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上海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2)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论语>七则》)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两种旋律、音色交错出现的诗句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同学们在家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对联社的同学引名联以共勉,其中最恰当的一联是()。(2分)

A.虽有此不乐,既来之则安。

B.厚性情,薄嗜欲;直心思,曲文章。

C.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

D.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进化人类学家认为,因为我们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了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行动指南,所以我们被包裹在文化里。人类进化的目的,,,。不过,环境既包含文化层面,也包含物理层面。文化的快速变化正在对人类的进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

①是将其应用于生活环境相同情景中

②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解决问题

③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积累知识

④不是通过集体合作快速解决问题

A.②④③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答案】

1.(1)楼船夜雪瓜洲渡陆游

(2)曲肱而枕之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1)D (2分)(2)A(3分)

【解析】

1.考察课内的知识积累与掌握程度,识记与理解性记忆。(陆游《书愤》)与(《论语>七则》)再在积累,识记。《琵琶行》需要认真翻译,理解文章的内容。特别是关于音乐,高潮的句

子描写。

2.考察语段的逻辑关系,把握所给内容的前后句,理清楚其逻辑思路。抓住关键词前后的衔接。(1)A项“不乐”不符合语境,B项强调品性、文章,和语境积极线上课不符,C项强调读书和平淡质朴生活的意趣,不符合语境。D项“座上同观未见书”和语境一致。(2)结合所给语句来看,②④强调的内容一致,①③强调内容一致,然后结合关联词“不是……是……”确定答案选A。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变通的艺术

余光中

①“东是东,西是西,东西永古不相期!”诗人吉卜林早就说过。但做翻译工作的人,不相信东方和西方不能在翻译里相遇。调侃翻译的妙语很多。有人说:“翻译即叛逆。”有人说:“翻译是出卖原诗。”有人说:“翻译文字忠者不美,美者不忠。”

②我则认为,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至于妥协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神而明之,变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译者自己的修养了。

③翻译既然是移花接木

....的事情,翻译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难与作家相提并论。主要的原因,是译者笼罩在原作者的阴影之中,译好了,光荣归于原作,译坏了,罪在译者。除了有能力也有时间去参照原文逐一研读的少数专家之外,一般读者是无由欣赏的。

④因此,翻译界一直有一个久持不下的争端。一派译者认为译文应该像创作一样自然,另一派译者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应该像翻译。

⑤第二派译者认为,既然是外国作品,就应该有点外国风味,而且所谓翻译,不但要保存原作的思想,也应该保存原作的形式,何况在精练如诗的作品之中,思想根本不能遗形式而独立。如果要朱丽叶谈吐像林黛玉,何不干脆去读《红楼梦》?有人把弥尔顿的诗译成小调,也有人把萨克雷的小说译成京片子。这种译文读起来固然“流畅”,可是原味尽失,“雅”而不信,等于未译。

⑥第一派译者则认为,“精确”固然是翻译的一大美德,但是竟要牺牲“通顺”去追求,代价就太大了。译者追求“精确”,原意是要译文更接近原文,可是不“通顺”的译文令人根本读不下去,怎能接近原文呢?不“通顺”的“精确”,在文法和修辞上已经是一种病态。要用病态的译文来表达常态的原文,是不可能的。

⑦理论上说来,好的译文给译文读者的感觉,应该像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如果原文是清畅的,则不够清畅的译文,无论译得多么“精确”,对原文说来仍是“不忠”,而“不忠”与“精确”恰恰相反。

⑧为了“精确”不惜牺牲其他美德,这种译者,在潜意识里认为外文优于中文,因为外文比中文“精确”。这种译者面对“优越”而“精确”的外文,诚惶诚恐,亦步亦趋,深恐译漏了一个冠词、代名词、复数、被动的语气,或是调换了名词和动词的位置。比起英文来,中文似乎不够“精确”,不是这里漏掉“一个”,便是那里漏掉“他的”。

⑨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些幸福的家庭全都一样,每一个不幸的家庭却有它自己的不幸。”恍惚一看,译文好像比统计报告还要“精确”,但我认为如果改译成“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则更好, 。

⑩无条件的精确主义是可怕的。许多译者平时早就养成了英文至上的心理。一旦面对英文,立即就忘了中文。就用family member这个词做例子吧,时至今日,我敢说十个译者之中至少有七个会不假思索,译成“家庭的一员”或“家庭的一分子”,竟忘了“家人”本是现成的中文。许多准作家就从这样生硬的译文里,去亲炙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爱默生和王尔

德。有这样的译文壮胆,许多准作家怎不油然而生“当如是也”之感?

⑪翻译既是语文表达的一种方式,牵此一发自然不能不动全身。“畸形欧化”是目前中译最严重的问题,究其病源,竟是中文不济,而不是英文不解。事实上,欧化者的英文往往很好,只是对于英文过分崇拜以至于泥不能出,加上中文程度有限,在翻译这样的拔河赛中,自然要一面倒向英文,所以为欧化者修改疵译,十之七八实际上是在改中文作文。这是我在大学里教翻译多年的结论。

⑫翻译家思果先生给译者最中肯的忠告是: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句是活的,字是死的,字必须用在句中,有了上下文,才具生命。欧化者的毛病是:第一,见字而不见句;第二,以为英文的任何字都可以在中文里找到同义词;第三,以为把英文句子的每一部分都译过来后,就等于把那句子译过来了。

⑬事实上,英文里有很多字都没有现成的中文可以对译,而一句英文在译成中文时,往往需要删去徒乱文意的虚字冗词,填满文法或语气上的漏洞,甚至需要大动“手术”,调整文词的次序。所谓“勿增,勿删,勿改”的戒条,应该是指文意,而不是指文词。文词上的直译、硬译、死译,是假精确,不是真精确。

⑭如果这种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译文体不能及时遏止,总有一天会喧宾夺主,到那时,中国的文坛恐怕就没有一寸净土了。

(有删改)3.文中第③段的加点词语“移花接木”是否恰当?请说说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是一种变通的艺术,对本文“变通之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根据翻译者自身的修养,自定翻译原则。

B.根据原文逐字翻译精确,可以牺牲通畅。

C.根据中文语言特点,追求文意上的精确。

D.根据英文语言特点,避免无条件的精确。

5.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翻译家处于作家的阴影之下,译文永远比不上原文。

B.翻译者最重要的功底无非是对外国语言的深入把握。

C.优秀的译文从不为英文在中文中寻找对应的同义词。

D.优秀的译文培养未来作家的品位,影响他们的创作。

6.在第⑨段后替作者补写一段话,阐释“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翻译得更好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文末对中国文坛提出预警,结合全文概括支撑这一预警的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3.不恰当。移花接木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含贬义。翻译不是嫁接或拼接,从文中看也不含贬义。(3分)

恰当。移花接木的本义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在文中指翻译者并不是原创,而是将文本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生动形象第写出翻译的特点和难度,从而致使翻译者的地位比不上原作者。释意1分(如嫁接、移植);翻译的特点1分;二者的关联性1分。

4.C(2分)

5.D(3分)

6.例如:不但无损文意,并且更像格言。理由:省去了每一个/他自己(1分)使文章更流畅/简洁(1分),原文拘泥于英语的表述方式(1分)或过于啰嗦/不符合中文的表述习惯(1分)格言、对偶或更加朗朗上口(1分),更符合中国的文化语境或更易于中国人接受(1分)。(补充1分,分析1点1分)

7.理由:①现在翻译者在心理上过分崇拜英文,无法辨识英文的弱点;②现在翻译者在翻译功底上,中文程度有限;③现在翻译者追求假精确,不求文意已成通病。④翻译作品作为阅读物还会影响中国作家的未来创作,从而深远地影响整个文坛。(5分)

【解析】

3.考察语句本意与文章中所表现的内容之间的关系,根据原文可知,翻译与原文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地窃取关系,因此用含贬义的移花接木是不恰当的。但是也可以从“移花接木”的对花木植物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翻译中语言的转化方面入手,可以得到符合逻辑的解释,所以是恰当的。

4.第13段可以知道,“所谓“勿增,勿删、勿改”的诫条,应该是指文意,而不是指文词。文词上的直译、硬译、死译,是假精确,不是真精确。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想要说明的准确是文意的准确。

5.从文章最后一段可得知,作者对译文的阐述,实际考量了其对于中国文坛的影响。因此,译文与创作的良性关系,可以由此推断出。

6从前文得知,本段主要论述的是“精准导致其他美德缺失”的观点,并且讨论了中文与外文之间的关系,好的翻译的语句一定要具有简练的中文特点,朗朗上口,不能犯事无巨细翻译的毛病,因此理由要抓住“无损文意”与中文语句习惯性——简约,音节和谐两个角度出发,来阐明理由。

7.从结果出发,主要是信息收集整理,从第四段开始,说明“准确”追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是造成作者隐忧的原因,可以从结果反过来追溯原因。注意有些原因在首句出现,有些则需要进文段寻找。原因如下1、崇拜英文2、失去本国特色3、盲目追求精确4、影响阅读品位和创作5、缺乏对文学的整体感知能力。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戏神

刘建超

○1常河在老街唱戏,常河唱的戏是地方戏,叫曲子。曲子戏源于清末年间,从老街民间踩高跷曲演变而来,不过百十年的光景。老街是曲子戏的发源地,因老街人爱听曲子戏,被称为曲子窝。曲子戏的调门也都是几代曲子艺人从老街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读书声、吵骂声、哭诉声中提炼出来的。曲子一响,忘了爹娘。可见老街人对曲子的痴迷。

○2常河最擅长的是哭戏,在曲子代表戏《卷席筒》里,常河饰演小仓娃,小仓娃在大堂上诉冤那一大段八十五句的“哭诗调”,最让老街戏迷魂魄出窍——

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你稳坐在察院

我把这前前后后

左左右右曲曲弯弯

星星点点一点不留一齐往外端……

○3常河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就是戏园子里没有扩音设备,常河照样能让剧场里坐在每个角落里的戏迷听得清清亮亮,舒舒坦坦。尤其是最后一句的甩高腔:我的大老爷呀,你看我浑身上下,上下浑身都是冤哪——更是伴着叫好声、掌声和泪水飞舞。

○4有人说常河唱得好是因为常河敬拜戏神。有人看见常河在唱戏前总是要恭恭敬敬地对着戏神的画像作揖敬拜,十分虔敬。常河拜的戏神是谁?有人说是汤显祖,有人说是曲子戏的创始人朱天水。现如今的老街人谁也没有见过。

○5老街有个传说:老街有个富商的女儿貌美如仙,却患上忧郁症,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闭门不出,家人多方求医不见好转。有人建议富商带着女儿去听常河的戏。富商虽然不情愿,无奈之下也只好试试,便让家人硬把女儿带到了老街戏园子。谁知,常河的戏一开场,女儿就随着常河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如醉如痴。戏散场,女儿竟然在老街小店里喝了两碗“不翻汤”,到家里一觉睡到天亮。富商的女儿相中了常河,非要以身相许。这个传说没有经过考证,不过富商连包了十场戏却是真的。

○6常河唱曲子是卖了命的,每次唱完“哭诗调”,汗水都会溻透戏服。管理服装的云袖姑娘,不管戏啥时候散场,都要把常河换下的戏服洗过晾干熨烫,收拾停当。一来二去,常河和云袖有了交往,几年后两人成亲。

○7常河和云袖的儿子常小河八岁那年,老街的剧团散了,剧团的人各找门路。常河和云袖在老街开了间馄饨铺,生意不好不坏,勉强维持生计。

○8有人建议常河在铺子里唱戏以招徕客户。常河说,曲子是艺术,我又不是个卖唱的。日子清贫,常河两口子却很踏实。有闲暇,常河就教儿子常小河唱曲子。儿子极聪颖,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参加省电视台的戏曲大奖赛,获得了少年组的第一名。

○9常小河考入京城的一所戏剧学院;常河的媳妇云袖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家里的负担一下子沉重起来。

○10一天傍晚,常河当年的同门师弟登门拜访,言语支吾,心不在焉。常河说,师弟,有话直说吧。

○11师弟磕磕巴巴地说,汝州有个老板的父亲去世了,正办丧事。去世的老人是个曲子迷,当年听过常河的戏。老板想请常河去唱一场,给两万报酬。

○12搁在往日,常河非摔了杯子和师弟翻脸不成。看着重病在床的妻子,常河应允了:只要不在老街唱,我去。

○13灵棚搭在街口人来人往的热闹地界,排场很大。

○14戏台子搭建在灵棚的对面。看热闹的人不少,乱哄哄的。

○15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16常河一亮腔,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有懂戏的人立马就认出了常河,消息传开,街里的男女老少都跑出来看热闹。

○17常河的“哭诗调”唱得看热闹的人泪流满面,让出丧的人愈加悲痛。办丧事的老板长足了面子,多给常河塞了一万元。

○18常河回到家里,把钱拿给妻子看,咱有钱看病,有钱供儿子读书。你安心养病,咱这个家塌不了。

○19常河洗漱过后,对着戏神的画像默默不语,泪水直流。

○20有了开头就收不住了,来请常河去唱红白喜事的人越来越多,价码也越给越高。常河来者不拒,只是有一条,绝不在老街唱。

○21常小河在京城举起全国的戏剧梅花奖①奖杯的时刻,他的父亲常河在老街訇然

..倒下。

○22哎嗨——我的大老爷呀——

○23常小河在父亲的葬礼上,唱起了催人泪下的“哭诗调”。

○24送走了父亲,常小河在父亲常常敬拜的戏神像前深深地鞠躬,那戏神的位置摆着父亲常河的照片。

[注]①梅花奖: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

8.“哎嗨——我的大老爷呀”在小说中出现三次,请分析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从第⑨段开始以频繁分段的方式叙述情节,请分析作者的意图。(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第㉑段“訇然”一词很有艺术感染力,请结合全段加以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常河父子敬拜的戏神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第一次出现是让读者对常河的“哭诗调”的内容有感性认识;第二次出现是常河因家庭窘况,被迫打破“曲子是艺术,不卖唱”的原则,为了钱登台,满腔的悲戚与羞耻由哭诗调传达出来;第三次是常河已逝,常小河在获得中国戏曲最高奖后,用父亲的哭诗调纪念父亲,安慰父亲负重的灵魂,传承父亲对戏曲艺术的虔诚之心、脱离物质的纯粹之心。哭诗调出现三次是常河生命重要时刻,结构上也将小说情节有机串联,浑然一体。(4分)

评分:第一次,投入、水平高、技艺高超;第二次,无奈、苦楚、悲愤、羞耻;第三次,告慰、纪念。推动情节发展。

9.小说从第⑨段开始,常河的生活发生重大转折,挫折丛生。频繁的分段将每一段的内容突出呈现在读者面前,将常河的复杂心理凸显出来。因生活的重压而做出的无奈抉择、对艺术的原则放弃、为钱卖唱的羞耻感、对艺术纯粹的热爱产生的煎熬等等都因分段得到强化。(3分)

概括:家庭变故,被迫卖唱营生(1分)。

复杂情感:无奈、羞耻、煎熬。(2分)

效果:强调或强化了每一次的变化/体现了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使得叙述节奏更快/使得故事扣人心弦/言简意深。(1分)

10.“訇然”一词拟声,描写出常河倒下时声音响,身体沉重。这将常小河举起奖杯与常河的訇然倒下形成对比,常小河之喜与常河之悲,常小河成为戏曲界翘楚,而常河终其一生都是丧礼上卖唱的小人物。但对比并没有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将两者的联系强调出来。正是常河的培养和牺牲才造就了常小河,正是常河心中对戏曲艺术的无限虔诚与热爱才是常小河登上最高奖的真正支柱。作为小人物,常河的倒下和最高奖杯同样沉重。(3分)

强调常河去世的突然/仓促,或悲壮感/给人以冲击感/化无形为有形(1分)与得奖形成对比

/反差(1分),两者的联系:传承、造就、了却心愿(1分,言之成理即可)

11.常河拜的是汤显祖、朱天水,汤显祖代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传统,朱天水代表以曲子为代表的民间戏曲艺术生命,常小河拜的是常河,常河代表的是民间戏曲艺人对戏曲的无限虔诚与纯粹的热爱。两人拜的戏神并不矛盾,而是统一为一种精神,一种吸纳中国文化与民间生活,追求纯粹艺术、坚守艺术原则的精神。(4分)

常河拜……,汤显祖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传统文化(1分),朱天水代表了民间/来源于生活的戏曲(1分);常小河拜……,不仅教会他对艺术精益求精(1分),也教会他在任何逆境中都能坚守对艺术的追求、热爱(1分)。如果能写出都表现了对艺术的坚守、一脉相承等也可得分(1分)。

【解析】

8.考察句段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作答。本题是常河的“哭诗调”的内容的重复出现,注意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时的不同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境分开来一一作答。另外结构上情节有机串联,浑然一体,要有体现。体会作者的构思精妙。“哎嗨——我的大爷”这句话在文中分别出现在第②段、第⑮段、第㉒段,回答其作用要依据其发生的背景来考虑。第一次出现在开头,将“哭失调”的内容完整的呈现出来,让读者对常河的“哭失调”有了感性的认识;第二次出现时常河为了重病在床的妻子和外出求学的儿子,放弃了“曲子是艺术,不卖唱”的原则,这时出现的“哎嗨——我的大爷”里充满了常河的羞耻与悲愤;第三次出现在结尾,前两次都是常河唱的,最后一次则是常河的儿子在常河的葬礼上唱出来的,用来纪念父亲,“哭失调”的父唱再到子唱,也表现了艺术的传承。这些是从内容层面来回答的,结构上重复出现的内容将小说结构有机串联,浑然一体。

9.考察频繁独立成段的写作意图。注意围绕独立成段主要是“强调突出”的作用,并结合内容作答。体会部分内容在整体的思路结构上的作用,从概括内容、梳理人物情感和艺术效果三方面作答。内容上常河的生活发生巨大变故——妻子病重,儿子求学,生活的压力完成压在他的身上,频繁的分段将常河面对变故的压力和面对曲子艺术的纠结突出强调出来了,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他的复杂心理,效果上体现了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

10.本题考察炼词。“訇然”一词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接触过,注意拟声词的判断,找出声音的发出主体,体会和上文内容的对比反差,体会人物内心的波澜,拓展到小人物的内心坚守主题。首先要写出用“訇然”这词的效果,“訇然”形容声音大,写出常河倒下的声音之大和身体的沉重。常河倒下的同时他的儿子拿到了戏剧梅花奖杯,一上一下两者的对比就显现出来了,一个终身在市井唱曲,一个则走到了全国最大的舞台上,两者虽然截然不同,相同的是对艺术的热爱与虔诚,且常小河对于艺术的热爱也是小时候常河对他的启发诱导出来的,一代代的艺术传承。常河一生都尊敬热爱着曲艺,常小河拿到梅花奖也是替常河了却心愿。

11.本题考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联系文章内容分别写出两人敬拜的戏神具体指的是什么,并挖掘其深层含义。第四段写常河拜的是“汤显祖、朱天水”,最后一段写常小河拜的是他的父亲常河,两者所代表的不一样,一个是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个代表的是民间的戏曲;然后注意散文形散神聚特点,注意本文将民间艺人具体形象展现出来的民间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统一,两者的精神是相统一的,一种吸纳中国文化与民间生活,追求纯粹艺术、坚守艺术原则的精神,注意思考的深度和注意不同素材共同体现主旨的特性。(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题____{卷

(明)唐寅

春林通一径,野色此中分。

鹤迹松阴见,泉声竹里闻。

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

采药知何处,柴门掩白云。

12.如果为本诗题名,最不恰当的一项是()。(1分)

A.溪山叠翠

B.春意寻踪

C.寻隐不遇

D.归隐春山

13.对本诗语言风格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

A.缠绵委婉

B.清新淡雅

C.绚丽飘逸

D.庄重典雅

14.本作品作为题画诗,哪一联最能突破画面的视觉限制,将无尽的诗意传达出来。请选择一联加以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 D(1分)

13. B(2分)

14.(2)第2联,对画面无法展示的细节的描绘,如鹤迹;展现视觉无法描摹的声音,如泉声,刻画出春山的幽静与生机。(最多4分)

(3)第3联,对宿雨的想象。(最多3分)

(4)虚写/想象隐者采药,突破白云下柴门紧闭的实景。使寂静的春山有人的踪迹,有人的声响,静中有动,视角也由眼前拓展到整个春山,表现出作者对自然、隐逸的由衷喜爱与向往。(最多5分)

尾联:手法1分(虚写、想象、化用、用典),翻译1分,引发读者对隐者行踪的想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与向往(1分),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

颔联:手法1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想象),翻译1分,凸显山间的生机/幽静(1分),表达了作者对山间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颈联:手法1分(想象),翻译1分,山中的生机,作者的喜爱。(满分3分)

首联:0分

【解析】

12.结合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生平做判断。采取排除法,依据诗歌的题材来做出判断。本诗想表达的主题并不是归隐。

13.准备掌握诗歌的内容,注意景物描写的分析,如“草青经宿雨,山紫带斜曛”。昨夜的雨水还留在青草上,阳光透过山里的雾气。分析文章的意象,作者所表达的态度。不同诗人的特定风格要记清楚,比较他们诗歌风格的异同点。

14.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选好句子后进行分析。

应答步骤:

1、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何蕃传

(唐)韩愈

①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为文说者,不可选纪。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叹,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②蕃,淮南人,父母俱全。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渝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③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沘之乱,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④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

(2)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

A.登上

B.上报

C.提拔

D.进奉

(2)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

A.推荐

B.攻占

C.发动

D.任用

17.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为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3分)

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19.本文叙写何蕃事迹,在选材方面有何特点?请举一例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1)按次序/依次/依次编辑(2)承担/承受(2分)

16.(1)B (2)C(2分)

17.何蕃在太学读书,太学生们不敢做不仁义的事,埋葬那些死后丧事无人料理的人,怜悯他们的孤儿并养育他们,不管别人恩惠大小,一定要尽力报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仁吧!(5分)(第一个分句不算分,后面每个分句1分)

18.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3分)(断对一个给1分)

19.答案1:本文选材的特点是典型,是与作者对何蕃的叹惜、不平之情相对应的典型事迹。如第①段作者不写何蕃在太学琐事,而写何蕃在太学时间之长,太学诸生推崇之盛与礼部官员不合,无缘仕途的对比。第②段挑选何蕃纯孝,欲回乡归养与太学诸生苦苦挽留,因太学司业出官道州,而错失唯一一次为官机会。第③段写何蕃仁勇,却挑选有人质疑,太学先生为之辩解的事。(3分)

答案2:本文的选材特点是较少选择直接叙写何蕃言行,而大多通过他人反应侧面表现出何蕃品质、性格。如第一段写何蕃学识渊博,声明远播,并没有直接写何蕃如何用功精进,而是写太学诸生推颂之盛、推荐文章之多。或第二段写何蕃纯孝,对他如何归养落墨极少,而是写诸生如何坚决的挽留。或第三段写何蕃仁勇性格,是从欧阳詹生的口中说出或辩驳的。这样选材既典型又能强化了对何蕃品格的塑造。

补充特点1分(典型性、侧面描写、选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性格),事例1分(多角度要有一个以上的例子),人物形象(1分)。

20.文章第④段直接抒发作者对何蕃命运的叹惜之情。作者以泽为喻对何蕃进行评价,何蕃如泽,处于低地,虽个人品行尊崇,但影响仅限于太学,传播不远。这是对前三段何蕃形象的补充。同时,作者还认为像何蕃这类贫贱之士只有等待时机或上位者的发现才能真正发挥才能,因此,将何蕃的个人形象开拓为群体形象,使何蕃的个体形象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意义。(4分)

情感:叹惜慨叹1分,何蕃的状态1分(才高而未得重用),有此引出对天下贫贱之士经历的慨叹1分,外力、时机1分,或表现对当时社会优秀人才不得重用的时风的批判1分,或希望统治者能有慧眼赏识这类人,并给予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1分。

【解析】

15.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记忆和积累。注意词语在句中所做成分,“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司业、祭酒撰写……事迹,“次”理解成按次;“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其心”,“任”作动词,理解为何蕃看起来力气不能承受他的身体,相貌不能承受他的内心。

16.该题需要结合上下文文意来断定,注意词性搭配,(1)并把这些事迹上报到礼部,而让天子知道,选B;(2)太学生们发动起来想要跟随叛军,选C。

17.翻译时注意补充主语,特殊句式要体现。(何蕃)在太学读书,太学生们不敢做不仁义的事,埋葬那些死后丧事无人料理的人,怜悯他们的孤儿并养育他们,不管别人恩惠大小,一定要尽力报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仁吧!

18.此题考查断句,考查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及对于文言句式的一般特征的把握能力。先定主宾,也需要关注相同结构,注意虚词的位置。“然则”表示转折,与前文断开,翻译语句可知“天降雨”中“天”为主语,后文“无择”的主语是“水气”,所以“雨”后面和“无择”前面断开。

19.本题考查选材特点。选材特点有真实性、普遍性、典型性,往往以小见大,以日常生活化场景反映人物形象、时代特征等。本文对主人公正面叙写不多,侧面描写居多。正面叙写中主要抓住主人公在太学中的事和他尽孝的事情,以及太学学生对主人公的维护之事,这些典型事件塑造主人公形象。

20.句段作用通常从内容及结构两方面着手分析。此段在人物传记结尾处,既有对人物形象的体现,也应有总结、揭示写作意图的作用。“惜乎”表达对主人公遭遇的叹息,对主人公的设喻,对主人公形象进行补充,丰富主任公的形象,由主人公推及“凡贫贱之士”,由个人到集体,揭示普遍性,交代了文章写作意图。

【译文】

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有二十多年了。每年被推荐参加进士考试,学业有成,品行高尚,从太学的学生们起都推崇称颂他,不敢和他相提并论。太学生们一同去向助教、博士,助教、博士又把他的情况上报给司业、祭酒,司业、祭酒编写何蕃的种种突出事迹达数十条,并把这些事迹上报到礼部,而让天子知道。京城众生因为荐举何蕃而写文章的人多到无法计算。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很多,但没有一个在礼部当官;在礼部当官的人,又大都是与何蕃合不来的,因此他的仕途未获成功。

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他刚入太学的时候,大约一年回家一次,他的父母阻止了他。这之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劝阻了他,他没有回家省亲已经五年了。何蕃,是个非常孝顺的人,怜悯双亲年老,不能照料自己。有一天,何蕃拜别各位太学生,要返回和州去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无法劝阻,就把何蕃关在一个空房间里。在这种情况下,太学六馆的一百多太学生,又将何蕃美好的品行向太学司业阳城先生陈述,请他发布命令挽留何蕃。在这个时候,太学祭酒的职位空缺,恰逢阳城先生出任道州刺史,结果未能留住何蕃。

欧阳詹先生说:“何蕃,是个仁义勇敢的人。”又有人说:“何蕃在太学读书,太学生们不敢做不仁义的事,埋葬那些死后丧事无人料理的人,怜悯他们的孤儿并养育他们,不管别人恩惠大小,一定要尽力报答,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仁吧!何蕃看起来力气不能承受他的身体,相貌不能承受他的内心,我不知道他的勇敢表现在哪里啊。”欧阳詹先生说:“朱洮作乱之时,太学生们发动起来想要跟随叛军,他们来请何蕃前往,何蕃态度严肃、神色严厉地训斥了他们,所以太学六馆的读书人没有跟从作乱,这难道不是他的勇敢吗!”

可惜呀!何蕃处于卑下的地位,他可以影响到别人的道德、学问都传布不广。把他比作水的话,他算是沼泽,不算是河流吧!河流地势高,沼泽地势低;地势高的流动,地势低的停止。所以何蕃的仁义,充实于他的内心,在太学施行,善行积累得很多,但所施用的范围不够广远。天将下雨,水汽蒸发上升,无论高低的河川沼泽溪流的水汽都可以蒸发而化为云雨,既然这样,那么沼泽的水不是也有它可施展抱负之处吗?或者是有待于那特定的条件呢?所以大凡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这样以后才能有所建树,难道只是何蕃是这样吗!我因此说了以上这些话,也是不让何蕃的事迹没有流传。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就亭记

(清)施闰章

①地有乐乎游观,事不烦乎人力,二者常难兼之;取之官舍,又在左右,则尤难。临江地故硗啬①,官署坏陋,无陂台亭观之美。予至则构数楹为阁山草堂,言近□阁皂②也。而登望无所,意常怏怏。一日,积雪初霁,得轩侧高阜,引领南望,山青雪白,粲然可喜。遂治

其芜秽,作竹亭其上,列植花木,又视其屋角之障吾目者去之,命曰就亭,谓就其地而不劳也。

②古之士大夫出官于外,类得引山水自娱。然或逼处都会,讼狱烦嚣,舟车旁午,内外酬应不给。虽仆仆于陂台亭观之间,日餍酒食,进丝竹,而胸中之丘壑盖已寡矣。何者?形怠意烦,而神为之累也。

③临之为郡,越在江曲,阗③焉若穷山荒野。余方愍其凋敝,而其民亦安予之拙,相与休息。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槃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顷岁军兴,征求络绎,去阁皂四十里,未能舍职事一往游。聊试登斯焉亭,悠然户庭,凭陵雉堞,厥位东南,日月先至,碧嶂清流,江帆汀鸟,烟雨之出没,橘柚之青葱④,莫不变气象、穷妍巧,戛○5胸拂睫,辐辏○6于栏槛之内,盖若江山云物有悦我而昵就者。

④夫君子居则有宴息之所,游必有高明之具。将以宣气节情,进于广大疏通之域,非独游观云尔也。予窃有志,未之逮,姑与客把酒咏歌,陶然以就醉焉。

注:①硗啬:土地坚硬贫瘠○2阁皂:山名。○3阗:寂静。○4青葱:鲜绿○5戛:触击;拂:掠过。○6辐辏:聚集。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乎

B.焉

C.然

D.矣

2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代士大夫疲于应付官务,无暇引山水自娱。

B. 古代士大夫疲于应付官务,审美意趣已尽失。

C. 叙写为官常态呼应首段游观、人力二者难兼。

D. 与后段作者胸藏意趣登亭饱览山水形成对比。

23.请从景物描写角度赏析第○3段划线句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评析本文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1.A(1分)

22.D(3分)

23.作者描绘出随时间变化的山水景致,日与月东升西落,青山下溪水长流,江帆随溪水而下,沙洲上鸟类翩翩飞舞,烟雨移动,山色迷蒙,橘柚鲜绿,刚刚长出。变化的景色表明作者经常立于就亭,眺望风景,可见作者对江山风物的亲近与痴迷,满心的欢喜跃然纸上。(4分)角度1分:视觉角度,动静、角度、远近、俯仰、意向叠加、白描;翻译描写1分;景物特点开阔、清丽、优美、清新、壮阔、生机等1分;感情喜爱、沉醉、享受等1分。24.本文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山水,不管官务简散还是繁忙,都会融于山水,怡情养性,再而进入广阔天地之志,提倡人生要留下一片精神畅游之地。作品主旨独辟蹊径,不是借亭台抒

发怀才不遇或思乡之情,也不是议论某种道理,而是提倡以山水滋养生命、性情。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工作繁忙、唯物质名利追求的人们有积极的启示作用。(4分)分析思想感情2分:在繁忙的公务之余(1分),融入山水、怡情养性(1分)。社会现状(1分),启示(1分):超越物化等。

【解析】

21.此题考查虚词的使用,要清楚各个虚词的用法,所以课下要注意积累。文言虚词“乎”有多种用法,1.做介词:(1)表示处所,时间,原因,可译为“在”,“于”;(2)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也可不必译出;(3)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2.做语气词:(1)用在句末,表示反问,可译为“吗”,“呢”;(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可译为“吗”;(3)用在形容词或名词之后,表示赞美,叹息,惊讶等语气,可译为“啊”,“呀”;(4)用在句末,表推测语气。在句中与“无乃”,“得无”等虚词配合,可译为“吧”,“呢”;(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可译为“吧”,所以应该选A。

22.考查了对段落的内容理解,第二段说古代士大夫在外做官,大都能够寻求山水之景来愉悦自己。但是有时临近都会,诉讼案件繁多喧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里里外外应酬不过来。虽然在山坡亭台楼阁之间往来,每天酒足饭饱,听音乐演奏,但是胸中欣赏山水的兴致大概已经很少了。为什么呢?身体倦怠,心情烦闷,而精神因为这些受到妨害。所以D与后段作者胸藏意趣登亭饱览山水形成对比是对的。

2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角度和方法入手,主要从角度1分:视觉角度,动静、角度、远近、俯仰、意向叠加、白描;翻译描写1分;景物特点开阔、清丽、优美、清新、壮阔、生机等1分;感情喜爱、沉醉、享受等1分。

24.本题主要考察文章思想情感的意义。首先分析文本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本文抒发作者热爱自然山水,不管官务简散还是繁忙,都会融于山水,怡情养性,再而进入广阔天地之志,提倡人生要留下一片精神畅游之地;其次分析其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品主旨独辟蹊径,不是借亭台抒发怀才不遇或思乡之情,也不是议论某种道理,而是提倡以山水滋养生命、性情。对于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工作繁忙、唯物质名利追求的人们有积极的启示作用。【译文】

有适宜于游览观赏的地方,没有动用人力修整的烦难之事,二者常常很难兼备;在官舍中找到,离住处很近,就特别难。临江土地本来不肥沃出产少,官署破败简陋,没有优美的山坡亭台楼阁。我到了临江就建了几间屋舍作为阁山草堂,意思是与阁皂山靠近。然而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登高远望,心里常常闷闷不乐。一天,下了很久的雪,天刚放晴,发现草堂旁有一处高地,我翘首向南远望,山色青翠积雪洁白,色彩鲜明,我非常高兴。于是整理那些荒芜的杂草,在它的上面建了一个竹亭,有序地种植了一些花草树木,又看到那遮挡我视野的屋角就除去它,我为它取名叫做就亭,就是说顺着地势而不必劳累。

古代士大夫在外做官,大都能够寻求山水之景来愉悦自己。但是有时临近都会,诉讼案件繁多喧闹,来来往往的人很多,里里外外应酬不过来。虽然在山坡亭台楼阁之间往来,每天酒足饭饱,听音乐演奏,但是胸中欣赏山水的兴致大概已经很少了。为什么呢?身体倦怠,心情烦闷,而精神因为这些受到妨害。

临江作为郡府,远在赣江的偏僻处,寂静得像是穷山荒野。我怜叹它的破败,那里的百姓也习惯于我的政务宽简,一起休养,相安无扰。这里民俗俭朴打官司的少,宾客很少到这里,属员散去(公务完毕)就关门,于是脱下官服伸腿坐地一段时间,欣赏山水的念头,在我的心中显现出来。近年打仗,征求军用财物接连不断,距离阁皂山四十里,我没能丢下公务前往一游。姑且试着登上就亭,就亭幽静,靠近城墙,它的位置在官舍的东南,那里,太阳和月亮首先出现。碧绿的山,清净的水,江上的白帆,沙洲上的水鸟,烟雨或隐或现,橘柚鲜绿夺目,无不变幻形态、极为美好,触击内心掠过眼帘(赏心悦目),这众多美景都聚集在就亭内,大概像是江山风景来取悦我亲近我一样。

君子居家就有安息的地方,出游一定要有好的佐游的工具。用它们来发泄心中的郁积,调节自己的情绪,达到开朗舒畅的境地,不只是游览观赏而已。我私下里想这样做,没有实现,姑且和宾朋饮酒作诗,欣然而醉。

三、写作(70分)

25.作文。

人类有一支已经灭绝的表亲,叫尼安德特人,他们和我们“智人”这一支有什么区别呢?比如尼安德特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抓兔子吃”,而智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找仙女。”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范文】

诗意的栖居

当今的人类——智人,有一支已经灭绝的表亲叫尼安德特人。两者的区别可用一例管中窥豹,比如,尼安德特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抓兔子吃。”而智人会说:“走!到林子里去找仙女。”

可见,尼人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而智人是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土地上。

所谓诗意,它首先是“想象力的翅膀。”“仙女”正是先民基于现实的想象。一方面,想象加强了智人的创造力,使其善于制作工具,模仿自然化为己用;使其善于突破局限,产生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想象使智人进入超道德境界成为可能,原始崇拜,精灵传说,乃至系统的宗教哲学——正是因为不拘泥于现实的“兔子”,才使人能够接近天地,连接天地,最终成为天地中心。

因而这种“仙女”般的诗意,更是一种艺术的解读和表达。法国哲学家及埃尔说“人正是在艺术也只有在艺术之中才能通往对生存的赞许,才能对生活说是。”确实,艺术能够涤化人对世界的感知,用审美的高度救赎苦难,从宏观的视角拥抱群体;正是在生存的基础上——更有甚者,像“两句三年得”的贾岛,卡夫卡笔下的饥饿艺术家,他们将艺术的追求放在至高位——超越兔子背后的生存追求,智人因此异于尼人,人因此异于禽兽。

这种诗意的最深层是爱。智人对仙女的追求是真、善、美的爱,是对生活的珍视与希望,正如《悲惨的世界》中写到:“人性对非人性的胜利,其最大的、唯一的武器,是摇篮,是爱。”这种爱的表达在古往今来用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儒家思想中,爱是仁,是“羞恶、恻隐、是非之心”的发端;而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当下,爱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国家之爱,是逆行者、奉献者的人与人之爱——这种爱,正在越来越广阔、丰富、平等,步离只为抓兔子吃的兽性。

但是,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正在逐渐丧失诗意,重新投入到抓兔子吃的生活,趋向物性。这兔子是物欲,是海量的信息,是感官的刺激,是快节奏的高压,是利益至上的人情冷漠,诱人沉沦,使人空虚,致人神怠。

因此,我们要在今天大声的呼唤诗和远方,就像当时的智人“到林子去找仙女”——但这不是呼唤大家陷于周游世界的消费主义——而是呼唤大家在想象中创造生活。在艺术中超越生存,在爱中与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携手共筑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诗意的栖居,不让人性灭绝。

【解析】

分析这则材料作文首先要抓住两类人的区别。一类人是侧重的吃,另外一类人侧重的是审美,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精神层次的需求不同,与“满地都是六便士,我却抬头看月亮”有异曲同工之妙,推荐立意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入。

2020届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有答案)

杨浦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部分(共40分) (一)默写(15分) 1.挥手自兹去,。(《送友人》) 2. ,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万籁此俱寂,。(《题破山寺后禅院》) 4.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又是哉!(《捕蛇者说》) 5.亭亭净植,。(《爱莲说》) (二)阅读下列诗曲,完成6-7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诗中借用典故的一联,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2分) 7.下列对颈联的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沉舟”“病树”是诗人的自嘲,其中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B.“千帆过”“万木春”,形象表明诗人对自己拥有光明前途充满信心。 C.“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富有生机的景象,表现诗人豁达襟怀。 D.蕴含了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三)阅读选文,完成8—10题(9分) 黄生借书说(节选) ①“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 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 ..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 ..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 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②“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 ..也!” 8.选文作者是代文学家。(2分) 9.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 ...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其他祖父 ..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B.非夫人 ..之物而强假焉 C.而惴惴焉摩玩 ..也 ..之不已 D.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2分) 归而形诸梦 10.下列对选文写作意图的理解,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B.由“书非借不能读”引发“天下物皆然”的深入思考。中/华-资*源%库 C.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抒发对少时岁月的“可惜”之情。 D.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勉励青年人创造条件发愤求学。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②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孰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③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上海市杨浦区2020届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届杨浦区初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部分(共40分) (一)默写(15分) 1.挥手自兹去,。(《送友人》) 2. ,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万籁此俱寂,。(《题破山寺后禅院》) 4.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又是哉!(《捕蛇者说》) 5.亭亭净植,。(《爱莲说》) (二)阅读下列诗曲,完成6-7题(4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诗中借用典故的一联,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2分) 7.下列对颈联的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沉舟”“病树”是诗人的自嘲,其中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 B.“千帆过”“万木春”,形象表明诗人对自己拥有光明前途充满信心。 C.“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富有生机的景象,表现诗人豁达襟怀。 D.蕴含了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三)阅读选文,完成8—10题(9分) 黄生借书说(节选) ①“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 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 ..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 ..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②“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 ..也!” 8.选文作者是代文学家。(2分) 9.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 ...古今异义的一项是()(2分) A.其他祖父 ..之物而强假焉 ..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B.非夫人 C.而惴惴焉摩玩 ..也 ..之不已 D.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2分) 归而形诸梦 10.下列对选文写作意图的理解,最恰当 ...的一项是()(3分) A.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B.由“书非借不能读”引发“天下物皆然”的深入思考。中/华-资*源%库 C.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抒发对少时岁月的“可惜”之情。 D.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勉励青年人创造条件发愤求学。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2020年上海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2)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论语>七则》)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曲两种旋律、音色交错出现的诗句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同学们在家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对联社的同学引名联以共勉,其中最恰当的一联是()。(2分) A.虽有此不乐,既来之则安。 B.厚性情,薄嗜欲;直心思,曲文章。 C.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 D.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进化人类学家认为,因为我们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了在这个世界立足的行动指南,所以我们被包裹在文化里。人类进化的目的,,,。不过,环境既包含文化层面,也包含物理层面。文化的快速变化正在对人类的进化过程产生巨大影响。 ①是将其应用于生活环境相同情景中 ②不是通过个人努力独自解决问题 ③是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共同积累知识 ④不是通过集体合作快速解决问题 A.②④③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①④② 【答案】 1.(1)楼船夜雪瓜洲渡陆游 (2)曲肱而枕之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1)D (2分)(2)A(3分) 【解析】 1.考察课内的知识积累与掌握程度,识记与理解性记忆。(陆游《书愤》)与(《论语>七则》)再在积累,识记。《琵琶行》需要认真翻译,理解文章的内容。特别是关于音乐,高潮的句

子描写。 2.考察语段的逻辑关系,把握所给内容的前后句,理清楚其逻辑思路。抓住关键词前后的衔接。(1)A项“不乐”不符合语境,B项强调品性、文章,和语境积极线上课不符,C项强调读书和平淡质朴生活的意趣,不符合语境。D项“座上同观未见书”和语境一致。(2)结合所给语句来看,②④强调的内容一致,①③强调内容一致,然后结合关联词“不是……是……”确定答案选A。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变通的艺术 余光中 ①“东是东,西是西,东西永古不相期!”诗人吉卜林早就说过。但做翻译工作的人,不相信东方和西方不能在翻译里相遇。调侃翻译的妙语很多。有人说:“翻译即叛逆。”有人说:“翻译是出卖原诗。”有人说:“翻译文字忠者不美,美者不忠。” ②我则认为,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至于妥协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神而明之,变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译者自己的修养了。 ③翻译既然是移花接木 ....的事情,翻译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自然难与作家相提并论。主要的原因,是译者笼罩在原作者的阴影之中,译好了,光荣归于原作,译坏了,罪在译者。除了有能力也有时间去参照原文逐一研读的少数专家之外,一般读者是无由欣赏的。 ④因此,翻译界一直有一个久持不下的争端。一派译者认为译文应该像创作一样自然,另一派译者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应该像翻译。 ⑤第二派译者认为,既然是外国作品,就应该有点外国风味,而且所谓翻译,不但要保存原作的思想,也应该保存原作的形式,何况在精练如诗的作品之中,思想根本不能遗形式而独立。如果要朱丽叶谈吐像林黛玉,何不干脆去读《红楼梦》?有人把弥尔顿的诗译成小调,也有人把萨克雷的小说译成京片子。这种译文读起来固然“流畅”,可是原味尽失,“雅”而不信,等于未译。 ⑥第一派译者则认为,“精确”固然是翻译的一大美德,但是竟要牺牲“通顺”去追求,代价就太大了。译者追求“精确”,原意是要译文更接近原文,可是不“通顺”的译文令人根本读不下去,怎能接近原文呢?不“通顺”的“精确”,在文法和修辞上已经是一种病态。要用病态的译文来表达常态的原文,是不可能的。 ⑦理论上说来,好的译文给译文读者的感觉,应该像原文给原文读者的感觉。如果原文是清畅的,则不够清畅的译文,无论译得多么“精确”,对原文说来仍是“不忠”,而“不忠”与“精确”恰恰相反。 ⑧为了“精确”不惜牺牲其他美德,这种译者,在潜意识里认为外文优于中文,因为外文比中文“精确”。这种译者面对“优越”而“精确”的外文,诚惶诚恐,亦步亦趋,深恐译漏了一个冠词、代名词、复数、被动的语气,或是调换了名词和动词的位置。比起英文来,中文似乎不够“精确”,不是这里漏掉“一个”,便是那里漏掉“他的”。 ⑨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些幸福的家庭全都一样,每一个不幸的家庭却有它自己的不幸。”恍惚一看,译文好像比统计报告还要“精确”,但我认为如果改译成“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则更好, 。 ⑩无条件的精确主义是可怕的。许多译者平时早就养成了英文至上的心理。一旦面对英文,立即就忘了中文。就用family member这个词做例子吧,时至今日,我敢说十个译者之中至少有七个会不假思索,译成“家庭的一员”或“家庭的一分子”,竟忘了“家人”本是现成的中文。许多准作家就从这样生硬的译文里,去亲炙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爱默生和王尔

2020年上海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2020年上海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梦里与妻子相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构成对比的“古之圣人”对待从师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这次作文,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大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内容适合 ..老师作评语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C.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D.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未名湖旖旎风光烘托出一种宽松的境界。。。。。宽松是思维最松软的沃土,也是自信和力量的体现。 ①宽松使人心态平和、凝神静思。 ②有了松才不感到心理上的压力,才好自由探讨,才能依据事实得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结论。 ③松是做学问的前提。 ④有了松才能摆脱束缚,避免僵化,开拓创新,永葆学术青春。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①③④② D.②④③① 【答案】 1.(1)衣带渐宽终不悔(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3)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2.(1)D (2)B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事实与价值 ①今天的知识人都知道“这是银元”是个事实判断,“银元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 ②要弄清楚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不妨从“事实”和“事情”的区别说起。我们总是从静态说到事实的,事情却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我们说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事情正在起变化,事情的经过一波三折,事情终于过去了。然而,事实却不发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事实”这个词儿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事实是静态的,这跟事实的证据含义 .......有关——证据当然不能一时这个样子一时那个样子。 ③我们不妨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树木生长、壮大、死亡,树根长在泥土里,又跟别的树的根系纠结在一起,枝叶互相交叉,又有藤蔓缠绕其间。我们要打桌椅、盖房子,跑到树林里,伐下合适的树,截成立柱和檩子,制成木板。树是自生之物,事实是有用之材。我们从自生之物取有用之材。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 ④既然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我们自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截取。“李四打了张三一拳”是个事实,但这可能是从“张三先打了李四两个耳光,李四回了张三一拳”截取下来的。由于截取的角度、长度、密度不同,同一件事情可以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有时甚至会“歪曲事实”。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多的事情,要论证某个结论,何须编造事实,两个人挑选的事实不同,足以引出完全相反的主张。 ⑤那么,把所有事实都陈列出来如何?在法庭上,不仅要求“所陈述的都是事实”,而且还要求所提供的是“全部事实”。然而,我们肯定无法从字面上穷尽“全部事实”。所谓“全部事实”,说的是全部相关事实。 ⑥我们为了论证什么才确立事实、寻找事实。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在有些领域,有些场合,我们需要从证据和结论的关系来看待世界、典型的是法庭和科学研究。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在提供证据,所以,事实和价值通常是连在一起的。“他跳进火海去救战友”“他骗走了他妹妹的钱”,这些话是在陈述事实抑或作出价值评判?根据同样的事实,你我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根据同样的情报,你主张进攻,我主张按兵不动。但判断不同,并不意味着你我把自己偏好的价值贴到事实之上,而是把同一个事实跟不同的情况联系了起来。 ⑦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发现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呢?宽泛地说,人们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弓箭因为能够用来射鸟射兔而有价值,改用火枪来打猎了,弓箭就没价值了,或只剩下博物馆收藏的价值。在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 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并不把也不必把天下的事情分成事实和自己的感受。然而,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需要把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分离开来。在甲方看来,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乙方却不这么认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是:张三未经李四允许就从李四那里拿走了1000元。这个事实可以被解释为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但也容许其他的解释,例如,张三和李四是极好的哥们儿,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一向不用事先打招呼。法庭要求证人尽可能屏蔽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陈述事实。学术与科学以相似的方式专注于事实。 ⑨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 3.第②段加点词“事实的证据含义”在文中具体指。(2分) 4.下列对“事实”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 ...的一项是()。(3分) A.事实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两者是并列的关系。

上海市杨浦区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解析、缺范文)

2021年上海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落花水香茅舍晚,。(马致远《寿阳曲·》)(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处也。”(《<论语>七则》) (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明对万钟与礼义取舍态度的句子是,。 2. 按要求选择。(5分) (1)下面关于“三星堆”的报道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最近,关于“三星堆新发现”的讨论不绝如缕 ....,已经处于霸屏状态。从黄金面具残片、 龙形器到牙雕、玉琮,这些栩栩如生 ....的出土宝藏成了当红流量,人们关注“三星堆”不是附. 庸风雅 ...,而是源自对中华文明历史故事的好奇,如外形似火锅的“陶三足炊器”,让人不禁 遥想三千年前古蜀人尝鼎一脔 ....的惬意生活。 A.不绝如缕 B.栩栩如生 C.附庸风雅 D.尝鼎一脔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陕北民间的剪纸,千百年来都只是无数农村妇女的普通手艺,她们从不把剪纸看成传递情感世界的手段,,。,,通过对剪纸意义的重新认知,它就成为了一门艺术。 ①这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剪纸艺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觉表达 ②而这些始终只潜藏在剪纸行为的背后,没有人去深入探究 ③但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从剪纸作品中发掘出精神元素 ④当然她们会无意识地通过剪纸的线条与造型流露喜怒哀乐 A.③②④①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答案】 1.(1)断桥头卖魚人散远浦帆归 (2)不以其道得之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1)(2分)C (2)(3分)D 【解析】 1.考查古诗词名句的理解和默写。要求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解答时应牢记考纲内规定的古文篇目。对给出下句默写上句这样的题型,平时要多记诵,熟练掌握。要注意所给的限制性条件,如诗的题目、词的词牌名、曲牌名、情景等。《远浦帆归》篇名容易忘记,要注意“鱼”字。《<论语>七则》和《鱼我所欲也》难度较大,但是此次考查相对简单,要注意“辩”字的写法。 2.(1)本题考查常见成语的使用。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准确了解成语的含义及用法。A不绝如缕的意思是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比喻事情极其危急,后也比喻技艺等方面继承人稀少,与语境不符。B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黄金面具残片、龙形器到牙雕、玉琮”这些出土宝藏不适用。C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语境中指不了解该文化,强行装饰自己,符合。D尝鼎一脔是指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语境要展现的是古蜀人的惬意生活,不符合语境。因而选C。 (2)本题考查句子排序。接前文意思应该是农村妇女不会有意识把剪纸传递情感的手段,但是会无意识地表达情感。语句中①②分句中都有指示代词,需要搞清楚哪个“喜怒哀乐”和“精神元素”,很明显“喜怒哀乐”对应的是这些,因而接②,同时③存在转折,学者从剪纸形式中挖掘出精神元素,再来推动剪纸的发展。所以选D。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巨大的文体空间 南帆 ①我始终觉得,散文不存在一套严密的文体规则。“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我曾经多次援引苏轼的这段话形容散文的奇异特征。上善若水 ....。水既可以汪洋恣肆,惊涛拍岸,也可以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许多时候,文体规则与创造性之间构成反比关系,规则愈简单,创造力赢得的空间愈大。文体的藩篱最大限度地减少之后,个人的心智才开始向纵深驰骋。 ②那么,散文有边界吗?如何确认它的文体边界? ③首先,散文与韵文不同,散文对于押韵、节奏、音调没有追求,它不负责为听觉制造快感。这是散文与诗的重要分野。当然,散文与诗的分野存有更为内在的涵义。诗句的凝练、跳跃意味了特殊的美学跨度。诗句修辞通常掠过日常的世俗细节而穿行于高贵的象征系统。诗人对于春花的咏叹一般不愿意持续地延伸到泥土里的根茎、气味不雅的肥料或者猥琐地拱来拱去的蚯蚓。相形之下,散文保存了浓郁的烟火气息。散文可以放低姿态,直面坚硬的现实,从容不迫地叙述琐杂的见闻,甚至不惮于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由于固有的美学跨度,诗无法眷顾各种过于卑微的生活碎片,或者对于多种异质的意象——例如城市景观、工业文明——束手无策;相形之下,富于弹性的散文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和抵近对象,调节出各种适合的视角。 ④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散文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阅读近时某些散文的片断,人们几乎无法依据叙述话语的形态——例如,叙述的节奏、细节的再现——清晰地分辨散文与小说。许多人看来,区分散文与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虚构”:散文如实记叙,小说乐于虚构。在我看来,文学史并未举行仪式,隆重地将虚构的特

2023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屈平正道直行,______,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_______,____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 (3)《老子·第十一章》中通过对车子、器皿、屋室的分析总结出“有”与“无”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作答。(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每当我们创作作品,我们即在进行某种叙事。________。________。 ①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并不是单纯地把情感宣泄出来 ②但不含叙事的情感流露,难以形成作品 ③情感必须置入一个感性的形象才能真正得到表现并且被保存 ④只是痛苦了、流泪了、高兴了、笑了,都不是作品 ⑤叙事是艺术表现和保存情感的基本方式 A.⑤④①③② B.⑤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⑤② D.③①⑤②④ (2)某小区居委会给xx区消防支队写了一封感谢信,其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在以下四处画线部分中找出并修改。(3分) 感谢信 【甲】可爱的消防队员们: 你们好!早就听说你们为民解困的英勇事迹,【乙】昨天,我们都是见证人。昨天早上,强台风来袭,我小区【丙】老旧房屋的顶棚发生翻卷移位,摇摇欲坠,眼看坠物伤人事件就要发生。居委会报警后,你们反应迅速、深入危险区域,冒着特大风雨将危机解除。对你们的无私奉献,【丁】我们谨代表小区全体居民表示衷心感谢! 此致 敬礼! XX区xx街道xx 2022年7月23日 二阅读(70分)

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13分) 1.________________,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 2.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__,宠辱偕忘……(范仲淹《岳阳楼记》) 4.老师引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鼓励同学们:当人处于困境时,只要坚持不懈,前方就可能出现转机。 (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第5—11题。(22分)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丙)杨文仲 杨文仲,眉州彭山人。宝祐元年,登进士第。添差通判台州①。故事,守贰尚华侈②。正月望,取灯民间,更以白,文仲曰:“为吾然一灯足矣。”牙契③旧额岁为钱四万缗,累政增至十六万,开告讦以求羡④。文仲曰:“希赏以扰民,吾不为也。”及元兵渡江,畿甸⑤震动,朝士多弃去者,侍从班⑥唯文仲一人而已。寻以疾改集英殿修撰⑦,知泉州。待次而卒。 【注释】①添差通判台州:添差,添加的差遣;通判,官名。②守贰尚华侈:知州、通判等官员崇尚奢华。③牙契:买卖税。④开告讦以求羡:官府鼓励告密揭发以求取更多钱款。⑤畿甸:京城地区。⑥侍从班:在朝堂侍班。⑦集英殿修撰:官名。 5.乙文作者孟子是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寻以疾改集英殿修撰()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上海市黄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上海市黄浦区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完成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竞周容以为度。(屈原《_______》)(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赋》)(3)草木在传统文化中除指向审美功能外,还有《论语》中孔子论《诗》提到“______”的功用。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在数字交换条件下,商品是以数据、图片、文字、用户评价等数字化信息所构筑的“虚幻形式”展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产生虚拟性。 ①为此很可能会出现利益驱动下的数字操控和数字偏离 ②但同时又独立于真实的商品 ③这个“虚幻形式”源于真实的商品 ④是其数字化映射 ⑤并成为交换过程的决策依据 A.③⑤④②① B.⑤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⑤② D.②④①③⑤ (2)班级排演以“对抗世俗”为主题的《红楼梦》经典片断,以下人物与情节不适合这个主题的一项是()。(3分) A.林黛玉读西厢B.尤三姐自刎C.袭人改嫁D.鸳鸯拒婚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①AI写的诗是“诗”吗?这个问题类似于问,机器人是人吗?或者稍微退一步,机器人有自我意识吗?这个提问已经跨出了传统文学的边界,涉及对“人”的重新认

知和界定。如果我们暂时搁置这种类似于“天问”的提问,从一个相对“保守”一点的角度来看待小冰①写诗这一“事件”,即使是在纯粹诗学的范畴内,这依然构成了一个迫切、甚至是对整个诗歌史的提问。 ②对于小冰的诗歌写作,即使出于商业化和资本化目的的微软公司设计师,也会“弱弱”地承认其“模仿”的属性,更不用提恪守传统知识型的读者和研究者了,我目前看到的有限的几篇文章,几乎都在指责小冰的写作是一种“仿写”,是一种“物”的游戏,而非一种属“人”的创造。我们姑且不谈模仿、仿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就算承认模仿、仿写是“低一级”的写作,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小冰模仿得这么“像”?这么“真”?这么“富有诗意”?也就是说,在以“假”仿“真”的过程中,“真”也变得“假”起来了。这么说好像太过于诡辩,我的意思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如果我们觉得小冰的诗歌有某种徐志摩、戴望舒、顾城、海子等的“味道”,那恰好意味着,徐志摩、戴望舒、顾城、海子等诗人所塑造的诗歌美学——在大众的意义上被认为是一种诗意——已经成为一种常识性的审美,并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标准。 ③更进一步说,如果说真正的诗人的写作是一种“源代码”的话,那么,经过近一百年的习得和训练,这一“源代码”已经变成了一种程序化的语言。既然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诗人的作品获得创作的训练,并写下一首首诗歌,那么,小冰不过是以更快、更强的“学习”能力获得了更多甚至更好的训练,那为什么我们依然很难承认小冰写的是“诗歌”?如果我们不承认小冰写的是诗歌,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也可以承认我们经过“学习”和“训练”后写下的“诗歌”不是诗歌?或者,至少要在这些诗歌后面打上一个小小的问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怎么来理解一百年以来的新诗传统,以及它在当下的自我复制、自动化和程序化,以及导致的严重的诗歌泡沫。 ④我想强调的是,我个人的智慧并不能对AI的写作进行一种“真假”的判断。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曾经想象很多年后,绝大部分的文艺作品都将由AI来完成。但在此时此刻,我将暂时中断我的未来学想象,而是讨论一个更具体的当下问题——我们时代的诗歌写作是不是已经变得越来越程序化,越来越具有所谓的“诗意”,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习得”“学习”“训练”的气质?我们是不是仅仅在进行一

上海2022年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试题解析:积累运用+诗词鉴赏部分

上海2022年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试题解析:积累运用+诗词鉴赏部分积累运用 2022年杨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2)___________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反问语气否定秦国统治者夺取、使用六国财富的做法和态度。 参考答案: 1.按要求填空。(5分) (1)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解析: (1)语句对仗,形式相似,参照可得; (2)经典篇目,难度不大,不容失分; (3)《阿房宫赋》全文四处问句。“未云何龙?+不霁何虹?”言阿房内部壮丽;“谁得而族灭也?”示六国与秦之亡皆在于不爱惜人民;“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强烈诘问,表现秦始皇巧取豪与夺奢靡无度,结合前句“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可知秦对六国之掠,故而同题干提示相符。 2.按要求选择。(5分) (1)高三学生小明在参加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自我陈述环节中,表述得体的一项是()。(2分) 各位老师:

大家好!感谢老师们给我这个面试的机会。我平时学习刻苦,喜欢钻研数理问题,【甲】一旦进入思考状态,常常会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我知道学习贵在持久磨练, 【乙】一旦松懈,坏习惯就会集腋成裘。同时,我喜欢写时事评论,文章屡次发表在校刊上, 【丙】虽是一己之见,但都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与讨论。我渴望到贵校深造,因为贵校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学术氛围, 【丁】以及多如牛毛的学术名家都深深地吸引我。希望贵校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 A.甲 B.乙 C.丙 D.丁 参考答案: 2.按要求选择。(5分) (1)C(2分) 解析: A.甲“一发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此处用语不当。 B.乙“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褒义。与此处“坏习惯”搭配不当。 C.丙正确恰当。“一己之见”指一个人的意见,就是字面含义。但要注意切勿与“一家之言”混淆,后者指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述。 D.丁“多如牛毛”确实极言其多,但用于“学术名家”之前,略失文雅。其语出自《北史·文苑列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句中“学术名家”当属“成者”。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北京冬奥场馆群串联起了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我们从冰雪大国到冰雪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冬奥遗产的价值也需要更长时间去审视。 ①开展这些赛事的场馆设施,赛后将如何利用 ②由冬奥会带动的体育经济对区域联动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2021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20学年杨浦区二模 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落花水香茅舍晚,。(马致远《寿阳曲·》)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处也。(《<论语>七则》) (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明对万钟与礼义取舍态度的句子是,。 2. 按要求选择。(5分) (1)下面关于“三星堆”的报道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最近,关于“三星堆新发现”的讨论不绝如缕,已经处于霸屏状态。从黄金面具残片、龙形器到牙雕、玉琮,这些栩栩如生的出土宝藏成了当红流量,人们关注“三星堆”不是附庸风雅,而是源自对中华文明历史故事的好奇,如外形似火锅的“陶三足炊器”,让人不禁遥想三千年前古蜀人尝鼎一脔的惬意生活。 A. 不绝如缕 B. 栩栩如生 C. 附庸风雅 D. 尝鼎一脔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陕北民间的剪纸,千百年来都只是无数农村妇女的普通手艺,她们从不把剪纸看成传递情感世界的手 段,,。, ,通过对剪纸意义的重新认知,它就成为了一门艺术。 ①这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剪纸艺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觉表 达 ②而这些始终只潜藏在剪纸行为的背后,没有人去深入探究 ③但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从剪纸作品中发掘出精神元素 ④当然她们会无意识地通过剪纸的线条与造型流露喜怒哀乐 A. ③②④① B. ③①②④ C. ②④①③ D. ④②③①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巨大的文体空间 南帆 1我始终觉得,散文不存在一套严密的文体规则。“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我曾经多次援引苏轼的这段话形容散文的奇异特征。上善若水。水既可以汪洋恣肆,惊涛拍岸,也可以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许多时候,文体规则与创造性之间构成反比关系,规则愈简单,创造力赢得的空间愈大。文体的藩篱最大限度地减少之后,个人的心智才开始向纵深驰骋。 2那么,散文有边界吗?如何确认它的文体边界? 3首先,散文与韵文不同,散文对于押韵、节奏、音调没有追求,它不负责为听觉制造快感。这是散文与诗的重要分野。当然,散文与诗的分野存有更为内在的涵义。诗句的凝练、跳跃意味了特殊的美学跨度。诗句修辞通常掠过日常的世俗细节而穿行于高贵的象征系统。诗人对于春花的咏叹一般不愿意持续地延伸到泥土里的根茎、气味不雅的肥料或者猥琐地拱来拱去的蚯蚓。相形之下,散文保存了浓郁的烟火气息。散文可以放低姿态,直面坚硬的现实,从容不迫地叙述琐杂的见闻,甚至不惮于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由于固有的美学跨度,诗无法眷顾各种过于卑微的生活碎片,或者对于多种异质的意象——例如城市景观、工业文明——束手无策;相形之下,富于弹性的散文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和抵近对象,调节出各种适合的视角。 4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散文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阅读近时某些散文的片断,人们几乎无法依据叙述话语的形态——例如,叙述的节奏、细节的再现——清晰地分辨散文与小说。许多人看来,区分散文与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虚构”:散文如实记叙,小说乐于虚构。在我看来,文学史并未举行仪式,隆重地将虚构的特权赋予小说,并且禁止其他文体——例如散文——擅自染指。小说的许诺是,利用虚构有效地克服世俗生活的平淡乏味。庸常的日子如此沉闷,只有虚构才能召唤想象的幽灵,逼迫日常生活转入戏剧性与传奇性的轨道。显然,戏剧性与传奇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诉诸巨大的悬念,悬念是情节的跌宕赢得的内心呼应。众多读者心甘情愿地为之耗费精力和时间。某大侠正要挥剑上前,忽听林中一支响箭破空而至,后事如何?没有人可以在这种心痒难熬的时刻抽身而退。悬

2021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杨浦区(答案)

杨浦区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模拟质量调研 语文学科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021年4月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面关于“三星堆”的报道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最近,关于“三星堆新发现”的讨论不绝如缕 ....,已经处于霸屏状态。从黄金面具残片、龙形器到牙雕、玉琮, 这些栩栩如生 ....,而是源自对中华文明历史故事的好奇,....的出土宝藏成了当红流量,人们关注“三星堆”不是附庸风雅 如外形似火锅的“陶三足炊器”,让人不禁遥想三千年前古蜀人尝鼎一脔 ....的惬意生活。 A.不绝如缕 B.栩栩如生 C.附庸风雅 D.尝鼎一脔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陕北民间的剪纸,千百年来都只是无数农村妇女的普通手艺,她们从不把剪纸看成传递情感世界的手段,,。,,通过对剪纸意义的重新认知,它就成为了一门艺术。 ①这又反过来推动了民间剪纸艺人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觉表达 ②而这些始终只潜藏在剪纸行为的背后,没有人去深入探究 ③但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从剪纸作品中发掘出精神元素 ④当然她们会无意识地通过剪纸的线条与造型流露喜怒哀乐 A.③②④①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巨大的文体空间 南帆 ①我始终觉得,散文不存在一套严密的文体规则。“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我曾经多次援引苏轼的这段话形容散文的奇异特征。 上善若水 ....。水既可以汪洋恣肆,惊涛拍岸,也可以细致入微,润物无声。许多时候,文体规则与创造性之间构成反比关系,规则愈简单,创造力赢得的空间愈大。文体的藩篱最大限度地减少之后,个人的心智才开始向纵深驰骋。 ②那么,散文有边界吗?如何确认它的文体边界? ③首先,散文与韵文不同,散文对于押韵、节奏、音调没有追求,它不负责为听觉制造快感。这是散文与诗的重要分野。当然,散文与诗的分野存有更为内在的涵义。诗句的凝练、跳跃意味了特殊的美学跨度。诗句修辞通常掠过日常的世俗细节而穿行于高贵的象征系统。诗人对于春花的咏叹一般不愿意持续地延伸到泥土里的根茎、气味不雅的肥料或者猥琐地拱来拱去的蚯蚓。相形之下,散文保存了浓郁的烟火气息。散文可以放低姿态,直面坚硬的现实,从容不迫地叙述琐杂的见闻,甚至不惮于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由于固有的美学跨度,诗无法眷顾各种过于卑微的生活碎片,或者对于多种异质的意象——例如城市景观、工业文明——束手无策;相形之下,富于弹性的散文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和抵近对象,调节出各种适合的视角。 ④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散文与小说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阅读近时某些散文的片断,人们几乎无法依据叙述话语的形态——例如,叙述的节奏、细节的再现——清晰地分辨散文与小说。许多人看来,区分散文与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虚构”:散文如实记叙,小说乐于虚构。在我看来,文学史并未举行仪式,隆重地将虚构的特权赋予小说,并且禁止其他文体——例如散文——擅自染指。小说的许诺是,利用虚构有效地克服世俗生活的平淡乏味。庸常的日子如此沉闷,只有虚构才能召唤想象的幽灵,逼迫日常生活转入戏剧性与传奇性的轨道。显然,戏剧性与传奇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诉诸巨大的悬念,悬念是情节的跌宕赢得的内心呼应。众多读者心甘情愿地为之耗费精力

2022 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2022 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1、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吞噬(shì)俯瞰(kÀn)怂恿(sǒng)吹毛求疵(zī) B.酝酿(yùn)污秽(huì)修葺(qì)恹恹欲睡(yān)(正确答案) C.婆娑(suō)箴言(jiān)愧怍(zuò)惟妙惟肖(xiÀo) D.娉婷(pīng)腈纶(jīng)轻觑(xù)戛然而止(jiÁ) 2、45. 下列句子中,加双引号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春天到了,大明湖畔杨柳依依,湖中碧波荡漾,风景宜人,“美不胜收”。(正确答案) B.大家都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地表示赞同。 C.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D.孩子向家长吐露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3、下列对《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有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 B.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是《红楼梦》第六十六回的回目,这里所提到的“情小妹”指的是不堪柳湘莲退亲之辱而自刎殉情的尤三姐。 C. 元春省亲,命众人赋诗。考虑到元春不喜“红香绿玉”,黛玉私下里劝宝玉将“绿玉春犹卷”中的“玉”字改作“蜡”字,宝玉因此笑称她为“一字师”。(正确答案) D. 香菱向黛玉学诗,黛玉告诉香菱,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并且建议她应先熟

读王维的五律,再熟读杜甫的七律、李白的七绝,打好底子。 4、34.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单选题] * A. 争忪思慕怅惘人情世故 B. 萌发海棠悬殊消声匿迹 C. 骨骼流逝劫难目空一切(正确答案) D. 追朔喧嚷枯燥叹为观止 5、禅的正确读音是()[单选题]*chÀn shÀn(正确答案) chǍn shān 6、1《拿来主义》一文主要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此文采用先破后立的论证,在反对和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过程中确立了拿来主义的观点。[判断题] * 对(正确答案) 错 7、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 A. 贾府的“四春”分别是: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2022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22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一积累运 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自见者不明,, o (《〈老子》四章》) (2),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用反问语气否认秦国统治者夺取、使用六国财富的做法和态度。 2.按要求选择。(5分) (1)高三学生小明在参加大学自主招生面试的自我陈述环节中,表述得体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各位老师: 大家好!感谢老师们给我这个面试的机会。我平时学习刻苦,喜欢钻研数理问题,[甲]一旦进入思考状态,常常会到达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我知道学习贵在持久磨练,【乙】一旦松懈,坏习惯就会集腋成裘。同时, 我喜欢写时事评论,文章屡次发表在校刊上,【丙】虽是一己之见,但都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与讨论。我渴望到贵校深造,因为贵校悠久的历史、浓厚的学术气氛,【丁】以及多如牛毛的学术名家都深深地吸引我。希望贵校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 A.甲 B.乙 C.丙 D. T (2)将以下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 北京冬奥场馆群串联起了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 o应该说我们从冰雪大国到冰雪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冬奥遗产的价值也需要更长时间去审视。 ①开展这些赛事的场馆设施,赛后将如何利用 ②由冬奥会带动的体育经济对区域联动开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③这些场馆设施将怎样切实影响当地乃至全国人民的生活 ④2008年夏奥会的一些专业场馆被闲置,冬奥会场馆是否能良性运营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①③②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思维的两种速度 ——丹尼尔•卡内曼①访谈 问题1:根据您所认为的,我们拥有两种获取信息的方式:速度快的模式一和速度慢的模式二,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卡内曼教授:这两个思维模式是互补的。当我们被问到英国的首都在哪里,一个词马上自动从脑中冒了出来,不需要花力气思考,也没有什么企图性,这就是模式一。但如果涉及对世界、欲望,以及想法的诠释,最终转化成信念和决策,那么它就是模式二。模式二更复杂,他控制着思维和问题4探讨两种模式的生理基础,而问题5“进一步”探讨的“这个问题”又不是这个,提问的逻辑之间存在脱节,思维存在跳跃不便于访谈对象循序渐进地充分发表意见。 (又如问题6、问题7之间也存在这些问题)。(扣住第①条从简单问题入手,启发访谈对象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