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设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 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实验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生活化的案例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引起学生共鸣。

二、教学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面学习“风”“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打下基础。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如局部地区的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全球范围的大气环流等。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第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空气密度的差异,进而导致气压差异。第三,空气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发生的顺序。第四,空气密度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空气密度变大,气压增大,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减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及原因。

2、能画出同一水平面上受热不均的两点之间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并能据图说出,近地面与高空大气密度的变化和气压高低的状况,进而推导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3、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理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的物理特性。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加强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理解。

3、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和热力环流小游戏,进一步深刻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以便加以改正。

4、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理解热力环流对实际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热力环流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游戏环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

教学难点:1、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2、空气的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变化。

五、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引导学习的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开放式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轻松、有趣、学习氛围浓厚,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观点,聆听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基于此,本课的设计思路如下:

1、当代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见闻也较丰富。因此,本课立足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思考问题,学习知识,最后回归生活,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针对热力环流知识的抽象性,本课设计了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现实中的热力环流。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渐进式提问方法,以及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但学知识易,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则难。因此本课添加了游戏活动和情景探案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热情,也对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问题式导入:

问题1:首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家中的壁式空调安装在房间的什么位置?

学生:房间上方

问题2:那你们知道北方的暖气片又是安装在什么位置的吗?

学生:房间下方

问题3:为何二者的安装位置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问题4:在炎炎夏日,人们很喜欢去河边散步,感受清凉的风,那么,风和水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预习自测】

老师:课下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我们先来检验下结果。(学生对答案,然后齐读)

1、气压是指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常用单位 百帕斯卡 hPa

2、同一地点海拔升高,大气密度降低,气压减小。

3、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

称为低压。

【重点探究—热力环流原理】 【空气受热】 问题1:同学们有没有放过孔明灯? 学生:有... 问题2:孔明灯上没有动力装置,为何还会上升? 以生活常见现象提问,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结合课本

自学、重点

知识记忆

以学生熟悉的孔明灯为切入

学生: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老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学生: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当浮力大于重力时,

空气就开始上升。

老师:我们来画出简图。这是地面受热均匀状况

下的等压面,下边位于近地面,上边位于高空。

在同一地点,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当近地面的A点受热,空气会膨胀上升。提问:那假设近地面的B点受冷,空气又会如何运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找出答案。

【空气受冷】

【实验活动】学生阅读实验步骤操作实验

实验用品的准备:长方形、下部开口的亚克力箱,一盒冰块,檀香,打火机

活动步骤:

(1)将一盒冰块放置在箱内。

(2)在装冰块的盒上方小孔中,插入点燃的檀香。观察烟雾在箱内是如何飘动的。提问1:刚才,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烟雾向下流动。

老师:我们在图中把这一过程画下来。当近地面的B点受冷,空气会收缩下沉。

提问2:那么,为什么近地面受冷,空气会下沉呢?

学生:空气受冷,体积收缩,当浮力小于重力时开始下沉。

【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探讨1:当出现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之后,近地面的A地和B地,以及高空的C点和D点,他们的空气密度又会如何变化?

学生:在近地面A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高空的C点空气分子增加,则空气密度增大。

老师:回答得非常有条理,非常好。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学生:近地面B点空气受冷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增加;与此同时高空的D点空气分子减少,则空气密度减小。

老师:两位同学都回答得非常正确。

探讨2:也就是说,此时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空气密度大小的变化,那么4点的气压又会如何变化呢?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如何?

学生上讲台展示:A点空气密度变小,气压变小;B点空气密度变大,气压变大。C 点空气密度变大,气压变大;D点空气密度变小,气压变小。气压的大小是B>A>C>D.老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回答的好不好。

学生:好...

老师:嗯,非常棒,掌声鼓励下这位同学。

【等压面的变化】

老师:此时,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都已改变了,

原本地面受热均匀下的等压面状态已经改变了。

于是,等压面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气压升高处,

等压面向上弯曲,气压减小处,等压面向下弯曲

(画示意图)

【空气的水平运动】

老师:接下来水平方向上空气如何流动呢?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答点,思考空气受热上升的原因

实验简单易操作,不仅激发学生求知欲,夜培养了实践能力

小组讨论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案。

【实验活动】(两位学生做实验,有问题时老师再指点。)

实验用品的准备:

长方形、下部开口的亚克力箱,一碗热水,一盒冰块,檀香,打火机,塑料薄膜

活动步骤:

(1)将一碗热水和一盒冰块分别放置在箱内的两端。注意:热水上覆上塑料薄膜,以防水汽蒸发,附着在箱体上,影响实验效果。

(2)在放置冰块和放置热水的盒上方小孔中,分别插入点燃的檀香。观察烟雾在箱内是如何飘动的。

老师:先仔细阅读实验要求和步骤。

老师: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进行实验,谁愿意来?你们在做实验时,要向其他同学解说一下。其他同学在下面要仔细观察冰块与热水之间空气如何运动?

提问1:请##同学上来画出示意图,并告诉我们冰块与热水间气流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展示:在垂直方向上,冰块处气流下沉,热水处空气上升。在水平方向上,气流从冷处流向热处,高空则相反。

老师评价:这位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空气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都说得很清楚。

提问2:根据这个实验,能不能总结出水平方向上气流的运动规律呢?

学生: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流向低压。

老师总结:我们对整个过程做一个总结。当地面受热不均时,会产生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空气密度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高低气压的差异。而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又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我们把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构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边讲边画空图)

【热力环流小游戏】

老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来检验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效果。我们先来看一下游戏规则(PPT)。我们将邀请14位同学来扮演空气分子,分为4组,近地面两组,每组5位同学,高空两组,每组2位同学。教室后的过道为近地面,讲台为高空。之后我们再邀请两位同学扮演“冰”与“火”,随机站在近地面两组同学的身后,此时,作为空气分子的你,应该怎样移动才能形成热力环流呢?

愿意扮演空气分子的同学走出来....你们可以先进行分组,商量下各组应该怎样配合才能完成游戏。下面再来2位同学扮演“冰”与“火”。好了,现在请4组空气分子们就位了。冰与火两位同学可以随机去近地面的两组同学那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他们形成的热力环流是否正确。

老师:他们形成的热力环流正确吗?

学生:正确|不正确

老师:那他们刚才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

学生:人数移动多了,不符合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规律;热力环流应先形成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

老师:这位同学真是火眼金睛,一语道破了这个游戏的两个关键的地方。实验活动拉近了抽象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思考

该游戏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既激起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第一,无论垂直方向上空气分子怎么运动,都必须保证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第二,当地面冷热不均时,先形成空气的垂直运动,而垂直运动又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的变化,进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差异,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最终形成闭合的热力环流。

通过这个小游戏,同学们应该对热力环流又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运用。

【热力环流应用】

老师:我们先把角色转变为探案高手福尔摩斯,看一下你接受的第一个案

子究竟是怎么回事。(音频)

【小组讨论】:你认为谁是凶手?为什么?

老师:我们请这一小组的代表上台来展示他们组的讨论结果。并画出示意图。

学生:首先案发是在晚上,由于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海洋上气温较高,陆地上气温较低,所

以海洋上气流上升,而陆地上气流下沉。在近

地面,陆地气压偏高,海洋气压偏低,高空相

反。因此在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所以甲

在说谎,他是凶手。

老师:同学们,这位同学推理得正不正确呢?

学生:正确

老师:非常棒!说明同学们这节课收获非常大。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并对热力环流知识进行了应用。现在,我们再去看这节课最开始提出的问题,我想已经难不住大家了。那么,在课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城市规划师,你会将绿化带和工厂布局在什么位置呢?有趣的情景故事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学习兴趣更浓厚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堂课始终围绕核心知识——热力环流原理,从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到热力环流知识的运用,形成结构完整的一堂课。其中的两个实验和一个小游戏的加入,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实现了将被动式的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契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游戏环节是对热力环流知识的应用,需要考虑的知识点较多,导致游戏难度较大。课堂表现来看,多数同学还有点搞不清楚状况。

改进:在进行正式的游戏前,教师可以给出提示,比如:同一地点,近地面的空气密度要比高空大;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空气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通过这样的提示去引导学生思考在游戏中如何形成热力环流。

课程最后的总结过于简单,难以达到反复巩固知识的目的。

改进:让学生依据热力环流原理图,说明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和原因。教师以此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还可以发现学生还可能存在的问题。

高中地理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案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 二、教学重难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知识铺垫: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可见光区。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教材P34下面小字体)。 则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做了什么手脚呢?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散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等) 反射(大云层及杂质) 散射 散射的应用:

旭日和夕阳呈红色。这是因为早晚阳光以很大的倾角穿过大气层,经历的大气层要远比中午时大得多,所有波长较短的绿光、蓝光等几乎朝侧向散射,仅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到达观察者(近地面的空气中有尘埃,更增强了散射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应用:冬夜晴无风,早起必有霜;农田烟熏防霜冻;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高处不胜寒;月球昼夜温差大 白天有太阳辐射(加热),但同时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气温不至于太高,但大气逆辐射每时每刻都存在,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14点)左右 月球没有大气层,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升温快,气温很高,温度可达127°C,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温度降至-183°C。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A、B、C三地上空空气柱重量相等,则三地气压值相等;A'、B'、C'横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相等,则;A'、B'、 C'气压值相等。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A'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增大,A'气压值增大;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B'、C'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减小,B'、C'气压值减小。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增大,B'、C'气压值减小,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大于B',B'等于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比四周高,为高压;气压值比四周低,为低压。A'形成高压,B'、C'形成低压。 于是,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高空,空气由A'流向B'、C'。A地上空空气流出,空气柱重量减小,A地气压降低; B、C上空空气流入,空气柱重量增大,B、C地气压升高。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减小,B、C 气压值增大,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小于B,B等于C。A形成低压,B、C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由B、C流向A,热力环流形成。 环节二 请你点击暂停,根据老师刚才的讲解,绘制大气热力 环流的过程示意图。绘制完成后,点击播放。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1min

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空气的水平运动,我们称之为风。 环节三 请你点击暂停,思考这个问题:比较A、B、A'、B'气 压值的大小。思考完毕后,点击播放。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比低压的气压值大。所以,B>A, A'>B'。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所以,B >B',A>A'。综上,B>A>A'>B'。 高压的气压值一定比低压的气压值大吗? 不一定。 高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而言的。在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气压值大于低压的气压值。 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低压的气压值高 于其高空的高压的气压值。 1min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气热力环流。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 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高低差异,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 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比低压的气压值大。 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 感谢你的聆听,希望你有所收获。 20s 教学反思 《大气热力环流》是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2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另外学生必备的空间建构能力还较弱,所以讲授时我用动画演示解决这两个问题,变抽象为直观。我设置了一个绘图活动,学生画完后,我再次讲解帮助其再次梳理过程,从而顺利完成教学重点。最难的是比较不同地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值大小,一定要让听课的学生理清两点:同于水平面上,高压气压值大于低压;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

【教学设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 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实验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生活化的案例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引起学生共鸣。 二、教学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面学习“风”“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打下基础。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如局部地区的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全球范围的大气环流等。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第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空气密度的差异,进而导致气压差异。第三,空气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发生的顺序。第四,空气密度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空气密度变大,气压增大,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减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及原因。 2、能画出同一水平面上受热不均的两点之间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并能据图说出,近地面与高空大气密度的变化和气压高低的状况,进而推导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3、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理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的物理特性。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6: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 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师: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教师精讲] 师: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则降至-183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投影)教材28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 师:很好。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板书)太阳暖地面 (学生读书)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 师:根据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同样,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也属于长波辐射。 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 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研究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研究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说明相干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说明相干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由于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实际基础,所以说本节进修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1 【素养目标】

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认识,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造就酷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义务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造就野外调查和室内尝试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研究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研究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研究、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热力环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老师讲述典故: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山谷住着一个卖臭豆腐的老汉,山腰住着一个烧炭的老翁,然后有一天这个卖臭豆腐的老翁就去衙门状告这个烧炭老板说他的烟气熏的他睡不着觉;烧炭的老翁一听就不乐意了,说老汉的臭豆腐熏的他白天吃不下饭。县令听后,感到茫然,就让两人互换一下,烧炭老翁去山谷,让卖臭豆腐老翁去山腰,可是烧炭老翁又不干了,他说山谷夜晚雨水偏多,不利于烧炭。这时县令更是一头雾水,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呢?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仔细思考后积极回答老师所提问题;2.锻炼自身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讲授: 教师: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扩散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学生:初步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以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简单小结: 教师:导致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地表存在冷和热的差异。也正是因为地表的冷热差异,才导致空气发生上升或者下降的运动,使得高空的气压有了高低之分;同样的,近地面的气压也有了高低之分;高空和近地面之间出现了水平方向的气压差,进而产生了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地理年级高一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最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 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和风形成过程 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大气的水平运动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暖气一般放在靠近接近地面的位置,而空调则放在墙壁上接近棚顶的位置,大家想一想这 是为什么呢?思考问 题, 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想一想大气的热量来源是什么呢?上一单元学习了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太阳辐射分为三个能量区: 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辐射到大气层后是如何将能量传递给大气的?(太阳辐射) 回答问题

转承过渡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能量。太阳辐射为短波辐 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一部分 被大气反射到宇宙空间当中,一小部分被大气层吸收,大 部分到达地面,这个过程叫做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 地表,使地表增温,地面又向四周辐射热量,叫做地面辐 射。地面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被大气吸收, 这个过程叫做大地暖大气;还有一部分被反射回来,为大 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做大气还大地。 注: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 多?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云层越厚,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思考: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昼夜温差大? 陆地和海洋在哪种天气状况下昼夜温差最小? 解答: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的海洋上昼夜温差最小。 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但由于地 思考问题地 面 辐 射 大 气 逆 辐 射 大气 地面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习目标】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保温作用,并解释相关现象。 3.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4.运用示意图等,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绘制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示意图。 区域认知: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对比高空和近地面温度、气压差异,认识垂直高度上对流层内部的大气运动状况与近地面天气状况。 地理实践力: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与热力环流示意图,分析“海陆风”“城市热岛”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运用大气逆辐射相关知识说明温室气体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描述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作用与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难点是“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以及“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教学过程】 课时建议 2课时。 实施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 方式一:利用教材的情境设计“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进行引导、拓展。文献资料形象地说明了两地的风向日变化,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风是大气运动的形式之一,大气运动最重要的能量源自哪里呢? 方式二:以月球和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对比作为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学生很容易得出与大气有关的结论。教师追问:大气是如何缓和地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的?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方式三:由生活经验导入。日常经历告诉我们阳光照射让人感到温暖;和阴天相比,晴朗天气时路面会变得更热……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自然引入学习内容。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展开。 一、运用原理示意图剖析大气受热过程 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图 2.9,也可以借助板图呈现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第一节所学的大气组成知识,重点理解和掌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的原理:太阳辐射加热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加热大气,使大气增温。 二、应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现象,学习生活化的地理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解释相关现象。例如,为什么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为什么高处不胜寒?为什么拉萨被称为“日光城”?通过在抽象的书本知识和鲜活的现实世界之间搭建桥梁,一方面引导学生养成关注身边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另方面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的意识与能力。也可以请学生举例加以说明,在讲解过程中了解其对原理的掌握程度。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展开。 一、通过图—文、图—图转换与核心概念互动,阐释大气保温作用和温室效应 1.教师可以在图 2.9的基础上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利用图示法直观呈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理解大气在获得热能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一作用是通过“截留加补偿”的方式共同完成的,即大气截留了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然后依据自身温度向外辐射,射向地面的部分即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

【地理】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说出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 产、生活对大气的影响。 2、知道并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地理现象。 3、绘制并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理解三种力对风向与风速的影响。 (二)课时教学目标 1、绘制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2、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三、〖重点难点〗 1、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变化的关系。 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四、〖教学时间〗:2022年10月28日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六、〖新课讲授〗 (一)导课:图片导课(空调、暖气),空调使室内每个角落凉爽是通过传导作用实现的吗,不是,是通过冷空气的运动实现的,暖气使室内每个角度都温暖也不单单是热传导,还有是暖空气的运动实现的。空调通常安装在上部,暖气通常安装在下部,我们看看通过今天学习大气热力环流能否解释这一现象。 (二)新课: 展示:学生回答“问题学习工具单”中“预习评价”中的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体知识) 演示实验: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大气受热如何运动,遇冷如何运动及环流是什么形式。

教师演示实验,同学们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同学们直观的了解大气运动) 讲解:教师讲解大气热力环流过程(补充气压和等压面概念) 低压高压低压 高压低压高压 B (冷) A (热) C(冷)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点涉及知识面比较广,逻辑性、抽象性强,学生理解较难所以教师要重点讲解这一知识点) 转折:大气热力环流中有很多规律反应出气温、气流、气压之间的关系 讨论思考:同学们结合以下五个问题探究气温、气流、气压之间的关系 1、近地面气温和空气垂直流动的关系? 2、近地面气温与气压变化的关系?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变化与高空气压变化的关系? 4、水平方方向上气流怎么运动? 5、近地面气温高地区等压面如何变化(上凸或下凹),气温低地区气温如何变化(上凸或下凹)? 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并派代表回答并讲解。教师评价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突破难点,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及时引导点评) 巩固练习:了解了其内在联系,通过练习题检测同学们对本部分知识点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找到易错点并纠正) 转折:那么、有哪些典型的局部的大气环流过程呢? 应用拓展: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间热力环流 同学们结合教材37页、38页案例、活动完成相应的问题。 通过问题的解答了解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陆间热力环流。 讨论回答,结合大气受热过程讲解该现象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师评价并补充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位于地理1第二章第一节,在教材结构体系中承接地球的外部圈层, 对大气圈物质组成、垂直分层展开详细表达,深入学习大气圈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与此同时, 本节课程内容中涉及到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变化与大气运动特征的相关知识,为下一节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奠定良好. 根底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难点:热力环流的应用于风向的判读

课前准备 教材、笔记本、白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结合?台海使槎录?中关于台湾和福建两地早晚风向差异,绘制示意图演示“内 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引导学生绘制早晚海峡两地的风向 差异,提问学生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追问学生这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绘制台地与内陆风向示意图,思考并答复风向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海陆之间受热状况不一样导致气压产生差异,白天海洋升温慢,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两侧陆地,夜晚海洋降温慢,气压低,风从两岸吹向海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绘图水平,提升课堂参与程度,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绘制或用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讲解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被地面吸收转化为地面辐射,之后被大气吸收转化为大气辐射的过程.补充讲解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相关知识,说明太阳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达在反射、散射和吸收等方面,但是由于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所以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吸收转化为地面长波辐射.要求学生解释“高处不胜寒〞,为什么海拔越高的地方气温越低.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叙述大气运动最根本的状态与原理,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根底,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根底。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物理学学问,地理和物理学科的根底较差的同学对学习本课时内容会有肯定的影响。 (1)人地协调观:同学依据示意图简洁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根本原理,了解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联系,能简洁画出热力环流的过程图解释热岛环流等相关自然 现象。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化“绿色生活,爱护大气〞思维,。 (2)综合思维:运用大气受热、热力环流、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说明有关温差大小、温室效应、海陆风、风向等实际问题。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图文材料,熟悉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分析大气受热状况,以及温室原理,并能联系实际观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现象,并会用相关学问解释。 1.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2.难点:大气减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原理及现象 多媒体自制教具 (一)引入课题 问1.生活中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是先到达山顶还是先到山麓? 问2.山顶气温高还是山麓气温高? 问3.为什么先到达的反而气温更低? 过渡:要答复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地球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减弱作用 地球上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的接收和转化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多媒体展现?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首先到达地球大气上界; 接着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受到大气对其的反射、散射和汲取作用。 最终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外表,其中局部被反射,局部被汲取。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 太阳辐射要到达地球,要经过大气层,那也就是要经过大气层的减弱作用汲取、反射与散射。 〔拓展〕反射作用: 特点:无选择性 〔1〕反射主体: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明显。 〔2〕规律: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明显。所以,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就是由于云的反射作用削减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散射作用: 特点:有选择性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中的一局部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周八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局部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散射作用有选择性,空气质点有力量散射波长小于自身直径的光。可见波长越短的光,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示范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四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第二课时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第三课时主要介绍风的形成以及高空风和地面上的风受力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和“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2.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理解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 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 (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身边的地理现象产生好奇的心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板书标题,学生熟悉课本。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老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近地面大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吗?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是的,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次是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这层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通过课件展示这个过程。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同步备课课件教案(人教版201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和大气受热过程有关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清代黄叔儆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思考: 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 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新课讲授】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大气的受热过程。 【问题1】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为什么? 读课本P34页找出问题的答案 1.能量来源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辐射类型 学生对照图片说出图中的辐射类型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3.受热过程 展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关注学生的语言逻辑与准确性) 【问题】

指出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和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提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短波辐射)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自主探究学习,学生阅读课本找解决问题。 【问题2】 大气逆辐射是什么?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 读课本P35页找出问题的答案 1.大气逆辐射 结合图片,分析大气逆辐射的作用 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地面的长波辐射极少部分穿过大气,绝大部分被吸收。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 结合图片受热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保温作用的含义。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活动】 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地球有大气,而月球没有大气。地球和月球表面的辐射过程如图2.10所示。 1.观察图 2.10,找出地球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途径。 2.说明上述辐射途径对地球昼夜温差的影响。 3.说明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的原因。 (提示:1.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作用;大气逆辐射; 夜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和散射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夜晚: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将一部分热量返还地面。 使得地表温度变化较为和缓。 3.月球没有大气,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迅速升温;夜晚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温度迅速下降。) 三、大气热力环流 通过视频泰国清迈欢度天灯节导入,从日常生活现象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础知识阅读课本,自主探究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结合《台海使搓录》中关于台湾和福建两地早晚风向差异,绘制示意图演示“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引导学生绘制早晚海峡两地的风向差异,提问学生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追问学生这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绘制台地与内陆风向示意图,思考并回答风向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海陆之间受热状况不一样导致气压产生差异,白天海洋升温慢,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两侧陆地,夜晚海洋降温慢,气压低,风从两岸吹向海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提高课堂参与程度,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渡】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炙烤着大地,是不是一定也把大气给我们烤热了呢?其实则不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的内容,说说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几个环节? 【学生回答】1、太阳辐射过大气层。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分析】“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然而从前面的内容来看,似乎并不是太阳辐射直接让大气受热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做了什么手脚呢? 大家一起看课件播放的图片。

【教学设计】大气热力环流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统编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理解大气运动需要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在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上解答了“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及“大气是怎样运动的”这个问题。教材篇幅较少,三幅示意图展示了受热前后大气气流的运动和等压面的变化。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城市热岛环流,活动的形式绘制海陆风。山谷风相比较海陆风和城市风比较抽象,但教材中没有体现,在上课过程中加入了山谷风的学习。教材中热力环流的文字内容不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课标要求是利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所以上课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各种情境的示意图,增强学生对示意图的理解和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 1、会画示意图,运用综合思维,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2、结合区域特征,解释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区域认知) 3、设计小实验验证热力环流,提升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教学方法:实验展示、问题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播放重庆山火“以火灭火”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何添一把火,反而能扑灭重 庆山火?这和大气运动有关系。认真观看以 2022 年重 庆山火的灭火 方法这一真实 情境导入,激发 学生兴趣 知识链接在学习大气的运动之前,我们先来学习 两个概念。 ①气压。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压,数值上 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 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空气密度越大, 气压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低。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海拔升 高,气压降低。但是,注意这里有个前 提,是同一地点!高、低压是针对于同 一水平面而言。 ②等压面。我们把气压值相同的点组合 成的平面,称之为等压面。如果地面受 热均匀,等压面和等高面平行,受热不 均,大气运动,等压面就会发生弯曲。 (1)下面我们把等压面发生弯曲后的 气压情况来进行排序。 (2)我们来进一步观察,气压最高的 ①地和气压最低的针对第一个问题, 学生代表回答① >②=③=④> ⑤,并简述排序理 由。第二个问题, 学生一起回答,得 出高凸低凹的结 论。第三个问题, 规律应用,学生代 表回答:⑥<⑦。 热力环流中对 等压面的理解 难度较大。本环 节将气压和等 压面的知识学 生放在前,通过 形象记忆和应 用,理解气压的 高低和大气密 度的关系,及同 一水平面气压 高低变化对等 压面的影响,为 理解热力环流 原理打下基础。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含解析

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原文】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核心素养定位 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能够射到地面;近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被截留。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指点迷津】 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波长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地面辐射的波长也就比太阳辐射的要长。相对而言,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知识点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

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2.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增温 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判断 (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3)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4)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知识链接] 1.太阳辐射强度 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主要受太阳高度的影响。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又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大气受热示意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