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名词作动词之二)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名词作动词之二)

中学古诗文词类活用总结

(名词作动词之二)

1、遂命酒.(出自《琵琶行》)

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

2、微风鼓.浪(出自《石钟山记》)

名词“鼓”带宾语,用作动词:鼓动,激起。

3、而此独以钟名.(出自《石钟山记》)

名词“名”出在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命名。

4、但二月草已芽.(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芽”受副词“已”修饰,用作动词:发芽。

5、未花.时采(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花”受否定副词“未”修饰,用作动词:开花。

6、如平地三月花.者(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而不粘附名词,名词“花”放在“者”字前面,用作动词:开花。

7、深山中则四月花.(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花”充当主语“平地三月花者”的谓语,用作动词:开花。

8、诸越则桃李冬实.(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实”充当“桃李”的谓语,用作动词:结实。

9、则粪溉者先芽.(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芽”充当主语“粪溉者”的谓语,用作动词:发芽。

10、则后种者晚实.(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实”充当主语“后种者”的谓语,用作动词:结实。11、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名”修饰一般不受名词修饰的代词“之”,用作动词:命名。

12、原.其理(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原”带宾语“其理”,用作动词:推究。

13、以旌.其所为(出自《五人墓碑记》)

名词“旌”带宾语“其所为”,用作动词:表彰。

14、去今之墓.而葬焉(出自《五人墓碑记》)

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墓”由连词“而”与动词“葬”连接,用作动词:修墓。

15、其疾病

..而死(出自《五人墓碑记》)

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疾病”由连词“而”与动词“死”连接,用作动词:生病。

16、为之声.义(出自《五人墓碑记》)

名词“声”带宾语“义”,用作动词:伸张。

1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出自《五人墓碑记》)

特殊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抚”粘附在“者”的前面,用作动词:出任巡抚。

18、然五人之当刑.也(出自《五人墓碑记》)

名词“刑”与动词“当”用在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

后,处在主谓结构的谓语位置上,用作动词:受斩刑。

19、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出自《五人墓碑记》)

名词“函”——匣子——修饰一般不受名词修饰的代词“之”,用作动词:用匣子装起。

20、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出自《五人墓碑记》)

名词“记”是主语“予”的谓语,用作动词:作记。

21、以故士民德.顺昌甚(出自《明史·周顺昌传》)

名词“德”带宾语“顺昌”,用作动词:感激。

22、牗.其前以通明(出自《狱中杂记》)

名词“牗”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其前”,用作动词:开窗。

23、鲜不疫.矣(出自《狱中杂记》)

名词“疫”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生病。

24、必械.手足(出自《狱中杂记》)

名词“械”带宾语“手足”,用作动词:铐上。

25、主梏扑

..者亦然(出自《狱中杂记》)

特殊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梏”、“扑”粘附在“者”的前面,用作动词:戴手铐、打板子。

26、漠然无所事.(出自《狱中杂记》)

特殊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事”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从事。

27、谱.汝诸孙中(出自《梅花岭记》)

名词“谱”带宾语“汝”,用作动词:记入家谱。

28、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出自《梅花岭记》)

名词性词组“青衣乌帽”充当“忠烈”的谓语,用作动词:穿青衣,戴乌帽。

29、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出自《病梅馆记》)

名词“绳”带宾语“天下之梅”,用作动词:约束。

30、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出自《谭嗣同》)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事”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侍奉。

31、窗外疏梅筛.月影(出自《与妻书》)

名词“筛”带宾语“月影”,用作动词:漏,漏下。

32、贫无所苦.(出自《与妻书》)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苦”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怨恨。

33、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出自《与妻书》)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志”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向往,憧憬。

34、云青青兮欲雨.(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名词“雨”用在副词“欲”后,活用为动词:下雨。

35、虎鼓.瑟兮鸾回车(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名词“鼓”带宾语“瑟”,活用为动词:弹奏。

3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出自《梦游天姥吟留别》)

名词“事”带宾语“权贵”,活用为动词:侍奉。

37、槌.床便大怒(出自《孔雀东南飞》并序)

名词“槌”带宾语“床”,活用为动词:拍,敲击。

38、自名.秦罗敷(出自《孔雀东南飞》并序)

名词“名”带宾语“秦罗敷”,用作动词:取名,名叫。

39、谢家事.夫婿(出自《孔雀东南飞》并序)

名词“事”带宾语“夫婿”,用作动词:侍奉,服侍。

40、交广市.鲑珍(出自《孔雀东南飞》并序)

名词“市”带宾语“鲑珍”,用作动词:买,购买。

41、是谓縻.军(出自《谋攻》)

名词“縻”——牛缰绳——带宾语“军”,用作动词:羁绊,束缚。

42、庞涓既事.魏(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名词“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魏”,用作动词:服事,任事。在此指做官。读shì。

43、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代词宾语“之”前面的名词“疾”用作动词:妒嫉。

44、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名词“刑”与动词“断”一起带宾语“其两足”,用作动词:施刑。

名词“黥”用在代词宾语“之”前面,用作动词:在脸上刺

字。

45、齐使田忌将.而往(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将”由“而”与动词“往”连接,用作动词:率领。

46、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代词宾语“之”前的名称“烛”用作动词:照。

47、失时不雨. (出自《论积贮疏》)

名词“雨”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下雨。

48、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遂将.晋鄙军(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名词“将”带宾语“十万众”,用作动词:率领。

49、留军壁.邺(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名词“壁”,原义为营垒,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邺”,用作动词:驻扎。

50、尚安事.客(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名词“事”带宾语“客”,用作动词:用。

51、如姬资.之三年(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名词“资”处于代词“之”前,用作动词,其义可作两种解释:①积蓄。“之”代杀父之仇;②出钱悬赏。“之”代报仇之人。

5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名词“鼓”带宾语“刀”用作动词:拿,弄。

53、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名词“袖”带宾语“四十斤铁椎”,用作动词:袖藏。

54、贯.六艺(出自《张衡传》)

名词“贯”带宾语“六艺”,用作动词:精通。

55、以地事.秦(出自《六国论》)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出自《六国论》)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56、义.不赂秦(出自《六国论》)

名词“义”充当省略了主语“燕赵之君”的谓语,用作动词:坚持大义。

57、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出自《六国论》)

名词“礼”带宾语“天下之奇才”,用作动词:礼遇。

58、悬者植.梯接之(出自《游黄山记》)

名词“植”带宾语“梯”,用作动词:竖立,竖起。

59、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出自《柳敬亭传》)

名词“目”带宾语“敬亭”,用作动词:看,看待。

60、杖.至百(出自《促织》)

名词“杖”带补语“至百”,用作动词:挨打板子。

61、儿涕.而去(出自《促织》)

名词“涕”由一般只连接两个电池或动宾词组的连词“而”与动词“去”连接,用作动词:流泪。

62、细疏.其能(出自《促织》)

名词“疏”带宾语“其能”,用作动词:呈报,陈说。

63、裘马

..扬扬(出自《促织》)

名词“裘马”充当省略了主语“成氏子”的谓语,用作动词:穿着皮衣,骑着马。

64、故天子一跬步

...(出自《促织》)

名词性词组“一跬步”充当主语“天子”的谓语,用作动词:走一步半步。

65、仙.及鸡犬(出自《促织》)

名词“仙”带补语“及鸡犬”,用作动词:成仙。

6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名词“饭”受助动词“能”和副词“尚”修饰,用作动词:吃饭。

67、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出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名词“饭”带宾语“斗米”,用作动词:吃饭。

名词“肉”带补语“十斤”,用作动词:吃肉。

68、廉颇虽老,尚善饭.(出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名词“饭”受用作助动词的“善”修饰,用作动词:吃饭。

69、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出自《庄暴见孟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出自《庄暴见孟子》)

乐,读yuè,名词用作动词:欣赏音乐。

70、今王鼓.乐于此(出自《庄暴见孟子》)

吾王之好鼓.乐(出自《庄暴见孟子》)

名词“鼓”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

71、何以能鼓.乐(出自《庄暴见孟子》)

名词“鼓”受助动词“能”修饰,并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

72、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出自《庄暴见孟子》)

名词“王”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统一天下。读

wàng。

73、足以所履.(出自《庖丁解牛》)

“所”一般只粘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履”粘附在“所”字后面,用作动词:踩。

74、履.至尊而制六合(出自《过秦论》)

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75、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出自《过秦论》)

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76、然陈涉瓮.牗绳.枢之子(出自《过秦论》)

名词“翁”、“绳”分别带宾语“牗”、“枢”,用作动词:用瓮作,用绳系。

77、将.数百之众(出自《过秦论》)

名词“将”带宾语“数百之众”,用作动词:率领。

78、序.八州而朝同列(出自《过秦论》)

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安排,布置,引申为

“统辖”。

79、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出自《阿房宫赋》)

名词“鼎”、“玉”、“金、”“珠”分别带宾语“铛”、“石”、“块”、“砾”,用作动词:用鼎作,用玉作,用金作,用珠作。

80、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出自《阿房宫赋》)

名词“炬”处于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放火。

81、族.秦者秦也(出自《阿房宫赋》)

名词“族”带宾语“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

82、道.海安、如皋(出自《指南录》后序)

名词“道”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海安、如皋”,用作动词:取道。

8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出自《指南录》后序)

名词“序”带省略介词“为”的补语“其诗”,用作动词:作序。

84、名.曰《指南录》(出自《指南录》后序)

名词“名”作省略的主语“文天祥”的谓语:取名。

85、腰.白玉之环(出自《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腰”带宾语“白玉之环”,用作动词:腰佩。

86、风雪

..严寒(出自《左忠毅公逸事》)

名词“风”、“雪”表自动,用作动词:刮风下雪。

87、手.长鑱(出自《左忠毅公逸事》)

名词“手”带宾语“长鑱”,用作动词:手拿。

88、不事.产业(出自《书博鸡者事》)

名词“事”带宾语“产业”,用作动词:侍奉,从事。

89、乃褫豪民衣自衣.(出自《书博鸡者事》)

加着重号的名词“衣”处于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穿。90、复自策.其马(出自《书博鸡者事》)

名词“策”带宾语“其马”,用作动词:用马鞭子赶。

91、麾.众拥豪民马前(出自《书博鸡者事》)

名词“麾”带宾语“众”,用作动词:指挥。

92、不呼则杖.(出自《书博鸡者事》)

名词“杖”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用棍子打。

93、杖.汝,法也(出自《书博鸡者事》)

名词“杖”带宾语“汝”,用作动词:用棍子打。

94、以仇.一言之憾(出自《书博鸡者事》)

名词“仇”带宾语“一言之憾”,用作动词:报复。

方位名词作动词

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出自《为学》)

方位名词“下”由只连接动词的“而”与动词“欲”连接,用作动词:往下游去。

2、狼不敢前.(出自《狼》)

方位名词“前”受副词“不”和助动词“敢”修饰,用作动词:上前。

3、何时复西.归(出自《长歌行》)

方位名词“西”用作动词“归”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从西边

4、驰而前.(出自《冯婉贞》)

连词“而”一般只连接动词或动宾词组,方位名词“前”由“而”与动词“驰”连接,用作动词:上前,前进。

5、听妇前.致词(出自《石壕吏》)

方位名词“前”与动词“致”一起作“妇”的谓语,用作动词:上前,走上前。

6、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出自《陈涉世家》)

“以”用法同“而”,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方位名词“东”由“以”与动词“徇”连接,用作动词:东进,向东进军。

7、罗敷前.置辞(出自《陌上桑》)

方位名词“前”与动词“置”一起充当“罗敷”的谓语,用作动词:上前,走上前。

8、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方位名词“前”受副词“乃”修饰,用作动词:走向前。

9、怒发上.冲冠(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方位名词“上”充当“发”的谓语,用作动词:向上,竖起。

10、臣乃敢上.璧(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方位名词“上”受副词“乃”和助动词“敢”修饰,用作动词:献上。

11、秦御史前.书曰(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前.曰(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相如前.进缻(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方位名词“前”处于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走上前。12、若入前.为寿(出自《鸿门宴》)

方位名词“前”用作动词:上前。

13、缇骑按剑而前.(出自《五人墓碑记》)

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方位名词“前”由连词“而”与动词“按”连接,用作动词:上前。

14、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方位名词“西”由“而”与动词“过”连接,用作动词:西行。

15、仁而下.士(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能下士.(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方位名词“下”带宾语“士”,用作动词:放下贵族身份而接待。

16、直上.载公子上坐(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

加着重号的方位名词“上”受副词“直”修饰,用作动词:登上。

17、任意东西

..(出自《与朱元思书》)

方位名词“东西”充当省略了的主语“吾”的谓语,用作动词:往东,往西。

18、遂前.其足(出自《游黄山记》)

方位名词“前”代宾语“其足”,用作动词:向前伸出。19、上.于盆而养之(出自《促织》)

方位名词“上”带补语“于盆”,用作动词:放上。

20、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出自《指南录》后序)

方位名词“前”受状语“直”修饰,用作动词:上前。21、博鸡者直前.摔下(出自《书博鸡者事》)

方位名词“前”受作状语的“直”修饰,用作动词:上前。

22、即前.斗(出自《书博鸡者事》)

方位名词“前”受副词“即”修饰,用作动词:上前。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卖油翁》 1.但微颔之“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三峡》 2.每至晴初霜旦“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黔之驴》 3.驴不胜怒,蹄之“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口技》 4.妇抚儿乳“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满井游记》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人恒过“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曹刿论战》 10.神弗福也“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狼》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公输》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捕蛇者说》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约客》 16.黄梅时节家家雨“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送东阳马生序》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表示方位) 《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表示方位)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纳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归纳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 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 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 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 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 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 《李济雪夜入蔡州》 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 《伤仲永》 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 4.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在路上)《宋定伯捉鬼》 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愚公移山》 例:失期,法皆斩。(按法律规定)《陈涉世家》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狼》 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鸿门宴》 ④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史记》 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中学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名词活用作动词(二)

中学文言文词类活用详解:名词活用作动词(二) 1、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陈涉世家》 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陈涉世家》 3、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陈涉世家》 4、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陈涉世家》 5、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木兰诗》 6、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木兰诗》 7、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桃花源记》 8、未果,寻病终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桃花源记》 9、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唐雎不辱使命》 10、恵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恵子相梁》 1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名词做动词,赐福,保佑。《曹刿论战》 12、一鼓作气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曹刿论战》 1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名词用作动词,参与。《曹刿论战》 14、驴不胜其怒,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踢。《黔之驴》 15、鞭数十,驱之别院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童趣》

16、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马说》 17、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观刈麦》 1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9、行舟绿水前行:名词用作动词,前行。《次北固山下》 20、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伤仲永》 21、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的发髻。《核舟记》 22、造化钟神秀钟:名词用作动词,聚集。《望岳》 23、浑欲不胜簪簪:名词用作动词,插簪。《春望》 24、客此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湖心亭看雪》 25、大雪三日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湖心亭看雪》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中学古诗文之词类活用总结(名词作动词之二)

中学古诗文词类活用总结 (名词作动词之二) 1、遂命酒.(出自《琵琶行》) 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用作动词:摆酒席。 2、微风鼓.浪(出自《石钟山记》) 名词“鼓”带宾语,用作动词:鼓动,激起。 3、而此独以钟名.(出自《石钟山记》) 名词“名”出在谓语的位置上,用作动词:命名。 4、但二月草已芽.(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芽”受副词“已”修饰,用作动词:发芽。 5、未花.时采(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花”受否定副词“未”修饰,用作动词:开花。 6、如平地三月花.者(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而不粘附名词,名词“花”放在“者”字前面,用作动词:开花。 7、深山中则四月花.(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花”充当主语“平地三月花者”的谓语,用作动词:开花。 8、诸越则桃李冬实.(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实”充当“桃李”的谓语,用作动词:结实。 9、则粪溉者先芽.(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芽”充当主语“粪溉者”的谓语,用作动词:发芽。

10、则后种者晚实.(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实”充当主语“后种者”的谓语,用作动词:结实。11、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名”修饰一般不受名词修饰的代词“之”,用作动词:命名。 12、原.其理(出自《梦溪笔谈》二则) 名词“原”带宾语“其理”,用作动词:推究。 13、以旌.其所为(出自《五人墓碑记》) 名词“旌”带宾语“其所为”,用作动词:表彰。 14、去今之墓.而葬焉(出自《五人墓碑记》) 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墓”由连词“而”与动词“葬”连接,用作动词:修墓。 15、其疾病 ..而死(出自《五人墓碑记》) 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疾病”由连词“而”与动词“死”连接,用作动词:生病。 16、为之声.义(出自《五人墓碑记》) 名词“声”带宾语“义”,用作动词:伸张。 1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出自《五人墓碑记》) 特殊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抚”粘附在“者”的前面,用作动词:出任巡抚。 18、然五人之当刑.也(出自《五人墓碑记》) 名词“刑”与动词“当”用在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1.天雨墙坏(名作动,下雨) 2.名: ①不能名其一处也(名作动,说出) ②名之者谁(名作动,取名字) ③有仙则名(名作动,出名,有名气) 3.妇抚儿乳(名作动,喂奶) 4.一狼洞其中(名作动,打洞) 5.狼不敢前(名作动,上前) 6.处处志之(名作动,作记号) 7.不蔓不枝(名作动,长藤蔓)(名作动,长枝节) 8.任意东西(名作动,向东向西) 9.腰白玉之环(名作动,挂在腰间) 10.泉而茗者(名作动,汲泉水)(名作动,煮茶) 11.罍而歌者(名作动,端着酒杯) 12.故自号曰醉翁(名作动,取别号) 1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名作动,编次) 14.陈胜王(名作动,称王) 15.天下缟素(名作动,穿丧服) 16.因屏人曰(名作动,命人退避) 17.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名作动,入侵) 18.一鼓作气(名作动,击鼓) 19.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 20.琴瑟友之(名作动,亲近) (二)名词作状语 1.吾日三省吾身(名作状,每天) 2.北饮大泽(名作状,向北) 3.其一犬坐于前(名作状,像狗一样) 4.道渴而死(名作状,在道路上) 5.石青糁之(名作状,用石青) 6.箬篷覆之(名作状,用箬篷) 7.手自笔录(名作状,用笔) 8.斗折蛇行(名作状,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那样) 9.皆若空游无所依(名作状,在空中) 10.犬牙差互(名作状,像狗牙一样) 11.山行六七里(名作状,在山中) 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作状,用簸箕) 1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作状,象鸟张开翅膀) 14.日光下澈(名作状,向下) (三)名词使动用法 1.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2.如鸣珮环(使……发声) 3.凄神寒骨(使……凄凉) 4.忿恚尉,令辱之(使……恼怒) 5.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词汇总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词汇总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论语〉十则》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B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其家甚智其子智: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聪明。 5、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对…感到诧异。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对……感到惊奇 7、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可图。 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动词用作名词):以前听到的名声。 9、即书.诗四句。(《伤仲永》)(名词活用为动词):书写。 10、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11、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12、妇抚儿乳.《口技》(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13、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 14、一狼洞.其中。(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15、狼不敢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名词活用为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17、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到北方去。(向北)《夸父逐日》 18、道.渴而死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夸父逐日》 19、渔人甚异.之,复前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记 2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2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灵 22、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23、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24、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长出枝蔓旁出枝节 25、中轩敞者为舱,箬篷 ..覆之。(《核舟记》(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6、石青 ..糁之。(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7、卧.右膝。(同上)(使动用法):使……卧,平放。 28、而竖.其左膝。(同上)(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 29、居右者椎髻 ..仰面。(同上)(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 一般来说,只要一个初中生好好去学习,物理虽然不一定考满分,但是也足以考高分,在中考语文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固有词性,进而表达新的意义的语言现象。掌握词类活用规律是学习文言文必备的能力。为帮助同学们系统复习,yjbys店铺为大家分享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如下,一起来学习吧! 中考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归纳1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2、果然鹤也(鹤,变成白鹤) 3、天雨墙坏(雨,下雨)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当作宾客) 5、其家甚智其子(利,意动,认为……聪明) 6、父利其然也(意动,以……为利) 7、歌以咏志(歌,写诗歌) 8、愿为市鞍马(市,买) 9、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10、对酒当歌(歌,高歌,唱歌)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方位名词做动词,表示“放在前面”、“放在后面”) 12、置所罾鱼腹中(“罾”用是用罾捕的) 13、皆指目陈胜(“目”是用目示意) 1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太守,做太守) 15、名之者谁(名,给……命名) 16、一鼓作气(鼓,击鼓) 17、朝服衣冠(服,穿戴) 18、惠子相梁(相,作宰相)

19、冬雷震震(雷,打雷) 20、夏雨雪(雨,降下,落下) 21、寻向所志(志,做的记号,标志) 22、有仙则名(出名) 23、有龙则灵(现灵) 24、披发文身(画文彩;刺花纹) 25、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26、不蔓不枝(蔓延;生出枝节) 27、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28、环而攻之(环,包围) 2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30、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帽子) 31、皆下之(攻下) 32、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33、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 34、吾义固不杀人(坚持合宜的道义、情理) 35、天下缟素(穿孝服) 36、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 (二)名词作状语 1、窗扉洞开(像洞一样) 2、当窗理云鬓(云,像乌云一样) 3、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犬一样) 4、失期,法当斩(法,依照法律) 5、吾义固不杀人(义,按照道义) 6、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7、面刺寡人者(面,当面) 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 9、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用网捕) 10、夜篝火(用篝火装着“鬼火”) 11、箪食壶浆(用箪,用壶)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高二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高二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知识点总结 一、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2、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 4、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5、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三、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五、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六、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生:使……复生 4、惊天动地惊:使……惊奇;动: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 七、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八、动词活用作状语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之词类活用

中考文言诗文知识点之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如: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 ..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 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食齐宣王朝见秦楚之君,相反的,是齐宣王是秦楚之君朝见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篇1 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

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6.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离骚》死,为……而死。 2.而世不能与死节者比。《报任安书》为……而死。 3.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四.名词活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3.族秦者秦也(“族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4.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5.由山以上(“上”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6.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師》军,驻扎。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師》鄙,把……当作边邑。

教师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1.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用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伤仲永) 2. 故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亲。 3. 心乐之。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了(小石潭记)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 4. 鞭数十。鞭,原意为鞭子,名词,此处意为“用鞭子打”。(童趣) 5.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策,原指记事的册子,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6.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口技) 7.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狼) 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陋室铭) 9.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陋室铭) 10.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陋室铭) 11. 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桠。(爱莲说) 12. 石青糁之。糁,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核舟记) 13. 巨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核舟记)

14. 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指结霜。(三峡) 15. 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三峡) 16.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观潮) 17.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客此。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湖心亭看雪) 18.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策,驱使。(马说) 19.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送东阳马生序) 20.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送东阳马生序) 21. 手自笔录。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送东阳马生序) 2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用作动词,做…… 太守。(楼记) 23. 名之者谁?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醉翁亭记) 24. 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用泉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满井游记) 25. 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满井游记) 26. 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红装。蹇,名词作动词,骑驴。(满井 游记) 27.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大雨,名词作动词,下大雨。(涉世家) 28.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渔网,名词作动词,用渔网捕。(涉世家) 29. 夜篝火。篝,笼,名词作动词,用笼罩着。(涉世家) 30.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胜。目,眼睛,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涉世家) 31.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白色丝织物,指丧服,名词用作动词, 穿丧服。(唐雎不辱使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