发病率是0.1%~0.2%,城市则超过5%[3]。第三个因素是后天的器官官能障碍,它是指随着糖尿病代谢环境的发展。 葡萄糖动态平衡中出现的其他缺陷,如β-细胞功能紊乱[4]。早先认为先有胰岛素抵抗再有β-细胞功能紊乱,是胰岛素抵抗引起了Ⅱ型糖尿病。但现在的研究发现,β-细胞功能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相似,在Ⅱ型糖尿病发病之前就存在了,且是前者造成了葡萄糖耐受的降低。所以现在认为这是个双重诱因的疾病[5]。当血浆葡萄糖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和过量的脂肪酸(过度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一个典型特征)一起作用使得β-细胞功能进一步恶化,胰岛素敏感性也会降低,血糖同时逐步达到糖尿病的水平,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1]。 2.治疗Ⅱ型糖尿病的药物。 Ⅱ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相对缺乏(或者相反)所致的高血糖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治疗主要以给予口服降糖药为主。 2.1 胰岛素促泌剂: 2.1.1 磺酰脲类(SU):SU是临床应用较多的口服降糖药。第1代SU于50年代开始使用,主要有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70年代投入临床的第2代SU有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等。第3代SU于80年代开始使用,以格列美脲(glimepiride,Amary1亚莫利,GMD普糖平)为代表,它通过与胰腺β细胞表面的SU受体结合,促K通道关闭,膜去极化,引起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而促使胰岛素的释放,且能抑制肝葡萄糖合成。格列美脲还可以通过非胰岛素依赖途径增加心脏及其他周围组织葡萄糖的摄取。本品用量小,见效快,作用时间长,且不会导致患者在运动期间和运动后发生低血糖。它是FDA批准的唯一可与INS合用治疗继发失效的Ⅱ型糖尿病的磺酰脲类降糖药。格列美脲生物利用度近100%,99%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代谢后60%经尿排泄,40%经胆汁排出,消除半衰期5~9h,本品于早餐或第一次正餐前即刻服用,1次/d,初始剂量为1mg,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每1~2周按1mg、2mg、3mg、4mg、6mg递增,个别患者最大剂量可用至8mg。主要不良反应有眩晕、无力、头痛及恶心,心血管不良反应很少[6]。 2.2 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胰岛素拮抗(insulinresistance,IR)

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

降血糖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前言 (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糖尿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NIDDM),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总发病率的90%。近年来2型糖尿病人数在全球呈不断上升趋势,导致糖尿病迅速在全球流行,与生活方式的快速西化,即高糖及高脂肪饮食,缺乏体力锻炼,伴发于儿童期及成人期的肥胖症,以及日益恶化的环境与基因改变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胰岛素介导的骨骼肌葡萄糖吸收降低,脂肪组织释放的游离脂肪酸增强,最终导致外周高血糖及餐后高血糖。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基因和环境因素引起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糖尿病最重要和主要的特征,并与其并发症密切相关。近年来对糖尿病发病的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相信不久的将来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这为抗糖尿病药物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空间。 1.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人的胰岛素浓度正常或不断升高的情况下,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如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正常预计水平,即产生胰岛素抵抗。 为了维持正常的葡萄糖耐量,胰腺β细胞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以对抗严重的胰岛素抵抗。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有着同样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一个早期和主要的特征,在大多数糖尿病中都存在,并且促进了该病的发生和发展。 2.β细胞损伤与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 有约1/3的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可能是其发病的始动因素。而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代偿性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同样会引起β细胞渐进性损伤。因此β细胞损伤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β细胞损伤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细胞凋亡,细胞因子,NO,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自身抗体等等。 3.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20世纪60年代Mchnert将耐糖量异常和高血压称为“富裕综合征”。1981年Hanefeld 和Leohardt 称其为“代谢综合征”,并发现了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988年美国糖尿病学家Reaven推测由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高血压构成的代谢综合征的基础是胰岛素抵抗,由于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故称其为“X综合征”。近年来的文献多采用“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或“代谢综合征”。 IRS的特征有:2型糖尿病或葡萄糖耐糖量异常,血脂异常,中心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症,脂肪肝,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等。2型糖尿病是IRS的一部分,它们共同的基础是胰岛素抵抗。 4.糖尿病并发症 Ⅱ型糖尿病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并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常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性肾病变,眼部病变,神经病变等。 其发生、发展与糖尿病发病年龄、病程长短、代谢紊乱程度和病情控制程度有关。这些并发症可单独出现或以不同的组合同时或先后出现。4.1大血管病变;4.2微血管病变;4.3神经病变;4.4眼部病变;4.5皮肤及其它病变。 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时间,一般患糖尿病5年之后出现,其发生的早晚和严重程度与血糖控制好坏、血脂、血压等直接相关。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2型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深涛 糖尿病(DM)是一种由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疾病[1]。糖尿病所引发的物质代谢紊乱可致全身组织器官结构的损害和功能的异常,特别是各种并发症导致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而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2000~2030年,全球糖尿病人数将在1.8亿的基础上增加1倍,其中大多数是2型糖尿病,而中国将是第二大来源国家。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中国将以3000万~5000万之病人数成为2型糖尿病大国。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非常急迫的重要意义。 中医认识和治疗糖尿病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中医文献中就有关于“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记载,已经认识到饮食情志失节、肥胖等与糖尿病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并提出了饮食疗法和体育疗法。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消渴病的独特理论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经后世医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理论和实践日趋完善,在防治糖尿病特别是在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并且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存在着降血糖效果不甚理想,相关的一些研究可重复性差等问题,能否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和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糖尿病的现代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慢性的、逐渐演变的过程,是在遗传基础上,环境因素作用的积累、年龄的增长导致血糖水平的逐渐升高和葡萄糖耐量的缓慢减低。WHO(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但其病因病机仍尚未确切,目前认为是一种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参与的复杂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缺乏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状态[2]。因此,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功能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两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而胰岛素抵抗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强调以治疗DM的不同药物作用于该病理生理基础的不同环节,但血糖达标仍是目前的主要指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控制控制目标,空腹血糖(FPG)应〈6。1mmol/L、餐后血糖(PPG)〈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血压〈130/85mmHg。目前抗糖尿病药物主要是控制高血糖,包括口服降糖尿病药、胰岛素及类似物等。(一)糖尿病的口服药物治疗 传统药物传统治疗DM药物包括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胰岛素促分泌剂是通过抑制A TP依赖性钾通道造成K+外流,使B细胞去极化,引起Ca2+内流增加,从而诱发胰岛素分泌。主要包括发下二类: 磺脲类常见的降糖药,有氯磺丙脲和甲苯磺丁脲(D860)、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部分药物可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糖的输出。长期服用会使胰腺B细胞疲劳且功能降低,损伤肝肾,低血糖等。 美格替耐类主要包括餐时血糖调节剂和胰岛素分泌模式调节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