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第一篇【设计思想】

本学年度我校全面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四要素”建设,即目标、问题、活动及评价。本课设计从课标要求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情,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设置了三个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魅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光芒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力量。通过提出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第一课,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起着引领作用。在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经过九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史有了一定了解。在内容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许多成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用丰富的图片及视频材料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大大降低。

教学目标、重难点

课标要求

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材料)1931年10月18日,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与世长辞,他为人们点燃了二十世纪的灯火!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哀悼他的去世。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

师:为什么爱迪生可以受到这样的特殊对待?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人物——爱迪生来引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魅力

探究一:科技点亮世界

1.(想一想)我们的先人在夜晚采用哪些方法照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展示蜡烛、煤油灯图片)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2.(找一找)电从何而来?

(图片)法拉第——电气时代奠基人、电磁感应现象

1831年英国人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电机

电力—————新动力新能源

3.(问题探究)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材料)略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清洁环保、价格便宜、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控制方便……

(电的发现及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受益最大的是工业生产领域,第二次工业革命无疑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设计意图)从学生回忆“先人在夜晚采用哪些方法照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两个问题引入电灯的发明,通过阅读课本及材料,探究电的产生、优势及推广,由浅入深。

探究二:科技缩短距离

1.(忆一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诞生了什么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陆上:火车水上:轮船

2.(找一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什么新交通工具?

(图片)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

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

3.汽车和飞机以什么作为动力机器?

(图片)奥托——煤气内燃机

戴姆勒——汽油内燃机

狄赛尔——柴油内燃机

动力:内燃机——新能源:石油(第一次工业革命:煤)

(图片)汽车的演进

(材料)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略

(图片、视频)莱特兄弟与中国的冯如

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航空

(补充材料)波音787、空客A380、C919

(设计意图)由学生已有的关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交通工具的了解,引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新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通过介绍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及演进过程,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探究三:科技改变生活

(图片)炸药、赛璐珞、人造纤维

1.美国化学家海厄特

赛璐珞(塑料前身)1872年,他在美国建立了一个生产赛璐珞的工厂

(图片)塑料杯、塑料袋、塑料管、塑料盆

2.法国夏尔多内化学家,工业家

夏尔多内模仿蚕的吐丝过程用人工的方法得到一种类似蚕丝的纺织材料,这是人类最早生产的化学纤维,被西方誉为人造丝工业之父。

(图片)化纤衣物

(设计意图)塑料和化纤是当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但是学生对于这些材料的产生却不甚了解。通过简要的介绍,让学生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一门新兴产业——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二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光芒

(畅所欲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你对哪位科学家印象最为深刻?

(展示人物图片、材料)爱迪生、卡尔本茨、诺贝尔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伟大人物都有哪些共同的品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听过但不清楚具体情况的三位科学家的介绍,引导学生分析他们共同的品质,培养学生树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第三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力量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在早期人类文明中,多数人都被当机器来使用。即便到了机器出现的起始阶段,人力依然是笨重劳动中的主力。…直到十九世纪末,人类不再是任意滥用的动力源泉了,因为靠人工很困难才能完成的事,依靠机器能更迅速更精巧地完成。人只要去完成那些有需

要发挥判断能力和智慧的工作就行了。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世界简史》材料二:

材料三:美孚石油公司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材料四:图片、材料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1、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埋下战争伏笔;

3、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主要资本主义国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4、环境破坏

探究二: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

探究三:对比1876年世博会上中美两国的展品,你意识到了什么?

材料世界博览会是展示世界文明最新成果的盛会。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上,电话、双重电报机、冰库车等大量的美国科技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此次世博会,展品有丝绸、茶叶、瓷器等。

(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必须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潮流。

【拓展延伸】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业化国家,可谓是“世界工厂”,向全世界提供廉价的工业化产品。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业化水平依旧偏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工业化的水平?请结合下面的图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

1.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

2.鼓励创新,掌握核心科技。

3.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科技进步、工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国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潮流。深化改革开放。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图表,引导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同时期中西方的差异,及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局势,得出思考与启示。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学生讨论“汽车和飞机的应有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引导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注重学生合作学习过程,采用分组导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以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的目的。

(2)充分利用插图、故事及其他资料,并结合自己已有的亲身体验,直观感受社会历史的变化,形成形象思维和历史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电力的应用,认识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是社会的进步。

(2)了解“发明大王”爱迪生的事迹,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

教学重点

电力的发现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展示幻灯片:瓦特和他改进的蒸汽机。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导入第二次工业革命。

新课教学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1.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如今,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说出“家中或周围有哪些电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2.教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有哪些电器产品?

3.总结设问:如今我们的生活中“电”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它的用途不胜枚举,离开它我们的生活将一团糟。

那么,你知道在历史上“电”何时开始进入人类生活的吗?又是谁发明了第一盏“电灯”,从此把“光明带给了人类”?

4.给学生2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第一段大字部分内容,找出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的下列问题的答案:

(1)、开始的时间?(2)、电力得以广泛应用的条件?

(3)、主要标志?(4)、时代特征?(5)、走在前列的国家?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幻灯片展示答案)

5.想一想:比较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动力,为什么后者(电力)会取代前者(蒸汽)?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电力比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蒸汽动力具有干净、方便、安全、价格便宜、传递速度快等方面的优点。优胜劣汰,电力取代蒸汽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

6.简要了解:“电气时代”的到来之“历程篇”:幻灯片展示

7.“电气时代”的到来之“人物篇”:设问:是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是谁研制出了第一台发电机?

又是谁最先研制出了电灯泡,将光明送给了人类?

8.幻灯片展示:(1)为电的发现与应用做出贡献的发明家:英国科学家法拉第: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意志人西门子:1866年研制出发电机;(2)在电器发明领域里,最为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被誉为“发明大王”,因为除了灯泡以外,他还发明了很多的电器产品,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1300种之多。

9.观看视频:爱迪生的故事:

“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爱迪生观看完视频资料,说一说从爱迪生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精神?做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学习那种勇于探索、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每个人都要从现在做起,发奋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10.总结本部分内容:(19世纪末美国纽约街头:上空电线纵横交错,反映了19末电力已在美国纽约广泛使用。)

“电气时代”已然到来,除了电灯以外,电车、电话、电报

等新发明大量涌现出来。各种电动生产工具和家用电器

产品的出现,引起对电力的大量需求……纵横交错的电网,

把源源不断的电力输送到各个工厂和千家万户。充足而廉

价的电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大飞跃,一是新能源的利用,二是交通工具的创制,那么这一时期了出现了哪些新交通工具?

二、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1.重温旧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两种新的交通工具?以什么为动力?(幻灯片给出答案)

2.联系本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两种新的交通工具?以什么为动力?分别是哪国人谁发明的?

3.新的交通工具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

(1)汽车问世的影响?

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飞机问世的影响?

把人类在天空翱翔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今天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3)汽车给人类带来的还有什么?

图片展示说明:尾气、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

(4)动脑筋:由汽车的使用给人类生生活带来的不同影响,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带来诸多的危害。

你还能举一些诸如此类的例子吗?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塑料制品的出现等等。

三、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影响,有什么异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2.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地位,,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生产力迅猛发展

2.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3.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两次工业革命影响上的共同点

1.都创造了巨大地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2.极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促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人民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结论及启示?

科技重要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国家: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

个人: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高科技知识,努力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加强国际合作,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

四、巩固小结

本课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同了解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实现了科技发展的又一次重大发跃,更加让我们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强大必须重视科技创新。

板书设计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

1、电的发现及应用

2、“发明大王”爱迪生

二、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和特点。 2.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 3.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 4.感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立志学好科学、报效社会、实现人生志向的理想。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和影响。 垄断组织及垄断组织形成的影响。 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 1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展示爱迪生手执电灯的图片,配图说明:1931年10月21日,全美同时熄灯一分

钟,是为了纪念三天前去世的伟人——爱迪生!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这一刻美国仿佛又回到过去,这才能感受到爱迪生的伟大!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19世纪,随着__工业革命__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__科学__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__19世纪六七十年代__,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__应用于工业生产__,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__科学研究__同__工业生产__紧密结合。 3.__电力成为新的能源__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美国发明家__爱迪生__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__电话__、电车、__电报__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__电气时代__”。 4.__内燃机的发明__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883年,德国工程师__戴姆勒__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__狄塞尔__发明了柴油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__本茨__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企业家__福特__使用__流水线__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__轮船__、__飞机__、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5.__现代化学工业__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1867年,瑞典化学家__诺贝尔__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出无烟炸药。1869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案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第二次工 业革命教案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特点;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通过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文中的小字、史料、插图充分学习课文中有关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们的贡献;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收集有关电和电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感受电和电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学会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学习爱迪生、诺贝尔等科学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源领域的巨变和电器的发明。 【教学难点】 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热食物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用电。那么,电这个奇妙的东西是谁发现的呢?它的发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时代?它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新课讲授 (一)电的应用 1.教师讲解:电的发现的背景:(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教师提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是什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谁? 学生回答: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领域。1831年,英国的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3.教师提问: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历了哪些过程? 学生回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电动机和发电机。到19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完善的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教师总结: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电能一经问世就投入在生产领域,推动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如:电的应用 ,爱迪生的发明,内燃机、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等;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教师组织题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配一段解说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就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 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电灯) 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万里,说话能听清。(电话) 一只箱子方又长,两条辫子竖顶上,接上电线跑得欢,接送乘客忙又忙。(电车) 这些谜底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呢?(与电有关) 同学们还能说出在生活中与电有关的哪些器物?(电视、冰箱、电梯、空调、电饭锅、电熨斗、电脑、电热水器等等) 同学们列出这么多电器,可见“电”这种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发电机是如何发明的,它又是怎样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特点 1.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材料一: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科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特科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只有……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哪些特点? 提示:(1)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大部分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知识。因此,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和科学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 (一)电的应用 (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那么,电力是怎样被

开发的?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便利?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力开发的前提)――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发的标志)――系列电器产品的问世(电力广泛应用的表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开发的影响)由此,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内燃机的创制:德国工程师狄塞尔 发明过程:1876年奥托——1883年戴姆勒——1897年狄塞尔 重大意义:引起动力机变革,为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提供了关键条件。 引导回忆:第一次动力机革命是在什么时候?表现是什么?第二次动力机革命又是在什么时候?表现又是什么? 教师总结:蒸汽机烟尘很重,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且非常笨重,操纵不灵,还经常出事故。内燃机动力大、相对较小,便于广泛应用。尤其是柴油机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引发了交通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新型交通工具汽车、飞机应运而生。 2.汽车的发明:卡尔·本茨、亨利·福特 3.飞机的发明:美国莱特兄弟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现代炸药:诺贝尔 1867年 2.现代塑料:海厄特 1869年 3.人造纤维:夏尔多内 1884年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人类历史从蒸汽机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拓展训练:负面的影响:汽车的使用给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科技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但汽车排出的废气给人类造成了环境和噪声的污染,因此要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影响,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结合本课学习谈谈你对科技发明作用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秀教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一、课标内容 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二、教学目标 目标1:结合教材,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科学家和发明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等基本史实。 目标2: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成就,并分析其影响;(重点、难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奔驰、福特汽车在全世界都很知名,同学们知道它们什么时候诞生的吗?同时期,在科技革命史上,还出现了哪些新事物? 2.讲授新课 (1)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一 【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科学家和发明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等基本史实。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说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特点、主要标志。 学生回答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说说爱迪生一生的发明。 学生回答 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放映机等1000多项发明专利 【合作探究】3.阅读教材,梳理内燃机的发明过程。 学生梳理、回答。 【合作探究】4.阅读教材,说出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哪些行业的兴起。 学生回答 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 师补充:卡尔·本茨 尾部有一台单缸四冲程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时速13千米/小时,是第一辆投入实际使用的汽车,卡尔·本茨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后来中国人根据本茨姓氏的译音,译为“奔驰”,巧妙而恰当地表现出汽车的特征。 师出示思考题:思考,新交通工具的变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畅所欲言。 影响: 积极: 新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消极: 大气污染;交通事故;交通阻塞。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优秀教案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爱迪生:①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放映机等 ②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机和输电网 时代:“电气时代” 内燃机:①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 ②1883年,德国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 ③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汽车:①19世纪89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汽油发动机的汽车 ②1913年,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汽车制造业革命化学:①19世纪60—80年代,人们使用新方法生产产品,成本低,性能好 ②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 ③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④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

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次日凌晨2点20分沉没。下列对于当时情况的场景设置中,符合史实的是( B ) A.船上装有以核能为动力的发动机 B.嘹望员抓起话筒高喊“正前方有冰山” C.船长拿起手机拨打报警电话求救 D.游客纷纷通过互联网向家人发送电子邮件 5.[2016·湖南永州] 拜伦(1788年—1824年)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生活的时代,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B ) A.他在报纸上看到有关黑人奴隶买卖的广告 B.他与欧洲大陆的朋友用电话交流写作心情 C.他听说拿破仑当上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 D.他乘坐轮船到欧洲大陆各国旅游了解国情 1.英国学者安德鲁·波特说:“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引起“又一次兴衰消长”的主要原因是( D ) A.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B.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C.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D.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文中“另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应指( C ) A.珍妮机的发明 B.火车机车的发明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飞机的发明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第一篇【设计思想】 本学年度我校全面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四要素”建设,即目标、问题、活动及评价。本课设计从课标要求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情,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设置了三个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魅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光芒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力量。通过提出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的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第一课,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起着引领作用。在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本课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经过九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史有了一定了解。在内容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许多成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用丰富的图片及视频材料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大大降低。 教学目标、重难点 课标要求 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等,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材料)1931年10月18日,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与世长辞,他为人们点燃了二十世纪的灯火!10月21日,全美国熄灯哀悼他的去世。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 师:为什么爱迪生可以受到这样的特殊对待?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人物——爱迪生来引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篇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魅力 探究一:科技点亮世界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通过学习,了解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发明等基础知识。 2.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 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展示学校办公楼前的停车场)这个地方大家熟悉吗? 生:熟悉。 师:现在汽车是一种非常普通的交通工具,我们学校的办公楼前每天都停满了汽车,来的晚的老师都没有地方停车了。同学们知道汽车是第几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吗? 生:第二次。 师:除了汽车之外,电灯,飞机,随处可见的塑料,以及用来制作我们校服的化纤,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也就是说,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广泛享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由此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之深远,第二次工业革命仅仅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 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标注清楚。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探究一:电的应用 1.人类对“电”的认识 自我测评:(1)电的发明和运用对我们人类产生了什么影响。(2)能源领域发生了哪些巨变? 2.师生互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政治前提、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市场条件、资本积累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试着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1)政治前提: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下来。 统治地位得以稳固的资产阶级,反过来又充分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各项政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科学技术: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1870年以后,一些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迅速、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上的第二次大突破,工业革命进入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4)市场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 (5)资本条件: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这一切都为新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学生自学教材第一目后,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开始的标志、特点、最显著的成就。 (学生自学第一目后回答,答案见教材18页到19页)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对此进行解说: 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与科学技术结合的程度、产业结构侧重以及广度及深度等角度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由此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比如,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是个钟表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第三,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但是,新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含反思)

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上网搜集或者提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料,对资料进行概括、归纳,以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通过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总统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飞赴新加坡,于6月12日,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新加坡签署联合声明。 2018年习近平主席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同乘中国高铁赴天津,出席中俄友好交流活动。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于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罗斯举行,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式,“外星人”出场引动热潮。

今天的飞机、汽车、火车、高铁等先进科技与哪几次工业革命有关?为什么科技在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电的应用 1.阅读教材,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特点。(从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方面思考) 提示:(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2)经济上: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3)自然科学: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阅读教材和图文史料,认识电力的发明和运用过程。 设问:图一现象是谁发现的?它与图二、图三的发明有何关系?图二、图三的发明有何意义?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优质教案(统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世界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隐患的史实。通过学习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及影响,认识到科学家们在发命中所体现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从而树立起为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理想信念。 教学目标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了解,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不畏艰难、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 【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爱迪生》

教师:1931年10月21日,全美同时熄灯一分钟,是为了纪念三天前去世的伟人----爱迪生! 那天夜晚,连自由女神高举的火把也熄灭了,这一刻美国仿佛又回到过去,这才能感受到爱迪生伟大!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发明了电灯,那么,爱迪生还发明那些东西呢?与他处于同一时代的发明家还有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揭秘电灯的历史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爱迪生和电灯说起,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快速进入到课堂当中去,从而更好的开展课堂学习。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电的应用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含义 教师:本节课主要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么什么是工业革命呢? (多媒体展示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同学们,请从材料中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具体表现。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表现: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9世纪,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教师提示:(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进一步巩固和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下册历史的第五章,关于“近代工业化进程与技 术变革”这一主题,共有七节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本章的重要一课,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等方面内容,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工业化、科技变革和国际竞争的重要课程之一。 教材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包括课文、图片、解释说明、作业等。课文简明易懂,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学生理解不深或是不清楚的地方。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在课中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细致地解释和讨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时间段和历史背景;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3)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提高、缩小策略、关联策略等阅读策略,快速有

效地获取文本信息; (2)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提取和总结,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和思维逻辑; (3)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探究知识; (2)提高学生对技术革命和文化交流理解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开放思维。 三、教学策略 1.阅读策略:在课前,教师可以将关键词或难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提前了解并学习;同时,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提高、缩小策略、关联策略等阅读策略,快速有效地获取文本信息。 2.课堂讲授与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可灵活运用教师主导讲授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并进行相关解释,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