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这10种内分泌疾病可致精神障碍

这10种内分泌疾病可致精神障碍

这10种内分泌疾病可致精神障碍

与人矛盾后寡言——以为是抑郁症李某,女,36 岁,某中学骨干教师。前不久,患者因职称晋升问题,与同事及领导产生矛盾,心里老觉得别人处处跟自己过不去。李老师本来性格就很内向,经过这次风波,她变得愈发少言寡语,每天都是独来独往。渐渐地,李老师开始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经常忘事,身体也较前明显发福,而且还特别怕冷,说话嗓音沙哑。家人怀疑她患了「抑郁症」。于是带她到精神科检查,医生初步诊断是「反应性抑郁症」,并给她开了一些抗抑郁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无好转,后来连班也不能上了。前不久,李老师经人介绍找到我。落座后对我说:「王主任,我这次是慕名而来。听熟人讲,有些在精神卫生中心都没治好的抑郁症您都给治好了,我这抑郁症治了多半年没什么效果,这回就拜托您了」。抗抑郁药无效——「怕冷」+「发胖」引注意我仔细询问了李老师病情:她发病前受到过精神刺激,之后出现情绪抑郁症状,根据病史似乎符合「反应性抑郁症」。但出于职业的敏感,她病史中的两处细节——「怕冷」和「发胖」引起我的格外关注。体检还发现,患者脖子比一般人粗,触诊甲状腺呈II 度中大,质地偏韧。此外,患者颜面及及躯体都明显虚肿,用手指一按居然没坑,属于「非凹陷性水肿」,而非真正的肥胖。莫非李老师患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我随后让她做了甲功(TSH、FT3、FT4、TGAb、TPOAb)检查,之后的检查结果证实了我的判断——「桥本氏病合并甲减」。诊断明确后,我嘱咐李老师服用优甲乐(甲状腺素片),治疗不多久,李老师「抑郁」症状就明显改善,最终完全恢复并重返教师岗位。许多人都把精神障碍完全归之于心理性疾病,事实上,许多器质性疾病同样也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高血压危象、脑血管疾病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类似情况在内分泌疾病中也不少见。临床上,如果对此缺乏足够的了解,特别是当患者以精神症状作为突出表现时,往往与精神病颇为相似,有时难以鉴别,很容易被误诊,但二者处理截然不同。为防止误诊、误治,熟悉内分

泌疾病的精神异常很有必要。抓住「蛛丝马迹」——内分泌疾病致精神障碍的特点1. 患者除精神异常外,还有相应的局部或躯体症状及体征。文中提到的那位李老师除了抑郁症状外,还有畏寒怕冷、声音嘶哑、甲状腺肿大以及粘液性水肿等症状和体征。

2. 实验室检查:存在某些激素水平增高或减低的证据。

3. 精神障碍与原发疾病存在平行关系,随着原发疾病的消长而消长。

4. 内分泌疾病所致的精神异常往往缺乏特异性,不同种类的疾病,也不论功能「亢进」还是「减退」,都可以表现出相似的精神症状。例如,不仅甲减患者可以表现为少言寡语、反应迟钝、抑郁呆滞、嗜睡等精神症状,有些老年甲亢患者也可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临床谓之「淡漠型甲亢」。

5. 同一种病变,在不同患者身上可表现出不同的精神异常。就拿甲亢来说,年轻人甲亢与老年性甲亢的症状可以截然相反。如何诊断内分泌性精神障碍?1. 有内分泌疾病病史以及内分泌功能亢进或低下的客观证据;

2. 内分泌疾病发生在前,精神异常出现在后;

3. 精神障碍的发生及转归与内分泌紊乱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4. 通过治疗原发病,患者精神症状明显好转甚至痊愈。内分泌疾病何以会导致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导致精神障碍的病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的机制有:1)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改变(增高或减低)对大脑产生功能性影响而引起情感或精神变化,其特点是全身活动力增强或减弱,精神活动亢奋或低落,也可伴随轻度人格改变,但往往没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且多达不到精神病程度;2)急性内分泌紊乱引起严重的脑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危象、糖尿病性昏迷等;3)严重的慢性内分泌疾病造成持续的弥漫性的脑损害,出现慢性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小儿可导致精神发育迟滞,如「幼儿甲减」所致的「呆小症」。注意这10 种内分泌疾病——可致精神障碍许多内分泌疾病均可导致精神异常,临床常见的主要有:1.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甲状腺激素(T3、T4)分泌过多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女性比男性多见,好发于20-30 岁的女性。甲亢病人的精神症状通常表现为精神亢奋、言语增多、容易激动、注意力不集

中、烦躁失眠等等,少数严重者还可出现幻听、幻视、被害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易被误诊为「神经衰弱」或「焦虑症」。但也有部分老年甲亢患者的症状正好相反,主要表现为抑郁淡漠、寡言少语、食欲不振、嗜睡、注意力涣散和记忆力减退,症状表现类似痴呆,临床谓之「淡漠型甲亢」,容易被误诊为「老年抑郁症」。此外,当患者在感染、创伤等诱因的作用下发生甲状腺危象时,可出现焦躁、谵妄,严重时可陷入嗜睡或昏迷状态。治疗原则:积极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随着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多可随之消失。2.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生,女性多见。成年人「甲减」起病隐匿,发展缓慢,表现为怕冷、少汗、乏力、少言懒动、体重增加等。精神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反应迟钝、嗜睡、精神抑郁,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更甚者出现昏迷,后者常发生于冬季,老年人多见,又称「粘液水肿性昏迷」。治疗原则:补充甲状腺激素,纠正甲功异常后,患者抑郁症状一般可随之缓解。对少数严重抑郁者可酌情配合SSRIs 类抗抑郁剂(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但有两点需要注意:1)对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甲减患者,甲状腺素的用量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否则可能会诱发心血管意外;2)切忌矫枉过正,如果甲状腺激素补充过量,反而会造成病人精神过度亢奋。3.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此类病人的精神症状多是由良性高功能甲状旁腺腺瘤引起的高钙血症所致,病人可有情绪低落、畏惧退缩、缺乏主动性和易激惹等临床表现,也可出现记忆减退和思维迟缓。当发生「甲状旁腺危象」时,患者可出现意识混浊、幻觉、妄想和攻击行为等异常表现。病人还可反复抽搐、出现昏睡和昏迷。治疗原则:手术切除甲状旁腺腺瘤后,患者躯体和精神症状常可缓解,恢复的程度与血清钙水平的下降相平行。4.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该症通常是由于在行甲状腺切除术时,因切除或损伤甲状旁腺而引起,偶为特发性。甲状旁腺激素缺乏造成血清钙降低、血清磷增高。「甲旁减」患者精神症状常见,病人可有烦燥、易激惹、谵妄、癫痫样发作、抑郁等症

状。治疗原则:补充钙剂可改善患者的躯体及精神症状,对慢性认知功能损害也有效。5. 糖尿病所致精神障碍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以持续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当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合并脑血管病变时可导致脑供血不足,继而出现精神委靡、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焦虑和抑郁也十分常见,特别是在血糖控制不良时,病理性情绪反过来又影响血糖的控制,导致恶性循环。当患者在某些诱因(如感染、擅自停用胰岛素等)的作用下,出现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时,可出现嗜睡、定向障碍、幻觉、谵妄、意识模糊和昏迷等。治疗原则: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感染等诱因,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6. 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浆葡萄糖低于正常的一种临床现象。常见的原因有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应用过量、进餐量太少或进餐时间延迟、运动量过大、特发性低血糖、胰岛素瘤、胃肠手术、严重肝病等等。低血糖可兴奋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引起焦虑、心悸、烦躁不安、易激惹、头昏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大脑缺糖症状,病人表现为精神错乱、谵妄、幻觉、妄想及行为异常,最后可发展为抽搐或昏迷;长期反复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人格改变和智能减退,严重时可导致痴呆。治疗原则:低血糖发作时立即静脉补充葡萄糖,同时注意纠正导致低血糖的各种可能诱因。7.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腺垂体组织受损所致,其中,因分娩大出血引起的「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又称为「席汉氏病」。此类患者常伴有精神障碍。早期的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和情绪不稳;之后逐渐出现情感淡漠、兴趣索然、反应迟钝、幻觉、妄想等。垂体危象时可迅速出现谵妄、昏迷。病程较长者可出现人格改变。临床上,对产妇出现的精神异常除了要想到前面提到的「产后甲状腺炎」,还要注意检查垂体六项(TSH、GH、PRL、FSH、LH、ACTH),以排除「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治疗原则:根据激素缺乏的种类及程度,给予激素替代治疗。

8. 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能产生过量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统

称「儿茶酚胺」)。根据儿茶酚胺释放的间断性或持续性,症状可分为发作性或隐袭性,患者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症状,表现为心悸、心动过速、脸红、出汗、头晕、手震颤及恶心、呕吐等,病人可有濒死感和极度焦虑,偶尔可出现意识混浊。治疗原则:手术切除肿瘤。9.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所致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又称「库欣综合征」,系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所致,主要机制是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过多导致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和肾上腺皮质瘤。约半数以上的病人存在精神症状,常表现为失眠、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烦躁、自卑、焦虑、抑郁和沮丧等。治疗原则:针对原发病采取手术、放疗或药物治疗。10.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所致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adrenocortical insufficiency)是由于肾上腺的三种类固醇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雄性激素)分泌不足所致。临床上,以肾上腺原发性损害(如自身免疫、结核感染、转移瘤等)最为常见,也可继发于垂体或下丘脑病变。皮质醇缺乏可导致精神萎靡、乏力、淡漠、嗜睡、抑郁、性欲减低和食欲下降;部分患者出现幻觉、妄想和智力减退;当发生肾上腺危象时,患者可迅速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昏迷等。治疗原则:采取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对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应同时给予强的松和盐皮质激素制剂治疗,抑郁症状可选用SSRIs 类抗抑郁药,精神病性症状可选用安定(地西泮)等治疗。30 年临床心得体会

1. 临床上,当遇到有精神症状的患者时,一定要注意先排除器质性疾病(如内分泌)的原因,不可轻率地将之归结为精神病,因为两者的治疗及预后完全不同。

2. 当临床上高度怀疑是症状性精神病时,也可以给予试验性治疗,来反证之前的判断。

3. 症状性精神病患者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于抗精神病药物要慎用。只有对精神症状特别严重的症状性精神病患者,方可酌情短期服用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但用药剂量比真正的精神病患者要小得多,否则可能诱发昏迷。

4. 有些产后抑郁症患者,可能与「产后甲状腺炎」所致的「甲减」有关。对此类患者,一定别忘了查查「甲功」。编辑 | littlepsych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疗指南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疗指南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系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导致以全身新陈代谢率降低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病因较复杂,以原发性者多见,其次为垂体性者,其他均少见。 【诊断】 一、临床表现可呈克汀病、幼年甲减和成人甲减三种表现。 (一)克汀病(呆小症)低体温,少活动,少哭闹,反应迟钝,食欲不振,便秘。体格和智力发育障碍,严重者呆、小、聋、哑、瘫;一般有四肢粗短,骨龄延迟,鸭状步态,智力低下。有特殊面容:颜面浮肿,表情呆滞,鼻梁扁塌,眼距增宽,舌大唇厚、外伸流涎。地方性呆小病典型呈三组症候群:1.神经型:脑发育障碍、智力低下、聋哑、生活不能自理。 2.粘液性水肿型:代谢障碍为主。 3.混合型;兼有两型表现。

(二)幼年甲减幼儿甲减似克汀病,程度较轻。较大儿童如成人,但体格矮小,青春期延迟,智力差,学习成绩差。 (三)成人甲减 1.怕冷少汗,贫血浮肿,皮肤干粗,体温偏低,少言寡语,乏力嗜睡。 2.反应迟钝,行动迟缓,记忆减退,智力低下。 3.心动过缓,血压偏低。 4.胃酸缺乏,食欲减退,腹胀便秘。 5.性欲减退,男性阳萎,女性月经量多,病久闭经。 二、辅助检查 (一)甲状腺功能:TSH(sTSH)升高,TT3或FT3下降,TT3或FT4降低,rT3明显降低。 (二)甲状腺摄131I率低平。 (三)抗体测定: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微粒体抗体阳性、滴度增高者,考虑病因与自身免疫有关。 (四)血常规:轻、中度贫血,多数呈正细胞正色素性、部分呈小细胞低色素性、少数呈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五)高脂血症。 三、诊断要点:分三步 (一)有无甲减 1.有临床表现,血中T4、T3、FT3、FT3低于正常,可确诊有甲减。 2.临床无症状,血中T4、T3、FT4、FT3值在正常低限值,仅有TSH升高,或TRH兴奋试验,TSH分泌呈现高反应,可诊断为亚临床甲减。 (二)病变部位的诊断测定sTSH,高于正常为原发性甲减(甲状腺性);低于正常为垂体或下丘脑性甲减。 (三)病因诊断甲状腺性甲减可行辅助检查: 1.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甲状腺微粒体抗体(MCA)或过氧化酶抗体(TPOAb)测定,有助于诊断桥本甲状腺炎。 2.甲状腺肿大者可作甲状腺穿刺细胞学或病理检查。 3.甲状腺同位素扫描有助筛选甲状腺结节性质。 【鉴别诊断】 (一)泌乳素瘤:伴垂体增大、高泌乳素血症者应排除。

这10种内分泌疾病可致精神障碍

这10种内分泌疾病可致精神障碍 与人矛盾后寡言——以为是抑郁症李某,女,36 岁,某中学骨干教师。前不久,患者因职称晋升问题,与同事及领导产生矛盾,心里老觉得别人处处跟自己过不去。李老师本来性格就很内向,经过这次风波,她变得愈发少言寡语,每天都是独来独往。渐渐地,李老师开始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经常忘事,身体也较前明显发福,而且还特别怕冷,说话嗓音沙哑。家人怀疑她患了「抑郁症」。于是带她到精神科检查,医生初步诊断是「反应性抑郁症」,并给她开了一些抗抑郁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无好转,后来连班也不能上了。前不久,李老师经人介绍找到我。落座后对我说:「王主任,我这次是慕名而来。听熟人讲,有些在精神卫生中心都没治好的抑郁症您都给治好了,我这抑郁症治了多半年没什么效果,这回就拜托您了」。抗抑郁药无效——「怕冷」+「发胖」引注意我仔细询问了李老师病情:她发病前受到过精神刺激,之后出现情绪抑郁症状,根据病史似乎符合「反应性抑郁症」。但出于职业的敏感,她病史中的两处细节——「怕冷」和「发胖」引起我的格外关注。体检还发现,患者脖子比一般人粗,触诊甲状腺呈II 度中大,质地偏韧。此外,患者颜面及及躯体都明显虚肿,用手指一按居然没坑,属于「非凹陷性水肿」,而非真正的肥胖。莫非李老师患了「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我随后让她做了甲功(TSH、FT3、FT4、TGAb、TPOAb)检查,之后的检查结果证实了我的判断——「桥本氏病合并甲减」。诊断明确后,我嘱咐李老师服用优甲乐(甲状腺素片),治疗不多久,李老师「抑郁」症状就明显改善,最终完全恢复并重返教师岗位。许多人都把精神障碍完全归之于心理性疾病,事实上,许多器质性疾病同样也可以导致精神异常,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高血压危象、脑血管疾病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类似情况在内分泌疾病中也不少见。临床上,如果对此缺乏足够的了解,特别是当患者以精神症状作为突出表现时,往往与精神病颇为相似,有时难以鉴别,很容易被误诊,但二者处理截然不同。为防止误诊、误治,熟悉内分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抑郁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抑郁障碍
一、概述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 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认 知和行为改变,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抑郁 障碍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致残率的慢性精神疾病。2019 年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数据提示,大陆地区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 率为 6.8%。 抑郁障碍单次发作至少持续 2 周以上,有反复发作的可能。经过规范 治疗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趋向慢性 化,造 成病程迁延。患者可存在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在整个临床相中,不应 出现符合躁狂、轻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症状群,一旦出现, 应诊断为 双相障碍。ICD-10 中抑郁障碍包括: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持 续性心境障碍(包括恶劣心境)等。 抑郁障碍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平均发病年龄为 20~30 岁, 几 乎每个年龄段都有罹患抑郁障碍的可能,女性多于男性(1.5:1~ 2:1)。 单次抑郁发作的平均病程约为 16 周,发作后痊愈平均需要 20 周左右。若不治疗,病程一般会持续 6 个月或更久。 经过抗抑郁治疗,大部分患者的抑郁症状会缓解。首次抑郁发作缓解 后约 15%~50%的患者不再复发。第 3 次以上发作,治疗缓解后未接受 维持治疗的患者,复发风险几乎是 100%。抑郁症状缓解后, 患者一 般可恢复到病前功能水平,但有 20%~35%的患者会有残留症状,社 会功能受损。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抑郁障碍患者存在多种神经递质水平或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异 常。比较公认的是单胺假说,即 5-羟色胺(5-HT)能、多巴胺(DA) 能 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系统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5-HT、 DA、NE 系统并不是独立运作,它们之间可通过多种配体-受体间的作用而 相互影响。 抑郁障碍还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脑电生理 异常、脑影像学异常、个体的遗传素质及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目 前研究结论尚不明确。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抑郁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核心症状及其他相关症状。可大体分 为情感、躯体和认知症状等多个方面的特征。 1. 情感症状 情感症状是抑郁障碍的核心特征,包括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甚至丧失, 愉快感缺乏。低落的心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一般不随环境变化而好 转。症状在一天之内可呈现节律性变化,如有些患者晨起心境低落最为严 重,傍晚开始好转。 2. 躯体症状 ICD-10 中的“躯体症状”,即临床上传统所认为的“生物学症状” 或“内源性抑郁症状”,包括体重、食欲、睡眠和行为活动等方面的异 常。典型表现包括:①对通常能享受乐趣的活动丧失兴趣和愉快感;② 对通常令人愉快的环境缺乏情感反应;③早晨抑郁加重;④ 存在精神 运动性迟滞或激越;⑤早上较平时早醒 2 小时或更多;⑥食欲明显下降; ⑦1 个月中体重降低至少 5%;⑧性欲明显减退。通常中、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得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得制定,就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得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得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得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得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得影响以及新药研制、 临床评估与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ﻫ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得目得 疾病分类学得目得就是把种类繁多得不同疾病按各自得特点与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精神障碍得分类就是将纷繁复杂得精神现象,根据拟定得标准加以分门别类得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得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得转归。ﻫ二、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ﻫ分类就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得方法.疾病分类得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就是医学各科所遵循得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得精神障碍病例得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得病例则病因不明。因此精神障碍得诊断与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得原则。目前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主要就是依据症状表现。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得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得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得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得对症治疗。ﻫ三、精神障碍得诊断标准 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得诊断指标,不同得医师对同一疾病得理解与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得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与难以解释,这一直就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得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定统一得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就是将疾病得症状按照不同得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得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与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就是最基本得,又分必备症状与伴随症状。下面以我国目前得精神分裂症得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得意义. (一)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ﻫ1.反复出现得言语性幻听; 2.明显得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ﻫ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ﻫ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ﻫ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得妄想;ﻫ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得情感淡漠;ﻫ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ﻫ9.明显得意志减退或缺乏.ﻫ(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三)病程标准:ﻫ1.符合症状标准与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得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ﻫ(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得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四、多轴诊断 所谓多轴诊断就是指采用不同层面或维度来进行疾病诊断得一种诊断方式。1975年Rutter首先提出儿童精神障碍得多轴诊断,Ottessen提出四轴诊断,即症状学、严重程度、病程、病因(躯体得、心理得、多种因素、原因未明)诊断精神障碍.在DSM系统中,从DSM-III开始使用多轴诊断,目前使用得DSM-IV共有5个轴,分别为:ﻫ轴I:临床障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下丘脑-垂体疾病)一

下丘脑-垂体疾病(上) 1:正常垂体有多大?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如何? 垂体位于大脑底部正中,向下有一薄层骨质与鼻腔蝶窦相隔。两侧紧邻颈内动脉、海绵窦,海绵窦内有控制眼球运动的动眼神经,两侧颈内动脉相距约1.5cm。正常垂体高度不超过1cm,垂体正上方为视神经、视交叉,与垂体相距约1cm。垂体为一硬膜包裹,硬膜后上有一开口,垂体经此开口有垂体柄与下丘脑相连。 2:垂体包括哪几部分? 垂体包括远侧部(即垂体前叶)、中间部及神经部。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正常分泌方式如何?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模式是脉冲式分泌并有昼夜节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阵发的突然释放导致血浆皮质醇急骤升高。但因为血浆皮质醇的廓清缓慢,导致血浆皮质醇自高峰降落较为缓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理性的昼夜节律是由分泌幅度的放大而非频率的增加形成的。经过3~5小时睡眠后,在睡醒前后数小时分泌达高峰,然后一整天从高峰渐渐下落,傍晚可能最低。 4:糖皮质激素的正常分泌方式如何? 正常人血浆糖皮质激素昼夜节律性变化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平行。清晨醒后约1小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下午仅为高峰值的一半,午夜(或入睡后1小时)降至最低水平。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醇的昼夜节律如何形成? 下丘脑的视上核可能是导致人体生理过程昼夜节律性的内源性起搏点,这种节律性与昼夜交替同步,因而也与“日出而作,日落而眠”的整个机体活动的节律相协调。盲人或长期处于无明暗规律交替的人,则生理反应失去与昼夜的同步性,这些人血皮质醇水平和睡醒周期无节律性关联。 6:皮质醇如何实现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反馈调节? 皮质醇抑制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与鸦片样肽促黑素促皮质素原(pomc)基因转录,并使pomc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显著下降,因而pomc合成大为减少;皮质醇阻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对pomc基因转录的刺激作用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立即释放。任何种类的皮质醇均可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其抑制程度取决于剂量、激素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服药时间和用药持续时间。服药时间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清晨高峰期间隔越短,其抑制作用越长,作用持续时间也越长,而且服用剂量越大则抑制作用更为持久。 7:促甲状腺激素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如何? 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主要受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负反馈调节,其他激素,包括雄激素、皮质醇及生长激素对tsh分泌亦有影响。 8:大脑的其他部分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节中有何作用? 大脑的其他部位也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温度敏感神经元所在的视上区,其功能是调节体温和体热内平衡,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除动员产热机制外(寒战、外周血管收缩、进食增多、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儿茶酚胺等),tsh释放也增加,在寒冷地区居住人群血浆甲状腺激素水平冬季较夏季高。 9:下丘脑及垂体后叶疾病有哪些? 下丘脑-垂体后叶轴任何部位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时,不论其病因及病变性质如何,都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功能异常,致使一种或数种激素的分泌过多或减少,临床上表现为各种综合征,例如尿崩症、性早熟症、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等。 10:什么是下丘脑综合征?

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神障碍的分类:精神障碍可以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程分为多个类别。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别: - 器质性精神障碍:由脑部疾病、感染、外伤、中毒等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异常。例如,老年期痴呆、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躯体感染、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 - 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如酒精、鸦片类物质、镇静催眠剂、一氧化碳、食物(如蕈类)和有机化合物(如苯、有机磷等)所致的精神障碍。 - 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等。 - 情感性精神障碍: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恶劣性情绪障碍等。 - 神经症性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 心理因素相关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 - 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青少年期情绪障碍等。 - 智力障碍:包括先天性智力障碍、获得性智力障碍等。 2. 诊断标准: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以便对患者进行准确、有效的诊断。以下是我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一些内容: - 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这是我国目前常用的一套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包括了疾病分类、症状、病程、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 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这是一套国际通用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分类体系,其中包括了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 DSM-5(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这是美国精神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指南,涵盖了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症状和病因等方面的内容。 在诊断精神障碍时,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心理测验结果等多方面因素,参照相关诊断标准进行判断。同时,诊断精神障碍还需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生理疾病、药物副作用等。

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精神疾病相关概念 精神疾病(或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传统概念中的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 二、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生物医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还原论,即认为所有疾病均可线性地还原到某一病因或发病机制。在这一观点指导下,人们将那些“有明确病因的”,“有组织形态改变或明确发病机制的”疾病归于器质性疾病,而将那些未能找到肯定的病因和形态学改变的一类疾病归于功能性疾病。然而,新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但是生物学的人,同时还是心理的人和社会的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兴起,使人们认识到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在内的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中某一因素为主的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一般认为,功能性疾病患者遗传到的是亲代的易感素质,不但包括同种疾病的易患趋向,也包括病理心理和生理素质。 2.理化生物性因素 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中枢神经的感染,中毒,外伤,癌瘤,缺氧,代谢障碍与内分泌疾病,营养缺乏,血管与变性疾病等,以及高温中暑,放射线损伤均可直接或间接损害人脑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引起精神障碍。例: 梅毒螺旋体如进入脑内可致神经梅毒→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如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 3.素质因素 (1)心理素质:是气质和在其背景上形成的性格,其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或易感的心理素质,在有 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下,易于出现精神障碍。例:表演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癔症,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强迫症,分裂样人格障碍者易患精神分裂症。 (2)生理素质 4.机体的功能状态 本身不是发病原因,但不良的功能状态可能诱使疾病发生。 儿童神经症,青年期的癔症,经前期紧张与月经周期性精神障碍,产褥期精神障碍,更年期神经症与精神障碍,老年期精神障碍等的发生,与不同性别,年龄的特殊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二)心理社会因素 1.心理因素:指个性,认知与价值系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2.社会因素:指政治与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社会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常见与健康有关心理社会因素是外在的生活事件和内在的需要受挫与动机冲突。 三.精神疾病的分类(郝伟.精神病学。2001) (一)概述 必要性: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发生尚未找到明确的主要原因,其中既有遗传与素质因素作为远因或素质性因素,又有生物性或社会,心理因素作为近因或促发因素,以及当时削弱了的功能状态或诱发因素。这是由大脑本身的复杂性和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两方面决定的。这决定了精神疾病分类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1)心身疾病:与精神紧张有关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中 有重要作用。 2)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性质难描 述,部位难确定。 3)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4)幻觉: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虚幻的知觉 5)内脏幻觉:患者对体内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异常知觉体验。 6)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存在于外界空 间,通过感觉器官获得 7)假性幻觉:幻觉形象不够鲜明,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 8)功能性幻觉: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 9)反射性幻觉:当某一感觉器官处于活动状态时,另一器官出现幻觉 10)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说话主题随境转移, 也有音联,意联。 11)思维散漫:思维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联想松弛,内 容散漫,缺乏主题。 12)思维破裂: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间缺乏内在联系。 13)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描 述。 14)思维中断:患者无意识障碍,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中断。 15)象征性思维:以无关的具体概念替代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 法理解。 16)逻辑到错性思维:推理缺乏逻辑性,因果倒置,推理离奇,不可理解。 17)强迫观念:患者脑中反复出现的某种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必要, 但无法摆脱。 18)妄想:病理性歪曲信念,内容与患者本人利害相关,有个人独特性,因 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虽与事实不符,无客观基础,但患者深信。 19)原发性妄想: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经历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 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20)继发性妄想: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或由其他妄想基础上产生。 21)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有事实依据,但片 面而偏激,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心理活动。 22)情感淡漠: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身有密接关系的事情 也如此。 23)情感倒错:情感表现与内心体验或处境不协调。 24)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行为的增加和思维情感活动协调一致,并和环 境密切配合。 25)不协调性精神运动兴奋:动作行为的增加和思维情感活动不协调,令人难以 理解,和外界环境不配合。 26)意志减退:意志活动减少,患者表现动机不足,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对事 物都意志消沉不原活动。 27)错构:由于记忆的错误,对以前经历过的事情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 不移。

精神病的种类及其症状

精神病的种类及其病症 常见的精神病种类有功能性、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 及性心理障碍等。 功能性精神障碍: 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反响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感应性精神病等。 轻型精神病: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 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 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颅内与躯体感染所致的精神障碍、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颅内肿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 所致精神障碍、低血糖所致精神障碍等。 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有机磷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与非依赖性精神障碍、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等。 精神病的病症表现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精神病的早期病症是精神病明朗化之前的异常精神状态,具 体表现如下: 感觉障碍:包括为感觉过敏、减退、倒错、内感性缺乏等。 知觉障碍:包括错觉、错视、幻觉和感知综合症。 思维障碍:包括思维奔逸、缓慢、贫乏、松驰、病理性赘述,思维不连贯,中断,云集,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狡辩性思维,持续重复模仿,刻板性等言语,以及思维妄想, 释意妄想,形象性妄想。思维插入等。 注意障碍:包括主动注意障碍和被动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包括记忆增强、减退、遗忘、错构、虚构,潜隐记忆和似曾相识症。 智能障碍:分为先天性智能能低下,后天获得性痴呆。 情感障碍: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悲、忧等的体验和表情。常见的情感障碍:情感高涨,欣快、低落、焦虑、脆弱、冲动,迟钝、冷淡、倒错、恐怖,矛盾等。 意志行为障碍:包括意志增强、减退、缺乏、倒错、矛盾、木僵、违拗以及动作刻板、 模仿、作态与行为怪异等。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试题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 [单项选择题] 1、目前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主要依据() A.病因 B.病理解剖 C.症状表现 D.处理手段 E.病程预后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按病因对疾病进行诊断分类,是医学各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实践中,就全部精神疾病而言,只有10%左右的病例可以说是病因已明,而90%左右的病例都属于病因未明的被称为"功能性"精神病,所以使得整个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不能贯彻病因学分类的原则。功能性精神障碍目前既不知明确的病因,也无法如神经内科或外科等疾病那样确定疾病的解剖部位,我们对精神疾病的了解还主要停留在现象描述,即症状表现的层面上,这也是目前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主要依据症状表现的原因。 [单项选择题] 2、关于精神疾病分类目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找出具有相似临床特征的患者群体 B.有利于相互交流 C.有助于合理的治疗与预防 D.有助于预测疾病的转归 E.有利于形成不同文化特色的疾病分类体系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疾病分类学的目的是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精神障碍的分类是将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根据拟定的标准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找出具有相似临床特征的患者群体、促进相互交流、合理的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的转归。 [单项选择题] 3、CCMD-3采用了以下哪种分类() A.症状分类 B.病因分类 C.解剖分类 D.兼用症状分类和病因病理分类 E.病理分类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CCMD-3是兼用症状分类和病因病理分类,即对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以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等病因明确、病理清楚的精神障碍主要采用病因病理分类,如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可卡因所致精神障碍等。对占精神障碍绝大多数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侧采用症状学分类,如焦虑性障碍、疑病症等。 [单项选择题] 4、临床面谈的技巧哪项是错误的() A.注意观察患者的言行、表情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B.耐心倾听患者的表述 C.有针对性的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 D.对妄想患者的胡言乱语及时予以纠正,以免病情加重 E.寻找患者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随时打断患者的言谈很容易使其反感,并进而不再暴露内心体验,这样会对我们获取真实、全面的诊断信息带来很大的困难。同时妄想不是可以用言语就可以纠正的,反而有可能使自己陷入患者的妄想对象之中。 [单项选择题] 5、下面关于CCMD13的分类原则,哪项是错误的() https://www.doczj.com/doc/6b19025752.html,MD-3的分类兼顾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 B.因为90%左右的精神障碍病因病理不清楚,所以CCMD-3的分类只按症状学分类 C.国内争议多,一时难定的分类,暂归第9类 D.分类排列次序服从等级诊断原则 E.分类排列次序服从ICD-10分类原则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CCMD-3分类排列次序服从等级诊断和ICD-10分类原则,对于病因明确,病理清楚的一些脑器质性、躯体疾病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等采用病因病理学分类,而对病因未明,病理不清的功能性精神障碍,则采用症状学分类。国内争议多,一时难定的分类,暂归第9类。所以CCMD-3的分类兼顾病因病理学分类和症状学分类,而并非只按症状学分类,因而选项B是错误的。 [单项选择题] 6、诊断精神障碍最好的方法是() A.实验室检查 B.心理测验 C.既往病史资料 D.精神状况检查

10种精神病

精神疾病病情严重的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尽早识别精神疾病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未来,那么,常见精神疾病有哪些呢?以下疾病排行以搜狐和百度的平均出现频率为准。 一、抑郁症 抑郁症正被广泛地受到关注,这反应出社会生活逐渐加大的压力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心情不好,对任何事物缺乏兴趣,病人常常说高兴不起来,终日愁眉苦脸,思维缓慢,反应迟钝,话少,精力疲乏,不爱活动,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严重的有自责自罪感,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二、强迫症 强迫症是以刻板形式反复出现在患者的头脑中的想法、观念或冲动,反复想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如反复想自己是不是说错了话而反复询问他人自己说了什么;反复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事而反复检查其正确性;反复回忆以前发生的一些事;反复担心自己会受到某种细菌和毒物的感染而反复洗手、洗澡、洗衣服。患者的这些想法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但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却又控制不住。 三、恐惧症 恐惧症是对特殊的物体、活动或情境产生强烈的惧怕,且伴有头晕、心悸、出汗、颤栗,好像随时要晕倒,例如害怕空旷、幽闭、高处等场所,害怕社交场合,怕猫、狗、打针等,患者明知这种恐惧是过分的、不必要的,但却不能控制地极力回避。 四、精神分裂症 此病的不同类型表现多种多样,偏执型表现为凭空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夸大、被害等多种妄想,多数病人沉湎于幻觉或妄想之中,不与周围人接触。青春型表现为言语增多,情感喜怒无常,行为紊乱,幼稚、奇特。紧张型主要表现为动作缓慢,少语少动,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不动或者正好

相反,行为冲动,不可理解,砸东西,伤人毁物等。单纯型表现为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生活懒散、情感逐渐淡漠,日益脱离现实生活。 五、自闭症 又称孤独症,在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为人所重视。起病于婴幼儿期,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孩子常与人缺乏眼神交流,也不会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流;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异常,时常发出怪声,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与同伴的交往方式。人情冷漠,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自娱自乐,兴趣局限,行为上常自寻刺激、自我伤害,或者刻板、古怪。 六、痴呆症 痴呆症反应出我国老龄化进程对精神疾病的深刻影响,分为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两种。前者为长期脑血管性疾病的结果,后者则又分为早老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它们的共同表现都是日益加重的很难逆转的智力、记忆力减退,严重者不认家门、不认家人,为此经常走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无法控制。 七、焦虑症 焦虑症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正常的活动时突然发作的极度紧张、恐惧,心悸、窒息感,害怕自己会发疯或死去,濒死感,以致惊呼、求救;另一种则是经常的、持续的、无原因,也不知道针对什么的紧张、担心,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等。 八、失眠症 失眠症是对睡眠质和量长时间的不满意状况,可以出现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虑、抑郁,或恐惧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精神障碍的致病因素

精神障碍的致病因素 1.1 遗传因素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精神疾病具有明显 的遗传倾向。临床上发现,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如21三体综合征可引起先天愚型;性染色体 数目异常如XO可导致Turner综合征;染色体结构异常如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则可引起猫叫 综合征。 1.2 性别、年龄因素年龄和性别虽然不是致病因素,但可作为一个发病条件,影响精神疾病 的发生。①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脑的发育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精神发育迟 滞等精神障碍多发生于此时期。45岁左右,个体进入更年期,随着内分泌功能的减退和紊乱,精神障碍发生率明显增高。60岁以后个体进入老年期,脑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发生率随 年龄的增大而明显提高。②女性在产褥期、月经期易出现精神障碍。癔症发病率女性明显高 于男性,而慢性酒精中毒、物质依赖等精神障碍则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这种差异是由生物学 和社会学因素共同造成的。 1.3 感染因素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造成的全身感染、神经系统感染、其他系统的 感染如伤寒、乙脑等均可导致精神障碍。 1.4 理化因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害的各种物质均可导致精神异常。主要包括①酒精、大麻、 海洛因等成瘾物质,可造成明显的精神异常;②阿托品、利血平、糖皮质激素、异烟肼等化 学药物可引起精神障碍;③长期大量超标接触苯、有机汞、重金属盐、有机磷农药等毒物, 同时防护不到位时,中毒后可出现精神异常;④食用小美牛肝蕈等蕈类食物可出现幻觉、意 识障碍等精神症状。 1.5 脑和内脏器官疾病①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及脑变性疾病等容易出现精神障碍。 ②慢性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均可出现精神障碍。 2 心理社会因素 2.1 心理素质 由个体神经系统的结构、生理、生化等特征形成的不同心理功能上差异,表现为神经系统兴 奋性、稳定性、反应速度、强度等方面的各不相同。这种先天的素质差别与后天习得性特征 共同形成了个体的精神活动模式,也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特征。统计学分析表明,精神障碍大 多与一个人的人格等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2.2 心理应激 外来生活事件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简称为生活事件,常常是导致应激反应的应激源。应激源具有两个基本条件:①与个体形成重要的利害关系;②具有激发个体产生喜、怒、悲、恐等剧烈情绪反应的刺激强度与刺激频率。 内部挫折当一个人的内部需要得不到满足,动机行为在实施中受到挫折,也会造成应激反应。长时间的应激将引起神经症、心身疾病等障碍。 2.3 社会文化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他所接受的文化传统对其心身健康可造成明显的影响。 如癔症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发病率较高,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则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不同 文化教育背景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其妄想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在农村居民精神分裂症 的妄想多为妖魔鬼怪等迷信内容;而城市居民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则多为激光、遥控等高科技 内容。

内分泌系统疾病评估

内分泌系统疾病评估 一、糖尿病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出现慢性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多系统慢性并发症和器官功能障碍、衰竭,围术期监测血糖、降糖治疗及维持血糖稳定对于提高围术期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一)血糖控制目标 连续监测显示血糖控制在6.0~11.1mmol/L实施择期大手术比较安全。 (二)血糖监测及处理 糖尿病病人应该常规进行血糖监测。通过连续血糖监测,掌握血糖控制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胰岛素剂量,从而将血糖维持在目标血糖以内,术后根据饮食恢复情况灵活掌握,保证围术期安全性。 1.血糖监测方法 测量指尖血糖,测量时机为每天清晨空腹及早、中、晚餐后2小时。 2.入院前已明确诊断糖尿病的处理 连续监测血糖,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并且在目标血糖以内,不管是口服降糖药物还是胰岛素降糖治疗,维持原降糖方案不变。

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未达到目标血糖,则需要调整胰岛素,具体方案是:首先每餐定量,饮食限碳水化合物但不限蛋白质,通常选择 短效+中效胰岛素混合制剂,根据体重及餐后血糖高低调整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高通常在夜间睡前选择长效胰岛素皮下注射。达到目标血糖后才能安排择期手术。 3.入院后首次诊断糖尿病的处理 连续监测血糖,并且每餐定量,饮食限碳水化合物但不限蛋白质,选择胰岛素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达到目标血糖后才能安排择期手术。 4.特殊情况下糖尿病的处理 降糖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饥饿乏力、头昏头痛、冷汗淋漓、心慌气短、嗜睡昏迷甚至死亡,应为低血糖反应,需尽快进食饼干、糖果、葡萄糖等含糖食物。 糖尿病病人临床上出现昏迷、酸中毒、脱水、休克等情况时,应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急需查血糖、血气分析及尿糖、尿酮体。治疗上首先采用等渗液补充容量,并采用短效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起始剂量0.1IU/(kg·h),当血糖下降至13.9mmol/L时,将生理盐水改为葡萄糖与胰岛素按(2~4)∶1比例配制的糖盐水,并积极纠正酸中毒,补液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钾浓度,及时补钾,血钾低于3.2mmol/L时,应先补钾,再开始胰岛素治疗。 (三)靶器官损害评估

内分泌性神经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内分泌性神经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040-02 内分泌性神经病多数是可逆的。 1 病因、发病机理 目前认为内分泌疾病造成的体内陈新代谢紊乱是本病发病的原因。具体机理不明。 2 临床特点 诸多内分泌性神经病的症状大致相似,集中在精神症状和肌病症状两方面。精神症状者可为 焦虑、淡漠、幻想,重者可为昏迷。肌病症状可表现为震颤、肌束颤动,也可表现为肌无力。萎缩,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神经病包括常见的精神症状和肌病症状,也可以包括少见的椎体束 症状、小脑损害症状及视神经炎。 肌病包括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骨盆带肌力减退突出,但可累及全身肌肉)、伴发的 重症肌无力、伴发的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延髓订痹(急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发生,常同时有 四肢肌无力)、眼肌麻痹性突眼。 甲状腺功能低下性神经病的精神症状表现为各种精神活动的抑制、减退,周围神经症状表现 为肢端的感觉异常,可出现腕管综合征,也可为颅神经如三叉、面、听、前庭等神经的损害,可发生小脑性共济失调。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神经病可以出现精神症状,慢性病例可出现发作性头痛,血钙增主同可引 起肌无力及肌张力降低,由甲旁亢母亲所生的婴儿可发生新生儿手足抽搐症。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因血钙低可以引起特殊的广泛波及肌肉(喉、横膈、膀胱、虹膜、小支气管、胃肠道、手足等)抽搐,可以见到震颤麻痹综合征。可以并发痴呆,可以出现颅内压增高,两侧基底节出现钙化。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又名柯兴综合征,神经症状主要为精神束征般病束征,偶及锥体束和 锥体束征。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又名阿狄森病,因肾上腺皮质分泌减少,可以发生晕厥、 惊厥或昏迷(因低血糖)。偶有颅内压高(因脑水肿)。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典型病是嗜 铬细胞瘤,因肾上腺素过多,可以出现头痛、呕吐、震颤等。本病有血压极高升高,可导致 高血压、脑病,偶尔也可引起脑卒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本病引起电解质紊乱,因低血钾、高血钠和碱中毒可以出现肌无力、手足搐搦、感觉异常等神经症状。 胰腺病变。急性胰腺炎时,可以出现胰腺脑病,表现为精神错乱,以后出现惊厥、昏睡,去 大脑状态,四肢瘫、失语等。原因为急性胰腺炎造成的脂肪栓塞(脑及肺),电解质紊乱, 高血糖渗透性综合征、DIC等。胰岛细胞瘤可以因低血糖而出现低血糖脑病。 糖尿病性神经病主要见于:患糖尿病时间比较长、年龄比较大、血糖未能很好控制的病例, 发病原因与糖尿病造成的代谢紊乱和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有关,其他影响因素也存在。 病理改变,在周围神经是发生髓鞘缺失和轴索变性,后根节细胞和交感神经细胞减少,滋养 神经的血管发生硬化;在脊髓是后索发生明显的髓鞘、轴索的减少和纤维的增生,前角细胞 亦减少,在颅内可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比较高。多数糖尿病性神经病 发生于糖尿病症状之后,少数可在糖尿病症状之前或糖尿病的复发症状。神经症状分为周围 神经、植物神经、脊髓、脑内四部分,但主要表现是周围神经和植物性症状。周围神经症状 发生率较高,主要部位在下肢,有两种表现,多发性神经炎或者称为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 单神经炎或称非对称性单神经病变。前者考虑为神经脱髓鞘所致,后者考虑为神经的滋养血 管闭塞所致,前者表现为四肢远端的疼痛或感觉异常,检查有手套或袜套样感觉减退,有些

精神病分类

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必须有分类学的观点,精神疾病的分类常有变更,世界各国的分类也不尽一致,但不外乎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预后进行分类。 一、根据病因分类 精神疾病大致可分为病因已明和病因未明两类。病因已明的是指通过现代检测方法可以找出致病的观依据的精神障碍,如由脑部疾病,脑以外的各种躯体疾病及外来毒素的中毒等病因所致的精神障碍。病因示明的一类是目前所具有的检测方法尚不能发现致病的客观依据的精神疾病。前者器质性精神疾病,后者属“功能性”精神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病因不明的“功能性”疾病将会被澄清。目前,这种分类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中仍有实际意义。 二、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精神疾病一般分为轻型与重型两大类。轻型是指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有一定的自知力。尚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能保持与环境适应的能力。如神经症。所谓重型是指患者对自身的精神异常表现没有自知力,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丧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称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这种轻重之分也是相对的,一些重型精神疾病的早期常呈现轻型表现。 三、根据预后类 某些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时,可结合病程的长短与预后的好坏进行分类,如精神分裂症与反应性精神病,前者病程长、预后差;后者病程短、预后好。 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1989》(即CCMD-Ⅱ)中精神疾病的分类 00 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1阿尔采末氏病与其它脑退行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 01. 0 阿尔采末氏病 01.00阿尔采末氏病·老年型 01.01阿尔采末氏病·老年前期型 02.02阿尔采末氏病·非典型或混合型 01.1匹克氏病 01.2Creutzfeldt-Jacob氏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01.3亨廷顿氏病所致精神障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