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的纯理功能与语法化研究

语言的纯理功能与语法化研究

语言的纯理功能与语法化研究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

可以表达情感、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语言的纯理功能是指语言

的基本功能,包括表达意思、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等。而语法化研究

则是对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言的纯理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它是语言存在的根本原因。语

言可以通过语音、文字、手势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形式都是为了传

递信息和表达意思。语言的纯理功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

语言,从而更好地交流和沟通。例如,当我们听到一句话时,我们可

以通过语言的纯理功能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从而更好地与别人交流。

语法化研究是对语言结构和规则进行研究的学科。语法是语言的基本

结构,它规定了语言的词汇、句子和语篇等方面的结构和规则。语法

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从而更好地交流和沟通。例如,当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时,我们需要学习这门语言的语法规则,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门语言。

语言的纯理功能和语法化研究是相互关联的。语言的纯理功能是语言

存在的根本原因,而语法化研究则是对语言结构和规则进行研究的学科。语言的纯理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而语法化

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总之,语言的纯理功能和语法化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语言的纯理功能是语言存在的根本原因,而语法化研究则是对语言结构和规则进行研究的学科。通过对语言的纯理功能和语法化研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从而更好地交流和沟通。

语言的功能

语言的功能 语言学家谈论的是抽象意义上的语言功能(FUNCTIONS),换句话说,不是用语言来聊天、思考、买卖、读写、问好,等等。他们对这些实用的功能加以总结,试图对语言的基本功能做出如下粗略的分类: 雅各布森(Jakobson)认为,像任何符号系统一样,语言首先用于交流。虽然许多人认为交流的目的是有所指的,但雅各布森(以及布拉格学派的结构主义者)认为,有所指并非唯一的甚至并非基本的交流目的。在其名篇《语言学与诗学》(Linguistics and Poetics)中,雅各布森阐明了任何言语活动的六个基本要素,即说话者、受话者、语境、信息、语码、接触。以这六个关键要素为基础,雅各布森建立了著名的语言功能框架,即有所指(传达消息和信息)、有诗意(沉迷于语言本身)、有情感(表达态度、感情和情绪)、有意图(通过命令和恳求来说服和影响他人)、有寒暄(与他人建立关系)及元语言功能(解释意图、单词和意义)。它们与语境、信息、说话者、受话者、接触和语码这些交流要素一一对应。雅各布森的有关语言功能的观点仍有巨大影响(1960),请看如下图表。 哈利戴(Halliday)提出的语言纯理功能理论认为,语言有概念(IDEATIONAL)、人际(INTERPERSONAL)和语篇(TEXTUAL)功能。概念功能构造了经验模型和逻辑关系,人际功能建立了社会关系,语篇功能造就了语境的重要性。(哈利戴,1994) 在其早期作品中,哈利戴通过观察儿童语言发育提出了七类语言功能,即工具性、规则性、写实性、互动性、个体性、启发性及独创性。还有其他的分类采用了不同的范畴、使用了不同的术语,但所有分类在语言的基本功能上大体相同。为方便说明,下面做出了总结。不过这些分类依然稍有重叠。 1.5.1信息功能 大多数人都认为,信息功能显然是语言的主要作用。语言是思考的工具,人们常常感到需要表达出他们的思想,比如研究数学问题时。用语言来记录事实是社会得以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这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功能。 在功能语法的框架内,信息功能也称为概念功能。哈利戴特别提到,“语言为表达‘内容’服务,内容即说话者在现实世界的经验,包括其内在的思想世界……服务于这一功能,语言也将经验结构化,帮助我们确定观察事物的方法,因此采用语言之外任何其他方法观察事物都需要付出一些智力劳动。”(于里昂,1970:143) 1.5.2人际功能 到目前为止,语言最重要的社会学应用是其人际功能,人们以此建立和维护他们的社会地位。在功能语法的框架内,这一功能与说话者和受话者在交谈情境中的沟通有关,与说话者对其所说或所写的态度有关。例如,人们称呼他人或指代自己的方式(如亲爱的先生、尊敬的教授、约翰尼、您诚挚的、您忠顺的仆人)显示出各种人际关系等级。 “语言用来建立和维持社会规则,包括语言自身所创造的沟通角色——例如我们通过提出或回答问题所承担的提问者和回答者的角色……通过这一功能,各社会团体之间得以划定边界,个性得以区分和增强,因为语言让人能够与他人沟通,在个性表达与发展上也发挥着作用……”(哈利戴,于里昂,1970:143) 伴随语言的人际功能而来的,是其身份表达的功能。例如,足球比赛中观众的合唱,公共集会上呼喊名字或口号,电视游戏节目安排现场观众捧场,都表明了我们是谁,我们身在何处。语言可以标示我们的身份,生理上即年龄、性别和声波纹;心理上即语言和个性、智能;地理上即口音、方言;种族和社会角度即社会阶层、阶级、地位、角色、亲疏。(戴维·克里

语言研究内容与目标

语言研究内容与目标 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通过研究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和文化。语言研究是一门广泛的学科领域,涉及语言的起源、演化、结构、功能以及语言与社会、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关系。本文将介绍语言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一、语言研究的内容 1.1 语言的起源与演化 语言的起源是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者通过对现有语言的比较和对古代语言的重建,试图探究语言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语言演化研究也包括对语言变化和语言家族的研究,以及语言与人类进化的关系。 1.2 语言的结构与规则 语言研究关注语言的结构和规则,包括音系、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音系研究探讨语音的组织和系统性,语法研究探讨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词汇研究探讨词汇的构成和意义,语义研究则关注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和语义关系。 1.3 语言的功能与用途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承载着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语言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交往、文化传承、认知表达等方面的功能和用

途。研究者关注语言的社会变异、方言差异、语言政策等问题,以及语言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媒体、商务等。 1.4 语言与社会、心理、认知的关系 语言研究还关注语言与社会、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关系。社会语言学研究探讨语言与社会群体、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等之间的关系。心理语言学研究探讨语言与认知过程、心理结构、语言习得等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研究则关注语言与思维、概念、语言理解和产生等之间的关系。 二、语言研究的目标 2.1 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揭示语言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语言的普遍特点和共性规律,进而推测语言的起源和演化,揭示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2.2 推动语言教育和语言技术的发展 语言研究为语言教育和语言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对语言习得、语言教学和语言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改进语言教育方法,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开发和应用语言技术,促进语言的交流和应用。 2.3 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 语言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认知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 语法化指包括形态、虚词和构式等多种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的形成过程,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语法化研究是对这种普遍现象展开描写和解释的历史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古今差别不大,因而对虚词的研究成为探讨汉语语法表达和语法演变的最主要的传统。但起自于上古的语助研究和中古的虚词研究一般关注虚实之间的语音假借关系,而非语法演化关系,有现代语言学理论意义萌芽的实词虚化的阐述最早似乎仅可追溯至清袁仁林《虚字说》中的“体用不相假”即名词与动词不是语音假借关系的相关说明。从袁仁林到马建忠,中国传统语言学家讨论虚化问题都存在重大局限:1.把名词到动词如“盖”的两种词性的转类视为虚化现象,这与今之主流观点不一致;2.多讨论实词到虚词的语义演化,而基本不讨论相关句法的变化;3.从不考虑如何对虚化现象做出解释。 如果把袁仁林《虚字说》著作完成的1710年视为中国传统语法化理论的起点,那么这个时间并不比西方从事语法化研究的时间早很

多。 Lehmann(1995)和Heine(2003)认为西方语法化起自于法国哲学家Condillac(1746),关于时态后缀和其他屈折形式源自于独立词和英国语言学家Tooke(1786),关于功能词由必需词演化而来的论述。[1]87Bopp(1816) 列举了许多印欧语言实词虚化的实例;schlegel(1818)以指示代词变为定冠词、one变为不定冠词、have变为完成体标志等说明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速度而产生;Humboldt(1825)提出语法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四个阶段,并将这些阶段同他的语言类型学联系起来;A.Meillet(1912)创造出“Grammaticalization”一词,将从词汇形式向语法形式的演化称为语法化,并提出虚化产生的新语法形式会引起整个语法系统的变化、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和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等三个著名观点,被认为是当代语法化研究的先驱;Sapir(1921)谈到过“形式比它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是语法化研究中的语义滞留现象的表述。[2]17 形式主义主张语法自足性,强调共时和形式,在其兴盛时期,语法化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种局面随着七十年代以来类型学、语用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而改观。功能主义语法化研究者提出了针对形式主义的尖锐批评:1.语法化现象不支持形式主义语法自足的前提假设;2.语言研究中共时和历时现象不可割裂。尽管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于语法化研究的旨趣各异,例如Bopp重视语法化在历史

汉语研究语法化理论综述

汉语研究语法化理论综述 语法化理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有成就的学者在这个领域结合汉语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标签:语法化动因机制综述 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随着语法化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中国语言学界对语法化理论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理论研究和语法现象的研究上,对语法化的概念、研究动向、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少有成就的学者在这个领域结合汉语的特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就语法化理论的特点作一简单综述。 一、语法化的概念 沈家煊(1994)指出,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但国内语言学界有关语法化的概念不一。几家有代表性的解释有: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沈家煊,1994)刘坚、马壮寰等也有过这样的表述,即一般称之为“实词虚化”。语法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位的过程,可分别简化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江蓝生,2001)语法化是实词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变为稳固的语法手段的历时,其结果是新的语法标记或者句法结构。(石毓智,2003)上述语法化的概念,都有其合理性。因为“语法化”是一个新创的学科术语,汉语“语法化”一词来源于英语的grammaticaliation,结合汉语的特点,国内语言学家自然对语法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范围上。 最早提到语法化的语言学家是法国学者Meillet(梅耶),他在《语法形式的演变》(1912)一书中使用了grammaticaliation一词,用来描写一个词汇形式如何演化成一个语法标记。他把语法化解释为一个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并提出三个观点:1.由虚化产生的新的语法形式会引起语法系统的变化;2.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虽然也可以分出阶段来;3.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 其实不管语法化的定义如何,大家对语法化都有个一致的看法:语法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语法化的成分由原来的表示实在意义转化为表示语法功能意义;语法化在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是从沈家煊的《“语法化”研究纵观》开始的,此后沈家煊、文旭又相继发表文章翻译国外的语法化理论研究成果,如沈家煊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文旭的《〈语法化〉简介》。1995年,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凡是将人的语言能力当做一种认知能力加以研究的,或专门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都叫认知语言学。这是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狭义的认知语言学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我们一般所讲的认知语言学,都是指狭义的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吸收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科学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认知语言学,其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和Haiman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有它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基础,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家所主张的经验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早期的经验主义,也不是指被动地印在”白板”上的感知印象,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经验主义哲学观的主要观点是:(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2)思维具有想象性。(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4)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具有完形特性。 四、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法源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语言学教授创建的一种崭新的语言学理论——空间语法(space grammer)。认知语法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其句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促动的。因此,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

功能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

功能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 1.引言 1.1 概述 功能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功能和结构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是如何用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交际学派的兴起,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研究领域。 在功能语言学中,语言被看作是一个交际工具,通过语言交际,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和沟通。因此,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强调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影响。功能语言学试图回答以下问题:语言是如何适应不同的交际环境的?语言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是如何受到交际意图的影响的? 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相比,功能语言学更加注重语言的功能和使用,而不仅仅是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它关注的是语言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下的功能和作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功能语言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它强调语言与社会系统、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本文将首先介绍功能语言学的定义和背景,探讨它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随后,将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介绍其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最后,将总结功能语言学的意义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探讨它们在语言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及各部分下的子章节。下面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1.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 1.1 概述(Overview):介绍功能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背景和基本概念,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Structure of the Article):本节将详细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3 目的(Purpose):明确本文的目的,即探讨功能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和应用,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正文部分(Main Body):

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

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 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研究 摘要:就我国语言学现阶段的开展来说,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研究要树立统一的标准及全面的开展空间,现代汉语在词汇化与语法化的道路上要进行全面研究与梳理,其中双音节介词是研究领域当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为研究对象,希望可以有效加强我国现代汉语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词汇化语法化 一、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相关理论的界定 第一,不同于语法化的全面与深入,词汇化的研究具有研究前景,从研究的普遍现状来说,其对于短语词汇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多,其成果比拟丰富,但是对于以词汇性成分与功能性成分相组合的句法结构分析,以及在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表层形式的线性语序上相邻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的跨层结构等问题的词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所以,双音介词在理论上具有研究意义。 第二,双音介词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与词汇双重研究之中具有代表性。本文在使用的相关术语名称及范围的界定主要停留在短语、词组及句法结构等方面,其中包含关于跨层结构及其相近的称谓等问题。对于现代汉语来说,现代汉语双音节介词的形成在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理论研究之中,具有共时与历时性,同时也包含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双音介词在开展过程中受到认知语言学、韵律句法学、现代语用学、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理论的影响。 第三,现代汉语双音介词来源问题上值得进一步探索,一般来说,汉语介词由动词或主要由动词虚化而来。这一理论虽然已经是学界约定俗成的,但是在实际理论操作之中需要逐一进行详细的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论断是以汉语单音介词为例子进行阐释的,双音介词的具体语法意义需要相关理论进一步佐证。对于具有复杂语法含义的双音介词来说,笔者认为其不仅仅是由动词的语法化而来,还应该包括短语先词汇化为动词再经语法化途径虚化而来,以及句法结构和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其中既涉及词汇化的凝固作用,更有语法化的虚化助推作用。 二、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分析 第一,动词语法化形成的汉语双音介词,主要代表是“通过〞的语法化过程,其作为动词语法化带来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主体含义开展,主要的形成过程是在运行义动词“通〞与“过〞通过词法的方式,进行直接复合动词的结合,形成“通过〞一词。其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是从空间路径开始逐渐的通过认知性的隐喻及句法结构的转变等方式,将其动作最终形成虚化的现象。 第二,短语词汇化过程形成的汉语双音介词,主要代表为“依据〞。“依据〞作为介词其形成过程不前文所说的“通过〞不一样,成为双音介词要从两个方面探索:其一,动词“依据〞的词汇化过程,其二,动词“依据〞的语法化过程,在这两方面的双重作用下,才产生了具有双音介词性质的“依据〞。因为语法与句法结构的双重动因共同作用,多个动作按照同一个时间顺序共同拥有施事或者受事者,最终使得动词“依据〞具有双音介词的性质,从而形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

语法化的动因及机制 语法化是近年来语法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汉语语法化机制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研究汉语共时语言现象与历史语法化过程相结合,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语境语法化、典型确认、词汇结构变化、词义变化等)。 标签:语法化发展机制 狭义语法化机制指语法化方式,广义语法化机制包括诱因和方式。笔者主张结合历时与共时这两个层面,辩证完整的分析语法化的动机,从共时层面(篇章、词汇、语言接触)解释语言历时语法化的机制。 一、篇章结构的语法化① (1)语境语法化 由客观情境(不是狭义的上下文语境)而起的常规含义在语言中发生固化,可导致语法化的产生。也就是指客观现实对交际语句的意义起到了限制作用,使它的意义精确化,并排除歧义。比如“你打他,他打你”通常分析为并列关系,但特殊情境可适当搬用并列标记外形来表达假设(意为“如果你打他,那么他打你”)和因果(意为“因为你打他,所以他打你”)。 (2)典型确认 人们在语言使用时,常常出于经济性需要,将语言中的有特征现象即非典型范畴与典型范畴用形式标记区别出来,这就使得某些语言现象中产生了零形式的语法化现象。当然,这有个前提,对于这种典型与非典型,人们需要一个提前的对客观世界的确认和体验。凡是典型的范畴即是我们平常所熟知、所默认的常态,也就是说无需特别说明就已经会有一个常用意义。相反,则用有标记形式,比如英语中的一般现在时,往往是没有标记的,只要没有使用特殊的标记,也就是说按一贯的认知表示一般现在时。 二、词汇语法化 (1)词汇结构形式的变化 不改变结构表层形式而改变它内部切分:(AB) C →A (BC),也就是说在句子表层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认知角度的变化,内部切分从(AB)C 变成A (BC)。就比如“长于X、困于X、勇于X”这些词组,由于人们在朗读的时候注重音节的协调与顺口,分割并组成为新的形式“A 于/ X”,从而使双音节“A 于”词产生了,与此同时也使“于”这个词语法化了。 (2)词汇句法位置变化 虚词的由来在汉语中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普遍的说法是从动词、形容词演变而来的。这部分虚词的形成就是由于动词、形容词改变了原有的句法位置,并逐渐固定使用在新的句法位置上形成了新的语法功能,从而完成了语法化过程,汉语动态助词“将”、“着”、“取”、“得”的语法化过程就揭示了这一点。 (3)词义衍化 1.相似性转化 起点义项和目标义项的相似性,可诱发语法化活动。比如“就”和“才”从承接意义转变为关联意义:承接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因果在事理上也有一定的先后关系,比如“前因后果”这个说法就是这么来的,二者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而且相关的。

系统功能语法及其人际功能系统功能语法

系统功能语法及其人际功能系统功能语法 1、元功能基本概念 元功能,又称纯理功能,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于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元功能反映了语言功能与结构的对应关系,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境的思想,使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法是一种通过措词来创造意思的资源”,并分别从三个领域来解释这种观点。这三个领域分别为:概念领域、人际领域和语篇领域。 2、对人际功能的研究 韩礼德构建功能语法的目的是为了给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使这个框架可以用来分析任何英语语篇形式,包括口头语篇和书面语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进行语篇分析是进行语篇分析的重要手段,人际功能正是三大元功能之一。 2.1人际功能定义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除具有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人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的功能。即人们用言语来和别人交往、建立人际关系,并且同时表达自己对现实和内心世界的看法,甚至影响他人的看法和行为。人际功能是语言的参与功能。在系统语法中,人际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语气系统、情态意义和评价系统。 2.2 语气系统 在英语语法中,对“直陈句” 和“祈使句”的选择是语气最普遍的选择。如何区别“直陈句” 和“祈使句”并对其进行选择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区分:①规则性区别:“直陈句”有限定动词,而“祈使句”没有;“直陈句”有主语,而“祈使句”可有可无,典型的

“祈使句”一般没有主语。②选择:“直陈句”有时态和人称方面的选择,通过限定动词来表示不同的时态,通过主语来表示人称。“祈使句”在时态方面无选择,在人称方面,其受话者为“你或你们”。 ③构建意义和话题性质:信息(“直陈句”),或货物和劳务(“祈使句”)。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在人际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受话者之间的基本任务只有两种,一种是给予另一种是需求。交际中的交流物为物品和服务、或是信息。交际角色和交换的物品组成了主要言语功能:提供、命令、陈述和提问。其中,陈述语气体现陈述,其功能是陈述观点、事实和提供信息;疑问语气体现提问,其功能是提出问题以寻求信息;祈使语气体现命令,而提供可以由不同语气体现。此外,感叹句也可以提供信息和陈述事实,并且可以表达强烈的语气和感情。 语气对研究语篇当中的人际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语气研究可以使表达出人物所使用言语的不同功能,从而更好的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2.3情态意义 情态能够表达个人愿望,要求他人承担义务。英语中可以用情态动词来表达情态意义,情态动词根据不同的含义也有等级之分,而且在表达时,情态的高低值有可能发生逆转。首先来看情态动词的高、中、低三级量值:must,ought to,need,have to 和is to体现高量值;will,would,shall和should体现中量值;may,might,can和could体现低量值。其中,must表示“必须”,含有强制性意味;should和ought to为高中值情态动词,含有“应该”的意识并且可以表示一种潜在的责备;can为中低情态词,表示“较低的可能性”;might与would为低值情态动词,语气委婉;shall和will都是中值情态动词,shall表示对未来比较肯定的推测,will则表示对未来比较客观肯定的推测。通过分析情态动词研究语篇的人际意义,是语言学与文学的一个交叉点,是运用

汉语语法化理论及应用

汉语语法化理论及应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语法化理论的基本要点和分析方法,以及国内汉语研究的成果,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的方法论动向,掌握运用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1)语法化的概念 (2)语法化研究的背景 (3)两条主要的研究思路 (4)语法化的规律 2、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1)语法化的程度 (2)语法化和结构层次 (3)语法化的动因和条件 (4)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3、实词虚化的机制及现象(上) (1)隐喻 (2)推理 (3)泛化 (4)和谐 (5)吸收 4、实词虚化的机制及现象(下) (1)更新 (2)强化 (3)叠加 5、疑问形式的类型学转变(上) (1)疑问和焦点 (2)先秦汉语语序的性质 6、疑问形式的类型学转变(下) (1)判断词“是”的出现对语序的影响 (2)焦点标记“是”对语序表示法的替代 7、动补结构的发展过程(上)

(1)动补结构的判别标准 (2)动补结构的语序类型 (3)VCO格式动补结构的发展 (4)VOC格式动补结构的发展 8、动补结构的发展过程(下) (1)动补结构语法化的机制 (2)动补结构的产生对动词构词法的影响 9、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形态的影响(上) (1)动词形态标记的变化 (2)使成曲折形式的消失 (3)动词的重叠式的产生 10、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形态的影响(下) (1)汉语体标记的诞生 (2)完成体否定形式的形成 (3)谓语结构的有界化 11、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句法的影响(上) (1)受事名词的语义特征和重新分布 (2)第一动词的语法化及其后果 (3)表述重点的移动与介词的衍生 12、动补结构的产生对汉语句法的影响(下) (1)比较句结构的嬗变 (2)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 (3)“有没有+V”产生的依据 13、副词产生的语法化机制(上) (1)结构形式 (2)语义变化 14、副词产生的语法化机制(下) (1)表达方式 (2)认知心理 15、双音化在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上)(1)关于双音化问题的反思 (2)双音化的正向效应:融合 (3)双音化的逆向效应:分化 16、双音化在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下)(1)“分化”及其汉语虚化轨迹 (2)汉语语法化的不对称现象 (3)“前松后紧”规律的普遍性

探究高中英语语言功能与话题教学

探究高中英语语言功能与话题教学 摘要:语言功能和话题教学始终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因此,功能与话题是 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中英语;语言功能;话题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语言知识(词汇、语言和语法)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都会使用语言功能和话题知识。作为语言的使用者,人们 都会用口语或书面语来达到其目的。话题是指所谈论的对象、范围、主题,而功 能指的是各种口语和书面语在交际行为中的某个具体缘由。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使用相应的语言功能,比如打招呼、介绍、感谢、 同意、拒绝、邀请等等。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相应的语言材料, 确定语言功能和相关话题,让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功能和话题教学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当前语言功能与话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们对于单元教学话题通常都比较熟悉,但是 对于语言功能关注较少。例如,在对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进行学习时,学生关注 较多的是语言形成和意义的掌握,然而却很少关注它们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目的 或功能。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常见的一般将来时态的语法教学: 1. He’ll arrive soon. 2. She will not go tomorrow. 3. Will they like it? 4. Yes, they will. / No, they won’t. 5.What time will he do it? 6. She’ll arrive here at 5 th is afternoon. 教师们很快就能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理解一般将来时态的语言形式和意义(表示 将来的动作),构成(助动词will+动词原形),它的肯定和否定缩写形式(’ll 和won’t)。当学生能够模仿句型进行笔头和口头造句的时候,似乎就意味着学生已掌握了将 来时态的用法。那么一般将来时在什么场合能够使用学生知道吗?从动作发生在 将来的时间就能使用它吗?且看看这些句子所体现的语言功能: 句子语言功能 1. He’ll arrive soon.通知 2. she’ll not go tomorrow.通知 3. Will they like it? 咨询 4. Yes, the y will. / No, they won’t.肯定,有把握的回答 5. What time will he do it? 咨询 6. She’ll arrive here at 5 this afternoon.通知 那么根据什么来判断句子的功能呢?从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在语境上是非 正式或正式场合,说话人之间的疏密关系,是随意的还是严肃的话题,语言使用 的功能就是由这些来决定的。经过调查,目前英语语言功能与话题教学在英语课 堂上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 (1)语言功能在教学中体现不够,有些教师对于话题知识教学和功能的目标(即 内容和要求)是什么尚不清楚,对于语言功能和语言形成的紧密联系关注不够,忽 略了语言是表达感情、思想、陈述、叙事的交流工具,没能认识到功能和话题教 学所要达到的理解、辨认、活用等传递意义的交际目的。 (2)功能和话题教学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充分利用真实的生活中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下) 作者:刘永华 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0期 刘永华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 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 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0-0036-02 经过长期不断的铺垫,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自觉期。标志为沈家煊(1994)《语法化综观》的发表,该文全面介绍了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史、研究原则、研究路径和方法、语法化与结构 层次、语法化原因和条件等问题,强调了语法化与语言的普遍性、类型学和认知科学的关系。 孙朝奋(1994)的《〈虚化论〉评介》、文旭(1998)的《〈语法化〉简介》和沈家煊(1998)的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对于隐喻、推理、泛化、和谐和吸收等语法 化机制的介绍,为国内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化的研究。[1]17 该时期论著的特点有:(1)探求适合汉语的语法化规律。例如刘坚、曹广顺、吴福祥(1995)的《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要素》分析了诱发、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江 蓝生(1999)的《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讨论了汉语语法化过程中的音变现象。张谊生(2000)的《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把语法化理论引入副词研究领域。[2]157(2)延续了汉语学界优良的描写传统。例如张伯江(1997)的《疑问句功能琐议》讨论了问句的语法化过程。马贝加(2000)的《对象介词“将”的产生》强调了组合关系在语法结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萧国政(2000)的《武汉方言“着”字与“着”字句》讨论了相同形式实体的语法化过程。李 宇明(2000)的《拷贝型量词及其在汉藏语系发展中的地位》讨论了拷贝型量词结构在汉藏语 系中的分布。徐时仪(1998)的《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和杨永龙(2000)的《近代汉语反 诘副语“不成”的来源及虚化过程》讨论了词组虚化现象。(3)语法化现象的解释工作开始进行。例如李讷、石毓智(1998)的《句子中心动词及其宾语之后谓词性成分的变迁与量词语法 化的动因》侧重于语言结构演变影响,沈家煊(1997)的《语用法的语法化》侧重于语用凝固 的解释,刘丹青、徐烈炯(1998)的《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侧重于话题结构 语法化链的讨论。该时期文章开拓了语法化研究和汉语研究的新境界,具有示范性和风向标的 作用。 2001年是语法化研究繁荣期到来的标志年份。当年相关文章过百篇,其后以每年近百篇的 幅度增长;专著开始涌现,其后十年间出版二十余部;首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召开,隔年举办一次,会议论文集《语法化与语法研究》至2010年已出版四册。 该时期论著的特点有:(1)检验和发展西方语法化理论。刘丹青(2001)的《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曹广顺(2004)的《重叠与归一——汉语语法历史发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和李宗江(2002)的《关于语法化的并存原则》讨论了并存原则和择一原则。[3]161储泽祥、谢晓明(2002)的《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蒋绍愚(2007)的《从助动词“解”、“会”、“识”的形成看语义的演变》和杨荣祥(2005)的《从历史演变看“VP+甚/极”的句 法语义结构关系及“甚/极”的词性》讨论了语义和功能滞留问题。刘丹青(2009)的《语法化

语言学的语法化名词解释

语言学的语法化名词解释 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产生、发展和运用的学科,它旨在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语法,它探讨语言中的句法规则和词汇的组织方式。在语法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语法化”,它指的是一种语言现象或词汇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汇或语法变得越来越像语法的一部分。 1. 句法化:句法化是一种语言变化的过程,表达手段从词汇演化为语法形式。在句法化过程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功能词的衍生。例如,在英语中,副词“out” 经过句法化演变成了一个前缀,表达“超过”或“结束”的意义。这种功能词的句法化 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简洁和灵活。 2. 语义化:语义化是指语言中的词汇演变为具有更加具体意义的表达方式。在 语义化过程中,词汇获得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含义。例如,在英语中,动词“get” 在语义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化,如“get up”表示“起床”、“get out”表示“出去”等。 这些变化使得词汇更具信息量,帮助人们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像化:像化是指语言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通过模仿、拟声或拟态的方式来 表示特定对象或动作的过程。这种语法化现象使得语言更富有表现力。例如,在汉语中,有许多词汇通过模仿声音的方式来表达特定对象,如“咕咕”表示鸡叫声、“喵喵”表示猫叫声。这种象化现象使得词汇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4. 词性转化:词性转化是指一个词的词性在语法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现象。 在词性转化中,原本具有特定词性的词汇被转化为其他词性的词汇,同时保留原来的词义。例如,在汉语中,“快乐”作为形容词表示开心的意思,经过词性转化后,可以演变为名词“快乐”表示一种情感状态。这种词性转化丰富了词汇的用法,增加了语言的多样性。 5. 借用:借用是指一种语言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词汇或表达方式的过程。在借 用过程中,词汇或表达方式被引入到目标语言中,并逐渐融入语言的日常使用。例

第一讲 语言研究的目的(陆俭明讲课文字版整理)

语法分析—— 第一讲语言研究的目的(一)(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 1.1 语言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从世界学上来讲,语言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世界上语言学有四个传统:①中国古代的语言学传统,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②古希腊语言学传统,从逻辑哲学方面研究语言问题,确定了西方句法研究的基本模式;③古代阿拉伯语言学传统,作为阿拉伯文化的一部分开展研究,主要研究语法,书面语和口语的不同、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不同,而且开始注意构词的问题,比如说词根;④古印度语言学传统,主要是用经验的方法研究语言现象,注重研究词的意义。过去的传统语言学最早都是为了解经(解释经典),后来为人们的阅读写作服务。像中国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都是最早的语言学著作。 《尔雅》是对字词训释的汇编,一般认为它是周秦间的人编的,现在看到的《尔雅》是出于众人之手,收录字词4300多个,分为19篇(就是19类)来进行训释,比如说《释诂篇》就列举一组一组古人所用的同义词,每一组的最后用当时同行的词加以注释,比如说“初、哉、首、基、肇、祖、元、落、权舆,始也”,《尔雅》就是这样一种注释的方式。《方言》是西汉杨雄所著,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是方言词汇对比的一本专著,列出了当时各个地区的方言情况,然后作出说明。《释名》是东汉刘熙所著,它一共收词1502个,基本上是仿照《尔雅》,但却是采取声训的方法,就是用同音或者近音的词加以释义,开创了声训法,比如说“尔,昵也,昵,近也”,再如“光,晃也,晃晃然也”,“土,吐也,吐生万物也”。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实际上是词典性质的书,共收9353个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方块汉字有两种,一种是独体字,像“一、水”,一种是合体字,像“肝”。“说文解字”中的“文”就是独体字,“字”就是合体字,过去的“文”和“字”是有区别的。这部字典是从音、形、义三方面注释。 语言学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们汉语专业是专门研究汉语言文字的一门专业。到了20世纪后半叶,也别是21世纪,语言学这个学科逐渐开始为社会所重视。现在我们研究语言的目的:①研究分析描写清楚语言的共时概况和历时状况;②对种种语言现象作出尽可能合理、科学的解释;③探索人类语言的共性和各个语言的特性;④加深对语言本身的认识,构建并逐步完善语言学及各个分支学科的理论构架和体系;⑤为应用服务。 第一讲语言研究的目的(二) 1.2研究分析描写清楚语言的共时概况和历时发展状况 对某个发展的长河中的某一个共时平面,特别是当代共时平面语言面貌进行尽可能如实、详尽的、清晰的描写和说明。 语言的共时面貌: ㈠语音面貌。元音和辅音的状况、音节结构的状况、语流音变的状况、句调状况和整个韵律状况。 ㈡词汇面貌。词汇构成状况、词的构造状况、词的构词状况、词义系统乃至一个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㈢语法面貌。语法的形态状况、词类状况、短语结构(句法结构)的类型、各种句法规律、不同语义范畴的表达形式、各种句法格式的使用规则。 ㈣修辞面貌。主要的修辞手段、包括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手段。 ㈤篇章面貌。信息流及其结构特点、焦点类型及表现手段、话题类型及话题链接状况、篇章中的指称和回指状况、篇章的连贯手段、篇章中前景化和背景化状况。 ㈥方言面貌。各方言的音系面貌、各方言的常用词面貌、各方言的构词和词类状况、各方言里句型句类句式的状况、各方言主从关系的面貌、各方言的指代系统状况、各方言的词

古汉语系词“是”语法化研究综述

古汉语系词“是〞语法化研究综述 摘要:关于古汉语中系词“是〞的语法化问题,学界一直争议不断,本文从语法化视角出发,对各个时期的学者对系词“是〞语法化的时间和来源问题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古汉语系词是梳理 现代汉语中“是〞是作为系词而存在的,但是向上追寻“是〞的语法化过程,发现“是〞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有很大的差异。到目前为止,针对“是〞的语法化的研究可谓蔚为大观,众说纷纭。综观各家的研究成果,古汉语系词“是〞的研究焦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是〞作系词始于何时;二是“是〞作系词的成因。 一.“是〞作系词始于何时 “是〞什么时候开始作判断词?有人认为始于西汉初,有的认为始于西汉末、东汉初,有的认为始于秦汉之际,有的认为始于两汉。甚至还有人提出始于战国末期。按照各家的说法,总结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种看法: 1.始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叶。最先提出这种观点的是王力先生,他肯定了先秦时代的判断句不用系词,认为汉语系词产生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也就是西汉末年或东汉初1。其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马忠先生,他认为“是〞作为系词“开端于东汉初年,又经过大约一百年的开展才确立起来〞2。梁银峰从语法化理论视角出发,对“是〞的产生机制进新的分析。也认为秦时期“是〞真正用作系词的例子非常罕见,进而得出文章认为该时期系词“是〞确切产生的年代是在西汉以后的结论3。 2.始于西汉前期。持这种观点的的学者比较少,如洪诚先生认为“是〞作系词这一语法现象在西汉前期就产生了4。敖镜浩从考察“是〞字句的句式人手,对有关句式的语法意义进行了描写,并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来观察其传承流变;同时通过考察这些句式在先秦、西汉典籍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印证,探讨了指代词“是〞演化为系词“是〞的全过程。最后认为系词“是〞的使用,“似暂以西汉年间〔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起算为宜〞5。日本学者太田辰夫〔1987:181〕等在?中国语历史文法?一书中也对汉语系词“是〞作了专门的论述。 3.始于先秦。持这一种观点的学者数量最多,给出的论证也最有说服力。杨树达和杨伯峻没有专文论述这一间題,但在所著的?词诊?、?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等书的举例中明确表示先秦已有系词“是〞的用法了。周光武认为“先秦已有了系词‘是〞6。徐德庵〔1981〕认为“是〞作为系词使用,在先秦时期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倪祥保〔1983〕也赞成始于先秦这一说。董希谦系词在先秦已经产生,到了西汉有了较大的开展7。朱声琦〔1986〕在?“是〞作判断词始于何时?一文中提出:“先秦早在?诗经?、?左传?时代就产生了真正的判断词‘是〞。王霁文〔1992〕从?诗经?中“是〞的用例出发并结合当时的口语状况进行研究,得出“先秦已出现了判断词“是〞的结论。张柏青在比较了“是〞和“此〞性质的异同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毛玉玲〔1994〕根据战国时期出土的竹简,结合词义引申,论述了“是〞字用作判断词始于先秦时期。石峰〔1995〕通过对秦简中“是〞的研究,也认为“是〞做系词在先秦便已经存在。 4.始于战国末期。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仅见林序达先生一人。他在马忠和洪诚研究的根底上,将“是〞作系词的年代上推到了战国末期。 二.“是〞作系词的成因 “是〞作系词的成因,是大家争论的另一个焦点所在。各家的观点综合起来,有“是〞起源于

语法化

grammaticalization semantic bleaching bopp德 schelgel 德 meillet 法 anderson lyons英 hopper diehl lehmann traugott halliday英 被: 寝衣,长一身有半 行为动词“覆盖”: 天被尔禄-诗经大雅 “泽被生民”-荀子臣道 心理动词:遭受 (张)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汉书,张汤传》被动标记: 藩舰被烧-《南史。胡藩传》

三、并列连词“将”的用法 “将”的并列连词的用法主要见于诗歌。下面我们讨论 并列连词“将”的用法。 “将”作为并列连词,最早见于六朝后期,“将”连接两 个名词性结构,表示并列关系,这也是其比较简单的用法。如: 21.独有刘将阮,忘情寄羽杯。(张正见《对酒》) 22.阳台可忆处,唯有暮将朝。(阴铿《和登百花亭怀 荆楚诗》) 唐代“将”作为并列连词的用例较多,可以连接名词性 结构,如: 23.倘遇鸾将鹤,谁论貂与蝉。(卢照邻《于时春也, 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赠柳九陇》) 24.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问素棘与黄泉。(卢照邻《杂 曲歌辞·行路难》) 25.酷在兰将蕙,甘从葵与藿。(张九龄《杂诗五首》) 26.欲妒梅将柳,故落早春中。(陈子良《咏春雪》) 27.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 28.惟昔鹰将犬,今为侯与王。(李白《拟古十二首》) 也可以连接谓词性成分,如: 29.缓歌将醉舞,为拂绣衣尘。(张说《岳州宴姚绍之》) 30.静与懒相偶,年将衰共催。(司空曙《秋思呈尹植 裴说》)

31.散花将捧日,俱喜圣慈开。(郑愔《奉和幸三会寺 应制》) 也可以连接主谓结构,如: 32.云起将歌发,风停与管遒。(李世民《冬宵各为四 韵》) 33.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宋之问《过函谷关》)“语法化”研究综观 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向, 即把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重新结合起来, 其着眼点是从语言的历时演变解释语言共时平面上的变异。本文对国外“语法化”研究的两条路子、已提出的语法化的各条规律、语法化程度深浅的判定、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等问题作了概括和评介。关键词语法化, 历时, 共时, 结创, 评述一、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渗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例如汉语“把”、“被”、“从”等原来都是有实义的动词,现已虚化为介词。介词属于虚词, 西方叫功能词刀。虚化有程度的差别,实词变为虚词是虚化, 虚词变为更虚的成分如词缀和屈折形态也是虚化。西方人也承认, “语法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中国人在世纪就提出来的, 元朝的周伯琦<六书正讹》中说“大抵古人制字, 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 皆古之实字”郑麦, ·观, 。欧洲到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最先指出动词的屈折形态, 如时态标记, 是由独立的词变来的。因此作认为,用汉语表达就叫“虚化”。这当然有道理, 不过“虚化”主要是针对词义的变化由实而虚, 西方已有““, , 、一”这样的名称。“语法化”一词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