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内容摘要: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时间,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但在我国这一理论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包括概念、演变过程以及该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最后,在综合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方向创新主体

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

国家创新系统的英文表述为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目前在国际上,NIS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不同形式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弗里曼和纳尔逊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组制度,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经合组织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

冯之浚教授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及其他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的表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在强调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却是一致的。可以说,国家创新系统就是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创新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试图通过相互协作产生最大创新绩效的一个组织和制度网络。

国际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

(一)李斯特的国家体系

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在研究落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以及落后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所应该采取的政治经济对策等问题时,首次从国家的角度而不是从个体的角度进行分析。李斯特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率先提出“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概念;二是明确指出并且深入地分析了国家专有因素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选择的巨大影响;三是提出了后进国家在面对先进国家的技术限制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所应该采取的国家技术战略,强调了一国内生性科学技术能力的重要性。

(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商业中的首次应用,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熊彼特强调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不均衡-均衡-不均衡”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力量,是一种破坏性的变革方式,是改变经济发展进程的唯一要素。技术创新是熊彼特创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创新推动企业走向繁荣的过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为了牟取额外的利益,企业纷纷实行创新;二是企业为了分享这些利益而开始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模仿;三是那些采取旧方式的企业为了进行生存而进行适应性模仿(即进一步推广),后两步就是技术创新的扩散。

(三)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新发展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冯希伯尔、伦德瓦尔提出在技术创新中,用户、供应商等都对技术创新起着重要作用,这成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概念的雏形。英国学者弗里曼在1987年考查日本时发现,日本的技术创新主要不是来自于正式的研究开发,其创新以渐进的创新为主,创新者主要是来自生产部门的工程师,车间里的技术工人。他们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正是在对日本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费里曼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其后,纳尔逊(1993)、伦德瓦尔(1993)则进一步发展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

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克里斯托弗•弗里曼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有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从而开辟了“国家创新系统”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他认为,在一国的经济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并根据日本的经验强调了在国家干预下加快建立国家创新系统速度的重要性。弗里曼进一步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用大企业代替了企业家,并在经济学家非利浦斯的基础上发展了强调大企业内生科学和技术活动的熊彼特创新模型Ⅱ。

2.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纳尔逊(1988)在《作为演化过程的技术变革》中指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它们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纳尔逊强调了科技发展中的不确定性,认为新技术的多元化是对付技术创新内在不

确定性的唯一有效方法,事后的市场选择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成败。纳尔逊(1993)在《国家创新系统:比较分析》中对1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国家创新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没有统一的模式可言。

3.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伦德瓦尔(1992)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探讨了国际创新系统内在的原因。他认为,生产者——用户的相互作用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创新是一种生产者和用户相互作用的学习过程,因而,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就是学习活动,国家创新系统是以正反馈和再生产为特征的一个动态系统。

4.波特等人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波特在1990年发表了《国家竞争优势》,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研究,他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将国家创新系统微观机制与其宏观运行实绩联系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国家创新系统,因而属于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学派。在他看来,国家的竞争优势正是建立在成功地进行了技术创新的企业基础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只是作为一个公司的外在环境发挥作用,并加强或者削弱其竞争力。因此,政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影响创新过程。波特认为,政府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的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据此,他提出了国家优势的四个决定性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的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状况。

我国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随后,国内出现了大量讨论国家创新体系的文献。这些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分析,包括对国外理论的介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宏观理论上予以探讨和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框架的新探索,国内外国家创新系统的比较研究等;另一类则是有关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具体微观问题研究。

总体上说,国内的研究内容多数比较宽泛,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从研究重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概念研究阶段:我国学者最初的研究内容包括:我国有没有一个国家创新系统,如何认识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现状,构成如何,对我国有何意义。1995年,齐建国教授完成的《技术创新-国家系统的改革与重组》研究报告是我国学者第一次运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的宏观经济体制问题,他提出“应该将国家经济系统看作是一个综合技术创新系统,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取决于国家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快慢又取决于经济体制”。制度研究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转向重点解决国家政策环境、科技制度等对提高整体创新能力的作用,特别是确定了科技制度改革的方向。其中以《市场经济下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政策》两个课题组为代表。该阶段研究以宏观政策为主,而对于如何提高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政策措施

没有相应论述。互动研究阶段:从新世纪初至今,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内容更趋向于具体的制度安排和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内部组成的互动作用。

在实践方面,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研究型大学和国有大企业为主力军的骨架创新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创新系统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国家创新系统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国际创新系统理论自熊彼特理论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期间,经过诸多经济学家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弗里曼、伦德威尔、波特等人的研究,使其不断丰富,直至今天已成为影响国家或地方政策制定的重要理论体系。但是,由于这个理论的复杂性,使其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甚至最基本的概念还没有统一,所以还需要不断地创新,这也正是该理论所提倡的。

(二)国家创新主体的研究

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创新的主体,其中企业是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要素。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着重突出工业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这一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而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实践情况来看,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优势决定了其将成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创新力量,其作用不容忽视。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推进。未来学者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可集中于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现状、地位、作用、发挥的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向实践式创新的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紧密联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注重实践式、应用型创新。为使实践式创新更有效率,我们还可以引进和吸收已经成熟的创新成果,在这个基础上做更高层次的创新,这样能够大大降低成本、缩短创新时间。战后的日本,就是用较小代价引进了大量技术发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面向应用的创新,从而实现了产业发展的跨越。目前国外许多跨国高技术企业如微软、Intel等的研发投入占收入规模的13%-18%,而我国企业的实力和规模还不足以与跨国企业抗衡,因此许多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选择中,会忽略甚至放弃技术创新。所以,在当前阶段,实践式创新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但是,国家创新

体系建设转向实践式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如何较好、较快地实现转变是将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研究

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人才的培养。在具备一定的创新环境的条件下,创新将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重视和改进教育与培训,培养和发展创新文化,是保持民族长久创造力和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和富有远见之举,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促进创新的核心资源,高度重视知识信息、知识产权等战略型资源在创新活动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方向等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丽.乡土性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张荣耀.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商场现代化[J],2009(2)

3.李正风,曾国屏.中国创新系统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M],1999

4.杨丽.乡土性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集群的演进[J].齐鲁学刊,2009(4)

5.冯之俊.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中国科技论坛[J],1993(3)

《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

《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中科院为我国先进材料科技发展确立8项突破口中国科学院2009年6月10日在京发布《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为我国描绘了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这份300多名专家经过一年多研究形成的路线图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今后的10年至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面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任务,面对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我国必须及早准备。路线图提出,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我国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即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 2009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左一)发表讲话。 路线图同时提出必须着力解决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22个战略性科技问题。包括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中国地下4000米透明计划、新型核能系统、海洋能力拓展计划、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人造生命和合成生物学、纳米科技、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系列等。 据了解,中科院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形成了战略研究总报告和能源、人口健康、矿产资源、空间与海洋、信息、材料、生态与环境等17个分领域报告,将以中英文形式陆续出版。中科院还将在此基础上每5年修订一次相关领域路线图,为国家宏观科技决策提供科学建议。 目录[隐藏] ??我国空间科技发展三大战略目标 ??我国农业科技要从五大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解析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 ??我国先进材料科技发展确立8项突破口 ??我国矿产资源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 ??我国能源科技十大技术方向 ?? 2050年我国建立普惠健康保障体系 ??制定生物质资源科技发展六项战略路径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与未来研究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 专业品质权威 编制人: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________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与未来研究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与未来研究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与未来研究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创新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数字创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重新定义和重构产业价值链,打造全新的创新生态系统。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构建,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1.1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创新系统,它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1.2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数字技术的驱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数字技术 的应用与创新,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创新要素的共享与整合: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整合各 类创新要素,实现资源共享和多方合作,例如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

(3)创新主体的多元化: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多样化,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初创企业、大学等,形成网络化的创新组织。 (4)组织形式的变革: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创新的组织形式,例如开放式创新平台、创新社区、生态链网络等,打破传统组织边界,促成创新协同和合作。 (5)商业模式的创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创新为核心,通过价值共创和共享,实现商业模式的升级和变革。 二、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构建 2.1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是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基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创新与生态的相互作用,强调创新系统中各种创新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2.2 数字经济理论 数字经济理论是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支撑。数字经济理论关注数字技术应用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探讨数字经济变革的规律和机制。 2.3 创新网络理论 创新网络理论是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重要理论支持。创新网络理论关注创新活动的网络化特征,研究创新网络的形成、演化和发展规律。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内容摘要: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时间,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但在我国这一理论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包括概念、演变过程以及该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最后,在综合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方向创新主体 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 国家创新系统的英文表述为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目前在国际上,NIS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不同形式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弗里曼和纳尔逊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组制度,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经合组织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 冯之浚教授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及其他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的表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在强调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却是一致的。可以说,国家创新系统就是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创新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试图通过相互协作产生最大创新绩效的一个组织和制度网络。 国际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 (一)李斯特的国家体系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 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以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等诸多因素所组成的一个产生和推动创新的网络系统,从而找出创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服务创新作为上述“诸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被认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外围条件,关系到该体系能否存在于一个有利于创新的大环境之中。但是服务行业及服务行为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日益上升,服务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应该被低估:它一方面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间接推动经济,另一方面,它本身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大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更是不容轻视。本文试图从弗里曼的理论的局限性出发,探讨服务创新在该体系中地位提升的可能性,达到理论改进的目的。 一、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理论渊源 (一)、创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就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方式的某个领域的创新。他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并引人经济活动中”。在熊彼特看来,经济的变革与增长归因于创新活动,尤其是“创造性破坏(cfeature destruction)”。 在“国家经济增长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上,曼斯菲尔德和比尔科克等人创立的技术创新经济学派认为“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但技术进步本身由什么因素决定?以戴维斯和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在承认技术进步在国家经济增长中地位的同时强调,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制度安排。他们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大量史实论证了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决定作用: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则使技术创新偏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扼制技术创新。 (二)、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 s)的提出 1987年弗里曼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使用“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将创新归结为一种国家行为,随之便被OECD正式接受,1996年,OECD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定义了国家创新体系是“公共和私人部门中的机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换句话说就是由公共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相互作用,旨在成功引入、扩散知识与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效绩。OECD其后又对组织内的十几个成员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进行比较研究并发表了《国家创新体系》报告,该报告成为国际上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中最权威的成果。至此,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创新体

创新型经济和结构跃迁的理论梳理

创新型经济和结构跃迁的理论梳理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后,许多学者在该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迄今为止,创新理论已经发展成两个分支,一是以技术变革与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以制度变革与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进化理论的主题下,这两个分支又呈现出融合的趋势。这些思想对江苏省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技术创新理论及其新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1912 年,熊彼特在其以德文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演进过程”,开创了用“创新理论”解释经济发展的先河。他认为,经济若没有创新,则是一个静态的、没有发展和增长的经济。经济之所以不断发展,是因为在经济体系中不断地引入创新。 此后,许多的经济学家也从不同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定义,表述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具有两方面基本内涵:一是新颖和非连续性,二是必须获得最终的成功实现。纵观国外经济学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涉及技术创新源动力、创新与市场结构选择、扩散问题等诸多方面。 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其新发展代表人物主要有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南赛·施瓦茨、理查德·列

文、海莱纳等等。他们对技术创新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 1)新技术推广模式。这主要是爱德温·曼斯菲尔德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发展。对新技术推广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分析了影响新技术在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推广的经济因素。他对“模仿”和“守成”的研究是他对创新理论的重要发展。2)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熊彼特在论述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是假定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实现的,他没有就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问题作出具体说明。卡曼和施瓦茨从垄断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这是对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的又一发展。卡曼和施瓦茨认为,决定技术创新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力量。因为竞争会促使企业不断创新,以便击败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竞争越剧烈,创新的动力会越大。企业规模则会影响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企业规模越大,它在技术上的“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就越大。垄断力量影响着技术“创新”的持久性。即企业的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就越强,它所进行的“创新”也就能持久,不容易在短期内被模仿者所仿制。3)技术创新的类型。目前,西方经济学家将技术创新活动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即指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所占比重有所减少的技术创新。第二种,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即指那种能使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所占比重有所减少的技术创新。第三种,中性的技术创新,是指既不偏重于节约劳动又不偏重于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类型的划分是对熊彼特创新概念的重大发展,因为它既有理论上的意义又有政策上的意义。通过这种划分可以说明经济增长

“创新2050”报告未来——“创新2050

“创新2050”报告未来 ——“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报告出炉 6月lO日,中国科学院对外宣布,中科院组织包括近60位院士在内逾300位高水平科技、管理和情报专家,经过两年研究,已绘制完成中国E 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将分18个领域陆续推出主题为“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战略研究报告。 18个领域及“8大体系” 2007年夏,中科院组织300多位专家,开展了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人口健康、农业、生态与环境、生物质资源、区域发展、空间、信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纳米、大科学装置、重大交叉前沿、国家与公共安全等18个重要领域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经过一年多时间,基本理清了至205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重要科技领域的战略需求,提出了若干核心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问题,从国情出发设计了相应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形成了系列战略研究报告。 报告凝聚了中科院专家历时一年多的心血,按照2020. 2030和2050三个阶段,提出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的整体构想,即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护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和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 围绕这八大体系,路线图还提出“‘后1P’网络的新原理新技术研究和试验网建设”、“中国地下4000米透明计划″、“空间态势感知网络”、“社会计算与平行管理系统”、“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等二十二个战略性科技问题。 路线图出炉是时代的要求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既面临着可弛发生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空天海洋、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严峻挑战,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

国家科技创新与人文经济学研究

国家科技创新与人文经济学研究 国家科技创新与人文经济学研究 引言: 科技创新和人文经济学是当今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个重要方面。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而人文经济学则强调人与经济的关系以及人的主观价值观对经济决策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国家科技创新与人文经济学的研究现状、重要性以及相互关系,并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增加就业机会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份额。而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则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 首先,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传统的产业结构主要依赖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种模式成本高、效率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而科技创新可以引领经济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其次,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创新,企业可以提升产品的研发水平和技术含量,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这样一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得到提升,同时也

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利润空间。 此外,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经济规模上的竞争转变为技术和创新能力上的竞争。拥有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质量的人才资源,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人文经济学的重要性 人文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强调人的主观性和价值观对经济决策的影响。传统的经济学主要关注经济产出和经济效益,忽视了人对经济活动的主观因素。人文经济学则试图从人的角度和价值观出发,分析经济活动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首先,人文经济学提醒我们关注经济发展的人的主体性。经济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活动,而是一个基于人的需求和利益的复杂系统。人文经济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意志,使经济活动更加符合人的价值和目标。 其次,人文经济学关注人的价值观对经济决策的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不仅受到生理需求和利益驱动,还受到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文经济学通过研究人的价值观,可以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此外,人文经济学还强调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活动和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应该为人的全

探索科学与创新的未来认识科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探索科学与创新的未来认识科学创新对社会 发展的重要性 探索科学与创新的未来 - 认识科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科学创新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 步与发展。本文将探讨科学创新的定义、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未来科 学创新的发展方向。 一、科学创新的定义 科学创新是指在科学领域中,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行动,不断研究、发现和应用新知识,创造出新的科学理论、技术、产品或服务的过程。科学创新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中的研究,还包括应用科学的成果解决 现实问题的过程。科学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科学创新对社会的影响 1. 促进经济发展:科学创新不仅为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产 业提供创新的动力。通过科学创新,可以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2. 改善生活质量:科学创新可以带来更先进的医疗技术、更高效的 能源利用方式、更智能化的交通系统等,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通过基因疗法的科学创新,可以治愈一些以往无法治愈的疾病,延长 人类寿命。

3. 促进社会进步:科学创新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它 可以解决一些社会难题,推动社会进步。例如,环境科学的创新有助 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 4. 增强国家竞争力:科学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拥有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国际竞 争力,提高国家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 三、未来科学创新的发展方向 1. 跨学科研究:未来的科学创新往往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既有学科 间的融合与整合,又有学科内的深入发展。例如,生物医学、人工智 能等领域的发展需要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 合作。 2.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的出现为科学 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使得基因疗法 成为可能,推动了医学领域的科学创新。 3. 创新环境的建设: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未来科学 创新需要建立开放、合作和包容的科研环境,激发科学家的创造力和 潜能。 4. 青少年科学教育:青少年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创新人才 的重要环节。未来科学创新的发展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启蒙教育,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五、总结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学术渊源与政策体系探析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学术渊源与政策体系探析引言 1.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奥地利经济学者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拉动的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应该是通过技术、产品、生产工艺以及服务等多种渠道进行。而后,美国经济学家斯齐格弗里德·多布斯将创新因素引入到经济学的里面来,形成了“结构创新”。同样,另一位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舒姆佐尼则提出了“创新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一种演变的过程。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全球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学术研究也呈现出成熟化的趋势。从宏观层面来看,创新驱动发展始终受到宏观经济政策、技术创新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创新驱动发展在实践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案例经验。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积累使得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 1. 21世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指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全面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各国共同的重大议题。建设一个完备的国家创新系统,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优势,加强基础研究与产业的融合,并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加速技术的转化和产业的升级。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开放市场之一,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也备受瞩目。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举措包括:落实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理念,创新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以及鼓励和扶持科技创新等方面。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对于全球范围内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总结与展望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有其承前启后的学术渊源,也有其具体的政策体系。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定应该在政策构想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支撑作用。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应该根据国情及时调整,并不断加强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长期目标。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不断迭代优化,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全球范围内的创新合作也将不断深化,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

国家创新体系与制度创新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与制度创新研究 近年来,中国迅速崛起为一个经济大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科技 创新水平正在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不断推进的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本文将探讨如何发展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成就和挑战。 一、创新体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创新体系是指为推动科技创新而建立的机制和组织结构。它包括了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市场四个主要方面。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规章制度方面具有领导作用,企业则是创新的主要动力,研究机构则为创新提供科技支持,市场则是创新的最终载体。 一个有效的创新体系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率和创新竞 争力,既能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又能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创新体系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的演变 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完 善的。在中国,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的演变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20世纪80年代前期: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和文化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面临着技术和文化的巨大落后。因此,政府开始引 进国外的技术和文化,为国内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支持。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大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力度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缺乏基础理论和高素质人才的问题,中国逐步加大基础研究 和人才培养力度。重点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并提高了人才的待遇和奖励。 3. 20世纪90年代:加强政策和产业导向,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加强了政策和产业导向,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发 展的支持力度。政府成立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促进产业升级。 4. 21世纪初:加速推进从跟随创新到自主创新 21世纪初,中国进一步明确了从跟随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政府推出了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政策,鼓励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同时,政府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三、中国在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成就和挑战 在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 挑战。以下是本文对中国在这方面的分析。 1. 成就 中国在创新体系和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首先,中国取得了包 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科技成果。例如,2015年,中国化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标志着中国在药物领域的创新能力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其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商业创新中心,许多创新公司在中国兴起,例如华为、阿里巴巴和腾讯等。最后,中国政府在制度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例如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电子政务。 2. 挑战

法国科技战略与政策

法国科技战略与政策 摘要:法国的科技实力在世界名列前茅,在世界上的科技影响力较强,重视构建独立自主的国家创新体系。法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始建设阶段、辉煌发展阶段、机遇丧失阶段和积极应对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到今天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了。基于法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实际,提出了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建议。 关键词:法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历程 法国曾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取得过辉煌的科技成就,现在法国仍然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法国的科技战略与政策对于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法国设立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国立科研机构,瞄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注重科技立法,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构建了构建科技计划、评价、咨询和成果转化体系,形成了包含决策层、咨询层、资助层、执行层和评估层的法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一、法国国家创新体系综述 法国是一个具有优良数理科学传统的国家,但在20世纪之前,政府的科技管理工作几乎一片空白。[1]法国政府在20世纪中叶开始设立科技管理部门,重视科技管理工作,建立国家科研机构,明确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构建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受到了严重摧残,法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发展。法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末,起始建设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辉煌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机遇丧失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积极应对阶段。 20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法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分门别类组建科研机构,以国防建设和战后经济恢复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整合科技资源,确定科技发展优先方向。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法国科技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后,法国科技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得益于其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相对完备的科研体系,促使法国在科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文化

科技创新的理论和实践

科技创新的理论和实践 科技创新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进步,它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 方面,探讨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科技创新的理论意义 科技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 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施、市场竞 争等。科技创新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如果要立足于竞争市场,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竞争力。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产品,才能够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获得的技术和知识也会不断积累,形成自 己的技术优势,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科技创新能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科技创新不仅带来了 新的产品和服务,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舒适。在 医疗、交通、通讯等方面,科技创新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让人 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安全。 最后,科技创新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 如能源、环境等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开发出更加环保、节 能的新能源,解决了传统能源的瓶颈问题。同时,通过科技的手

段,可以研究和探索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基础。 二、科技创新的实践问题 虽然科技创新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由于科技创新所需投入的资金、人力和物力都较大,很多企业和单位并不愿意这样做。此外,长期的研究和开发周期也会增加投入成本。这些都导致很多企业和单位降低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这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其次,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科技创新所需的人才素质极高,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践经验。但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并不足够,而且分布不均,这给科技创新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最后,安全问题。科技创新所涉及的领域较多,涉及到政府、企业、用户等多方面。但在很多情况下,科技的创新与安全之间存在盲区,这也给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三、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未来,应该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打破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疆界,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合作。同

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是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它关乎 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国家创 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一种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在世界 范围内,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已成为推动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一理 论基础主要包括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和优化、政府、企 业和学术界的协同合作等方面。创新型国家是指依赖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 它不仅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等多个层面。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和优化是指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机制,包括科 技体制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的改革等。政府、企 业和学术界的协同合作是指各方共同参与创新活动,形成合力,促进科技成 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其次,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实践经验是多样的。不同国家在推动创新体 系构建的路径和方式上存在差异,但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中国的创 新体系构建经验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注重科技体 制改革和人才培养。韩国的创新体系构建则注重政府的牵引作用和资金投入,以及产学研的紧密合作。美国的创新体系构建则注重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 风险投资的发展。这些实践经验都对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最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注重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和加 强国际合作。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包括建立 创新政策和法律体系、完善科技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创 新生态系统建设不仅关乎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

创新生态系统起源与发展

创新生态系统起源与发展 摘要:本文从生态学理论出发,结合组织网络理论,梳理了创新生态系统的起源,并从多方面阐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概念,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 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浪潮加大,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将更加依 靠创新驱动。本质上,创新驱动就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逐步优化,这也是能 够推动我国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根本动力。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出,在对20世纪8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进行冷静观察 以及对自身内省总结后,美国以“先导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范式再次获得 全球领导者地位。因此,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是助力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生态学(ecology)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现在一般认为,生态系统 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生物群落为了生存和繁衍,需要与其环境之间不断 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由此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作为网络创新和开放式创 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创新生态系统论是从组织仿生学角度解释组织创新的一种 理论。Hannan和Freeman提出“组织种群生态学”的观点,认为在一个特定边界内的具有共同形式的所有组织构成种群,同一个种群中的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从而影响着这些组织的活动方式及其结构。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和采纳创新生态概念,这一概念在OECD的各种文 件和报告中高频率地出现,并且发达国家基于创新生态视角研究中国与印度等发 展中国家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Moore 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就创新而言,主要源于内部研发部门的技术进步,然而,研究证实单纯的内部技 术创新将导致企业面临学习与交流困境从而加大长期管理风险。由此,一个多部 门参与的企业生态系统应运而生,其涉及企业研发部、生产部、行政部、财务部等,在协调企业内部知识与信息流动和必要资源可用性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 基础上,商业生态系统参与主体更广,它是企业根据战略目标整合供应商、研发商、生产商、分销商和金融机构等价值链中诸多利益相关者以实现价值创造和保 护新模式。创新生态系统则是更高级的网络组织形式,不仅丰富了创新理念,而 且扩展了商业生态系统价值链中参与者边界,即还应包括政府机构和政策投入等。Adner 提出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凸显创新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并认为 企业的创新成功还需要与相关合作伙伴构建创新链和采用链来快速提供面向客户 的解决方案。在结构方面,Adner 等指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由上游组件商、下游 互补件商以及集成商构成;Hienerth 等研究表明,一些先锋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 甚至将用户纳入其中,即“生产方-用户”结构。然而,Gawer和Cusumano发现 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主导地位会随着上下游企业的发展而有所下降。以诺 基亚为例,作为率先提出智能手机概念并围绕Symbian操作系统建立的创新平台,却因缺乏配套的下游软件开发商,缺少用户体验终端产品的机会,逐渐失去智能 手机行业主导者的地位。可见,配套组织的演化在系统演化过程和演化效应中所 起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所以,只有系统内主体通过资源互补形成合作关系,并 遵循一定自组织演化,才能推动系统不断演化。 在我国,学者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一致的、公认的界定,研究的层次涉及到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方面,同时在各自方面也进行了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社会变革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不断适应、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治理能力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压力。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改革。通过强调科学决策、依法治国、民主参与和有效管理等原则,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在不断完善和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的治理能力也在快速提升。中国政府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行政效能、建立现代化的政府机构等方面,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变革背景下,中国需要具备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治理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本文将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治理能力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分析。通过梳理相关理论、探讨成功案例和总结经验教训,旨在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下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决策机制的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等方面。接着,

我们将重点探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发展,包括政府职能转变、信息化建设、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最后,我们将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推动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围绕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展开研究,文章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在概述部分,将介绍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文章结构部分将概述整体的篇章结构,以及各章节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目的部分将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意义,以及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创新与发展的研究价值。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包括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和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发展。在正文的第一部分,将重点探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包括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治理主体的变革、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化和创新等方面。在正文的第二部分,将重点研究当代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发展,包括领导力与决策能力的提升、组织运作与协调能力的增强、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第三部分是结论,主要包括总结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及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傅海霞 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20期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时间,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但在我国这一理论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包括概念、演变过程以及该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最后,在综合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该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方向创新主体 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 国家创新系统的英文表述为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简称NIS)。目前在国际上,NIS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各国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以不同形式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弗里曼和纳尔逊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组制度,制度的设定和功能是决定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经合组织认为“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技术变革并不以一个完美的线性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反馈的结果。这一系统的核心是企业,是企业组织生产和创新、获取外部知识的方式。外部知识的主要来源则是别的企业、公共或私有的研究机构、大学和中介组织”。 冯之浚教授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网络。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领域的创新。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及其他机构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研究的表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在强调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上,却是一致的。可以说,国家创新系统就是将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创新行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试图通过相互协作产生最大创新绩效的一个组织和制度网络。 国际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_New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国家创新体系素材

1、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流派 1.1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来的1。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制度、组织的创新,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换句话说,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和追赶、跨越中,仅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是不够的,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公共商品,需要从一个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一个资源的最优配置,以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日本的通产省在历史上和在今天正是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概括起来,日本的创新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色: 政府的重要干涉作用,尤其是通产省的重要作用。 企业研究开发的作用,尤其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创新。 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作用,如强调对就业工人的培训、教育, 打破白领工人和黑领工人的界限。 4、独特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企业集团的重要作用23。 从而,在费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中,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其构成可用下图来表示: 1理查德·R·纳尔逊: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克里斯托弗·弗里曼:日本:一个新国家创新系统?载G·多西等主编《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Freeman, C. (1987).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

未来世界科技创新十大趋势

未来世界科技创新十大趋势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我们只有认清趋势、前瞻擘划,才能顺势而为、抢抓机遇。从宏观视角和战略层面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呈现以下十大新趋势。(1)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将催生产业重大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和“人造叶绿体”、纳米科技和量子点技术、石墨烯材料等,已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先进制造正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器件一体化方向发展,极端制造技术向极大(如航母、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和极小(如微纳芯片等)方向迅速推进。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3D打印结合形成的4D打印技术,将推动工业品由大批量集中式生产向定制化分布式生产转变,引领“数码世界物质化”和“物质世界智能化”。这些颠覆性技术将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2)科技更加以人为

本,绿色、健康、智能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未来科技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致力于研发低能耗、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以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加速光合作用、智能技术等研发应用为重点,绿色农业将创造农业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远程医疗等技术大规模应用,医学模式将进入个性化精准诊治和低成本普惠医疗的新阶段。智能化成为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之后的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向更绿色、更轻便、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快递无人机、智能穿戴设备等的普及,将持续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提升人的解放程度.科技创新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增进人类福祉方面,将展现出超乎想象的神奇魅力。(3)“互联网”蓬勃发展,将全方位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无线传输、无线充电等技术实用化,为实现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服务互联向“互联网"发展提供丰富高效的工具与平台。随着大数据普及,人类活动将全面数据化,云计算为数据的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提供了基础。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太空互联网等新网络形态不断涌现,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能生活等应用不断拓展,将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环境,对人们的交流、教育、交通、通信、医疗、物流和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