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论文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区

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创新主体的作用、系统构建等;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理论作出了简要评价,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并进而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展望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innovationsystems,RIS)概念1992年提出,1990年代,英国的库克(Cooke,1996)较早对它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期,我国学者也开始引入这个概念并着手这方面的研究。迄今,关

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已见诸很多中外文献。本文将首先概略描

述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对现有理论作一简要

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试提出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

迄今,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人学、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及系统如何建设等内容。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最早是由库克(1996)提出并定义的,他认为,区域

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

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

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的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

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王核成、

宁熙(2001)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在地

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组成的以技术创新利制

度创新为导向、以横向联络为主的开放系统,它是在地理位置相互靠

近的经济主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长期交易关系集合,

其中既包括把各类行为主体连结起来的一般联系,更大量的则是体现

在系统内以资产、信息、人才、技术的流动等具体形式之上的经济主

体之间的交互关系。陈德宁、沈玉芳(2004)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

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

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

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可见,人们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有

多种的理解,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一是具有一定的地

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二是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

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体;三是不同创新主体之间

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四是创新主体通过

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影响;五是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

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WiigH,WoodM,1999)。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

ErkkoAutio(1998)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有两个子系统构成,即“知识

应用和利用子系统”(knowledgeapplicaitonandexploiationsub—system)和“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

统”(knowledgegenerationanddifusionsub—system)。居于“知识应

用和利用子系统”中心的是企业,其周围是顾客、供应商、合作者和

竞争者,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构成纵向网络,企业与合作者和竞争者

构成横向网络。“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则由技术中介机构、劳动

中介机构、公共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组成。而在“知识应用和利用子

系统”和“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之间,存有着知识、资源和人力

资本的流动(lfows)与相互作用。胡志坚、苏靖(1999)认为,区域创新

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及环境要素等,其中主体要素

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

能要素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环境要素

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等。王稼琼、绳丽惠f1999)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由包括创新机构、创新基础设施、

创新资源利创新环境在内的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剧、相互协凋的要

素有机组合而成。创新机构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孵化器

及其他中介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图书馆、数据库、公

共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创新资源指资金、人才、信息、知识利专利等,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与服务的统称。王丽丽(2000)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

服务创新等体系。在区域体系建设中,制度创新是核心,技术创新是

基础,管理创新是前提,服务创新是保障。

(三)、区域创新系统的内部机制

D.Doloreus(2002)将“内部机制”描述为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基本

动力(principalintemladynamics),正是这些基本动力能够解释该系

统的效率和成功。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内部机制有四个:一是相

互学习finteractivelearning),这是指系统内部的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在创新过程中的相互学习过程;二是知识生产(knowledgeproduction),相互信任和拥有共同文化的创新主体之间可以共享知识,从而促进各

自知识的增加;三是“邻近”(proximitv),不同主体之间的“邻近”

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性体现在,因为空间上聚集在一起,不仅使

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知识共享更为方便,而且可以减少知识和信息

交流和交易的费用,还有利于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而这种理

解和信任对相互之间交流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识(tacitknowledge)是

不可缺少的;四是社会嵌入性(socilaembeddedness),在新产业区理

论中,社会嵌入性是指某现象的社会文化基础,它强调地方行为主体

之间应形成相对稳定的依赖于当地社会文化的非正式联系、信赖关系

和协作关系。这是参与方因为地理空间上的邻近所形成的文化与价值

观念长期作剧的结果。

(四)、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职称论文

王稼琼、绳丽惠(1999)等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有:激活中小企业,改造传统产业,产品创新与成果转化制度与机制创新,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

黄鲁成(2000)则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抽象为协凋功能,催化功能,化险功能和解惑功能。

顾新(2001)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有三大功能,一是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创新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的互动,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动力,形成连锁反应机制,加快创新扩散,推动创新从企业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从单个产业创新扩散到产业簇群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区域创新系统可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增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使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保持持久竞争优势;三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可以使后进区域在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将引进的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创新,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后发势跨越技术发展阶段,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赶上或超越先进区域。

柳卸林(2003)则从宏观层面概括了建设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意义,认为它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框架,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动力的重要来源。

(五)、大学、政府、中介组织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

虽然企业是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主体,但大学、政府和中介组织在这一系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乔颖、王永杰、陈光(2002)认为,从知识创新来看,研究型大学处于知识生产的核心;从技术创新来看,研究型大学是革新和创造新技术的重要机构之一;从知识传播来看研究型大学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知识传播组织。因而,研究型大学是区域创新系统中的重要主体之一。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表现为是人才的培养者,是新技术的提供者,是知识的生产者,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推动者和9浮化器,是科学教育、继续教育的中心和社会发展的促进者。

从国内外实践证明,要建立利完善区域创新系统,政府和中介机构在

其中起了重要桥梁作用。在中国,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是举

足轻重的,既是创新活动规则制定者,也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地方政府介入区创新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地

方政府对地方资讯的熟悉度,可节约创新活动成本;二是市场(中国)

的不完善,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介入区域创新活动;三是创新活动的

外部性,也促使地方政府介入区域创新;四是地方企业的弱小,也促

使地方政府介入区域创新(何淑明,邹小春,2002)。在区域创新活动中,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现有两种代表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

为是提供政策支持系统,包括激励政策、引导政策、保护型政策和协

调型政策,从宏观上为区域创新创造制度上的条件(何淑明,邹小春,2002);另一种意见认为地方政府的任务是建立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

增加地方政府对R&D投入,建立技术、知识与人才的流动机制,加快

创新成果的扩散和运用,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制定具有地方特

色的产业政策(李京文,叶裕民,2002)。国外,培育区域创新系统,

需要政府利企业之间建立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与企业之间相互

沟通,主要通过中介组织的间接渠道进行,德国在此方面做得较为成功。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具有二大功能:沟通粘结功能、咨询

服务功能、协调重组功能,可极大地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彭纪生,2000)。政府与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谁重谁轻,还要依据

当地实际而定。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中介机构在区域创

新中作用大些,市场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作用大些,从发展趋势来看,中介机构在区域创新中作用越来越大。

(六)、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柳卸林(2003)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有

五个关键因素:一个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结构体系;一个开放的、可利用全球利国内各种资源的知识获取体系;一个有区域特色的产业

创新体系;面向创新管理的政府工作方式;适宜创新的环境和基础设施。仝允桓(2004)提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培育创新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载

体。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依赖于大量创新型企业的衍生、成长和壮大。培育创新主体的工作重点是培育创新型企业。二是构建创新网络。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所需知识、思想、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来源。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产、学、

研等创新行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机制联系起来,增强他们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有利于知识、信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流

动的开放的创新网络。二是完善支撑体系。包括专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风险资本筹集与运作体系建设,技术支撑体

系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四是强化创新机制,包括创新资源

配置机制,风险投资融资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合作创新机制。龚荒、聂锐(2002)建议,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应采取五项主要措施,包括:培育提升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文化;增强组织领导,制定好区域创新

体系的建设规划和政策法规;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力量布局

和科技资源配置;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加快建

设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科技园区;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发展中介服务机构。

(七)、其他研究

除上述研究外,区域创新政策研究也是一个研究热点。Asheim等(2003)在深入阐述相关中小企业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

和比较了北欧区域集群和创新系统的大量案例,通过考察不同类型区

域创新系统政策对促进北欧国家中小企业竞争力和创新的影响,提出

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建议。Kyrgiaifni和Sefertzi(2003)认为,一项新的区域创新政策应该包括:知识创造和技术转移机构与实践;

促进创新文化的形成;促进研究和创新的资金来源;促进有效的创新

管理。针对前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都市高科技产业集

群的问题,Andersson和Karlsson(2002)研究了中小地区的区域创新

系统问题,同时还讨论了中小地区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龚荒(2003)

根据后发地区的特征,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政策工具的选择应侧

重以下方面:财税激励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中介服

务系统发展政策、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案例研究已成为一个重

要趋势。如在国外有Asheim等(1997)对挪威国内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FranzTodtling,AlexanderKaufmnan(2002)对奥地利的区域创新系统

的研究;Snag-ChulPark等(2003)对瑞典和韩国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比较研究;等等。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关村、长三角等区域创新系统

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或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究区域

创新系统构建的一般规律、经验和启示。此外,相关理论还涉及区域

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绩效评价、发展模式、创新环境等等,限于篇

幅不一一列举。

二、区域创新系统现有理论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1992年提出,1990年代后半段才开始较为全面和

深入的研究,迄今虽然己形成很多文献和研究成果,但因为时间较短,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一些重要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

对于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陈德宁、沈玉芳(2004)作了一个简要

评价,认为这些研究有三个特点:一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

仍存有较多的争议,尚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研究方法上,以表层的描述和分析为主,没有深入系统内部进行综合性的定性

利定量研究;三是在中国,国外理论引进与吸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林迎星(2002)则专门指出了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认为我国区域

创新系统的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是我国创新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

环节。具体来说,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存有四个主要问题,一是忽视区

域创新系统的特殊性,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重视不够;二是没有对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具体深入的分析,无法

从理论上说清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三是缺乏系统、深入的区域创新

系统专题研究,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操作的对策:四

是局限于个体案例的经验总结和定性分析,没有总体性的定量分析,

难以使研究引向深入。

展望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胡明铭(2004)提出可在以下

几方面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一是运用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区域创新系

统的建设模式问题;二是通过创新障碍分析以及政策比较来研究区域

创新系统建设的政策问题;二是运用社会经济学理论研究区域创新系

统社会资本的培育问题;四是开展区域创新系统要素互动的定量研究,深入把握区域创新系统的状态和运行情况;五是结合国内实际,深入、系统地开展区域创新系统专题研究。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具有

可操作性的指导。

作者认为,以上学者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评述与展望是具有启

发意义的,但还限于抽象和宏观层面,尚需具体化,这样才能真正把

现有理论的缺陷描述清楚,并有助于弄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就此,作者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从现有文献看,对于区域创新系统还存有着概念混乱的问题。区域创

新系统概念是继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之后提出来的。目前学者们在多个

层面上使用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如在国际层面上,有欧洲区域创新系

统的提法;在省际层面上,有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提法;在更低的

层面上,有某省、某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在最低的层面上,有硅谷、

中关村区域创新系统等。在这些不同层面上,其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等有何异同?如果不同层面上的创新系统彼此之间存有

着较大差异,那么,用单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来统统涵盖适当吗?

是否有必要提出其他的概念,如城市创新系统等,与这些不同的层面

相对应?理清概念,是研究问题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区域创新系统界定为中观层面,看作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那么,它与宏观层面的国家创新系统和微观层面的企业创新系统

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彼此之间是如何互动的?现有文献较少对这一问

题展开深入研究。新晨范文网

区域创新系统到底如何构建?比如,在后发地区区域创新系统能否从

无到有,如何由弱变强?在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系统如何得以持续推进和

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职能定位、功能作用和政策措施问题,都

是很值得研究的。

案例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国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案例研究较多,但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通过案例分析,我们似应回答以下

问题:国内有那些较为成型的区域创新系统?其运行机制如何?系统绩

效如何?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是什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什么地位、发挥何种作用?如何持续推进和升级?其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如何?等等。

比较研究也是经济和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一些国外学者已开始了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学者还较少采用。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条件下

的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比较研究,从国外与国外、国外与国内、国内与

国内,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与落后

地区等等不同角度选择研究对象加以比较分析,以得出有意义的见解。

目前的文献中定性的描述和研究较多,而定量化研究较少,这一点带

来的缺陷是理论的说服力不大。定量研究可用以衡量系统内各创新主

体的成本收益,可用以评价系统运行的整体绩效等等。

总之,丰富和深化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既涉及研究内容,也涉及

研究方法。展望未来,可以说这一方向的研究方兴未艾。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MBA课程论文

MBA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管理创新 论文题目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年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2011年05月11日

区域创新系统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而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各区域实现新世纪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深入研究和认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对于加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指导地方技术创新工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国家总体层次上的创新如果没有区域层次创新来支撑, 国家创新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应该通过创建区域创新系统来健全与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的关键在于产学研的研究,坚持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实现科学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并实现科学发展,是遵循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律、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当前,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因产学研合作不顺利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基于此种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企业对待区域创新系统所面临产学研结合问题以及如何有效运用它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关键词:产学研区域创新系统合作

Abstract The regional innovative capac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regional economy can obtain the decisive factor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participants. While structuring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has become a regional realize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Therefore, further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o acceler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uidanc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where work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ut the country's overall level of innovation if no regional level innovation to support,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will become castles in the air. Therefore, by crea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e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lies in the study The combin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lies in the study.Insist,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realiz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realize scientific way. Combin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o follow the rules and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eepening the re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and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of socialism urgently required. Currently,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golden age, not because of manufacture-learning-research cooperation on a series of questions caused the atten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enterprises treat problems fac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nd how to effectively use it to improve their own competitiveness. Keyword:Production integrati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cooperation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论文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创新主体的作用、系统构建等;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理论作出了简要评价,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进而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展望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1992年提出,1990年代,英国的库克较早对它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期,我国学者也开始引入这个概念并着手这方面的研究。迄今,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已见诸不少中外文献。本文将首先概略描述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对现有理论作一简要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试提出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 迄今,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涉

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人学、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及系统如何建设等内容。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最早是由库克提出 并定义的,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 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黄鲁成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 政策网络。王核成、宁熙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组成的以技术创新利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横向联络为主的开放系统,它是在地理位置相互靠近的经济主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而形 成的一系列长期交易关系集合,其中既包括把各类行为主体连结起来的一般联系,更大量的则是体现在系统内以资产、信息、人才、技术的流动等具体形式之上的经济主体之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一)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理论基础(一) 作者:吕国辉王海翔周传蛟农晓丹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其构建获得了系统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都市圈理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等学科和理论从系统到区域到创新的全面的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系统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都市圈理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其构建获得了系统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都市圈理论、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理论等学科和理论从系统到区域到创新的全面的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 区域创新系统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也不是主观臆断的产物区域创新系统既经历形成、成长、发展、建设、成熟、完善、优化、升级过程,表现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时间特性.又经历合作、转移、集聚、辐射、整合、联动、协调、一体化过程.表现出区域创新系统的空间特性而且.区域创新系统的客观存在及动态演进.获得了上述各学科和理论的思想支持和逻辑支撑下面既是对上述各学科和理论的理解.又是对它们的支持支撑作用的认识 1系统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个人到组织,系统普遍存在系统论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最主要贡献就是系统思想可以说.与其它学科和理论相比.系统论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贡献最重要、最重大系统论不仅提供了一个从系统到要素、从结构到功能观察、分析、研究区域创新的最佳视角.而且还提供了一个从系统建设与完善到要素整合与集聚、从结构优化升级到功能圆满实现开展区域创新实践的最有力切人点系统论使以系统为载体、取得了有机整体形式的客观存在的区域创新活动拥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区域创新真正成为系统、属于系统.具有了系统的所有本质属性区域创新实践或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真正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区域创新有其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各创新主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在具体变化的创新环境中.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开展高效的创新活动.以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大力促进区域科技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并实现国家创新的使命这些功能的充分实现使区域创新最终成为成熟完善的系统. 2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区域创新系统构建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以同家创新系统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区域创新系统又是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所以.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在思想理念上和内在逻辑上便必然地对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发挥重要的支持支撑作用国家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从系统的规模和层次看.区域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创新系统是一国之内所有区域创新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区域创新系统属于中观层次的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属于宏观层次的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上有国家创新系统.下有城市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集群.处在承上启下的中观层次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从研究领域的侧重看.区域创新系统着重于应用研究.同时也重点支持一些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基础研究项目区域创新系统有助于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淘汰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创新系统则不仅重视应用研究,而且重视基础研究,换言之,不仅重视技术创新,而且重视知识创新(即科学创新)国家创新系统不仅要求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而且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大力扶持和保护面临国际竞争、战略上十分重要而本国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产业和弱势产业.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区域创新系统比国家创新系统更富有地域色彩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内所有城市创新系统的整合与集成.城市创新系统又是官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的整合与集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的设计报告 摘要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用来更好的理解区域内创新过程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其与外界的联系的分析途径。由于传统的经济手段主要集中在市场上,所以其代理人在价格形成的过程中,对体制框架,包括非市场型的公共机构及政策的制定者政府都有极大的忽视。由于这些异购代理商之间的交流与活动存在内在联系,另外又缺少一个共同的目标函数,所以这种方法的描述性大于分析性。本文概述了来自成功的创新集群和区域的案例研究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设计原则,这些区域包括美国硅谷,德国音频谷和北京附近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些由努力而得来的经验是:一般情况下,这些创新体系远远超过传统的研发框架和新兴技术,但是也强调了创造一个新的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包括在创新业务基础设施方面和两个研究领域的知识的产生与将全球市场上的知识转移到生产环节的区域链接方面。新知识的创造往往集中在高科技创新领域,这些领域是大科学,其区域比较优势在知识创造成功企业方面的执行意味着在全球市场销售新产品和服务。这已成为中央的一个长远的区域创新系统设计目标。它还明确指出,在世界上少部分地区,必须要达成一个临界质量,这一策略才可选。然而,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欧盟成员国必须接受欧洲研究区遵循这些方针,以获得在全球范围内长期的区位创新竞争力。否则,欧洲研究区就会落后于其他卓越的国家。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比较优势,创新全球化。 JEL代码:O2,O31,R11,R58,L52

引言 异购代理商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一个全面的创新态度,这一态度使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得到发展性的考虑。这与熊彼特的观点相反,他是一个独立企业家(熊彼特1934年),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个创新的鼻祖。在上个世纪,创新过程受到良好的组织以减少个人的重要性,比如创新过程中的独立企业家,比尔·盖茨,或者史蒂夫·保罗·乔布斯。这不是说企业家和创业精神不是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而是说他们需要其他的代理商来补充完善。 时下,一个更好的理解是:一般情况下,要成功的创新并在市场上执行以取得重大可持续的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些严重依赖于某个人的公司和区域创新系统,一旦这个人将来离开了,会非常容易受到打击。 创新体系的方法同样与传统的方法形成对比,传统的方法是一种发明,创新然后引入市场的线性程序。这种方式强调线性顺序并极高度偏向于供应方。这供应推动创新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必要的需求方。生产职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像解释变量一样象征了创新指标。(见纳德里,科恩,普鲁查1986)。即使这一功能被分解为第一阶段研发功能,或者知识函数和第二阶段的生产功能(见阿洪,豪伊特1992年,格罗斯曼,赫尔普曼1991)也不能改变一种指责,即忽视创新作为互动和学习的过程不能够完全的由这一形式化体现出来,因为这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是常见的。系统演化与协同进化不能很好地适应递归函数的线性因果关系的框架。创新体系是一个动态系统,其异构代理商之间存在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公司,政府机构,客户,如独立研究机构的外部合作伙伴等)。 供给推动与需求拉动之外的方法 将创新剖析为供应方创新与需求拉动创新(见斯通曼1995)忽视了在创新过程中双方的相互交流的必要性。即使付出努力,复杂的交织活动也不能由对所有的必要因素缺乏完整的理解的个人掌控。成功的创新通常是创新团队的努力结果,他们通过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完成特定目标。 这些创新中涉及的不同实体(公司,研究机构,如大学、政府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融合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体系,旨在促进和提升创新。这一区域系统往往在没有中央策划者时表现出应急行为,这些策划者设计和控制系统,能够足够确定地预测其行为。通常,相当的不确定性要作为体系中的部分得以流通取决于其所有部分的知识不完整性,以及在合作创新以实现其特定功能和刺激性结构方面的努力。通常情况下是与类似生态创新体系的这些体系中产生的创新过程对照的。 区域创新体系的目的和范围:超越简单的任务取向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也不同于定向任务创新组织的概念,比如传奇曼哈顿岛项目。在激烈的区域竞争环境下,为区域创新寻求一个现实的目标是区域创新体系设计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步骤。 通常情况下,在定向任务项目中如曼哈顿岛项目,有目标的创新在一个创新体系内的定义都不是很明确。通常特殊目标必须首先经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定义。一些协会应用SWOT分析法体现了当下的区域能力必须被考虑在内。此外,区域创新体系解决了整个区域的具体创新活动。硅谷的创新概况是不仅仅要完成简单的任务,如开发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或者单一技术,而切要促进半导体在这一领域达到创新的世界前沿水平。(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萨克森尼安,1994,2006) 如果在此环境下不能完成区域可用资源的储存和区域创新体系协会的可实行目标的讨论,创新体系的设计将缺少足够的基础来实现区域功能。 创造一个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十个方面 李·米尔乐·汉考克和罗文(2000)认证硅谷产地的是个有利元素。及: 1有利的游戏规则硅谷在独特的美国创新体系和企业精神中运作。国家制度由法律,法规,证券,税收,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摘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农村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8)08 ― 0021― 05 对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主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国际国内状况作一粗线条的陈述,归纳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它引入经济增长的分

析。英国的库克则是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证研 究的学者。通观库克等几十位学者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为: 1 提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库克 (1998)认为,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 1996 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 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 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加拿大 Doloremx(2002 ,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 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 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 产生、利用和传播。 2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构成。魏格(Wiig,199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 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 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 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3集群布局――勾画了区域创新的空间结构。佩鲁的 增长级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和集群理论表明:创新型企业 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是区域创新空间结构的常态。波 特(1990) 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小结

区域创新理论 一、创新 1、创新的提出 一个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两个伴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伴生的是区域的崛起区域经济的个性化。 阐释: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显著地区域化特征,从此意义讲,经济全球化实质上也是全球经济的区域化。 创新理论出现的原因: 2战后至70年代中,西方主要国家强劲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中,创新并没有处于突出的位置。 因为市场的扩大和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有利于当时生产能力的扩张,从而投资不断扩大。 经济增长势头普遍减弱→需求日益差别化→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结构转换、升级换代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 所以在今天,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领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所以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层面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所在 1、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2、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 3、创新的形成和扩散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同时也是区域之间经济增长与发展不平衡的 一个重要原因。 创新的含义 熊彼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体系,原来的成本曲线因此而不断更新。经济的变革,诸如成本的降低,经济均衡的打破,残酷的竞争,包括经济周期本身,都 归因于创新。 德鲁克:创新并非在技术面,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 解析:创新实际上创造了一种资源,换言之,创新是由有创造财富潜力的资源组成。 这里的资源是有经济价值的。 总结:内涵丰富,影响范围广泛。涉及新思想、新发明的产生、新产品设计、新的生产过程,新的营销策略和开发新市场等各系列活动。由一个复杂的交 互系统构成。 科技界的创新:科研中的新发现、新探索、新成果 企业家眼中的创新:带来市场价值创新=新+市场价值 创新的范围分类 1、企业系统创新。指企业整体的创新内容。既包括在产品、工艺或流程方面的 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制度、营销,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体现企业 各组成部分的互动关系。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的界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类型,分析了区域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界定;结构;运行机制 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 区域创新体系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简称RIS)。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2)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瑞典的Asheim和Isaksen(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Jan G. Lambooy(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生产中的合作者组成的互动的、动态的结构,这些体系能使区域经济各主体充分发挥和扩展其才能,它们也能引导那些致力于建立认知能力(如学习、研究等)和构筑企业间网络的政府和组织。加拿大的Doloreu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 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存在众多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的理解不同。有学者认为是经济区域(陈浩,2006;李虹,2004),有学者认为是行政区域,更多学者认为是技术区域(张斌等,2004;陈德宁等,2004;方旋等,2000);(2)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角度不同。大多数学者是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组织结构去定义,但也有学者是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方式(温新民等,2002)、目的(陈德宁等,2004;李虹,2004;王子龙等,2003;顾新,2001)去定义,还有学者是从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定义(陈琪等,2007;梁凯2005;邱红等,2002);(3)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认识不同。一般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企业、大学和科研

谈区域创新系统风险的理论综述(一)

谈区域创新系统风险的理论综述(一)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风险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系统(RIS)有利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整合,对于促进合作研发、知识流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风险。文章在总结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RIS的风险进行全面的介绍,明确其概念、内涵、特征和种类等基本的理论问题。 区域创新系统(RIS)是指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支持并产生创新的区域性组织体系。Ill随着全球化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的竞争力逐渐受到重视,对于RIS的研究兴趣也日益增加。 RIS的优势在于它反映了学习和社会环境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更易管理的区域范畴内,解释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知识循环和学习的过程之间的联系。Pl“尽管合作可以作为减少或共担风险的一种方法,但是合作本身就存在风险,”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RIS的风险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并不是所有的RIS都能持续健康的发展。例如,底特律曾经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城,但是由于创新的缺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而衰败多年;瑞士的手表产业因为忽视创新,一度被日本的电子手表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世界闻名的硅谷也曾短暂衰落,这些都表明RIS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波特(Porter)指出集群处于动态演化中,一方面,过度合并、相互谅解、卡特尔和其他对手竞争的限制会损害本地的竞争,进而破坏原有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集群成员的群体性思维会造成群体思维惯性,单个公司难以接纳新思想。D1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v提出区域产品周期理论,分析了RIS内优势创新产业集群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集群的结构性风险。mDohse以德国的新兴生物制药行业为例研究了RIS发展的技术生命周期风险。Hakansson认为产业集群内网络根植在宏观的文化氛围中,这可能导致“区域锁定”,阻碍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tN-Iarrison在分析了意大利产业区合作形态的危机后认为,信任可能会成为保护传统方法的力量,抑制创新,并指出网络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导致专用资产的私人性专有信息的暴露,挫伤企业搜索新信息的积极性和知识共享意识。Prouder等在研究集群创新能力的演变后认为,最初的聚集经济、制度力量、管理者心智模式等构成了区域的创新环境,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力量创造了一个抑制创新的类同氛围。19tKuhlmann 认为区域内不同创新行业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大不相同,并根据北欧RIS危机的调查结果,将创新行业按可能发生的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划分。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蔡宁等从网络的视角出发,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网络性风险,深入剖析了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吴晓波从区域集群风险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产业集群“自稔性风险”。朱瑞博在分析“自稔性”风险成因模型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存在的四大根源,并论证模块化化解这些根源的机理。李勋来从战略管理理论的视角,分析了集群竞争优势衰退的原因。贾晓霞研究了RIS的外生结构性风险,提出了RIS外生结构性风险的概念和因素构成,给出了各要素间的耦合关系。旧纵观国内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目前关于IRIS风险的研究尚没有系统化,大多是对RIS中的产业集群风险的论述和研究。 二、区域创新系统风险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区域创新系统的风险,是指由于区域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系统运行的复杂性和创新主体自身原因而导致的系统运行结果与目标不一致,引起系统衰落或失败的可能性。其后果的表现形式有:(1)系统运行效率低,不能对区域创新起促进作用;(2)系统的运行不能促进创新主体的发展,反而可能危及其自身的利益;(3)系统的衰落甚至解体。 RIS的风险除了一般风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负面性外,还具有相对性、双重性和扩散性的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引言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通过区域内多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创新活动的 一种理论模型。该理论旨在帮助政府和企业建立有效的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本文将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进行全面综述,包括概念、主要特点、实施方法和相关案例分析等内容。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概念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是指在区域内建立相互协作的创新网络,以促进创新活动的 一种理论模型。区域创新体系强调区域内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包括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等。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创新,提升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主要特点 1.系统性:区域创新体系不仅仅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简单合作,而是建 立在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复杂系统。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 2.协同性:区域创新体系注重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享信 息、共同研发、共享资源等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各个主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形成合力,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 3.灵活性:区域创新体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能够根据不 同的创新需求和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4.多元性: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多样化,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等 不同类型的组织。不同类型的组织有着不同的创新优势和资源,通过合作共享,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创新效果的最大化。 区域创新体系的实施方法 实施区域创新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组织结构: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第一步是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需 要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各个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沟通机制。

关于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与经验借鉴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较为成熟和有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旨在对国外区域创新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借鉴经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2.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概述 国外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基地和创新网络三个方面。 2.1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国外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包括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企业以及政府等各个参与主体。这些主体相互合作、共同创新,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国外,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致力于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还与企业合作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转移。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引导、支持和监管的作用,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等方式推动创新。 2.2 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是国外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实体,是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活动进行的地方。这些基地通常是由一群企业或科研机构组成的,共同合作进行科技研发、试验生产和技术推广等创新活动。 国外创新基地具有集聚效应和产学研结合的特点。例如,硅谷是美国著名的创新基地,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技术人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 2.3 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是国外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促进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创新活动的开展。这些网络通常由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构成,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在国外,创新网络通常是由专门的组织或平台来组织和管理的。例如,欧盟的创新网络通过跨国合作和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了跨地区的创新合作。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演变及其特点

试论区域创新系统概念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演变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提出与演变 2.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内涵 3. 区域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及作用 4.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5. 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趋势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提出与演变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主要起源于欧美国家,是在工业革命时期,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模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不断演变,所提出的概念也不断变化和丰富。 2.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及其内涵 区域创新系统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由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以创新活动为核心的一种系统。这种创新系统所包含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是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他们在创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区域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及作用 区域创新系统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网络、创新环境和创新政策。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各个创新主体之间通过

创新网络进行联系和合作,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下共同开展创新活动,同时政府还制定相应的创新政策来引导和支持这一系统的发展。 4.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创新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区域创新系统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能够为当地的创新和科技进步提供重要的支持。 5. 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区域创新系统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网络化、数字化、国际化、生态化等方向。 二、区域创新系统案例分析 1. 上海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经济发展奇迹。浦东新区拥有良好的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全国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孵化器等。浦东新区创新环境优越,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政策来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2. 舟山港区 舟山港区是中国东海岸著名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国近年来发展

原创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原创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引言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区域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 展的重要力量。原创区域创新理论是一种关于区域创新的理论框架,旨在解释和研究区域创新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本文将探讨原创区域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创新的定义 在深入研究原创区域创新理论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区域创新的概念。区域创新 指的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产生的创新活动。这些创新活动可以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等,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资源。 原创区域创新理论的三要素 原创区域创新理论主要包含三个要素:区域资源、区域网络和区域创新能力。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和推动区域创新的发展。 区域资源 区域资源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所具备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 本资源等。这些资源是区域创新的基础,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优势。例如,沿海地区可以利用海洋资源进行海洋技术创新;高科技园区可以充分利用科技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人力资源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包括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人才的集聚和 培养对于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一些城市通过建设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园区,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区域创新的发展。 资本资源是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持,包括投资资金和金融服务等。区域创新 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而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创新金融服务的提供,则为区域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区域网络 区域网络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各种关系网络。这些网络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交流渠道。 政府在区域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创新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引导和 推动区域创新的发展。政府还可以提供创新支持的各种资源,如资金、土地等。

论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引言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和地区发展的学科。它致力于理解和解 释地区经济活动的模式、影响地区发展的因素,以及地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本文将探讨一些重要的理论创新,包括新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理论、区域发展政策等。 新经济地理学 新经济地理学是近年来区域经济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理论创新。它强调地理位置 对经济活动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新经济地理学通过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研究地理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区位选择和交通运输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产业集聚的概念。它认为,同行业的企业在地理上 有较高的聚集趋势,形成产业集群或经济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区位选择的问题。它指出,企业在选择经营地点时会 考虑到市场需求、劳动力成本、交通运输成本和政策环境等因素。不同的区位选择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从而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最后,新经济地理学强调交通运输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程 度决定了地区产业的布局和市场的拓展。新经济地理学通过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分析了交通网络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理论 区域创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领域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它关注创新活动在地理 区域内的发生和影响,探讨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路径依赖的影响。 首先,区域创新理论强调创新的空间集中效应。它认为,创新活动在地理上会 呈现出集聚的趋势,特定的地区成为创新的热点。这种集聚效应可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与共享,推动创新的发生和传播。 其次,区域创新理论关注创新的路径依赖效应。它指出,过去的创新活动对地 区经济的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地区的历史和特定的产业结构会影响今后的创新活动和发展路径。因此,了解和利用地域特点和路径依赖效应对于制定创新政策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区域创新系统(RIS)知识流动研究:复杂科学管理视角

区域创新系统(RIS)知识流动研究:复杂科学管理视角 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源,成为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然而,知识创造价值能力并非仅仅依赖于其拥有的静态存量的多少,而更在于知识在快速地流动与有效的整合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各种新的资源。区域创新系统作(RIS)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的强弱也并非等同于该区域拥有的包括知识资源在内的各种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多少。很多地区的高科技资源存量并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地区发展优势。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在对知识和知识流动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复杂科学管理理论和经典力学理论,针对RIS知识系统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采取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思路,运用以定量分析研究知识系统局部(两节点之间)和全新的CSM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系统整体相结合的方法,着重研究如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对于系统的知识流动基本回路,在对知识场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作出确切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索了知识自身运动(流动)的机制和规律,从而得到了描述知识在知识场的作用下由高位势向低位势运动的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这包括系统知识流动基本回路中的恒稳知识流动动力方程与非恒稳知识流动动力方程。并着重分析了知识源在知识流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其创新机制作为后续研究的重要问题引向第五章的研究工作中,运用CSM整合创新理论加以解决;由于非恒稳知识运动方程的解极易受其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结构的作用和干扰,发生分叉,而呈现不确定性态,因而也将这部分的后续研究工作纳入到运用CSM网络理论对非线性、不确定问题的研究范畴之中;其二,对于RIS知识系统整体指出,RIS知识系统作为一个由知识主体、知识客体、组织和环境构成的,且属于社会层面上的复杂系统,其最恰当的隐喻是介于规则网络与随机网络两者之间的复杂网络,其运动行为具有明显的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征。因此,具有小世界效应的无标度复杂网络模型是研究该系统最理想的选择。在此基础之上,建立RIS知识系统的具有小世界特性的无标度的(S-S)网络模型和知识流动强度KFI模型并对其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其三,依据RIS知识系统S-S网络模型和知识流动强度KFI模型的仿真结果,并在CSM复杂科学管理互动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了如何通过调适系统互动的频率,进而减小节点之间最短路径来改变系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的界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类型,分析了区域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征。 标签: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界定;结构;运行机制 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 区域创新体系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简称RIS)。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2)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瑞典的Asheim和Isaksen(2002)認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能力。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Jan G. Lambooy(2002)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生产中的合作者组成的互动的、动态的结构,这些体系能使区域经济各主体充分发挥和扩展其才能,它们也能引导那些致力于建立认知能力(如学习、研究等)和构筑企业间网络的政府和组织。加拿大的Doloreux(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 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 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存在众多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 方面: (1)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的理解不同。有学者认为是经济区域(陈浩,2006;李虹,2004),有学者认为是行政区域,更多学者认为是技术区域(张斌等,2004;陈德宁等,2004;方旋等,2000);(2)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角度不同。大多数学者是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组织结构去定义,但也有学者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

1、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区域创新系统的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4教授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在库克、布拉茨克和海登里希(Cook,Braczyk and Heidenreich,1996主编的题为《区域创新系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政府管理的作用》一书中,库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魏格(Wiig,1995在探讨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时,认为广义的区域创新系统应包括:①进行创新产品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群;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③进行创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④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⑤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其他一些学者,如阿希姆(Asheim,1997、卡希奥拉托 (Cassiolato,1999和卡尔松(Carlsson,1999等,也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综合分析已有关于创新系统以及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可以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至少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③不同创新单位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 2、广义区域创新系统的整体研究2.1国际创新系统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过程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创新系统的研究成为经济发达国家提高区域性集团全球经济与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欧洲联盟对欧洲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最为典型。不仅成立了欧洲创新研究、开发及管理方面的网站(http: //www.coudis.lu,举行欧盟关于创新的框架会议,现已举行5届会议。1995年发表欧洲创新绿皮书,并制定出具有操作性的欧洲创新行动计划,同时支持进行多项以促进国际创新系统为宗旨的研究项目,如欧盟社会经济目标研究项目(TSER。在欧洲还有诸多以地域近邻国家和地区为主要参与者而形成的跨国区域创新系统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