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密闭式留置针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的比较

密闭式留置针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的比较

密闭式留置针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的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密闭式留置针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穿刺不同特点的静脉血管,比较一次性穿刺送管成功率,为不同特点的静脉血管使用不同的静脉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我们于2010年1月到2010年10月为500例患者行密闭式留置针静脉穿刺,根据病员的静脉特点分为四类,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分别穿刺四类静脉。结果穿刺第一类静脉血管:第一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98%P>0.05无临床意义,第二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99%;穿刺第二类静脉血管:第一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92%,第二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46%P<0.05有无临床意义;穿刺第三类静脉血管:第一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52%,第二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90%P<0.01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穿刺第四类静脉血管:第一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26%,第二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78%P<0.01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结论密闭式留置针穿刺第二类静脉血管采用第一种静脉穿刺方法,穿刺第三类、第四类静脉血管采用第二种静脉穿刺方法,可提高密闭式留置针静脉穿刺的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

【关键词】留置针;穿刺方法;比较

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希望留置针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是所有临床护士的愿望,为了提高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我们作了一些探讨,于2010年1月到2010年10月为500例患者行密闭式留置针静脉穿刺,根据病员的静脉特点分为四类,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分别穿刺四类静脉血管,发现不同的留置针穿刺方法穿刺不同类型的静脉血管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有差别。

我们采用的第一种方法是:连接留置针与输液器、排气、选择穿刺部位,铺无菌治疗巾,在穿刺点上方10 cm~15 cm处扎止血带,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范围为8 cm×10 cm,待干[1],转动针蕊360度(避免留置针前端与钢针连接处粘连导致退针蕊困难),右手持留置针再次排气后使针尖斜面向左,并在血管上方与皮肤成45度快速进度,穿过皮肤再呈20度沿血管方向送入血管,见回血后压低角度,顺静脉前行0.2 cm,再送入外套针[2]。第二种方法是:前面步骤与第一种方法相同,只是在见回血后不再进针,一手固定留置针针蕊的柄,另一手顺着穿刺方向推动留置针的外套针。

我们将遇到的静脉血管分为四类:第一类静脉血管:血管充盈,弹性良好,可见度良好,固定不易滑动的静脉血管;第二类静脉血管:可见度良好,血管壁较硬,血管滚动度大的静脉血管;第三类静脉血管:静脉血管细,或者静脉血管不充盈,或者静脉血管壁脆性大易破裂,静脉血管可见度良好;第四类静脉血管:看不见静脉血管及血管走向,用食指能扪到小节段静脉血管,或者是只能隐约看见静脉血管影,不能有效估计出静脉血管与皮肤间的距离,也扪不到静脉血管。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将500例病员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病员男性130例,女性120例,平均年龄45.7岁。第二组病员男性126例,女性124例,平均年龄46.6岁。

参与的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相当,都具有丰富的穿刺经验,并且每个护理人员均习惯用上述两种静脉穿刺方法。使用的密闭式留置针是由苏州某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镜码”牌18 gA~24 gA的密闭式留置针。

1.2 方法第一组病员使用第一种留置针静脉穿刺方法穿刺静脉血管,第二组病员使用第二种留置针静脉穿刺方法穿刺静脉血管,每穿刺一个病员将性别、年龄、静脉血管特点所属类别,一次穿刺成功是或否,穿刺失败原因均作记录,最后汇总。

1.3 评价标准进行留置针穿刺,只一个穿刺点入皮内,皮下及静脉血管,外套针进入血管顺利,输液点滴通畅,无渗液、漏液情况,即为一次性穿刺送管成功。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表4。

3 讨论

3.1 开放式留置针的特点不同第一种静脉穿刺方法是沿习开放式留置针静脉穿刺方法,开放式留置针的特点是:留置针进入到血管时,血液回流到硬针蕊内,外套针内无血液流入。而外套针的针尖比内部的硬针针尖短0.1 cm左右,故当硬针见回血后,只能证明硬针进入了静脉血管,而外套针不一定进入了静脉血管。所以当硬针见回血后必须再向前进针0.2 cm~0.5 cm才能保证外套针进入静脉血管内,再推外套针才顺利进入血管内。而封闭式留置针穿刺静脉血管成功后,血液直接回流到外套针内,也就是说当见到回血后,就证明外套针已进入到静脉血管内,不必再进针就可推动外套针顺着血管前进。

3.2 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第二种静脉穿刺方法穿刺第二类静脉血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密闭式留置针穿刺静脉见回血后外套针推动困难,送管失败,由于第二类静脉血管活动度大,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血管壁硬度增加[3],当留置针内见到回血推动外套针就出现两种失败情况,一种情况是静脉向一侧滚动,外套针滑出静脉,送管失败;另一种情况是向前推动外套针时,穿刺点前面的静脉血管就变得弯弯曲曲,外套针针尖部已脱离硬针蕊,由于静脉血管壁增厚,血管壁硬度增加,外套针针管太软,送管困难,大部分外套针管不能进入血管内,输液时针尖很容易滑出血管,使输液失败。第一种静脉穿刺方法穿刺第三类,第四类静脉血管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留置针见到回血后再进针时硬针针尖刺破了静脉血管,而使静脉穿刺失败。

3.3 细小的静脉血管和不充盈的静脉血管内血流速度相对较慢,行静脉穿刺时,当见到密闭式留置针内有回血时,外套针已经有一段进入到血管内了,可以直接推动外套针,由于外套针软,一般不会伤及血管壁,不易刺破血管,这样穿刺送管成功率会大大提高。穿刺不能判断血管走向及深浅的静脉血管,当密闭式留置针内见到回血后,再向前进硬针因不明其走向及深浅更易穿破血管,而应在留置针内见到回血后,一手固定硬针,一手推动外套针,由外套针顺着血管的走向,自由前进,就不会刺破血管了。

4 结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建议大家学会运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在遇到第二类静脉血管时采用第一种静脉穿刺方法;在遇到第三类、第四类静脉血管时,采用第二种静脉穿刺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密闭式留置针一次性穿刺送管成功率,减轻病员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8-289.

[2]郭剑虹,吴妙湘,陈雪华,等.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128.

[3]祝善俊.老年高血压、心力衰竭的防治经验.实用老年医学,1997,11(3):10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密闭式留置针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的比较

密闭式留置针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的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密闭式留置针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穿刺不同特点的静脉血管,比较一次性穿刺送管成功率,为不同特点的静脉血管使用不同的静脉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我们于2010年1月到2010年10月为500例患者行密闭式留置针静脉穿刺,根据病员的静脉特点分为四类,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分别穿刺四类静脉。结果穿刺第一类静脉血管:第一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98%P>0.05无临床意义,第二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99%;穿刺第二类静脉血管:第一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92%,第二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46%P<0.05有无临床意义;穿刺第三类静脉血管:第一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52%,第二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90%P<0.01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穿刺第四类静脉血管:第一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26%,第二种方法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为78%P<0.01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结论密闭式留置针穿刺第二类静脉血管采用第一种静脉穿刺方法,穿刺第三类、第四类静脉血管采用第二种静脉穿刺方法,可提高密闭式留置针静脉穿刺的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 【关键词】留置针;穿刺方法;比较 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希望留置针穿刺静脉一次穿刺送管成功是所有临床护士的愿望,为了提高留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我们作了一些探讨,于2010年1月到2010年10月为500例患者行密闭式留置针静脉穿刺,根据病员的静脉特点分为四类,用两种静脉穿刺方法分别穿刺四类静脉血管,发现不同的留置针穿刺方法穿刺不同类型的静脉血管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有差别。 我们采用的第一种方法是:连接留置针与输液器、排气、选择穿刺部位,铺无菌治疗巾,在穿刺点上方10 cm~15 cm处扎止血带,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范围为8 cm×10 cm,待干[1],转动针蕊360度(避免留置针前端与钢针连接处粘连导致退针蕊困难),右手持留置针再次排气后使针尖斜面向左,并在血管上方与皮肤成45度快速进度,穿过皮肤再呈20度沿血管方向送入血管,见回血后压低角度,顺静脉前行0.2 cm,再送入外套针[2]。第二种方法是:前面步骤与第一种方法相同,只是在见回血后不再进针,一手固定留置针针蕊的柄,另一手顺着穿刺方向推动留置针的外套针。 我们将遇到的静脉血管分为四类:第一类静脉血管:血管充盈,弹性良好,可见度良好,固定不易滑动的静脉血管;第二类静脉血管:可见度良好,血管壁较硬,血管滚动度大的静脉血管;第三类静脉血管:静脉血管细,或者静脉血管不充盈,或者静脉血管壁脆性大易破裂,静脉血管可见度良好;第四类静脉血管:看不见静脉血管及血管走向,用食指能扪到小节段静脉血管,或者是只能隐约看见静脉血管影,不能有效估计出静脉血管与皮肤间的距离,也扪不到静脉血管。 1 对象与方法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及技巧

一手绷紧血管下方的皮肤,操作者右手向后退针芯,同时左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这样一退一进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可余留0.5mm,送管要及时,动作要轻、稳、快,并防止外套管弯曲折断和损害血管。 1.3.4固定穿刺成功后,液体顺畅滴,开始固定,先用棉球垫于隔离塞下部,以防止隔离塞压破患儿皮肤,然后用胶布先横向固定一下隔离塞,再用3cm×4.8cm规格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后,最后用弹性自粘绷带将留置针完全包埋,头部包一圈,手脚部包2~3圈即可,不宜过厚。手部应注意皮肤清洁,固定时将大拇指自绷带开孔处穿出,冬天手脚部可套透气棉袜来保暖,也能预防小儿拽脱留置针。操作完毕后告知家长可能影响留置针的不良因素,如:不可过度活动,不能玩水,看护好患儿不要撕脱留置针,保持留置针干净、清洁等。固定好留置针,要标识穿刺日期、时间并签名。 1.3.5封管封管用0.9%生理盐水5~10ml封管,8h进行1次。对没有脑出血,出血性疾病,高凝血状态的患儿用肝素钠12500U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配置的封管液体是安全的,可减少堵管的发生。封管时抽取2~3ml缓慢推注,边推边关闭夹子。封管完毕把夹子塞于2层绷带之间,这样有利于家长看护。 1.3.6留置时间通过临床观察,再无静脉炎发生的情况

下,平均留置时间为4~5d。时间过长,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可能导致液体渗漏,从而引起导管堵塞。 2 结果 本次研究共对48例儿童患者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操作,成功穿刺45例,失败3列,成功率93.8%。 3 护理体会 3.1使用静脉留置针,保留了一条静脉开放通路,保证了危重患儿的合理用药时间。 3.2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延长了静脉的穿刺间隔时间,从而大大减少了患儿静脉的破坏,有效的保护了静脉,同时也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 3.3静脉留置针质地柔软,管壁光滑平整,是由先进的塑料材料制成。它不易刺穿血管壁而引起渗漏,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3.4使静脉输液更加方便,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3.5单手操作法的要点是在穿刺过程中左手一直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而穿刺血管、退针芯、送外套管的穿刺过程中都由右手完成,这样保证在穿刺和送管的过程中左手仍绷紧皮肤能起到协助固定患儿的作用,同时保持血管的位置不发生移动,保证送管的成功率;右手将针穿刺进血管后用右手中指先退出部分针芯,拇指和食指保持持针姿势不变送管,穿刺与退针芯,送套管的动作一气呵成,减少了穿刺操

[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的选择与护理]静脉留置针血管的选择

[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的选择与护理]静脉留置针血管 的选择 1 浅静脉主要有四肢浅静脉、头皮静脉、颈外静脉等。 1.1 四肢浅静脉四肢浅静脉主要有手背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踝静脉等。因其显露好,穿刺操作较容易,一般输液均可选择四肢浅静脉,宜选用粗、直、富有弹性、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不易滑动的静脉。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且与渗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有着较大关系。成人多选用上肢静脉,以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为佳,肘关节上下20 cm范围内的静脉血管,易于固定且血流量大,药物进入血管后能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刺激小。要避免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以免血管壁损伤,血栓形成,造成堵管和留置失败。在关节、患肢、下肢远端部位选择血管穿刺不易留置成功,因为在关节处,随着关节的活动,留置针易移位滑出血管;在患肢,由于血液供应较正常肢体差,血循环相对较慢,留置针易发生堵管;由于下肢远端静脉的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和血栓,常不作首选,尤其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免形成血栓栓塞。护理同道在研究选择周围血管时发现:输化疗药应尽量避开上肢贵要静脉及其分支血管,因其对强刺激药物更为敏感,容易发生静脉炎。乳腺癌手术后患者患侧上肢静脉血管不宜选择留置针,以免静脉血回流障碍或水肿。路必琼等探讨老年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时,置管反应的发生是否与血管管径有关后认为:置管反应的发生与血管管径大小有关,建议为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时,应尽可能选择直径≥3.0 mm的血管,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的静脉管径平均为5.1 mm,可作为老年患者四肢浅静脉首

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术及方法

静脉留置针(d e)穿刺技术及方法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1],减轻患者反复穿刺(de)疼痛感,减少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化疗患者也可降低药物外渗(de)可能,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 1.穿刺前护理人员准备 用肥皂水清洗双手及戴口罩,一般采用六步洗手法.正确(de)洗手可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感染(de)机会. 2.用物准备 型号合适(de)留置针、3M透明敷贴、棉签、安尔碘、3条9cm(de)胶布,备好输液(de)药液、一次性输液器,连接输液器并排尽空气,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再将输液管针头直插入留置针管(de)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这样可防止进针后留置针管内有空气). 3.穿刺血管(de)选择 选择粗直、弹性好(de)静脉,避免选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及硬化、受伤(de)静脉.如有血栓性静脉炎则血管穿刺不易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易通畅.另外,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2]. 4.做好卫生宣教

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de)目(de)、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de)护理知识、常见(de)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de)发生.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de)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或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护士. 5.穿刺方法 按常规选择血管及消毒注射部位后,先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再沿血管进1~2cm,然后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为止,左手紧固定穿刺部位血管,这样血管不易滑脱,也不易穿破血管,穿刺成功率较高.证实回血通畅后用3M透明敷贴将针眼处针翼周围皮肤覆盖并固定,贴膜勿将肝素帽与输液器针头连接处盖住,用一条胶布固定肝素帽及皮肤,胶布分别固定针柄及延长管. 6.封管液(de)选择 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de)肝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液封管优于生理盐水,肝素液具有抗凝作用,而生理盐水不具抗凝作用.但对于不宜使用肝素钠(de)病人,限制了静脉留置针(de)使用.肝素为一种酸性粘多糖,是临床常用(de)抗凝剂,在体内外应用时均具有强抗凝作用.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并发症(de)发生.通常采用正压封管,将封管液3~5ml从肝素帽处(de)输液针头内

改进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提高穿刺成功率

改进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提高穿刺成功率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已作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与营养、检查、支持生命的重要手段, 为现代重症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自八十年代起,发展了系统的理论以及操作 技能标准。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具体需要分为浅静脉置管治疗和深静脉置 管治疗,在这里,我谈谈几年来浅静脉置管技术中的几点技巧问题,供大家分享,希望对各 位护士姐妹有所帮助。 1.静脉留置针的发展经历了第一代(1960)第二代(1980)第三代(1990)第四代(2000)随着科技的发展,静脉留置针的质量越来越好,设计也越来越人性化,使用也更方便,病人不 适感也大大得到改善。?? ? 2.静脉留置针又叫套管针,它由三部分组成: 2.1 钢质的针芯 2.2 塑料针座? 2.3 软质套管。 2.4 型号从14—24号不等(从大到小),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情以及血管的具体情况选 择适合患者的型号。 3.穿刺部位的选择: 3.1 要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体位、手术方式。 3.2 病室的布局、环境。 4. 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远端,后近端。表皮无破损,无疤痕,无感染。避开关节,避免受压。选择血管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的血管。如平卧位、截石位——左上肢、腹腔镜——右上肢、府卧位——首选上肢、颜面部、甲状腺,上肢——双下肢 除颈部受损及颈部手术外,所有病人都适合颈外静脉穿刺,特别是失血性休克的病人。 5.穿刺方法:穿刺前要仔细检查静脉留置针的质量,并转动针芯以便送管后拔出针芯顺利,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芯,其他三指固定用左手绷紧皮肤一般以15---20度角进针,进入皮下后,适当降低角度在进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留置针角度,沿血管走行方向继续进针1— 2mm ,姿势保持不变,然后一手固定针芯,一手慢慢将套管置入血管内,松开止血带,输液 管排好空气,用左手按住针尖,右手慢慢拔出针芯,连接好输液管,打开调节夹,检查输液 是否通畅,调慢滴速,用输液贴固定好,注明穿刺日期、时间、责任者,整理好用物,协助 患者取舒适卧位,并交代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6.讨论:静脉留置针在穿刺过程中,见回血后,千万不能先退针芯,必须先进套管,只 有确保套管顺利进入血管后,才能后退针芯,(因为有些时候仅有针头斜面进入血管,这个 时候如果退出针芯,套管失去钢质针芯的支撑作用,置管容易失败)。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熟练掌握静脉 留置针穿刺技术,是临床护士的执业之本。 参考文献 [1]张小静,国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219.

两种型号Y式静脉留置针在小儿关节部位静脉穿刺中的效果比较

两种型号Y式静脉留置针在小儿关节部位静脉穿刺中的效果 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更适合小儿关节部位静脉穿刺的静脉留置针型号。方法将240例应用静脉留置针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编号,按单双号分为24号Y型静脉 留置针组、22号Y式静脉留置针组,在静脉炎发生比例相当的情况下观察并比较 两种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 22号Y式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 功率明显高于24号Y式静脉留置针(P<0.05),22号Y式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明显 长于24号Y式静脉留置针(P<0.01)。结论在小儿关节部位静脉穿刺中,22号Y式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型号小儿关节部位静脉 Y式留置针是将套管、延长管、肝素帽整合为一体的密闭式输液操作系统。 它的特点是单翼持针方法与头皮持针方法一致,保持了原有的使用习惯金属穿刺 针前端设有回血侧孔,在短时间内迅速回血,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套管采用与组 织相容性好的软质材料,套管在留置期间让病人感觉更为舒适,保护血管,延长 留置时间。 小儿关节部位静脉穿刺常用的有腕关节部位的头静脉和踝关节部位的大隐静脉, 关节部位的静脉不同于头皮静脉,头皮静脉表浅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而 关节部位静脉的皮下脂肪层厚,关节的活动性强,在穿刺过程中稳定性差。本文 针对两种不同型号Y式静脉留置针在小儿关节部位静脉穿刺中的效果进行比较, 以寻求一种更适合小儿关节部位静脉穿刺的静脉留置针型号。 22号Y式留置针置入软管长度较24号Y式留置针长,且软管硬度更强,能 便于在穿刺过程中迅速的置入软管,提高穿刺成功率。且即使穿刺成功后,由于 小儿关节的活动性强、活动度大,24号留置针的置入软管偏短,容易引起软管自 血管内脱出,从而影响了留置的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科应用静脉留置针的240例患儿,其中男 孩182例,女孩58例,月龄10月-24月,平均16月龄。按入院日期分为单号使 用24号Y式静脉留置针组、双号使用22号Y式静脉留置针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种、穿刺部位、操作方法、观察记录方法、应用药物种类、输液时间、输 液量、封管方法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两组均由年资及技术水平相当的同一组护士进行穿刺,均采 用Y式安全静脉留置针(型号为BD Intima II),两组均选择腕关节处的头静脉。严 格皮肤消毒,以30度-40度进针,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将针顺静脉走向推进0.2-0.5 cm,将针头退入软管内,借助针芯将软管与针芯一并送入血管后抽出针芯,以3M无菌透明敷料固定,再以3M无纺胶布固定延长管及末端的肝素帽。 1.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1)留置时间:从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之日起计算,如穿刺局部无红肿、疼痛,或者虽然是在经过改变肢体位置、调整留置针的角度 等过程之后才能实现静脉滴注通畅,但无局部疼痛亦为有效留置时间,直至拔除 静脉留置针之日前1天为止。(2)穿刺成功的评定标准:穿刺时一针见血且固定后 液体在30分钟内未出现穿刺局部肿胀且液体滴入顺畅。观察每例患者留置针穿 刺部位皮肤及穿刺点有无疼痛、发红、肿胀、渗液现象,液体输注是否通畅。

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在成年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比较

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在成年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与成人不同型号静脉留置针在成年患者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我科使用的556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成年患者,其中应用成人静脉留置针272例,使用小儿静脉留置针的284例,比较两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小儿静 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较成人静脉留置针高,能够满足患者常规静脉药物治疗的需要,且患者满意度高。结论:成人静脉药物治疗,可根据患者治疗及个体情况合 理选择静脉留置针。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成年患者;效果比较[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32-02Different types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adult patients with the effect of theapplication of comparisonLiu Bi-ying,xie Xiao-li(sichuan guangyuan, 628017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yuan city)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ediatric and adult different model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in adult patients. methods My families used in 556 cases of adult patients using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adult, 272 cases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used in it, use the 284 cases of children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comparing two groups of clinical effect. Results children with intravenous indwellingneedle puncture success rate higher than adult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patients with conventional intravenous drugtreatment,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is high. Conclusion intravenous drug treatment in adult, but according to choose the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treatmentand individual case.key words: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Adult patients; Effect comparison 外周静脉滴注是目前住院患者最常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 是用效治疗的前提,也是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静脉留置针由于它材质柔软,具 有血管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的作用,能保持静脉通畅,减少反复穿刺造成血 管损伤及减轻患者痛苦,便于及时给药及紧急抢救,能减少护士工作量,已在临 床广泛应用[1]。在临床实践中,手术后病员由于长时间大量输液致输液肢体活动 受限造成不适、肿瘤病人由于反复输液化疗致血管受损严重、弹性变差,老年病 人由于本身血管老化、细脆、弹性较差,易于滑动等,均增加了护士的穿刺难度和 工作量,增加了病员的不适与痛苦,所以,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和选择便成了必要。在进行本观察之前,笔者随机抽取100名护士进行调查发现,70%的护士对成年 患者留置静脉针首选22G(成人留置针),本文采用24G(小儿留置针)与22G留 置针对成年患者穿刺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旨在明确22G留置针是否适于成年患者。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4 年 2 月至2014 年8 月我科收治成年患者724人,男352人,女372 人,年龄为19~95 岁,平均年龄为52.4岁,其中使用了静脉留置针患者有556例,其中使用成人静脉留置针的患者为272 例,使用小儿静 脉留置针的患者284例。 1.2 方法选用PD 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 针置管穿刺部位选择在手部、前臂浅静脉,采用留置针公司配备的留置针专用透 明敷贴固定,按静脉留置针常规置管,置管成功后开始给药,每次静脉给药结束后,取5~10ml 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肝素封管液(生理盐水100ml加肝素钠 6250U)5~10ml,将头皮针与输液器分离后,接注射器,脉冲式封管。封管完毕,立即用卡子夹住留置针延长管,保持管腔内正压。 1.3 观察内容静脉留置针自置管成功后4d 内为一个观察例次,观察成年患者

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股静脉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68例股静脉置管,135例PICC 置管,对比两组的操作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导管置入通畅程度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总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导管置入通畅程度、总并发症率比较,PICC组与股静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置管组高于股静脉置管组(P<0.05);两组在发生静脉炎、误入动脉及导管脱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深静脉置管均为成熟安全的护理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各有利弊,可以互补,PICC组优于股静脉组。 【关键词】深静脉;置管术;效果;比较 我科先后用股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ICC)两种方法对203例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疗效较好,现对两种方法的效果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股静脉置管68例,穿刺成功65例,其中脑出血28例,脑梗死23例,结核性脑炎1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乳癌合并脑梗死1例,年龄16~81岁,带管时间1~180天。PICC组135例,穿刺成功129例,其中脑出血69例,脑梗死43例,结核性脑炎12例,病毒性脑炎5例,年龄18~83岁,带管时间14~96天。 1.2 方法 1.2.1 材料:均采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一套(长度75 cm,管腔容量0.5 ml,另备无菌治疗巾、无菌纱布﹑正压接头﹑3M透明敷贴﹑利多卡因﹑空针﹑肝素纳﹑无菌手套等。) 1.2.2 操作方法:(1)股静脉置管:患者取平卧位,右下肢屈膝稍外展,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以左手食指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中部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旁开一指处,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2~3 ml局部麻醉后进行穿刺,见回血后送入导管,导入深度20~40 cm左右,抽回血确定后,用稀释后的肝素纳进行封管,接正压接头,穿刺点以纱布及3M透明敷贴固定,盐袋压迫穿刺处2小时。(2)PICC:患者平卧,穿刺侧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度,用皮尺测量穿刺点到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即为导管置入长度,常规消毒,建立无菌区,扎压脉带,2%利卡多因局麻后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将导管匀速置入所测量的长度,

静脉留置针不同的穿刺方法对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的影响

静脉留置针不同的穿刺方法对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的影响 目的:研究分析静脉留置针不同的穿刺方法对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期间行静脉置留针穿刺的患者中抽选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静脉置留针穿刺方法进行穿刺,并在穿刺后用一次性贴膜做固定。实验组采用合理的静脉置留针穿刺方法进行穿刺,穿刺后同样用一次性贴膜来做固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结果:对照组穿刺成功率为52.0%,留置时间是2~3d、35~d、5~7d的分别占48.0%、40.0%、12.0%,而实验组穿刺成功率为96.0%,留置时间是2~3d、35~d、5~7d的分别占4.0%、16.0%、80.0%,实验组的穿刺成功率远远高于对照组,且留置时间远远长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的穿刺方法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并增加留置时间,同时也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患者的治疗和抢救提供更多的时间。 标签: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又被称为套管针,是头皮针的换代产品,由于其拥有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等特点,因为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此外,静脉置留针能有效地起到保护静脉的作用,对血管的伤害较小,同时穿刺次数的降低也减少了置留针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确保了患者静脉通路的顺畅。要想取得静脉置留针穿刺的成功,正确的穿刺方法很重要。对此,笔者就静脉留置针不同的穿刺方法对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效果良好,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我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期间行静脉置留针穿刺的患者中抽选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25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最小52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为(64.72±4.31)岁。实验组:25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最小51岁,最大83岁,平均年龄为(65.54±4.27)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用于研究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静脉置留针穿刺方法进行穿刺,并在穿刺后用一次性贴膜做固定。实验组采用合理的静脉置留针穿刺方法进行穿刺,穿刺后同样用一次性贴膜来做固定。两组患者均遵循静脉置留针的正确操作流程来进行无菌操作。穿刺前先将各种所需物品准备好,仔细检查置留针的质量以及失效日期、型号、包装完好与否、针尖斜面锐利无钩等。此外,医护人员要仔细检查患者的床号、姓名以及药物,帮助患者选择一个合适、舒服的体位。将所有的药瓶和瓶塞进行消

留置针PICC比较

留置针、CVC、PICC、输液港 4 大输液法对比 2016-02-16 11:50 来源:丁香园作者:郝建侠蒋爱军字体大小-|+ 肿瘤患者长期行静脉化疗或脑转移伴水肿需频繁输入脱水药物时,外周静脉条件往往很差。当患者预计行长疗程化疗或有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或者因恶性肠梗阻需行全胃肠外营养,这时可能需要建立中心静脉通路。 本文着眼于留置方法成本、维护方法成本以及并发症方面将留置针、CVC、PICC、输液港等技术作比较,希望对肿瘤同道临床工作有所裨益。 静脉留置针 费用:60~80 元 / 次,维护约 ?20 元 / 日 时间:72~96 ?小时 部位:四肢浅静脉(首选前臂) 方法:常规操作,护士完成。输液时针头直接插在肝素帽。每日输液后 50~100 U/mL ?肝素盐水 5~10 mL 封管或专用封管液脉冲式正压封管。 优点:操作难度小。 缺点:留置时间短,浅静脉不适合长期化疗及营养液输注。 并发症:皮下血肿 血栓相关风险:低,不严重 感染相关风险:低 CVC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经由颈内、锁骨下、股静脉穿刺将导管插入到上、下腔静脉并保留,以提供便利的静脉通路。 费用:600~800 ?元,维护约 ?20 元 / 日

时间:2~4 ?周左右,时间长容易感染 部位:右侧颈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方法: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或手术时麻醉师完成。导管直接由颈内静脉插入上腔静脉并原位固定。输液时针头直接插在肝素帽。每日输液后 ?0~10 U/mL 肝素盐水 10 mL 封管。? 优点:操作难度小。 缺点:留置时间短,脱出危险性大,护理不方便,舒适性差。 并发症:气胸、血胸、气栓、血肿,臂丛神经、胸导管损伤,导管异位、折管,心肌穿孔、心律失常、动脉穿孔。 血栓相关风险:高 感染相关风险:最高 PICC 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7 天~1 年)的静脉输液治疗。 费用:2000~3000 ?元,维护约?70~80 ?元 / 次 时间:数月,可长达 ?1 年 部位:肘部,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方法: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完成。多使用 ?Seldinger 穿刺方法,由导丝将中心静脉导管引入上腔静脉。输液时针头直接插在肝素帽。输液后用生理盐水 ?10 mL 脉冲 0~10 U/mL 肝素盐水 20 mL 封管。不常用建议每周冲洗换药一次(20 mL NS 冲管,肝素盐水 3~5 mL 封管)

静脉留置针三种不同留置部位留置效果的对比性分析

静脉留置针三种不同留置部位留置效果的对比性分析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最佳留置部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随机选择于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167例,使用随机信封法将1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采用肘正中静脉留置,B组采取手背静脉留置,C组采用前臂静脉留置。比较三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置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肢体活动影响。结果:相对于肘正中静脉及手背静脉,前臂静脉置管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对患者肢体活动影响小。结论:为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宜选择弹性好、粗、直的前臂静脉进行穿刺。 标签: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留置时间;留置效果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20世纪60年代已在西方国家广泛普及应用,近些年来也逐渐成为我国临床输液的主要用具。然而随着应用的推广,导管留置的相关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关于留置针的最佳部位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临床护士习惯按照传统头皮针输液的原则选择血管,多从远心端的手背静脉开始选择穿刺部位,其次是手腕、前臂,此与美国输液协会推荐的前臂作为最佳穿刺部位有所不同。文献报道显示不同部位的留置针保留时间长短不一致,前臂静脉及肘正中静脉较手背静脉更容易保留。然而既往的文献多针对小儿,且多探讨留置针的不同部位与留置时间长短之间的关系,对于不同部位与留置效果。如静脉炎、置管反应、局部疼痛的关系却少有提及。另外,既往研究的探讨部位多为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的对比。对于常用的上肢静脉之间的对比较少。有研究探讨了上肢不同部位留置针的留置效果,然而其仅对比了前臂静脉与手背静脉,且在研究设计、质量控制上存在不足。混杂因素较多嘲。本研究旨在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严格控制影响因素,对比肘正中静脉、手背静脉和前臂静脉输液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留置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0年9-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167例。纳入标准:年龄18-59岁的中青年患者;②意识清楚,无沟通障碍;凝血功能正常;④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7d;输液药物且仅为硝酸异山梨酯(异舒吉)。排除标准:不同意参加本研究;使用肝素、速碧凝、克塞等注射抗凝药;有血管疾病、手部疾病、上肢水肿;穿刺部位有感染。 1.2方法 1.2.1分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使用随机信封法将1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其中,A组采用肘正中静脉留置,B组采取手背静脉留置,C组采用前臂静脉留置。三组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型号为24G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使用肝素生理盐水封管,输注液体均为异舒吉)。A组55例,平均年龄

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

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 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是新生儿重症临护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操作,由于腋下静 脉解剖部位特殊,给穿刺一次成功增加难度,为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针对留置 针送管时阻力大,针头滑脱率高,容易刺破血管等技术难题,我院儿科新生儿室2009年10 月至2011年10月对80例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用2种穿刺方法做对照探讨,现报 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新生儿中,男50例,女30例,其中足月儿20例,早产儿60例,为出生 后30分钟—25天,平均年龄15天。入选患儿均符合以下条件,需维持输液5天以上,腋下 静脉完好,腋区皮肤完整无感染,凝血功能正常。80例新生儿按穿刺日期设单号为1组40例,双号为2组4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质、诊断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两组患儿穿刺均由技术熟练的护士进行,统一使用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 24G×19mm/2-G型密闭式留置针。 1组,患儿取平卧位,穿刺侧肩下垫薄枕,轻拉穿刺侧上臂使外展110—135°,尽可能使腋窝 皱褶消失,穿刺者左手心向上握住患儿三角肌下缘使皮肤绷紧,严格消毒后将针梗柄调至留 置针连管的下方向右,右手拇指置针梗座,食指置连管根部,中指置针梗柄下缘,以三指握 住留置针以10—20°角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将针梗与血管呈平行,并将整个针梗向上稍用力,以针梗靠在血管的上壁,之后将针沿血管上壁送入2—3mm,然后右手拇指置针管与连管的 叉部向前推动针管,中指同时顶住针梗柄下缘向后缓慢将针梗退出,约退出针梗3mm左右 将患儿上臂内收90°继续带梗送管直到将全部针管送入血管,抽回血好拔出针梗,然后固定。 2组穿刺时体位、角度与1组相同,但需要助手固定患儿体位,并留置针的针梗柄调在左方,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2mm以上,患儿穿刺侧上臂角度不变,操作者以左手拇指、食 指拿针梗柄,右手拇指,食指拿留置针管根部,将针管与针梗同时缓慢推进,退出,至针管 全部送入血管,抽回血好,固定。 2 判定标准 为完全送管后抽到回血,注射生理盐水通畅,局部皮肤无隆起为成功,反之为失败。 3 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见表1。1组3例失败,血管破裂皮肤淤血1例,送管后注射生理盐水 时出现皮肤隆起2例。2组13例失败,血管破裂皮肤於血4例,外套管扭曲折叠4例,注射 生理盐水皮肤隆起或不畅5例。 表1 两组穿刺成功比较 4 讨论 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的穿剌技术是一项较难的技术操作,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使穿剌技 术得到提高及熟练。从两组的结果比较,1组的操作方法成功率优于2组。 4.1送管体位的改进 1组采用先使上臂外展110—135°,进针后再内收至90°,静脉基本处于 同一水平[1]时送管,外套管与静脉纵轴平行,送管相对容易;而2组送管时,腋下静脉因上 肢过度处展后走向不直,外套管与血管壁之间产生抵触与摩擦,送管阻力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