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

一、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

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提高对实际生活

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难点

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

五、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合作探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P=ρgh

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

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

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

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

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展示ppt11课堂反馈。四、播放PPT8

分组讨论:

1、画出冷热不均时,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第一组)

2、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图上标注高压、低压。(第二组)

3、随着气压的变化,水平方向上空气会如

何运动?用箭头标注出来。(第三组)

4、等压面是水平吗?会如何变化呢?(第

四组)

四、

学生讨论(1min)

展示成果:垂直方

向上—与液体垂直

方向上的流动一

致,A地受热,近

地面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密度减

小,高空密度增大;

B地冷却,空气冷却

下降,近地面密度

增大,高空密度减

小。—近地面A地

比B地密度小为低

压,B地为高压;高

空A地比B地密度

大为高压,B地为低

压。同一水平面上,

出现水平气压差

异,产生水平气压

梯度力,并造成空

气的水平运动,从

高压流向低压。等

压面在高压向上

凸,在低压向下凹。

生:

师:大家都非常的不错,完美,这种因近地面冷热

不均而形成的受热上升,冷却下沉,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的空气运动,称之为热力环流。那现在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一些规律呢?

五、生活中的地理

师:探究活动三:火烧葫芦谷,在天乎?在人也?学好地理,我们要学会为生活服务,诸葛亮设计在葫芦谷火烧司马懿父子,却中途遭遇大雨惨遭失败,诸葛亮高呼“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觉得这是地理没学好呀!

探究活动四:夏天要想在海边拍出海风吹拂头发向后飘逸的镜头,应该面向大海还是背对大海?如果是晚上呢?

师:非常不错,大家都跟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一样聪明,所以说这个地理是很重要啊,不仅可以为生活服务还能用在文学作品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动动手。(时间不够就可以用作课后作业)展示PPT12 小结

五、播放视频《火烧葫芦谷》

展示ppt15

请同学们上台展示:

1、山谷风

2、海陆风

3、城市风

总结规律

生:1、热力环流先

有垂直运动再有水

平运动,在垂直方

向上,空气受热膨

胀上升,遇冷收缩

下沉;在水平方向

上,空气从高压区

流向低压区。

2、地面冷热不均是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

本原因;气压差异是

引起大气运动的直

接原因。3、垂直方

向上,近地面气压

高于高空气压。

4、近地面温度高的

地方气压低(热低

压),温度低的地方

气压高(冷高压)。

5、地面受热均匀,

等压面水平。地面

受热不均,等压面

凸起的地方是高压

区,等压面下凹的

地方是低压区。

五、观看视频并思

考为什么?

分组讨论并请同学

上台演示原因。(这

里学生如果没说清

楚,可以让其他同

学来补充。)

在导学案上动手并

上台展示

课堂总结师:还记得求真小组的口

号吗?“问号”是打开任

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现在

大家能解决我的“问号”

了吗?今天我们通过一个

实验论证了热力环流这个

概念,当然学习地理的方

法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

探索,希望大家享受地理,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

识。

结束:下面送一首歌曲给

大家,祝大家全力奔跑梦

在彼岸。

播放<奔跑版热力环流>

布置作业

总结知识点并伴随

着美妙的歌声下

课。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用实验验证的方法,从液体环流引入,进而推出热力环流,并运用到生活中的地理,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更易突破重难点,生活地理的运用以及歌曲地理的结尾都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也要注意几个问题:1、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不要造成头重脚轻的感觉;2、语言一定要精简特别是过渡的语言。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是重点也是难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而高一学生刚从以往的比较简单的初中地理跨入新的强度大的高中地理,学习地理的方法及理解能力一下子难于应对,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若想落实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标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人便采用“浅入”的方式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如从视频片段“火烧上方谷”引入,引导学生思考:“浇灭这场大火的大雨,天意乎、人为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下来通过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其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对热力环流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本人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画出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图,这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比较直观地更好地理解热力环流。 在学完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后,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到黑板上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简图,并一一讲解分析,这样学生的知识会掌握得更深刻、牢固,并通过思维拓展,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学原理解答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又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引导他们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合作,自主学习,但由于高一学生地理基础薄弱,动脑能力不强,平时惰性使然偏于依赖老师,都比较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接受知识,所以这样就容易导致课堂偏向于老师主讲,学生单听的陷区,这就要求老师要极力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精神气,让他们投入状态,能够台上台下地和老师进行互动,在愉悦的探讨氛围中完成学习。 此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这就要求课堂上老师多问,学生多讲,加强锻炼学生的地理术语的表达能力。画热力环流简单示意图,有部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同学则依葫芦画瓢。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和工具,一幅简单的地图里就蕴含了所有相应的地理知识,因此让学生掌握读图、画图、记图能力至关重要。所以,在本节课后半段,本人安排了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简图的练习,目的就在于此。 地理课堂学习永无止境,若想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这还待继续探讨、深究,反思和总结,不懈努力。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说课稿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说课稿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说课稿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学法指导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 一、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 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提高对实际生活 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难点 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 五、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合作探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P=ρgh 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 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 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 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 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展示ppt11课堂反馈。四、播放PPT8 分组讨论: 1、画出冷热不均时,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第一组) 2、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图上标注高压、低压。(第二组) 3、随着气压的变化,水平方向上空气会如 何运动?用箭头标注出来。(第三组) 4、等压面是水平吗?会如何变化呢?(第 四组) 四、 学生讨论(1min) 展示成果:垂直方 向上—与液体垂直 方向上的流动一 致,A地受热,近 地面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密度减 小,高空密度增大; B地冷却,空气冷却 下降,近地面密度 增大,高空密度减 小。—近地面A地 比B地密度小为低 压,B地为高压;高 空A地比B地密度 大为高压,B地为低 压。同一水平面上, 出现水平气压差 异,产生水平气压 梯度力,并造成空 气的水平运动,从 高压流向低压。等 压面在高压向上 凸,在低压向下凹。

高中地理_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会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2.运用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现象。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实践活动:在同学们每天出入的教室门口,手持一炷点燃的香,请同学们观察并说出教室门口上、下部烟雾的飘动方向,思考飘动方向不一致的原因?(PPT同步展示活动视频) 生:大气运动(或者风)。 师:这是一种小尺度的、局部的大气运动现象——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 一、基本概念——气压 1.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变化规律 气压比较:A > B > C 垂直方向: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水平方向:同一海拔高度的各点气压相等(不考虑其他因素),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为等压面。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大气运动现象。

二、实验探究 将准备好的透明玻璃缸安放在桌面上,垫高以便于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将装满冰块的两个烧杯放置在玻璃缸内的两侧,中间放点燃的香,盖上盖板营造密封的环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玻璃缸内的烟雾运动方向。 思考:1.大气运动有几种形式? 2.点燃的香烟雾向上飘,冰块处烟雾向下沉,为什么?是哪种因素差异导致的这种现象? 3.绘制玻璃缸内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分析产生这种运动的根本原因? 生:1.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又分为上升和下沉运动。 2.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冰块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板书)这是大气运动第一个重要的规律,垂直方向:热上升,冷下沉。冷热不均导致的这种差异,属于热力因素。 3.学生绘图结果 师:正如同学们看到的,玻璃缸内发生了空气环流运动,这种空气环流运动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发生于较小尺度的空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真切的看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观察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和体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下节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铺垫,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把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播放《军港的夜》歌曲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展示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1.热力环流的概念 2. 读图2-2-6分析下列问题 (1)在受热均匀时,等压面的特点?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主讲教师:指导教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 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 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高中地理_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f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f分析推理运动过程f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f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学生活动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 景导入教 情境提问“为什么空调冷气思考、机装在房间的高处而暖气片放在房间的地上?” 回答 2、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 3、感受热力环流的产生 利用课件展示几个问题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 的呢? 1、播放录像: 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学生自学课文第35页热力环流第一段,思考并回答课件展示问题。 结合生活中 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 小组合作活动: 通过电脑 1.观察烟雾的飘动轨迹 演示热力 并画在纸上。 环流形成 2.思考探究: 过程,这样 ①请说出烟雾飘动的方 学生通过 向?并在黑板画出。 观看、分 ②烟雾为什么会飘动? 析、思考、 并在图中加上表示原因 回答,教师 的文字或图画。 的讲解、归 ③因此可以得出冷热不 纳来使学 均引起大气运动。(即已 生获得感 完成热力环流图的描画 性认识。 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高中地理_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地球上的大气这个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 1教材分析:热力环流主要阐明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用图示的形式形象地讲解了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密度和气压的变化,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的过程。还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如城市风等。教材的线索是: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一f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一f大气水平运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2学情1分析: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一系列的知识有关,尤其是物理学的知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同时,这部分的知识还涉及到等压面这个空间概念.,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空间想象力不足,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但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有感性认识,学习积极性较高。还有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内容在初中接触过,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要讲清基本概念和规律,并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可以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经历“感知地理知识一一理解地理知识一一巩固地理知识一一应用地理知识"的思维过程。

最新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全

最新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全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 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 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 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 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 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 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 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

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 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 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 时间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1.复习大气受热 过程 3 分钟 出示图文,提问: 1.白天和夜晚的云层对地面的 气温有什么影响?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 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思考并回 答 巩固旧知识 技能,引出新 的学习任务。 教学新课2.介绍大气运动 的有关内容 2 分钟 提问: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 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学生自学 课文第31 页倒数第 一段,思 考并回答 问题。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 及信息提取 能力。

教学新课3.案例引入,复 习气压有关知识 4 分钟 投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 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 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 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 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 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 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 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 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 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 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提问:上天是怎样帮助司 马懿的?有无科学依据? 过渡:要解答此问题,应了解 大气的运动,而大气运动最简 单的是热力环流。 学生思考 并回答 引入气压知 识复习,为 后面分析热 力环流形成 作铺垫。 教学新课4.演示并启发学 生分析对流实验 3 分钟 实验演示:在教室门口点燃 蚊香,让学生观察其烟雾的飘 向,并分析原因。 小结:以上实验表明,由于中 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 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受热 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大气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呢? 观察发生 的现象, 思考现象 发生的原 理。 通过多媒体 演示,在学 生认真观 察、讨论和 思考的基础 上展开教 学,有利于 提高学生的 读图、观察 和探究式解 决问题等能 力。 教学新课5.启发学生分析 电脑课件中以空 气柱描绘的热力 环流形成图式 图1展示 5 分钟 1.指出图中若甲、乙两地受热 均匀则大气无运动。 2.指出图中近地面甲处是受热 区,乙处是冷却区,问:为什 么会有冷热差异? 3,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 空气垂直运动,问:冷热不同 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怎样 运动? 4.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 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问:空 气密度和质量大的地方气压将 是大还是小? 5.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 学生观 察、领会, 并动手在 草稿上画 出热力环 流的形成 过程。 直观教学, 形成感性认 识。通过电 脑演示热力 环流形成过 程,这样学 生通过观 看、分析、 思考、回答, 教师的讲 解、归纳来 使学生获得 感性认识。 化繁为简, 一环扣一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在这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更是高考的重点,因此力求学生通过本节复习课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对气候的影响等。 反思整个备课及上课过程,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充分结合学情 授课对象为高三美术生,基础知识薄弱,文化课学习能力不强。教师在授课时即能够兼顾基础知识的讲授,又能够够兼顾高考的深度和要求,教学过程难易适中,贴合学生实际,符合艺术生高考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2.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会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选取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在“热力环流表现形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回想夏季在海边娱乐时海风的方向,生活在山区的我们能感受到夜晚时风来自山坡还是山谷?学生回答:白天,风来自海洋。夜晚,风来自山坡。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够体现地理信息的多样化。本课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

中,利用幻灯片演示整个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将抽象难懂的原理由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动画,使本就基础薄弱的艺术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实现了这部分的教学目标。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参与程度低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它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而在课堂当中教师仍没有摆脱传授者的形象,教师还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预习,积极思考,才能有所发现。 2. 学生的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学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人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因此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做法,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气氛活跃了,学习不再是苦事,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不是满堂灌,是培养能力“授人以渔”的,是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的。例如,在讲到热力环流中等压面时,应该让同学主动总结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态的规律,总结的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补充说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3.备课准备认真,但不够完善。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反思 现在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怎样才能让教师教的简单,学生学的轻松,而且让老师和学生都做到事半功倍。如何让学生对你的课堂感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一直以来,也在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也做了了很多尝试,在这里就以“热力环流”这节为例简单分析一 下: 一、首先是备课,在备课时我们不但要备课本上详细的知识点,更要把书本上没有,但又必须要用的知识点一一的备下来。尤其是重点和难点所在。在这里教师光备课本上的知识点还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备学生,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加以重视,争取做到变难为易,为提高教学效率打好基础。 二、其次是在上课的时候,首先为学生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例如,在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讲解时,我首先会让学生根据物理学原理,说明大气是如何运动的,告诉他们引起大气运动的几个最基本的原理,如等高面、等压线等。然后,在黑板上画出平行的等压线,再让学生自己上来绘制出大气受热和冷却时是如何运动的。最后,由我来详细的讲解。在讲解的时候最好用直观、感性、生动的多媒体FLASH动画来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完善和巩固理论知识,此时学生学习的仅还是理论知识,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拿来应用,到实践中去,还要要积极地为学生腾出时间来“练习”、“消化”知识,在该节中,活动的设置是很好的,教师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完成海陆风的形成图示和文字过程以及风向的画法,或许学生活动很费时,但是收到的效果却是不一样的,其课堂的效率当然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有所提高。当然在课后也要留下一定的课后思考题。如让学生课后完成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风,及山谷风等与热力环流相关的思考题。 四、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定位已经由原来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当然教师在最后还要做好总结。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即使这节课学生很感兴趣,知识点也都能理解,但是他们的脑中就是一些琐碎的知识,并不能把它们其中的联系建立起来,没有整体的感觉,而在这一点上,教师是可以出力的,比如,在“热力环流”这一节中,我是这样来总结的:“本节介绍的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它的形成的过程是:太阳辐射地区不均——>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风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活生生的事例,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而将热力环流近地面和高空平面展开即为最后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不觉得这是三个内容,而是一个大内容,脑中自然也就建立起整体的知识架构,很完整,也更容易掌握。这样的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就不难得出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提高课堂效率。这样教师和学生都会很觉轻松!教师做到了有效教学,学生也能够轻松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做到了有效学习。

大气环流之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教学反思

“大气环流之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和重难点的确定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的第二章第一节。在这一节中学生首次接触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这三部分知识间联系密切,是“地球上的大气”这整章基础。 1.大气受热过程 此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A.本段内容要点:(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B.知识准备: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如大气吸收、大气反射、大气散射、地面辐射、地面反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这些知识虽然课标中没有要求掌握,却是理解“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的基础知识,所以要求注意理解其概念及对气温变化的影响。C.知识延伸:大气的两个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对大气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应用,属于达标后的知识拓展,在教学时可以结合示意图或情景教学。 2.热力环流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应该给于足够的重视。3.大气的水平运动 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对于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气压带和风带”、“气旋与反气旋”等本章后面知识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影响下的风向判断等是难点知识,因此,这部分虽然在课标中也没有具体要求,但也是承前启后的知识和技能,应予以重视。 总之,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在水平面上的表现就是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大气水平运动(即风),后者是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不仅如此,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原理与状态,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这一节内容奠定了整章知识的基础。 所以本人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难点是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运用、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初中地理不是会考科目,所以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联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知识基础普遍不高,这给高中的地理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这次跟岗学习时任教在生源素质很高的佛山一中高一年级,学生基础很好,课堂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生活体验较多。课堂气氛应该比较活跃、师生互动比较频繁。 三.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达成课堂目标。以各知识点为线索,引导学生理清各原理规律之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真正地理解知识。通过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来逐步推进学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教学目标】 1、通过对热力环流原理的认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启发学生逐步形成认识规律、分析规律、运用规律指导生产生活的人地协调观。 2、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的分析和解释,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地区特征,清楚热力环流现象出现的区域尺度,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3、通过观看实验、绘制示意图、小组探究、解释生活现象等课堂过程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通过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学情分析】 优势分析: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有一定的探索能力; 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 高; 有“热胀冷缩”相关物理知识储备。 不足分析:将物理知识如气压等与大气运动结合的能力较弱; 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读图能力较差; 对一些现象的感性认知强,但原理性认知比较少。【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孔明灯导入新课:临近高考,有 “亚洲最大高考工厂”之称的毛坦厂 中学的家长们纷纷放飞了孔明灯,为 高三学子们送去了美好的祝愿。孔明

灯为何能升上天空?其原理是什么 呢?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 出发,带着问题进入新 课,提升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 明确概念理清架构共同分析热力环流概念明确热力环流成 因是“冷热不均”,结 果是“大气运动” 播放视频“热力环流演示实验”教师播放视频,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 察,在任务单上画出热力环流中的气 候运动方向。 共享优质教育资 源,提高课堂效率。明 确热力环流的气流运 动方向。 小组探究【知识链接】气压、等压面 【任务二】小组合作画出完整的热力 环流示意图(包括:气流的运动方向、 高低压、等压面)并解释热力环流形 成过程。 辅助探究1: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原 因?参考现象:氢气球为何能飘上高 在知识链接的基 础上,结合三个辅助探 究,小组进行充分的探 究合作,分析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并画出完整 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大气环境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

大气环境——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反思 张琼 本周二上午第一节课,我在高三(4)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次我讲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力求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果这节课学不好,那么后面“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的学习将会比较困难。 本节课对对空间概念有较高的要求,而且涉及物理知识较多,难点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但又是整个章节的基础。如果教师一味的讲解,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设计了很多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在设计之初,我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该不该借助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堂容量较大,借助一些动画效果可能比较形象直观,但是,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印象不够深刻,如果板书跟不上,有可能使学生抓不住课堂主线,学完之后不知道一节课到底学了什么,搞不清楚重难点,。反复思考之后,我删除了课件的大量内容,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结合,特别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采用板书画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印象。通过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推敲分析,让学生明确了热力环流形成的成因,随后引导学生总结了等压面的一些特点及热力环流图的画法,之后将常见热力环流实例作为练习让学生自己来画,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都画不出来,耽误了很长时间,课堂临时调整,匆匆结尾,导致第二部分内容没有进行。 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步骤鲜明,节奏感较强,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较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知识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引导。利用三个案例增强了学生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节课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并不好,重难点没有突破。主要是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高一地理内容本身就难,学生对学过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上课观察不仔细,思考不积极,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物理中的热胀冷缩和大气压强知识模糊不清。而老师对学情把握了解清楚,目标定得过高,一节课内容安排也比较多。总觉得是复习课,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所以思维跳跃太快,学生跟不上节奏,而老师上课时面对突发状况过于紧张,也没有及时很好的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导致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点备学情,备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课前充分研究学情,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备课。在平时教学中改变传统观念,降低目标,从最基础的讲起,从概念讲起,重点研究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掌握一节课内容,顺利突破重难点。不能太过心急,要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另外,要爱学生,对学生要批评鼓励同步,让他们要认识到自己现状也要满怀信心,不管多难都愿意去坚持努力,最后,加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是考查形式。 二、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包括了解大气受热的热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的基本原理等。另外,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三、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学习、探究、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并且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通过实验、绘图、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和亲自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六、教学难点:空气的垂直运动与气压的关系(判读等压线图) 七、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用具:玻璃缸,塑料薄膜,热水,冰块,玻璃管,香,打火机,黑布,香皂。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形区是哪个?而为什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⑵乞力马扎罗山雪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⑶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是为什么? 引入新课: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一:热力环流: 教师举例如下: (1)夏季空调的位置在屋子的上方,冬天暖气的位置为什么在下方? (2)在初中物理为什么在山顶鸡蛋煮不熟? 带着疑问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步骤:A、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 B、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 C、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D、点燃几支香,让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E、观察烟的运动方向——烟会在冰块一方下沉,然后流向热水一方,再上升,在上空再流回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通过上面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解释前面两个问题,师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2、绘出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 3、总结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面等压面与气压、气温的关系相关问题: 同一水平面上(高度相同),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区。在近地面,一般情况下等压面上凸,说明气温气压;等压面下凸,说明气温气压。在垂直方向,近地面气压、气温比上空。 规律:地区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4、图解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 成联系框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