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

语法化指包括形态、虚词和构式等多种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的形成过程,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语法化研究是对这种普遍现象展开描写和解释的历史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古今差别不大,因而对虚词的研究成为探讨汉语语法表达和语法演变的最主要的传统。但起自于上古的语助研究和中古的虚词研究一般关注虚实之间的语音假借关系,而非语法演化关系,有现代语言学理论意义萌芽的实词虚化的阐述最早似乎仅可追溯至清袁仁林《虚字说》中的“体用不相假”即名词与动词不是语音假借关系的相关说明。从袁仁林到马建忠,中国传统语言学家讨论虚化问题都存在重大局限:1.把名词到动词如“盖”的两种词性的转类视为虚化现象,这与今之主流观点不一致;2.多讨论实词到虚词的语义演化,而基本不讨论相关句法的变化;3.从不考虑如何对虚化现象做出解释。

如果把袁仁林《虚字说》著作完成的1710年视为中国传统语法化理论的起点,那么这个时间并不比西方从事语法化研究的时间早很

多。

Lehmann(1995)和Heine(2003)认为西方语法化起自于法国哲学家Condillac(1746),关于时态后缀和其他屈折形式源自于独立词和英国语言学家Tooke(1786),关于功能词由必需词演化而来的论述。[1]87Bopp(1816) 列举了许多印欧语言实词虚化的实例;schlegel(1818)以指示代词变为定冠词、one变为不定冠词、have变为完成体标志等说明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速度而产生;Humboldt(1825)提出语法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四个阶段,并将这些阶段同他的语言类型学联系起来;A.Meillet(1912)创造出“Grammaticalization”一词,将从词汇形式向语法形式的演化称为语法化,并提出虚化产生的新语法形式会引起整个语法系统的变化、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和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等三个著名观点,被认为是当代语法化研究的先驱;Sapir(1921)谈到过“形式比它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是语法化研究中的语义滞留现象的表述。[2]17

形式主义主张语法自足性,强调共时和形式,在其兴盛时期,语法化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种局面随着七十年代以来类型学、语用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而改观。功能主义语法化研究者提出了针对形式主义的尖锐批评:1.语法化现象不支持形式主义语法自足的前提假设;2.语言研究中共时和历时现象不可割裂。尽管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于语法化研究的旨趣各异,例如Bopp重视语法化在历史

比较语言学中构拟原始印欧语的作用、Humboldt重视语法化在语言类型学中的作用、认知语法重视语法形式获得的认知动因和机制分析等等,但语法化作为语言中的客观现象真实地存在着,可资阐明“人类语言语法的实质”,尤其是可从根本上回答“人类语言如何获得语法”[3]86和“人类语法为什么以那种方式构造”[4]20的问题,甚或是解开语言起源悬疑的线索和钥匙,因而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的基础领域和基本需求,具有无法取代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近三十年汉语语法化研究除继承中国虚化研究的优良传统之外,主要得益于西方现代语法化理论的传播和影响,如沈家煊、孙朝奋、文旭、吴福祥、杨成虎、梁银峰、龙海平和谷峰等学者都是重要的译介者,Hopper & Traugott(1993,2003)的Grammaticalization、Bernd Heine & Tania Kuteva(2007)的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等有影响的专著在国内的出版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国内学者所引介的国外语法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几个方面:(1)以空间隐喻研究实词虚化。Anderson(1971)和Lyons(1977)提出“方位说”,认为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派生是空间域向其他认知域之间投射和演化的结果和表征。最原始的空间词语来自于人对自身的认识。(2)考察篇章成分的句法化。Givón(1971,1979)提出“章法成分→句法成分→词法成分→形态音位成分→零形式”演化的单向语法化路径,认为形态由章法到句法再演变而来。(3)构式语法化研究。

Bybee et al(1994)、Bisang(1998)、Croft(2000)和Lehmann(2002)等指出,研究语法成分时不应该局限在个别的词语而是要深入到整个构式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是连续的,不是语言单位本身而是语言单位所在的结构语法化或词汇化了,发生语法化的是整个结构式而非具体词汇或语法要素,构式演化的过程是渐进而缓慢稳定的。[5]82(4)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研究。Traugott(1982,1986)最先将主观化纳入语法化研究框架,并指出语法化单向性中包含语义、语用因素。Heine等(1991)注重考察语法化过程中的语用和认知动因,指出语义变化往往引起形式变化。[6]19Hopper & Traugott(2005)指出,语言形式应体现说话人的观点和满足话语结构的需要。Lakoff (1987)和Langacker(2000)等则探讨了从基本概念结构到基本句法结构的语法化,解释句法结构的理据性。Baker & Syea(1996),Heine & Kuteva(2002)结合混合语材料讨论语法化理论,最终发现皮钦语、克里奥耳语中语法范畴的发展与单一语言的语法化进程大体一样。[7]48

前三种研究均倾向于语法化过程的描写,最后一种研究倾向于语法化发生动因和机制的解释,其思路往往与认知语法和语言接触紧密联系。例如并存、择一、滞留、歧变、降类和单向性等语法化原则多为现象的归纳和描写,而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吸收、重新分析、类推和语言接触等多为对语法化发生动因和机制的解释。

动因主义和机制主义是功能主义阵营内部的两大范式,前者以

Heine,Claudi & Hunnumyer和Sweetser等为代表,后者以Bybee,Perkins & Pagliuca和Traugott等为代表,两派在核心主张、研究方法和目标上都很不相同。张秀松(2011)《国外语法化研究中的争论》一文制有下表:

动因主义机制主义

语法化是一种结果语法化是一种过程

语法化是有动因的、

目标制导的语法化可以是自动的、

语境诱发的

语法化是单向的,从具体到抽象语法化未必是单向的

语法化是可以预测的语法化是难以预测的,

只能作事后解释

语法化过程中基于隐喻的

类推作用最大语法化过程中基于转喻的

重新分析作用最大

重共时差异的发现和解释重历时演变的追溯和考证

“语法化”术语在1994年之前偶见于中国知网论文之中,我们把这段时间称为语法化的“萌芽期”。该时期一般仅对个别词项实词虚化进行讨论,认为语法化是实词“虚化”至虚词的过程。例如侯兰笙(1980)“《诗经》里的‘所’字一文研究”处所名词“所”时指出,“尽管它曾经虚化,如果不具备能概括大量具体事物的高度抽象性,就不能语法化,成为助词。”也偶有虚实程度的区分。例如本了(1983)《贵阳方言“把”的实词虚化》一文指出,“‘同’、‘如果’、‘因为’和‘所以’等词只是实词语法化的一个过渡附体,就词性讲可说是半实半虚。”谢文庆(1984)在“现代汉语语素的类型”文中指出汉语半黏着语素的特点在于它的语义不同程度的虚化了,虚化程度深的,可以引起语法化,导致用作构词的语法手段。何莫邪(1992)“马王堆汉墓《老子》手抄本和《秦律》残卷中的‘弗’”一文指出,“弗”被解释十分“不完全的”语法化的动词。该时期贝罗贝(1989)“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一文的研究最具有深度,其文通过“把”、“将”、“捉”等词由动词语法化变成介词的过程分析,强调语法化在汉语句法变化中的作用,认为词汇替换和语言借用不能很好解释汉语历史上新形式的出现、句法结构上的变化必须从汉语本身的句法结构中去找。该文较早地提及语法化为“一个本来独立的词转化为语法成分的功能的过程”的定义及汉语内部重要变化导致汉语语法结构的重新分析和瑞尼·汤姆(R.Thom)的系统整体演变是许多连续性的、为突然的不同性质跃进所相隔的小演变所构成的“突变理论”,甚至提到了黄宜范(1986)“反语法化”的观点。

我国传统的“虚化”术语多指语义由实变虚的演变而不专指语法形式的形成,与语法化概念只是部分重合。早期汉语学界的学者侧重于虚化研究,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全文含“虚化”二字的文献1984年已过百篇,而全文含“语法化”一词的文献2001年才过百篇;全文含“虚化”二字的文献2009年以来每年均超四千篇,是全文含“语法化”一词文献的四倍之多。但篇名中含“虚化”二字的文献历年来从未超过35篇,这说明:1.研究者行文中习惯于采用“虚化”的表达,而不是“语法化”一词;2.把“虚化”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文章较少,讨论虚化现象和规律的理论自觉意识不强,当然其中存在有“语法化”一词的挤出效应。

但涉及“虚化”的研究中,仍有具有语法化理论意义的可贵思想萌芽出现。1.语法化程度高低,以是否“虚化透”、“半虚化”和“完全虚化”等来表述,包含有虚化链的思想。例如高名凯(1955)《论汉语语法的历史继承性》一文指出汉语的虚词多由实词虚化而来,有的甚至于还没“虚化透”。何融(1955)《汉语动词词尾“将”的研究》一文指出“将”由动词虚化为副动词再虚化为词尾,经过了“半虚化”的阶程。李格非(1956)《汉语“儿词尾”音值演变问题商榷》指出过儿尾只有丧失了实词“儿”的基本语义,“彻底虚化透了”,作词尾似的形态单位使用时,才算真实儿化词的词尾。2.“完全虚化”的语言单位不再读为“重音”,这是语法化导致语音弱化的直观表述。曾聪明(1958)在“试谈逻辑重音”一文指出“馒头”、“砖头”和“石头”中的“头”已“完全虚化”,所以“没留句重音歇宿的资格”。有趣的是,该句的脚下注释中说“这种情

况在俄语里是绝无仅有的”,暗示着这种研究与俄语语法化研究的关联。3.讨论由虚转实的文章有“逆语法化”思想。郭绍虞(1959)在“试论汉语助词和一般虚词的关系(下)”一文指出从虚转实的可能,郭文重点讨论了由词头、词尾、词间性质的发声词、收声词或语音词转化为虚词的现象,像“故”、“而”由语辞转化为连词、“耳”和“乎”由收声词的表情作用转化为助词等等。4.虚化对于词汇化的作用。郑张尚芳(1979)在“温州方言的儿尾”一文指出儿尾通过虚化作用把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转化为副词。5.虚化条件的分析,接近于语法化动因和机制的研究。这些八十年代出现的文章,一般除谈语义虚化外,会谈到语法形式对于虚化的作用和影响。例如程湘清(1980)的文章“汉语发展规律初探”提出实词虚化要有新语法意义以原来的实词意义为基础、形式方面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两个条件。黎运汉(1981)《汉语虚词演变的趋势初探》一文提出虚化有从含混到明晰、从不定型到定型,由兼职多趋向于兼职少,由单音词向双音化演进三个趋势。解惠全(1987)在“谈实词的虚化”一文提出实词一般经常出现在适当的语法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渐虚化,并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文章还涉及语义滞留和句法滞留的现象观察。6.句式的演变与实词虚化的互动。如梅祖麟(1981)在“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曹广顺(1986)“《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著’”一文涉及了“动+了+宾”等句式的演变与“了”等体助词虚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俄语研究界最早引入了“语法化”一词。例

如林易(1963)“带КАК和ЧТОБЫ的几种句型的特征”一文和(1965)“用ТАК(ТАКОЙ)-ЧТО(ЧТОБЫ)联系的复合句句型”一文研究过俄语中某些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虚词化过程。张会森(1979)“论俄语动词体的对应”一文探讨过前缀的语法化,并提出鉴别动词前缀语法化为纯体前缀的方法。华劭(1980)“《现代俄语语法新编》句法浅释”一文提出,学外语的人应注意语法化的词汇。朱丽云(1986)“虚词不虚—谈谈虚词的词汇意义”一文给语法化下过定义:“语法化是指一些实词由于经常使用于起虚词功能的词组中,久而久之,它失去了原来实词的词汇意义,这种转化过程称为语法化。”这些都说明国内俄语界语法化研究的普遍性。

八十年代初以后,国内维语、哈萨克语、突厥语、英语和朝鲜语等语种的语法化相关研究相继出现。其中俄语和英语语法化研究对汉语学界的影响最大。例如上文所述曾聪明(1958)指出虚化的“头”尾不能读为重音、与俄语不同。再如张会森(1991)“俄语与汉语动词体的对比(功能和用法)”一文通过汉俄动词体的对比得出“喊一声”、”看一眼”等结构中的数量成分还没有完全“语法化”、不归为“一次体”等结论。都是汉语语法化研究得益于俄语研究的实例。译介方面,Bernard Comrie(1988)“对比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一文比较俄语与英语丰富形态与自由词序之间差异的语法化的研究,为我国语法化理论的全面译介和推动者沈家煊先生所看重,译介给了国内汉语学界,这是西方现代语法化相关理论较早的译介文献之一。

沈家煊(1991)“《类型和共性》评介”一文敏锐地发现语法化理论所蕴含的理论意义和研究前景:句法规则是一些用法约定俗成或语法化的结果;历时类型学研究中,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的演变互相关联;类型学家把共时分析和历时分析结合起来,注重语言演变的模式对共时类型模式的解释作用;语言知识不仅包括语言结构的规律,而且包括支配语言结构演变的原则,认知心理活动在改变语言。沈家煊(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一文明确提出:语法化的方式、过程、规律及其与其他语言的异同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共时研究跟历时研究相结合,是当今语言类型学发展的一个趋向。

【参考文献】

[1]穆志刚.中西方语法化理论的发展与融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3).

[2]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3]胡壮麟.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现代外语,2003(1).

[4]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研究,2005(2).

[5]王银霞,杨成虎.《语法化新探》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7(1).

[6]赵娜,杨成虎.《语法化的界限》述评[J].呼伦贝尔学院

学报,2006(1).

[7]谷峰.西方语法化理论概览(下)[J].南开语言学刊,2008(2).

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

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研究 摘要: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汉语介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进行浅析,从四个方面了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历程:(一)实词虚化的过程;(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关键词:介词汉语研究历程 介词在庞大的汉语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词类。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介词的数量不断扩大。介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但可跟名词相结合构成介词短语,充当状语、定语等句法成分。 一、介词的定义 介词是语法中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词缀,通常用于某一名词或代词前面,也可用于某一具有名词性质的短语之前。介词和这样的词语或短语组成介词结构,主要用来表示时间、状态、方式、目的、原因以及比较对象等。 介词在语法结构中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总而言之,介词虽不能单独使用,却在汉语语法体系中不可缺少。 二、介词语法化的研究

(一)实词虚化的过程 实词大多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具有一定意义的词类,而虚词是指并无实际意义却在句子中有着语法意义的词类。因此,将一个具有词汇意义的词转化为只在句中搭配使用的词就是实词虚化。在实词转化为虚词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实词都可以虚化,只有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有关联的实词才可转化为虚词。如:“以”作介词时有6种用法:1.可以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以”作动词时有实际意义:1.认为,以为;2.用,任用。实词虚化的过程要看这个词在不同句中所代表的意义。 (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 很多情况下,词汇之所以会语法化,是由实词的句法位置改变造成的。当宾语出现在连谓结构中,动词就具备了语法化的嵌体。句法位置的变化造成句法功能的变化,动词不再成为核心而成为次要动词,随着自身词汇意义的消失,语法属性改变,最终实现语法化。由此可知,介词的产生前提是与句子核心动词位置发生改变密切相关的。这种语法上的变化,使动词的核心意义逐渐减弱,词汇意义虚化,进而产生了语法化,由动词变为了介词。如:“之”的用法,作为

“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语言中形式和结构在语境中逐渐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并影响着语言的各种层面。本文将回顾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分析语法化的概念、特点、作用,介绍语法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并对语法化研究的未来进行展望。 一、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语法化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自Humboldt和Jakobson 等学者首次提出“语法化”这个概念以来,语法化研究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百年中,语法化研究从早期的语用学和语义学角度,逐渐拓展到认知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研究方法也从单一的静态描写向动态的、历时的方向转变。 二、语法化的理论分析 1、语法化的概念 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形式和结构在语境中逐渐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使得语言的形式和结构逐渐变得更为稳定和

一致。 2、语法化的特点 语法化的特点包括抽象性、稳定性和系统性。抽象性指的是语法化的过程不依赖于具体的语境,而是基于语言的整体语境进行归纳和总结。稳定性指的是语法化的形式和结构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具有一定的传承性。系统性指的是语法化的过程并非孤立的,而是与语言的其它层面相互、相互影响。 3、语法化的作用 语法化在语言的发展和演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语法化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高效和明确,减少了歧义和模糊性。其次,语法化使得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更加规范化,有助于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此外,语法化还使得语言更加适应不同的交际环境,提高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语法化实证研究及应用 1、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语法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通过研究语法化

第五讲 语法化研究1

第五讲语法化研究1 一、虚化与语法化。 (一)传统语言学中的虚化。 传统语言学中有关于虚化的说法。大致具有如下特点: 1、学科范畴,主要为词汇学,亦逐步延伸至语法学。 2、单位上,是就词而言的。 3、虚实的所指没有明确的限定:是语法维词的一级虚实变化还是意义维的抽象化程度?若是后者,如何判定?没有明确的说法。 4、依今天的词类理论判断,大致包括如下类型: 1.1 实词(名、动、形、代)向虚词(副、介、连、助、词缀)的变化 名(时间)→副时、昔、今(现在。当今,现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即将”)(意义类型的单纯度:时间/情态/语气。意义指向的明确度:时点、时段/相对关系中体现出的大致的时间) 名(方位)→助里、后 名→词尾子、儿、头 动→介于、被、以、为、从、及、与、将、连、和、把 动→副毕、并、没、没有、渐、共、还、更、终、试 动→助在、了、着、第、罢、休 形→副良、殊、绝、精、独、诚、信 形→助、词缀老、好

代→副莫 代→连斯、或 代→词尾然、若、尔 代→助他 量→助个 例: 于: 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壬寅卜,王于商。(合33124) 对比例:辛卯卜,王入商。(合33125) 丁卯卜,争贞:王往于敦,不左?(合7945) 辛酉卜,壳贞:今二月王入于商?(合7774) 乙酉卜,壳贞:王于八月入?(合5167) 被 名词:被子 翡翠珠被,烂齐光些。(楚辞·招魂) 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楚辞·招魂) 动词:覆盖;遭受 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尚书·尧典》) 以其烟被之,则凡水虫无声。(《周礼》) 功参天地,泽被生民。(《荀子·臣道》)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 语法化指包括形态、虚词和构式等多种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的形成过程,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语法化研究是对这种普遍现象展开描写和解释的历史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古今差别不大,因而对虚词的研究成为探讨汉语语法表达和语法演变的最主要的传统。但起自于上古的语助研究和中古的虚词研究一般关注虚实之间的语音假借关系,而非语法演化关系,有现代语言学理论意义萌芽的实词虚化的阐述最早似乎仅可追溯至清袁仁林《虚字说》中的“体用不相假”即名词与动词不是语音假借关系的相关说明。从袁仁林到马建忠,中国传统语言学家讨论虚化问题都存在重大局限:1.把名词到动词如“盖”的两种词性的转类视为虚化现象,这与今之主流观点不一致;2.多讨论实词到虚词的语义演化,而基本不讨论相关句法的变化;3.从不考虑如何对虚化现象做出解释。 如果把袁仁林《虚字说》著作完成的1710年视为中国传统语法化理论的起点,那么这个时间并不比西方从事语法化研究的时间早很

多。 Lehmann(1995)和Heine(2003)认为西方语法化起自于法国哲学家Condillac(1746),关于时态后缀和其他屈折形式源自于独立词和英国语言学家Tooke(1786),关于功能词由必需词演化而来的论述。[1]87Bopp(1816) 列举了许多印欧语言实词虚化的实例;schlegel(1818)以指示代词变为定冠词、one变为不定冠词、have变为完成体标志等说明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速度而产生;Humboldt(1825)提出语法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四个阶段,并将这些阶段同他的语言类型学联系起来;A.Meillet(1912)创造出“Grammaticalization”一词,将从词汇形式向语法形式的演化称为语法化,并提出虚化产生的新语法形式会引起整个语法系统的变化、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和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等三个著名观点,被认为是当代语法化研究的先驱;Sapir(1921)谈到过“形式比它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是语法化研究中的语义滞留现象的表述。[2]17 形式主义主张语法自足性,强调共时和形式,在其兴盛时期,语法化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种局面随着七十年代以来类型学、语用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而改观。功能主义语法化研究者提出了针对形式主义的尖锐批评:1.语法化现象不支持形式主义语法自足的前提假设;2.语言研究中共时和历时现象不可割裂。尽管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于语法化研究的旨趣各异,例如Bopp重视语法化在历史

语法化研究综述

语法化研究综述 国内语言学家也对语法化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1.沈家煊给语法化的定义是: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2.刘坚等的定义如下:通常是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使之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 3.马壮寰认为,语法演化是单向的,即从实词向虚词、向语法形式和结构进展,而不是相反。语法形式的演进是从语法化程度较低的变为程度较高的,从开放类变为封闭类,从具体变为抽象。 4.杨成虎的定义更为简洁,即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的一种现象,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 一般说来,语法化现象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种情况:实词虚化、句法化现象、词汇化现象。实词虚化 三种情况中,实词虚化是最基本的、最常见的,因而有被误解为语法化概念本身的倾向。实词虚化的实质就是某个词新的词类语法功能的获得,或者说从一个语义域的成员化为另一个语义域的成员。

句法化 句法化现象即章法成分向句法成分的转变,语用因素规约后向语法因素过渡以及词序在实际使用中被凝固化,从而表达某一具体语法功能等转变过程。 词汇化 词汇化现象指的是引起词语表达(lexiclexpression)失去其直接性和透明度,进而演化 成不能从字面意思推测出其真正意义的词组。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所达成的共识 国内外关于语法化,已达成四点共识:一是语法化的主体是句法化(尤其是实词虚化)、形态化;二是语法化大多是有理据的,有动因、有机制,语言的经济性、像似性、明晰性以及说话者的目的、语用推理等,都是影响语法化的重要因素;三是语法化是渐变的过程;四是语法化是单向性为主的(从实到虚,从比较虚到更虚),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 即坚持走由实到虚,而不是相反的进程,这是一个单向性的特征或者说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特征。 事实上,对语法化的理解和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法化,指的是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框架,即着重于探究语法形式和结构如何产生、使用及如何对语言产生影响的语言研究。狭义的语法化,指的是语法化框架试图解释的实际语言现象,如某个词汇单位或结构获得某项语法功能,或者说某个语法单位获得

汉语研究语法化理论综述

汉语研究语法化理论综述 语法化理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有成就的学者在这个领域结合汉语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标签:语法化动因机制综述 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语法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中国语言学界对语法化理论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有成就的学者在这个领域结合汉语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就语法化理论的特点作一简单综述。 一、语法化的概念 沈家煊(1994)指出,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但国内语言学界有关语法化的概念不一。几家有代表性的解释有: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沈家煊,1994)刘坚、马壮寰等也有过这样的表述,即一般称之为“实词虚化”。语法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位的过程,可分别简化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江蓝生,2001)语法化是实词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变为稳固的语法手段的历时,其结果是新的语法标记或者句法结构。(石毓智,2003)上述语法化的概念,都有其合理性。因为“语法化”是一个新创的学科术语,汉语“语法化”一词来源于英语的grammaticaliation,结合汉语的特点,国内语言学家自然对语法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范围上。 最早提到语法化的语言学家是法国学者Meillet(梅耶),他在《语法形式的演变》(1912)一书中使用了grammaticaliation一词,用来描写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他把语法化解释为一个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并提出三个观点:1.由虚化产生的新的语法形式会引起语法系统的变化;2.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虽然也可以分出阶段来;3.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 其实不管语法化的定义如何,大家对语法化都有个一致的看法:语法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语法化的成分由原来的表示实在意义转化为表示语法功能意义;语法化在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是从沈家煊的《“语法化”研究纵观》开始的,此后沈家煊、文旭又相继发表文章翻译国外的语法化理论研究成果,如沈家煊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文旭的《〈语法化〉简介》。1995年,

近代汉语语法和词汇研究综述

近代汉语语法和词汇研究综述 【摘要】:近代汉语上承古代汉语,下启现代汉语,是汉语历史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蒋绍愚先生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1979年版,对1979年以前近代汉语的研究情况作了一次总结和梳理。1979年以后,很多的学者投入到近代汉语的研究中来,并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论文。文章对这一部分论文进行了一次梳理、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近代汉语;语法;词汇;综述 近代汉语上承古代汉语,下启现代汉语,是汉语历史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近代汉语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关于近代汉语的分期,一直以来学界都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论。关于下限,诸家的看法比较接近,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上限的划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六朝说;二,隋末唐初说;三,晚唐五代说;四,自宋开始说;五,宋末元初说。其中,比较科学的分法应该是晚唐五代说。吕叔湘《近代汉语读本》序言:”用当时口语作基础,而或多或少地搀杂些文言成分的作品是直到晚唐五代才开始出现的(如禅宗语录和敦煌俗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建议把近代汉语的开始定在晚唐五代,即第九世纪。” (一)语法研究 1. 虚词研究 分析近代汉语的语法,离不开对虚词的考察。于江的《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一文,考察了近代汉语”和”类虚词”共”、”连”、”和”、”同”、”跟”的来源及发展,对前人和时贤的一些看法有所补充和修正。 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吗”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它的用法可以概括为二:(1),用于是非问句末尾;(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前辈学者对此曾作过一些探讨,认为”吗”是直接由语气词”么”演变过来的。”么”是”吗”的较古形式。有的认为疑问语气词”吗”始见于《红楼梦》。作者通过对唐以来带”么”字的诗歌的考察,列举了充分的证据说明了,虽然字形或用”么”,或用”嘛”、”麻”,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分别,它们都不过是”吗”字的不同形体而已,用以表述(ma)这么个疑问语气。 汉语中的许多词,其最初的词性都为实词,后来的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为虚词,在句中表示语法意义。对于词汇语法化的原因,前人没有进行过多研究。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对词汇语法化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讨。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狭义)的语言,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是虚词和词序,正是词汇语法化的演变使汉语中产生了一批在语言表达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作者:翟占国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年第07期 摘要:语法化理论进入中国后,介词研究进入全新阶段。据目前研究,介词语法化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普通话研究成果多,方言研究不充分且停留在比较其与普通话不同的层面;第二,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集中于普通话层面,方言双音介词、框式介词研究少;第三,汉语方言介词语法化研究较少。 关键词:介词 ;方言 ;语法化 ;综述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沈家煊(1994)在《“语法化”研究综观》一文中提到了“到”“被”“在”等介词的语法化,并提出语法化研究的两条路子与九条原则。孙朝奋(1994)同年发表《<虚化论>评介》,介绍国外语法化研究的最新情况。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发表《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一文,提出句法位置、语义变化、语境及重新分析是四种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要素。以上三篇文章构成我国语法化研究的指导性理论,对汉语语法化研究产生引领性作用。随后,沈家煊(1998)又介绍了国外最新语法化理论著作《演变而来的语法》,明确表示赞同此书作者的观点,认为弄清语法标记形成的历史过程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弄清词义虚化机制。 语法化指导性理论建立后,介词语法化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词语法化动因与机制 动因与机制问题一直是介词研究的重点。尽管目前学界对于“动因”与“机制”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但都不外乎回答动词为什么能够虚化为介词及怎样虚化为介词这两个问题。 石毓智(1995)分析汉语介词衍生的原因,认为汉语介词的衍生与连动结构的时间一维性有关。时间的发展只有通过运动变化才能为人所感知,它又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一维地向前流逝,那么在计量它时,如果同一时间内发生多种多样的运动变化,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来计算。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提出,诱发汉语实词虚化的因素有四种,即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的变化、语境的影响和重新分析,并讨论了汉语“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产生机制。 金昌吉(1996)谈到介词来源问题时,赞同徐通锵提出的“结构的不平衡是变异之源”的观点,认为用“结构——有序状态的变异——结构”这一公式可以解释介词的虚化问题,并分析了“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的形成。

近十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述 摘要:近十年,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成果丰厚,本文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方法、模式以及语言理论相关研究成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最后据此提出未来语法教学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语法教学原则方法模式理论 语法是组织语言的规则,是人们交际过程中要遵从的范式。语法在交际中的重要性,使得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而语法教学研究对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些研究者们在不断探索,成果丰厚。 1 语法教学原则 孙德金先生(2006)提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两个原则问题,即“属于词汇范畴的不教和属于共知范畴的不教。”强调语法教学与词汇教学要分开,并从语法大纲同时强调利用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避免学生产生反感心理。 卢福波先生(2008)谈及了语法教学的八个原则即实用、针对、复式递升、细化、简化、类比、解释、操练原则,并在阐释原则的同时介绍相关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原则应搭配不同的教学方法。 2 语法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李晓琪,2010),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语法内容融入到任务的设计中,而不是将语法单独呈现给学习者,语法教学要与真实的情景紧密结合,在情景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进行启发性教学,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语法规则。 认知法教学(刘若云,2003),刘若云将认知心理学应用于对外汉语基础语法教学,根据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与中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的不同,设计出三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强调式语法点与学生已掌握的一般表述的联系,二是建立新语法点与相关的系列性语法点的联系,三是建立一般语法点与学生已掌握的语言相对应的语法点的联系,并强调理解和有意义的操练。”文章最后展示了教学这一方法的教学效果,发现这一效果使得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效率有所提高。 明示性教学法与暗示性教学法相结合(尹枝萍,2005),也就是将语法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看,并指出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时,“将适合用推导归纳的方式进行教授的语法项目采用暗示性教学法”,也就是重视对语法内容的教授,“适合用演绎方式教授的语法项目则采用明示性教学法”,即对语法形式的教授。

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分析

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分析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入手,对汉语动词“上”的语法化历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论述其在不同语法化阶段的表意功能、句法形式特征,概括分析其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的动因。通过分析动词“上”的语法化这一过程,为现代汉语中其他一些趋向词和动词结合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有利于语法研究的发展。 标签:动词“上” 语法化语法演变语义演变 一、语法化概念及研究现状 “语法化”概念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中国,《六书正伪》中记载道:“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①法国语言学家梅耶(1912)最早提出“语法化”这一术语,他指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②之后Kurylowicz(1965:52)补充指出:“语法化指词汇语素演变为语法语素,或从较低的语法地位跃进到较高的语法地位(从派生构词成分变为曲折构形成分)的过程。在分析语中,主要指实词/语素虚化以及虚词/语素变得更虚。”③这一定义将虚词(语素)更虚列入语法化,扩展了梅耶的语法化内容,也更加准确,被称为“迄今为止,最经典的定义”。 现代汉语中的“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作体词主要用来表示方位或者是位置,另一类则是可以用作谓词用来表示趋向。前人对于表示方位或者是位置的体词性质的“上”的研究比较丰富且大多比较深入,像吕叔湘(1965)、廖秋忠(1989)、刘宁生(1994)、储泽祥(1996)、齐滬扬(1998)、李宇明(1999)、方经民(2002)等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关于谓词性质的“上”的研究前人涉及的较少,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分析汉语中“上”的谓词性质,而它的体词性质不再列入讨论的范围之内。在谓词性质“上”的范围里,我们主要侧重于研究“上”作动词时的情况。 二、动词“上”的语法化过程 语法演变:由谓语虚化为补语 在甲骨文中,“上”表现为,由两横组成,底端一横较长,顶端一横较短。“上”属于特殊指事字,古人用代表混沌初始时期的状态,用两横一样长的分别表示天与地,代表天和地都是从混沌中产生的、是并列的。古人调整这两横的长度,用两横的长短来表示朝向。当两横上短下长时,表示朝天短的方向;反之,当两横上长下短时,则表示朝地的方向。因此,“上”的造字本义为与地相对的天。 (1)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 一、本文概述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核心议题。语法化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语言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汉语这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语言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从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背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深入的思考空间。 在背景部分,本文将简要回顾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历史沿革,分析汉语语法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和特点,以及这些现象对汉语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影响。在现状部分,本文将梳理当前汉语语法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热点问题,包括词汇语法化、句法语法化、语用语法化等方面,并介绍国内外学者在这些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发展趋势部分,本文将探讨汉语语法化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研究方法的创新、跨语言对比研究的加强、语料库建设的完善等方面。同时,本文还将关注新技术在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推动研究方法的革新和研究成果的突破。 在面临的挑战部分,本文将分析当前汉语语法化研究面临的问题

和困难,如语料收集的困难、理论框架的局限性、跨学科合作的挑战等。本文还将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促进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一文旨在全面概述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汉语语法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基本理论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基本理论主要围绕着语法化的定义、机制、动因和路径等核心问题展开。关于语法化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实词或短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由于长期的语言使用习惯而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词汇意义,转而获得某种语法功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词汇项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抽象,直至完全虚化,只保留语法意义。 语法化的机制主要包括重新分析、类推和隐喻等。重新分析是指在不改变词语表面结构形式的情况下,改变其结构关系,使表达基本相同的词法结构或句法结构发生语法化。类推则是通过语言中某些规则的推广和应用,使得一些词语或结构发生语法化。隐喻则是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隐喻到另一个领域,使得某些词语或结构获得新的语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综述 随着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深入,汉语介词语法化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将对当前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给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定义和形式 介词语法化是指介词在语言发展中成为了某些结构的必备元素,其不再仅仅作为独立成分表达位置、方向、关系等简单意义,而成为了具有复杂语法功能的成分。目前,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介宾结构”的演变,即介词与宾语共同形成语法结构。例如:“看一看”中的“一”原本为量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习惯上成为了一个必备的语法成分,即“看一看”的结构中必须出现“一”。再例如:“关于”一词本身是个简单的介词,但是随着语言的演化,“关于”逐渐成为了具有特定意义的语法成分,“关于……”的结构中就必须使用“关于”这个介词。 二、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分类 1.身体部位类介词语法化。例如:关于“在一旁”,“在旁边”等等表达空间位置的介词,常常与身体部位搭配使用,如“在身后”、“在心里”等,形成了具有空间或情感意义的词组,成为了必备的语法构式。

2.方位类介词语法化。例如“向……方向”、“一路向……”、“穿过”等介词语在描述方位、方向时具有复杂语法功能,它们 可以引导宾语的数量、性质、动作等,这些特殊的表述方式已经成为了特定语境下的惯用表达方式。 3.时空类介词语法化。例如“在……之前/之后”、“自……以来”、“由……到”等时间和空间的表示方式,通过语言演化,逐 渐发展成了固定的语法结构。 4.修饰类介词语法化。例如“关于”、“跟……一样”、“因为……所以”等,他们是描述人或物之间关系的介词,经过一定 的演变,成为了固定的语法构式。 三、汉语介词语法化的形成原因 介词语法化的形成,一般是因为这些介词词义的扩散,即从单一的使用场景扩散到更多的语境中,由于频繁的使用、意义的深化,形成了惯用表达方式,最后逐渐成为了固定的语法构式。例如,“在……之前/之后”最初只是表示时间先后关系的 介词,但由于此种构式的使用频率较高,逐渐成为了固定的时间介词,具有明显的语法化的特点。 四、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方法 目前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主要通过语料分析、对比研究和统计学方法等进行,其中对比研究包括与其他语言(如英语、法语等)的比对、历史文献的对比等,以期揭示其形成和语法化的内在规律。 五、结语

汉语语法化理论及应用

汉语语法化理论及应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语法化理论的基本要点和分析方法,以及国内汉语研究的成果,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的方法论动向,掌握运用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1)语法化的概念 (2)语法化研究的背景 (3)两条主要的研究思路 (4)语法化的规律 2、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1)语法化的程度 (2)语法化和结构层次 (3)语法化的动因和条件 (4)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3、实词虚化的机制及现象(上) (1)隐喻 (2)推理 (3)泛化 (4)和谐 (5)吸收 4、实词虚化的机制及现象(下) (1)更新 (2)强化 (3)叠加 5、疑问形式的类型学转变(上) (1)疑问和焦点 (2)先秦汉语语序的性质 6、疑问形式的类型学转变(下) (1)判断词“是”的出现对语序的影响 (2)焦点标记“是”对语序表示法的替代 7、动补结构的发展过程(上)

(1)动补结构的判别标准 (2)动补结构的语序类型 (3)VCO格式动补结构的发展 (4)VOC格式动补结构的发展 8、动补结构的发展过程(下) (1)动补结构语法化的机制 (2)动补结构的产生对动词构词法的影响 9、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形态的影响(上) (1)动词形态标记的变化 (2)使成曲折形式的消失 (3)动词的重叠式的产生 10、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形态的影响(下) (1)汉语体标记的诞生 (2)完成体否定形式的形成 (3)谓语结构的有界化 11、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句法的影响(上) (1)受事名词的语义特征和重新分布 (2)第一动词的语法化及其后果 (3)表述重点的移动与介词的衍生 12、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句法的影响(下) (1)比较句结构的嬗变 (2)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 (3)“有没有+V”产生的依据 13、副词产生的语法化机制(上) (1)结构形式 (2)语义变化 14、副词产生的语法化机制(下) (1)表达方式 (2)认知心理 15、双音化在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上)(1)关于双音化问题的反思 (2)双音化的正向效应:融合 (3)双音化的逆向效应:分化 16、双音化在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下)(1)“分化”及其汉语虚化轨迹 (2)汉语语法化的不对称现象 (3)“前松后紧”规律的普遍性

汉语语法化的理论与实践视角探究

汉语语法化的理论与实践视角探究 本文以语法化理论及汉语语法化研究现状为考察对象,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坚持语义和语法形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点面结合、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做一下总结和分析。本论文虽为理论性文章,但并不止步于对已有成果的总结归纳,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论、反思和进一步的研究。总结语法化理论解决了汉语研究的哪些问题,反思是否存在与汉语事实不符合的地方,目前研究还有哪些薄弱环节,并结合具体案例,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做实践研究。我们采用规范的操作模式,结合构式语法理论,从语言单位的形式和语义两个方面入手,细致梳理了名词、代词和动词三大类实词的语法化路径。在对丰富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语法化理论侧重语言形式的产生和演变,而汉语由于本身特点,却侧重语义演变和演变结果”的结论。构式语法中新的理论视角一一“构式化”理论,在此方面对汉语的语法化研究予以了补充,该理论细化了语言单位产生的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词汇化、语法化的区分做出了新的解释,同时还分析了语法化的本质特征是弱化还是扩展等问题。本文所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总结了名词、动词语法化的关键句法环境,即语法化域,找出了两大类实词在语法化过程中,句法移位的基本规律。并针对汉语词类划分、语法化“溯源”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另外,在介绍成果的同时,我们也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对比分析,归纳了语法化机制之间的层次分布、关系排列,并区分了语法化理论与一些传统概念如

“引申”、“虚化”、“词义沾染”、“固化”、“假借”等之间的关系。文章分为五章,现将各章主要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对“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讨论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介绍了国外语法化的理论基础、认知论动因、目的论动因、隐喻和转喻的相关内容,并对国内语法化研究中的动因进行归纳,主要有:语用、语义、句法位置、句式义、语言系统等方面。同时我们还分析了这些动因所带来的不同的语法化结果。语法化机制方面,我们主要介绍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两种,另外还有“推理”、“泛化”、“和谐”、“吸收”等。国内的相关研究是在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又有了理论创新。同时,针对国内在语法化机制使用上所存在的概念混乱的情况,我们又对语法化机制的层次分布和关系排列进行了梳理。最后,对语法化、虚化、引申等概念进行了区分。第三章以名词和体词性代词的语法化路径为研究线索,分别介绍了目前体词性实词语法化的研究现状。在梳理语法化路径的同时,我们也对体词语法化的规律和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总结,现举例如下:a.从形式和语义方面总结出语法化过程所呈现的特点,如:语法化中语义的演变未必具有连续性,居中的联系项是名词语法化的主要句法位置等等;b.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得出的,影响同一语义范畴下的其他词汇没能进一步语法化下去的原因;c.以“代词并入式连词”产生的过程为例,总结了词汇化的部分特点。提出了词汇化的形式固定标准有一定的时代要求等结论。另外还比较了汉语代词“那”和英

2000年以来汉语虚词研究综述

2000年以来汉语虚词研究综述 摘要: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虚词是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的虚词研究有着优秀的传统,著述丰富。现代虚词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深入,主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侧重于两个方面:多角度研究虚词的用法和虚词语用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虚词用法语用意义 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孤立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虚词。虚词的数量虽不多却是汉语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这些词语能够附着或连接词或短语表达各种语义关系,意义抽象,使用频率较高,是语言的黏合剂。 一、虚词研究回顾 我国的虚词研究自古就有着优秀的传统。先秦时期《公羊传》《谷梁传》中就有大量辨析虚词用法的例子。历代的训诂学家都给予虚词很大的关注,元朝卢以纬的《语助》,是我国最早的研究虚词的专书,另外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等,这些著作主要是为训释古籍和指导文章服务的。 19世纪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创新了虚字学说,提出了实字和虚字的划分标准,划分出了“助词”,并提出了“介词”概念。“五四”以后,语言学家黎锦熙、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人的语法著作中都对虚词的义项和用法进行了表述。80年代以后汉语虚词研究进入又一个高峰。《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两本现代汉语的虚词词典相继出版,同时虚词研究更加科学和深入,关于虚词研究的著述逐渐丰富。 2000年以来,在前面丰硕的成果基础上,虚词研究的视野开阔了,研究的面拓宽了,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 二、2000年以来的虚词研究 (一)多角度研究虚词的用法 “虚词用法复杂多样,对于虚词用法必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1】 1.句类 不少虚词对句类是有选择性的,学者也注意到虚词与句类的关系,陈淑梅(2001)选取32种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进行考察,分析汉语方言里“主语+动词+宾1十虚词十宾2”的一种带虚词的特殊双宾句式。潘玉坤(2011)分析了《国语》《左传》中经常出现的“吾谁与归”“其与几何”“何……之与有”“安与知……”这几种句子中“与”的用法。许秋娟(2012)对“究竟”的句法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和分析,“究竟”在句中的句法位置灵活,能用于各种句式中,与其他副词连用共现时,一般都位于其他副词前。程度副词“很”与“太”都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中,“很”是对事物做客观的描写“太”多用于不满状况。“太”也可用于感叹句中,表示说话人强烈的赞赏、斥骂等感情,必须带“了”,构成“太……了”格式(徐建宏2005)。 2.词类 除有关虚词句类的研究外,学者还对虚词的本身及其变化发展进行研究。雷冬平等(2011)指出在近代汉语虚词词汇化过程中,两个同义双音节虚词,通过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形成一个同义三音节的虚词。柳茜(2010)指出虚词也是和实词一样,具有色彩义。张平(2006)发现“些”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作不定量词和语气助词两种用法,证明了实词可由虚词演化而成。以虚词“并”为例(张国艳2009),“并”在古代汉语中用法多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虚化为副词时,也虚化为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也可以表示递进关系,“并”还可以虚化为表示对象的介词。 3.语音 雷淑娟(2003)从语音角度认为虚词具有调节语言节奏、延音加力的作用,能够间接传达那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味。一个虚词往往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而这又往往是

汉语语法专题研究

专题一 语法化和汉语语法研究 一、什么是语法化。 语法化的定义: 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的一种过程或现象,就称之为语法化。(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某个实词或因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变化而造成词义演变,或因词义的变化而引起句法位置、组合功能的改变,最终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只具有某种语法意义,变成了虚词,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语法化。(刘坚、曹广顺、吴福祥,《中国语文》1995、3) 指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即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形成的过程。典型的情形是:一个词汇项或结构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获得了某种语法功能,或者一个语法化了的成分继续产生出新的语法功能。(吴福祥,2005,《语言学前言与汉语研究》) 先看两个例子: (1)动词“死”的意思是失去生命,可以出现在补语位置,如“打死”、“杀死”等。但是,它也可以虚化为副词,表示程度达到极端。比较:

A;诸葛亮气死了周瑜。 B:把他气死了。 C:我恨死他了。 A的“死”是表示失去生命,B的“死”可以表示失去生命,也可以表示程度很高,C只能表示程度高。“死”由A及B至C,实际上在词汇意义上,经历了一个虚化的过程,意义的虚化导致“死”的语法意义的改变,由动词功能而产生出副词的功能。 (2)“得”在先秦两汉时期是表示获得义的及物动词,常与另外的动词连用,后面带宾语,构成连动式结构。如:孟孙猎得麂,使西巴持之归。(韩非子·说林上)(猎得麂=猎麂+得麂)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史记·李将军列传)(逐得燕太子丹=逐燕太子丹+得燕太子丹)但在下面例子中,“得”就只是表示动词的完成与实现。 假使尧时天地相近,尧射得之,犹不能伤日。(论衡·命义) 是后月余,有亡人来,写得册文,卒如合词。(三国志·魏·文帝纪裴注引《献帝传》) 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空砍得被。(世说新语·德行) “射得”犹“射中”,“写得”犹“写了”,“砍得”犹“砍

现代汉语中“虚词”的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研究 摘要:现代汉语虚词用法繁杂多样,虚词用法的研究对汉语语义理解及语法分析起着非常重要地作用。本文对现代汉语虚词的演变过程、特性和用法进行了综合的概括。国内学者对虚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关键词:虚词的演变、虚词的现状、虚词的用法 引言: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由于虚词在数量上要比实词少得多,而重要性不亚于实词,甚至大于实词,因此虚词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比实词要高得多。像“的”“了”,它们的使用频率高达3~5%,这是任何一个实词没法相比的。虚词在各种语言里都占极重要的地位,而在汉语中尤其显得重要。汉语就其语法来说是属于分析型的,它“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既没有俄语、法语、英语里那种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也没有日语、朝鲜语里那种粘附形式。这样,虚词在汉语中担负着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因此,我们汉族人要提高文化水平和语文修养,外族人要学习汉语,不能不重视虚词的运用。 一、汉语中虚词的演变 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语言里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通过虚词来表达。“虚词所表示的意义是语法意义,比较空灵,不像实词那样实在、具体。”历来对于常用词的研究,多以汉语史上常用

实词,尤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历时替换和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相比之下,虚词的演变研究成果甚少。目前所见专著,以李宗江先生的《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1999)为主要代表。书中收录的对单个虚词、某一类虚词(多以副词为主)的历史替换和演变的研究论文,也是常用虚词演变研究的早期重要成果。李宗江先生在《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前言》中提到,“对一个句式或一个虚词,要考察他的历史,有两个角度,一个是看他的来源,一个是看他所替代的历史上的同功能形式。”这里提到的“同功能形式”,就是表示统一语法意义的虚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式,即不同时代表示同一概念的虚词之间的历时替换;而考察虚词的来源,就是看这个虚词最初的形式、他的基本词义、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发展演变。我们对汉语常用词的演变研究主要围绕同一个词语的义项的演变或词性的变化、表示同一概念或同一功能形式的不同词语的历时替换这两方面开展。 (一)汉语虚词的生成机制 1.语法化 语法化即一个词的词汇意义逐渐虚化,最终变成语法意义为主导的过程。除了历史上本就存在的虚词外,实词虚化是汉语虚词的重要来源。“虚化指的是实词的词汇意义逐渐消失,最后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如,“把”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为介词使用,但它最初其实是动词“握持”义,它是如何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呢?它在什么时期开始有了介词词性的呢?“把”的虚词义和实词义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类似的实词虚化为虚词的现象都需要我们展开详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