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研究文学的叫做文艺学,它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即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文学史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和文学发展的具体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是指实际的批评,它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文学批语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评价。

文学理论通过高度的理论概括,着重阐明文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鲜明特点。

文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形象性、情感性。学习文学理论注意的几点:一,要注意对原理的理解。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三,联系实际,学会运用。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除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第二,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虚构也就寸步难行。想象和虚构不论多么奇特,都是在综合、分析已有的知觉、表象基础创造新形象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新的形象不过是把生活中得到的表象大大地加强或大大的削弱。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一切重表现的作品毫不例外地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因为作家的感受、情绪、情感,是不会凭空产生的,或者说作家主观的一切都是客观的外界所引发的。因此,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文学能动地反映生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变们与变形;二,以形传神,显现意蕴;三,渗透个性,表现心灵。

艺术真实性是指作家用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表现人们感情的特性。有两个基本特征:一,艺术真实是假定的真实,是“假”中求真,它与自然主义的机械的摹仿是对立的;二,艺术真实既要符合客体的本质规律,又要切合主体的情感规律,它与主观随意性是对立的。综上所述,艺术真实性的基本特征是假定性、真理性和真诚性的统一。因作家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感情态度和审美情趣而表现出对生活的明确的评判,流露出对特定生活的褒贬、爱憎等情感态度,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倾向性。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一,在文学作品中,真实性是进步的倾向性的基础;二,在文学作品中,进步的倾向性可以加强真实性。

二、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和独特内容是经过作家艺术加工过的、具有审美特性的和整体性的生活。

文学的独特形式是运用具体感性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形象三个基本特点:一,具体可感性;二,艺术概括性;三,审美性。

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是一种寓含着认识和教育因素的审美享受,既给人们以精神的愉悦,又给人以思想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它的基本特点:一,寓教于乐;二,动人以情;三,潜移默化。

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亚里斯多德根据摹拟的媒介、对象、方式不同来进行艺术的分类;康德借用人的语言表现来分类:语言艺术,造型艺术,感觉游戏艺术;黑格尔根据理念内容与物质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把艺术分为不同的逻辑历史类型:象征性艺术,古典型艺术,浪漫型艺术;根据作品形象在时间、空间所表现的形态,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联合艺术;根据作品形象与人的感知觉等心理联系的原则,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

根据内容(是表现还是再现)和形式(以时间为主,还是以空间为主,

其中也包括所使用的媒介)统一的原则来进行分类,分为五类:一,实用艺术(工艺和建筑);二,表情艺术(音乐和舞蹈);三,造型艺术(雕刻和绘画);四,语言艺术(文学);五,综合艺术(戏剧、电影和电视艺术)。文学的特征:一,更加浓厚的文化性;二,艺术形象的间接性;三,描述生活的宽广性;四,蕴含思想的深刻性;五,语言媒质的韵律性。

四、文学作品的构成

语言、题材、蕴含正是文学作品构成的三大要素。

“言语”是指人们在相互中使用的具体的语言,而“语言”则是支配着具体“言语”产生的整个系统。

“内指”即语言意义指向作品内部;“外指”语言意义指向外部的客观世界。

广义的文学语言是指在人们口语扔基础上规范化了的全民语言,狭义的文学语言则专指作家用以塑造艺术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音乐性、形象性、含蓄性与情感性。

在叙事作品中,文学语言可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人物语言即指作品中的人物的外部语言和内心语言,作用主要是从自身的角度表现人物的性格,同时有时对作品中其他相关的人或事也给予间接的表现;叙述人语言即指作品的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情感、评判议论的语言。叙述人语言不仅直接参与艺术形象的塑造,而且还起着把作品中的各种各样的人物语言联结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作用。

抒情作品中,分为景语和情语。

题材是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是作品的第二个层面。这旨作品中所描写的,由人物、景物、情节、情感等组成的一组特定的生活材料。是作家对素材进行了审美的改造、加工之后的艺术成果。

人物、环境、情节是叙事作品的题材的三个要素。

环境,是围绕着人物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是人物生存的空间是围绕着人物的、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情节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基础是人物性格,也是人物性格的发展

和展示的过程。

情节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自考《文学概论》知识要点(识记知识) 第一章文学观念: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文学活动三过程:体验、创作和接受。 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概念分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有无等。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活动:简称“审美”。审美活动的基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畅通,是人的内在丰富性的全部展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审美的瞬间,人们暂时摆脱了周围熙熙攘攘的现实,摆脱了功利欲念,使灵魂升腾到一个心醉神迷的自由境界。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作家的创

作创造出文学语言组织,读者阅读则借助这种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现实。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个形态。 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通的和基本的特征。它是文学语言的无须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征。即文学语言并不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而是返身指向内在的心灵世界。 陌生化:指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性,也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感受。 本色化: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与人的本来面目(如身份、性格、面貌等)相符的特性。 第三章文学形象系统 文学形象的总特征: (一)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通过可觉、可视、可听、可触的美好形象诉诸人的感官,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形成了文学形象的具体性,传达出“更高的心灵旨趣”。

文学概论 知识总结和梳理 全国自考 方便复习与记忆 备考必看

文学概论(自考) 一、文学观念文化 1 .文学活动四要素提出者:艾布拉姆斯 (1)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2 .历史上六种文学观念 (1)再现说VS表现说 (2)实用说VS独立说 (3)客观说VS体验说 3 .文学观念嬉变的原因 (1)时代原因(外因) (2)文学自身的演变(内因) 4 .文学定义包含命题 (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①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提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案例:鲁迅《祝福》 2)叩问人的生存的意义案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案例:舒婷《致橡树》4)憧憬人类的未来案例:苏轼《水调歌头》 5)丰富人类的语言案例:李密《陈情表》 ②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

1)品质阅读 2)价值阅读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①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1)文学源于社会生活 2)文学改造社会生活 ②审美实现的三个层面 1)主体心理层,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2)客观对象层,现实事物或文艺作品中所呈现的事物 3)中介层 a.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 b.历史文化的积累 ③文学审美的活动特点 1)广阔的包容性 2)思想的深刻性 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1)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的共通性 2)是认识又是情感 3)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①经验和体验 ②体验的特性 1)情感的诗意化

2)意义的深刻化 3)体验的个性化 ③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a.第一层: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 b.第二层:获得童心 (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一种独特渠道(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①文学文本层面 1)文学语言组织 2)文学形象系统 3)文学意蕴世界 ②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③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1)语音层面:节奏和音律 2)文法层面:词法、句法、篇法 3)辞格层面:比喻和借代、对偶和反复、倒装和反讽④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1)内指性: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精品文档 。 1欢迎下载 第一章 文学观念 A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32、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33、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34、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35、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代表人物韩愈,柳宗元。 36、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37、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38、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39、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40、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41、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42、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象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B 、简答题 一、什么是再现说? 1、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 1、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 2、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3、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 4、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 1、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2、保守的一面,文学麻痹人的精神,维护统治。 3、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 1、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 2、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 1、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2、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时代原因。2、自身发展的原因。“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 3、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 1、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是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 3、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5、文学是读者与作家,读者与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 6、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八、什么是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生的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 1、通过有效的阅读。 2、品质阅读。 3、价值阅读。 C 、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1、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 2、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二、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1、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2、主体心理层。 3、客观对象层。 4、心理时空层。 5、历史文化层。 三、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1、广泛的包容性。是一种语言,语言包含一切。 2、深刻的思想性。思想的深刻性,深刻的思想性。 四、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1、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 3、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4、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五、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征?1、情感诗意化。2、意义深刻化。3、感受个性化。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A 、名词解释 1、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如书)。 2、文学文本: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3、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櫆、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等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力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4、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可见可听的外界景象;精是指道。 5、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 6、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7、文学语言:加工过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 8、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9、语言结构:语言集团的总模式,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名法、词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代码。 10、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11、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12、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是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3、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14、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基本层面之一,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调、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包括词法、句法和篇法。 15、辞格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6、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B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文本?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1、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 3、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二、如何理解文学文本? 1、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2、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三、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 1、文学语言组织。 2、文学形象系统。 3、文学意蕴世界。 四、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 1、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作家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2、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 3、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 4、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部分。 5、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C 、论述题 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 1、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具有整体性。 4、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 二、文学语言组织由哪些层面构成? 1、语音层面。 2、文法层面。 3、辞格层面。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内指性。 3、音乐性。 4、陌生化。 5、本色化。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A 、名词解释 1、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就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2、文学形象: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可感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3、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 4、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5、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 6、类型说: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7、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 8、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9、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10、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11、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12、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13、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指出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14、自然主义: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型化。不能反映生活本质。 15、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16、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现实关系的真实性;时代脉博和动向。 17、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情境(诗由情生)、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18、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9、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20、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21、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22、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23、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24、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B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艺术形象的有机性。 2、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二、文学形象的总特征是什么? 1、具体可感性。 2、艺术概括性。 3、审美理想性。 4、审美属性。 三、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1、特征性;形象独特,内在丰富,贯穿活动的总特征,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2、丰厚的历史意蕴。 3、艺术魅力;生命形式,真实性,合乎理想,新颖性。 四、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怎样? 1、相互信赖。2、互动性。3、辨证统一。 五、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1、景中藏情。 2、情中见景。 3、情景并茂。 C 、论述题 一、意境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1、刘熙载分类法:明丽鲜艳的美;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 2、王国维分类法: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哲理性。 2、象征性。 3、荒诞性。 4、求解性。 三、象征意象化原则是什么? 1、以荒诞幻象表真实意念。 2、以抽象思维实现意象组合。 3、意象应合原则。意义与形象要对应和契合。 四、文学象征意象如何分类? 1、尚无定则。 2、寓言式象征意象。 3、符号式象征意象。 第四章 叙事作品 A 、名词解释 1、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2、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3、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4、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5、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6、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7、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8、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 9、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10、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11、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12、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13、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14、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对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15、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16、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17、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 18、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18、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19、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20、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21、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22、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23、结构: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24、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25、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中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 26、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27、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28、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29、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30、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31、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32、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 33、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34、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 B 、简答题 一、简述中西方叙述学的发展? 1、西方:神话、史诗—戏剧—长篇小说。 2、中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传奇—“说话”、戏剧—长篇小说。 二、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2、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第五章 抒情作品 A 、名词解释 1、三分法:把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2、抒情作品: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3、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4、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5、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6、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7、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8、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9、诗可以兴、观、群、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10、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11、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12、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13、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上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14、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15、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16、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17、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18、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B 、简答题 一、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特点有哪些? 1、表现情感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 2、表现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 二、表现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 1、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2、首倡,法国弗尔龙;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 3、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 三、什么是抒情原则?有哪些种类? 1、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2、古曲主义抒情原则。 3、浪漫主义抒情原则。 4、象征主义抒情原则。 C 、论述题 一、抒情性作品的一般性原则是指什么? 1、诚挚性原则。 2、独特性原则。 3、感染性原则。 二、抒情作品的抒情途径有哪些? 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 1、在内容上高度自由。 2、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A 、名词解释 1、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功利性。 4、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5、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 6、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 7、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8、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9、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10、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11、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 12、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13、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14、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15、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16、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17、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 18、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19、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群体文化的表现。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自考文学概论(一)核心知识点 1、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3、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4、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无意识)决定。 5、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6、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7、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8、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9、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10、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1、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12、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13、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14、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15、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6、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17、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18、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9、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2022年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最新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旳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详细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旳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乏旳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步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有关问题旳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乏旳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旳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旳对象性,体现人旳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旳关系理论旳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有关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旳论点。诗人对于外物旳感受,所引起旳感想是无穷尽旳,描写事物旳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旳运用则要联络自己旳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旳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旳,作家对现实旳反应是能动旳。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旳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旳摹仿或再现。 2.体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旳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旳自然流露、体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运用旳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认为某种社会目旳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旳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旳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旳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旳参照物中孤立出来,自身是一种“自足体”,出现了所谓旳“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旳意向性旳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发明。 6.文学旳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旳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旳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旳、凝聚着个体体验旳、沟通人际旳情感交流旳语言艺术。 7.符号论旳文化概念:从符号学旳角度看,文化是人类旳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发明旳产品及其意义旳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旳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旳。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量完全地把握作品旳肌质,表达首先注意到语言中旳多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旳,若是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2022年自考笔记自考考点版自考串讲文学概论

导论 一、课程旳性质建立在文学理论门科基本上 (一)文艺学旳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1、文学发展史以文学旳产生、发展、演变旳状况以及文学发展旳经验和为研究对象,作为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 察文学发展状况、经济和规律旳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旳分支。 基本任务:①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旳经济、政治、思想、伦理、宗教以及审美趣味、审美抱负等多种文化因素对文学发展、演变旳作用和影响 ②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旳关系 ③通过对具体旳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等)旳具体分析,评估各个历史时期 浮现旳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旳地位、作用和意义。 2、文学批评以同步代旳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 3、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旳现实旳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措施论为总指引,从理论高度和宏观 视野上阐明文学旳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 基本内容: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文学自身所决定 <美>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老式》文学四要素: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者(二)课程性质和特点 1、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知识,是文学理论旳初步。 2、与文学活动旳实践保持密切关系: ①文学概论以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实践以及文学发展史旳研究所提供旳生动丰富旳材料作为立论旳基本 ②又是对所提出旳一般问题旳概括和总结,可以并且应当对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批评活动以及文学发展史旳研究活动起到有力旳指引和推动作用 3、虽是一门文字课程,从一定意义上又具有交叉学科旳特点 4、强调理论思维和理论运用 二、目旳规定 (一)精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旳能力 三、具体措施 (一)掌握原理,注意理解

文学概论00529 自考重点整理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2.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3.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4.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2)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3)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4)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5)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6)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5.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6.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

1)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2)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3)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4)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5)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7.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8.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9.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10.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11.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12.审美:是指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也就是对事物的情感评价。 13.审美活动的三个层面。审美的实现所需要的条件 1)主体心理层,审美的审,即观照,感悟,判断。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与加工。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研究文学的叫做文艺学,它包括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即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 文学史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和文学发展的具体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文学批评是指实际的批评,它以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文学批语的基本方法是分析和评价。 文学理论通过高度的理论概括,着重阐明文学的基本原理。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鲜明特点。 文学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形象性、情感性。学习文学理论注意的几点:一,要注意对原理的理解。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三,联系实际,学会运用。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除社会生活这个源泉之外,再不可能有第二个源泉了。第二,之所以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切因素都来自生活。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必须以生活为基础。离开生活,想象的翅膀就腾飞不起来,虚构也就寸步难行。想象和虚构不论多么奇特,都是在综合、分析已有的知觉、表象基础创造新形象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新的形象不过是把生活中得到的表象大大地加强或大大的削弱。再现是指注重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的一种艺术倾向。一切重表现的作品毫不例外地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因为作家的感受、情绪、情感,是不会凭空产生的,或者说作家主观的一切都是客观的外界所引发的。因此,表现性的作品,虽然专注于作家内心感情的抒发,但作家所抒发的感情仍然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在作家头脑中折射的结果。 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2021《文学概论基础》自考知识点:名词解释(8)

2021《文学概论基础》自考知识点:名词解释(8) 2021《文学概论基础》自考知识点:名词解释(8)如下: 1、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 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也是风格形成的内在 依据。 2、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3、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4、文采: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之一,指作品中的言语色彩,也即 语言的特殊组成,是风格的存有方式。 5、刚柔说:中国传统的风格分类理论,即把文学风格区分为阳刚 和阴柔两大类,属于简分法。 6、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 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 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7、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温雅。代表作有柳永 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8、风格美:指风格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是区别不同风格类型 的标志。不同的风格类型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它是作家在 文学争得坐标位置的一种艺术力量。 9、时代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0、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点、审美趣味、创作 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 的共同特色。 11、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12、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 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使用艺术概括、艺术 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 思维过程。 13、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 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14、感物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 创作主体受到外在事物的感发、刺激而后产生的精神创造活动。 15、养气说: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决定文学 创作的重要因素是“养气”,即实行主体内在精神的自我修养。 16、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17、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 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使用艺术概括、艺术 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 思维过程。 18、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 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19、感物说: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认为文学创作是 创作主体受到外在事物的感发、刺激而后产生的精神创造活动。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