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3.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4.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15.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16.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17.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1、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2、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文学文本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被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3、文学文本的层面:中国古代:言象意三层面周易庄子王弼刘大櫆姚鼐;西方:但丁黑格尔;波兰英加登四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示化面貌、再现的客体现代: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4、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5、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它有三个基本特性: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

6、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三个;分别是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

7、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8、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

9、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10、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11、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12、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13、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14、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5、三对六种基本辞格:比喻明像暗是借没有和借代局部代替整体;对偶当邻隔句对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16、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1、文学形象: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2、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就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3、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

4、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5、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西方创立..

6、西方典型论发展三阶段:17世纪前狄德罗类型说;18世纪后黑格尔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中国:五四后传入;陷入哲学视角..

7、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8、文学典型的特征:特征性: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及总特征制约下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效果:生命形式真实性新颖性.. 9、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10、典型环境: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11、文学意境: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中国古代文学创立..

12、意境论的形成:庄子、刘勰、王昌龄、刘禹锡、王国维..

13、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

14、意境分类法:刘熙载分类法、王国维分类法有我无我..

15、文学象征意象:哲理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

16、意象的四种含义:心理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内心意象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泛化意象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17、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哲理性本质特征、象征性基本表现手段、荒诞性形象特征、求解性审美特征..

18、象征意象化的方法:第一是努力捕捉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念的对应关系;选择好最佳的象征物、第二是准确把握对应点、第三是运用拟人化的方法..

19、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符号式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20、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21、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22、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展开;与人的知、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便形成了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象征意象三者构成的互补性形象系统..

23、文学形象的一般形态: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

第四章叙事作品

1、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作者:梁启超、王国维..

2、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3、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4、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包含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三分法

5、文学叙事的意义:建立在两个方面上;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6、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包括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7、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主要包含时距、次序、频率..

8、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9、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叙倒叙插叙..

10、频率:文本中的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

11、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12、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13、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对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14、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意义:有时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得以凸显出来..

15、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包含人物、结构、行动..

16、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17、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18、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18、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19、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20、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

21、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22、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包含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23、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24、真实的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25、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26、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27、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

28、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

29、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30、接受活动的参与者分为三个方面:接受者、隐含的读者和真实读者..

31、真实读者: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阅读作品的人..

32、接受者:与叙述者相对的概念..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第五章抒情作品

1、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论述文学抒情的重要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黑格尔美学、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2、抒情作品的内涵: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3、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把狭义情感转化为广义情感;把日常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把个人情感转化为公共情感..

4、情感: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情感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情感仅指人由于感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5、抒情的本质: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法国学者欧盖尼;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论;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托尔斯泰的传达伦;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罗斯金投射论..

6、抒情的原则:

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理性主义;凭借理性抑制感情的冲动..

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直抒胸臆;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

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

一般性原则:诚挚性原则;独特性原则;感染性原则..

7.抒情的途径: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8.抒情的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上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有两种:语法策略和修辞策略..

9.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10.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意象、隐喻、典故、悖论..

11.意象:心理画面..

12.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文化行为..

13.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4.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15.抒情的传统:中国: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传统..

16.抒情作品的特征:

①题材与结构特征:选择特定的题材、特定的原型意象表达特定的主题;表现为跳跃性..

②意象与主题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表现为抒情母题生成..伤春与悲秋、离情与别绪、思想与怀远..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③文体特征:

抒情诗:指任何旨在表达情感的短诗分为颂诗、情诗、哀诗;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内容上高度自由;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17、传达与表现的区别:艺术家在表现时不知道这种情感是什么;而在传达时知道这种情感是什么..表现的目的是使我们明白自己的情感;传达的目的则是使别人明白我们的情感..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1.论述风格问题的重要理论家:东方:印度伐摩那、毗首那他;西方: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威克纳格、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瑞士语言学家巴依、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

2.风格的诸种理论:

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着眼作品外在形式

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着眼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从结合和统一方面看;强调有机性

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从读者鉴赏的角度理解

3.文学风格定义: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4.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5.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

6.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关系: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7.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分为三层面: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8.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分为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

9.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多用于诗歌

10.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11.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用于戏剧文学..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12.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13.风格是言语结构显示出特色和稳定性的表现;是某种语体发展到极致的结果..

14.语言的编码和超码: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15.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

16.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17.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18.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19.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20.文学风格的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

21.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风格在审美的形式中凝聚了生命的内质;体现了人的各种生命状态、丰富的个性和创造力量;表达了对人生和艺术的价值取向..

22.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3.民族风格:指反映出各种民族文化特点的文学风格..

24.地域风格:指反映出各种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学风格..

25.流派风格:是指一些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26.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温雅..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27.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第七章文学创作

1、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重要理论

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287

胸有成竹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认为作家、艺术家在动手创作之前要先使描写对象的特征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285

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内指性

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2.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一方面是文化修养:生活积累、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爱好..另一方面是独特素质:常处于创作激情中、敏锐的观察力、对语言有着超常的敏感和驾驭能力..

3.文学创作主体: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有哪些特点:1、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2、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3、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

4.文学创作客体: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5.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由感性直观因素、理解因素和与二者相伴随的情感体验三方面交织而成..

6.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三大特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7.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8.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

9.艺术想象: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三类型: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10.再现性想象:主体对他所要描写的事物形象的复现..

11.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2.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13.艺术理解:指作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14.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构成分为个体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15.创作冲动: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时的心理驱动力..

16.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本质..

17.艺术构思: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并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整个思维过程..基本阶段:作品整体架构的形成;具体艺术形象的设计;情节的演变发展..

18.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艺术概括和艺术变形..

19.艺术概括: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20.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21.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22.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

第八章文学接受

论述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家:

马克思:文学产品也会商业化;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涉及传播;反应批评代表人物费什:谁是读者;鲁迅:读者也有相当的程度;反应批评代表人物卡勒:读者的潜在能力与接收方式;卢卡契:接受者具有自由的接受动机;叔本华:“静观说”纯感觉鉴赏的完全无欲望状态;布洛“距离说”;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应文学的真善美..

1、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

2、2、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

3、3、文学传播: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经历了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

4、4、文学接受: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

5、5、接受心境: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阅读行为与接受效果..

6、6、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一种“前理解”的心理状态;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姚斯提出..分为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与价值的期待..

7、7、预备情绪: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是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三个特征:审美性、朦胧性与期望性..英加登提出..

8、8、审美心理结构: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包括个人性与集体性两个互相渗透、交融的审美层面..

9、9、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一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

10、10、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

11、11、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

12、12、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13、13、审美效果: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条件:文学功能的现实存在、接受者、接收功能..

14、14、心灵共鸣: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兴奋的审美体验..产生原因:人性情感的相通性;审美体验的共同性..

15、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

16、16、文学批评: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理论与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文学批评的几种方法: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

17、印象性批评:感想式的鉴赏式的批评..

18、诠释式批评:解释词句、阐释原意为主的批评..

19、评点式批评: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批评..

20、英美新批评派批评:主张作品中心论;注重形式与文本的研究与批评..倡导“细读法”..

21、精神分析批评:强调泛性欲主义;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认为艺术是人的潜意识欲望的达成..

22、神话原型批评:主张将作品放到某个文学原型中去研究;提倡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

23、结构主义批评:探求主宰具体作品的抽象结构..认为作品是一个符号系统;是按语言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产物..索绪尔..

24、接受美学批评:以读者为中心;读者决定一切..姚斯..

25、女性主义批评: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某种程度上颠覆和质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批评传统..

26、后结构主义批评:否定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文学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是闪烁变化的语言符号的游戏..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

1、原始艺术:人类在史前社会创造的最初的形成中的艺术..

2、2、模仿说: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3、3、巫术说: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包含巫术;是巫术的思维法则的推动促成艺术的诞生..

4、4、游戏说:艺术起源于人类摆脱物质与精神束缚、追求自由天地的游戏本能..又称席勒-斯宾塞理论..

5、5、劳动说: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6、6、文学思潮:在一定的时空范围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

7、7、浪漫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浪漫主义思潮;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

8、8、现实主义:有两种含义..一是现实主义思潮;二是现实主义创作所遵循的原则..

9、9、古典主义:17世纪..是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以唯理论为其思想根据..拥护王权;崇尚理性;语言典雅;恪守“三一律”..

10、浪漫主义: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个性的解放..

11、现实主义:19世纪..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2、12、自然主义:19世纪中期..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与情感因素;片面发展现实主义再现生活的原则;追求纯粹客观..以实证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据..

13、11、现代主义: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包括现代西方许多的文学流派..包括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超现实..

14、后现代主义:20世纪中期..包括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黑色幽默等新潮..

15、文学流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学观念、创作倾向、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的作家群体..

文学流派的特点: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总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大抵会表现出类似的文学风格和美学趣味..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文学活动三过程:体验、创作和接受。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概念分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活动:简称“审美”。审美活动的基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功利欲念,使灵魂升腾到一个心醉神迷的自由境界。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作家的创

作创造出文学语言组织,读者阅读则借助这种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个形态。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通的和基本的特征。它是文学语言的无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征。即文学语言并不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而是返身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 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性,也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如身份、性格、面貌等)相符的特性。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 文学形象的总特征: (一)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通过可觉、可视、可听、可触的美好形象诉诸人的感官,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形成了文学形象的具体性,传达出“更高的心灵旨趣”。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

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32、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33、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34、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35、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32、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33、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34、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35、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 36、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37、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22年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旳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详细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旳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乏旳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步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有关问题旳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乏旳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旳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旳对象性,体现人旳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旳关系理论旳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有关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旳论点。诗人对于外物旳感受,所引起旳感想是无穷尽旳,描写事物旳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旳运用则要联络自己旳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旳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旳,作家对现实旳反应是能动旳。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旳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旳摹仿或再现。 2.体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旳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旳自然流露、体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运用旳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认为某种社会目旳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旳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旳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旳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旳参照物中孤立出来,自身是一种“自足体”,出现了所谓旳“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旳意向性旳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发明。 6.文学旳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旳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旳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旳、凝聚着个体体验旳、沟通人际旳情感交流旳语言艺术。 7.符号论旳文化概念:从符号学旳角度看,文化是人类旳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发明旳产品及其意义旳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旳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旳。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量完全地把握作品旳肌质,表达首先注意到语言中旳多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旳,若是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2022年自考笔记自考考点版自考串讲文学概论

导论 一、课程旳性质建立在文学理论门科基本上 (一)文艺学旳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1、文学发展史以文学旳产生、发展、演变旳状况以及文学发展旳经验和为研究对象,作为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 察文学发展状况、经济和规律旳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旳分支。 基本任务:①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旳经济、政治、思想、伦理、宗教以及审美趣味、审美抱负等多种文化因素对文学发展、演变旳作用和影响 ②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旳关系 ③通过对具体旳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等)旳具体分析,评估各个历史时期 浮现旳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旳地位、作用和意义。 2、文学批评以同步代旳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 3、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旳现实旳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措施论为总指引,从理论高度和宏观 视野上阐明文学旳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基本内容: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文学自身所决定 <美>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老式》文学四要素: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者(二)课程性质和特点 1、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知识,是文学理论旳初步。 2、与文学活动旳实践保持密切关系: ①文学概论以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实践以及文学发展史旳研究所提供旳生动丰富旳材料作为立论旳基本 ②又是对所提出旳一般问题旳概括和总结,可以并且应当对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批评活动以及文学发展史旳研究活动起到有力旳指引和推动作用 3、虽是一门文字课程,从一定意义上又具有交叉学科旳特点 4、强调理论思维和理论运用 二、目旳规定 (一)精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旳能力 三、具体措施 (一)掌握原理,注意理解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文学概论00529 自考重点整理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2.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3.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4.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2)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3)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4)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5)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6)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5.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6.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

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7.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8.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9.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10.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11.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2.审美:是指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也就是对事物的情感评价。 13.审美活动的三个层面。审美的实现所需要的条件 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研究文学的叫做文艺学,它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即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文学史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和文学发展的具体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是指实际的批评,它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文学批语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评价。 文学理论通过高度的理论概括,着重阐明文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鲜明特点。 文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形象性、情感性。学习文学理论注意的几点:一,要注意对原理的理解。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三,联系实际,学会运用。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除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第二,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虚构也就寸步难行。想象和虚构不论多么奇特,都是在综合、分析已有的知觉、表象基础创造新形象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新的形象不过是把生活中得到的表象大大地加强或大大的削弱。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一切重表现的作品毫不例外地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因为作家的感受、情绪、情感,是不会凭空产生的,或者说作家主观的一切都是客观的外界所引发的。因此,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导言 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性质:实践性、人文性、科学性 研究方法: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价值学、信息论、文化学 第一章 唯物史观:1、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构成。2、人类社会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其内部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认识,必须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找原因。 意识形态:文学和文学理论,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防止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研究文学艺术的片面性。2、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3、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才能充分尊重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更好的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艺术掌握: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其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2、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3、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 马克思主义人论:1、从现实的人出发,是文学理论乃至一切人文科学的根本出发点。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3、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在其现实性意义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文学的未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社会实践观点出发,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科学命题。1、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作家应继承和弘扬以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创造更多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典型人物,反映时代发展的本质趋势,这是二人文学创作论的主要思想。2、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则,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思想十分丰富,包括文学理论研究的原理、原则、方法和问题等。他们科学地总结文学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学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第二章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提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在这点上,他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他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作家艺术家可以而且应当对过去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加以继承和借鉴,但这并不能代替自己创造,也不能代替生活的源泉,因此真正的艺术家还是应该更多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 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毛泽东关于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六个更”即文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思想,是对前人关于艺术美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深刻阐明了文艺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既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正确方法,又为我们鉴赏和评价文艺作品提供了美学原则。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重点 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XXX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 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XXX,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XXX,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XXX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XXX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露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熟悉 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 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1.文学审美的非凡性 文学审美的非凡性表目前: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 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XXX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 了XXX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XXX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解释题 1、文学(作者用语言形象化地再现现实、表现感受、启发读者的一门艺术。) 2、文学文本(作者创造的结果,读者欣赏或解读的对象。) 3、文学作品(读者还原、引申或再造的结果。) 4、文学意义(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内容和文学语言、文学形象的价值。) 5、题材(题材是提炼素材得到的文本意义。它既指文学对象又指文本意义。) 6、主题(主题是文本意义的核心或中心。它决定文本品位。) 7、肖像的正面描写(由叙述代言者静态介绍。) 8、肖像的侧面描写(由戏剧化叙述者静态介绍。) 9、肖像的白描(即画龙点睛似的静态介绍。) 10、肖像的夸张(即放大特征的静态描写。) 11、肖像的纵比(即变化的动态描写。) 12、心理剖析(由叙述代言者的全知视角分析。) 13、心理独白(由戏剧化叙述者的受限视角自我表述。) 14、梦幻描写(由全知视角或受限视角来描绘幻觉或白日梦。) 15、意识流描写(由戏剧化叙述者的内视角非逻辑性地呈现。)

16、典型角色(典型角色具有独特性格,是“熟悉的陌生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7、文学风格(文学风格即文学的审美的情调、语气、语调,侧重于文学的独创性,产生于创作气质,体现于文本话语在遣词、用句、修辞、表达上对规范语言的偏离。) 18、文学经典(生命长久、读者众多、久读不厌、启迪深刻的文学作品。) 二、简答题 1、文学有哪三大功能?(认识、教化、审美。) 2、文学认识的基本维度是什么?(现实、作者、文本、读者。) 3、“载道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学是载道、传道、悟道的手段或工具。 1、儒家主张“文以载道”。 2、道家主张“得鱼忘筌”。) 4、“模仿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1、古希腊认识论者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认为文学是对世界异质同构的模仿。2、古希腊本体论者柏拉图认为文学模仿外形,低于现实、理念。3、古希腊反映论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反映实质,高于历史。) 5、“镜子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文艺是生活的一面镜子。1、文艺复兴认识论者达芬奇 认为画家的心像镜子。2、文艺复兴认识论者莎士比亚认为演戏像镜子。) 6、“再现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小说是对生活的再现和批判。1、现实主义反映论者别林斯基认为文学是赤裸裸的反映。2、现实主义反映论者巴尔扎克认为文学是充满想象的反映。)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文学观念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2、文学四要素 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3、再现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4、表现说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5、实用说 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6、客观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7、体验说 ;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8、文学的定义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9、符号论的文化概念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10 >品质阅读 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11、经验和体验 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 12、文以载道 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

文学概论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 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 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3.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说法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着名接受美学 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 4.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 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 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 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7.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 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8.典型: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二是有代表性的,指作者用典 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 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0.艺术真实 P158 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灵感和直觉p134灵感和直觉 灵感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向顿悟;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它获取的是成熟的答案,其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而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敏锐的判断,它得到的是推测性的洞察,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文学概论最全复习资料

1、广义的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 2、狭义的文学观(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 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性质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文学审美情感的特点:(简答、论述题) 其一,从内涵看,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典型情感。 金圣叹:“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 其二,从性质看,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种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李泽厚:“所谓独特的审美情感,乃是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形式或主观情感结构。”(《美学四讲》之三)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即审美情感离不开审美形式,它是与艺术形式同构对应的情感形式。 其三,从表现看,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 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的重要作用: 第一,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宣泄需求。 第二,文学创作与情感的再度体验。 第三、艺术情感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形成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必须放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来看待。 艺术掌握是一种通过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将人类社会和自然加工成艺术形象的精神活动。作为对现实的一种占有形式,艺术掌握面对的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 艺术掌握的特征:充满主体精神,想象和激情是其思维基本形式。始终伴随着人的情感活动。追求艺术成果的特殊性和不可重复性。对美的追求,它将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将人及其社会生活对象化和形式化。(简答题)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P173 (必考) 1、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一定时期的文学繁荣,往往是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出现的。经济发展最终导致文学繁荣的原因为:第一,经济繁荣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发展往往带来社会稳定,政治相对开明,社会思潮活跃,有利于发挥作家艺术个性和创造才能;第三,经济繁荣往往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使民族文学可以借鉴外来文学,推动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不平衡 文艺的繁荣并不同物质生产发展成比例,它往往作为经济发展的要求出现。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形:第一,某些艺术种类的繁盛期只能出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三)

自学考试文学概论课程复习笔记(三) 论述题 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 1.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示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 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 具有整体性。 4. 具有表示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 1. 语音层面。 2. 文法层面。 3. 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示在哪些方面: 1. 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示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 内指性。 3. 音乐性。 4. 陌生化。 5. 本色化。 叙事作品 名词解释 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不雅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识表记标帜。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彼此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挨次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摆列挨次对照形成的关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不雅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傍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标识表记标帜: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记作用的叙述手段。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2021《文学概论基础》自考知识点:名词解释(8)

2021《文学概论基础》自考知识点:名词解释(8) 2021《文学概论基础》自考知识点:名词解释(8)如下: 1、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 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 依据。 2、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3、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4、文采: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之一,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也即 语言的特殊组成,是风格的存有方式。 5、刚柔说: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理论,即把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 和阴柔两大类,属于简分法。 6、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 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 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7、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温雅。代表作有柳永 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8、风格美:指风格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是区别不同风格类型 的标志。不同的风格类型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它是作家在 文学争得坐标位置的一种艺术力量。 9、时代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0、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点、审美趣味、创作 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 的共同特色。 11、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12、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 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使用艺术概括、艺术 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 思维过程。 13、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 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14、感物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 创作主体受到外在事物的感发、刺激而后产生的精神创造活动。 15、养气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决定文学 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养气”,即实行主体内在精神的自我修养。 16、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17、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 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使用艺术概括、艺术 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 思维过程。 18、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 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19、感物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 创作主体受到外在事物的感发、刺激而后产生的精神创造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