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

抗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IS)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在IS和TIA中,“A-S-A”管理(即降压、他汀、抗栓)仍然是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其中,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还要关注以华法林为主的抗凝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三大管理措施可以降低更多的死亡或残疾风险。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死亡或残疾风险的降低效果尤为明显。急性IS 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

I S急性期抗栓治疗

1、静脉溶栓

【推荐意见】

对IS 发病≤3 h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A】。

对IS 发病3 ~4.5 h 内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B】。

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6 h,可参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2B】。

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1C】。

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推荐推迟到溶栓24 h 后开始【1B】。

【推荐意见说明】

溶栓使用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溶栓方法: rt-PA 0.9 mg/kg (≤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 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尿激酶100 ~150 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200 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

2、血管内治疗

【推荐意见】

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符合静脉rt-PA 治疗指征的患者也应接受静脉rt-PA治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1A】。

对于大血管闭塞的IS 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方法可能是合理的【2B】。

对满足下列所有标准者,应当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1A】:①卒中前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为0 ~1 分;②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所致卒中;③年龄≥18 岁;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⑤Alberta 卒中项目早期CT 评分(ASPECTS)评分≥6;⑥症状出现≤6 h 可以开始治疗(腹股沟穿刺)。

对于发病≤6 h 的以下患者,虽然获益仍不确定,但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可能是合理的【2B】:①大脑中动脉M2、M3 段闭塞;②卒中前mRS 评分>1,ASPECTS 评分<6 或NIHSS 评分<6 的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者.

虽然获益尚不确定,对发病≤6 h 的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闭塞者,进行可回收机械取栓术可能是合理的【2C】。

距最后正常状态6 ~16 h 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符合DAWN 或DEFUSE-3 研究的其他标准,推荐进行机械取栓术【1A】。

距最后正常状态16 ~24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者,符合DAWN 研究的其他标准,可考虑进行机械取栓术【2B】。

发病≤6 h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IS,当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无效且无法实施机械取栓时,可严格筛选患者后实施动脉溶栓【1B】。

【推荐意见说明】

mRS 评分:评估卒中后功能残疾程度。

NIHSS 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

ASPECTS评分:评估脑梗死体积。

3、抗血小板治疗

【推荐意见】

不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IS 患者,推荐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150 ~300 mg/d【1A】。

溶栓治疗者,推荐在溶栓结束24 h 后开始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1B】。

对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2C】。

4、抗凝治疗

【推荐意见】

对大多数急性IS患者,不推荐无选择地早期抗凝治疗【1A】。

溶栓后需抗凝治疗者,推荐在溶栓结束24 h 后使用抗凝剂【1B】。

凝血酶抑制剂治疗急性IS 的有效性尚待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这些药物只建议在临床研究环境中或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使用【2B】。

5、降纤治疗

【推荐意见】

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建议选用降纤治疗【2B】。

IS二级预防抗栓治疗

IS 主要包括非心源性和心源性两大类,复发风险高,卒中后应尽早开始二级预防,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1、非心源性

【推荐意见】

对非心源性栓塞性IS 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建议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A】。

建议首选阿司匹林(50 ~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抗血小板治疗【2B】。

发病≤24 h, 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ABCD2 评分≥4 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 或轻型IS(NIHSS 评分≤3 分),推荐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1A】。推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1A】。

发病≤30 d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 ~99%)的IS 或TIA,建议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2B】。此后推荐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长期二级预防的一线用药【1A】。

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IS 或TIA,建议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2B】。

非心源性栓塞性IS 或TIA,不推荐常规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1A】。

【推荐意见说明】

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 ~150 mg/d。阿司匹林(25 mg)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或西洛他唑(100 mg),2 次/d,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方案。抗血小板药应综合患者危险因素、费用、耐受性和其他临床特性个体化选用。

2、伴房颤的IS

【推荐意见】

对伴有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的IS 或TIA,推荐适当剂量华法林口服抗凝,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再发,维持INR 在2.0 ~3.0【1A】。

伴有房颤的IS 或TIA,应根据缺血的严重程度和出血转化的风险,选择抗凝时机。建议出现神经功能症状≤14 d 给予抗凝治疗预防脑卒中复发,对于出血风险低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机【2B】。

伴有房颤的IS 或TIA 患者,若不能接受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推荐应用阿司匹林单药治疗【1A】。也可以选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2B】。

【推荐意见说明】

DOACs 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药物,目前国内已经获得批准的DOACs 包括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药物选择应考虑患者个体化因素。

3、其他心源性IS

【推荐意见】

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IS 或TIA,影像学检查发现左室附壁血栓形成,建议华法林抗凝治疗≥3 个月【2B】;如无左室附壁血栓形成,但前室壁无运动或异常运动,建议给予华法林抗凝3 个月【2B】。

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但无房颤及其他危险因素(如颈动脉狭窄)的IS 或TIA,建议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2B】。

已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患者,发生IS 或TIA 后,不建议常规联用抗血小板治疗【2C】;但足量华法林治疗过程中仍出现IS 或TIA时,建议加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2B】。

不伴有非风湿性二尖瓣性房颤或其他瓣膜病变(局部主动脉弓、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脱垂等)的IS 或TIA,建议抗血小板治疗【2B】。

植入人工心脏瓣膜的IS 或TIA,建议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2B】。

已植入人工心脏瓣膜者,既往有IS 或TIA 史,若出血风险低,建议在华法林抗凝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2B】。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COM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24h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 75mg/d×90d ②阿司匹林 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NIHSS 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发病在24 h 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d(Ⅰ,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 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榕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 评分≤ 3 分),在发病 24 h 内应尽早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 21d,有益于降低发病 9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Ⅰ,A)。 应用(未接受静脉溶栓者) 发病24h内尽早双抗(无证据表明发病24h后双抗能获益) 氯吡格雷 300mg负荷剂量,继75mg/d(如果75mg/d起始,需5-7d才能逐渐达到稳态) 阿司匹林肠溶片 300mg首负,继100mg/d(解读意见) 应用时间21d(考虑到多数卒中复发在发病后21d内,而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随机化时间NIHSS≤3,随机化时间ABCD2≥4(无证据表明NIHSS>3和低危TIA双抗获益) 单抗(不符合溶栓、拉栓且无禁忌症)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 抗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IS)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在IS和TIA中,“A-S-A”管理(即降压、他汀、抗栓)仍然是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其中,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还要关注以华法林为主的抗凝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三大管理措施可以降低更多的死亡或残疾风险。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死亡或残疾风险的降低效果尤为明显。急性IS 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 I S急性期抗栓治疗 1、静脉溶栓 【推荐意见】 对IS 发病≤3 h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A】? 对IS 发病3 ~4.5 h 内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B】? 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6 h,可参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2B】?

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1C】? 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推荐推迟到溶栓24 h 后开始【1B】? 【推荐意见说明】 溶栓使用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溶栓方法: rt-PA 0.9 mg/kg (≤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 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尿激酶100 ~150 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200 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 2、血管内治疗 【推荐意见】 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符合静脉rt-PA 治疗指征的患者也应接受静脉rt-PA治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1A】? 对于大血管闭塞的IS 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方法可能是合理的【2B】?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2)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引言 血栓性疾病是一组由于血液中过多的血栓形成引起的疾病。这些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等。血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也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中国卫生部制定了《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这个指南旨在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有关血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指导意见。 1. 血栓性疾病的分类 血栓性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1.1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液中形成血栓导致的心脏和脑血管 的疾病。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血栓等。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在深层静脉内形成的血栓,通常发生在腿部。如果这些血栓脱落并进入肺动脉,则会导致肺血栓栓塞症(PE),这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2. 血栓性疾病的预防 预防是血栓性疾病管理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2.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摄入蔬果和全谷物。 •合理运动:适度参与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提高心血管健康。 •控制体重:维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2 使用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用于血小板抑制和抗凝作用。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肝素,用于抑制凝血因子的形成和活性。 2.3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移动:长时间久坐或卧床不动时,尽量定期活动腿部肌肉。 •穿弹力袜:对于高危人群,穿弹力袜可以帮助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既往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征象。 3.2 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检测:用于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凝血功能检查:可以检测凝血因子的异常,识别家族性血栓性疾病的高危患者。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三)完整版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三)完整版 第五部分其他临床情况下的血栓防治问题 一、抗栓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 1. VKA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推荐意见】(1)推荐择期手术前停用华法林5d,术前1-2d评估INR【1B】。(2)术前暂时停用VKA 者,建议术后12-24h充分止血后继续使用【2C】。(3)INR<1.5时凝血功能基本正常,大部分手术和操作可安全进行【1B】。(4)机械性心脏瓣膜、房颤或VTE患者,若血栓风险评估为高危,推荐在中断VKA 治疗期间应用桥接抗凝;若血栓风险评估为低危,不推荐桥接抗凝【1C】。(5)接受VKA治疗者,建议接受牙科、皮科或白内障手术时继续应用【2C】。(6)VKA治疗与轴索阻滞:①轴索阻滞前需停用华法林5d且INR达到正常范围【1B】;②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时,轴索阻滞镇痛导管建议在INR<1.5时拔除;INR在1.5-3范围内时,拔管前注意有无合并应用其他可影响凝血功能但不会影响INR的药物,导管拔除应谨慎【2C】; ③INR>3时出血风险增大,有镇痛导管时推荐停止华法林抗凝或降低抗凝药物剂量【1A】;④如果硬膜外镇痛期间给予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推荐每天监测INR值和神经功能,使用最低有效浓度的局麻药以利于神经功能的评估【1C】。 2.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推荐意见】(1)服用

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二级预防者,建议在接受牙科、皮科或白内障手术时继续应用【2C】。(2)非心脏手术者:①心血管事件高风险,且超过出血风险,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并需行非心脏手术者,建议继续应用,不必术前停用7-10d;心血管事件风险低危者,建议术前停用阿司匹林7-10d【2C】;②如无严重缺血事件,术前建议停用氯吡格雷≥5d,术后24h 恢复使用【2C】。(3)CABG的患者:①CABG术前不推荐停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1B】;②对计划行CABG手术并接受DAPT 治疗者,建议继续服用阿司匹林,于术前5d停用氯吡格雷【2B】。(4)冠脉支架植入后非心脏手术者:①球囊成形术后需行择期非心脏手术,推荐推迟至球囊成形术14d后进行【1C】;②冠脉支架植入后行DAPT治疗者需行手术时,推荐BMS植入1个月后手术;DES植入12个月、新一代DES植入≥6个月后手术【1B】;③DES植入后行DAPT治疗者,手术需要停用P2Y12抑制剂,手术延迟风险大于预期缺血或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时,建议提前至DES植入3个月后手术【2B】;④对于植入冠脉支架但必须停止P2Y12抑制剂才可以手术者,推荐在可能情况下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术后应尽快应用P2Y12抑制剂治疗【1C】;⑤推荐外科、心内科、麻醉科等专业医师共同评估患者出血和缺血风险,选择手术时机和管理围手术期DAPT【1C】。(5)抗血小板药物与轴索阻滞:①轴索阻滞前推荐停用噻氯匹定14d,停用氯吡格雷7d;如果停用氯吡格雷5-7d内进行轴索阻滞,需要确认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1C】;②P2Y12抑制剂和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推荐于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6h后恢复应用。高出血风险手术或应用负荷剂量药物时,应推迟至术后12-24h【1C】。

溶栓适应症

脑梗塞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抢救缺血半暗带是急性脑梗死现代治疗的主要目标。尽管在急性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很快即出现坏死,若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脑组织代谢则可避免缺血半暗带组织发生坏死。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逐渐扩大,缺血半暗带区逐渐缩小。大部分缺血半暗带仅存在数小时,80-90%的急性脑梗死是由血栓栓塞性闭塞所致,因此溶解血栓、尽快再通闭塞的脑血管、恢复或改善缺血区的灌注是急性脑梗死的根本性治疗方一法。自1996年FDA批准以来,静脉溶栓治疗已经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 1,常规的溶栓指征和病例选择 1.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如脑血栓、脑栓塞和静脉窦血栓)以及心肌梗 死、下肢血栓、肺栓塞等可行溶栓治疗。 1.2《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溶栓治疗的选择建议:(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 发病3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首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 ),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2)发病3-6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3)对发病3-6小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4)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5)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止溶栓治疗。 1.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治疗的选择标准:(1)神经功能缺损由缺血性脑卒 中引起,无颅内出血史。(2)神经体征不能自然恢复。(3)血压控制于收缩压<185mmHg,舒张压<110 mmHg。(4)神经体征较严重且不是孤立性的。(5)体检时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性创伤(如骨折)的证据。(6)未口服抗凝药,如口服抗凝药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1.5。(7)排除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近48小时内如进行肝素治疗,aPTT应在正常范围。(8)症状出现3小时内进行治疗。(9)血小板计数>100 ×l0 9/L。(10)最近3个月无头部创伤和脑卒中病史。(1l)排除血糖浓度<40mg/dl或>400mg/dl。(12)最近3个月无心肌梗死。(13)无发作后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的癫痫。(14)最近21天无胃肠道或泌尿道出血。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南汇总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 综述: ●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 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与氯吡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 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1.3%。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而有 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24h内 方案: ①阿司匹林75mg/d×90d ②阿司匹林75mg/d×21d+氯吡格雷首剂300mg,随后75mg/d×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NIHSS评分≤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氯吡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吡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此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发病在24 h 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21d(Ⅰ,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Ⅰ,A)。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榕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 评分≤3 分),在发病24 h 内应尽早启动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并维持21d,有益于降低发病90d 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Ⅰ,A)。 ●应用(未接受静脉溶栓者) ?发病24h内尽早双抗(无证据表明发病24h后双抗能获益) ?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继75mg/d(如果75mg/d起始,需5-7d才能逐渐达到稳态)?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首负,继100mg/d(解读意见) ?应用时间21d(考虑到多数卒中复发在发病后21d内,而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随机化时间NIHSS≤3,随机化时间ABCD2≥4(无证据表明NIHSS>3和低危TIA双抗获益) ●单抗(不符合溶栓、拉栓且无禁忌症)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是由___制定的指南,旨在提供针 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建议。血栓性疾病是一类由血液凝固过度引起 的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动脉血栓形成等。 指南的背景是为了应对血栓性疾病在中国人群中的高发状况, 并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血栓性疾病对患 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制定这个指南以提供 最新的防治策略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目的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 公众提供一份系统的指南,以帮助他们理解血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治疗准则和预防措施。指南旨在提高对血栓性疾病的认 识和认知,并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通过推广指南中的防治措施, 可以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的制定依据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专家共识,并结合 了中国国情和医疗资源的实际情况。同时,指南也考虑了患者的个 体差异、疾病的不同阶段和风险因素等因素,提供了针对性的诊疗 方案和建议。

通过推广和应用《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概述:介绍指南的目的和范围,提供对血栓性疾病的概述。 血栓性疾病预防指导原则:提供预防血栓性疾病的指导原则,包括生活方式建议、药物治疗和手术操作方面的注意事项。 血栓性疾病治疗指导原则:提供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指导原则,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措施。 个体化指导: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提供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评估与监测:介绍对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评估和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护理:提供对血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建议,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和住院护理方面的内容。 预后和复发风险评估:评估血栓性疾病患者的预后情况和复发风险,并提供相应的管理和处理建议。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对于提高临床医师的防治意识和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和指南,指南主要有以下推荐意见。 1疑诊 (1)推荐基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的综合评估,筛选可疑的PTE患者[1C]。 (2)疑诊PTE的患者,推荐根据是否合血流动力学障碍,采取不同的诊断策略[1C]。 (3)推荐基于临床判断或应用临床可能性评分(简化的Wells评分、修订后的Geneva评分量表)联合D-二聚体筛查急性PTE[1A]。临床评估低度可能的患者,如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临床除外急性PTE;如D-二聚体检测阳性,推荐行确诊检查[1A]。临床评估高度可能的患者,推荐直接行确诊检查[1A]。 2确诊 (1)血活动力学不稳定的PTE疑诊患者的诊断策略:

如条件允许,建议完善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以明确诊断或排除PTE[2C]。 如无条件或不适合行CTPA检查,建议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如发现右心室负荷增加和(或)发现肺动脉或右心腔内血栓证据,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后,建议先按照PTE进行治疗,在临床情况稳定后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2C]。 建议行肢体静脉加压超声检查(CUS),如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证据,则VTE诊断建立并可启动治疗[2C]。 (2)血活动力学稳定的PTE疑诊患者的诊断策略: 推荐将CTPA作为首选的确诊检查手段[1B]。 如果存在CTPA检查相对禁忌(如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不全、妊娠等),建议选择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等其他影像学确诊检查技术[2B]。3求因(1)急性PTE患者,建议积极寻找相关危险因素,尤其是某些可逆的危险因素(如手术、创伤、骨折、急性内科疾病、制动因素等)[2C]。 (2)不存在急性可逆诱发因素的患者,建议探寻潜在疾病,如恶性肿瘤、抗磷脂综合征、炎性肠病、肾病综合征等[2C]。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 本部分内容主要从影像学角度对大血管闭塞评估、梗死核心区域和缺血 半暗带判定,以及侧支循环评价方面提出相应的5条推荐建议,以指导病例筛选。针对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参考表1β详细推荐意见如下: 表1不同时间窗患者筛选的影像方案推荐 0-6h CT z ASPECTS CTA/N«A/DSA:璃定大血管闭塞情况,评价侧支循环 CTP/DWI:评估梗死核心.半喑带(可选) 静脉溶栓窗内,符合6h内血管内治疗标准.启 动溶栓后同步晞查大血管闭塞情况 6-16h CT: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f闲A:确定大血管闭 塞情况CTP/PW1/DWL评估梗死核心.半暗带符合DEFUSE3研究标准或符合DAWN研究标准 16-24h CT/MRL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 CTA/MR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 CTP/DWI:评估梗死核心 符合DAwN研究标准 O-24h CT/MRL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 CTA/N而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 CTP/DWI:评估粳死核心 大梗死核心血管内治疗符合:ANGEL- ASPECT.RESCUE-JapanLJMTI或SELEeT2 研究标准 注:DEFUSE3一爵倬评估跖连块卒中患奇■血管内治疗研究;DAWN—DWl或CTP联合性床不匹配对延后卒中和晚就常卒中患者使用 TreVO装置行■神经介入治疗研究;ANGEL-ASPECT一大梗死核心急性前K环大Jt管用塞患者的血管内治疗研究;RESCUE-JapanUMU日本旌急性大梗死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试验;S E L E C T-优化急性块向隹卒申■血管内治疗患者选择研究。 在患者选择方面,新指南围绕:血管内治疗的目标、麻醉方案、桥接治疗、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为提高脑卒中防治水平而存在的指南 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属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快速发展,其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并且其中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最高。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的出现就是为了推动脑卒中防治水平的提高。本指南凝聚了业内专家的智慧和心血,更是经过多次实验和调查所得出的系统化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从几方面简单阐述这份指南。 一、疾病特点以及防控 脑卒中在我国每年的发病人数极高,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最高。通常这一类患者往往出现的症状比较剧烈,例如无力、言语障碍等。为了更好的对病人进行治疗,我们需要对这类疾病的特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必要知道脑卒中的防控措施,例如健康饮食和日常生活节制等。

二、治疗方案 本指南为医生提供了完善的脑卒中治疗方案,从治疗方法、药物分类到药物剂量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该指南也明确指出,医生必须尽快对病人进行治疗,短时间内就需要实施早期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病人能够尽早恢复健康。 三、药物使用 目前,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所开发出来的药物已经有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指南中详细解释了当下常见的药物使用方法。患者需要在医生的具体操作指导下进行使用,同时医生也应该认真关注患者药物使用的过程,以避免患者忽略或误服药物。 四、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从而使患者在生活中能够重新获得信心和希望。本指南也详细介绍了康复治疗的方法和

缺血性脑卒中双抗治疗--指引汇总2018

阿司匹林+氯此格雷联合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普通片吸收延迟3-6h,因此需快速达到抗板作用时可考虑嚼服一综述:多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双抗并不能使患者获益 FASTER研究探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叱格雷对发病24小时内小卒中或TIA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相对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不能降低卒中复发和主要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MATCH:比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叱格雷双抗与氯叱格雷单抗的疗效,结果显示,双抗无显著优势, 可使主要终点时间绝对值下降1%,而同时严重出血绝对风险增加1.3%。 SPS3:双抗不能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风险,但严重出血风险较阿司匹林单抗组增加近2倍。 COMPRESS:结果表明,阿司匹林和氯叱格雷双抗不能减少发病后3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反 而有增加出血风险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HANCE:评价阿司匹林和氯叱格雷双抗对高危轻型卒中和TIA患者的疗效。阳性结果 入选条件: 40岁及以上非心源性高危TIA或小卒中患者 发病24h内 万案: ①阿司匹林75mg/dX90d ②阿司匹林75mg/dX21d+氯叱格雷首齐300mg,随后75mg/dX90d 结果:双抗治疗组90d的卒中复发相对风险降低32%。两组患者的中重度出血和颅内出血风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成功了:关键在于筛选出了卒中复发风险高而出血风险低的患者。 «2014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轻型卒中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具有高卒中复发风险(ABCD2>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根据24h时间定义)或轻型卒中

(NIHSS评分03分)急性期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氯叱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21d (氯叱格雷首日负荷量300mg),随后氯叱格雷单药治疗(75mg/d),总疗程为90d。此后, 氯叱格雷、阿司匹林均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I,A)o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发病在24h内,具有脑卒中高发风险(ABCD2>4)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NIHSS<3),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叱格雷21d(I,A),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 匹林和氯叱格雷)并维持21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叱格雷均可作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I,A)。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对于未接受静脉榕栓治疗的轻型卒中患者(NIHSS评分03分),在发病24h内应尽早启动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叱格雷)并维持21d,有益于降低发病90d内的卒中复发风险,但应密切观察出血风险(I,A)。 应用(未接受静脉溶栓者) 发病24h内尽早双抗(无证据表明发病24h后双抗能获益) 氯叱格雷300mg负荷剂量,继75mg/d(如果75mg/d起始,需5-7d才能逐渐达到稳态) 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首负,继100mg/d(解读意见) 应用时间21d(考虑到多数卒中复发在发病后21d内,而长期双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随机化时间NIHSS03,随机化时间ABCD2>4(无证据表明NIHSS>3和低危TIA双抗获益) 单抗(不符合溶栓、拉栓且无禁忌症) 发病后尽早阿司匹林150-300mg/d(I,A),急性期过后改为预防剂量50-300mg/d(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聚集最佳剂量是75-150mg/d)

2022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全文)

2022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全文) 静脉溶栓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脑血流的措施之一,目前公认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为发病4.5 h内或6 h内。 当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溶栓药物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替奈普酶(TNK),而我国常用的溶栓药物为rt-PA和尿激酶(UK),TNK因其便捷的给药方式及优越的药理学特性,成为新一代更具前景的一线溶栓药物。 评价溶栓药物的三个关键药理学特性:

临床使用的静脉溶栓剂历经了三代药物研发,TNK是最新一代极高特异性溶栓药物。 1第一代 以链激酶和UK为代表,此类药物在溶栓的同时,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特异性,易导致出血事件发生。 2第二代 rt-PA具有高度的纤维蛋白特异性,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AIS的溶栓药物,但由于半衰期(<5 min)短,静脉注射后需静脉滴注维持用药。 3第三代 主要是对第二代药物进行基因改构而获得的变异体,例如TNK、瑞替普酶(rPA)和去氨普酶(bat-PA)等,药理及药代动力学特性得到进一步优化,提高了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特异性,又延长了半衰期。 其中TNK是目前国际上AIS静脉溶栓研究的热点药物,已积累了较多临床证据,提示疗效和安全性与rt-PA类似,但半衰期(20~24 min)长,只需单次静脉注射给药而不必静脉点滴维持用药,使用方便。 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高峰期间,由于TNK给药便捷,全球许多卒中中心已超说明书使用TNK治疗AIS。我国自主研发的TNK,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2年12月,最新发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意见汇总如下: 1适应证与时间窗 (1)发病4.5 h内符合rt-PA静脉溶栓适应证的AIS患者,静脉注射TNK有效且安全性好(I级推荐,A级证据)。 (2)TNK静脉溶栓治疗AIS前后的管理措施与rt-PA静脉溶栓相同(I级推荐,A级证据)。 (3)在移动卒中单元院前静脉溶栓治疗AIS,可使用TNK静脉注射(Ⅱ级推荐,B级证据)。 (4)对发病4.5~24 h,或起病时间不明、但距离最后正常时间小于24 h,伴有大血管闭塞且存在灌注不匹配的AIS患者,TNK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Ⅲ级推荐,C级证据)。 2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取栓 对于发病4.5 h内伴有大血管闭塞并拟行桥接取栓的AIS患者,0.25 mg/kg TNK较标准剂量rt-PA静脉溶栓显著提高再灌注率,并缩短动脉穿刺时间(Ⅱ级推荐,B级证据)。 3剂量选择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 展与治疗策略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中国科学家对其指南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治疗策略。本文将介绍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一、研究进展 1. 病因研究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进行了广泛研究。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和病理学研究,确定了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病因之一。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2. 诊断方法研究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国科学家致力于寻找准确、敏感的诊断方法。目前,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此外,生物标志物如血清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钠肽(BNP)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治疗策略研究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治疗策略,并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修订。其中,静脉溶栓疗法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此外,机械取栓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一定的病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治疗策略 1. 静脉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是指通过静脉给药溶解血栓,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在选择溶栓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2. 机械取栓术 机械取栓术是指在导管辅助下,通过器械将脑内血栓取出的治疗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存在大血管阻塞、溶栓治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在进行机械取栓术前,需进行严密的影像学评估和病例选择。 3. 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是指将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术相结合的治疗策略。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三、结语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病因研究的深入将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管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完整版)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完整版) 卒中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80%o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静脉rt-PA溶栓。对静脉溶栓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发病4.5h内静脉rt-PA溶栓有明确获益,而且溶栓时间越早,获益越大。静脉溶栓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能够通过其获益的患者不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3%,同时其治疗效果依然有巨大的优化空间,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索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自2014年底开始,一系列相关研究相继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在经过筛选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以机械取栓为主的血管内治疗可带来明确获益。基于主要针对可回收支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6项机械取栓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2015年国内外相关指南对特定人群急诊血管内治疗给予了最高级别的推荐。 2015年至今,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在多方面取得了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国血管内治疗的数量逐年大幅增长,新的研究也在不断拓展血管内治疗的适宜人群,基于这些最新研究证据,中国卒中学会组织国内本领域专家通过查阅文献、反复征求建议并讨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18》的基础上,根据新发现和新证据进行了推荐和建议的更新,制定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2023》,旨在总结目前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

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适合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临床可参考的标准及 管理方法。建议临床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推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影像评估方案 对于经筛选发病6h以内、ASPECTS评分<6分、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 或发病超过6h、拟接受紧急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建议完成CTP检查以明确梗死 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一站式CTA÷CTP检查方案可缩短多模式CT的检查 时间;对于无法完成CTP的卒中中心,可根据CTA源图像进行梗死核心和缺血 半暗带的判断,也可通过MRIDWI+MRA÷PWI方案进行术前评估,不同时间窗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影像学筛选方案。 血管内治疗影像评估一指南推荐意见 ①实施血管内治疗前,推荐使用无创影像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大血管闭塞(I类推荐,A级证据% ②在有条件的中心,适合机械取栓的患者进行颅内血管影像检查的同时,可以考虑 行颅外颈动脉、椎动脉的筛查,为制订血管内治疗计划提供信息(11a类推荐,B 级证据I ③发病6h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推荐使用CTA或MRA检查明确有无大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全文)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全文) 第一部分概述 —、刖旨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 (2)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动脉缺血发作、脑卒中等。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1986年发布了第1版抗栓与溶栓指南,随着循证医学硏究的深入开展,每3 ~ 4年更新1次。2012年2月,ACCP 发布了《ACCP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指南(第9版)》[1],增加了近年血栓防治领域的研究新成果。2016年1月,ACCP更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抗栓治疗指南(第10版)》[2]的推荐意见。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呼吸病学会(ERS)近几年也陆续更新了一系列血栓防治指南[3],涉及PTE、ACS、房颤等疾病。这些指南的发表,对指导临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临床医师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特别是对于VTE的认识还有待提高。VTE是目前国内各级医院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之一。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错综复杂,制订一个综合性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对于提高临床医师

的防治意识和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全会于2015年成立《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ACCP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5年欧美系列血栓防治指南的推荐意见,对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中国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制订了我国首部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本指南的制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华医学会关于制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方法及程序[4,5]。扌旨南专家委员会由临床专家、信息学专家、决策科学家和系统综述与指南方法学专家共同组成,也包含了无相关硏究背景的临床医师,使指南推荐意见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指南制订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目前的循证医学观念[6],临床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互相讨论,共同检索、评价和分级相关研究证据,以确保证据纳入和评价既全面、客观,又紧密结合临床。 应该指出的是,本指南不具有法律效力。本指南尚不能涵盖所有复杂的临床情况,指南发布时可能存在某些最新硏究结论由于滞后发表未被收入指南的情况;指南的证据也可能受到原始硏究质量及方法学的影响;受我国当前该领域的实际硏究水平所限,指南中基于国内硏究的证据有限。 二、指南编写方法 (一)指南制订的目标 目标是为已发生过血栓事件或具有血栓风险的患者提供最佳的临床决策依据,规范诊疗及护理行为,提高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改善患者结局。(二)指南制订方案的形成 本指南由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2-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制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推广,2007年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2010年2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表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上述工作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2010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收集到很好的改进建议。因此在2014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脑血管病学组对2010版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撰写人员通过全面查询、分析和评价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修订原则与方法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世界卒中组织指南制定方法,结合国情、可操作性、前两版指南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更新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 2014年7月)、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结合专家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1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