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

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无暇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不过,把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是决定性的。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

能少地破坏自然,材料的使用总是遵循一种反复循环更替的方式。在一栋被拆毁的民居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1000年材料的累积。反复使用某些材料,这不仅是出于节约的考虑,实际上,我们从这种方式读出的是一种信念,人是有可能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的。而在西方建筑文化传统里,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

之所以要探索一种中国本土的当代建筑,是因为我们从不相信单一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工作的范围,不仅在于新建筑的探索,更加关注那个曾经充满自然山水诗意的生活世界的重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它们的建筑传统都曾经是生态的。而当今,东西方之间最具普遍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建筑学需要重新向传统学习,这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意味着向乡村学习,不仅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更要学习和提倡一种与自然彼此交融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意识里,这种形而上的思考从来不能和具体的建造问题分开。我们要想办法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摘编自王澎《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材料二: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下,现代都市高楼林立,但古人笔下的绿水青山仍是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作为承载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当代建筑,如何在钢筋水泥空间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如何以建筑寄托人文精神?追求自然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追求“自然”的建筑,不仅意味着从自然形象中汲取灵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建筑与自然发生关系:更意味着树立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追求。正如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所言,“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追求的境界。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个,

崇尚“自然”不是单纯模仿古典园林样式,也不是盲目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更不是为概念而概念,而是顺从生态环境、人文传统、建造法则,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创造灵感。这样的创作观有利于设计者形成个人风格,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对话,解决“千城一面”之困境。

追求“自然”还意味着构建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每年都有一批建筑尚未达到 50年使用寿命便被拆除,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又难以为子孙后代留下建筑遗产与历史文脉。破解这一难题,一方面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改革,重视城市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建筑师积极将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引入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绿色,象征着自然、友好、创新与生机,也当成为中国建筑发展鲜亮的底色,为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指引。

(摘编自马苏薇《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的建筑观把自然看得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并且认为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B.与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同,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所以要将建筑与自然区别开来,并赋予建筑独立的地位。

C.中国古代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并反复使用,体现了古人向自然学习、使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的人文理想。

D.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有助于在城市中为人们营造栖息的诗意,也有助于解决“千城一面”的难题,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今天的中国有着超出常规的发展速度,但城乡却失去了原有的诗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缺乏对自然应有的谦卑。

B.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学都面临生态传统遭到破坏的问题,解决之道就是重新向传统学习,特别是向乡村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

C.传统建筑的材料、手工技艺由于与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的巨大差异,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一旦沦为形式就会走向死亡。

D.当代中国不乏模仿古典园林样式、追求抽象的建筑形式、表达特定的概念的建筑设计,但这些设计都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自然之道”的建筑观的一项是(3分)

A.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D.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分)

5.追求建筑的自然之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应在哪些方面创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崇高与卑下

严歌苓

整条胡同的街坊都拿郑小三儿来发牢骚骂社会:“当今什么人能发?郑小三儿那号玩艺儿!”十号原先是个两进的院子,住七户,两年前院子归了郑小三儿,他买了。不久就再没见十号的住户上胡同口的茅房,他们一家有了一个抽水马桶。光马桶郑小三儿一月收他们七十块,房钱另算。两年里头,七户全搬了。街坊们当面就说郑小三儿:“你真缺德——人家住了几十年了,末了还是让你撵了!”

两个月前,天刚热那阵,郑小三儿的铺里进来个女孩。

“有商务印书馆刚出的音乐辞典吗?”女孩问,胸口上别着一个校徽。

她一看书后的标价就说∶“高价呀?!”

郑小三儿说∶“不高价我挣谁的钱?”“你挣了我的饭钱!下月我伙食费都没了!”她说。

然后她开始掏钱:连个钱包也没有,左一把右一把地掏了一台面的钥匙、硬币。他拈出其中的六张十元钞票。

“还差一半。”他说。

“你明儿来买,保证给您留着。”见她要抵押自己的手表,郑小三儿诚恳地说。

“这表不好,不过表带特值钱!”她说。

“你拿去吧。”

她便拿去了,连六十块钱也没付。

他说他不愿搜刮得她一个子儿也不剩;既然卖不了他理想的价钱,他宁可一分钱也不卖。

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女孩又来了。一来就把一张票拍在郑小三儿面前∶“全世界最有名的歌星!唱得棒极了!……你这儿放的是什么呀?母猫叫!”

郑小三儿心里一股热乎∶她来请我看戏!

他一嘴油腔滑调全没了,半天才问她道∶“你买的?”

“买?这可买不着!他在北京一共演五场,全是义演!票半年前就卖完了!现在黑市上;一张票值五十块美金!……”

他不信她的话。但他说他知道。对这类事的知与无知象征着档次。这女孩既来邀他看戏,证明她没把他看得太低,他不能辜负她的抬举。

剧场门口早就没地方停车了,郑小三儿只好把他的奥迪停在五百米之外。

刚出车门,两个男人上来问∶“您有富裕票吗?”一看就知道他俩不是看戏的。

他想,原来那女大学生说的是真话∶这票真有赚头。在他走神的几秒钟里,两个男人相互咬,已把价钱咬到了“二百!”“二百二!”

郑小三儿走到剧场台阶下面,已经有不下十人问过他“有富裕票吗?”

一个少年从一群外国人中钻出来,显然刚刚成功地敲到一笔,兴奋得两眼贼亮。他一把逮住少年,问∶“卖了多少?”

“一百!”

他心里突然一阵痛苦。像是一头猎犬被禁制而不能扑向猎物,那种对天性背叛的痛苦。还有五个台阶,就是那扇门——金的框,晶亮的大玻璃。里面像个殿堂,大理石的地、吊灯闪烁的天。先进去的人

们都表情隆重、穿着隆重地聚在那儿,像是等待皇室接见。

一个学者样的洋老头靠近了郑小三儿。

“有富裕票么?"他用中文问道,”“我的妻子有票,我没有。一百块,怎么样?美金!”郑小三儿飞快地换算∶一百块几乎顶上了他一天的销售额。不过他还是摇头,向那扇宫殿一样的大门走去。老头看出他的动心,两步跨在他面前。

台阶下的人群早已留神到这里的苗头。他们很快包围上来。

郑小三儿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个大明星,一招一式,一个眨眼,一个微笑,都牵动这群人的神志。

“一百九!……”一个号啕般的声音重复道∶“一百九!”号响渐渐变成了赌咒,最后变成了定音鼓一般自信而沉着地宣布∶“一百九。”

郑小三儿却仍感到他还没榨干他们,还是对他们太手软。

幕前曲轰响起来。

那个被人群弃下良久的老学者这时走到郑小三儿面前,又红又大的鼻子上是油亮亮的汗。他低声却不容置疑地说∶“两百!”

“两百。”老头知道再不会有人跟他拼,他掏出两张钞票。

音乐变得柔和,充满诱惑。他今晚为看这场歌剧兴奋得忘了吃饭。他还生怕吃了面条的肚皮把“皮尔卡丹”西服绷走了形。他这几个星期来一直等着的——心诚意笃等着的绝不是到这宫殿的大门口,出卖他进入宫殿的权力。啊,绝不是的!那些坐在宫殿内的人或许比他更短缺这两百美金。

女大学生完全可以拿这张票换取下月的——下面半年的伙食费。

他来,是为了走进那扇大门。

他突然意识到那女大学生和他之间荒唐的尊卑关系,原来是这扇大门所做的分野。

这是张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

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他生平第一次走进如此的辉煌和庄严之中。

大歌星在唱出最著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直到一群大学生在演员谢幕时叫喊∶“WeLoveYou,PAVAROTTI!老帕!……”

郑小三儿还没醒。郑小三儿在空调中,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要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的。严歌苓在《主流与边缘》中曾写道∶"我总想给读者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因他们产生了爱、憎、怜、恶。"

——王莉《严歌苓小说艺术研究》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许多细节塑造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女学生为了买到商务印书馆的音乐词典,钱不够的时候甚至想要将手表抵押给郑小三儿,可见女孩对音乐的热爱。

B. 作者借街坊邻居拿郑小三儿发财发的牢骚话来影射社会中有着追求金钱的强烈欲望的人们,他们虽然发了财,却并不被人看得起。

C. 小说将郑小三儿在“卖票”和“不卖票”之间挣扎的情绪表达得非常饱满,很有张力,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回味无穷。

D. 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飚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能够引人注目,牵人心神。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音乐的直接描写“幕前曲轰响起来”“音乐变得柔和”“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大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郑小三儿看到少年成功敲到一笔时突然感到“一阵痛苦”,此处凸显出郑小三儿追逐金钱的天性受到压抑时的心理状态。

C. 小说通过郑小三儿开“奥迪”、穿“皮尔卡丹”等日常细节,表现了他想要通过炫富来赢得别人尊重的心理。

D. “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句末连用三种标点,表现出郑小三儿在卑下与崇高中挣扎后的心灵突围。

8.郑小三儿为什么不愿意把票卖出,却又在音乐声中睡着了?简要分析其原因。

9. 文本二中严歌苓指出:“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本文是如何设置情节使得故事精彩饱满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布鲁海牙,畏吾人也。布鲁海牙幼孤,年十八,随其主内附,充宿卫。太祖西征,布鲁海牙扈从,不避劳苦,帝嘉其勤,赐以羊马毡帐。太祖崩,诸王来会,选使燕京总理财币。使还,庄圣太后闻其廉谨,求之于太宗,凡中宫军民匠户之在燕京、中山者,悉命统之。辛卯,拜燕南诸路廉访使。未几,授断事官。有民误殴人死,吏论以重法,其子号泣请代死。布鲁海牙戒吏,使擒于市,惧则杀之。既而不惧,乃曰:“误殴人死,情有可宥,子而能孝,义无可诛。”遂并释之,使出银以资葬埋,且呼死者家谕之,其人悦从。征讨之际,隶军籍者,惮于行役,往往募人代之,又军中多逃归者,朝廷下制:募代者杖百,逃归者死。然募者闻命将下,已潜遣家人易代募者。布鲁海牙闻之,叹曰:“募者已惧罪往易,逃者因单弱思归,情皆可矜,吾可不伸理耶?”遂奏其状,皆得经减。有丁多产富而家人不往,及未至役所而即逃者,则曰:“此而不杀,何以戒后!”有窃妓逃者,吏论当死,布鲁海牙曰:“败乱纲常,罪固宜死;此妓也,岂可例论!”命杖之。世祖即位,命布鲁海牙使真定。真定富民出钱贷人者不逾时倍取其息布鲁海牙正其罪使偿者息如本而止后定为令中统钞法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时庄圣太后已命取真定金银,由是真定无本,钞不可得。布鲁海牙遣幕僚邢泽往谓平章王文统曰:“昔奉太后旨,金银悉送至上京。真定南北要冲之地,居民商贾甚多,今旧钞既罢,新钞不降,何以为政?且以金银为本,岂若以民为本!又太后之取金帛,以赏推戴之功也,其为本不亦大乎!”文统不能夺,立降钞五千锭,民赖以便。俄迁顺德等

路宣慰使,佩金虎符。至元二年秋卒,年六十九。初,布鲁海牙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宪适生,喜曰:“吾闻古以官为姓,天其以廉为吾宗之姓乎!”故子孙皆姓廉氏。后或奏廉氏仕进者多,宜稍汰去,世祖曰:“布鲁海牙功多,子孙亦朕所知,非汝当预。”大德初,赠仪同三司、大司徒,追封魏国公,谥孝懿。 (节选自《元史·布鲁海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真定富民出钱贷人者/不逾时倍取其息/布鲁海牙正其罪/使偿者息如本/而止后定为令/中统钞法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

B.真定富民出钱贷人者/不逾时倍取其息/布鲁海牙正其罪/使偿者息如本而止/后定为令/中统钞法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

C.真定富民出钱贷人者/不逾时倍取其息/布鲁海牙正其罪/使偿者息如本/而止后定为令/中统钞法/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

D.真定富民出钱贷人者/不逾时倍取其息/布鲁海牙正其罪/使偿者息如本而止/后定为令/中统钞法/行以金银为本/本至/乃降新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辛卯,是干支纪年中的一年,古人用六十对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

B.路,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干明清的府。

C.纲常,一般是三纲五常的简称,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D.谥,是指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褒赞性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鲁海牙德才兼备,很早就被重用。他归附蒙古后充当成吉思汗的宿卫和随从,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得到嘉奖和调任。

B.布鲁海牙谨慎严密,不肯滥用死刑。有个百姓误杀了人,他通过观察了解实情后宽恕了杀人者,并取得死者家属的认可。

C.布鲁海牙宽严相济,执法公允恰当。针对违法乱纪者,他会根

据罪行的大小,采用减轻处罚、死刑和杖刑加以区别对待。

D.布鲁海牙功勋卓著,受到朝廷信任。他的家族里入仕做官的人很多,嫉恨的人便上奏朝廷应该逐渐淘汰,皇帝没有同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还,庄圣太后闻其廉谨,求之于太宗,凡中宫军民匠户之在燕京、中山者,悉命统之。(4分)

(2)募者已惧罪往易,逃者因单弱思归,情皆可矜,吾可不伸理耶?(4分)

14.布鲁海牙是怎样说服平章王文统给真定路发新钞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1),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2)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3),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4)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注】(1)觱篥:一种簧(木)管乐器。(2)九雏鸣凤:典出古乐府“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形容琴声细杂清越。(3)渔阳掺:渔阳一带民间古曲名,这里借代悲壮、凄凉之声。(4)杨柳:指古曲名《折杨柳》,曲调轻快热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

B.“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C.“岁夜”指除夕,堂上是明烛高烧,诗人是在守岁,一年将尽夜,不能不起韶光易逝、岁月蹉跎之感。暗含诗人回到现实,愁绪满怀,无法排解的痛苦。

D.“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也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

16.此诗写诗人听了胡人乐师安万善吹奏觱篥,称赞他高超的演技,那么诗人是如何描写安万善的音乐的?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看到江山美景,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时不禁感叹道:“________,________”。

(2)深秋时节,如果你乘船游长江三峡,见落叶飘零,会情不自禁地引用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感慨。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正式上线,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方队精心选择1件(组)馆藏经典文物,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并通过主流媒体形成传播矩阵,让博物馆之声。

近些年,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以文物为主角的荧屏视听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以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引来网友点赞,让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说》栏目的重磅上线,为

“文博热”又添一把火。

通过屏募,观众不仅可以了解各地珍贵文物,更可以由此见人,见馆,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郑起的军号》,作为战争年代的珍贵,蕴含着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中国美术馆藏方增先中国画《粒粒皆辛苦》表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耳熟能详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写照

B.深入人心屡见不鲜蔚然成风见证

C.耳熟能详屡见不鲜蔚为大观写照

D.深入人心层出不穷蔚然成风见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B,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激起共鸣与共情。

c.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不仅为观众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

D.一部部短视频,打开了一个个新空间,将人们拉回历史现场,让文物走入当代生活,为观众不仅带来艺术与审美享受,更引发共鸣与共情。

20.排比具有“增文势”“广文义”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线的排比句讲行简要分析。(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题。

“7·20”暴雨会成为郑州人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科学走来了,盲目走开了。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看到,( )。在全民求知的氛围中,科学传播发挥出巨大能量。

在灾难中,科学传播犹如站在船桅杆顶的哨兵,指引我们避开冰山和漩涡。科学传播不仅能稳定人心,还能够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增强社会的危机意识,指引大家在下一次危机中做出正确的行动。我们愈发感受到,建立灾前、灾中、灾后科学传播的长效机制,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前,在科学知识的武装下,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正进一步觉醒;在科学知识的武装下,公众科学素养的水平正进一步提升;在科学知识的武装下,全社会抵抗自然灾害的力量也正在进一步增强。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些受到热烈追捧,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秉承人本主义精神

B.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受到热烈追捧

C.受到热烈追捧的是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

D.那些秉承人本主义精神,受到热烈追捧的是服务于大众利益的科学知识

22.请分别使用一个因果复句和一个单句概括第三、四两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每个句子不超过 4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当今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常常被“精彩”惯坏了,他们不习惯过枯燥的生活,喜欢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以使自己远离枯燥,并运用各种现代传媒帮助自己消除各种“枯燥”。

但也有人认为,枯燥并不可怕,在很大程度上,它会成为生命的

滋养。

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热闹”与“枯燥”?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B(3分) “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对自然十分排斥”有误,原文“自然虽让人喜爱,但也总是意味着危险”最多算是一种警醒的态度,不能算“十分排斥”,“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以及“自然与建筑总是以简明的空间区隔方式区别开来”,只强调两者相对独立,有所区分,不能等同于将建筑与自然隔绝,所以也不能推出“排斥”的态度。再者,所谓的“排斥自然”也有违基本的生活常识。

2.A(3分)B项,东西方都应该“重新向传统学习”,但是“向乡村学习建筑的观念与建造”仅止于中国,而不是东西方。C项,“由于与现代建筑……很难得到真正的应用”与原文“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的表达相违背,D项,“与建筑的自然之道绝缘”过于绝对武断。

3.B(3分)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施”只描写了皇官建筑的气派,并未体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4.【示例 1】答: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面临的现实困境(1分),引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即“追求自然之道”(1分),接着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1 分)阐述其具体做法(1分)。

【示例 2】答:材料二先指出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是什么”(1分),接着从“怎么办”的角度(1分),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追求自然之道”(1分),并从美学追求和发展观两个方面详细说明(1 分)。

(评分说明:提出问题/是什么、具体做法/怎么办、追求自然之道、

美学与发展观两方面,四个要点各给1分,共4分)

答:1我们要把传统的材料运用与建造体系同现代技术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传统技术。2我们要着手改革体制机制,重视城市规划设计:3建筑师要积极创新,引入节能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科技手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

(评分说明:与现代技术结合、改革体制/重视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三个要点每个2分,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 D “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错。

7. A “都是通过对音乐的直接描写……”错。“音乐声中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不是对音乐的直接描写。

8.郑小三儿为什么不愿意把票卖出,却又在音乐声中睡着了?简要分析其原因。

①郑小三儿认为门票代表着精神享受,是高尚的,是他所缺少的。虽然他受到金钱的诱惑,也并不以歌剧为精神追求,但是他希望通过“不卖票”这个选择去获取尊严和认同。

②郑小三儿不懂高雅音乐,舒适的环境让他睡着了,而郑小三儿暂时放下了一直以来对金钱的追逐,内心安稳让他睡着了。

9. 1、出其不意的情节发展(突转):如想要高价卖书却送书给女学生、爱钱却不卖票,听高雅音乐竟然睡着等情节在读者意料之外,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紧张激烈的叙述节奏:如郑小三在剧院门口被人围着抢票的经过,使故事波澜起伏,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答到“悬念“摇摆”也得分)

3、冲突使人物鲜活:卖不卖票?郑小三儿内心强烈的冲突使得故事更饱满,也生动塑造了热衷追逐金钱利益,却也渴望获得尊严与认同的生意人的形象,进而使情节起伏饱满。

4、情节的前后照应:文章开头郑小三儿撵走租户的情节设置,为后文他在剧场前榨取买票者的“戏票拍卖”形成照应,他对金钱的贪也呼之欲出,故事情节更加饱满。同时与郑小三儿最终选择放弃两

百美金的票钱又形成对比反差。(每点2分,答出3点即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句意是“使债务人付息不超过本钱,此后定为时制度”;“中统钞法”是名词性短语,不能断句)

11.D(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和贬抑性的恶谥三种)

12.D“嫉恨他的人”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

13.(1)(布鲁海牙)出使回来,庄圣太后听说他清廉谨慎,便向太宗要他,凡是庄圣太后在燕京、中山等处的军民匠户,都命他统管。( “廉谨”、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雇人服兵役的人已经畏罪而前去替回受雇者逃跑的人因孤单弱小而想回家,情理上都值得怜悯,我怎么能不为他们申辩曲直呢?(“易”、“矜”、“伸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真定路是交通要地,来往商人多,急需新钞;②国家应以民为本;③真定路金银被太后取走赏赐功臣,也属国家之本,不应成为不发新钞的理由。(一点1分)

【参考译文】

布鲁海牙是畏吾族人。布鲁海牙年幼丧父,十八岁时,随本国国王归附蒙古,充当(太祖的)宿卫。太祖向西征讨,布鲁海牙跟从,不辞劳苦,太祖嘉奖他勤勉,赐给他羊马毡帐。太祖驾崩后,各地封王前来会集,(布鲁海牙)被选中受命到燕京去总理财政。(布鲁海牙)出使回来,庄圣太后听说他清廉谨慎,便向太宗要他,凡是庄圣太后在燕京、中山等处的军民匠户,都命他统管。辛卯年(太宗三年),(布鲁海牙)被任命为燕南诸路廉访使。不久,又被任命为断事官。有个百姓误杀了人,官府要以重刑将他论处,他的儿子哭着请求代父受死。布鲁海牙戒令下吏,让下吏将犯人的儿子押赴刑场,(只吩咐说)如果他临刑面露恐惧之色就杀了他。结果临刑时那犯人的儿子并未恐惧,布鲁海牙就说:“误打死了人,从情理上讲可以宽恕;为人子而能孝顺地代父受罪,从道义上讲也不可诛杀。”于是把父子二人都释放了,只是让他们出钱安葬被误杀的人,并将死者家属叫来说明道理,那死者家属心悦诚

服地接受了。每当有军事行动的时候,属干应服兵役的人,由于害怕服役,往往出钱雇人代替自己服兵役,军中又有很多逃跑的人,于是朝廷下令:凡雇人代服兵役者,杖刑一百,逃跑者处死。然而雇人服兵役的人听到朝廷的命今将要下达便已暗中派家人替回受雇者。布鲁海牙听到这件事,叹息说:“雇人服兵役的人已经畏罪而前去替回受雇者,逃跑的人因孤单弱小而想回家,情理上都值得怜悯,我怎么能不为他们申辩曲直呢?”于是向朝廷上奏这些情况,这些人都得以减轻了惩罚。有人家人口很多财产富足而家人不前往(服兵役),以及还没到服役地点就逃跑的人,布鲁海牙就说:“这样的人不杀,怎么警示后来者?”有人偷窃妓女逃跑,官府当以死罪论处,布鲁海牙说:“败坏扰乱三纲五常,本应处以死罪;但这是妓女,怎么可以按照惯例论处?”只是命令杖责(犯法者)。世祖即位,任命布鲁海牙为真定宣抚使。真定的富豪人家放高利贷给人,(债务人)虽不过期偿还(富豪们)也要加倍取息。布鲁海牙将他们治罪,使债务人付息不超过本钱,此后定为制度。中统钞法推行,规定以金银为本,有本的地方才发给新钞。当时庄圣太后已命令将真定的金银取走,由此真定没有了金银之本,新钞未能得到。布鲁海牙派幕僚邢泽去报告平章政事王文统说:“此前遵太后的旨意,真定的金银全送到了上京。真定为南北交通要地,居民之中商贾甚多,今旧钞已经废除,新钞又不能发给,如何处理政事?况且以金银为本,哪里比得上以百姓为本?而且太后取走金帛赏赐辅佐拥戴朝廷的有功之臣,难道不也是大的国家之本吗?”王文统不能改变他的说法,立即发给真定五千锭新钞,百姓因此获得便利。不久调布鲁海牙为顺德等路宣慰使,佩给他金虎符。至元二年秋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当初,布鲁海牙被任命为廉访使,任命下达的那天,恰好是他的儿子希宪出生之日,布鲁海牙高兴地说:“我听闻古人以官职名为姓,上天难道是想以'廉’为我们宗族的姓氏吗?”所以他的后代子孙都以廉为姓。此后有人上奏朝廷廉氏家族入仕、做官的人太多,应逐渐淘汰罢免,世祖说:“布鲁海牙功劳多,子孙也是我所了解的,这不是你该参与的。”大德初,赠给他仪同三司、大司徒的官职,追封他为魏国公,谥号孝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D 解析:不是乐观豁达,而是排遣上一句岁月蹉跎,满腹愁绪的无可奈何之感。

16、此诗写诗人听了胡人乐师安万善吹奏觱篥,称赞他高超的演技,那么诗人是如何描写安万善的音乐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写出音乐的变化:从纤弱哀伤,到雄浑繁复,专为悲壮沉郁,最后清新明丽。(2分) (答音乐的变化并且有简单的说明2分)

(2) 运用多种手法:①想象(以声摹声),以风吹桑柏、雏凤乱鸣、龙吟虎啸、万赖百泉之声来摹拟;②通感,用黄云白日、上林繁花的画面来描摹;③用典,用渔阳掺的典故,写声音变得悲壮。④侧面描写:“闻者叹息”、“远客泪垂”从侧面表现音乐的感染力之强。

(4分)(答出两点就可得4分,答比拟,夸张亦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 (3 分)D“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蔚为大观”形容丰富多彩的景色;雄伟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多指文物、盛大的景象等。“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写照”对人物、事物的描写刻画;“见证”证明;证据。

19.(3 分)C

20,(5 分)1增文势:句式相对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气势。2广文义:由人到馆,由中华文明到中国精神,逐层推进,文义渐广,更全面的概括出此次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的现实意义。

(二)(9分)

21.B

22.1第三段(因果复句):因为科学传播可以指引我们做出正确行动,所以建立科学传播的长效机制非常必要。2第四段(单句):科学知识的武装,进一步提升了公众与全社会抵抗自然灾害的意识、素养与力量。(每句3分)

四、写作(60分)

【分析】材料列举了当今生活中的现象,受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影响,人们习惯了享乐,习惯了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为了远离“枯燥”,为了生活的快乐,享受的快乐。第二段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枯燥是生命的滋养。可见,材料的核心是“热闹”与“枯燥”。首先需要理解“热闹”,热闹让人感受快乐,让人处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更多地享受生活。但是,人一直处在热闹之中,就难以静下心来,沉潜其中,认真钻研。因此,人生需要“枯燥”,枯燥不是孤独,不是寂寞,而是在枯燥无味中静心学习、工作、研究,从而学有所获,工作有成,研究深入,得到成长。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枯燥”的价值,探究享受“枯燥”的原因、意义等。

参考立意:

1.享受枯燥,收获成功。2.热闹诚可贵,枯燥价更高。3.热闹让人快乐,枯燥取得辉煌。

上海市杨浦区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上海市杨浦区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 案) 上海市杨浦区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默写 1.按要求填空。 ⑴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想象天门打开后自己所见如仙府宫殿等瑰丽梦幻的空中之景。 ⑶《荀子·劝学》中以木材和金属刀剑设喻,来证明学习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组 按要求选择。 2.青年学生参观四行仓库,要引用名句赞扬英雄,以下合适的一项是()。 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D.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将人类一切有关自然界的有系统的知识都视为科学,。但即使如此,上面的说法要成立也仍然有困难。,他们之间无法进行谁“领先”的比较,。只有当我们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个概念,即我们经常使用的、极富中国特色的“科技”一词,。 (江晓原《技术与发明》导言) ①因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与西方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②那么中国古代毫无疑问是有科学的 ③如果我们使用最宽泛的“科学”概念

④此时“中国曾经遥遥领先”的说法才有可能成立 ⑤就像我们无法在一个向东走和一个向南走的人之间进行谁“领先”的比较 A.③②①⑤④B.①②③⑤④C.⑤④③①②D.③④⑤①②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节选) 罗杰斯 ①常有人这样问我,“人们因为什么问题来咨询中心求助?”我以为,人们的问题包罗万象、错综复杂,但回答只有一个且非常简单。在我看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行为下真正的我? 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 ②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种种烦恼来咨询时,我发现首先最好是与他建立一种自由安全的关系。我的目的是要了解存在于他内心世界里的感受方式,认识他的本来面目,并创造一种自由气氛,使他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存在感到无拘无束,爱怎样就怎样。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怎样利用这种自由呢? ③他开始抛弃那用来对付生活的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力图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他真实自身的东西。他发现,他在很多时候是按照自认为应该的那样去生活,而不是根据他本身的要求。他常常感到自己只是应别人的需要而生存于世,他似乎根本没有什么自我,只是试图按照别人认为他应该的那样去思维、感受和行动罢了。 ④在这一点上,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以他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极其准确地描述了这种困境。最常见的使人沮丧的情景是一个人不能根据其选择或意愿而成为他自己;但最令人绝望的则是“他不得不选择做一个并非自己本身的人”。另一方面,“与绝望相反的情景就是一个人能够自由地真正成为他自己”,而这种自由选择正是人的最高责任。当我在读他的著述时,我几乎觉得他曾听我们的咨询者描述过自我探索。这种探索常常使人感到痛苦不安。因为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我们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过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对此,传统中国有几点基本理解:自然体现着比人类更优越的东西,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学生要对老师保持谦卑的态度:自然直接和道德准则相关,自然体现着比人类的所为更高的道德准则。 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意遍布城乡的国家,但是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种如同被时间机器挤压的快速发展,一切都无暇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建筑、城市彼此不分的体系的价值,意识到它表达着比现在惯常的建筑观更高的道德与价值,我们就有必要在新的现实中重新创建它的当代版本。 不过,把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想象成与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完全不同的东西肯定是一种误解,在我们看来,它们之间只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却是决定性的。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里,自然曾经远比建筑重要,建筑更像是一种人造的自然物。人们不断地向自然学习,使人的生活回复到非常接近自然的状态,一直是中国的人文理想。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在每一处自然地形中总是喜爱选择一种谦卑的姿态,整个建造体系关心的不是人间社会固定的永恒,而是追随自然的演变。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建筑一向自觉地选择自然材料,建造方式力图尽可

【区级联考】上海市杨浦区2023年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3 年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积存运用 1.依据提示填空。 (1),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2)蒹葭萋萋,。〔《诗经··蒹葭》〕 (3)北宋诗人黄庭坚长于用典故,在《登快阁》中使用伯牙、子期、阮籍典故的诗句是,。【答案】(1). 香雾云鬟湿(2). 白露未晞(3). 秦风(4). 朱弦已为佳人绝(5). 青眼聊因美酒横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名句名篇默写力量和识记文学常识的力量,承受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留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留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此题还要留意以下字的正确写法:雾、鬟、晞、弦、聊、横。 【点睛】此题考察“名篇名句”的默写力量。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察的内容根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察的倾始终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肯定的迷惑性,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根底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开会背不会写的状况。 2.按要求选择。 (1)小强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你认为哪句话送给他最适宜?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填入以下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类对记忆的关注和重视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5 世纪,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就曾强调记忆乃才智之母,柏拉图甚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学问都只不过是记忆而已”。然而,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的记忆,总是一种 有意识的实践,但是却存在自然而然的遗忘,我们努力记忆就是为了“抵抗”遗忘,所以,。遗忘本质上就是记忆,只不过是不在场的记忆,即没有进入我们当前生活,处于埋伏的状态,所以遗忘并不是

上海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古诗阅读专题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2—14题。(8分) _______ (宋)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叶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12.以下诗词选集中,可能收录这首词的一项是()。(1分) A.《词余精选》 B.《古诗源》 C.《宋人中调选粹》 D.《长短句百首》 13.小宁打算沿用所咏对象仿写这首词,以下适合他选用的词牌和标题是()。(2分) A.望江南·桂魄 B.江城子·赤乌 C.扬州慢·冰鉴 D.望海潮·玉钩 14.整首词视角多变,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8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唐)孟浩然(唐)韦应物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两首诗的体裁均为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 B. 两首诗的创作原因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 C. 两首诗的诗句都有倒装现象,且倒装之后效果甚佳。 D. 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 13. “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上海市松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短歌行赠王郎①司直

2022年上海杨浦区高三高考语文一模考写作作文题解析及优秀范文名师赏析: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 3篇

3篇范文和点评均来自于某四校的的高三学生和老师。范文很精彩,老师的点评亦精彩。【2022杨浦高考二模写作题目】 有人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话题解读】 本次杨浦区高三一模的作文题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社会,学会自我省察,体现思辨性和开放性,让学生真实地交流,理性地表达,凸显写作活动的本质。 作文题中,“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要求学生能针对上述说法给出或赞同、或否定、或部分赞同的回答并阐释理由。“有人说”三个字,意在构建一个虚拟的“对话者”,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塑造”是这位假想的“对话者”有意与“写作者”探讨的一个观点。在我们表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之前,不妨先对这位“对话者”的观点三思: 1.何为“感知”?感知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即感觉和知觉的统称。在感觉过程中,被感觉的信息包括内部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活动,也包含外部环境;在知觉过程中,人对感觉信息进行有组织的处理,对事物存在形式进行理解认识。因此,感知即意识对内外界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知觉,这一过程不仅接受信息,也受到心理的影响。 2.何为“塑造”?塑造的本义是用石膏、黏土等做成人或物的形象,或用语言文字等艺术手段描写人物形象。因此,“塑造”与“影响”不同,后者仅指一种“间接或无形的作用或改变”,而前者更强化了对人或物内外特质的定型,是一种有目的的、合乎期望的行为。当人的感知被塑造了,那么不得不进一步追问:被谁塑造了?是被外部环境塑造,使得人的感知逐渐与外部环境同化?还是被自我内部塑造,让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依然随心而感、随性而知,合乎自己的期望? 3.“更”字的比较意味。材料中,“更容易”是基于怎样的判断?显然,细心阅读材料,能读出“更”字的双重意味,可以找到两个比较点:一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比较,旨在比较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的感知是否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二是外部环境与人的内在的比较,旨在关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塑造感知的主动权究竟掌握在自己还是外界手中。这两种比较观都是合理的,都是基于与材料对话而生发的。学生可以着重于一个比较点来深入探讨,分析原因,也可以两者兼而有之,条分缕析,逐层追问。但无论如何,“现代社会”都是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脱离“现代社会”的语境,谈“更”字,会使得比较似是而非,游离话题。 因此,这道作文题的立意可以是多元的、丰富的。对话,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的。 我们可以发现这句话背后诸多合理之处。相比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塑造。现代社会,网络世界纷繁复杂,庞大数据、海量信息纷至沓来,使人基于所谓的数

2021-2022学年高三上海高考语文真题

一、【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上海市七宝中学期中语文试题】按要求填空。(5分)(1)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________________,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作者______) (3)在屈原的《离骚》中,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细致摹写行人艰难行走的情态,侧面表现蜀道的高险。 三、【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期中语文试】按要求填空。(5分)(1)《诗》可以兴,可以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阳货》)(2)《六国论》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在文中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周瑜“____________________”的儒将形象。 四、【2021-2022学年高三3月上海省师大附中月考语文试题】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古蜀国历史久远,详情难知,而今天三星堆遗址的开发,渐渐揭开了古蜀国文明的面纱。 (3)古诗中常出现“时”“空”对举的文句,借时空的广远寄寓内心的慨叹,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是如此。 五、【2021-2022学年高三4月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月考语文试题】按要求填空。(5分)(1)____________,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道德经》) (2)苏轼《赤壁赋》中客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密《陈情表》开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 六、【2022届上海市高考调研语文试题】按要求填空。(5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李白《蜀道难》)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_____》) (3)《师说》中,“ ,”两句道出了择师的标准。 七、【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按要求填空。(5分) (1)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_________》)

2024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杨浦区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年级模拟质量调研 语文学科试卷 2023年12月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一日克己复礼,。(《论语·颜渊》) (2)。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 (3)李密在《陈情表》中运用含有比喻的句子“ ,”,表达了他要对祖母尽孝,终其天年的愿望。 2. 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 分)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乘坐飞机、高铁需要刷脸,观看演出、赛事需要刷脸,办理各种业务需要刷脸。。,,,。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们应当警惕技术“失范”。 ① 这是人脸识别技术的底层逻辑 ① 对自然人进行身份识别 ① 以人工智能化数据比对 ① 可以说我刷脸,故我在 ① 将人脸图像信息数字化 A.①①①①① B.①①①①① C.①①①①① D.①①①①① (2)以下是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活动通知,为吸引社区居民参加,需要修改,请在横线上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写出提出该条建议的原因。(3 分) 活动通知 居民朋友们: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举办“糖尿病知识讲座”活动,欢迎大家参加! 活动时间:2023年12月30日上午9:00-11:00 活动地点:区卫生服务中心1号楼报告厅 活动人员:本社区居民 活动要求:准时入场,不要喧哗,手机静音,提问有序。 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3年11月30日修改建议: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 (一) ①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应被认定为作品,是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从目前有关人工智能的各种报道和描述来看,至少在现阶段,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与为形成作品所需的智力创作存在本质区别。以修图软件为例,它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将照片或图片处理成印象派等各种绘画风格。如仅从结果来看,多数人都会以为是画家绘制而成。然而,该项人工智能对照片或图片的处理,与绘画者根据照片或图片创作同样风格画作的行为相去甚远。 ①绘画者即使熟知印象派的画风,也了解将普通照片或图片绘制成印象派画作应当遵循的一般方法,绘制过程还是为绘画者留下了发挥空间。绘画者可以凭借自己对印象派的理解,在线条的位置、粗细和弯曲度方面作出选择,在造型、明暗、色彩等因素上进行处理,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感情。由此产生的绘画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多名绘画者在具有相同专业水准的情况下,以同一照片或图片为基础,绘制成的印象派画作也会存在差异。即使对同一名绘画者而言,如果事隔几年后要求其再次将同一照片或图片绘制成印象派画作,也很难绘制出与前一次画作几乎完全相同的画作。 (节选自王迁《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2017年发表) (二) ①作为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典型代表的通用型对话系统ChatGPT“表现出强大的任意任务的对话理解、复杂逻辑推理、多风格长文本生成以及程序代码自动生成等能力,初步实现通用认知智能”。对用户所提问题或要求,会以互联网中几乎所有公开的内容为数据基础进行回应,而且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进一步指示生成灵活多样的新内容,个性化大大增加。这就导致其生成内容在形式上更加接近人类的创作成果。 ①近年不少论著否定“著作权法只保护人的作品”的观念,认为新的主体哲学理论断然舍弃了以自然人作者为中心的创作观,究竟是谁在创作,作者为何创作都显得不再重要,应当“无问其是否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本性”;独创性的判断也应当遵循客观标准,只要特定内容本身具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即能为公众提供与人类作品相同的利益,就应当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的保护,而不能采用该特定内容“背后是否是人”的主观标准。换言之,著作权保护的应是创造力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创造力。我将这一类观点统称为“独创性客观说”。 ①我认为“独创性客观说”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以著名的猕猴自拍照案为例,一只猕猴抢走了摄影师的照相机并模仿摄影师的动作举着相机按快门,其拍出的照片中有一张自拍照。机缘巧合,该照片的拍摄时机与焦距都恰到好处,照片中的猕猴呲牙咧嘴,仿佛是在摆造型。该摄影师在网站上公布了该照片,并将其收入书中出版,称自己和出版社为人。美国一家动物保护组织为此起诉摄影师、网站和出版社,要求法院认定猕猴对该自拍照享有,而展示该自拍照并将其收入书中出版的行为侵害了猕猴的,应返还所得利润。试问在此案中,法院在已经查明该自拍照为猕猴拍摄的情况下,是否应当“断然舍弃以自然人作者为中心的创作观”,不问该自拍照的“背后是否是人”,而是对独创性的判断遵循客观标准,强调“著作权保护的应是创造力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创造力”呢? ①猕猴的自拍照当然不能作为摄影作品受到保护。但其原因并非该照片缺乏纯粹形式意义上的“独创性”,也不是其不属于猕猴独立劳动的产物,而是将其认定为作品并提供著作权保护会从根本上违反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即使抛开哲学意义上对人类创作的终极思考,也

2022年语文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题带答案和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风俗是什么呢?它既不是纯粹的物质,又不是纯粹精神,它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中介。风俗就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 ②每个人从娘胎出世,从哇哇啼哭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接受着这个世界的各种风俗文化的影响。每个人都是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文化的人的统一体。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由以风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构建的。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并不经意地流露在人们的言行中。不同种族的风俗构成人类不同种群、种群区别异类的根本标志,成为,成为,成为。 ③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风俗与信仰,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呈现出独异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在完全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地被程式化,又在不断地被整合。对于这个特征,民俗文化学称之为“模式整合”。在分析具体的风俗与信仰事象时,我们常常会意识到许多风俗和信仰现象有多重复合和循环的感觉。例如,每年的岁时节令,周

而复始,大年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一种循环模式。再如,民众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信仰、心理态势、思想意识和民间惯习等文化特质;从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人群的社会生活的饮食起居、精神信仰和娱乐社交来看,陈陈相因,年年相袭,好像也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和调节着,其程式和礼仪几乎也是一个模子套出来的。这就有必要对风俗与信仰背后的文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④从纵向来分析,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规范。以在民间影响极大的岁时节日而言,当今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上古先民的原始巫术活动、图腾崇拜、国家庆典以及农业生产劳动的生产过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自然灾害的频繁,我们的先民不可能对此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于是,人们通过巫术娱神,实现在幻想中去征服自然。大量地通过身份特殊的神秘的化妆、奇妙的舞蹈、梦幻般的演唱,借以实现人们消灾祈福、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实,巫术祭祀表演与其说是娱神,毋宁说是娱人,这种最初以娱乐为目的的巫术活动,乃是后世群众性娱乐活动的一支萌芽。 ⑤从来观察,风俗与信仰,是一个由多种因素互相联系而构成的完整体系。某种具体的风俗事象总会受到某一价值体系或思想体系的支配。这种特有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是被这一社会的成员作为约束其行为的标准而共同遵守的,因此它便成为风俗与信仰中带有支配力的共同倾向。民俗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以及这种共同倾向所起的协调作用

2022届上海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题及范文:人的感知(范文4篇)

【杨浦】有人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1重塑感知(68分) 王尔德曾言:“许多人都是别人。”这一对人类在外界塑造下失去独创性与独立性的预言,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应验。现代社会的技术开展将众人的感知纳入一个又一个模具,而这一过程似乎正变得愈发容易。原因何在?出路何在? 人的感知,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大体上有两层结构:第一层是感性知识,即感官对•各类信息的直接接收;第二层是理性知识,即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两者分别对应“感”与“知”。只有当人们清晰认识到外界对自身感知的塑造作用,才有可能主动地去重塑感知,成就本我。 技术与算法的不断更新,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支配着人们接收的信息,控制着人们的感性知识。现代信息技术能根据运营者的意图和你的偏好,个性化地向你推送信息。这一过程不仅局限于互联网,而且正义物联网、融合现实技术一步步侵入现实世界,用无形的丝线,织起一个牢固的茧,将人关在信息茧房之中。 对感性知识的束缚进而间接影响到人的理性知识。尼尔波受曾言:“媒介即隐喻。” 电子信息媒介以其强大的图像、声音、视频信息形式,将人们局限于形象性思维,而反对、阻止人们动用逻辑、抽象思维。广告是最典•型的例子,德芙的广告以丝带和浪漫的画面巧妙地暗示了其产品“丝滑”的特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都深知此中并无逻辑,但却无可防止地产生了上述印象。这正说明了现代技术在将人的抽象思维赶走,而充之以形象思维的可帕力量。于是,人对信息的理解方式也被技术改变,理性知识为外界所塑。 无疑,人的感知不可能,也不应当完全不为外界束缚。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应有令自身感知适应外界感知的能力,而感知的可塑性正起到了帮助适应社会的能力。然而,当人的感知越发容易被外界塑造,危险便悄然而至。 人的感知影响着人的知识架构,塑造着人格。现代社会技术将以其可怖的控制力统治感觉知识,改造理性知识,塑造感知进而支配人格。大多数人是别人,他们的思想是他人的意见,他们的人生是对他人的模仿,他们的激情是袭人牙慈的引进。当我们任由外界塑造自己的认知,我们定将失去本我,成为王尔德笔下的“别人”。 不仅如此,外界对感知的塑造往往是难以发觉的。“使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在笑,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尼尔•波兹曼以此点破了现代技术最令人恐惧的能力- 无声影响感知的能力。这使得外界对感知的塑造愈发顺利且容易。 为了夺回对自己的感知的控制权,我们要主动认识并改变外界对自己认知的澎响。我们应自觉地在技术所带来的便利面前抑制诱惑,尽力排除算法对自己接收信息的筛选,主动加强逻辑思考,一步步收复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失地”,重塑自己的感知。 这一过程“道阻且长”,但惟有重塑感知,我们方能保持独立的人格,重拾那心湖中“宛在水中央”之物——真我。 2打破景观(66分) 人的感知一向是来源于外界,以所谓“外界”为原材料和对象的。然而,“来源于” 与

2022年-有答案-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2022学年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模) 一、按要求填空。(5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2)淮左名都,竹西佳处,________。(________《扬州慢》) (3)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他对“学”与“思”关系的思考。 二、按要求选择。(5分) 杜老师善用古诗句评价学生的作文。一位学生的习作堆砌材料、事例冗长,杜老师的评语选用哪一句最合适?() A.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 B.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 C.玉经雕琢方成器,字要丰腴句要安。 D.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宇宙间万事万物乃是一个无限联系的网络整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们称这种情况为“万有一体相通”现象 ②这就表明我们对当前的有限事物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③科学如果能把未显现的无限事物与已显现的有限事物综合为一个整体 ④任何一个当前显现出来的感性事物,都以其背后隐藏的其他事物为来源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④②③① D.④①③② 三、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工智能文学应有怎样的写作伦理? 宋时磊 ①在人工智能时代,小说创作者、读者和批评者或将彻底改变。能够建立崭新文 学艺术形式的,不再仅仅是人类,而是能够从事文学创作的机器人,或者是人机合一 的创作体。2016年日本古屋大学研发的机器人所创作的小说《机器人写小说的那一天》参加“新星一奖”比赛,能够通过初审;2018年作家陈楸帆刊登在《小说界》的作品 《出神状态》,有两段是人工智能模仿其写作风格的成果。这标志着人工智能已经进 入最为复杂的小说创作领域。在文学发展史上,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的下一阶段,或 将会是人机主义、人工智能本位主义的新时代。 ②我们想问的是人机主义、人工智能本位主义时代降临之时,人类文学是否存在?从人工智能最先引起震荡的围棋界观之,谷歌公布“阿尔法狗”源代码后,出现了强悍 的围棋人工智能,人类顶尖的围棋高手在人工智能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但人工智能并 没有把人类驱逐出围棋界,而是引发了一场围棋革命,棋手依靠人工智能给出的胜率 推算棋路,颠覆自身的思维定式,人类的棋艺有了实质性提升。以此类推,人工智能 文学的最终成熟,将会引起人类文学的一场颠覆式变革。

2021年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2021年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附答案) 杨浦区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学科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021年 12月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曾江通讯员郑远)9月29日,2021中国艺术品产业创新暨 艺术品投融资高峰论坛在北京宋庄召开,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出品、 西沐主笔的《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21]》。据悉,这是我国首份关于中国 艺术品产业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中国艺术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发展业态,是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更是 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及上台阶、扩规模的前提与重要动力。中国艺术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也是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国艺术品产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 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相关的前沿理论与实践前沿为中国艺术品产业的理论与实践提供 了支撑与引导,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研究、编制与发布的。 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分为概述,艺术品市场与艺术品产业,中国艺术品产业的概念、 构成、特点与意义,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趋势,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的阶段、规模与结构分析,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中国艺术品产业管理分析,中国 艺术品产业支撑体系分析,对策与建议,结束语等十个部分。报告全文十余万字。 报告反映,中国艺术品产业的体系构成,概括地讲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大的类型:(1)书法艺术品产业;(2)美术艺术品产业;(3)工艺艺术品产业;(4)民间(非遗)艺术品产业;(5)古董杂项艺术品产业;(6)以版权为中心的衍生艺术品产业;(7) 艺术品服务产业;(8)艺术品产业的支撑体系;(9)艺术品产业的生态体系。中国艺术 品产业的规模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核心层、外围层与辐射层。根据现有条件,研究报 告仅对中国艺术品产业的核心层进行了相应的规模分析,据统计估算,2021年中国艺术品产业规模为8020亿元。相关情况可以参见2021年度中国艺术品产业的规模结构图。 报告显示,中国艺术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五个趋势:(A)一是中国艺术品 产业规模发展迅速;(B)二是中国艺术品产业规模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举 足轻重的地位;(C)三是在中国艺术品产业规模结构中,美术艺术品产业及工艺艺术品产业 是主导,超过了整个中国艺术品产业规模的60%以上;艺术品服务产业、以版权为中心的艺

2023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杨浦区一模考2023.2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13分) 1.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夜来城外一尺雪,。(白居易《卖炭翁》) 3.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春夏之际,漫步林间,看到野花竞放,树木葱郁,不由得想起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大自然的美使人陶醉。 (二)阅读下面诗文,完成第5-9题。(22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丙)何陋轩记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①,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②,人皆以予自上国③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

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不得以为陋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就石穴而居之。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予尝圃于丛棘,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④之以卉药;琴编图史⑤,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⑥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⑦“孔子之言。 (选自王守仁⑧《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九夷:泛称少数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龙场:在今贵州省修文县。③上国:指京城。④莳:栽种。⑤琴编图史:意为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⑥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⑦信:通“伸”,伸张。⑧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5.甲诗乙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人名)。(2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谈笑有鸿儒()(2)人皆以予自上国往()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下列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人们来到我的轩中,好像看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景象,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 B.于是到我轩中的人们,好像是在四通八达的都市中观赏,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边远山区。

2022届上海杨浦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杨浦区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学科 (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值150分) 一、古诗文(36分) (-)默写(12分). 1.,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1.1,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夕日欲颓,o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参观“一大”会址后,同学们更加了解了革命先驱的生平事迹,因此对《岳阳楼记》 中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有了更深的领悟。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6-11题。(24分)(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 (乙)去宥①节选)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②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假设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③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④宥然后知,别宥那么能全其天矣。 【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除去人的局限,不受蒙蔽。②邻之父:即邻 父,邻居老人,父:对男性长辈的称呼。③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引申为货币、钱。④ 别:离别、告别,这里引申为去除。 6.甲乙两段选文均选自《》o (2分).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4分) (1)邻人遽伐之()(2)何故()•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4分)

2022届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答案

2022届上海各区高三语文一模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偏僻(piān)杜撰(zhuàn) B、稀罕(gàn)溺爱(ruò)(正确答案) C、辜负(gū)风骚(sāo) D、愚蠢(chǔn)纨绔(kù) 2、1《卖白菜》作者莫言,当代作家,原名管谟业,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蛙》《生死疲劳》等。[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3、45. 下列句子中,加双引号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春天到了,大明湖畔杨柳依依,湖中碧波荡漾,风景宜人,“美不胜收”。(正确答案) B.大家都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地表示赞同。 C.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一闪而过,快捷如飞。 D.孩子向家长吐露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4、下列中括号内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正]月(zhēnɡ)[掺]和(cān)[翡]翠(fěi)水[浒]传(hǔ) B.[骡]马(lǘ)[似]的(shì)[藏]戏(zànɡ)吞[咽](yàn) C.搅[和](huo)汤[匙](chí)嘟[囔](nɑnɡ)[哄]堂大笑(hōnɡ)(正确答案)下列词语中,中括号内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5、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点缀(zhuì)聆听(línɡ) B、伫立(zhù)蹒跚(pán) C、徘徊(huái)褶皱(zhě) D、婀娜(nà)颔首(hán)(正确答案) 6、1苏轼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同为豪放派代表。[判断题] * 对 错(正确答案) 7、含情脉脉中的脉读作()[单选题] *māi mǎi mǒ mò(正确答案) 8、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2届杨浦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自前世而固然。(屈原《___________ 》)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 。(《大学之道》) (3)《赤壁赋》中的客以比喻的手法感慨自身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2. 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中国是学习的高手。某种程度上,。技术水平并不决定经济的成功。实际上,___________ ,而不是相反。___________ ,事实恰恰相反,___________ 。 ①没有一个初创者是为了拥有新技术而选择创业 ②技术创新是企业家驱动的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创业的成功为开创新的技术应用场景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④学习能力的快速积累确实揭示了中国经济成功的秘诀 A. ④①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2)下面是某校校报记者为校艺术节文艺汇演草拟的简讯。下列修改建议中,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五月的鲜花开遍校园,甜美的笑容洋溢着青春的色彩。今天下午,我校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在大会堂隆重举行。 合唱《中国梦》、小品《中国人》、相声《我的青春我做主》、舞蹈《青春街舞》等节目轮番上场。教师自编自演的三句半《同学,我要对你说》,在轻松诙谐的语言中流露出老师对我们的殷殷期望。文艺汇演持续了两个小时,台下观众笑声不断,汇演反映出全校师生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营造出活泼、和谐的校园氛围。 A. 需要添加一个标题。 B. 需要添加具体时间。 C. 需要概括汇演特征。 D. 需要描写节目细节。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什么是批评 张定浩 ①什么是批评?一种深入人心且广为流布的观点,认为批评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据说来自鲁迅。1978年的《社会科学战线》发表过王永生、戴翊合著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学习鲁迅关于文艺批评的论述与实践札记》一文,或许是这种“鲁迅批评观”的滥觞。如今,四十年过去,这“八字真言”似乎始终成为套在“批评”这门行当头顶的符咒,必要的时候就念几声,立刻海晏河清。 ②但这未必是鲁迅的本意。 ③考这八个字的出处,是在鲁迅1933年《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里,收入《南腔北调集》中,是应编辑之约,回顾自己十年前写小说的初衷、方法和得失,其中有一段谈到批评,这里不妨多引几行:还有一层,是我每当写作,一律抹杀各种的批评。因为那时中国的创作界固然幼稚,批评界更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在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的。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2022-2023学年上海市部分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含答案

写作专题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25.在当今社会,“少数服从多数”是广受认同的原则,但见识超群的人总是少数。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但”这一转折分成前后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我们熟知的“少数服从多数”,为何它“广受认同”?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大多数人都认可,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应该是正确的;二是在集体中,通过这样不成文的规定可以减少扯皮,使得大家尽快达成一致;三是中国人有从众心理,不愿意“特立独行”。“少数服从多数”无疑有它的优点,集思广益,避免决策出现偏差。 再看第二个层次,“见识超群的人总是少数”,注意两个关键词,“见识超群”,表明出题者是肯定这样敢于“特立独行”的人的,当然前提是他必须“见识超群”;“少数”,是对第一个层次的“多数”否定。这就有点像列宁说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实际上,大多数人在参与决策过程中,都会形成固定化的个人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对于处理日常问题颇为得心应手,但是,当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创新决策的时候,往往成了束缚障碍。思维的定势,最常见的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大家怎样,我也怎样。从众心理是思维定势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观念,宁可按部就班,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是这样,必须过了很久,才会发现极少数人掌握着真理,并慢慢传播出去、普及开来,成了多数人接受的“常识”。 这则材料对于青年的启发在哪里呢?那就是不要盲目从众,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要有孤立的心理准备,因为人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喜欢群居的动物,并时时刻刻维护这种群居模式,一旦发现某人在思想或行为方面“不合群”,大家便会采取许多方法排斥他、打击他,迫使他“改邪归正”,重新回到多数人。然而,思维和观念上的“孤立”并不一定是坏事,真正勇于创新的人们是不害怕这种孤立、并以此为荣的。乐观的说只有“孤立”,才能证明你的与众不同。当然前提是你真的“掌握了真理”,而不是盲目自大。 写作时应当辩证思考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既要肯定“少数服从多数”的价值,又应该看到这种做法的弊端,甚至危害;然后论述清楚既要听众人的意见,但不能事事从众,关键时刻必须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正确大家的认同。对于青年来说,尤其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如果事事随大流,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泯然众人矣”。 参考立意: 1.不盲从,有理性。

2022届语文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一模考试完整版

名句名篇默写 按要求填空。 (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_______》)(2)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3)姜夔《扬州慢》中,以芍药花开却无人欣赏抒发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飞鸟相与还饮酒(2)吾尝终日而思矣(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和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相与、尝、红药。 语言表达

按要求选择。 (1)学校举办中秋赏月诗会,以下诗词最适合选用的一项是(______)。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下面是某高三学生的自主招生自荐信,画线部分表达不得体的有(______)处。 尊敬的校领导: 您好! ①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信。我是XXX,来自XX高级中学,曾代表学校参加市中学生辩论大赛,②以敏捷的反应和出众的口才令对手自惭形秽,③获得“最佳辩手”称号,贵校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④能进入贵校学习是我的理想。③贵校的自主招生条件也非常符合我的标准。⑥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我。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XX年X月X日 A.1 B.2 C.3 D.4 【答案】(1)B (2)C 【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