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第一部分概述

一、前言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2)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动脉缺血发作、脑卒中等。

我国临床医师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特别是对于VTE的认识还有待提高。VTE是目前国内各级医院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之一。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错综复杂,制订一个综合性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对于提高临床医师的防治意识和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南编写方法

第二部分静脉血栓性疾病

PTE和DVT合称为VTE,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的DVT,

PTE是DVT的并发症。PTE和DVT具有相同的易患因素,是VTE 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一、肺血栓栓塞症(PTE)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PTE为肺栓塞的最常见类型,占肺栓塞的90%以上,通常所称肺栓塞即指PTE。

(一)诊断

建议基于疑诊、确诊、求因、危险分层的策略,对急性PTE 进行诊断和评估。

1.疑诊:

【推荐意见】(1)推荐基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的综合评估,筛选可疑的PTE患者(IC)O (2)疑诊PTE 的患者,推荐根据是否合血流动力学障碍,采取不同的诊断策略

(IC) o (3)推荐基于临床判断或应用临床可能性评分(简化的WelIS评分、修订后的GeneVa评分星表)联合D-二聚体筛查急性PTE (IA)。临床评估低度可能的患者,如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临床除外急性PTE;如D-二聚体检测阳性,推荐行确诊检查(IA)o临床评估高度可能的患者,推荐直接行确诊检查(IA)。

【推荐意见说明】单纯临床可能性评估为低度可能或单纯D- 二聚体检测结果阴性均不能除外PTEO评估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时应该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D-二聚体的正常阈值应该根据年龄

进行修正。对临床可能性评估为高度可能的患者,D-二聚体检测阴性的可能性比较低,无论D-二聚体检测结果如何,基于临床经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均应进行影像学检查。

2.确诊:

【推荐意见】(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PTE疑诊患者的诊断策略:如条件允许,建议完善CT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以明确诊断或排除PTE (20 o如无条件或不适合行CTPA检查,建议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如发现右心室负荷增加和(或)发现肺动脉或右心腔内血栓证据,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后,建议先按照PTE进行治疗,在临床情况稳定后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2C)。建议行肢体静脉加压超声检查(CUS),如发现DVT证据,则VTE 诊断成立并可启动治疗(20 o (2)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TE疑诊患者的诊断策略:推荐将CTPA作为首选的确诊检查手段(IB) o 如果存在CTPA检查相对禁忌(如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不全、妊娠等),建议选择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等其他影像学确诊检查技术(2B) o 【推荐意见说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指出现低血压或休克的临床情况,即体循环动脉收缩压<90mπιHg,或较基础值下降幅度24OnlmHg,持续15min以上,需除外新发的心律失常、低血容量及脓毒症等其他因素导致的血压下降。CTPA能够清晰显示肺动脉内栓子的形态、范围,判断栓塞的急、慢性,测量肺动脉及心腔内径,评估心功能状态;结合肺窗还可观察肺内病变,评价合并症及并发症。受CT 空间分辨率影响,CTPA对于亚段以下肺动脉栓子的评估价值有限。

3.求因:

【推荐意见】(1)急性PTE患者,建议积极寻找相关危险因素,尤其是某些可逆的危险因素(如手术、创伤、骨折、急性内科疾病、制动因素等)(2C)。(2)不存在急性可逆诱发因素的患者,建议探寻潜在疾病,如恶性肿瘤、抗磷脂综合征、炎性肠病、肾病综合征等(2C) o (3)年龄相对较轻(V50岁)且没有确切获得性危险因素的急性PTE患者,建议进行易栓症筛查(20 o (4)家族性VTE且没有确切获得性危险因素的急性PTE 患者,建议进行易栓症筛查(2C)o

【推荐意见说明】求因对于确定VTE的治疗策略和疗程至关重要。在急性PTE求因过程中,需探寻任何可导致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类。部分PTE即使经充分评估仍找不到相关危险因素,通常称为特发性PTEO 对这部分患者应密切随访,需注意恶性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疾病的潜在可能。

4 .危险分层:

【推荐意见】(1)建议对确诊的急性PTE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以指导治疗。首先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区分其危险程度,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定义为高危,稳定者定义为非高危(2C)。(2)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PTE患者,建议根据是否存在右心室功能不全(RvD)和(或)心脏生物学标志物的升高,将其区分为中高危和中低危(2B)o

【推荐意见说明】RVD的诊断标准:(1)超声检查符合下述两项指标即可诊断RVD:①右室扩张(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1. O或0.9);②右室前壁运动幅度减低(V5πιπι): ③吸气时下腔静脉不萎陷;④三尖瓣反流速度增快,估测三尖瓣反流压差>30mmHgo (2) CTPA检查符合以下条件也可诊断RVD:四腔心层面发现的右室扩张(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0或0. 9) o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包括B\P、NT-PrOBNP>肌钙蛋白,其升高与PTE短期预后显著相关。

(二)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

【推荐意见】对于急性PTE,若血流动力学稳定,在充分抗凝的基础上,建议尽早下床活动(2B) o

【推荐意见说明】急性DVT尽早下床活动将有助于早期机体功能康复。对于近端DVT与高危PTE,考虑其血栓脱落及再次加重的风险,建议在充分抗凝治疗后尽早下床活动;对于远端DVT 与低危PTE,建议尽早下床活动。

2.急性期抗凝治疗:

【推荐意见】(1)临床高度可疑急性PTE,在等待诊断结果过程中,建议应用胃肠外抗凝治疗,如普通肝素(UFH)、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磺达肝癸钠等(20。(2)一旦确诊急性PTE,若无抗凝禁忌,推荐尽早启动抗凝治疗(IC) O (3)急性PTE的初始抗凝治疗建议选择LMWH、UFH、磺达肝癸钠或负荷量的利伐沙班(2B) O

(4)急性PTE如果选择华法林长期抗凝,推荐在应用胃肠外抗凝药物

的24 h内重叠华法林,调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值在2. O〜3.0,达标后停用胃肠外抗凝(IB)。

(5)急性PTE若选用利伐沙班,在使用初期需给予负荷剂量;若选择达比加群酯,应先给予胃肠外抗凝药物M5d (IB) o

【推荐意见说明】华法林治疗,不推荐常规药物基因组检测来指导华法林的剂量。对于疑诊的急性PTE患者是否选择抗凝治疗,目前并无相关研究证据支持。若无出血风险,在等待明确诊断的过程中应给予胃肠外抗凝,包括静脉内泵入UFH、皮下注射LMWH或者磺达肝癸钠等。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中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己在国内获批治疗PTEo

3.抗凝疗程:

【推荐意见】(1)有明确可逆性危险因素的急性PTE,在3 个月抗凝治疗后,如危险因素去除,建议停止抗凝(2B) o (2) 危险因素持续存在的PTE,在3个月抗凝治疗后,建议继续抗凝(20 o (3)特发性PTE 治疗3个月后,如果仍未发现确切危险因素,同时出血风险较低,推荐延长抗凝治疗时间,甚至终生抗凝(IC) o (4)特发性PTE治疗3个月后,如出血风险高,建议根据临床情况,动态评估血栓复发与出血

风险,以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治疗(2B)

o

【推荐意见说明】延展期抗凝药物通常与初始抗凝药物一致, 也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常用延展期抗凝药物有华法林、LMWH,近年来DOACS也被证实可用于PTE患者的延展期抗凝。此外,

口服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VTE复发,对于拒绝抗凝治疗或无法耐受抗凝药物者,可考虑给予阿司匹林口服进行PTE的二级预防。

4.偶然发现的PTE或亚段PTE的处理:

【推荐意见】(1)无症状偶然发现的PTE,如果存在VTE 进展危险因素或复发风险,建议给予M 3个月抗凝治疗,推荐应用与急性PTE相同的方案(2C)。(2)亚段PTE若存在相关临床症状,建议给T≥3个月抗凝治疗,应用与急性PTE相同的治疗方案(2C) o (3)亚段PTE无症状且无下肢近端DVT时,若VTE 复发风险低,建议观察;若VTE复发风险高,建议给予N 3个月抗凝治疗,应用与急性PTE相同的方案(2C) o

【推荐意见说明】VTE进展或复发的危险因素包括:住院、制动、活动期肿瘤(尤其是存在转移或处于化疗阶段)、持续存在的VTE相关危险因素、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心肺功能下降或有明显症状。

5.复发性DVT与PTE抗凝治疗:

【推荐意见】(1)抗凝治疗期间若出现复发,建议积极寻找复发原因(2C) o (2)使用口服抗凝药物过程中,若出现VTE 复发,建议暂时转换为LMWH治疗(20 o (3)接受长期LMWH

抗凝治疗过程中,若出现VTE复发,建议适当增加LMWH的剂量(20 o

【推荐意见说明】若在抗凝治疗期间出现复发,应首先注意是否存在抗凝治疗不规范,如抗凝方案不正确、药物剂量不足等。排除

以上因素后,当出现无法解释的复发性VTE时,应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潜在的疾病。

6.急性PTE溶栓治疗:

【推荐意见】(1)急性高危PTE,如无溶栓禁忌,推荐溶栓治疗(IB) o急性非高危PTE患者,不推荐常规溶栓治疗(IC)。

(2)急性中高危PTE,推荐先给了抗凝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IB);—旦出现临床恶化,且无溶栓禁忌,建议给予溶栓治疗(2B)o (3)急性PTE溶栓药物,建议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tPA)SOmg >尿激酶(UK)2万U/kg或重组链激酶150 万U2h外周静脉输入(2B)o (4)急性高危PTE,溶栓治疗前如需初始抗凝治疗,建议首选UFH (20 o

【推荐意见说明】临床恶化的标准:在治疗和观察过程中出现低血压、休克;或尚未进展至低血压、休克,但出现心肺功能恶化,如症状加重、生命体征恶化、组织低灌注、气体交换障碍、心脏标志物升高等。对于急性高危PTE患者,首选UFH进行初始抗凝治疗,以便于及时转换到溶栓治疗。抗凝方案若为LMWH 2 次/d ,溶栓应推迟到最后一剂12 h之后;若为磺达肝癸钠1次/ d,溶栓应推迟到最后一剂的24 h后。

7.急性PTE介入治疗:

【推荐意见】(1)急性高危PTE或伴临床恶化的中危PTE, 若有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血栓,并存在高出血风险或溶栓禁忌,或经溶栓或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在具备专业介入技术和条件的情况下,可

行经皮导管介入治疗(2C)。(2)低危PTE不建议导管介入治疗(2C)。(3)对于已接受抗凝治疗的急性DVT 或PTE患者,不推荐放置下腔静脉滤器(IB) o

【推荐意见说明】经皮导管介入治疗最常用于岀血风险高的高危或中危PTE患者,应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可以在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同时辅以肺动脉内溶栓治疗。

8.急性PTE手术治疗:

【推荐意见】急性高危PTE,若有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血栓,如存在溶栓禁忌、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失败、其他内科治疗无效,在具备外科专业技术和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行肺动脉血栓切除术(2C)o

【推荐意见说明】对于顽固性低氧,循环不稳定的高危PTE, 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在准备介入或手术治疗之前,需要进行积极的生命支持,必要时可尝试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 o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一)诊断

1.临床疑诊:

【推荐意见】(I)DVT的WelIS评分:W2分,提示DVT临床低度可能;>2分,提示DVT临床高度可能(IB) O (2) DVT 临床低度可能的患者,推荐进行高敏D-二聚体检测(IB)O如D二聚体结果阴性,可基本排除急性DVT (IB);如D-二聚体结果阳性,推荐进一步行静脉加压超声(CUS)检查(IB)o (3)DVT 临床高度可能的

患者,CUS检查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1B),D-二聚体检测不能单独作为诊断或排除DVT的依据(1B)。

(4)以下情况时,若仅单次CUS阴性,建议1周内复查CUS:(DDVT临床低度可能且D-二聚体阳性(IB);②DVT临床高度可能,无论D-二聚体阴性或阳性(2B) o (5) DVT临床高度可能,如CUS为阴性或不确定,可考虑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静脉血管造影进一步检查(2B)o

【推荐意见说明】DVT的WenS评分(表3 )是最常用的临床可能性评分量表,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危险因素,评估罹患DVT的可能性。

2.综合诊断:

【推荐意见】推荐联合WelIS评分、临床表现、D-二聚体检测结果和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地诊断和评估DVT (IA) o

【推荐意见说明】DVT综合评估和诊断流程见图2。

(二)治疗

1.急性DVT抗凝治疗起始时间:

【推荐意见】(1)临床高度怀疑急性DVT,建议立即开始抗凝治疗,无需等待检查结果(2C)。临床低度怀疑急性DVT, 如获得辅助检查结果的时间在24 h内,建议根据辅助检查结果确定是否开始抗凝治疗(2C)。(2)急性DVT —旦确诊,如无抗凝禁忌,推荐立即开始抗凝治疗(IB) o (3)急性孤立性周围型DVT,如有严重症状或存在血栓进展危险因素,建议立即开始抗凝

(20 :如无严重症状及血栓进展危险因素,建议2周内复查影像学,并根据复查结果,确定是否开始抗凝(2C)。(4)急性孤立性周围型DVT, 2周内连续复查影像学,如血栓无进展,不推荐常规抗凝治疗(IB)。2周内连续复查影像学,如血栓进展,但仍局限于远端静脉,建议开始抗凝治疗(2C) o急性孤立性周围型DVT, 2周内连续复查影像学,如血栓进展至近端静脉,推荐开始抗凝治疗(IB) o 【推荐意见说明】抗凝开始时间主要基于血栓形成风险、出血风险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的综合评估。此外,患者的全身情况(如心、肺、肝、肾功能储备)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血栓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1)无其他原因但D-二聚体明显升高;(2)广泛血栓,长度>5cm,直径>7 mm或累及多支静脉;(3)血栓位置靠近近心端;(4)导致DVT的因素不可逆;(5)恶性肿瘤活动期;(6)既往有VTE病史;(7)住院患者。

2.急性DVT抗凝治疗疗程:

【推荐意见】(1)继发于可逆性危险因素(如手术.长途旅

行.外伤等)的中心型DVT,推荐抗凝治疗3个月(IB) O (2)

继发于可逆性危险因素的孤立性周围型DVT, 一旦开始抗凝治疗, 建议抗凝治疗3个月,优于短期抗凝(2C),也优于更长时间(>

3个月或延展期)抗凝(IB)。(3)特发性DVT,无论是周围型

还是中心型,推荐抗凝治疗2 3个月(IB) o (4)初发、无明显

诱因的中心型DVT,评估出血风险,如为中低危,建议延长抗凝

治疗(>3个月)(2B):如为高危,推荐抗凝治疗3个月(IB)。(5)复发性DVT, 如岀血风险低危,推荐延展期抗凝治疗,优于

3个月抗凝(IB);如出血风险中危,建议延长抗凝治疗,优于

3个月抗凝(2B)o如岀血风险高危,建议3个月抗凝,优于延

长抗凝(2B) o (6)如诱发DVT的危险因素持续存在或不能去除,

推荐在充分评估出血风险的前提下,延长抗凝时间,直到DVT的危险因素去除(IB) o (7)对于接受长期抗凝治疗的DVT患者,

应定期进行风险-效益评估,以决定是否继续抗凝治疗(IC)O (8)

恶性肿瘤相关的DVT,抗凝治疗23个月。如果肿瘤处于活动期或正在接受治疗,建议长期抗凝治疗(2B) o

【推荐意见说明】抗凝是DVT治疗的关键。据DVT复发率的

不同,从最初诊断DVT开始,抗凝治疗分为3期:(1)初始期抗

凝:一般指≤7d;(2)长期抗凝:一般指7d到最初3个月;

(3)延展期抗凝:> 3个月且无明确终止时间点。延展期抗凝过程中需对患者发生血栓与出血风险定期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继续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患者的出血高危因素见表4。

3.急性DVT初始抗凝药物选择:

【推荐意见】(1)不合并肿瘤的急性DVT的初始抗凝,推荐应用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或ImWh (IC) o (2)合并肿瘤的急性DVT的初始抗凝,推荐应用LMWH (IB)。

【推荐意见说明】目前DOACS中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己在国内获批治疗急性DVTO急性孤立性周围型DVT,如确定开始抗凝治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同急性中心型DVT。

4.急性DVT长期抗凝药物选择:

【推荐意见】(1)不合并肿瘤的DVT,建议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酯长期抗凝治疗,优于维生素K (VitK)抑制剂(VKA) (2B);如不愿意或不能应用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酯进行长期抗凝治疗,建议应用VKA,优于LMWH (2C) o (2)合并肿瘤的DVT,建议应用LMWH长期抗凝治疗,优于VKA和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酯(2C)。

【推荐意见说明】上述用药推荐的主要依据:(1)降低DVT 复发;(2)长期用药的出血风险;(3)长期用药方便、经济。

5.急性DVT延展期抗凝药物选择:

【推荐意见】对于接受延展期抗凝治疗的DVT,不建议在3

个月后更换抗凝药物(2B) o

【推荐意见说明】如果患者病情变化、在长期或延长治疗期间个人偏好发生改变,可考虑更换抗凝药物。

6.急性DVT抗凝疗程结束后的替代治疗:

【推荐意见】(1)特发性中心型DVT,抗凝疗程结束(无需延展

期抗凝或不愿继续抗凝治疗)后,如无禁忌,建议口服阿司匹林预防复发(2B) O (2)特发性中心型DVT抗凝疗程结束后,建议应用舒洛地特降低复发风险(2B)。(3)抗凝治疗终止后1 个月,根据D-二聚体水平和患者性别,确定是否需进行延展期抗凝治疗(2B)。

【推荐意见说明】(1)由于阿司匹林预防VTE复发的疗效远不及抗凝药物,对于需接受延长抗凝治疗的患者,不推荐阿司匹林作为抗凝药物的合理替代。(2)终止抗凝治疗后,男性患者VTE复发的风险是女性患者的1. 75倍;1个月内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VTE复发的风险是D-二聚体阴性患者的2倍。对此类患者决定是否停止抗凝治疗应更加谨慎。

7.抗凝治疗期间DVT复发的治疗:

【推荐意见】(I)VKA治疗期间INR达标或DOACS (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酯)治疗依从性好者,若复发,建议换用LMWH治疗≥ 1个月(20 o (2) LMWH治疗依从性好者,若复发,建议LMWH 剂量增加1/4〜1/3 (2C) o

【推荐意见说明】规范化抗凝治疗后DVT复发并不常见。临床上遇到此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是否真正存在DVT复发,其次应从治疗和患者自身两方面分析复发的具体原因,并根据具体原因选择相应的处理策略。肿瘤是导致抗凝期间VTE复发的最常见原因,对于无法解释的VTE复发,需考虑患者合并肿瘤的可能性。

& 应用肝素治疗DVT相关问题:

【推荐意见】(1)若选择LMWH或UFH作为急性DVT初始抗凝

药物,且VKA作为长期抗凝药物,推荐在应用LMWH或UFH治疗第1天即开始联合应用VKA,并于INRN2. O持续24 h以上时停用LMWH或UFH (IB) o (2)若应用UFH治疗,推荐持续静脉给药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监测结果调节剂量,直至APTT延长至抗凝前的1. 5〜2. 5倍,或达到相当于血浆UFH 水平0. 3〜0. 7U∕ml 时的抗Xa因子(FXa)活性水平(IC)。(3)每日需大剂量UFH治疗而APTT不达标时,推荐通过监测抗FXa 的水平指导用药剂量(IB)o (4)若应用LMWH治疗急性DVT, 不推荐常规进行抗FXa水平测定(IA)。(5)应用LMWH治疗急性DVT时,若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酊清除率<30mi∕mi n时,慎用LMWH),建议LMWH减量并监测抗FXa活性(2C)。

【推荐意见说明】胃肠外抗凝药物,包括UFH、LMWH和磺达肝癸钠等,主要是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最多的是LMWH, UFH也是常用的药物之一,阿加曲班更适用于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或可疑HlT患者。

9.应用VKA治疗DVT相关问题:

【推荐意见】(I)接受华法林治疗者,推荐INR维持在2. O〜3. O (IB);高龄患者INR范围可下调至1. 8〜2. 5 (2C)O (2) 接受华法林治疗者,建议初始剂量为2. 5〜5mg∕d; >75岁及存在高危岀血风险者初始剂量可进一步减低(2B)。(3)设定华法林初始剂量时,不推荐常规进行药物遗传学检测(IB)。(4)应用UFH、LMWH或磺达肝癸钠桥接华法林治疗时,推荐直到INR目标值连续24 h维持在2.0〜3.0

方可停用华法林以外的抗凝药物(IB) O (5)长期使用华法林者,每日测定INR,其后2周每周监测2〜3次,以后根据INR稳定情况,每周监测1次或更少。对于INR持续稳定者,建议将检测频率延长到最多12周1次(2B) o (6)对于应用华法林治疗、前期IXR己经稳定者,若偶尔一次INR测定超出治疗范围≤0. 5以内(包括•增高或降低),建议继续维持目前剂量,并在1〜2周内复查,不建议常规应用肝素桥接治疗(2C) o (7) I∖R在4.5〜10,若无出血征象,不建议常规应用VitK (2B) o若INR>10,无出血征象,建议口服VitK

(20 o如果出现大出血,建议应用IV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并联合应用5〜IOmgVitK,而非单独应用凝血因子(2C) o (8) 华法林治疗期间不建议常规补充VitK (20 o建议避免同时应用非备体类抗炎药物,包括环氧化物酶2-选择性非當体类抗炎药物

(20 o

【推荐意见说明】应用华法林期间应尽量避免同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机械瓣膜置换、ACS、或是近期进行过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 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收益明确,或者收益相对大于岀血风险。

10.D VT血栓清除治疗:

【推荐意见】(I)对于急性下肢中心型DVT或急性上肢近心端DVT,建议单纯抗凝治疗,优于系统性溶栓(2C),优于常规导管介入溶栓(CDT)(20 ;对于急性中心型或混合型DVT,如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2 1年、出血风险较小时,建议选用CDT 而非单纯抗凝治

疗(20 o (2)己进行CDT治疗的DVT,长期抗凝治疗强度和疗程等同于未行CDT治疗的患者(IC)O (3)对于初次发生急性骼股静脉血栓、发病W14d、既往运动能力好,预期生存期长的患者,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可作为早期血栓清除的一线治疗手段(2C)o (4)IflL 栓清除后,若骼静脉狭窄率>50%, 建议首选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术,必要时外科手术解除梗阻(20 o

【推荐意见说明】(I)CDT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提高血栓溶解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2)相较于抗凝治疗,CDT增加了出血风险,不作为常规治疗方式;但以下患者可考虑选择CDT治疗:①近端DVT,症状V14d、一般情况良好、预期生存期年,岀血风险低的患者;②有机会接受CDT治疗的患者;③注重预防PTS,对生活质量要求高的患者;④对溶栓治疗的复朵性、高费用及高出血风险有较高接收度的患者。(3)新型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可有效清除血栓,可作为早期血栓清除的一线治疗。对于出血风险小的患者,可与CDT联合应用。由于该项操作对医师及设备的要求较高,因此经验不足的医师或中心应该慎重。

11.急性DVT的住院或家庭治疗选择:

【推荐意见】急性DVT,情况允许时,推荐家庭治疗优于住院治疗(IC) o

【推荐意见说明】由于DOACS和LMWH的应用,大多数急性DVT 患者可在院外接受抗凝治疗。需住院治疗的情况包括:(1)近期(W7d)手术史;(2)心肺功能不稳定;(3)静脉阻塞症状严重;(4)高危

PTE (体循环收缩压<90mmHg,或收缩压下降>40mmHg,持续15min,排除其他因素);(5)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50X10J7L);

(6)肝功能不全(INRNI.5)或

肾功能不全;(7)其他内科或外科情况需要住院治疗;(8)患者依从性差;(9)地域远、电话联系不便、家庭医疗条件差等。

12.急性DVT患者的早期活动:

【推荐意见】急性DVT患者在充分抗凝治疗的前提下,建议早期下地活动,除非患者有严重的肢体肿痛症状(2C) o

【推荐意见说明】急性DVT患者在充分抗凝的前提下早期下地活动,不会增加PTE的发生率,同时可降低PTS发生率。

13.慢性DVT的治疗:

【推荐意见】(I)DVT发生后2年内,建议每天穿踝压30〜40mmHg的2级压力弹力袜(GCS)(2C)。(2) PTS导致下肢轻度水肿时,建议使用2级GCSO大多数患者可选择膝长型或腿长型GCS,大腿明显肿胀者应选择腿长型GCS (2B) o (3) PTS导致下肢严重水肿时,建议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IPC)治疗(2B) o

(4)顽固持久的下肢静脉溃疡,建议在局部护理和压力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舒洛地特、七叶皂貳类或黄酮类药物进行治疗(2B)。(5)骼腔静脉/骼股静脉阻塞合并溃疡的PTS,无论是否存在反流性疾病、溃疡是否己经愈合,均建议球囊扩张配合支架重建血运,促进溃疡愈合并预防复发(2B) o

【推荐意见说明】对于慢性期患者,治疗目的在于预防复发,减

少和控制慢性静脉高压及PTS的相关问题。

14.腔静脉滤器的使用:

【推荐意见】(1)急性下肢DVT,充分抗凝治疗前提下,不推荐常规放置下腔静脉滤器(IB)o (2)急性下肢近端DVT,如存在抗凝禁忌,推荐放置下腔静脉滤器(IB)o (3)急性下肢近端DVT和PTE,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若出血风险降低,建议常规进行抗凝治疗(2B)。(4)如需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建议应用可回收型滤器,优于永久型滤器(2B) o

【推荐意见说明】下腔静脉滤器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致死性PTE 事件的发生。对于存在抗凝禁忌,或规范化抗凝治疗后血栓复发或蔓延的患者,或急性PTE后续状况不佳者(如高危PTE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预防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可作为一种选择。原则上,可回收滤器优于永久型滤器;但若可回收滤器因各种原因未及时取出,其风险要高于永久型滤器。对于某些特殊患者(如高龄、恶性肿瘤患者),仍可选择永久型下腔静脉滤器。

15.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DVT的治疗:

【推荐意见】(1)若中心静脉导管仍通畅且有必要使用的,可不必拔除导管(2C)。(2)若中心静脉导管己拔除,建议抗凝疗程为3个月,无论是肿瘤患者(2C)还是非肿瘤患者(IB) o

(3)若中心静脉导管尚未拔出,即使抗凝已经3个月,建议继续抗凝,直到导管拔除(2C) o

16.内脏DVT的治疗:

【推荐意见】(1)对于急性内脏DVT,抗凝治疗开始的时间、疗程和药物选择原则等同于其他急性DVT (2B) o (2)对于急性内脏DVT,不常规推荐溶栓治疗,除非患者合并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而临肠坏死风险且抗凝治疗无效时,方可考虑溶栓(2B)。

(3)合并活动性出血的急性内脏DVT,在成功处理岀血部位且患者一般情况稳定时,可考虑开始抗凝治疗(20。(4)偶然发现的内脏DVT,不推荐常规抗凝治疗(2C);但如患者合并VTE复发的危险因素且出血风险小,建议给予抗凝治疗(2B) o

17.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治疗:

【推荐意见】(1)有症状的CVT,无论有无出血性静脉梗死,均推荐皮下注射LMWH或静脉使用UFH进行初始抗凝治疗(1B)。

(2 )CVT初始抗凝,推荐使用LMwH或UFH,之后桥接为华法林(IB)。如CVT病因明确,使用华法林3个月;如CVT病因不明,使用华法林3〜12个月;如为复发性CVT,建议使用华法林终生抗凝(20 o (3)经足量抗凝治疗无效的重症CVT,建议在严密监护下实施局部静脉溶栓治疗(2C)。(4)抗凝治疗疗效不佳或进行性加重的CVT患者,建议使用机械取栓(2C) o

急性浅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推荐意见】(1)如下肢自发性浅静脉血栓形成>5cm,建议预防剂量抗凝治疗≥45d(2B)o (2)静脉输液所致的症状性血

栓性浅静脉炎,建议口服双氯芬酸钠或其他非當体类抗炎剂、局部外用双氯芬酸钠软膏或肝素软膏,直至症状消退或应用2 2周

静脉血栓预防指南

静脉血栓预防指南 静脉血栓栓塞症在骨科大手术中发生率较高,是围手术期最主要的死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各种方法预防VTE不仅可明显降低其发生,如方法得当也是安全的。为提高中国骨科VTE预防水平、规范预防方法,特制订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预防指南。本指南中提到的“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1]。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实施时仍须根据患者以及具体的医疗情况而定。 一、概? 述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lolism, VTE)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2]包括两种临床类型,即DVT 和PTE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深静脉多见,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以上部位)DVT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 (三)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2-4],是骨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四)骨科大手术后VTE流行病学:骨科大手术患者容易发生VTE[1](表1)。 我国等亚洲国家的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生率(经静脉造影证实)也很高,在一项亚洲7个国家19个骨科中心的407例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骨折手术AIDA研究[6]表明,在完成静脉造影的278例患者中,发生DVT 120例,占43.2%。邱贵兴等[7]报告,关节置换术后 DVT 的发生率增高,未预防组为 30.8 %(16/52),预防组为11.8 %(8/68)(P<0.05)。余楠生等[8]报道,2001至2005年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 发生率为 20.6%(83 / 402),膝关节置的术后为58.2%(109 / 187)。吕厚山等[9]报告,1997至1998年间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47.1%(24/51)。陆芸等[10]报告,股骨干骨折的患者DVT发生率为30.6%,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5.7%。 二、VTE危险因素 任何可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VTE的高危因素[11,12] ,其他常见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年、创伤、既往VTE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机能不全等。其他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如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VTE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患者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发生VTE危险性更大。骨科手术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分度情况见表2[13]。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抗栓治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缺血性卒中(IS)的 抗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IS)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在IS和TIA中,“A-S-A”管理(即降压、他汀、抗栓)仍然是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其中,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抗血小板治疗,同时还要关注以华法林为主的抗凝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三大管理措施可以降低更多的死亡或残疾风险。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死亡或残疾风险的降低效果尤为明显。急性IS 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复发?在临床实践中,医师应参考指南原则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 I S急性期抗栓治疗 1、静脉溶栓 【推荐意见】 对IS 发病≤3 h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患者,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A】? 对IS 发病3 ~4.5 h 内的患者,应按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推荐尽快静脉给予rt-PA 溶栓治疗【1B】? 如没有条件使用rt-PA,且发病≤6 h,可参照适应证和禁忌证严格筛选,考虑静脉给予尿激酶【2B】?

不推荐在临床试验以外使用其他溶栓药物【1C】? 溶栓患者的抗血小板或特殊情况下溶栓后还需抗凝治疗者,推荐推迟到溶栓24 h 后开始【1B】? 【推荐意见说明】 溶栓使用前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溶栓方法: rt-PA 0.9 mg/kg (≤90 mg)静脉滴注,其中10%在最初1 min 内静脉推注,其余持续滴注1 h;尿激酶100 ~150 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200 ml,持续静脉滴注30 min,用药期间及用药24 h 内应严密监护患者? 2、血管内治疗 【推荐意见】 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符合静脉rt-PA 治疗指征的患者也应接受静脉rt-PA治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都应尽可能减少时间延误【1A】? 对于大血管闭塞的IS 患者,使用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方法可能是合理的【2B】?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2)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引言 血栓性疾病是一组由于血液中过多的血栓形成引起的疾病。这些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等。血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也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中国卫生部制定了《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这个指南旨在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有关血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最新指导意见。 1. 血栓性疾病的分类 血栓性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1.1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液中形成血栓导致的心脏和脑血管 的疾病。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脑血栓等。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在深层静脉内形成的血栓,通常发生在腿部。如果这些血栓脱落并进入肺动脉,则会导致肺血栓栓塞症(PE),这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2. 血栓性疾病的预防 预防是血栓性疾病管理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 2.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摄入蔬果和全谷物。 •合理运动:适度参与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提高心血管健康。 •控制体重:维持适当的体重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2 使用抗凝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用于血小板抑制和抗凝作用。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肝素,用于抑制凝血因子的形成和活性。 2.3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移动:长时间久坐或卧床不动时,尽量定期活动腿部肌肉。 •穿弹力袜:对于高危人群,穿弹力袜可以帮助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 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既往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征象。 3.2 实验室检查 •D-二聚体检测:用于筛查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 •凝血功能检查:可以检测凝血因子的异常,识别家族性血栓性疾病的高危患者。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三)完整版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三)完整版 第五部分其他临床情况下的血栓防治问题 一、抗栓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 1. VKA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推荐意见】(1)推荐择期手术前停用华法林5d,术前1-2d评估INR【1B】。(2)术前暂时停用VKA 者,建议术后12-24h充分止血后继续使用【2C】。(3)INR<1.5时凝血功能基本正常,大部分手术和操作可安全进行【1B】。(4)机械性心脏瓣膜、房颤或VTE患者,若血栓风险评估为高危,推荐在中断VKA 治疗期间应用桥接抗凝;若血栓风险评估为低危,不推荐桥接抗凝【1C】。(5)接受VKA治疗者,建议接受牙科、皮科或白内障手术时继续应用【2C】。(6)VKA治疗与轴索阻滞:①轴索阻滞前需停用华法林5d且INR达到正常范围【1B】;②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时,轴索阻滞镇痛导管建议在INR<1.5时拔除;INR在1.5-3范围内时,拔管前注意有无合并应用其他可影响凝血功能但不会影响INR的药物,导管拔除应谨慎【2C】; ③INR>3时出血风险增大,有镇痛导管时推荐停止华法林抗凝或降低抗凝药物剂量【1A】;④如果硬膜外镇痛期间给予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推荐每天监测INR值和神经功能,使用最低有效浓度的局麻药以利于神经功能的评估【1C】。 2.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推荐意见】(1)服用

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二级预防者,建议在接受牙科、皮科或白内障手术时继续应用【2C】。(2)非心脏手术者:①心血管事件高风险,且超过出血风险,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并需行非心脏手术者,建议继续应用,不必术前停用7-10d;心血管事件风险低危者,建议术前停用阿司匹林7-10d【2C】;②如无严重缺血事件,术前建议停用氯吡格雷≥5d,术后24h 恢复使用【2C】。(3)CABG的患者:①CABG术前不推荐停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1B】;②对计划行CABG手术并接受DAPT 治疗者,建议继续服用阿司匹林,于术前5d停用氯吡格雷【2B】。(4)冠脉支架植入后非心脏手术者:①球囊成形术后需行择期非心脏手术,推荐推迟至球囊成形术14d后进行【1C】;②冠脉支架植入后行DAPT治疗者需行手术时,推荐BMS植入1个月后手术;DES植入12个月、新一代DES植入≥6个月后手术【1B】;③DES植入后行DAPT治疗者,手术需要停用P2Y12抑制剂,手术延迟风险大于预期缺血或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时,建议提前至DES植入3个月后手术【2B】;④对于植入冠脉支架但必须停止P2Y12抑制剂才可以手术者,推荐在可能情况下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术后应尽快应用P2Y12抑制剂治疗【1C】;⑤推荐外科、心内科、麻醉科等专业医师共同评估患者出血和缺血风险,选择手术时机和管理围手术期DAPT【1C】。(5)抗血小板药物与轴索阻滞:①轴索阻滞前推荐停用噻氯匹定14d,停用氯吡格雷7d;如果停用氯吡格雷5-7d内进行轴索阻滞,需要确认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1C】;②P2Y12抑制剂和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推荐于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6h后恢复应用。高出血风险手术或应用负荷剂量药物时,应推迟至术后12-24h【1C】。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最全版)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最全版)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进展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和处理逐渐受到各学科关注和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PE 和DVT 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为VTE。 外科病人术前活动减少、术中制动和术后长期卧床均会导致静脉血流明显减慢;麻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病人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这些因素均可使VTE 发生风险增加。此外,越来越多的病人在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抗栓药物,常见的情况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慢性心房颤动、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等心脏疾病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行普通外科手术的病人,外科医师应对病人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管理。 为规范和推动我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病人血栓管理实践,2015 年11 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牵头,依据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学科专家意见和已有工作基础[1],制定《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希望对国内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VTE预防 1 概述 1.1 普通外科病人VTE发生率 VTE 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病人DVT 发生率为10%~40%[2]。大型手术病人当同时具有多种VTE 风险因素时(年龄>40 岁、VTE 病史、肿瘤等),致死性PE 发生率高达5%[3]。亚洲人群中,普通外科未进行抗凝预防的手术病人DVT 发生率为13%,症状性PE 发生率为1%[4]。日本相关调查显示,腹部大手术病人仅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预防者,静脉造影检出VTE 发生率为24.3%[5]。我国最近一项单中心对照研究数据表明,普通外科未使用预防措施的病人术后DVT 发生率为6.1%,PE 为1.4%[6]。VTE 发生率与手术复杂程度及时间长短相关,脾切除术、肝脏手术和胰腺手术较高,乳腺手术和阑尾/胆囊切除术相对较低[7-8]。肿瘤病人围手术期的VTE 风险还与肿瘤类型、辅助放化疗、静脉置管等因素相关[9-11]。有证据显示,如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DVT 相对风险可降低50%~60%,PE 相对风险可降低近2/3[12-13]。 1.2 普通外科病人VIE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 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主要分为病人个体相关因素和手术操作因素。(1)病人个体相关因素:高龄、VTE 病史、恶性肿瘤及其治疗

2021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完整版)

2021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完整版) 2021年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完整版)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一种病理状态,由各种遗传性 或获得性因素导致,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易栓症的 主要临床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门 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某些类型的易栓症可 表现为年轻早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等动脉血栓事件。易栓症导致的血栓事件反复发作显著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 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为规范我国易栓症的诊治,经XXX血栓与止血学组专家讨论,结合GRADE(Grade of ns 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XXX)分级系统,即证据等级 和推荐程度的评估而制订本指南。 一、易栓症的发病机制与病因分类 一)发病机制

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三要素:血管壁因素(内皮细胞损伤)、血流淤滞、血液成分异常(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蛋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炎症因子等)。因此,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上述三个基本环节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都可导致易栓症的发生,通常主要因凝血-抗凝血、纤溶-抗纤溶失衡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所致。 二)病因分类 易栓症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通过对家系和孪生子的配对研究表明,个体对VTE易感性的差异约60%归结于遗传因素。遗传性易栓症常见于生理性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 (protein S。PS)等基因突变导致蛋白抗凝血功能缺失,或促凝蛋白,如凝血因子VLeiden突变、凝血酶原GA基因突变等导致蛋白促凝功能增强,最终引起血栓栓塞。获得性易栓症主要发生于各种获得性疾病或具有获得性危险因素的患者,因促凝蛋白水平升高、抗凝蛋白水平下降、改变了炎症/自身免疫机制等使血栓栓塞倾向增加。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因素存在交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第一部分概述 一、前言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2)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动脉缺血发作、脑卒中等。 我国临床医师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特别是对于VTE的认识还有待提高。VTE是目前国内各级医院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之一。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错综复杂,制订一个综合性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对于提高临床医师的防治意识和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南编写方法 第二部分静脉血栓性疾病 PTE和DVT合称为VTE,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的DVT,

PTE是DVT的并发症。PTE和DVT具有相同的易患因素,是VTE 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一、肺血栓栓塞症(PTE)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PTE为肺栓塞的最常见类型,占肺栓塞的90%以上,通常所称肺栓塞即指PTE。 (一)诊断 建议基于疑诊、确诊、求因、危险分层的策略,对急性PTE 进行诊断和评估。 1.疑诊: 【推荐意见】(1)推荐基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的综合评估,筛选可疑的 PTE患者(1C)。(2)疑诊PTE 的患者,推荐根据是否合血流动力学障碍,采取不同的诊断策略(1C)。(3)推荐基于临床判断或应用临床可能性评分(简化的Wells评分、修订后的Geneva评分量表)联合D-二聚体筛查急性PTE(1A)。临床评估低度可能的患者,如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临床除外急性PTE;如D-二聚体检测阳性,推荐行确诊检查(1A)。临床评估高度可能的患者,推荐直接行确诊检查(1A)。 【推荐意见说明】单纯临床可能性评估为低度可能或单纯D-二聚体检测结果阴性均不能除外PTE。评估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时应该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D-二聚体的正常阈值应该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是由___制定的指南,旨在提供针 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建议。血栓性疾病是一类由血液凝固过度引起 的疾病,如静脉血栓栓塞症、动脉血栓形成等。 指南的背景是为了应对血栓性疾病在中国人群中的高发状况, 并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血栓性疾病对患 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制定这个指南以提供 最新的防治策略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目的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 公众提供一份系统的指南,以帮助他们理解血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治疗准则和预防措施。指南旨在提高对血栓性疾病的认 识和认知,并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通过推广指南中的防治措施, 可以减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的制定依据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专家共识,并结合 了中国国情和医疗资源的实际情况。同时,指南也考虑了患者的个 体差异、疾病的不同阶段和风险因素等因素,提供了针对性的诊疗 方案和建议。

通过推广和应用《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概述:介绍指南的目的和范围,提供对血栓性疾病的概述。 血栓性疾病预防指导原则:提供预防血栓性疾病的指导原则,包括生活方式建议、药物治疗和手术操作方面的注意事项。 血栓性疾病治疗指导原则:提供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指导原则,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措施。 个体化指导: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提供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评估与监测:介绍对血栓性疾病患者进行评估和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护理:提供对血栓性疾病患者的护理建议,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和住院护理方面的内容。 预后和复发风险评估:评估血栓性疾病患者的预后情况和复发风险,并提供相应的管理和处理建议。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精编版】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 南(2021)【精编版】 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创伤骨科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VTE的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并减少医疗费用。本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证据和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以及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旨在规范预防方法,提高预防水平。但是,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使用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具体医疗情况而定。 一、定义 1.VTE是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导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它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两种类型。

2.DVT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但最常见于下肢静脉,尤其是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近端DVT是PTE栓 子的主要来源。 3.PTE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阻塞肺动脉或 其分支,导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它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率为2%~10%,致死性PTE发 生率为0.5%~2.0%。例如,髋部骨折术后VTE的发生率为总DVT发生率50%,近端DVT发生率27%;致死性PTE发生 率在手术后3个月内为1.4%~7.5%。Goel等报告的膝关节以 下单发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为10.5%(25/238)。 以上就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的定义部分。这个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证据和专家共识,旨在规范预防方法,提高预防水平。我们希望这个指南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效的指导,降低VTE的发生风险,减轻患 者痛苦并减少医疗费用。 据国内文献报道,股骨干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为30.6%,髋部骨折术后为15.7%,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为14.5%,胫腓骨骨折术后为10.8%,而多发骨折(3个部位以上)术后为50.0%

2021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完整版)

2021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完整版)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因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病理状态。易栓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某些类型的易栓症可表现为年轻早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等动脉血栓事件。易栓症导致的血栓事件反复发作显著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为规范我国易栓症的诊治,经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专家讨论,结合GRADE(Grade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分级系统——即证据等级和推荐程度的评估而制订本指南。 一、易栓症的发病机制 与病因分类 (一)发病机制 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三要素:血管壁因素(内皮细胞损伤)、血流淤滞、血液成分异常(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蛋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炎症因子等)。因此,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上述三个基本环节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都可导致易栓症的发生,通常主要因凝血-抗凝血、纤溶-抗纤溶失衡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所致。

(二)病因分类 易栓症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通过对家系和孪生子的配对研究表明,个体对VTE易感性的差异约60%归结于遗传因素。遗传性易栓症常见于生理性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蛋白C(protein C, PC)、蛋白S(protein S, PS)等基因突变导致蛋白抗凝血功能缺失,或促凝蛋白——如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突变等导致蛋白促凝功能增强,最终引起血栓栓塞。获得性易栓症主要发生于各种获得性疾病或具有获得性危险因素的患者,因促凝蛋白水平升高、抗凝蛋白水平下降、改变了炎症/自身免疫机制等使血栓栓塞倾向增加。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当二者同时存在时,血栓栓塞性疾病更易发生。易栓症常见病因见表1。 表1 易栓症的分类与病因

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2021年版)

易栓症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2021年版) 展开全文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因各种遗传性或获得性因素导致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病理状态。易栓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颅内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等;某些类型的易栓症可表现为年轻早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等动脉血栓事件。易栓症导致的血栓事件反复发作显著增加了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为规范我国易栓症的诊治,经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专家讨论,结合GRADE(Grade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分级系统——即证据等级和推荐程度的评估而制订本指南。 一、易栓症的发病机制 与病因分类 (一)发病机制 Virchow提出血栓形成三要素:血管壁因素(内皮细胞损伤)、血流淤滞、血液成分异常(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蛋白、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炎症因子等)。因此,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上述三个基本环节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都可导致易栓症的发生,通常主要因凝血-抗

凝血、纤溶-抗纤溶失衡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所致。 (二)病因分类 易栓症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通过对家系和孪生子的配对研究表明,个体对VTE易感性的差异约60%归结于遗传因素。遗传性易栓症常见于生理性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蛋白C(protein C, PC)、蛋白S(protein S, PS)等基因突变导致蛋白抗凝血功能缺失,或促凝蛋白——如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突变等导致蛋白促凝功能增强,最终引起血栓栓塞。获得性易栓症主要发生于各种获得性疾病或具有获得性危险因素的患者,因促凝蛋白水平升高、抗凝蛋白水平下降、改变了炎症/自身免疫机制等使血栓栓塞倾向增加。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当二者同时存在时,血栓栓塞性疾病更易发生。易栓症常见病因见表1。 表1 易栓症的分类与病因 遗传性易栓症获得性危险因素易栓症相关获得性疾 病 抗凝血酶缺陷症a年龄大于65岁a抗磷脂综合征a 蛋白C缺陷症a BMI大于30 活动性恶性肿瘤a 蛋白S缺陷症a吸烟骨髓增殖性肿瘤a 血栓调节蛋白缺陷a多发性外伤a肾病综合征a APOH基因突变大手术a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a 肝素辅因子Ⅱ基因突变骨折a炎症性肠病 FⅧ水平升高a脱水系统性红斑狼疮FⅨ水平升高a妊娠/产褥期系统性血管炎a FⅪ水平升高a下肢瘫痪或麻痹急性心肌梗死F2突变导致抗凝血酶抵抗a肢体制动/长期卧床急性卒中a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a长途飞行糖尿病 PAI-1水平升高一些化疗药物感染与炎症(结核、AIDS、胰腺炎) 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a脾切除/脾动脉栓塞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a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a中心静脉穿刺Cushing综合征 F5Leiden突变a 人工材料(心瓣膜、 留置导管等)a 布-加综合征a F2G20210A突变a 输注血制品(红细 胞、血小板) 血栓性微血管病 (TTP、HUS)a CHAPLE综合征a 止血治疗(抗纤溶、 凝血因子制剂) 心力衰竭

最新:中国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最新:中国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创伤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创伤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VTE的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医疗费用。因此,参照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1]、2018版"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2]及最新的循证证据,在2012版"中国骨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专家共识"[3]基础上,制定本指南。根据创伤患者独特的临床特点,着眼于创伤患者VTE的预防,从而进一步规范预防方法和提高预防水平。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使用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具体医疗情况而定。 一、定义 1.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4]。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2种临床表现形式。2.DVT: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静脉最常见。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DVT是PTE栓子的主要来源。 3.PTE: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5,6]。的发生率为2%~10%,致死性PTE发生率为0.5%~2.0%[7]。髋部骨折术后VTE的发生率:总DVT发生率为50%,近端DVT发生率为27%;致死性PTE发生率在手术后3个月内为1.4%~7.5%[8]。Goel等[9]报告的膝关节以远单发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为10.5%(25/238)。 国内文献报道股骨干骨折术后DVT发生率为30.6%,髋部骨折术后为15.7%,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为14.5%,胫腓骨骨折术后为10.8%,多发骨折(3个部位以上)术后为50.0%[10]。新鲜下肢骨折,接受抗凝措施后DVT发生率为16.5%,具体骨折部位DVT发生率从高到低分别为:多发骨折(29.6%)>骨盆与髋臼骨折(21.1%)>股骨中上段骨折(20.0%)>膝部周围骨折(17.8%)>小腿骨折(10.3%)>足踝骨折(2.2%)[11]。 三、VTE的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淤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的危险因素,其中创伤(特别是重大创伤或下肢损伤)、手术、活动受限、制动和下肢瘫痪是主要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高龄、心肺慢性疾病、既往VTE病史、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易栓症、肥胖、妊娠、肿瘤、肿瘤治疗、中心静脉置管和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7,12]。 四、创伤骨科患者VTE的预防措施 (一)DVT筛查和VTE风险评估

2020版:肿瘤患者静脉血栓防治指南(最全版)

2020版:肿瘤患者静脉血栓防治指南(最 全版) VTE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肿瘤本身、肿瘤 治疗、病人的个体因素等。肿瘤患者本身存在着高凝状态,而肿瘤治疗中的化疗、手术、放疗等也会增加患者VTE的风险。此外,病人的个体因素,如年龄、BMI、吸烟史、孕产史等也会对VTE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对于肿瘤患者,及时的 VTE风险评估和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1.3肿瘤VTE流行病学 肿瘤患者VTE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出5-7倍,且肿瘤 患者中VTE的发生率随着病情恶化而增加。不同类型的肿瘤 患者中VTE的发生率也有所不同,如胰腺癌、肺癌、胃癌、 卵巢癌等较高,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则相对较低。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肿瘤患者,需要有针对性的VTE预防和治疗策略。 1.4肿瘤VTE预后

肿瘤患者中VTE的发生会增加死亡率和复发率,同时也 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计划。研究表明,肿瘤患者中VTE的发生与预后密切相关,而及时的VTE干预措施可以有 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对于肿瘤患者,早期的VTE筛查、风险评估和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各种因素都可能增加VTE的发生风险,包括血液淤滞、 血液高凝和血管壁损伤。肿瘤细胞及其产物与宿主相互作用,会促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手术、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激素治疗,以及肿瘤压迫血管、外周静脉置管、长期卧床等也是肿瘤患者发生 VTE的风险因素。 恶性肿瘤是引发VTE最重要的危险因素,VTE已经成为 肿瘤患者的第二大死因。20%~30%首次发生VTE的病例与肿 瘤相关,其中接受化疗的患者约占13%。肿瘤患者VTE风险 升高4~7倍,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生率从4%到20%不等,高发 肿瘤为胰腺癌、肺癌、胃肠道肿瘤、卵巢癌。如果考虑无症状、尚未被发现的血栓形成,其发生率远高于此。对于那些初次诊断的活动期肿瘤患者,VTE发生风险要高于其他时期。多数

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要点解读

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要点解读 肺血栓栓塞症(PTE)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两者具有相同易患因素,是VTE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肺血栓栓塞后,血栓机化、肺血管重构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肺血管阻力(PVR)增加、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称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目前我国PTE防治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包括影像学诊断、生物学标记物应用、危险评估、抗栓策略、疗程及预防等。虽然现有欧美指南和国内共识对上述问题有所推荐,但肺栓塞防治领域的新研究和新证据不断涌现,我国2001年版肺栓塞指南亟待更新、补充和完善。为更好指导相关专科医师的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组,结合国内外有关指南、循证证据及临床现状,包括特殊患者人群实践需要,制订了2018年《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以期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肺栓塞的防治水平。本指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一、首次将欧美指南格式和表述方法与中国临床实际相结合 新版指南开篇即明确了其使用对象和目标人群,而且将每条推荐意见单独列出,以便读者迅速查阅。推荐意见后标记GRADE分级符号,明确区分推荐意见的方向与强度,并应用“建议”或“推荐”字样,以便读者进一

步明确推荐级别。整体格式与表述简洁明晰,涵盖主题、标题、推荐及说明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备注说明文字、解释推荐理由及证据来源。 二、提出符合中国医师临床实践习惯的诊断四步曲 1、疑诊:提出了符合中国医师临床实践习惯的诊断流程,包括疑诊、确诊、求因及危险分层四步曲。推荐基于临床经验或应用临床可能性评分(简化Wells和修订Geneva评分)对急性PTE进行疑诊的临床评估,不再跟风欧美指南强求基于模型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同时强调,推荐联合 D-二聚检测筛查急性PTE。临床评估低度可能的,如D-二聚体阴性(正常阈值应根据年龄进行修正),可基本除外急性PTE;如D-二聚体阳性,建议行确诊相关检查。临床评估高度可能的患者,建议直接行确诊相关检查。 2、诊断:指南对疑诊和确诊相关检查方法分门别类,推荐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选取不同的诊断策略。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PTE疑诊患者:如条件允许,建议完善CTPA检查以明确有无PTE。如无条件或不适合行CTPA检查,建议行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如发现右心室负荷增加和(或)发现肺动脉或右心腔内血栓证据,在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后,建议按PTE 进行治疗。建议行下肢CUS,如发现DVT的证据,则VTE诊断成立,并可启动治疗,临床情况稳定后行确诊相关检查。血流动力学稳定的PTE疑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全文)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全文) 第一部分概述 —、刖旨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问题,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 (2)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动脉缺血发作、脑卒中等。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1986年发布了第1版抗栓与溶栓指南,随着循证医学硏究的深入开展,每3 ~ 4年更新1次。2012年2月,ACCP 发布了《ACCP抗栓治疗和血栓预防指南(第9版)》[1],增加了近年血栓防治领域的研究新成果。2016年1月,ACCP更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抗栓治疗指南(第10版)》[2]的推荐意见。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呼吸病学会(ERS)近几年也陆续更新了一系列血栓防治指南[3],涉及PTE、ACS、房颤等疾病。这些指南的发表,对指导临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临床医师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特别是对于VTE的认识还有待提高。VTE是目前国内各级医院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医疗纠纷的主要根源之一。血栓栓塞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错综复杂,制订一个综合性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指南,对于提高临床医师

的防治意识和水平、规范诊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健康促进基全会于2015年成立《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在ACCP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5年欧美系列血栓防治指南的推荐意见,对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特别是中国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制订了我国首部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 本指南的制订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华医学会关于制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方法及程序[4,5]。扌旨南专家委员会由临床专家、信息学专家、决策科学家和系统综述与指南方法学专家共同组成,也包含了无相关硏究背景的临床医师,使指南推荐意见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指南制订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目前的循证医学观念[6],临床专家和循证医学专家互相讨论,共同检索、评价和分级相关研究证据,以确保证据纳入和评价既全面、客观,又紧密结合临床。 应该指出的是,本指南不具有法律效力。本指南尚不能涵盖所有复杂的临床情况,指南发布时可能存在某些最新硏究结论由于滞后发表未被收入指南的情况;指南的证据也可能受到原始硏究质量及方法学的影响;受我国当前该领域的实际硏究水平所限,指南中基于国内硏究的证据有限。 二、指南编写方法 (一)指南制订的目标 目标是为已发生过血栓事件或具有血栓风险的患者提供最佳的临床决策依据,规范诊疗及护理行为,提高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改善患者结局。(二)指南制订方案的形成 本指南由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指南与共识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

指南与共识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Vol.36(5) : 469-474 关键词

围手术期;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症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志码:A 通信作者:赵玉沛,E-mail:****************;秦新裕,E-mail:***********************.cn。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进展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和处理逐渐受到各学科关注和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PE 和DVT 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为VTE。 外科病人术前活动减少、术中制动和术后长期卧床均会导致静脉血流明显减慢;麻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病人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这些因素均可使VTE 发生风险增加。此外,越来越多的病人在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抗栓药物,常见的情况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慢性心房颤动、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等心脏疾病以及周围血管疾病。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行普通外科手术的病人,外科医师应对病人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管理。 为规范和推动我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病人血栓管理实践,2015 年11 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牵头,依据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学科专家意见和已有工作基础[1],制定《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希望对国内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VTE预防 1 概述 1.1 普通外科病人VTE发生率 VTE 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病人

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主要内容(全文) 第一部分概述 一、前言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其中PTE为肺栓塞的最常见类型。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PTE和DVT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两者具有相同易患因素,是VTE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血栓栓塞肺动脉后,血栓不溶、机化、肺血管重构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肺血管阻力(PVR)增加,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增高,最终可引起右心室肥厚和右心衰竭,称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 近年来,PTE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相关学会发布了系列诊断、治疗和预防指南,但这些指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以下问题:(1)国际指南的质量良莠不齐,不同指南的推荐意见之间常常存在不一致性;(2)影像诊断技术和生物学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丰富了对PTE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认识,但欧美指南的分型标准是否适于国人临床实践尚需进一步验证;(3)国际指南推荐的PTE治疗方案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如溶栓药物的方案、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的剂量调节等。 基于此,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

作委员会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在2001年《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1]的基础上,制订了《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本指南结合近5年发表的系列指南,系统评价了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PTE 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资料,增加了基于国人循证医学研究的数据,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我国PTE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二、指南编写方法 证据和推荐意见的评价方法采用GRADE分级[2](表1,表2),由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GRADE中国中心提供方法学支持。指南设计与制订步骤依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3],以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4]。 表1 GRADE推荐强度分级与定义[2] 表2 GRADE证据质量分级与定义[2] 本指南小组应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Ⅱ)[5]对相关性比较高的指南进行评价。通过筛选,最终纳入指南29部。其中,英文指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