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师表-诸葛亮教案讲义

出师表-诸葛亮教案讲义

出师表-诸葛亮教案讲义

教学目标

1、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

2、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教学重难点

1、朗读、翻译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

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课题:24、《出师表》

二、释题,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4.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

中的停顿。

3.正音。

崩殂(cú)侍(shì)卫陟(zhì)罚臧否(zàngpǐ)郭攸(yōu)之以遗(wèi)陛下裨(bì)补阙(quē)漏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阵和睦倾颓(qīngtuí)苟(gǒu)全

猥(wěi)夙(sù)夜庶竭驽钝(shùjiénǔdùn)斟酌(zhēn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诹(zōu)遗诏(yízhào)

4.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四、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板书)

明确:1.宜开张圣听。

2.昭平明之理。

3.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4.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5.亲贤臣,远小人。

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五、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

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板书)

明确:四个方面的建议: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4.励精图治。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对照书上注释,试着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本文是诸葛亮为北上伐曹而给刘禅上的奏疏,但只在第七、八两段各有一句涉及北伐,其余内容都与北伐无直接关系,而只是对刘禅提出劝告和建议,这是不是文不对题?为什么?

明确:这绝不是文不对题,而是因为诸葛亮此次上表虽然是

为了请命出征,但主要意图却在于劝谏刘禅“内修政理”,并向他提出有关的建议。根据史料,我们知道,刘禅一贯平庸无能,朝政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负责处理。此次诸葛亮出师北伐,势难匡误救失,对国内政局是很忧虑的,因此他只有提出建议并荐人自代。这正是针对蜀国当

时朝廷形势而定的。

二、以上我们分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在文中第1、2、3、4、

5、8这几段中陈述的,那么,

6、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1.朗读第6、7段。

2.学生口头翻译第6、7段。

3.讨论第6、7段的大意。

(1)第6段是追怀先帝知遇之恩,概括写自己不顾危难,二十多年来以效忠先帝为己任。

(2)第7段侧重写先帝托孤后,五年来自己竭忠尽虑地具体谋划。

4.明确作用:这两段的作用在于说明此次出师伐魏乃秉承先帝遗志、事在必行之举,同时也是“我”竭尽忠诚,责无旁贷的职分。

三、再次朗读第6、7段。思考:这两段和全文关系是怎样的?即出师伐魏与修明政治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1.从本文写作的背景来看,“修明政治”是早在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的一整套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现在重新提出,目的在于为出师伐魏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北伐无后顾之忧,所以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2.作为议论文来看,出师伐魏事在必行,正是叮嘱后主修明政治的论据。正因为诸葛亮必须出师进驻汉中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所以不能不切嘱后主好自为之,不能不把斟酌的损益、进尽忠言的重任委之于攸之、棉、允。

3.从表达方式上看,六、七两段可以说突出地体现了“表以陈情”的特点。《三国志,诸葛亮传》把这份上书原称为“疏”,《昭明文选》始定名为“出师表”,大概正是充分注意到它在表达上的特色。以陈情的方式叙自己报效先帝的衷曲,不仅增强了感染力,也大大加重了所提建议的分量:修明政治这件大事可是关系重大得很啊!不能不靠

你后主“自谋”啦!千万不可有负先帝啊!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四、第6、7段没有直接谈修明政治的问题,但却有力地服务于这一中心,那么请找一找,还有哪些话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明确:第1段开头两句。第一句起首以先帝创业立言,唤起刘禅对自身所负重任的重视,接下来讲形势严重,说明修明

政治的必要性。第二句讲幸赖先帝善于用人,还有一批忠臣志土,说明修明政治尚具备有利条件。从表达上看,语意凝重,定下全文基调。

五、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明确: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六、综合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1.中心思想: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教师进行抽查。

2.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一、分析形势,劝勉刘禅,提出建议。

二、自叙经历,抒发感情,表达决心。

三、点明全篇主旨。

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节课上得比较成功,但也有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补充内容

出师表教学教案

出师表教学教案 《出师表》教案篇一 出师表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 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 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 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 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 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 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 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出师表》教案范文(精选3篇)

《出师表》教案范文(精选3篇) 《出师表》教案1 【教学要点】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课文中的几种判断句式。 4、了解__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5、了解__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__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__内容。 3、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__内容。 2、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__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__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⑴与吴国通好;⑵加强内政建设;⑶平定南方叛乱。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3篇)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教学重点: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 jin zh zng p zho yu y wi 崩殂忠谏陟罚臧否昭攸祎以遗陛下 b qu wi s sh ji ndn fi zhng ji 裨阙猥夙庶竭驽钝菲彰咎 zu zho 咨诹遗诏 四、析文。

出师表-诸葛亮教案讲义

出师表-诸葛亮教案讲义 教学目标 1、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 2、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教学重难点 1、朗读、翻译 2、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

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课题:24、《出师表》 二、释题,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明确:“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常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等。 2.“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3.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明确: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犹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4.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

中的停顿。 3.正音。 崩殂(cú)侍(shì)卫陟(zhì)罚臧否(zàngpǐ)郭攸(yōu)之以遗(wèi)陛下裨(bì)补阙(quē)漏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阵和睦倾颓(qīngtuí)苟(gǒu)全 猥(wěi)夙(sù)夜庶竭驽钝(shùjiénǔdùn)斟酌(zhēn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 咨诹(zōu)遗诏(yízhào) 4.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四、请在课文中摘引原句,说说诸葛亮对国家大事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板书) 明确:1.宜开张圣听。 2.昭平明之理。 3.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4.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5.亲贤臣,远小人。 6.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五、请把这六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

《出师表》优秀教案

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

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诚:的确、确实。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追:追念。报:报答。宜:应该。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

《出师表》教案 部编版

23 出师表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4.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23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疏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文的第一流杰作,其文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师补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庆)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劝说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谥忠武侯。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有《诸葛亮集》。 2.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多为臣子向君主陈说请求和愿望。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1.自由读。 生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读音障碍,自主朗读课文。 2.听范读。 播放朗读音频,生根据朗读音频和课件出示,明确疑难字的读音。 崩殂.(cú)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pǐ)费祎.(yī)以遗.陛下(wèi)裨.补(bì)阙.漏(quē)性行.淑均(xíng)行.阵(háng)

出师表(教案)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2 难点:目标2 教具: 预习指导: 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 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 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5)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3)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出师表》优质教案

23 《出师表》同步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为之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文字质朴,情感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慨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资料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临行前,他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3.知识链接 表是中国古代下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的《报燕惠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表”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之类的话。著名的有李密的《陈

《出师表》教案(10篇)

《出师表》教案(10篇) 《出师表》教案1 三维目标: 1、掌握古汉语知识,特别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培养文言文语感; 2、培养学生以读导悟理解课文的能力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技能; 3、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体会精炼、质朴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难点: 以读导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诵读、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默读课文(快速),要求整齐朗读,同桌之间纠错。 2、列出三个词语,并分析古今异义,教师点明一字就是一词:卑鄙开张痛恨 3、列举词语,学生变换形式朗读,读出节奏感,然后再在全文中找出来排比、对偶的句子再读。 板书:开张圣听引喻失义妄自菲薄(音乐美:铿锵有力,适合齐读) 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 1、用心去听,感受教师的情感和语气; 2、画出你觉得最美的句子并且小声试读; 三、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深情 1、学生尝试有感情大声朗读,或同桌互读; 2、学生找出优美的句子,先分析,再带着情感范读;(引导重点句的讲

析,以读导悟) 3、演习最后一段,抓住诸葛亮哭的原因,激发学生去想象当初写作的起因背景,从而体会深沉的情感。 4、分析刘禅形象以及他和诸葛亮的特殊关系,想象刘禅读了此文的情景,并由此去品味文章情感; 5、举例说明这篇文章的影响,引出李密的《陈情表》并推荐; 6、情感迁移,朗读杜甫的《蜀相》。 四、作业:收集史料,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和同桌交流。 《出师表》优秀教案2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室资源优势,将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在读、讲、议、写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习,基本具备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对在网络教室里的学习很感兴趣,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较好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2、朗读课文,疏通文句,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学会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网络课程资源,阅读体悟,自主、合作、探究,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出师表》优秀教案

出师表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吗?它说的是诸葛亮与刘备的故事。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代,他为兴复汉室,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抗争,在兵败失利的情况下,曾三次屈尊到诸葛亮隐居的隆中(湖北襄阳)茅屋中拜访他。诸葛亮感其“三顾茅庐”之恩,就答应随其出山,接着就是奉命出使东吴,完成了联吴抗曹的使命。在赢得赤壁大战胜利之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他又接受刘备临崩托孤的重任,扶持后主刘禅。因此诸葛亮对刘禅既有臣下对皇上的恭敬与忠诚,又有长辈对下一代的关怀与期望。刘禅是个年幼的皇帝,诸葛亮对他很不放心,在自己亲领大军出师伐魏之前,写了一份“表”规劝和告诫刘禅。这份“表”,后人称之为“出师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 《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中的杰作,是一篇使人动感情的好文章,其人其文历来为后人所景仰。陆游曾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较难,学生总结不出来就自己直接告诉她们)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奏表的特点。 2 了解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了解他的施政主张,特别是他对后主刘禅的劝勉。 3 掌握本篇的词语。 4选背课文,积累文化。 教学重点 1 掌握本篇的词语。 2 了解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了解他的施政主张,特别是他对后主刘禅的劝勉 3 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及“表”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背景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三、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听录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正音。 崩殂(cú) 侍(shì)卫陟(zhì)罚臧否(zàngpǐ) 郭攸(yōu)之费棉(yī) 以遗(wèi)陛下 裨(bì)补阙(quē)漏性行淑均(xìngxíngshūjūn) 行(háng)阵和睦倾颓(qīngtuí)苟(g ǒu)全 猥(wěi)夙(sù)夜庶竭驽钝(shùjiénǔdùn) 斟酌(zhēnzhuó)以彰(zhāng)其咎(jiù)

《出师表》教学教案

《出师表》教学教案 《出师表》教学教案 一、主旨概述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教案(共6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3、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记叙,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理解、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相关历史与人物(作者、刘备、刘禅、先汉、后汉) 2、了解“表”这一特殊文体 3、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4、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检查预习(10分,每空1分) (一)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三国(朝代)时蜀汉(国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人名)。 2、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国名)前写给后主的一篇奏章,文中提到的“先帝”指的是刘备(姓名),“陛下”指的是刘禅(姓名)。 3、本文的体裁是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4、第6节中可以概括出一个成语是三顾茅庐,这一成语常用意思是诚心诚意地邀请。 三、引导自学 (一)作家作品 1、学生介绍作者与相关历史、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政治家、军事家。(本文作者,人称“卧龙”。) 刘备:三国时期蜀国的建立者,“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留下千古美谈。(本文中的“先帝”,《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 刘禅:刘备的儿子,蜀国第二代皇帝,昏庸无能,人称“扶不起的阿斗”,有“乐不思蜀”的典故。(本文中的“陛下”,与“先帝”对指亦称“后主”) 先汉:西汉(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公元25年更始帝刘玄) 后汉:东汉(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公元220汉献帝刘协) 2、学生介绍“表”这一古代文体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3、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以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

《出师表》课文讲义

一、课文基础梳理 1、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成为主要谋士,被任命为丞相。他励精图治,赏罚分明,通 兵法,著有《诸葛武侯集》。 2、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议论和叙事,又往往带有抒情色彩。它与古代其他文章形式一样形成了一种文体。说: <爱莲说><捕蛇者说>铭: <陋室铭>.记: <小石潭记> 出师表就是在军队出征之前写给君主 表明请求和愿望的奏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3、崩殂(cú)疲弊(bì)陛下(bì)恢弘(hóng)妄自菲(fěi)薄(bó)以塞(sè)驽钝(nú)陟(zhì)罚臧(zāng)否(pǐ)裨(bì)补阙(quē)漏郭攸(yōu)之费祎(yī)行(háng)阵和睦长(zhǎng)史猥(wěi)自夙(sù)夜忧叹以彰其咎(jiù)咨诹(zōu)以遗(wèi)陛下斟(zhēn)酌(zhuó) 损益 4、重点字词(1)崩殂:帝王死(2)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3)菲薄:轻视(4)恢弘:发扬扩大(5)引喻适义:称引恰当(5)陟(奖)罚(惩罚)臧(善)否(恶)(6)异同:不同(7)昭…..之理显示治理(8)淑均:善良公正(9)倾颓:倾覆衰 败(10)倾覆:兵败(11)布衣:平民(12)躬耕:亲自。(13)闻达:做官扬名(14)猥:辱(这里指:降低身份)(15)驱驰: 奔走效劳(16)夙夜:早晨(17)不毛:荒凉的地方(18)庶竭:希望(19)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比喻才能平庸(20) 攘除:铲除。(21)彰:表明(22)斟酌损(减少)益(增加):考虑(23)慢:怠慢(24)以彰其咎表明过失(25)以咨诹善道:询问(26)雅言:正确(27)临表涕零:面对眼泪(28)之秋:时(29)良实:善良、诚实的人(30)偏私:偏爱私心(31)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5、古今异义词: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非常憎恨。)②臣本布衣(古义:贫民百姓。今义:布做的 衣服。)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④由是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⑤开张(今义是商 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⑥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⑥由是感激,遂 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奔走效劳。今义:开车走)⑦后值倾覆(古义:兵败。今义:倾倒覆盖。) ⑧引喻失义(古义:适宜,恰当。今义: 意义,含义)⑨不宜异同(古义:差异。今义:不同与相同)⑩临表 涕零,不知所言(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⑾晓畅:(古义:精通熟练今:作文通顺明白)单音词古今异义的更多:先、崩、弊、诚、义、否(pǐ)、遗(wèi)、愚、阙、雅等。应当注意加以分辨。 6、一词多义:道:①中道崩殂(路)②得道多助(施行仁政)③ 咨诹善道(道理)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若: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果)②曾不若孀妻弱子(如)③若为佣耕(你)鄙:①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鄙野)③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诚: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②帝感其诚(诚心)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效:①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②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于:①忘身于外者 (在)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以:①以光先帝遗德(用来)②策之不以其道(根据)③悉以咨之(拿)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⑤不以物喜(因为)⑥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⑦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⑧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⑨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遗:①以光先帝遗德(遗留)②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行:①性行淑均(品行)②行阵和睦(古代军制,20人为一行)所以: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②此臣所以报先帝(用来) 7、词类活用:①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②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大。)③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④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作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⑤亲贤臣。(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⑥远小人。(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⑦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顽的人。)⑧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作动词,怠慢。) 8、通假字:①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表余数。③简(通“拣”)选拔。 9、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10、《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二、课文分析 1、第一部分分析 ①第一段重点字词: 崩殂:死亡。疲弊:人力物力疲惫困乏。秋:时机。诚:的确。殊遇:特别优厚的待遇。宜:应该。遗德:遗留下来的美德。以塞:以致。忠谏:忠臣进言规劝.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1)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指出其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3)提出具体建议。①“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4)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

出师表教案

诸葛亮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解背景[刘小禾7] 和疏通文意结合,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不搞逐字逐句翻译。 二、本文结构层次有多种划分方法,教学时不过于纠缠其中,应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最终目的。理清思路后,更易于背诵。 三、“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1、背景简介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也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2、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3、对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齐读,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指明危机,提出建议。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作业:疏通理解课文,熟读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请同学翻译第一部分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问题探究。第1自然段

出师表教学教案【精选7篇】

出师表教学教案【精选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这次为您整理了出师表教学教案【精选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出师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了解奏表的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等名言。 3、掌握本篇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1、介绍文章的背景。 2、正音、诵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我先把诸葛亮的情况,主要是诸葛亮写《出师表》时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2、解题“表”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3、检查预习 殂(cú)陛(bì)以塞(sè)忠谏陟(zhì) 臧否(zāngpǐ)攸(yōu)祎(yī)以遗(wèi)陛下 咨(zī)裨(bì)阙(quē)漏颓(tuí)桓(huán) 闻(wèn)达猥(wěi)危难(nàn)二十有(yòu)一年 夙(sù)驽(nú)攘(rǎng)彰(zhāng)咎(jiù) 诹(zōu)涕(tì) (二)朗读 1、可叫三四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 2、读毕酌情讲评。 (三)默读。 让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四、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 2、初步理解并概括各段内容。 《出师表》教案篇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