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A、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B、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A、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B、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谁知道有关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有关知识。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二、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疲弊陛下恢弘妄自菲薄以塞驽钝陟罚臧否裨补阙漏郭攸之费祎行阵和睦长史猥自夙夜忧叹以彰其咎咨诹以遗陛下斟酌损益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三、分析:

ﻬ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听视频朗读再次品味语气和停顿。

2、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诚实:在,确实。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殊遇:特别厚待。遗德:遗留的美德。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翻译第2段。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昭:显示,表明。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行阵:队伍,指军队.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兴隆:兴旺发达。倾颓:倾覆衰败.未尝:没有一次。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7、翻译第6段。

躬:亲自。苟全:苟且保全。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感激:感动、激动。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有:通“又”,表余数.

8、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职分:职责.

9、翻译第8~9段。

效:重任。不效:不能实现。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不胜:不尽。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异义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非常恨。

布衣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今义:布的衣服。

ﻬ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秋古义:时今义:秋季

2、一词多义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 : 名词用为动词, 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 :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 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 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 表目的, 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 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读了本文你知道这篇表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二、分析:

ﻬ1、关于文章的脉络。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说:一是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的显示出来了。1)诸葛亮跟后主刘禅有两种关系,一是君臣关系,二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之间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此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出师后国内政局就成了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个问题解决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表中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2)北伐的决策是诸葛亮的决策。作者在这篇抒情式的表里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之人。据以上说明可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君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

第四部分(9段)表文的结束语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2、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了三条建议。

A、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B、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A、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

4、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

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阅读第二部分段思考

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1、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2、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阅读第三段,思考

4、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5、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四、理解练习:(见课件)

五、小结: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附:板书设计

出师表

诸葛亮

说告诫提建议—-寓情于议

报先帝忠陛下——寓情于事报先帝忠陛下

提要求明责任——寓情于议

语文初三上人教新资料第24课(出师表)拓展资料(5篇)

语文初三上人教新资料第24课(出师表)拓展资料(5篇) ①出师一表真名世 公元221年秋7月,蜀汉章武元年,即位不久的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诸葛亮等大臣反对,发兵大举进攻东吴。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次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临死前将国事托付与丞相诸葛亮。后主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封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从此,诸葛亮成为蜀汉事实上的决策者。如今,诸葛亮42岁。 当政之后,诸葛亮首先和吴国停战,再度交好,如此就解除了来自东面的威胁。“安居平五路”解决了燃眉之急。然后在国内致力进展生产,积蓄军粮。然后便开始了所谓的“连年征伐”。 我们先来看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对得蜀之后的计划:“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那么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能够看到诸葛亮当政之后的作法是完全按部就班来的。只是其中的“那么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是不可行了,因为荆州如今差不多在东吴手中了,如今便只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一途了。 “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之后,如此就该开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了。西羌由于马超的缘故,一直都特别支持蜀汉政权的,而南中的少数民族,就不是能“抚”平的。因此“三年春,亮率众南征”,七纵七擒,南中平。如此,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有些人一直以为诸葛亮的北伐误国误民,使得蜀国民生凋敝,最终亡于晋。事实上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北伐是必须的。 从表面看来,当时天下呈三分之势,相互牵制。但实际上,在刘备东征失利后,蜀汉的形势是最严峻的。猇亭一战,大军死伤过半,本来就危险的蜀汉犹如雪上加霜;再看一下三国的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再看一下地理方面,要明白,在唐朝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黄河流域,而广大的长江、珠江流域基本上特别贫瘠的,特别少开发。至于蜀地,虽有天险,然而也是由于太多的山区,尽管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然而也不能和占据中原广大土地的曹魏相抗衡。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无一不是以地为本,以人为本,地域特别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力的强弱。面积大的国家,收成和生产力高,人口增长快,兵源和军饷充裕,在军事上就占到了决定性的优势。历代的兵家,均是寸土必争。而当时曹魏确实是占据着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中原黄河流域地区以及北荆州。而东吴所处的江东即南荆州、交州以及扬州,蜀汉所处的益州、南中相比来说是特别贫瘠的。 那么,有人就会认为了:既然蜀汉处于劣势,那么就应该全力进展内政为上,以逸待劳。然而曹魏政权会如宋襄公一样任你进展,等到你进展好了再和你开战?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放弃军事确实是自取灭亡。在这种意义上讲,北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不仅如此。 如今荆州已失。蜀国经历大败,魏国却有渔人之利,此消彼长,力量更是悬殊。关中差不多成为魏国的首号攻击目标。尽管再度和吴国联盟,然而两国关系亦不牢固。蜀国进展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自力更生。但单纯的防备又不太可能给予足够保证。因此,蜀国只有先发制人,出兵伐魏。 而在当时的当时曹魏政权尽管差不多完全统一了中国北方。开始休养生息。然而仍未完全巩固稳定,人心也完全归化。百姓们一旦过开了和平时代的生活,经济上有了起色,对现任统治者便不太会有极端的反感情绪。任由如此的局面连续下去,曹魏政权的统治便越来越有根基,对原来的东汉刘氏政权的忠诚度也就更淡了。长此以往,蜀汉仅存的“正统”有时势必丧失殆尽。因此,北伐也是不得不为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A、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B、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A、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B、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谁知道有关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有关知识。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二、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疲弊陛下恢弘妄自菲薄以塞驽钝陟罚臧否裨补阙漏郭攸之费祎行阵和睦长史猥自夙夜忧叹以彰其咎咨诹以遗陛下斟酌损益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三、分析: ﻬ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听视频朗读再次品味语气和停顿。

2、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诚实:在,确实。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殊遇:特别厚待。遗德:遗留的美德。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3、翻译第2段。注意下列词语的含义。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昭:显示,表明。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4、翻译第3段。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5、翻译第4段。 晓畅:通晓,精通。行阵:队伍,指军队.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6、翻译第5段。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兴隆:兴旺发达。倾颓:倾覆衰败.未尝:没有一次。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7、翻译第6段。 躬:亲自。苟全:苟且保全。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感激:感动、激动。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有:通“又”,表余数. 8、翻译第7段。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职分:职责. 9、翻译第8~9段。 效:重任。不效:不能实现。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不胜:不尽。涕零:流下眼了.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异义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非常恨。 布衣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今义:布的衣服。 ﻬ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秋古义:时今义:秋季 2、一词多义 效

广东省惠东县七五六地质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24+出师表》学案(含答案)1+新人教版

24 出师表 第一课时 课前自学 读一读,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 崩殂(cú)菲(fěi )薄裨补(bì)遗(wèi)陛下 祎(yī)攸(YōU ) 阕(quē)陟(zhì)罚 臧(zāng )否(pǐ)行(háng)阵猥(wěi)自 夙(sù)夜驽(nú)钝诹(zōu )攘(rǎng)除 斟酌(zhēn zhuó) 教学目标 1、翻译字、词、句。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3、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课堂活动: 一、了解《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导入新课。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接着听录音,再个别学生读。 四、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五、老师点拨,并用提问的形式完成下列问题。 1)、古今异义词: (1)布衣:本文中的古义是贫民百姓;今义是布的衣服。 (2)痛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今义是深切地憎恨。 (3)卑鄙: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义是品质恶劣。 (4)感激:古义是感动、激动;今义是由衷感谢。 2)、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贤臣。——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远小人。——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3)、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感激 由是感激。——激动。臣不胜受恩感激。——感谢。 4)、通假字 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表余数。 5)、常见虚词 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九年级语文:28.出师表·电子课文(附译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语文电子教材 / 九年级语文电子教材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28.出师表·电子课文(附译文)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彼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官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021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24课同步知识点测试题附答案不全

《三顾茅庐》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 A.拜谒.(yè)鄙.贱(bǐ)半晌.(shǎng)顿开茅塞.(sài) B.吴会.(huì)存恤.(xù)豫.州(yù)箪.食壶浆(dān) C.愧赧.(nǎn)沃.野(wò)傲.慢(ào)如雷贯.耳(guàn) D.纶.巾(lún)鹤氅.(chǎng)侥.幸(jiǎo)思贤.如渴(xi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C ) A.待立枉临徐步而入顿首拜谢 B.倾颓谬举民殷国福名微德薄 C.荆州愚鲁帝室之胄迄无所就 D.争峰苍生顶足之势曲赐教诲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C ) A.纶.巾/涤纶.衣冠./面如冠.玉顿开茅塞./塞.翁失马 B.愧赧./显赫.迄.今/傲然屹.立消失殆.尽/消极怠.工 C.画轴./压轴.殷.红/民殷.国富屏.人促席/天然屏.障 D.嘱.咐/瞩.目拜谒./竭.尽全力谬.以千里/戮.力同心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存恤衣襟拔云雾荒芜田亩鼎足之势 B.疏懒傲慢齐桓公空老林泉经世奇才 C.躬耕挟持飘飘然国险民富犬马之劳 D.教诲顷颓五丈原三顾茅庐名微德薄 5.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 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B.汉室末胄,涿郡愚夫。

C. 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 D.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 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 A.欲伸大义于天下。译文: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B. 挟天子以令诸侯译文: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C.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译文:可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 D. 是殆天所以资将军。译文:这是懈怠的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7.《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诸葛亮——火烧新野 B. 曹操——火烧乌巢 C.关羽——火烧赤壁 D.陆逊——火烧连营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痛恨) B.曲.赐教诲(敬辞,表示对方降低身份) C.开.备愚鲁而赐教(启发) D.玄德屏.人促席而告(使回避) 9.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A.“三姓家奴”是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的典故,特指袁绍,意在讽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以身侍贼的人。 B.草船借箭、空城计、三气周瑜、借东风等情节都能表现诸葛亮的“智绝”。 C.三国是刘备死后出现的,首先称帝的是曹丕。 D.从“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 10.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 B.刘备思贤如渴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 ....,使偷盗者惊恐地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箪食壶浆 ....,热情地犒劳他们。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导读: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作者、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出师表》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第24课出师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崩殂(cú)恢弘(hóng)疲弊(bì) B.攘除(rǎng)裨补阙漏(quē) 猥自枉屈(wěi) C.陟罚臧否(fǒu) 以遗陛下(wèi)性行淑均(háng) D.陟罚臧否(zhì) 夙夜忧叹(sù)斟酌损益(zhēn zhuó) 答案:C 解析: 分析:C项“否”应读pǐ,“行”应读xíng。 点评:考查学生对常用字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句中“以”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答案:D 解析: 分析:D中“以”的意思是“把",D项中“以”也是“把”的意思。A项,“以"的意思是“以致";B项,“以"的意思是“来”;C项,“以”的意思是“因为”。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掌握. 3.下列句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亡命天涯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A项中“亡”是“丢失”的意思;B项中“亡”是“无”的意思;C项中“亡”是“逃亡"的意思;D项中“亡"是“灭亡”的意思。 点评: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掌握。 4.下列朗读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不胜受恩感激 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以塞/忠谏之路也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答案:D 解析: 分析:D正确的停顿应为: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点评:考查断句能力.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太守谓谁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立闻亮卒卒闻有所获 D.发病而死发闾左谪戍渔阳 答案:B 解析: 分析:B都是“曾经”的意思.A。告诉/为,是;C。死/最终;D.引发/征发。 点评:考查学生的词义辨析能力. 6.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ﻫ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答案:C 解析: 分析:C项这里“恢弘”是动词,“发扬”的意思. ﻬ点评:考查学生的词义辨析能力.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 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C。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河北省沙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24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

24 出师表❶教案➷ 目标定位知识目标 1. 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反复诵读文章,注意生字词及朗读情感基调、节奏。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重点) 2.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难点)情感 目标 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第1课时 目标定位 1. 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反复诵读文章,注意生字词及朗读情感基调、节奏。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

第2课时

☞目标导学一:把握重点,理清脉络 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 ‖教学提示‖☞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目标导学三:赏读表文,学习写法 明确: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 小结:《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 学生讨论交流,就“如个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第23课《出师表》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3.《出师表》(诸葛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理解本文内容。 3、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4、结合文章品析诸葛亮的形象,感受其忠诚尽责的可贵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合作疏通文意,通过问题引导,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及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感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责任 感和使命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上表目的。 2、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语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西游记》和《水浒传》已被收入初中“名著导读”之列,那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在其中有一个人物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甚至于崇拜,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被奉为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献策,尽显其智慧与才华。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出师表》,去感受他的忠贞贤良。 二、预学交流 1、作者信息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玡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幼年时随叔父避乱荆州。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被任命为丞相,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善计谋,通兵法,深得将士爱戴。234年,病死军中,追谥忠武侯。 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背景资料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陈述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当时刘备已经去世四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不雄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诸葛亮一面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出师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学,培养朗读背诵能力和翻译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掌握重点语句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自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理清文章层次脉络,理解诸葛亮向X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3、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和“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深切感受诸葛亮形象。 教学重点: 1、学生自学,扫除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正确翻译并掌握重点语句的意思,积累文言知识。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文章脉络,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诸葛亮向X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体会诸葛亮良苦用心和“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耿耿忠心,感受诸葛亮形象。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X,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第24课《出师表》。(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①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奏表的特点,积累文学常识。 ②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③翻译第1-5段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三、落实学习目标: (一)自学指导一: 自学要求:快速阅读《全品》听课手册P77-78 “走近作者”、“追溯背景”、“文体知识”,了解作者诸葛亮、“表”的文体知识,圈画并识记重要知识点。 方法指导:快速阅读,抓住关键处圈画、识记知识要点。

自学时间:4分钟。 (二)初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自学指导二: 自学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本中给下列加色字词注上正确的读音,读准、读顺课文。 自学时间:5分钟。 崩殂(cú)妄自(wàng)菲(fěi)薄忠谏(jiàn)裨补(bì)以遗(wèi) 陛下(bì)攸(yōu)咨(zī)阙(quē)陟罚(zhì)臧(zāng)否(pǐ) 行(háng)阵倾颓(tuí)苟(gǒu)全猥(wěi)自夙(sù)夜驽(nú)钝 攘(rǎng)除诹(zōu)斟酌(zhēn)(zhuó) 2、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课文,老师及时板书正音。 4、当堂训练: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完成《全品》听课手册78页的“积累篇”1—3题。 时间:4分钟 (三)二读课文。根据语意正确处理停顿,练习朗读,加强文言语感,初感文意。 1、自学指导三 自学要求:根据语意正确处理停顿,练习朗读,加强文言语感。 方法指导:根据给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划出的语意停顿有感情地再读课文,处理好文中长句的语意停顿。 自学时间:5分钟。 2、检查自学效果:5分钟后,由中下层学生轮读课文(以段为单位),其他同学和老师边听背,边标出语意停顿不正确之处,随即指出更正。 (四)三读课文,翻译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提出疑难。 1、自学指导四:疏通文意,读通课文。 自学要求:口头翻译课文第1-5段,掌握重点语句的翻译和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文言知识。 方法指导:

四川省广元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出师表教案新人教版

出师表 教学设想 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文中 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 时应就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 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 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课文中得到启 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 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 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 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 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 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 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 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 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3.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 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比较阅读10 出师表-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阅读之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原卷版)

比较阅读10 出师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出师表(节选) ①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性行淑均.(均:公正、公平) B.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痛恨:憎恨) C.躬.耕于南阳(躬:亲自) D.当奖.率三军(奖:鼓励)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不足为.外人道也 B.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已而之.细柳军 C.苟全性命于.乱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作者是诸葛亮,“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

第23课《出师表》课堂实录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出师表》课堂实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设计意图】 《出师表》是千古名文,这样的文章适合反复涵咏。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相关文言词语,翻译并背诵课文。本课设计多种方式朗读,写批注等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开展了三个实践活动:一、仿读,初见“表”,理解表重在陈情;二、译读,相识“表”,掌握文言词汇,疏通文意;三、品读,走进“表”,重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致结构,领会诸葛亮的忠贞和苦心。明白“表”既既可陈情又可叙事的特点。四听读,感悟“表”,进一步明白表重在陈情,再一次体会诸葛亮的报先帝,忠陛下的感人之处,可敬之处。 教学目标 一、理解表重在陈情; 二、掌握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三、重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致结构,领会诸葛亮的忠贞和苦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表重在陈情; 2掌握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重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大致结构,领会诸葛亮的忠贞和苦心。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屏幕显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师:这是流传千古的歌颂诸葛亮的两句名诗!一位作者是陆游,另一位是诗 圣杜甫。 好,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这两位大作家的诗的风格来判别到底哪句是谁的? 生:第一句是陆游,第二句是杜甫 师:你解释一下理由, 生:直觉。(说完伸了下舌头) 师:我们不要凭直觉。我们来简要复习下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风格。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后半生相当悲惨,几近国破家亡,作为一名敏感而多情的爱国诗人,他总是非常悲伤,总是想哭啊!春望中:感时花溅泪!石壕吏中:如闻泣幽咽——都在哭啊,流泪啊,泣啊,是不是?所以啊,后面哪一句是他老人家的啊! 那陆游呢,此人文武双全,慷慨豪迈,属于豪放派诗人!既然如此,前一句非他莫属啊!“千载谁堪伯仲间”多豪放啊! 这么著名的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提到《出师表》这个“表”,可见此“表”知名度和深广度实在是让人望尘莫及!再加上这“表”是出自中国民间却经久不息,传的神乎其神的诸葛亮先生所作,那更是备受推崇!(学生在笑) 师: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课文———《出师表》。 (师板书课题。)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 师:我们主要采取读的方式来学习领略此表,请大家一起朗读课题“‘读’领风骚”。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案(一) 打印版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案(一) 《出师表》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了解“表”的一般知识,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过程 ㈠、自学展示 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崩殂()恢弘()陟罚()臧否 ()费祎() 以遗陛下()裨补()猥自枉屈()夙夜()咨诹() 2、解释加点的字 中道崩殂()此诚()光先帝遗德()妄自菲薄() 陟罚()臧否()宜付有司()三顾()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猥自枉屈()以驱驰()

夙夜()深入不毛()庶竭驽钝()谘诹善道() 3、在课文中诸葛亮给后主提了那些建议? ㈡、探究学习 1、学习第一段(先帝创业未半--以塞忠谏之路也。)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中道][崩殂][三分][益州][诚][秋][追][殊遇][宜]应当。[开张][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塞]堵塞。 (2)当时国家的形势怎么样?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2、学习第二段(宫中府中--使异法也。)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一体][陟][罚][臧否][异同][作奸][犯科][有司][昭][平明之理][偏私] (2)在本段中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3、学习第三--五段(侍中、侍郎--可计日而待也。)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良实][是以][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性行][优劣得所]

[亲][远][痛恨][计日] (2)本段诸葛亮向后主推荐了哪些文武官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在本段中,诸葛亮提出了什么建议? 4、学习课文第六段(臣本布衣--二十有一年矣。)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布衣][躬][苟全][闻达][以][卑鄙][猥][顾][感激][许][驱驰][倾覆][有] (2)本段回忆了哪些往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学习课文第七段(先帝知臣谨慎--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1)逐字逐句理解本段,注意下列词语 [寄][夙夜][不效][不毛][庶][竭][驽钝][攘除][斟酌损益] (2)本段回忆了那件往事? (3)哪些语句表明出师的时机已经成熟?

第23课《出师表》重点字词和翻译梳理++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 知识点考点 1 【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 【考点】 [先帝]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先:对已去世者的尊称。 [崩殂]指帝王之死。崩:皇帝死亡;殂:读作cú,死亡。 [三分]指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疲弊]也作“疲敝”,疲乏凋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判断句,用助词“也”表示判断。译为: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诚:的确,确实。秋:时候。 2 【原文】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文】然而,侍从护卫的官员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奋不顾身,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礼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 【考点】 [……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用“者”“也”表示。然:连词,表示转折,译为“然而”或“但是”。盖:连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句中有三个“状语后置句”,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即“于内”“于外”“于陛下”,“于”是介词,这里都译为“在”。 3 【原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陛下)确实应该扩大皇上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扩展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主语“陛下”。宜:应该。“开张圣听”是动宾结构,“开张”是动词,意思是“扩大”,“圣听”是名词,意思是“皇上听闻”因此,如果直译,就是“扩大皇上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也可译为“广泛听取意见”。注意古今异义:现代汉语中“开张”指商店等开始营业。 [以光先帝遗德]以: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光:动词,发扬光大;遗德:遗留下来的美德。全句译为: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动词,发扬,扩展;气:志气。全句译为:扩展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注意:“恢弘”也作“恢宏”,有两个义项:一是形容词,意思是“宽阔,广大”,如气度恢弘;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如恢弘士气。课文中是采用第二个义项。 [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妄:随意地,胡乱地;菲薄:轻视,看不起。成语“妄自菲薄”出自本文,现在用来形容过分地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课本注为“称引、譬喻”,说明“称”是指“称引”,“喻”是指“譬喻”。课本的解释不够通俗,“称引”是指“引证”,就是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做根据,而“譬喻”是“打比方”,就是用容易明白的事物来说明不容易明白的事物。因此,《辞源》把“引喻”解释为“援引例证以说明事理”。课本把“失义”解释为“不合道理”。这里的“失”是动词,意思是“丧失,失去”;“义”是名词,意思是“道理,适宜”。因此,课本把“引喻失义”通俗地译为“说话不恰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三篇 1、学习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掌握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准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 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 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 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 出师表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4 出师表 教学目标: (一)读一读、写一写,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疲弊陛下 恢弘驽钝 裨补阙漏 行阵和睦夙夜忧叹 崩殂 妄自菲薄 陟罚臧否 以彰其咎 (二)积累常识 1.关于《出师表》 表是一种文体,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X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X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当时X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2.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的背景是关羽所守的荆州被吴国攻占,关羽兵败被俘,不降,被杀。X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当时诸葛亮在南方和孟获打仗,所以不曾随军。但是X备被吴火烧联营,大败后兵败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诸葛亮前来时,X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X禅的,绝不敢

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堂活动 第一课时 (一)积累基础 1.朗诵一首关于诸葛亮的诗,最好背诵下来。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栽谁堪伯仲间。 2.《出师表》作者是,字,号,谥号,后世称其为。表是 。 3.文中“先帝”指X备,“陛下”指。“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三国。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X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的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 (2)自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3)完成课后练习一,依照示例,标出语句的停顿之处,反复朗读。 (4)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5): 第二部分(6~7): 第三部分(8~9): 2.字词句过关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