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1989.08.02

•【字号】

•【施行日期】1989.08.15

•【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

•【时效性】失效

•【主题分类】土地资源

正文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1989年8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务

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和《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卫星城、郊县城镇、独立工业区和城市

发展控制用地。郊县村镇建设除另有规定外,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区划分类

第三条本市城市土地使用区划分类如下:

(一)绿地、旷地、城市发展控制用地,指公共绿地、风景区用地、城市隔离绿地、苗圃、果园、林地、其他绿地以及城市发展控制用地等。

(二)居住用地:

第一类居住用地,指环境和建筑质量较好的低层、低密度的居住用地;

第二类居住用地,指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用地;

第三类居住用地,指高层住宅为主的居住用地。

(三)公共活动中心用地,指市中心、分区中心、地区中心及市级专业中心(不含居住区中心)的行政办公、金融贸易、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综合建筑用地。

(四)工业用地:

第一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的环境有干扰、有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二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的环境基本无干扰、无污染的工业用地。

(五)仓储用地:

普通仓库用地,指普通库房建筑为主的仓库用地;

危险品仓库用地,指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六)大专、科研、设计用地,指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指城市供应设施(水、电、热、燃气等)、市内交通设施(公共交通、出租汽车、货运交通、轮渡、交通管理设施和停车场等)、通信设施(电讯、电话、邮政等)、市政环卫设施(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粪便垃圾集运处理设施等)、消防设施、各种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

第四条各项建设用地应符合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和《城市土地使用适建范围表》(详见表一)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

第五条新建、扩建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应根据批准的详细规划确定;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和《建筑密度与建筑面积密度

控制指标表》(详见表二)的规定,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定。

第六条中心城旧区的建筑工程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者,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在第五条规定的基础上按下表规定增加建筑面积:

─────┬─────────────┬───────────────────

等│允许建筑面积密度│每提供一平方米开放空间有效面积允许

││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

级│(万平方米/公顷)│

─────┼─────────────┼───────────────────

1│2及2以下│1.0

─────┼─────────────┼───────────────────

2│2.1-4│1.5

─────┼─────────────┼───────────────────

3│4.1-6│2.0

─────┼─────────────┼───────────────────

4│6以上

│2.5

─────┴─────────────┴───────────────────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七条居住建筑的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防疫和建筑保护等要求外,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本市用地的实际情况,居住建筑的间距规定如下:

1.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朝向为南北向或南偏东(西)的,在中心城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在卫星城及郊县城镇不小于1.2倍;朝向为东西向的,在中心城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9倍,在卫星城及郊县城镇不小于1.0倍。

2.相互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在中心城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7倍,在卫星城及郊县城镇不小于0.8倍。

(二)在中心城旧区建筑密集地段进行改建,建筑间距按本条第(一)项规定执行确有困难的,在保证原来的居住环境确有改善的前提下,可适当缩小,但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朝向为南北向或南偏东(西)的,改建后的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9倍;朝向为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8倍;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其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与基地外的居住建筑的间距,仍须按本条第(一)项规定执行。

(三)多层居住建筑有底层商店的,其建筑间距不得缩小。在中心城旧区建筑密集地段进行改建,执行本条第(一)项规定确有困难的,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定,其与南侧建筑的间距,可扣除底层商店的高度(只限一层,自室内地面至楼板面),但不得同时执行本条第(二)项规定。

(四)高层建筑(含高层建筑群)与居住建筑的间距,按下列规定确定:

1.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包括高层、多层、低层)的居室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一小时;

2.居住建筑的朝向为南北向的,高层建筑与其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5倍,且其最小值不小于24米;

3.居住建筑的朝向为东西向的,高层建筑与其东(西)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25倍,且其最小值不小于13米;

4.在中心城旧区建筑密集地段进行改建,执行本项第2、3目规定确有困难的,在符合本项第1目规定的前提下,其间距可适当缩小,但不得小于最小值。

5.凡符合本项规定的,可不受本条第(一)项规定的限制。

(五)在符合以上各项间距规定的前提下,低层居住建筑与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8米;多层、低层居住建筑与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

(六)在第一类居住用地地区进行新建、改建时,应保持该地区原有的良好环境,其最小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

(七)多层居住建筑的两个山墙的端距不小于较高建筑物高度的0.4~0.5倍;如按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或居住区内部通道的要求,应按消防或居住区内部通道的要求控制,具体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定。

新建、改建的居住建筑,均应按前款规定的间距,通过改进规划布置和建筑设计,积极改善居室日照条件和自然通风条件。

第八条医院病房大楼、休(疗)养建筑、幼儿园、托儿所和中小学教学楼的建筑间距的确定,除须符合消防、卫生等规定外,应进行日照阴影分析,保证受遮挡的上述建筑的房间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三小时。

在中心城旧区改建执行前款规定确有困难的,其间距可适当缩小,但应保证受遮挡的房间冬至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少于二小时。

第九条沿建筑基地边界布置的建筑,应与边界外保持适当的间距。界外是空地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多层、低层建筑与基地边界的南北间距,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0.5倍;与基地边界的东西向侧距,不小于0.25倍。

(二)高层建筑与基地边界的南北向间距,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0.25倍,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12米;与基地边界的东西向侧距,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0.125倍,且其最小间距不小于6.5米。

(三)在中心城旧区建筑密集地段进行改建,执行本条第(二)项规定确有困难的,可适当减少,但不得低于最小值。

界外是居住建筑的,除须符合前款规定外,不论高层、多层、低层建筑均须符合第七条规定。

界外是河流、道路、永久性绿地、高压线走廊的,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定其间距。

第十条除第八条列举的建筑外,其他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应根据城市设计、消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工程管线、人防疏解、建筑保护和施工安全等要求和有关规定,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具体核定。

第五章沿路建筑高度沿路建筑后退距离

第十一条沿城市道路建筑的高度,除必须符合建筑保护、消防和日照间距等要求外,还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一般路段,沿路建筑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

建筑后退距离(S)的1.5倍,即:

H≤1.5(W+S)

(二)在市中心、分区中心、地区中心和市级专业中心地段,沿路组合建筑的高度按投影面积控制,具体按下式计算确定:

A≤L(W+S)

式中:A--沿路组合建筑以1∶1.5(即56.3°)高度角投射在地面上的投影总面积。

L--建筑基地沿路的长度。

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S--沿路建筑的后退距离。

(计算方法按本规定附录二第3条(2)执行)

(三)道路交叉口的建筑高度,应按宽路计算,但沿窄路部分的建筑长度超过30米时,其超过部分应按窄路确定。

第十二条在机场、电台、保护建筑附近及其他有净空限制和城市景观高度控制要求的地区,新建建筑物的高度必须符合本市有关净空限制或高度控制的规定。

第十三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应按详细规划的规定执行;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米。高层建筑和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

在中心城旧区执行前款规定确有困难的,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核定,后退距离可适当缩小,但建筑物的基础、台阶、管线、阳台及附设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

线。

第十四条新建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旅馆、办公楼及大型商场等建筑物,其主要出入口面向城市道路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详细规划有规定外,不得小于8米,并应妥善安排沿路出入口位置,不得影响城市交通。

第十五条郊区公路规划红线两侧应划定隔离带,隔离带的宽度规定如下:(一)国道、快速公路,两侧各50米;

(二)主要公路,两侧各20米;

(三)次要公路,两侧各10米。

公路规划红线及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扩建、改建任何建筑物和构筑物,但可耕种或绿化造林。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批准,也可开挖沟渠,埋设管道,架设杆线。

公路穿越村镇、城镇时,各项建设可按村镇、城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后退公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5米。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规定由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规定自一九八九年八月十五日起施行。

附录一名词解释

1.城市土地使用区划分类--指对城市用地根据综合功能分区的原则进行分类,以便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使用性质、适建建筑范围和建筑容量指标。

2.建筑密度--建筑底层占地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以百分比表

示)。

3.建筑面积密度--建筑的各层建筑面积总和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以万平方米/公顷表示)。

4.开放空间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任一方向的净宽度在4米以上,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2)以净宽1.5米以上的开放性楼梯或坡道连接基地地面或道路,且与基地地面或道路的高低差在7.5米以下;

(3)除骑楼、交通廊道和底层社会性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外,其他开放空间不得有上层建筑,但允许设采光天棚或遮阳篷架;

(4)常年开放为公众通行或休息用,不得改变用途性质。

5.旧区--指中心城分区规划中南北分区的范围,即中山环路环绕的部分和黄浦江以西(北),内走马塘以南的范围。

6.新区--指中心城除第5条所述南北分区外的其他九个分区的范围。卫星城、郊县城镇、独立工业区和城市发展控制用地规划范围内的建筑工程,只适用新区的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控制指标。

7.中心地段--指市中心、分区中心、地区中心和市级专业中心及其相邻的周围地段,其范围按分区规划核定。

8.一般地段--指中心地段以外的其他地段。

9.建筑密度地段--指建筑密度超过60%的地区。

10.日照有效时间规定如下:

─────────────────┬───────────────────

建筑物朝向│有效日照时间

─────────────────┼───────────────────

正南向│9∶00-15∶00

南偏东1°-15°│9∶00-15∶00

南偏东16°-30. │9∶00-14∶30

南偏东31°-45°│9∶00-13∶30

南偏东46°-60°│9∶00-12∶30

南偏东61°-75°│9∶00-11∶30

南偏东76°-90°│9∶00-10∶30

南偏西1°-15°│9∶00-15∶00

南偏西16°-30°│9∶30-15∶00

南偏西31°-45°│10∶30-15∶00

南偏西46°-60°│11∶30-15∶00

南偏西61°-75°│12∶30-15∶00

南偏西76°-90°│13∶30-15∶00

─────────────────┴───────────────────

注:(1)日照时角--按平均每小时15°计算。

(2)日照计算点--指受遮挡窗户的窗台中点。

11.高层建筑--指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建筑,其中高层住宅为8层以上(不含8层)。

12.多层住宅--指4至8层的住宅。

13.低层住宅--指1至3层的住宅。

附注二计算方法说明

1.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计算

(1)建筑面积:按国家经委颁布的《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计算。但在计算建筑面积密度时,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面积不计;屋顶层建筑面积不超过标准层的建筑面积10%的不计;开放空间的建筑面积也不计。

(2)建筑基地面积:

甲、建筑基地面积必须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正式划定的用地范围面积为准;基地周围道路规划红线以内的面积不得计入。

乙、建筑基地内如有不同性质的建筑(如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建筑等)应分类划定建筑基地范围,分别计算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各类建筑基地的划分,规划设计上有明确界限的,以规划设计为准;规划设计上无明确界限的,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分摊计算。

丙、建筑物如为居住与公共建筑的综合楼,建筑基地面积可按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面积比例分摊计算。

2.开放空间的有效面积按下式计算确定:

F=M×N

式中:F--开放空间的有效面积。M--开放空间向公众开放的实际使用面积。N--有效系数。

(1)开放空间在地面层,基地坪标高与道路或基地地面的高低差小于或等于1.5米时,N=1.0。

(2)开放空间在屋面上或为下沉式广场,其地坪标高与道路或基地地面的高低差在1.51~4.5米时,N=0.75。

(3)开放空间在屋面上或为下沉式广场,其地坪标高与道路或基地地面的高低差在4.51~7.5米时,N=0.5。

(4)开放空间为骑楼、交通通道或底层社会停车场,且与道路或基地地面的

高低差小于或等于1.5米时,N=1.0。

3.沿路建筑高度

(1)一般地段沿路建筑高度的控制

H≤1.5(W+S)

见附图一(略)

(2)中心地段沿路组合建筑高度的控制

甲:A≤L(W+S)

见附图二(轴测图,略)

图中斜线部分为1∶1.5(即56.3°)高度角的投影面积A。

H1~H3为组合建筑各部分实际高度。

乙: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简化作图和计算方法,也可采用下列演化而来的算式和附图三的作图方法控制建筑高度。

A’≤1.5L(W+S)

式中:A’为沿路建筑以1∶1(即45°)高度角投射在地面上的投影面积。L、W、S的意义同前。

见附图三(平面图,略)图中斜线部分为1∶1(45°)高度角的投影面积A’;H1~H3为组合建筑各部分实际高度。

4.建筑高度计算

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如下规定计算:

(1)平屋面:应自室外地面至女儿墙顶。

(2)坡屋面:坡度小于35°(含35°)时,应为室外地面至檐口;坡度大于35°时,应为室外地面至屋脊。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 建筑管理)2011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 年10 月18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 号发布,根据2010 年12 月20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 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农机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等148 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并重新公布)? ?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 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 表一?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 ?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计算规则? 附录三? 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 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03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根据2010年12月20日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公布的《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市农机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等148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并重新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市城乡规划条例》和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围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2020年(城市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城市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根据2010年12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52号公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农机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等148件市政府规章的决定》修正并重新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应用解释2007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应用解释》 (沪规法〔2007〕524号) 各区(县)规划局、机场规划处、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处、化学工业区管委会、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临港新城管委会、洋山保税港区管委会: 为了准确理解2003年10月18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的立法精神,统一认识,严格依法行政,经2007年6月6日第6次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将《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应用解释》(以下简称《应用解释》)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应用解释》的编写格式与《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的章节、条款顺序相对应,针对需要解释的条款作应用解释,以便于查阅应用。 《应用解释》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以前的解释与本《应用解释》不一致的,一律以《应用解释》为准。 希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结合应用情况积累经验,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有关建议反馈给我局政策法规处,以便今后修订完善时参考。 二○○七年六月十三日 第一章总则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现行的有关规定有: 《上海市旧住房综合改造管理暂行办法》(沪府发[2005]37号) 《上海市零星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办法》(沪府发[1999]39号) 《上海市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办法》(2004年1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43号公布) 《上海市临时建设和临时建设用地规划管理规定》(沪规法[2001]857号) 《上海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2007年5月2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71号公布) 第三条第二款 “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是指第四至第六章中除第三十四条、三十五条、三十九条第一款、四十条、四十二条、四十三条第(一)项、四十八条、四十九条、五十条外的条款。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十一条 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文化娱乐用地(C3)中包括影剧院用地(C35)(电影院、剧场、音乐厅、杂技场等演出场所)和游乐用地(C36)(独立地段的游乐场、舞厅、俱乐部、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用地)。本条表一《各类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 【公布日期】1989.08.02 【实施日期】1989.08.15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1989年8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和《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卫星城、郊县城镇、独立工业区和城市发展控制用地。郊县村镇建设除另有规定外,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区划分类 第三条本市城市土地使用区划分类如下: (一)绿地、旷地、城市发展控制用地,指公共绿地、风景区用地、城市隔离绿

地、苗圃、果园、林地、其他绿地以及城市发展控制用地等。 (二)居住用地: 第一类居住用地,指环境和建筑质量较好的低层、低密度的居住用地; 第二类居住用地,指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用地; 第三类居住用地,指高层住宅为主的居住用地。 (三)公共活动中心用地,指市中心、分区中心、地区中心及市级专业中心(不含居住区中心)的行政办公、金融贸易、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综合建筑用地。 (四)工业用地: 第一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的环境有干扰、有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二类工业用地,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的环境基本无干扰、无污染的工业用地。 (五)仓储用地: 普通仓库用地,指普通库房建筑为主的仓库用地; 危险品仓库用地,指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六)大专、科研、设计用地,指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指城市供应设施(水、电、热、燃气等)、市内交通设施(公共交通、出租汽车、货运交通、轮渡、交通管理设施和停车场等)、通信设施(电讯、电话、邮政等)、市政环卫设施(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粪便垃圾集运处理设施等)、消防设施、各种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 第四条各项建设用地应符合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和《城市土地使用适建范围表》(详见表一)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应用解释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应用解释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 布 应用解释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二OO七年六月 第一章总则 第二条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十一条 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文化娱乐用地(C3)中包括影剧院用地(C35)(电影院、剧场、音乐厅、杂技场等演出场所)和游乐用地(C36)(独立地段的游乐场、舞厅、俱乐部、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用地)。本条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第19项“居住区级以上娱乐设施(影剧院、游乐场、俱乐部、舞厅、夜总会)”在公共设施用地其中C3文化娱乐用地中,应属于“√ 允许设置”;而在C4体育用地、C5医疗卫生用地、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中,属于“×不允许设置”。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二十三条第(一)项第2目

难以确定“主朝向一侧遮挡建筑高度”的,可按照“较高建筑高度”计算。(见图示) 第二十三条第(二)项第2目 按规定计算出的垂直布置的间距,如大于平行布置的间距的,在同等条件下,可按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见图示) 第二十六条 低层独立式住宅是指三面(两单元并联)或四面临空,带有独立使用庭院的住宅。 第二十七条 高层居住建筑与低层独立式住宅的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低层独立式住宅的居室冬至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两小时。即其主要朝向每层如有两个以上居室受遮挡的,则最少应有一个居室满足冬至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两小时的日照时间规定。低层独立式住宅改为多户共用的,除符合上述的日照时间规定外,还应保证主要朝向受遮挡的每户有一个居室冬至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一小时。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前言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这些规定涵盖了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的各个方面,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 管理机构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执行机构为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具体的管理职责包括: 1.审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审批城市设计和工程规划; 3.管理土地用途变更和出让; 4.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5.监督建筑施工和验收。 土地使用规定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基础 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规划实施时,必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并且要遵循国家有关土地利用政策和法律法规。 2.严格土地管理 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土地出让等必须严格遵循上海市土地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保障生态环境 必须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筑管理规定 1.安全第一 建筑工程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建造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定,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2.保障质量

建筑工程水平的保证是城市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按照规定进行监造与检验,督促建筑施工企业保证质量。 3.环境保护 建筑工程必须依法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规定,确保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会损害环境安全。 附加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还包括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和规划,以及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文化等需求。规定中还包括了城市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规划设计要求,确保城市功能设施发展与城市建设保持同步。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实现了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为上海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同时,也为其他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于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关于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

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跳转到正文内容区域无障碍操作说明

1. 历史沿革 2. 自然地理 3. 人口就业 4. 经济实力 5. 信息城市 6. 城市建设 7. 对外开放 8. 浦东开发 9. 科技教育 10. 社会事业 11. 都市生活 12. 名胜旅游 13. 世博盛会 14. 前景目标 15. 网址精选 1. 物价 2. 畜牧 3. 农业 4. 渔业 5. 社会福利 6. 综合管理

7. 司法行政 8. 金融 9. 社会保障 10. 审计 11. 商业 12. 医疗卫生 13. 财政 14. 知识产权 15. 新闻出版 16. 安全生产 17. 工业 18. 期货市场 19. 国有资产 20. 投资 21. 统计 22. 税收 23. 科技 24. 教育 25. 文化 26. 信息 27. 档案 28. 体育 29. 旅游 30. 全部… 1. 生育 2. 文化教育 3. 户籍身份 4. 证照申领 5. 社会保障 6. 医疗保健 7. 劳动就业 8. 公用事业 9. 房产 10. 交通 11. 旅游 12. 婚姻

13. 宗教 14. 纳税服务 15. 兵役服务 16. 公安派出所 17. 出入境事务 18. 归国华侨 19. 法律咨询 20. 消费者权益保护 21. 社会救助 22. 居家养老 23. 死亡殡葬 24. 港澳台事务 25. 其他 26. 市民信箱申请 1. 企业开业申办 2. 企业变更申办 3. 行业准营申办 4. 年检 5. 收费审核 6. 国资监管 7. 财税 8. 高新技术 9. 食品药品监管 10. 质量技术监督 11. 外贸外资 12. 绿化环保 13. 知识产权 14. 人才与培训 15. 劳动保障 16. 房屋土地 17. 公安司法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新版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新版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新版如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临时建设、农村个人建房和市区简棚屋地区私有房屋修建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或地区结构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一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 )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 ),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 ),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与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 ),指行政机关、党派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 ),指商业、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和旅馆业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 ),指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图书展览和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 ),指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 ),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等设施用地; (六)教育和科研设计用地(C ),指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学校、业余学校、残疾人学校、工读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设施用地(纳入居住用地)。 第七条工业用地(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 ),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 ),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 ),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一)普通仓库用地(W ),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 ),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 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中心城内的建筑基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章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下表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建筑容积率)的百分之二十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普通仓库用地(W1),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2),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第九条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 (一)供应设施用地(U1),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 (二)交通设施用地(U2),指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他交通设施用地; (三)邮电设施用地(U3),指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 (四)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指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 (五)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指房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市政工程、绿化、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 (六)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6),如:消防、防汛等设施用地。 第十条绿地(G),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 (一)公共绿地(G1),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装饰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

2021年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No matter how hard it is now, we must also be dancers of life.简单易用轻享办公(WORD文档/A4打印/可编 辑/页眉可删)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新版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新版 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最新版本的《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关于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新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新版如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临时建设、农村个人建房和市区简棚屋地区私有房屋修建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按分区规划(或地区结构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一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 )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 ),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 ),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与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 ),指行政机关、党派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 ),指商业、金融业、保险业、服务业和旅馆业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 ),指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图书展览和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 ),指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五)医疗卫生用地(C ),指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等设施用地; (六)教育和科研设计用地(C ),指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学校、业余学校、残疾人学校、工读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设施用地(纳入居住用地)。 第七条工业用地(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 ),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 ),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 ),指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用地的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第八条仓储用地(W)指仓储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一)普通仓库用地(W ),指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 (二)危险品仓库用地(W ),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