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的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医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内的、非创伤性出血,以深部穿通支小动脉出血最为多见,在内科病死率、致残率仍很高[1]。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微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成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中医属于“中风”的范畴。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我院开展了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相比较,本次选用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年脑出血患者120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20例,均为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合并糖尿病25例,高血压病84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螺旋CT检查脑出血位于基底节区89例,丘脑区13例,脑叶区18例。出血量30ml 15例。发病后患者意识状态清醒40例,嗜睡45例,浅昏迷20例,深昏迷15例,病情程度分型,属于轻型者45例,中型50例,重型20例,中医辨证所有病例均有“痰热腑实”表现。排除脑干、小脑、桥脑、脑室出血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2组病例在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以吸氧、脱水、降颅内压、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等治疗为主,管理好血压、血糖,同时根据病人情况结合营养支持、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等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予行康复治疗。脱水以20%甘露醇与速尿交替,病情严重者予人血白蛋白。脱水同时注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注意观察有无肾损害。治疗周期一般为16~46d。平均26.5d。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以自拟通腑活血汤。药物组成: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另冲).郁金12g,菖蒲15g,广陈皮10g,全瓜蒌20g(打),干地龙10g,三七粉5g(另冲),川芎10g,丹参15g,生甘草5g。随证加味:抽搐者加全竭5g、蜈蚣3g;呕血者加丹皮15g、仙鹤草30g;痰涎壅盛者加胆南星10g,竹茹10g。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昏迷者可予鼻饲。治疗周期一般为12-32d,平均18.5d。

1. 3 疗效判定标准:神志完全转清,肌力恢复正常,血肿完全吸收为治愈;

神志清楚,语言较流利,肌力提高II级以上,伴随症状明显改善,血肿大部分吸收为显效;神志有改善,肌力提高I级以上,伴随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肿部分吸收为有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死亡或神志、语言、肢体功能障碍加重者为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两组内及两组间均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120例患者中,有8例因严重并发症而死亡,大多数患者血肿吸收,头晕头痛、三偏症状消失。观察组治愈18例,对照组治愈8例。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脑出血患者一般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常依据出血量的多少及出血的部位来判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存在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脑出血率很高。早期急性阶段以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失语偏瘫等为主症,属于中医学“中风”(中脏腑)范畴,与风、火、痰、瘀、气、虚等有关,且以“闭证”多见,原因在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化风动、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加之年老体衰,诸脏虚损,痰瘀互结,横窜经络,蒙闭心窍,肠腑传导失职,酿成腑实所致[2,3]。通过西医的降低颅内压及血压的有效管理可基本控制病情,危重者用手术治疗可迅速减轻神经系统的压迫症状。再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中药的醒脑开窍,祛痰熄风等可改善患者神昏状态及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在本例中,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导致脑出血最常见,其根本原因在于“离经之血,瘀于脑府”,离经之血,即是瘀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经脉痹阻,《血证论》云“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既然脑出血的发生与瘀血关系甚密,故治疗上自然应选用活血化瘀药。急性期虽有本虚之证,但以风阳、痰热、腑实、瘀血等“标实”之候为主,又因风火痰浊蒙闭心窍,壅塞清阳之府,故“上盛”症状也较明显.据“急则治标”之说,故临证以豁痰祛瘀、通腑开窍为立法基础,方中大黄、芒硝通腑泻下。泄热降浊;郁金、菖蒲、瓜蒌、地龙化痰解郁,开窍醒神;川芎、丹参配以三七行气活血和络。化瘀止血;佐以陈皮、甘草理气和中。诸药合用使痰热除、瘀血化、肠腑通,则心清神明。据临床观察.本病早期多见大便不通.甚有七八日不排便者.故通腑泄浊尤为重要。临床观察表明,采用通腑活血汤配合西药治疗脑出血,能降低病死率、致残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4,5,6]。

综上所述,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脑出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269-279.

[2] 吴一飘,戴炳来,洪东河.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80例[期刊

论文]-世界中医药2010,5(1):124-126.

[3] 周军怀.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20例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16(3):232-235.

[4] 方显明.韩寿宁.简明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08-01:460-468.

[5]刘之荣.脑出血患者的临床与死亡原因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3,157.

[6]吴延林.急性脑出血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患者康复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2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72小时内的脑出血患者60例,出血部位在基底节、脑叶和丘脑,中医辨证为风火上扰,痰热内闭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根据住院时间的长短,治疗2-3周,然后随访90天,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意识改变情况,血肿吸收情况,NIHSS评分,合并症及死亡率,以及随访90天时mRS评分等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意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及血肿吸收情况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合并症较对照组减少,90天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出血,可以加快意识恢复,减少并发症,改善90天的mRS评分。 【关键词】脑出血;中风;风火上扰、痰热内闭证;中医药治疗 脑出血属于中医的中风范畴。据报道,急性出血性中风约占所有中风患者的15~20%,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存活者则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因此积极有效的早期治疗可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目前,脑出血尚无特异性治疗,急性期主要以预防再出血、控制脑水肿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效果不尽人意。我科自2008年2月至2010年5月期间,收集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 ①所选病例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且中医辨证符合风火上扰,痰热内闭证; ②经CT检查符合西医急性脑出血诊断,出血部位在双侧大脑半球者(包括脑叶、底节、丘脑出血);③发病72小时以内,且无明显意识障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组别n 入组时入组后2周 治疗组 30 27.7±11.58 9.6±3.9 对照组 30 26.29±9.67 8.9±5.1# #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入组2周时出血量吸收无明显差异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见表2。 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入组14天时NIHS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相比改善无统计学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的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医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愈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的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 脑出血(ICH)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内的、非创伤性出血,以深部穿通支小动脉出血最为多见,在内科病死率、致残率仍很高[1]。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微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成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中医属于“中风”的范畴。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我院开展了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单纯应用西医疗法相比较,本次选用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年脑出血患者120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20例,均为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合并糖尿病25例,高血压病84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螺旋CT检查脑出血位于基底节区89例,丘脑区13例,脑叶区18例。出血量30ml 15例。发病后患者意识状态清醒40例,嗜睡45例,浅昏迷20例,深昏迷15例,病情程度分型,属于轻型者45例,中型50例,重型20例,中医辨证所有病例均有“痰热腑实”表现。排除脑干、小脑、桥脑、脑室出血者。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2组病例在年龄、病程及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以吸氧、脱水、降颅内压、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等治疗为主,管理好血压、血糖,同时根据病人情况结合营养支持、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等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予行康复治疗。脱水以20%甘露醇与速尿交替,病情严重者予人血白蛋白。脱水同时注意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注意观察有无肾损害。治疗周期一般为16~46d。平均26.5d。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以自拟通腑活血汤。药物组成: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另冲).郁金12g,菖蒲15g,广陈皮10g,全瓜蒌20g(打),干地龙10g,三七粉5g(另冲),川芎10g,丹参15g,生甘草5g。随证加味:抽搐者加全竭5g、蜈蚣3g;呕血者加丹皮15g、仙鹤草30g;痰涎壅盛者加胆南星10g,竹茹10g。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昏迷者可予鼻饲。治疗周期一般为12-32d,平均18.5d。 1. 3 疗效判定标准:神志完全转清,肌力恢复正常,血肿完全吸收为治愈;

脑出血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

脑出血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常伴随着急性神经系统损伤和功能 障碍,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 疗方法,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风险,逐渐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重视。本文将详细探讨脑出血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指南,包括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一、脑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 脑出血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保护神经功能、减轻颅内压、防止并发症、促进 康复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制定治疗原则: 1.综合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应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结合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程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这有助于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中西医治疗方法。 2.早期干预:对于急性期的脑出血患者,早期干预尤为重要。西医方面,通 过药物治疗控制颅内压、抗凝、降低血压等;中医方面,可采用针刺、中药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 3.强调个体化治疗:脑出血患者的病因、病情和体质各异,因此治疗应强调 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避免 盲目使用。 4.防治并发症:脑出血患者常伴随着各种并发症,如脑水肿、脑血管痉挛、 感染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应注意预防和积极处理这些并发症,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和风险。 5.强调康复:脑出血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西医结合治疗应注重康 复阶段的干预,包括康复训练、中医理疗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与关键技术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西医的药物、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以下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一些常用方法和关键技术: 1.药物治疗:西医药物可用于控制高血压、抗凝、抗凝血等,中医药物则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理气宽中等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常用中药包括丹参、川芎、红花等,可单独使用或配伍应用。 2.针刺疗法:针刺疗法在中医治疗脑出血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缓解疼痛。常用的穴位包括百会、足三里等。 3.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如理疗、康复训练等在脑出血康复中有着重要作用。物理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促进神经细胞再生。 4.中西医结合康复:康复是脑出血治疗的重要环节,中西医结合康复包括康复训练、中医理疗、药物辅助等。中医理疗如拔罐、艾灸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康复。 5.中药外治:中药外治是将中药制剂应用于患者的皮肤表面,通过吸收达到治疗效果。中药外治在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等方面有一定疗效。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以下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1.降低颅内压:西医药物如甘露醇可以帮助降低颅内压,中医药物如川芎、丹参可以活血化瘀,减轻脑水肿,从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 2.促进康复:康复训练、物理疗法以及中医理疗可以帮助患者促进康复,恢复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进展

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进展 通过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广大医药工作者探讨本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新方法提供参考和启迪。以期找到治疗本病急性期的最佳治疗方案。 标签: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中西医综合治疗;综述 出血性脑卒中亦即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卒中的10%~15%。脑出血有多种病因,其中高血压是最常出现的。现阶段认为,本病首选综合性治疗,消除血肿,治疗的重心在于最大程度的恢复脑功能,减轻出血造成的脑损害[1]。中医综合治疗、西医综合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是综合治疗的3种临床应用。本文就我国出血性脑卒中综合治疗的现状作一综述。 1 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综合治疗 中医综合治疗是针对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病机,运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等)辩证施治。本病急性期内科治疗时化瘀、清热、平肝熄风、通腑、醒神、解毒、补虚诸治法多辨证合并应用[2]。各种治疗方法既可单独用于治疗,又可同时施治,然而本病急性期病情危重,综合的治疗手段往往更能取得满意疗效。 付渊博等[3]观察中医综合方案(包括推拿、针灸,中药注射剂早期介入,辨证中药汤剂,中药泡洗,中医健康教育等)早期干预本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蒲正荣等[4]采用补阳还五汤和针灸、穴位注射联合治疗本病60例,疗效显著,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和死亡率。邹忆怀等[5]认为本病急性期患者病情往往不稳定,容易变化,临证时当灵活选用中医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病残率及死亡率。另外,尚有研究报道[6]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是有效、经济的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方案,这是由于中医综合康复方案重视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综合辨证调治,使得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改善优于西医综合康复组,且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的成本和效果比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更好。 2 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综合治疗 2.1基本治疗方法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基本上可分为内科和手术两大类:①内科疗法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治疗方法有血压调控、抗脑水肿降颅内压、改善脑营养代谢、防治合并症等;②手术治疗有锥颅穿刺抽吸和(或)引流、脑室引流、开颅血肿清除术等。开颅清除术可迅速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可使半暗带神经细胞功能改善,治疗效果较好。微创血肿清除术目前在技术和治疗方法上有待改善,术前活动性出血及术中、术后再出血的判断及防治仍需加强。微创血肿清

35例脑出血后遗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35例脑出血后遗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脑出血(ICH)后遗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评定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脑出血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给予患者口服银杏叶片、脑复康片;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补阳还五汤为主加减,配合针灸,取穴肩髎、肩井、手三里、曲池、合谷、环跳、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三里配穴进行针灸治疗;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7.1%,无不良反应记录;对照组总有效率达60%,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脑出血后遗症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收到明显的疗效,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能高,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脑出血后遗症;中西医结合;针灸治疗;穴位治疗 脑出血(ICH)后遗症属于脑卒中的一种,其发病率较高,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硬化有关[1]。患者一旦发病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言语功能障碍、肢体活动不利、大小便失禁等,其病死率、致残率都较高[2]。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收不到明显的疗效,近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法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脑出血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5±3.7岁,平均病程为3.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可忽略不计,能够进行对比观察。 1.2疗效标准完全缓解:患侧肢体活动明显改善,肌张力有所下降,肌力提高,语言功能有所改善。有效:智力、计算能力、言语功能、对外界反应的灵敏性、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好转:各种功能轻微改善。无效:各种功能无改善。 1.3方法 1.3.1观察组35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均给予补阳还五汤,组方为生黄芪30g、赤芍10g、川芎12g、当归尾10g、地龙12g、桃仁10g、红花10g、鸡血藤15g、土鳖虫12g、苏木10g,乏力甚者加人参12g,党参15g,上肢疼痛加桑枝15g,羌活12g,片姜黄10g,防风12g,下肢疼痛加独活15g,木瓜12g,威灵仙12g,言语不利加石菖蒲10g,远志12g。取穴:以行气活血、健脾和胃为主,佐以随证配穴。主穴:双三阴交、双合谷、双足三里、中脘、环跳、太溪,配穴:肝郁脾虚型加太冲、脾俞、胃俞;气滞血瘀型加血海、行间;痰湿型加阴陵泉、丰隆;寒湿凝滞型加风市;上肢疼痛加肩髎、肩井、手五里、曲池,

早期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中小量脑出血临床观察

早期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中小 量脑出血临床观察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经CT检查确诊的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68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38例,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香丹注射液静脉滴注;西医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两组治疗28d后行头颅CT复查,比较两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血肿吸收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组基本治愈10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11例,无效2例,病死0例,显效率为6578%,总有效率为9473%;西医对照组基本治愈5例,显著进步7例,进步14例,无效4例,病死2例,显效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666%;两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总显效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计分减少(1895±765)分,对照组为(1456±910)分,显示中西医结合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好于西医对照组(P<005)。中西医结合组的血肿完全吸收率比西医对照组高(P<001)。【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早

期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能促进颅内血肿吸收,提高治疗显效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颅内出血,高血压性/中西医结合疗法;香丹注射液/治疗应用;活血化瘀 1999年以来,我院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中小量脑出血38例,并与30例中医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8例均为广东省从化市中医院1999~2003年住院的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全部病例均在发病48h内收入院并经颅脑CT 确诊。应用casiofx3600计算器,按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2~72岁,平均(552±189)岁;其中中经络29例,出血量(123±81)mL,中脏腑9例,出血量(293±204)mL;出血部位:基底节22例,脑叶10例,丘脑4例,小脑2例;病程(2080±1082)h;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计分(3025±860)分。西医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8~76岁,平均(564±168)岁;其中中经络23例,出血量(119±88)mL,中脏腑7例,出血量(302±188)mL;出血部位:基底节17例,脑叶10例,丘脑5例,小脑1例;病程(216±1223)h;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计分(3105±985)分。两组性别、年龄分布、出血量、出血部位、病程、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计分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102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急性脑血管病98例,随机对照。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50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恶化4例。总有效率89.2%,显效率74.5%。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41例,有效18例,无效13例,恶化8例。总有效率78.6%,显效率6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与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笔者通过对102例住院患者的疗效观察,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急性脑血管病的治愈率,减少病残率和死亡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本组病例选择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标准;西医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2例,男70例,女32例,年龄39~78岁,平均58.9岁。对照组:98例,男66例,女32例,年龄42~80岁,平均57.6岁。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中枢高热等并发症,两组病情情况大致相同。 1.2 治疗组中医证候分类:中经络88例,中脏腑14例,中医辨证分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27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34例,气虚血瘀17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16例,风火上扰清窍5例,湿痰蒙塞心神3例,痰热内闭心窍4例,元气败脱心神耗散2例。西医诊断分类: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血栓形成65例,脑梗死1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对照组:未按中医证候分类。西医诊断分类: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血栓形成65例,脑梗死1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西医治疗:急性期有颅内高压者给予20%甘露醇脱水治疗,控制高血压防止脑水肿、脑疝形成。选用脑活素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个疗程,隔1周做第2个疗程。治疗同时注意预防感染,并及时纠正休克、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控制糖尿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持大便通畅,配合吸氧、冰敷头部,保护脑细胞。 2.2 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中医治疗:①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治

脑出血中医治疗的临床现状及研究进展

脑出血中医治疗的临床现状及研究进展 摘要:脑出血是临床常见重症疾病之一,其主要指脑实质及脑室内的出血。近 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脑出血患者给予综合救治措施逐渐受到广泛重视,而运用中西医结合则可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为用,往往能够获得 较高的临床疗效,尤其是中医治疗,以其手段丰富、疗效明显、操作简单、安全 可靠等特点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 关键词:脑出血;中医治疗;现状;进展 脑出血一般病情凶险、发病迅速,严重者可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同时给 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临床研究显示[1],脑出血发病原因与脑血管病变 有一定关系,即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关系密切,其最常见的出血部 位是基底节区出血,同时脑桥、脑叶、小脑及脑室也可发生出血现象。脑出血根 据其发病特点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临床在治疗中多根据脑出血分 期给予西医保守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中医在脑出血治疗 中极具潜力和优势,将其与西医联合治疗,对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与 病死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笔者就近几年中医在脑出血治疗中 的临床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风是传统中医的一个病名,出血性中风即脑出血与缺血性中风即脑梗死 均属于传统中风范畴,《杂病论》中有云:“或左或右,……歪僻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中风使然。”即中风典型症状。有学者认为[3],出血性中风病位虽在脑,但与脾胃有关,气机升降失常,中焦壅塞不通,可致气血乱逆于脑;《血证论》中提出出血性中 风属中医血症,其基本病机在于瘀血阻滞。亦有学者认为“出血性中风病发后,瘀血、痰浊、热邪偏盛,壅滞体内不得外泄,则化成毒邪。”认为出血中风的病变机制为内生热毒所致[4]。明代医家张景岳则从“非风”说进行论述,提出“内伤积损” 的论点。同时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卒然仆倒”[5]。现代医 学将前人经验进行总结,并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对本病发病机理做进一步探讨,主要在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并归纳为风、火、气、痰、虚、血六端,本 虚标实是其基本病机,以肝肾不足,气血衰退为本虚,痰湿壅盛、风火相煽、气 血郁阻为标实[6];而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又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别, 且病理因素错综相兼,证候类别不一。 2 中医临床治疗 脑出血治疗中多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理论,通过中药、针灸疗法、推拿及中医综合疗法等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 2.1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普遍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药效持久等优势,王礼堂等研究 者[7]在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脱水、降颅压、自由基清除剂治疗基础上采用活血化瘀 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方剂组成有丹参、鸡血藤各20g,红花8g,桃仁、赤芍、当 归尾各10g,川牛膝15g,水煎取汁300mL,每日分2次口服应用,与单纯西医 治疗的50例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50%,神经缺损评分为(14.20±12.80)分,血肿吸收率90.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神经缺损 评分为(21.20±17.80)分,血肿吸收率79.4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

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意义

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意义 作者:许晓妹许冬兰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1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48-01 脑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的特点:(1)发病率高;(2)致残率高;(3)病死率高。其预后与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有直接的关系。对脑出血病人的细心观察对临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观察的内容 1.1 神志的观察脑出血病人神志的变化是病情的及其重要指征。观察意识是否清醒,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演变过程。可通过病人对语言的回答、眼睛的活动、定位动作来判断病人是清醒、嗜睡、昏睡、浅昏迷或深昏迷。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不同的神志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2 瞳孔的观察正常的瞳孔直径为 2.5-5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瞳孔等大等圆。脑出血病人早期瞳孔较小可因出血致动眼神经受刺激;如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为脑疝的表现;瞳孔呈持续针尖样小且固定为桥脑出血的表现。在临床中根据观察资料可及时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1.3 生命体征的观察体温在脑出血病人中大多有升高这是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受损的表现,为保护脑组织不受损害在临床中要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脉搏由于颅内压增高、血压增高、脉压差增大可致脉搏体现为慢而洪大;如果脉搏细而弱可因血循环系统受到影响而提示要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脑出血病人的早期呼吸多深而慢,如果呼吸不规则表明颅内压增高;如呼吸急促、潮式呼吸、叹息样或双吸气者,呼吸中枢已受到损害,应及时报告医师并紧急抢救处理。血压的升高是由于颅内血肿形成压迫脑组织产生脑水肿和高颅压征,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血压呈反应性升高。在临床中通过降颅压治疗而使血压下降。 1.4 出入量的观察与记录由于脑出血病人不能自主摄入食物和水分,必须在抗炎、脱水、利尿、降压等治疗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液体和电解质,有些则是通过留置胃管的方法灌注流质饮食。要确保人体的水电解质的平衡,每天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必须严格记录,如大便的量、质和颜色,小便的量、色泽以及导尿引流管的通畅等。 1.5 颅内压力的观察颅内压的增高主要表现有头痛、呕吐和视乳头的水肿。它是因脑出血致颅内压力的增高牵及脑膜、血管和颅神经而引发头痛,它是颅内压力增高的最常风症状;呕

中西医结合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

中西医结合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逐渐上升,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种综合性疾病,脑卒中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干预,其中中西医结合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的原理及方法 1. 中医治疗的原理 中医认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气血不通畅或脑络受损所致。因此,中医治疗脑卒中的原理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平衡,促进气血循环,恢复脑部功能。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疗法等。 2. 西医治疗的原理 西医治疗脑卒中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和康复训练等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药物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等,手术干预包括血管重建、血肿清除等,康复训练则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训练等方法来促进患者的恢复。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的目标是综合运用中西医的优势,全面提高患者的疗效。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配合西药治疗、针灸配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配合中药治疗等。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评估

1. 临床症状改善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的一个关键指标是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评估,比如运动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等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初步判断治疗效果的好坏。 2. 影像学检查评估 影像学检查是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脑部病变的变化,比如是否出现新的梗死灶、出血灶的吸收情况等,从而判断治疗效果的优劣。 3. 生活质量评估 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评估,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治疗效果对患者整体生活的影响。 4. 临床随访评估 临床随访评估是对脑卒中患者疗效进行长期跟踪观察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随访患者,观察其病情的演变情况,了解治疗后的效果是否持久,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优势 1. 综合疗效更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综合运用了中西医的优势,通过调理患者的整体功能,可以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席慧平

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席慧平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收治的5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8例。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治疗方式,而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法救治,观 察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6.6%,总有效率为93.33%,均 显著高于对照组愈显率62.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 医辨证以活血化瘀法救治脑出血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活血化瘀;脑出血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 种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一个关于我国脑出血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本调仅 查选取了6个城市),脑出血的患病率为112/10万,年发病率为81/10万,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90%,病死率为40%,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最高者[1]。由此可见 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脑血管疾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均为住院病人,选2006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脑出血26例 经内科保守治疗未死亡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33~72岁,平均为49.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9例,脑叶出血5例,丘脑2例;出血量 按多田氏公式计算15~80ml,其中<30ml36例,选2009年10月~2011年12月 收治的30例脑出血病人为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 龄在51.2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1例,脑叶出血4例,丘脑出血5例;出血 量均在15~30ml;加用活血化瘀治疗时间为出血后24小时应用。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如静滴胞二磷胆碱0.5g/d,以促进脑功能恢复, 口服保护剂尼莫地平20mg/次,每日3次,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选用20%的甘露 醇脱水降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压高者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依那 林控制血压,血糖高者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活血化瘀药, 基本方为川芎10g,田七5g,桃仁10g,大黄10g,丹参10g,天麻10g,红花6g,水蛭3g,临床随症加减,肝阳上亢加钩藤,石决明、牛夕,阴虚加龟板鳖甲,痰 涎壅胜加菖蒲、浙贝、胆南星、竹茹。肢麻加黄七、地龙、土别虫,一天一剂,15天一疗程。? 1.3疗效评估? 是依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上制定的标准两组患者15天后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并复查头部CT MRI。治愈:意识清楚,无言语障碍,肌力Ⅳ级~Ⅴ级, 生活能自理,头部CT、 MRI显示血肿消失或缩小;显效:言语功能,肢体功能明显恢复,生活基本自理,头部CT MRI显示血肿缩小,显效:言语功能;肢体功能明显恢复,肌力Ⅱ级~Ⅳ级,生活基本自理,头部CT示血肿缩小,有效:肢体 功能障碍,言语障碍减轻,肌力恢复Ⅰ级~Ⅱ级,生活部份自理,头部CT示血 肿无明显变化;无效:颅脑神经症状,肌力,生活自理无变化,头部CT示血肿 无变化并伴有水肿。? 2.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为86.6%,总有效率为93.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愈显率 62.5%,总有效率81.25%(P<0.05).

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中风研究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中风研究探讨 【摘要】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中风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采用对比治疗的方法,将病患按照1:1的人数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患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病患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实验期结束后,比较两者的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病患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为26±10,治疗后为10±2,治疗前脑部血肿量为27±12ml,治疗后为8±4ml。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中风效果好,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出血性脑中风;临床疗效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并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出血性脑中风就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它往往发病突然,病情严重且致死率极高,严重威胁着广大病患的身健康[1]。为此,我们研究了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出血性脑中风中的临床效果。贡献愚智,以兹学界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共有82例出血性脑中风病患在我院进行治疗。其年龄分布区间为48-79岁,平均年龄(63.15±10.63)岁。其中男性病患56例,年龄分布区间为48-75岁,平均年龄(60.64±11.41)岁。女性病患26例,年龄分布区间为52-79岁,平均年龄(67.24±10.63)岁。所有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病程在1-15期间不等,在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生活

环境和家庭背景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我们将82例病患急性脑中风病患按照1:1的人数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我们对实验组病患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病患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期结束后比较两组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2]。 1.3治疗标准实验期结束后,我们统计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效果和生理数据情况,并通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脑部血肿量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效果[3]。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卒中与癌症以及冠心病被医学界认定为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率高,发病突然,致死致残率高,如果病患在发病前期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容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实验中我们将病患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患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病患给予西医治疗[4]。 西医治疗的内容包括:对病患采取脱水处理,降低颅内压力,进行抗感染治疗,预防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监控病患的血压和血糖等生理指标情况,保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研究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摘要: 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 通过实验和调查的方式采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 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以期为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与系统回顾、临床实验和调查研究。数据采集主要通过患者资料采集、研究观察和 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统计 和相关性分析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临床实践、研究进展、数据采集、数据分析 第一部分:引言 血液病是指血液系统中各种疾病的总称,包括各类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已经成为一 种重要的治疗方式。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中 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总结研究中西 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进展,并通过实验和调查的 方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整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 价值的参考。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 2.1 文献综述与系统回顾 通过对已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与回顾,梳理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 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获取已有研究成果。 2.2 临床实验 选取一定数量的血液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 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

效和生活质量,并记录相关临床指标。 2.3 调查研究 设计调查问卷,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效果进行调查。选取一定数量的患者和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认可程度和实践情况。 第三部分:数据采集与分析 3.1 数据采集 通过患者资料采集、研究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患者资料采集包括基本信息、病情记录、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等。研究观察主要观察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和疗效。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患者和医生,了解他们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态度和看法。 3.2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描述性统计主要包括计数、平均数、标准差和百分比等指标的计算和展示。相关性分析主要通过相关系数来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疗效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第四部分:创新与发展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以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通过数据分析,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机制和特点,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根据实际临床需求,提出改进和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五部分:结论 通过本研究的实验和调查,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尽管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与者声明: 本研究将严格遵守伦理要求,保护参与者的权益。在开始实验和调查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血栓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血栓疗效观察 一、前言 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因素有关,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但疗效有限,患者容易出现复发和并发症。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 优势和疗效。结合中西医治疗脑血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将对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 疗脑血栓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的原理 中医认为,脑血栓的形成与湿热内蕴、气血不畅、痰浊阻滞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脑 血栓主要是通过清热祛湿、活血化瘀、开窍通脑等方法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具体的治 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中药汤剂等。而西医治疗脑血栓主要是通过溶栓药物、抗凝血药 物等来溶解血栓、防止血栓再形成。结合中西医治疗脑血栓,既可以发挥中药活血化瘀、 清热祛湿的作用,又可以发挥西药溶栓、抗凝的作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临床观察过程 1. 患者选择 本次观察选取了20例脑血栓患者进行观察。患者年龄在40-70岁之间,均为初次发病的患者,病程在1个月内。患者均严格按照医嘱规范用药,同时采用中医辅助治疗,未接 受其他相关治疗。 2. 观察内容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行头颅MRI或CT 检查,了解脑血栓的位置和大小。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情况,包括神经功能缺陷、肢体活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3. 结果展示 经过观察发现,20例患者在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陷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肢体活动功能明显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且头颅MRI或CT检查显示,患者的脑血栓得到了有效的溶解和吸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的疗效确实是较好的。 四、临床疗效分析 结合上述观察结果,我们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进行分析。中医药能够有效 的活血化瘀、清热祛湿,对于脑血栓的溶解和吸收有一定的作用。中医药还可以改善机体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10月收治的120例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治疗,研究组给予云南白药和雷尼替丁联合治疗,共治疗3周,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10例,研究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针对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升疗效,促使不良反应症状显著减少,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标签:脑出血;应激性溃疡;中西医 在临床上,应激性溃疡属于多发性、常见性疾病,由于颅脑出现损伤,使得消化道出现急性出血症状,且溃疡为不规则状,溃疡处范围较大。针对胃食管、十二指肠,产生不同程度损伤。目前,对于应激性溃疡病发率,主要呈逐年增长趋势,极大影响了人体健康。在临床上,多选择中医、西医治疗。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合理、科学的治疗方式,为探究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疗效[1],笔者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患者,其中60例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10月收治的120例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患者,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43.8±5.2)岁。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7.3±4.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检查。 对照组:选择雷尼替丁治疗,实施静脉注射,选择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 研究组:选择雷尼替丁和云南白药联合治疗,云南白药剂量500 mg,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在治疗时期,检测患者每日呕血和便血状况。 1.3 疗效判断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后遗症) 入院标准: 1.生命征平稳,病情稳定,存在功能障碍,需要住院康复治疗。 2.无严重肺部感染、呼吸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或以上并发症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的住院患者。 一、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出血性中风(TCD 2019版:A07.01.01.0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编码:I69.100x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的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

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9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 ①急性起病。 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③头颅CT/MRI显示出血灶。 ④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3)疾病分期: ①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②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③后遗症:发病6个月以后。 2.证候诊断 参照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脑出血中医诊疗指南》。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后遗症)临床常见证候: ①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