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体系.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体系.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的创

新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

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从理论上说,这也是一个最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从实践层面将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内容加以贯通,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重要理论观点。

中华民族是个富于理论思维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86年征途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为实践成果,探索到两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理论成果,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有科学发展观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做了新的表述,从理论与实践相对应的视点,将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总结的理论,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最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的必要性

凡是稍微了解我们党改革开放理论创新情况的同志都很清楚,这些年来,理论的发展,如同实践的发展一样,其速度之快、成果之多、影响之大,在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别的不说,仅十六大以来,就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有一个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理论和十六大以来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宏大思想理论概念加以整合呢?最佳选择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称谓。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最新概括是许多同志企盼已久的,深得党心民心。

为什么说是最佳选择呢?这个最新概括至少有三大优点:

第一,它突出了理论体系的本源性。自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以后,这些年来,我们党不仅将探索的道路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最初对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的概括,用的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谓。十五大指出,由于“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十六大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说得清楚,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胡锦涛同

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讲科学发展观等新的理论也指出,它们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因此,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称谓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理论加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理论体系的本源性。

第二,它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源性。改革开放29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所以,这个最新概括能突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源性。还应当指出,过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十七大报告首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从理论上说,这也是一个最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从实践层面将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内容加以贯通,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重要理论观点。

第三,它突出了理论发展的开放性。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

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作为其经验总结的理论也会相应地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成果会越来越多。如果不加整合,对一个又一个的创新理论如何表述会成为很大的困难。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称谓,就可以将以后不断发展的创新理论都包括进去。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就说明了这个科学称谓的开放性。

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科学概括。这个概括是非常必要的、及时的,既是最佳选择,也是明智抉择。十七大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高举“一面旗帜”、坚持“一条道路”、提出“一个理论体系”,空前地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

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也引出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回答。比如,对这个理论体系的界定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对过去讲的“始于毛,成于邓”怎么解释?等等。这里谈谈个人的看法。在我看来,需要厘清三个问题:一是关于近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时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个理论概念,也是个历史概念,即有一个界定当代中国历史时限问题。对近代中国、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三段历史如何断代划分,见仁见智。因为对它的认识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比如对“近代中国”,其上限起自1840年“鸦片战争”,已成定论。它的下限划在何时?过去将其定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近些年来,史学界认为应划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那么对“现代中国”如何定时?如果“近代中国”的下限定在建国之前,那么其上限无疑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它的下限呢?这里首先有个是否划分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当代中国”是目前使用率比较高的概念,十七大报告也多处使用这个概念。我是赞成区分两者的。因为对“当代”与“现代”的时间观念,许多人的感受很不一样。既然如此,对两者就要划分时限,加以区别。

我以为,“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时限划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重要文献,都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划分建国后历史的一个界限。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3月就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十七大报告也指出: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因此,对这个断代的时限是清楚的。如果承认这样断代,那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现代中国”的下限,也是“当代中国”的历史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个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概念。十三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既然是“开始”、“开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这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也是这样认定它的时态的。报告开宗明义讲“旗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9年历史成就时,也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讲的。报告还指出:新

中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说明十七大对“当代中国”的时限已有认定。既然有这样的明确区分,讲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就只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是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个宏大的理论体系。就理论传脉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包括其中,并且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脉。86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可按照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而区分为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作为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作为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

为什么这样区分呢?因为两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既相通又相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尽管提出过许多好的和比较好的思想观点,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这在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已有论列。但是,由于在总体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毛泽东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不系统、不完整。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在党的八大前后有良好开端,但最终没有真正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指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那么作为基础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就不包括在内。当然,不包括不等于不重要,它仍然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自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

论”以来,尽管没有对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作明文区分,但这个区分事实上是存在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报告还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十七大报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说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些都是以区分了基础理论和创新理论为前提,存在一个说明两者的关系而讲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界定,正是这个逻辑使然。

三是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这是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理论,而不是本源理论。

所谓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此,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正是基于这个认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非常流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的说法。应当指出,在提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理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前,这个说法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实际和认识水平。但是,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后,还有其他创新理论的不断提出,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既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有了很大变化,那么对“始于毛”的说法就要作具体分析。

若就我们党提出要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思想而言,即从指导思想的方法论而言,完全可以继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但若就当今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而言,特别是在实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而制定的那一套方针政策之后来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很难再说它“始于毛”了。那个说法毕竟是上个世纪的认识,根据历史的发展对一些认识加以修正是很正常的。

如果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不那么系统和完整的理论认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打个比喻的话,可视为长江源头的那些河流同起自四川宜宾的长江本流的关系。没有从青海开始的长江源就不可能有滚滚长江向东流,但具有“长江”之名的长江,则从宜宾始。这个比喻不一定合适,但可参照来认识两者的关系,即渊源与本源的关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性理论与传承性理论

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那么这些理论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以为,是原创性理论与传承性理论的关系,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源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是其发展着的理论。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最初源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初就是邓小平理论。从对这个称谓作历史考察来看,是小平同志在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的。十三大不仅首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而且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十五大进一步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个“开始”和两个“新阶段”的定位,充分说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

正因为如此,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进一步提升时,明确冠以“邓小平同志”名字,称之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括为“邓小平理论”。十六大删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词组中的“建设”和“有”几个字,是简化词语,无碍本意。从这样一个历史脉络看,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理论为邓小平理论,是毫无疑问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元素——民族化和当代化,源于对邓小平理论的概括。自十六大始,由于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演变成了指导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但是,最初讲邓小平理论的民族化和当代化,仍是指导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元素。

过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那个“实际”,主要是“民族化”实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眼界逐渐开阔,对它的认识扩展了。十四大在概括“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指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实际上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定义,也明确了它的两个基本元素的要义。这样的表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内涵。

十六大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强调它“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党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准确把握时代特点。这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具有民族化和当代化两个基本元素。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讲科学发展观时,也是强调这两个方面,一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二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因而提出这个战略思想。

这些表述从一个侧面说明,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元素——民族化和当代化,源自于对邓小平理论的概括,那么邓小平理论当然具有本源性。

(三)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原创与传承关系,也说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过程中的理论成果。从理论渊源关系看,邓小平理论与它们之间是原创与发展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邓小平理论吹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这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与时俱进,“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这三段话充分说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间的原创性与传承性关系。它们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根据实践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所侧重,因而形成的理论形态,既一以贯之、承前继往,又与时俱进、启后开来。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回答上述三大问题的一以贯之而言,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因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就上述三大问题本身来看,既是与时俱进的关系,又是前后递进的关系。只有前面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才有可能主要解决后面凸显的问题。因此,主要回答上述三大问题形成的三个理论形态,具有原创性与传承性关系。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论述非常重要,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毛

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体系.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的创 新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 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从理论上说,这也是一个最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从实践层面将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内容加以贯通,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若干重要理论观点。 中华民族是个富于理论思维的民族,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86年征途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为实践成果,探索到两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理论成果,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有科学发展观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做了新的表述,从理论与实践相对应的视点,将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总结的理论,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最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的必要性 凡是稍微了解我们党改革开放理论创新情况的同志都很清楚,这些年来,理论的发展,如同实践的发展一样,其速度之快、成果之多、影响之大,在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别的不说,仅十六大以来,就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就有一个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理论和十六大以来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宏大思想理论概念加以整合呢?最佳选择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称谓。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最新概括是许多同志企盼已久的,深得党心民心。 为什么说是最佳选择呢?这个最新概括至少有三大优点: 第一,它突出了理论体系的本源性。自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以后,这些年来,我们党不仅将探索的道路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最初对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的概括,用的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称谓。十五大指出,由于“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十六大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说得清楚,它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胡锦涛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从理论发展的脉络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崭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集中全党智慧创立的“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极重要组成部分。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新认识,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新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面对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 从理论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整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得到了重大发展,十六大以后又得到了新的丰富。回顾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轨迹反映在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以往三十年的经验教训,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年间已经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概括为十个“主要点”。这可以看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萌芽。 (2)、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首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实际上为这个理论体系设立了核心和主题,为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总方向、总目标、总思路。 (3)、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生产力标准理论,把以往九年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成果梳理为十二个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轮廓,表明我们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 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理论的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1、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2、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3、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体系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4、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5、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结构1、理论基础和基石,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社 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基本理论路线,一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二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3、战略布局和基本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为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即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战略布局,又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发展模式提供了现实的可能。4、实践的主体和根本保障,人民群众、人民军队和党的领导这三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主体。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 展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实践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反应了社会进步的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着鲜活的实践特色,与此同时它又顺应世界大局,反应时代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结构严整而又开放的理论体系。它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等各个领域,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创新理论体系。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的理论体系。它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它又丰富了人们对执政党健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因而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的历史性创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大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把它写入党章,高度评价了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这反应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是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内容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社会主义的本质。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的根本 途径。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根本要求,是总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前提的界定,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社会的区别。三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本质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时间的车轮不断向前迈进,回顾往昔,我们亲爱的祖国在中国地带领下不断繁荣富强!现今,我们伟大地中国也已九十周岁了。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成果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和阶段性成果的内在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论述,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深刻地揭示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观点,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科教兴国等重大战略,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是永不驻足的行者,在漫漫征途中高低求索。党就是一面飘扬的旗帜,一盏指路的明灯,一颗不落的太阳。我想,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没有什么美丽的衣裳可以用来装饰我们的党,因为它就是那样的朴实而又庄重。党从客观实际出发,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美是一个临时的历史进程,制定了有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道路,集合表现了全国各族群众的利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从拔乱反正到变革关闭,总是不停地在探索中发展,在变革中进步,一步一个脚印,逐步丰厚和完美自我。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理论思想的提出,党在指导变革关闭和社会主义古代化建立进程中不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发展为主题,以初级阶段为立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回答了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并以鲜明的特色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结构;鲜明特色 作者简介:秦刚,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解决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也凝集了几代人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轨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入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国情和世情的认识,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深厚的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源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起着思想先导作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论证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流动的活水,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这一活水的源头。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是实现人与社会的彻底解放。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在消除阶级剥削和阶级对立的前提下,在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基础上,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彻底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解放的学说;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是一种追求解放的历史活动。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考察,尤其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它特别强调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变革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主体力量,强调了新社会的建设、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科学社会主义为人们追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规律上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名词解释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社会主义改革: 8.对外开放: 9.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0.科教兴国: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1.人才强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1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地位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准备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前夕 2、初步形成:十二大——十三大 (1)十二大制定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2)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邓小平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3、丰富发展阶段: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 十三大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它进一步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步骤等全局性重大问题。 4、成熟阶段: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邓小平南方谈话 口诀:本质信念两只手,科技改革一百年 内容: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姓“社”问题讨论,三个有利于,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始终注意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按”四化“标准选拨人才进入领导层,反对形式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信念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指出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出《论新论断》的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是中特的重要思想渊源。这两大理论成果都: 1、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 2、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 3、坚持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核心 4、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形成与发展 过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订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入阐述。 1992年十四大概括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 1997年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制订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十七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它们都: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2、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5、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历史背景: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 现实基础:1、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2、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3、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观、发展观、改革观、创新观和群众观,吸收了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管理等学科的优秀成果,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科技、外交等各个领域,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践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开放性特点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理论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文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处于落后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但其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被认为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创新 2.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这一理念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得到过体现,但直到新时代才被正式提出和深入推进。 2.2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扩大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其重要方向。这一理念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观点,强调生态与经济的统一发展。 2.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个人诚信、尊重他人、敬业奉献等方面。这些价值观的传承和推广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 3.1 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 总值约为90.03万亿元人民币,比1980年增加了40多倍。中国已 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各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3.2 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有所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民生水平和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的健康、教育、就业等得到了进一 步保障。同时,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升级,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进 一步提升。 3.3 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旨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并为中国在持续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理论等。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解决方法;改革开放理论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等。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人民当家作主是指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权力;依法治国是指依法治理国家,在国家管理和决策中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是指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方面发挥贡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主要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共同富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坚持共同富裕是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指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创新,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中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解决先富带动后富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社会文化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发展道路,促进了南南合作;中国积极倡导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围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我们党励精图治、开拓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莱阳市实验中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 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 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 ZNRJ 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一以贯之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中的精髓。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1978年冬,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联系在一起并作为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把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丰富和贡献。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再次吹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角,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彻底冲破了传统的僵化的思维模式,获得空前的思想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全面纠正“左”的错误,正确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基础。21世纪初,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形成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不仅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依据中国新的社会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迫切要求,为思想路线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地把与时俱进表述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内涵,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和新发展。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把解放思想提高到“法宝”的高度,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对解放思想的高度重视。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实现制度的完善,又要着眼实际问题的解决,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思想的解放。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上,仍然面临种种新课题、新矛盾,只有继续高扬解放思想的大旗,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错误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化解这些矛盾和解决这些课题。解放思想是继续突破旧思维方式的桎梏与旧体制束缚的法宝,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发展前景的法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路线基础。江泽民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富有更加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和新发展。胡锦涛同志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体系

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

20、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1、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2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3、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与历史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发展与历史创造主体的统一。 2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2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8、“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什么?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7、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已成为教育界的重要任务。本次教案旨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形式,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 3.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背景 1.1.1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经验总结 1.1.2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1.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1.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理论 1.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 2.1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和目标 2.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则 2.3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3.1 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路径 3.2 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挑战 3.3 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3.4 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中国贡献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1 通过理论学习引导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4.2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 5.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专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政治 1、人类共同生产、生活中产生公共事务,管理这些公共事务的活动即政治活动,“政治 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政治是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过程。”——[美]政治学者伊斯顿 2、政治的特征:权力 “政治就是运用权利管理公共事务。”——[美]政治学家达尔 3、政治的价值(应然性): 宏观上,维护政治共同体(国家)的统一、安全、和谐、稳定和发展; 微观上,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利益,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1、为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必须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目的? 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当然也是国家权力的主体,人民群众自己创立国家,自己管 理国家,自己监督国家;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经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第四,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和艰巨任务; 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但13亿人民不可能直接行使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探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道路(当代中国怎样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第二,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要 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 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这个政治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离开的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 3、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事实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选择: 首先,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保证了中国政权稳定性和政策连续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进行有效治理; 再次,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保证了维护中国统一、社会和谐; 总之,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符合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的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