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两组C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呈下降趋势,而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下降、上升程度、总有效率及致残率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出血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

脑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原发性的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该病并发症较多且致残、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当前,临床上对于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是以降颅压、控制血压及补液等为主。本文主要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5±3.42)岁;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4±4.19)岁;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西辩证施治。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均参照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学会拟定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病程在72 h以内,脑出血量在30 mL以内[2]。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且均与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选患者均无合并高血压性脑出血者,无合并严重心、肺、肝疾病及其他血液系统性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西医治疗,如对症止血、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以及预防感染等;其中,降颅压选择地塞米松静脉滴注,5~10 mg/次,1次/d;脱水采用20%甘露醇,125~250 ml/次静脉滴注;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减少用药剂量。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施治,具体药方为:钩藤、茯苓、泽泻各30 g,郁金、菖蒲各20 g,天麻15 g,黄芩、栀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两组C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呈下降趋势,而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下降、上升程度、总有效率及致残率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出血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较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 脑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是原发性的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该病并发症较多且致残、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当前,临床上对于脑出血的治疗主要是以降颅压、控制血压及补液等为主。本文主要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5±3.42)岁;给予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4±4.19)岁;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西辩证施治。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本次所选患者均参照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学会拟定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确诊,病程在72 h以内,脑出血量在30 mL以内[2]。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批准,且均与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选患者均无合并高血压性脑出血者,无合并严重心、肺、肝疾病及其他血液系统性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西医治疗,如对症止血、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以及预防感染等;其中,降颅压选择地塞米松静脉滴注,5~10 mg/次,1次/d;脱水采用20%甘露醇,125~250 ml/次静脉滴注;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减少用药剂量。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施治,具体药方为:钩藤、茯苓、泽泻各30 g,郁金、菖蒲各20 g,天麻15 g,黄芩、栀子、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中风病 中医概念: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 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 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 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 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 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西医概念:脑出血系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引起大块性出血 所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底节区为主,其余 2 0 %发 生于脑干和小脑。 中医病因病机 1. 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起居衰矣”。年老体 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 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 痰浊、 O 脏腑之分,有 ,但 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 阳 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 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 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 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 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 4. 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 ,血行不畅, 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 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 窍而发为

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

西医发病机制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主要因素,还可由先天性 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瘤、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感染、药物(如 抗凝及溶栓剂等)、外伤及中毒等所致。其发病机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脑内小动脉的病变。微小动脉瘤:绝大多数微小动脉瘤位于大动脉的第一分支上,呈囊状或棱形,好发于大脑半球深部(如壳核、丘脑、尾状核)其次为脑皮质及皮质下白质,下白质中 亦可见到。 中、桥脑及小脑皮制裁中医临床表现脑脉痹阻或血溢 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1 .神昏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2.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 3.口舌歪斜?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 体,常伴流涎。 4.言语謇涩或不语轻者,仅见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 患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不语。部分患者在病发之前,常伴有一时性的言语不利,旋即恢复正常。 西医临床表现

(完整版)脑梗死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中风病 中医概念: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西医概念:脑动脉栓塞后,由其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水肿和坏死。如缺血梗塞区中伴有点状出血时,称为出血性或红色梗塞,否则称为缺血或白色梗塞。 中医病因病机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西医发病机制

本病的脑动脉可有下列改变: (一)类纤维素性改变:见于严重高血压,血管壁增厚,小动脉过度扩张,呈节段性,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性渗出。 (二)脂肪玻璃样变样:多见于慢性非恶性高血压患者,直径小于200μm的穿通动脉,腔隙病灶中可发现动脉脂肪变性。(三)小动脉粥样硬化: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直径为100~400μm的血管,有典型的粥样斑动脉狭窄及闭塞。 (四)微动脉瘤:常见于慢性高血压患者。 中医临床表现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1.神昏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2.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 3.口舌歪斜·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常伴流涎。 4.言语謇涩或不语轻者,仅见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患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不语。部分患者在病发之前,常伴有一时性的言语不利,旋即恢复正常。 西医临床表现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脑出血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詹连兴

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2月第22卷第2期JETCM.Feb.2013,Vol.22,No.2 (下转第261页) 急性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完善的急救措施是保证患者生存率的关键。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提高,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成为治疗的关键[1]。笔者近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184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早期急救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368例患者均为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本院急诊科收治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男性191例,女性177例;年龄49~75岁,平均(6 2.72±6.53)岁;发病6h 内入院。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4 例。两组一般资料及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严重程度均具有可比性(P <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予常规处理:20%甘露醇 250mL ,快速静滴,根据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重复使 用;对合并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呼吸支持,并根据患者血气监测结果配合吸氧;有手术指征者及时手术,根据血肿部位和血肿体积选择微创血肿清除术、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等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药疗法:醒脑静注射液2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滴,每日1次;合并高热昏迷者予安宫牛黄丸1.5g ,温开水化开鼻饲,每日3次,连用3d ;针刺治疗(主穴选百会、神阙、足三里、合谷、太冲、太溪、三阴交、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刺穴得气后留针30min )。 1.3观察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体温恢复正常 时间,意识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风证候积分量表评价比较患者住院时及治疗10d 后神经缺损状况和中风证候积分。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 料以(x ±s )表示,采用t 检验、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颅内压、体温、意识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结果示各项指标比较均以治疗组为优(P <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程度评分和中风证 候积分比较 见表2。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脑出血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 詹连兴 (浙江省开化县人民医院,浙江开化324300)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4-745X (2013)02-0259-02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疗效。方法368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安宫牛黄丸及针刺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压、体温、意识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治疗10d 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中风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对脑出血急性期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疗法 急性脑血管意外 临床急救治疗 组别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风证候积分 (n =184)治疗10d 后 18.59±4.12* 8.87±3.97* 观察组治疗前33.04±3.9513.24±4.87(n =184)治疗10d 后13.37±3.50*△ 4.84±3.16*△对照组治疗前32.92±4.1713.49±4.56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分,x ±s ) 表1 两组颅内压等项目的比较(x ±s ) 组别 n 颅内压复正常时间(h )体温复正常时间(h )意识恢复正常 时间(h ) 住院时间(d ) 观察组18435.24±8.96△36.57±9.29△51.17±13.42△14.24±3.17△对照组184 41.77±11.4942.24±13.6059.82±15.63 17.17±4.58 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下同。 ·临床观察· 259··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发表时间:2011-05-17T14:09:45.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李建军1 董良杰2 [导读] 探讨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总结救治经验 李建军1 董良杰2 (1河南省民权县中医院神经外科河南民权 476800;2河南黄河中心医院针灸理疗科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386-02 【摘要】目的探讨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总结救治经验。方法比较80例去骨瓣开颅手术病人术后早期采用中药、针灸、理疗等中医疗法与80例去骨瓣开颅手术病人单纯采用西医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去骨瓣开颅手术病人术后早期采用中药、针灸、理疗的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总花费均少于手术后单纯西医治疗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差异均有显著性(χ2= 8.50、9.56, P<0. 05)。结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组的近、远期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手术治疗组。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自2005年7月~2010年7月以来,我们对1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分别采用了大骨瓣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治疗,其中80例增加中药鼻饲、针灸、按摩等中医治疗方式,80例单纯采取传统西医手术大骨瓣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等对症治疗。现将治疗方式、预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1.1.1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47~81岁,平均(58.0 ±4.0)岁。其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72例,收缩压平均为(2 2.4 ± 3. 5)kPa (15.1~30.3kPa),舒张压平均为(12.8 ±2.4) kPa (8.2~17.5kPa)。入院收缩压平均为(22.5±3.4) kPa (15.1~3 4.2kPa),舒张压平均为(14.7±2.5)kPa (8.1~18.2kPa) 。GCS 评分(8±3)分。 1.1.2 单纯手术治疗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80 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46~76) 岁,平均(57.1±3.8) 岁。其中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28例,收缩压平均为(23.1±6.8) kPa (14.1~29.2 kPa) ,舒张压平均为(14.2±6.0) kPa (8.1~24.1 kPa)。入院收缩压平均为(23.7±7.2) kPa (15.1~34.2 kPa),舒张压平均为(13.8±5.2) kPa(8.1~2 2.2 kPa)。GCS 评分(8±3) 分。 两组出血均位于幕上基底核区, 血肿大于40 mL ,入院时发病6h~12h ,无其他严重疾病。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者除外。两组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GCS 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共160例患者均在急诊下大骨瓣血肿清除术+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均应用1、止血、脱水降颅压、脑细胞营养剂、改善脑循环、抗生素预防感染等药物。其中随机抽出80例患者在术后第3天,鼻饲肠内营养同时给与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分两次鼻饲,连服14天,术后第7天采用针灸针刺瘫痪肢体,取穴合谷、内关、神门、曲池、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每日1次,留针1小时。连续针刺21天。术后第10天开始肢体康复训练,防止患肢肌肉萎缩、诸关节粘连。另30例患者单纯采取术后,被动活动肢体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3 疗效评定标准 近期疗效(术后1个月)根据Glasgow 预后评分( GOS)量表评定:5分为优,4分为良,3分为中,2分为差,1分为死亡。远期疗效(术后6个月)根据GOS量表和Barthel 评分表评定:5分为优,病人恢复工作,无神经功能障碍;4分为良,病人生活自理,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分为中,病人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行走动;2分为差,植物生存状态;1分为死亡。 2 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近期疗效优良率为53.3%,远期疗效优良率为60%;单纯手术组分别为26.6%、30 % ,两组近期、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住院时间14~39天,平均住院天数(21±5) 天;单纯手术组住院时间21~60天 ,平均住院天数(30±5)天。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见表2。 与单纯手术组比较χ2= 12.69, 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目的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不是破坏) 的神经元功能恢复,防止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1]。中医认为颅脑损伤脑内出血病因为跌打伤,病机为外伤头部,脑气受扰,脉络受阻,瘀血压迫脑髓,髓不承压而内溢于脑窍之重症。病理表现主要在瘀、痰,具体表现为瘀血组络、蒙蔽清窍。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病过程中,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的主要矛盾[2]。中药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组成:黄芪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功效: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针灸治疗为我国传统疗法,可达到疏通经络,活血通脉之功效。加强认识肢体功能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粘连。我院是以中医为特色的县级医院,故在中医治疗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院自2008年以来,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死亡率、致残率,缩短了疗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水平及生活质量,疗效显著优于纯西医治疗,值得推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 石阡县中医医院蔡洪军杨锋 【摘要】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脑出血。方法根据血肿量,采取依据CT片定位应用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并辅以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以及针灸、按摩等综合治疗。结果本组20例,死亡0例,存活20例。存活的半年随访社会生活能力正常8例,生活自理7例,部分生活自理4例,保留意识但卧床1例,植物生存0例。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及外伤性颅内血肿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本病起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微创治疗脑出血定位简单,创伤轻微,手术时间短,可以超早期手术,能达到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同样的效果,且手术创伤大大降低,中医疗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患者预后显著改善,提高生存质量,极大地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尽最大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了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医院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共收脑出血患者20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予以西医治疗,恢复期予以中医治疗可以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同时该项技术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0--70岁,平均53岁。60岁以上10例。高血压病史5--20年,平均14年。 1.1.1 症状和体征头痛12例,呕吐8例,一侧肢体瘫痪13例,失语1例,一侧瞳孔散大7例,双瞳孔散大1例。GCS评分4--5分3例,6--9分8例,10—12分6例,13--15分3例。 1.1.2 出血部位以CT片所见为准,出血量按多田方程式计算,基底节区13例(15--120 ml);丘脑2例(10--40 ml);小脑出血1例(5--15 ml);脑室内出血,引起脑积水、脑室铸型;脑叶出血1例(15--60 ml)。 1.1.3 发病到临床治疗时间本组病例起病30 min--24 h就诊。于8 h 内完成手术的8例,12 h内完成手术的7例,其中24 h内完成手术的5例。 1.2适应证:(1)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叶出血大于30 ml,基底节区大 于30ml,丘脑出血大于10ml,小脑出血大于10ml, 脑室内出血,引 起脑积水、脑室铸型,颅内血肿出血量为达到手术指征的容积,但出 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选择手术治疗。(2)外伤性颅内血肿急性 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幕上血肿大于30ml,幕下血肿大于10ml病 情较稳定,短期内不至于发生脑疝者;脑内血肿参照高血压脑出血 的手术指针;颅脑外伤并发有脑室出血和脑积水者。 1.2.1 手术方法[1]本组病例均采取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依据CT片定位选择穿刺靶点及穿刺针长度。常规消毒铺单,穿刺点局麻后在电钻动力驱动下钻穿颅骨硬膜后拔出钻芯,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缓慢进入血肿边缘边抽吸边旋转穿刺针边慢慢深入,直至血肿中心,目的是先期清除液态血肿。然后用常温生理盐水500ml加肝素12500U,经针形血肿粉碎器反复冲洗血肿腔后直至冲洗液清亮,向血肿腔注入血肿液化剂(肝素+透明质酸酶+尿激酶混合液)闭管4 h后开放引流,数小时后复查CT。根据CT片显示的血肿量进行重复冲洗

急性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

急性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 脑出血一般是因为脑实质内血管破裂而导致的出血,是内伤,而不是外伤性的,该疾病是重 症疾病,在急性期有较高的死亡率,最高有68%。患者该疾病的程度情况,与患者的出血部 位以及量有直接的联系,通常,患者的出血量越多,出血部位更深,且出血位置距离大脑半 球中线越近,那么患者的病情自然就比较严重。患者如果昏迷时间较长,昏迷程度较深,那 么就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效果会降低。一般该疾病容易出现在45-75岁的人身上,且具有 一些显著特点,包括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发病率都很高。 2、急性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 该疾病起病比较急,病情比较危险,容易病死,且会给患者带去其他的影响,一般很多患者 在治疗之后都会产生后遗症,只不过程度上存在差异,如,认知、吞咽以及运动障碍等。对 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在治疗方面就需要注重减少血肿给脑组织带去的压迫,对颅内压进行降低,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提升血肿吸收速度,或者是将血肿消除掉。在西医治疗方面,会 给患者应用甘露醇,这能够对患者的颅内压进行降低,还会一起使用吠塞米,二者结合可以 发挥出更好的疗效。人血蛋白具有重要作用,其能够提供营养支持,还可以对脑细胞水肿情 况进行缓解,这样患者在脑出血之后的继发性损伤就能够得到降低。这些治疗,都能够有效 的缓解患者的脑水肿情况,降低他们的颅内压。 在中医治疗急性脑出血中,这种疾病被看做是中风、厥证范围中,很多患者都有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的情况,由于内风旋动而引发病症,也就是火升痰动以及气血上逆,使得患者的脑 脉受到影响,出现麻痹阻塞的情况,蒙蔽脑窍。对于出血性中风,一般症状包括癖血阻窍, 因此,对于这种情况的治疗,就需要采取活血化癖的方式,三七就是一种合适的治疗药物, 其活血化癖效果很好,这种重要也被称作是血管清道夫,具有多种功能,比如,活血、止血 以及补血等,其中就止血功能来说,主要的物质有三七素以及棚皮昔等等。而活血化癖的功 能中,主要的活血成分就是皂昔类以及黄酮类,三七粉中的三七总皂昔之所以可以对血小板 聚集进行抑制,主要还是依靠人参皂昔以及人参三醇型皂昔的成分。三七能够促进患者凝血 速度的提升,让凝血酶可以更快的生成,让出血能够尽快的凝结,进而达到局部血管收缩的 作用。三七总皂昔是治疗活血祛癖的重要成分,可以通脉活络,扩张脑血管,对血小板聚集 进行抑制,进而增加脑血流量;除此之外,其还能够抗炎以及抗氧化,对人体的血管平滑肌 细胞进行保护,避免高脂血清损害到细胞,还能够缓解脑水肿,所以,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 的治疗,可以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以让患者的神经功能能得到更好的恢复,促进治疗 效果的提升,对致残率以及病死率进行降低。 3、如何预防急性脑出血? 脑出血一般多发于中老年人,且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险等特点,因此,这就需要注重对这种 疾病进行预防,主要的预防措施有:血压不能够偏高,中老年人需要经常测量血压,通过服 用药物对血压进行控制;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可以多参与静态运动,比如,保健操、太极拳 以及慢跑步等;应该少吃或者是不吃含高脂肪、高盐以及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蛋黄、动物 内脏、肥肉、没有鳞的鱼类等,日常饮食要做到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工作学习不能够长 期熬夜,要间隔休息,要是长时间都失眠,就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便秘不能够用力,可 以使用通便药物确保大便通畅;最好不抽烟喝酒,要是有抽烟喝酒的爱好,就需要控制好量,慢慢减少吸入量;不再受刺激或者是激动。要是遇到悲伤或者是兴奋的事情不能够过度,比如,炒股、打麻将、打牌、自我烦恼和看球等,需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所以,在日常 生活中,在没有发病前,就需要做好预防。

2015年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2015年版) 一、定义: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出血性中风”范畴。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二、诊断 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三、中医治疗 (一)中经络 1、风痰瘀阻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钩藤(后下)30克,怀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蚕20克,陈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克,生甘草6克。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克,天竺黄6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克,当归20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 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每日一次。 2、风阳上扰证 症状:头晕头痛,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克,钩藤后下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12克,怀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黄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恶心、呕吐:加胆星6克、郁金12克。头痛较重:加羚羊角粉3克冲、夏枯草6克。痰热较重:胆星6克、竹沥12克,大贝母12克,天竺黄9克。烦躁、夜不能寐者,加用珍珠母30克、酸枣仁30克、柏子仁15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