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种常见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几种常见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微生物实验报告

几种常见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日期:

同组成员:

一、摘要

通过对酵母菌、霉菌形态结构观察,了解酵母菌、霉菌形态结构的形态结构知识。实验结果为:

1、酵母菌一般呈卵圆形、圆形、圆柱形或柠檬性。菌落形态与细菌相似,但较大较厚,呈乳白色或红色,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

2

二、实验目的

1、学习酵母菌、霉菌形态结构。

2、学习酵母菌、霉菌观察方法。

3、了解酵母菌、霉菌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实验原理

酵母菌:酵母菌多呈圆形、卵圆形,有的呈分支的菌丝状。无性繁殖以出芽生殖为主,少数以分裂方式繁殖;有性生殖是通过不同遗传性的细胞接合产生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子囊孢子可用孔雀绿进行染色观察。观察细胞形态和内部结构可采用染色的方法。美蓝是无毒性的染料,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型变成无色的还原型;而死亡细胞无此还原力,故被染成蓝色。

霉菌:霉菌可产生复合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高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

1、菌种:产黄青霉、黑曲霉、黑根霉、总状毛霉、酿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斜面菌种。

2、培养基:PDA培养基、0.05%美蓝染液、5%孔雀绿染液、半固体PDA培养基、乳酸苯酚固定液等。

3、仪器及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镊子、滴管、吸水纸等。

五、实验内容和步骤

酵母菌形态观察

1、酵母菌活体观察及死亡率的鉴定

(1)取酿酒酵母PDA斜面,以无菌水洗下菌苔制成菌悬液。

(2)取洁净载玻片一张,滴加0.05%美蓝染液1滴于载玻片中央,用接种环取酵母菌悬液与染色液混匀,染色2-3min,加盖玻片,在高倍镜下观察酵母菌个体形态。

(3)在一个视野里计数死亡细胞与活细胞,共计数5-6个视野。酵母菌死亡率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以下式来计算:

死亡率= 死亡细胞总数×100%

死活细胞总数

2、酵母菌子囊孢子的观察

从产孢子培养基上挑取少量菌苔于载玻片的水滴中,经过涂片、干燥和热固定后,加数滴孔雀绿染液,染色1min,水洗去孔雀绿染液;加95%乙醇脱色30s,水洗去乙醇溶液;最后用沙黄染色液复染30s,水洗去沙黄染色液,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待制片干燥后镜检。子囊孢子为绿色,子囊为粉红色。

2、假菌丝的培养与观察

在28℃培养2-3d的假丝酵母PDA培养基中,挑取少量菌苔,放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制成悬浊液;在空气中自然干燥或置于火焰上方,使酵母菌固定;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牙殖酵母可形成藕节状假菌丝,裂殖酵母形成竹节状假菌丝。

霉菌形态观察

1、黑根霉主要观察它的孢囊孢子和假根,取少量黑根霉制成悬浊液,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2、黑曲霉的观察方法同黑根霉,主要观察黑曲霉的分生孢子和足细胞;

3、青霉的观察做法同上,观察的是青霉的产孢结构—分生孢子梗;

4、取少量总状毛霉菌苔,在载玻片上加一滴乳酸苯酚油,盖上盖玻片,主要观察的是总状毛霉的孢囊孢子及假根。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1、酵母菌死亡率的计算。(如图1)

细胞是不被着色的代谢旺盛的活细胞,还有少数为被染成淡蓝色的衰老细胞。这五组实验数据的死亡率有三组数据超过50%,说明大部分细胞是死细胞,少数细胞是活细胞或衰老细胞。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可能原因是染色时间过长,导致细胞大部分死亡,从而被染成蓝色细胞。

酵母菌一般呈卵圆形、圆形、圆柱形或柠檬性。菌落形态与细菌相似,但较大较厚,呈乳白色或红色,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

2、通过对酿酒酵母的活体观察可以看到酵母细胞的球形结构以及其出芽生殖产生的孢子,

还有其形成的子囊孢子,在盖玻片的挤压下,只能看到三个孢子,实则为四个子囊孢子。

3、酵母菌子囊孢子为绿色,子囊为粉红色。(见图2 )

4

图1酵母菌活体染色图图2 酵母菌子囊孢子图3 青霉

图4根霉图5 曲霉图6 毛霉

七、讨论与分析

1、取菌时,可能取菌数量过多,叠在一起导致观察效果差。

2、我们在进行染色的过程中,多次用染液和水进行冲洗,大部分菌丝估计已脱落,所以无法观察到。

八、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2版)黄秀梨辛明秀高等教育出版社

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接种方法和形态观察

注意:由于实验内容较多,所以我们只要把蓝色字体部分写在实验报告上即可,黑体字部分自己看一下。由于11-13周为教学质量检查周,督导随时可能来查,所以预习报告还是要写。 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真菌接种方法和形态观察 一、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1 目的 1.1学习掌握微生物的几种接种技术 1.2 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掌握无菌操作的基本环节 2 基本原理 将微生物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在无菌条件下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为接种。接种的关键是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常用的接种方法有斜面接种、液体接种、穿刺接种、平板接种和固体接种等。 3 实验材料 3.1 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啤酒酵母、玫瑰暗黄链球菌、曲霉、荨麻青霉的斜面培养物 3.2 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及高氏1号培养基的斜面和平板3.3 试剂:5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 3.4 仪器与其他用品 酒精灯、记号笔、试管、橡胶塞、试管架、接种环、培养皿、超净台等。 4 操作步骤 4.1 斜面接种法 斜面接种法主要用于传代活化、纯化培养、鉴定或保存菌种。通常先从平板培养基上挑取分离的单个菌落,或挑取斜面,液体培养基中的纯培养物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操作应在无菌室、接种柜或超净工作台上进行。 4.1.1准备工作 将菌种斜面培养基(简称菌种管)与待接种的新鲜斜面培养基(简称接种管)持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及无名指之间,菌种管在外侧,接种管在内侧,斜面向上管口对齐,并能清楚地看到两个试管的斜面,注意不要持成水平,以免管底凝集水浸湿培养基表面。 4.1.2接种环灭菌 右手持接种环柄,将接种环垂直放在火焰上灼烧。镍铬丝部分(环和丝)必须烧红,以达到灭菌目的,然后将除手柄部分的金属杆全用火焰灼烧一遍。 4.1.3拔管塞和烧烤试管口 用右手的小指和手掌之间及无名指和小指之间拨出试管棉塞,将试管口在火焰上通过,以杀灭可能沾污的微生物。

霉菌的形态观察

姓名王海宽班级12级生物基地学号201200140099 同组者:孙梦杰、袁家奇、肖荷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霉菌的形态观察组别周三第六大组 霉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霉菌的观察法:小室观察法。 2、了解四种常见霉菌形态。 二.实验原理 1. 霉菌 霉菌可产生复杂分枝的菌丝体,其菌丝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本实验采用毛霉、青霉,曲霉,根霉四种常见的霉菌作为菌种进行观察。 毛霉是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目毛霉科真菌中的一个大属。以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繁殖。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无假根或匍匐菌丝。不产生定形菌落。菌丝体上直接生出单生、总状分枝或假轴状分枝的孢囊梗。各分枝顶端着生球形孢子囊,内有形状各异的囊轴,但无囊托。孢子成熟后孢子囊即破裂并释放孢子。有性生殖借异宗配合或同宗配合,形成一个接合孢子。 青霉菌属多细胞,营养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亦有横隔,光滑或粗糙。基部无足细胞,顶端不形成膨大的顶囊,其分生孢子梗经过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小梗,形如扫帚,称为帚状体。分生孢子球形、椭圆形或短柱形,光滑或粗糙,大部分生长时呈蓝绿色。有少数种产生闭囊壳,内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亦有少数菌种产生菌核。 根霉的菌丝无隔膜、有分枝和假根,营养菌丝体上产生匍匐枝,匍匐枝的节间形成特有的假根,从假根处向上丛生直立、不分枝的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圆形的孢子囊,囊内产生孢囊孢子。孢子囊内囊轴明显,球形或近球形,囊轴基部与梗相连处有囊托。根霉的孢子可以在固体培养基内保存,能长期保持生活力。此外有性生殖时还可以产生接合孢子囊,无性生殖时产生芽孢子。 曲霉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霉菌。在幼小而活力旺盛时,菌丝体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顶囊,一般呈球形。项囊表面长满一层或两层辐射状小梗(初生小梗与次生小梗)。最上层小梗瓶状,顶端着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以上几部分结构合称为"孢子穗"。 孢子呈绿、黄、橙、褐、黑等颜色。这些都是菌种鉴定的依据。分生孢子梗生于足细胞上,并通过足细胞与营养菌丝相连。曲霉孢子穗的形态,包括分生孢子梗的长度、顶囊的形状、小梗着生是单轮还是双轮,分生孢子的形状、大小、表面结构及颜色等,都是菌种鉴定的依据。 2. 小室培养法 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沿琼脂边缘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曲霉(Aspergillus sp.),青霉(Penicillium sp.),毛霉( Mucor sp. )和根霉(Rhizopus sp.)培养48h的马铃薯琼脂(PDA)斜面培养物。

几种常见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微生物实验报告 几种常见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观察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日期: 同组成员:

一、摘要 通过对酵母菌、霉菌形态结构观察,了解酵母菌、霉菌形态结构的形态结构知识。实验结果为: 1、酵母菌一般呈卵圆形、圆形、圆柱形或柠檬性。菌落形态与细菌相似,但较大较厚,呈乳白色或红色,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 2 二、实验目的 1、学习酵母菌、霉菌形态结构。 2、学习酵母菌、霉菌观察方法。 3、了解酵母菌、霉菌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实验原理 酵母菌:酵母菌多呈圆形、卵圆形,有的呈分支的菌丝状。无性繁殖以出芽生殖为主,少数以分裂方式繁殖;有性生殖是通过不同遗传性的细胞接合产生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子囊孢子可用孔雀绿进行染色观察。观察细胞形态和内部结构可采用染色的方法。美蓝是无毒性的染料,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型变成无色的还原型;而死亡细胞无此还原力,故被染成蓝色。 霉菌:霉菌可产生复合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高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 1、菌种:产黄青霉、黑曲霉、黑根霉、总状毛霉、酿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斜面菌种。 2、培养基:PDA培养基、0.05%美蓝染液、5%孔雀绿染液、半固体PDA培养基、乳酸苯酚固定液等。 3、仪器及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酒精灯、镊子、滴管、吸水纸等。 五、实验内容和步骤 酵母菌形态观察

常见微生物菌落形态

菌落特征比较 菌落特征比较: 细菌:湿润,粘稠,易挑起 放线菌:干燥,多皱,难挑起,菌落较小,多有色素 酵母菌:湿润,粘稠,易挑起,表面光华,比细菌的菌落大而厚 霉菌:菌丝细长,菌落疏松,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棉絮状, 无固定大小,多有光泽,不易挑起 细菌:一般形成较小的圆形菌落,颜色有白色、黄色等,表面光滑或不光滑 放线菌:菌落背面有同心圆形纹路。这点可以和细菌菌落区分。 酵母菌:菌落为淡黄色,光滑,半透明,比细菌菌落大。 霉菌:菌落大型,肉眼可见许多毛状物,棕色、青色等,可见黑色的分生孢子群。 对于科学实践中鉴别微生物种类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菌落形态图片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P琼脂上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圆形 , 表面光滑、凸起、湿润 , 直径 2 ~ 3mm 。灰黑色至黑色 , 有光泽 , 常有浅色 ( 非白色 ) 的边缘 , 周围绕以不透明圈 ( 沉淀 ), 其外常有一清晰带 ( 卵磷脂环 ) 。当用接种针触及菌落时具有黄油样粘稠感。有时可见到不分解脂肪的菌株 , 除没有不透明圈和清晰带外 , 其他外观基本相同。从长期贮存的冷冻或脱水食品中分离的菌落 , 其黑色常较典型菌落浅些 , 且外观可能较粗糙 , 质地较干燥。 金黄色葡萄球 菌在海博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上典型特征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灰黑色菌落,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本培养基用于直接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在 18-24 小时没有出现典型菌落,需再培养 18-24 小时。有时金黄色葡萄球菌不显灰黑色,但其外围有一不透明圈。 金黄色葡萄球 在甘露醇高盐 琼脂培养基上 典型特征 典型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显黄色,其外围有一黄色的晕环。

实验二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二酵母菌的形态观察、霉菌的形态观察 酵母菌和霉菌都是微生物,通过观察这两种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可以确定它们的种类。 在实验室中,通常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以帮助区分微生物的种类。在本实验中, 将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以帮助区分它们。 实验步骤: 1.准备显微镜,然后准备两种微生物样本:酵母菌和霉菌。 2.上照相纸,把每种样品的一小部分放在照相纸上。 3.用显微镜观察未涂抹物质的样品。 4.把溶液放在样品上,涂抹照相纸,再放入显微镜观察它们。 酵母菌的形态: 在不涂抹任何物质的情况下,酵母菌呈流线形,由单个、多个的条状成分构成,在高 倍镜下观察时呈多条状也可以看到酵母菌有两极分布的特点。 涂抹染色液后,酵母菌的特点是单个、多个长条状悬浮物,它们是由许多一样的小球 状物体组成的,小球状物体有链分子状的特点,且在高倍镜下具有清晰的轮廓。 不涂抹染色液时,霉菌呈马尾形,有单个、多个马尾形条状成分。马尾形较长,比酵 母菌要长。 涂抹染色液后,霉菌的形态有许多变化,形状如贴壁小细节一样,贴壁小细节略微弯曲,表现在高倍镜下长条形,上面有明显的螺旋纹路。 总结: 本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了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果表明:酵母菌与染色液无关 时呈流线形,由单个、多个的条状成分构成,在有染色液的情况下,它的特点是单个、多 个长条状悬浮物,是由许多一样的小球状物体组成的,而霉菌不涂抹染色液时呈马尾形, 有单个、多个条状成分,涂抹染色液后它的形状如贴壁小细节一样,贴壁小细节略微弯曲,表现在高倍镜下长条形,上面有明显的螺旋纹路。本实验中,把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作了 比较,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可以从形态上来区分酵母菌和霉菌。

04 实验四 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形态的观察

04 实验四放线菌、酵母和霉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目的: 1. 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2.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普通染色技术。 3. 学习鉴别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材料: 1. 盐酸裂解液、甲醛定型液、碘酒、甲基橙、溴酚蓝等。 2. 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培养物。 实验步骤: 1. 取一小块培养物放在玻片上,滴上一滴生理盐水并用小棒子将其研磨均匀。 2. 放线菌培养物制片:将研磨好的放线菌制成薄片,滴上盐酸裂解液使其变成透明,定型液使其固定,并在空气中晾干。然后,在火上加热定邦,再用碘酒染色,过后清水洗净,醋酸洗净并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3. 酵母培养物制片:将研磨好的酵母制成薄片,滴上碘酒染色剂染色,过后清水洗净,醋酸洗净,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4. 霉菌培养物制片:将研磨好的霉菌制成薄片,滴上甲基橙染色剂染色,过后清水 洗净,醋酸洗净,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5. 用显微镜观察制片。 实验结果: 放线菌:放线菌为革兰阳性菌,细胞形状呈弯曲的短小棍形,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细 胞较长,一般在1-20微米之间,可以分枝,分枝形成的菌丝从外形上呈现出类似于蜘蛛网的形状。勃林美细胞内有许多成熟的孢子,呈现为典型的链状。常常在不规则的小菌落或 黏液内生长。 酵母菌:酵母细胞直径一般在2-5微米之间,为单细胞生物,在将染好色的玻片放在 光学显微镜下很容易看到直径3微米以上的球形,卵圆形等细胞结构,表面光滑。细胞质软,柔软而透明。

霉菌:霉菌属真菌,具有多种形态,种类繁多,细胞直径1-5微米,长1-10微米,细胞呈现不规则形状,通常形成的是在菌丝基础上聚合并且扩展而成的菌落。 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和比较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形态特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放线菌为分枝杆菌,细胞型态呈弯曲状,外观类似于蜘蛛网。 2. 酵母为单细胞生物,呈圆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整齐。 3. 霉菌属于真菌,细胞形态呈现不规则形状。

水产微生物实验—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七酵母菌、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基础知识 酵母是不运动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其大小通常比常见细菌大几倍甚至十几倍.大多数酵母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有的分裂繁殖;有性繁殖是通过接合产生子囊孢子.本实验通过美蓝染液水浸片和水一碘液水浸片来观察酵母的形态和出芽生殖方式。 美蓝是一种无毒性的染料,它的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用美蓝对酵母的活细胞进行染色时,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由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因此,具有还原能力的酵母活细胞是无色的、而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则呈蓝色或淡蓝色,借此即可对酵母菌的死细胞和活细胞进行鉴别。 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为3-10 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下列二种: 直接制片观察法:是将培养物置于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中,制成霉菌制片镜检。用此染液制成的霉菌制片的特点是:细胞不变形;具有防腐作用,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能防止孢子飞散;染液的蓝色能增强反差。必要时,还可用树胶封固,制成永久标本长期保存。 载玻片培养观察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盖玻片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及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特征。 2.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及出芽生殖方式,学习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的实验方法。 3.掌握酵母菌的一般形态特征及其与细菌的区别。 三、实验材料 酿酒酵母(Saccharomyles cerevisiae)培养的2d的麦芽汁(或豆芽汁)斜面培养物,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根霉(Rhizopus.sp)和毛霉(Mucor.sp)培养2-5d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 四、实验器材试剂 1.器材:平皿、玻璃纸、盖玻片、玻璃涂棒以及载玻片、接种环、接种铲、镊子、显微镜、无菌吸管、U形玻棒、解剖刀。 2.试剂:0.05%和0.1%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液,革兰氏染色用碘液,5%孔雀绿水溶液,

实训七 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训七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霉菌如青霉、黑曲霉、毛霉、根霉的基本形态特征; 3、学会用直接制片观察法和载玻片培养法观察霉菌形态。 二、实验原理 (一)霉菌形态特征 霉菌是真核微生物,由复杂的菌丝体组成。菌丝体为无色透明或暗褐色至黑色,或呈现鲜艳的颜色。菌丝较粗大,皆呈管状,分枝或不分枝。固体培养基上的霉菌菌丝可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 ①营养菌丝,深入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物质; ②气生菌丝,向空中生长的营养菌丝; ③繁殖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根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把霉菌菌丝分成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两类。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整团菌丝体就是一个单细胞,其中含有多个细胞核。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被隔膜隔开的一段菌丝就是一个细胞,菌丝体由很多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隔膜上有一至多个小孔,使细胞间的细胞质和营养物质可以相互沟通。(二)霉菌菌落特征 霉菌的菌落较疏松,常呈绒毛状(曲霉)、棉絮状(毛霉)、蜘蛛网状(根霉)或毡毯状(青霉)的菌落。通常菌落大小比细菌和放线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最初通常是白色或浅色,长出各种颜色的孢子后,根据孢子的不同形状、构造和颜色,菌落表面呈不同结构和色泽,如黄、绿、青、黑、橙等。有些霉菌的培养基正面和反面呈现不同的颜色,这是因为菌丝分泌一些水溶性色素扩散到培养基内。在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上,同一霉菌可形成不同特征的菌落,但不同霉菌在固定的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是稳定的,

微生物实验: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

微生物实验: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 实验四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 实验目的 1. 2. 3. 4. 观察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并掌握其特征。 观察霉菌的菌落特征,学会霉菌的一般制作方法。观察并掌握各种霉菌的个体形态及生长繁殖方式。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 二. 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无性繁殖以芽孢为主,也有少数是裂殖,有些酵母菌能产生囊孢子,有的能形成假菌丝。酵母菌的菌落似细菌菌落,但较大且厚,多呈白色,少数为红色。酵母菌在液体中生长可形成菌膜、菌环、沉淀和浑浊。酵母菌的细菌结构较完善,即有壁、膜、质、核等结构。酵母菌的细胞形态、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均为菌种鉴定的依据。 酵母活细胞新陈代谢旺盛,活力强,复原力也强,假设无毒的染料进入细胞,既被复原脱色,但死细胞及代谢作用缓慢的老弱细胞无此复原力。美兰是无毒染料,且能被活细胞复原成无色,故可用来区别细胞的死活。 霉菌是一些小型丝状真菌、单细胞〔根霉、毛霉〕或多细胞〔曲霉、青霉〕,其细胞结构与酵母类似,同属真核细胞。 霉菌形态较复杂,个体较大,具有分枝的菌丝体和分化的繁殖器官。其菌丝分为气生菌丝与营养菌丝〔菌丝比放线菌粗得多〕观察时请注意菌丝是否具有横膈膜、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时形成何种孢子,孢子着生方式以及孢子头的构造等,以区别各种不同霉菌的形态。 霉菌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较疏松,呈毛状、棉絮状、绒毛状或毡状。由于不同霉菌形成的孢子均有不同颜色、构造、性状,故菌落外表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色泽特征。菌丝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菌落中心的菌丝较老,先产生孢子,故常形成同心圆。 三. 实验器材 1. 菌种:面包酵母、根霉、曲霉、青霉。 2. 仪器:显微镜。

细菌酵母霉菌的形态与菌落特征观察

细菌酵母霉菌的形态与菌落特征观察 细菌酵母霉菌是生物界中的三大主要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中包括了许多能够产生疾病的致病菌,还有能够发酵的菌种。酵母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常常被用于制作面包、啤酒等,而霉菌则是一类多细胞真菌,其 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青霉菌,可以产生青霉素等重要的生物制品。 在实验室中观察细菌、酵母和霉菌的形态和菌落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我对这些 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的观察和总结。 一、细菌 1、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是一种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其个体较小且呈棒状。在培养基表面上形成的 菌落呈白色或浅黄色,表面平坦,边缘有锯齿状,不同菌株形成的菌落大小不同。 2、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链球菌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个体较小,呈串珠状排列。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圆形,呈白色或淡黄色,边缘光滑。 二、酵母 1、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酿酒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有时在显微镜下也可以看到其缢缩分裂的形态。在液体 培养基中,酿酒酵母在表面形成的菌落为白色,表面有糯性,菌落中部凸起。 2、葡萄球菌样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 三、霉菌 1、青霉菌(Penicillium) 青霉菌是一种造型优美的多细胞真菌,个体较大。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为绿色,边 缘光滑,表面密布长腔的菌丝,有时会形成分枝状结构。 2、曲霉(Aspergillus) 曲霉也是一种多细胞真菌,个体相对较大。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为浅黄色或橙黄色,通常呈半圆形,边缘不规则,菌丝极为密集,呈纵横交错的形态。

实验四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形态及大小观察

实验四放线菌霉菌酵母菌形态及大小观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一、实验目的观察了解放线菌、观察了解放线菌、霉菌及酵母菌的形态特征掌握用测微尺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的方法 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二、实验原理(一)放线菌单细胞、多核区、丝状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单细胞、多核区、丝状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在形态上具有分枝状菌丝,在形态上具有分枝状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放线菌实际上是属于细菌范畴内的原核微生物 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放线菌形态与结构t单细胞,大多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单细胞,大多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单细胞t菌丝直径与杆菌类似,约1µm;菌 丝直径与杆菌类似,µ;菌丝直径与杆菌类似t细胞壁组成与细菌类似,革兰氏染色阳细胞壁组成与细菌类似,细胞壁组成与细菌类似性(少数阴性);少数阴性);t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t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基内菌丝(营养菌按形 态和功能可分为基内菌丝(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基内菌丝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又称产

孢丝或繁殖菌丝。又称产孢丝或繁殖菌丝。其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 排列方式因种而异,常被作为对放线菌进行分类的依据。线菌进行分类的 依据。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 成气生菌丝,间形成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可覆盖整个菌落表面。上,可覆盖整个菌落表面。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颜色较深,显微镜下观察, 颜色较深,直径较),有的产色素粗(1-1.4µm),有的产色素。),有的产色素。营养菌丝生长于培养基内或紧贴表吸收营养,也称基内菌丝。面,吸收营养,也称基内菌丝。一般无隔膜,直径0.2-0.8µm,长度差般无隔膜,直径,别很大,有的可产生色素。别很大,有的可产生色素。 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不同形状的分生孢子丝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依据 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放线菌菌落形态特征 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 能产生大量分枝和气生菌丝的种类(如链霉菌)能产生大量分枝和气生 菌丝的种类(如链霉菌)菌落形态菌落质地致密,较坚硬,小而不蔓延,菌 落质地致密,较坚硬,小而不蔓延,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挑起或挑起 后不易破碎,基结合紧密,不易挑起或挑起后不易破碎,菌落正反面的颜 色往往不一致不能产生大量菌丝体

实验4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

实验4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 实验四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 (一)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1 目的 观察放线菌的基本形态特征 掌握培养放线菌的几种方法 2 原理 放线菌一般由分枝状菌丝组成,它的菌丝可分为基内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或有孢子丝三种。放线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大部分气生菌丝分化成孢子丝,通过横割分列的方式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孢子丝形态多样,有直、波曲、钩状、螺旋状、轮生等多种形态。孢子也有球形、椭圆形、杆状和瓜子状等等。它们的形态构造都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放线菌的菌落早期绒状同细菌菌落月牙状相似,后期形成孢子菌落呈粉状、干燥,有各种颜色呈同心圆放射状。 3 材料 3.1 菌种 灰色链霉菌(Str. griseus),天蓝色链霉菌(Str. coelicolor),细黄链霉菌(Str.microflavus)。 3.2 培养基 高氏1号培养基。 3.3 器皿 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滴管、镊子、接种环、小刀(或刀片)、水浴锅,显微镜,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 4 流程 4.1插片法: 倒平板→插片→接种→培养→镜检→记录绘图 4.2压印法: 倒平板→划线接种→挑取菌落→加盖玻片→镜检→记录绘图 4.3埋片法: 倒琼脂→切槽→接种→培养→镜检→记录绘图

5 步骤 5.1插片法 5.1.1倒平板 将高氏1号培养基熔化后,倒10~12毫升左右于灭菌培养皿内,凝固后使用. 5.1.2插片 将灭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插入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中,插入深约为1/2或1/3(图5-1)。5.1.3接种与培养 用接种环将菌种接种在盖玻片与琼脂相接的沿线,放置28℃培养3~7天。 5.1.4观察 培养后菌丝体生长在培养基及盖玻片上,小心用镊子将盖玻片抽出,轻轻擦去生长较差的一面的菌丝体,将生长良好的菌丝体面向的载玻片,压放于载玻片上。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 5.2压印法 5.2.1制备放线菌平板 同5.1.1。在凝固的高氏1号培养基平板上用划线分离法得到单一的放线菌菌落。 5.2.2挑取菌落 用灭菌的小刀(或刀片)挑取有单一菌落的培养基一小块,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 5.2.3加盖玻片 用镊子取一洁净盖玻片,在火馅上稍微加热(注意:别将盖玻片烤碎),然后把玻片盖放在带菌落的培养基小块上,再用小镊子轻轻压几下,使菌落的部分菌丝体印压在盖玻片上。 5.2.4观察 将印压好的盖玻片放在洁净的载玻片上(菌体朝向载玻片),然后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5.3埋片法 5.3.1倒琼脂平板 将已配制、灭菌的高氏l号琼脂培养基熔化,通过无菌操作倒入灭

2021年观察酵母菌和霉菌考点中考生物实验

2021年观察酵母菌和霉菌考点中考生物实验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小偏整理了2021年观察酵母菌和霉菌考点中考生物实验,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观察酵母菌和霉菌考点中考生物实验 目的要求 1、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认识霉菌的形态 材料用具: 酵母菌培养液,长霉的橘子皮或馒头片,培养皿,盖玻片、载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碘液,解剖针,放大镜,显微镜等 1、观察酵母菌 A用吸管吸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均匀地涂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高倍镜观察,就可以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小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B在盖玻片的一边滴加一滴碘液,从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引,就能看到被染成棕色的细胞核 2、观察霉菌 A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橘子皮或馒头片上的霉菌 B可以用解剖针挑取一些菌丝,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并小心仔细的铺开,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丝的结构及孢子等 讨论: 1、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酵母菌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试着画一个酵母菌的形态图。 2、霉菌与酵母菌的形态有什么区别? 生物学的学习策略 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生物学关系比较密切的学习

方法有观察方法、做笔记的方法、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等。 1.观察方法 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主要靠观察来获得,所以观察方法就是首要的学习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 (1)顺序观察 顺序观察包括两层意思。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植物根尖的观察,就是先用肉眼观察幼根,根据颜色和透明程度区分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报尖的根毛,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认识根尖各区的细胞特点。从观察方位上来说,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一朵花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花形、花色,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花等、花冠、雄蕊、雌蕊。 (2)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3)动态观察 对生物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生殖发育的观察都属于动态观察。动态观察的关键是把握观察对象的发展变化。例如观察根的生长,在幼根上等距画墨线后的继续培养过程中,重点就是观察各条墨线间距离的变化,从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长的结论。 (4)边思考边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报告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报告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实验报告 在生物学实验室中,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酵母菌和霉菌的观察实验。本次实验 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和霉菌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情况,以及它们对环境 的适应能力。 实验开始时,我们准备了两个培养皿,分别用于培养酵母菌和霉菌。为了保证 实验的准确性,我们在实验室中保持了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首先,我们在 两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了适量的培养基。酵母菌培养基含有葡萄糖和酵母粉, 而霉菌培养基则是以淀粉和琼脂为主要成分。 接下来,我们将培养皿放置在恒温箱中,分别设定了两个不同的温度条件。一 个培养皿的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而另一个则设定在30摄氏度。这样,我们 可以观察到酵母菌和霉菌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差异。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在25摄氏度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生长速度较快,而霉菌则相对较慢。酵母菌在培养基上形成了许多小而圆的菌落,而霉菌则呈 现出分枝状的菌丝结构。这表明酵母菌对于较低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而霉菌 则更适应较高温度的环境。 在30摄氏度的条件下,我们观察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酵母菌的生长速度显著减慢,而霉菌则迅速繁殖并形成了大量的菌落。这说明酵母菌对于较高温度的 适应能力较弱,而霉菌则能够在高温环境下迅速繁殖。 除了温度,我们还对湿度对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影响进行了观察。我们在实验 室中调节了湿度,分别设定了较高和较低的湿度条件。结果显示,在较高湿度下,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速度都增加了。而在较低湿度下,两者的生长速度明

显减慢。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观察到了酵母菌和霉菌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还了解到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异。这对于我们理解微生物的生态学行为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起来,酵母菌和霉菌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生长和繁殖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酵母菌对于较低温度和较高湿度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而霉菌则对于较高温度和较低湿度的环境更为适应。这些观察结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学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这也对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和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酵母菌和霉菌的特性,对于微生物的生态学行为和适应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不仅对于我们在实验室中的研究有所帮助,也为我们理解自然界中微生物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