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

泌尿系统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尿液形成、排泄和存留

障碍所产生的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诊治方面也备受关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临床诊疗手

段的不断完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也有了显著的进展。

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排尿困难、排尿疼痛、尿频、尿急、尿失禁、尿血等。针对这些症状,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有

尿常规、尿沉渣镜检查、尿液细菌培养、超声波检查、细胞学检查、静脉尿路造影、膀胱镜检查、肾动态显像等。

其中,超声波检查是对泌尿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常规检查的一

种方法。通过超声波图像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肾脏、输尿管、膀胱

等器官的形态和位置,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此外,

超声波检查还可以进行胎儿、儿童和婴儿的泌尿系统检查,安全、无创伤、快速,是检查泌尿系统疾病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静脉尿路造影(IVU)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泌尿系统

的影像。常用于检查泌尿系统的疾病诊断,如肾结石、尿路梗阻、肾盂肾炎等。IVU可显示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等的形态

和大小,为判断病变的部位、范围、病灶的性质、伴随病变等提

供重要信息。

膀胱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泌尿系统疾病的方法,可通过膀胱

镜将显微镜引入尿道,直接检查膀胱、尿道和前列腺的情况。此外,膀胱镜检查还可进行生物组织取样,以进一步分析判断病变

的性质、范围以及决定治疗方案。

除了传统的诊断方法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诊治

手段也陆续被引入到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中。一种被广泛使用的

新型诊断手段是“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PSA是一种由前列腺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的浓度较高。通

过测量血液中的PSA水平可以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的辅助

信息。该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前列腺癌诊断的重要方法。

在治疗方面,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常见

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射频治疗、微波治疗、介

入性治疗等。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部分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如

前列腺癌、肾肿瘤、肾上腺肿瘤、膀胱肿瘤等。在药物治疗方面,针对某些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前列腺肥大、失禁等症状,常用抗生素、激素、α1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介入性治疗是指通过导管将治疗器械引入体内,进行切割、灼烧、止血等出现,完成治疗的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介入性治疗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在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介入

性治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例如,

近年来射频治疗和微波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手段。

总之,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在不断地进步中,并取得了显著的

进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诊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泌尿系统疾

病的治疗将更加精准、方便和安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将进一步提高水平,为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品质。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

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 泌尿系统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尿液形成、排泄和存留 障碍所产生的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对人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诊治方面也备受关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临床诊疗手 段的不断完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也有了显著的进展。 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排尿困难、排尿疼痛、尿频、尿急、尿失禁、尿血等。针对这些症状,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有 尿常规、尿沉渣镜检查、尿液细菌培养、超声波检查、细胞学检查、静脉尿路造影、膀胱镜检查、肾动态显像等。 其中,超声波检查是对泌尿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常规检查的一 种方法。通过超声波图像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肾脏、输尿管、膀胱 等器官的形态和位置,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此外, 超声波检查还可以进行胎儿、儿童和婴儿的泌尿系统检查,安全、无创伤、快速,是检查泌尿系统疾病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静脉尿路造影(IVU)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泌尿系统 的影像。常用于检查泌尿系统的疾病诊断,如肾结石、尿路梗阻、肾盂肾炎等。IVU可显示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等的形态

和大小,为判断病变的部位、范围、病灶的性质、伴随病变等提 供重要信息。 膀胱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泌尿系统疾病的方法,可通过膀胱 镜将显微镜引入尿道,直接检查膀胱、尿道和前列腺的情况。此外,膀胱镜检查还可进行生物组织取样,以进一步分析判断病变 的性质、范围以及决定治疗方案。 除了传统的诊断方法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诊治 手段也陆续被引入到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治中。一种被广泛使用的 新型诊断手段是“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PSA是一种由前列腺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在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的浓度较高。通 过测量血液中的PSA水平可以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的辅助 信息。该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前列腺癌诊断的重要方法。 在治疗方面,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常见 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射频治疗、微波治疗、介 入性治疗等。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部分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如 前列腺癌、肾肿瘤、肾上腺肿瘤、膀胱肿瘤等。在药物治疗方面,针对某些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前列腺肥大、失禁等症状,常用抗生素、激素、α1受体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肾上腺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肾上腺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夏溟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一、肾上腺疾病的分类和特点 肾上腺外科疾病从解剖上分类分为肾上腺皮质疾病和肾上腺髓质疾病,从功能上分类分为功能性疾病和非功能性疾病。1981年提出了“亚临床柯兴综合征”的概念,用来描述偶发瘤中有自发分泌皮质醇的皮质腺瘤而没有典型高皮质醇血症的症状和体征的患者。亚临床柯兴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5%~10%.因此,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非功能性肾上腺疾病实际上在临床上表现为低功能或非典型临床表现。不仅肾上腺皮质可发生肿瘤或增生,而且肾上腺髓质亦可发生肿瘤或增生。肾上腺疾病的临床表现出现多样化。肾上腺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 肾上腺皮质疾病:柯兴氏综合症、Conn氏综合症、肾上腺皮质非功能性肿瘤或癌以及肾上腺皮质间叶性肿瘤,如髓样脂肪瘤、血管瘤等。 肾上腺髓质疾病: 肾上腺髓质来自神经嵴干细胞,后又分化为交感神经母细胞、节母细胞、嗜铬母细胞,最后发育成熟为嗜铬细胞。因此,当发生肿瘤时,可相应形成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或嗜铬细胞瘤。因此,肾上腺髓质细胞亦可发生增生。 肾上腺转移瘤 肾上腺转移瘤比原发肾上腺癌更为常见。尸检发觉肾上腺转移癌占27%。最容易转移到肾上腺的肿瘤包括黑色素瘤、乳腺癌、肺癌和肾细胞癌。其他肿瘤还有对侧肾上腺癌,膀胱癌、结肠癌、食道癌、胆囊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胃癌和子宫癌症。 据统计,肾上腺在肿瘤血行转移的好发部位占据第四位,仅次于肺、肝和骨骼。转移灶一样较小,直径多在1~3cm,CT扫描见病灶密度平均,边界清晰,圆形或椭圆形多见。 增强扫描可有中度强化或环形增强。仅从CT形状上常与原发肾上腺皮质癌鉴别困难,更多依靠病史和实验室检查。一样认为转移癌极少钙化,且约50%为双侧性。在已知原发癌并发觉双侧肾上腺肿块时,多可排除原发皮质癌的诊断。在无其他佐证的情形下,由于肾上腺转移癌的发生率高于原发癌,应第一考虑肾上腺转移癌的可能。可行B超或CT导向穿刺活检,其阳性推测值达100%,诊断准确率为80~100%。此外MRI、PET 在鉴别转移癌方面均有较高价值。总体说来,肾上腺病变是充满性肿瘤转移疾病的临床表现的一部分。肾上腺功能不全也可能显现。 肾上腺肿物的其他缘故 良性无功能肿瘤的其他罕见缘故包括肾上腺脂肪瘤、淀粉样变、肾上腺囊肿、肾上腺出血血肿、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神经节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畸胎瘤和肉芽肿。 恶性无功能肿瘤的其他罕见缘故包括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淋巴管瘤、脂肪肉瘤、恶性施旺细胞瘤。 二、肾上腺疾病的诊断原则与方法 肾上腺功能性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是导致人体内分泌功能失常、水电解质专门、高

前列腺炎及其研究新进展

前列腺炎及其研究新进展 郑乃钻雷州计划生育服务站前列腺炎,尤其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 CP)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疾病。由于以往对其病因和病理学缺乏深入了解,存在许多混淆。随着近20年来的研究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前列腺炎不是一种单纯的疾病,而是具有各自特异表现的综合征。美国国立健康研究所(NIH)制定了有关前列腺炎的新的定义和分类,包括4类: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Ⅰ型, 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Ⅱ型, CBP)、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痛综合征(Ⅲ型, CP/CPPS)和无症状前列腺炎(Ⅳ型)[1]。美国健康统计中心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中慢性前列腺炎约占25%,50%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段时期曾有前列腺炎病史[2]。其中研究表明,前列腺炎病人中只有33%有前列腺的炎症,而且炎症主要存在于前列腺间质,不足5%的病人有腺体或腺体周围炎症,且前列腺分泌物中炎细胞数目与组织中的炎症程度无关。 1.细菌性前列腺炎 细菌感染是Ⅰ、Ⅱ型前列腺炎的病因,90%~95% 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80%为大肠杆菌,10%~15%为变形杆菌、克雷白杆菌、沙门氏菌属等。5%~10%为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肠球菌,其次如链球菌、表面葡萄球菌、类白喉菌等。有关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致病性还未明确,细菌性前列腺炎绝大多数为单细菌感染,很少出现2种或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 2.CP/CPPS的病因及检测方法 ①CP/CPPS与衣原体和支原体CP/CPPS是慢性前列腺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60%,慢性前列腺疼痛是最常见的主诉,尤其是会阴痛、下腹痛、睾丸痛、射精痛,其他的泌尿生殖系统不适包括性功能障碍和排尿疼痛[3]。CP/CPSS有2个亚型:ⅢA是在前列腺分泌物、按摩后尿液或精液中有炎症存在,此类型不仅包括以前所说的“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而且还包括在按摩后尿液或精液中存在炎症的病人,大大扩大了范围[4]:ⅢB型是有症状但在前列腺分泌物、按摩后尿液或精液中无炎症存在。CP/CPPS病因不清,许多CP/CPPS常合并复发性非淋菌性尿道炎。在美国,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domatis, CT)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占非淋菌性尿道炎的50%[5]。CT可以引起前列腺的逆行感染,也是CP/CPPS的可能病原体。因此对CP/CPSS病人CT感染的筛选不仅是为了对这类受感染者作出诊断和治疗,而且还确定这类受感染者是CT的重要传染源。临床上,CT感染常缺乏特异性症状,易形成隐匿性感染,使临床诊断和监控非常困难。很多方法可检测CT,活检组织的培养法是“金标准”,但具有浸润性、耗时长、操作繁琐、不易推广等缺点。非培养法主要应用免疫学技术,包括直接荧光抗体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但此项技术敏感性较低,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病原体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Mazzoli等[6]检测了78例CP/CPPS和CT感染的病人,发现35例CT质粒DNA阳性,对照组无1例阳性,在69.2%病人的前列腺液中可检测到抗CT IgA ,证明了CT感染在CP/CPPS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关CP/CPPS ⅢB型患者的治疗,研究表明α 中药治疗CP/CPSS有独特优势,实验证实口服中药加按摩比单纯口服中药更有效。 ②CP/CPPS与病毒研究证实病毒与CP/CPPS有关[7],以往对CP/CPPS病因学的确定,尤其是病毒性前列腺炎的病原学诊断非常困难。由于PCR扩增引物DNA是根据病原染色体的特异基因片段设计的,故能特异性检测某种病原体,而不与其它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因此特异性强。邹强等[8]采用PCR法对74 例CP/CPPS患者的前列腺液进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 Ⅱ型)DNA检测,结果发现前列腺液中HSV16.7%。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是最普通的性传播病毒,在子宫颈癌中的感染率高达50%~98%[9],阴茎癌组织中HPV DNA检出率为32%~82%[10],膀胱癌组织中HPV DNA检出率为 52.6%[11]。

膀胱癌药物治疗的临床进展

膀胱癌药物治疗的临床进展 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身十大常见肿瘤之一。占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而在西方其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2位。膀胱癌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负担,全世界每年有超过430000名男性和女性被诊断为膀胱癌,高发于50~70岁,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全世界每年有将近17万人死于这种疾病。膀胱癌有许多相关的危险因素,吸烟是目前最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30%~50%的膀胱癌由吸烟引起,吸烟可使膀胱癌危险率增加2~6倍,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膀胱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另一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是与一系列职业或职业接触有关。现已证实苯胺、二氨基联苯、2-萘胺、1-萘胺都是膀胱癌的致癌物,长期接触这类化学物质者患膀胱癌的概率增加,职业因素所致的膀胱癌患者约占膀胱癌患者总数的25%。 膀胱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与多种临床结局相关。尿路上皮癌(UC)以前常被称为移行细胞癌,在美国和欧洲是主要的组织学类型。UC起源于上尿路(即肾盂、输尿管和尿道)的较少。侵犯逼尿肌的肿瘤被称为肌浸润性膀胱癌(MIBCs),具有更高的扩散到淋巴结和其他器官的倾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包括不同的实体,包括原位癌(CIS)、乳头状非侵袭性肿瘤和侵犯固有层的乳头状肿瘤。NMIBC约占新诊断膀胱癌的70%,并且考虑到需要反复内镜评估和切除,其是治疗护理花费最昂贵的恶性肿瘤之一。NIMBC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90%。大约15%至20%的NMIBC会进展为MIBC,CIS和高级别乳头状肿瘤进展为MIBC的可能性更高。MIBC患者的5年OS率约为60%至70%,约10%的UC患者存在膀胱以外的疾病,相关的5年OS率为5%至30%。 肌肉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MIBC约占膀胱癌新诊断病例的20%。尽管进行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仍然有约50%的患者最终会因为播散性微转移而在远处发生肿瘤。因此,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在降低复发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基于顺铂的新辅助化疗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被测试为MIBC的潜在治疗策略。Scher 等人用甲氨蝶呤、长春碱、阿霉素和顺铂(MVAC)治疗了50例MIBC患者,30例随后接受

综述肾结石外科治疗

泌尿系统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我国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20/10 万~6025/10 万[1],且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近二十年来,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从传统开放性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转变为以微创为主导的治疗方法,本文将对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1980 年首台ESWL 的问世使传统开放性取石术大幅下降,目前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标准方法。ESW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ipsy) 已被用于治疗整个尿路结石,但肾下盏结石仍受限制。对于同时伴有出血性疾病、失代偿性血管疾病、妊娠、极度肥胖、肾功能不全等均不可采用ESWL。ESWL 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 结石大小、位置、化学组成、硬度及对侧肾的状态等。2006 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 EUA) 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指南建议ESWL 是治疗直径<2 cm 肾盂结石的首选方法[2]。对于直径<2 cm 的结石,其成功率高达到90%,当结石直径>2 cm,成功率则显著下降[3]。目前,ESWL 仍是治疗儿童上尿路结石的首选方法。但不可忽视这一治疗手段的合并症问题,主要有肾损伤、肾被膜下血肿、石街形成等,罕见合并症有腹膜后血肿、肠穿孔等,因此如果需要重复治疗,冲击波治疗的次数和能量应该受到限制。2006 年EUA 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指南推荐ESWL 的治疗次数不应超过3 ~5 次,连续两次运用ESWL 治疗肾结石的间隔时间应在10 ~14 d,以利于肾组织挫伤的修复[2]。 2 输尿管镜碎石术 URL( Ureteroscope Lithotripsy) 虽然疗效较ESWL 更为肯定,创伤较经皮肾镜取石术更小,但其仍不被认为是治疗肾结石的首选方法。URL 主要用于治疗ESWL 失败、合并漏斗 狭窄或集合系统梗阻、病态肥胖体质患者及有骨骼畸形、出血体质患者的结石。体内碎石器械包括液电( EHL) 、超声( USL) 、气压弹道( PL) 和激光( LL) 等。由于EHL 对周围组 织损伤较大,USL 的碎石效率不高,两者的应用都逐渐减少。PL 为机械能,对黏膜损伤轻微,但碎石过程中可能发生结石迁移,且需直的工作通道,不适用于软镜。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钬激光( Ho: YAG) ,其探头的高能量可使结石气化,从而粉碎结石,使其易于排出,且碎石不受结石颜色和成分的影响,同时可汽化清除并存的肉芽或炎性息肉。钬激光的方向性较好,95%的能量可被周围 5 mm 的水递质吸收,因此使用安全,不易引起周围组织损伤,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碎石激光器。Sorer[4]等2002 年报道了598 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接受钬激光碎石的疗效和安全性,结石完全清除率为97%,术后仅有0. 35%的患者出现输尿管狭窄。目前,首选输尿管镜来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输尿管镜取石后以往常规放置双“J”管引流,现在观点认为若操作顺利,创伤小的患者可无需放置[5]。 3 经皮肾镜取石术 自从1976 年Ferstrom 首次报道了经皮肾镜取石后,此项技术成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一种常用方法。但在ESWL技术出现以后,肾镜的应用逐渐减少,目前主要应用于治疗复杂性肾结石。传统上公认的适应证为: >2 cm 的肾结石、鹿角形结石、胱氨酸结石、需可靠取出结石、存在梗阻性尿路疾病、其他方式失败、患者体型不适用ESWL 者以及儿童。目前,国外较多采用小型化PCNL( Miniaturised Instrument For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 技术,此种肾镜直径12F,鞘的直径为15F,Lahme[6]等认为其优点是适用于较大结石,尤其是下盏结石,优点是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残留结石的几率小,但由于视野缩小以及鞘的直径受限制,所以不适用于大的铸形结石和大的鹿角形结石。国内则大多数采用经皮肾穿刺微造瘘和输尿管镜直视下腔内碎石的方法,用输尿管镜代替肾镜,因为输尿管镜轻便纤细,不需扩张出太大的通道,应用起来更加安全,创伤更小。同时结合使用超声、气压弹道及钬激光等碎石技术,可明显提高了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效率及单次取净结石率,手

2023年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

2023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泌尿 系统感染诊断治疗 201 4 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 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总论一、根本定义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 就是肾脏、输尿管、膀胱与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 1 . 尿路感染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的炎症反响, 通常伴随有细菌尿与脓尿。 2.细菌尿正常尿液就是无菌的, 如尿中有细菌消灭, 称为细菌尿。 细菌尿可以就是有病症的, 也可以就是无病症的。 细菌尿定义本身包括了污染 , 临床依据标本采集方式不同而应用不同的有意义的细菌尿计数来表示尿路感染。 3.脓尿尿中存在白细胞 (WBCs), 通常表示感染与尿路上皮对细菌入侵的炎症应答。 二、分类尿路感染按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与下尿路感染。 依据两次感染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孤立或散发感染( isolated or sporadiec infection) 与反复发作性感染(recurrent infeetion) , 反复发作性感染可以进一步分为再感染(reinfection) 与细菌持续存在(bacterial persistence), 细菌持续存在也称为复发( relapse) 按感染发生时的尿路状态分类:

-单纯性尿路感染(单纯下尿路感染与单纯上尿路感染) -简洁 性尿路感染(包括导管相关的感染等) -尿脓毒血症 -男性生殖系统 感染: 前列腺炎、附睾炎、睾丸炎、精囊炎等(不在本指南中) 三、尿 路感染的诊断 1 . 病症对尿路感染有诊断意义的病症与体征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背部苦痛与肋脊角压痛, 假设女性患者同时存 在尿痛与尿频, 则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为 90%。 2.体检急性膀胱炎患者可有耻骨上区压痛, 但缺乏特异性。 发热、心动过速、肋脊角压痛对肾盂肾炎的诊断特异性高。 3.试验室检查 (1 ) 尿常规检查: 包括尿液物理学检查、尿生化检查与尿沉渣检查。 应用最普遍的就是尿液的干化学检查与尿沉渣人工镜检。 1 ) 尿生化检查: 其中与尿路感染相关的常用指标包括: 亚硝酸盐( nitrite, NIT ): 阳性见于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 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尿液中细菌数 1 0 5/ml 时多数呈阳性反响, 阳 性反响程度与尿液中细菌数成正比。 白细胞酯酶 (leukocyte esterase, LEU): 正常值为阴性, 尿路 感染时为阳性。 2) 尿沉渣显微镜检: 有病症的女性患者尿沉渣显微镜检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 60%~1 00%, 特异性 49%-1 00%。

2020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20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2020年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导言 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是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综合性学科,其涉及的范围广泛,诊断治疗方法不断更新。为了指导临床工作,提高诊疗水平,特编写此《2020中国泌尿外科和 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1. 前言 1.1 指南目的 本指南旨在为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权威指导,推广规范化诊疗,促进医师共同提高疾病诊断治疗水平。 1.2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从事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 1.3 指南编制方法 本指南按照国际指南的编制方法,由专家委员会主持,经过文献检索、文献评价和专家论证,并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推荐。 1.4 指南更新 本指南每三年更新一次,根据新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进展进行调整。 2. 术语和定义 2.1 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 指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泌尿结

石、前列腺疾病、尿路感染等。 2.2 指南级别和推荐水平 本指南采用国际通行的指南级别和推荐水平的标准,分为“A 级、B级、C级和D级”,分别代表推荐级别为:“强烈推荐、推荐、不推荐和无法推荐”。 3. 诊断和治疗原则 3.1 综合评估 在对患者进行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应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3.2 个体化治疗 对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应根据其病情、年龄、生殖功能和患者需求进行选择,尽量选择最符合患者利益的治疗方案。 3.3 多学科合作 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往往需要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讨论,如泌尿外科、放射科、病理科等,以便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4. 每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4.1 泌尿结石 4.1.1 诊断 (1)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2)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和形状; (3)通过尿液分析确定结石的成分。 4.1.2 治疗

泌尿系结石微创治疗新进展分析

泌尿系结石微创治疗新进展分析 泌尿系结石是近年常见疾病,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施以及时治疗,微创手术时主要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上主要包括ESWL(体外冲击波碎石术)、URL(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FURS(经尿道输尿管软镜碎石术)、PCNL(经 皮肾镜取石术)、腹腔镜手术等,这几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1],临床治疗工作 中需根据患者情况、医院条件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本文根据上述几种手段对泌 尿系结石的治疗情况展开论述,现报告如下。 1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ESWL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的手段,对于符合体外碎石 指征的患者,应首选此方法进行治疗,但在治疗时不可为提高碎石率而盲目增加 冲击能量及次数,以造成各种并发症。ESWL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禁忌症包括肥胖过度、妊娠期、凝血障碍、尿路感染、严重骨骼畸形等。ESWL治疗的效果与结石大 小有关,结石越小,需要二次碎石的概率就越低,其外,结石位置、成分也是影 响效果的关键。ESWL治疗之后必须定时复查,确认是否残留碎石,若需2次治疗,则需降低冲击次数与能量,避免引起肾脏损伤或出血,ESWL次数最多为3次,治 疗间隔以冲击能量及次数决定[2]。 2经尿道输尿管镜取石术 URL对于输尿管结石尤其是输尿管下段及中段结石,结石清洁率分别为94%、86%,较ESWL的74%、73%更高,而对于上段结石,URL和ESWL的结石清除率 各为81%、82%。相较之下,ESWL对于<10mm的上段结石清除率更高,约为90%,对于≥10mm的上段结石,URL有着更高的结石清除率。 URL治疗结石的优点还有清除效率高,多数患者仅需1次治疗即可,缺点在 于需行麻醉,且为侵入性操作,有着较高的并发症风险,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6%,主要为输尿管损伤,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2%,主要为输尿管狭窄,均高于ESWL,治疗后尿路感染、败血症发生率与ESWL相近,约为2%-4%[3]。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泌尿系统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 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由于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等原因,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一直存在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 针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以下将对慢性前列腺 炎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药物治疗是目前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抗生素是 常用的药物之一,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所引起的慢性前列腺炎。此外,非 甾体抗炎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 反应。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药物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例如,一项研究 表明,抗氧化剂和免疫调节剂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的症状。 其次,物理治疗也成为慢性前列腺炎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前列腺按 摩是一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通过按摩前列腺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 液体排空,缓解前列腺充血和炎症。此外,一些物理疗法如超声波、微波 热疗和磁疗等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症状。 最后,手术治疗在特殊情况下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对于慢性前列腺 炎合并尿流受阻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经尿道前列腺蒸馏 术(PVP)和激光扩大前列腺切除术(HoLEP)等手术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总的来说,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同的治疗 方法和手段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

探索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泌尿外科发展的总结

泌尿外科发展的总结 泌尿外科是一门医学专业,主要研究和治疗与泌尿系统相关的疾病和病理条件。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泌尿外科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本文中,我将对泌尿外科发展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总结,以易于理解的术语解释。 1. 手术技术的进步: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泌尿外科手术变得更加精确和安全。微创手术通过小切口和内窥镜等工具进行,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和恢复时间。同时,借助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医生可以进行更加精细的操作。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受益于泌尿外科手术治疗。 2. 新的诊断技术: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进步,如超声波、MRI和CT扫描等,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泌尿系统疾病。这些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图像,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位置和性质。此外,尿液和血液等的实验室检查也得到了改进,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3. 新的治疗方法:随着对泌尿外科疾病的理解不断深入,新的治疗方法也应运而生。例如,尿路结石的治疗已经从传统的手术切开变为更为无创的碎石术。另外,激光技术的应用使得一些复杂的手术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如激光切除泌尿系统肿瘤。此外,放射治疗和化疗等辅助治疗方法也在泌尿外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4. 治疗效果的提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治疗方法的改进,泌尿外科的治疗效果也不断提高。对于一些常见的病症,如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和肾结石等,患者的治疗结果更加理想。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5.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泌尿外科的发展也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治疗复杂疾病和进行高风险手术时,泌尿外科医生需要与放射科医生、内科医生和病理学家等其他专家紧密合作。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泌尿外科在手术技术、诊断技术、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些进展使得患者能够获得更安全、更准确和更有效的治疗。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期待泌尿外科继续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膀胱原位癌诊治及现状进展

膀胱原位癌诊治及现状进展 摘要]:在我国,膀胱癌是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据统计男性发病率为40%,女性发病率为15%,且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膀胱癌中约75%为浅表性移 行细胞癌,其中10%左右为膀胱原位癌,患者多为50-70 岁的男性,吸烟者较多[1]。膀胱原位癌具有浸润倾向和转移的可能,且生物学多变特性和器官特性影响疾病的诊治[2]。膀胱原位癌的临床表现与慢性前列腺和膀胱炎类似,给确诊增加 了困难,误诊率高。因此要结合临床资料和诊断结果,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有 效诊治疾病,减小浸润率、复发率、死亡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膀胱原位癌;诊断;治疗;进展 原位癌是一种早期癌,指癌变部位仅发生在粘膜上皮层或皮肤表皮层,常波 及上皮全层,但尚未浸润到下层或真皮,如果癌变发展突破基底层就变为浸润性 癌[3]。世界卫生组织对膀胱原位癌的定义为:膀胱粘膜移行上皮内形成突起的绒毛状红色片块,但未形成乳头状结构,也没有浸润的病变[4]。 1 人们对膀胱原位癌的认识过程 1952 年Melicow 首先提出膀胱原位癌这一术语,指出在浸润性膀胱癌周边的 具有肿瘤细胞学的部位;1964 年Melamed 在做尿液检验时,发现一些患者具有 膀胱镜检检测不到的肿瘤细胞,对他们随访三个月至十年后,膀胱镜检均检测到 肿瘤;1977 年Koss 对20 例因膀胱癌而切除的膀胱标本进行研究,在肿瘤附近部 位发现原位癌; 1977 年Farrow 总结10,388 例细胞学诊断的患者,203 例尿脱落 细胞学检查呈阳性而镜检呈阴性,其中190 例会在以后出现肿瘤;1999 年某医 院的400 例膀胱癌切除标本中,原位癌有45 例,超过10%。近些年随着膀胱原 位癌发病率的升高,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2 膀胱原位癌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 2.1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有尿急、尿频、尿痛和血尿的症状,而此症状与膀胱 炎类似,因此常被误诊为膀胱炎[5]。这些症状持续很长时间后才会镜检出肿瘤,Farrow 等人对患者进行随访,32 个月后才第一次出现脱落细胞阳性,其中8 例 出现浸润病变[6]。因此对于不明原因的膀胱刺激症状的患者,应密切随访。通过患者临床表现的不同,将膀胱原位癌分为三种类型:①无症状的局灶型原位癌:这类患者病程较长,无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因与致癌物质接触而进行尿细胞学检 查时发现。②有症状的弥漫性原位癌:这类患者有膀胱刺激症状,易发生浸润 和转移,其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神经原性或间质性膀胱炎,应进行膀胱镜检查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③癌旁原位癌:此类患者较常见,一般在膀胱肿瘤患者进行膀胱粘膜随机活检时发现[7]。 2.2 病理表现膀胱原位癌的病理学特征是膀胱粘膜层内扁平的、高分级的移 行上皮内癌,累及整个粘膜层,常伴有粘膜的典型和非典型增生[8]。早期出现局部的浸润和远处的转移,因此膀胱原位癌具有潜在的浸润倾向和转移的可能。 3 膀胱原位癌的诊断 3.1 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被诊断膀胱癌结果明确,被认为是最好的诊断方法。膀胱原位癌在膀胱镜下出现与增生和充血相似的粘膜上有天鹅绒突起的红色 区域[9]。荧光膀胱镜的诊断效果更佳,能提高对膀胱原位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副作用小,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3.2 病理组织学检查膀胱原位癌细胞具有异型性特点,可发展为浸润性癌, 此方法应在多个病理医师检查讨论后做出结果,因可能与不典型增生的诊断误诊,

肾结石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肾结石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肾结石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本文 将介绍肾结石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1. 传统治疗方法 传统的肾结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尿路镜手术和微创手术。药 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促进尿液排出和抑制结石形成来缓解症状。尿路镜 手术通过器械将结石取出或破碎,适用于较小的结石。微创手术则是 通过腹腔镜或者胸腔镜手术进行肾结石的切除。 2. 激光碎石技术 激光碎石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治疗肾结石的新方法。该技术利 用激光对结石进行破碎,并将其分解成小颗粒,从而方便排出体外。 与传统的尿路镜手术相比,激光碎石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3. 超声波碎石技术 超声波碎石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肾结石治疗方法。该技术利用超 声波的作用将结石震碎,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超声波碎石技术具有 操作简单、无创伤等特点,适用于中小型的肾结石。 4. 激光+超声波联合治疗 近年来,激光和超声波的联合治疗在肾结石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激光碎石技术可以将大型结石分解成小颗粒,而超声波碎石技术则可

以进一步将小颗粒碎石排出体外。激光+超声波联合治疗的优势在于能 够更彻底地清除结石,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5. 药物治疗的创新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药物治疗 手段。例如,研究人员发现某些草药或者中药可以有效预防结石的形成,并减少结石的复发率。此外,一些新型药物也正在研发中,通过 改变尿液的化学成分来阻止结石的形成。 6. 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应用 生物反应器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肾结石治疗方法。该技术利用人工培 育的生物反应器产生的特定物质来溶解结石,并促进结石的排出。生 物反应器技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治疗效果,但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 研究和应用。 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肾结石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激光碎石技术、超声波碎石技术以及激光+超声波联合治疗等新技术的 应用,使得肾结石的治疗更加安全和高效。此外,药物治疗的创新和 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应用也为肾结石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随着进 一步的研究和实践,相信肾结石的治疗方法将会不断得到改进,为患 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泌尿系肿瘤综合诊疗策略及最新进展-227-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27-泌尿系肿瘤综合诊 疗策略及最新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 1、根据前列腺癌的危险分层,RadiationTherapyOncologyGroup包括() A、GS=7withorN1,GS≥8andcT1-2[正确答案] B、PSA≥20ng/mlorGS≥8orc≥T2c C、PSA≥20ng/mlorGS≥8orc≥T3c D、PSA≥20ng/mlorGS≥8orc≥T3a E、PSA≥20ng/mlorGS≥8orc≥T2a 2、关于高危前列腺癌ERBT描述不恰当的是() A、良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南的A类推荐 B、控尿恢复较差[正确答案] C、生化PFS、CSS和OS有获益 D、较好的治疗满意度 E、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副反应 3、关于高危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的荟萃分析缺乏依据的是() A、放疗能显著减低死亡率 B、放疗+ADT联合的肿瘤控制更好 C、术者与RP手术质量无关[正确答案] D、术者是影响LRP和RARP质量的重要因素 E、术者是影响RP术后控尿功能的重要因素 4、根治性放疗对术后控尿功能叙述有误的是() A、术者是影响RP术后控尿功能的重要因素 B、高危患者RP术后控尿恢复较差 C、辅助放疗对术后控尿恢复无影响[正确答案] D、放疗后的控尿、性功能和治疗满意度更好 E、对于高危患者而言,RARP相对于ORP没有显著改善控尿功能

5、关于RP+PLND联合治疗高危前列腺癌叙述有误的是() A、部分患者的疾病局限于器官内 B、准确病理分期 C、术后辅助治疗无益[正确答案] D、技术和器械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E、RP较ERBT改善CSS,OS的HR有优势 6、关于高危前列腺癌叙述不正确的是() A、高危前列腺癌是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 B、高危前列腺癌治疗的策略是综合治疗 C、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应以化疗为主[正确答案] D、无论选择哪种策略,都需要综合患者身体状况,预期寿命,肿瘤特点,医生的治疗经验综合决定 E、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辅助放疗有助于改善无转移生存率 7、关于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研究较不正确的是() A、切缘阳性(PSM)是BCR的重要危险因素 B、切缘GS是pT3aBCR的重要因素 C、PSA水平越高,术后放疗的疗效越好[正确答案] D、辅助放疗对术后控尿恢复具有不良影响 E、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辅助放疗有助于改善无转移生存率 8、关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的叙述有误的是() A、高危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概率较高 B、清扫淋巴结数目越多,生存获益可能性更高 C、PLND相关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没有明显增加 D、PLND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正确答案] E、RP较ERBT改善CSS,OS的HR有优势 (二)膀胱癌外科治疗进展 1、关于辅助性化疗描述错误的是() A、已获得准确病理分期,治疗筛选准确

2020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诊疗进展(完整版)

2020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诊疗进展 (完整版)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是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之一,首先在人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 中被发现[1],目前已在大量临床研究中用于晚期前列腺癌影像显像和靶向治疗。最近研究发现,PSMA不仅表达在前列腺癌细胞的细胞膜,还表达在肾癌、膀胱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等其他实体瘤组织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本文对PSMA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生物学特性和诊断治疗特别是靶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生物学特性 PSMA亦称为谷氨酸羧肽酶Ⅱ,是M28肽酶家族中的Ⅱ型跨膜糖蛋白,在不同营养物质中具有不同的谷氨酸羧肽酶活性,如其在近端小肠中能够水解叶酸多聚谷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能够代谢大脑神经递质N-乙酰基-L-天冬氨酰-L-谷氨酸,因此又被称为叶酸水解酶1或N-乙酰天冬氨酰-谷氨酸肽酶(N-acetylated alpha-linked acidic dipeptidase,NAALAD酶)[2]。PSMA的蛋白由下列独特的三部分构成:19个氨基酸构成的膜内部分、24个氨基酸构成的跨膜部分和707个氨基酸构成的膜外部分,在前列腺癌所有临床分期的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且表达率高达80%~90%[3]。

无酶活性PSMA以游离体的形式在前列腺分泌性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当前列腺上皮细胞出现癌变时,细胞质中游离的无酶活性PSMA转化为膜镶嵌蛋白PSMA,并发挥相应的酶活性[4]。此外,PSMA 还在神经系统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小肠中的空肠刷状缘细胞、肾脏中的近端小管上皮细胞中呈低水平表达[5]。PSMA在染色体中有2对基因表达:一对基因位于染色体11p11-12,编码前列腺组织中PSMA的表达;另一对位于染色体11q14.3,被称为PSM样基因,在胰腺癌、肺癌、肾癌、结直肠癌等大多数实体肿瘤的新生血管而非正常组织的脉管系统中表达。 PSMA具有2种酶活性,即NAALAD酶活性(从神经肽二肽中裂解末端谷氨酸)和叶酸水解酶活性或谷氨酸羧肽酶活性(从叶酸多聚谷氨酸中裂解末端谷氨酸)。PSMA能够分解营养物质中的叶酸多聚谷氨酸(维生素B9),释放谷氨酸进行细胞信号转导,释放的谷氨酸与附近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glutamate receptor,GluR)(如GluR1和GluR5)相结合,激活p110β,并对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通路进行负性调节,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中AR活性则上调PSMA 的表达水平[6]。Jia等[7]发现前列腺癌中Akt信号转导通路由GluR激活PI3K中p110β亚型启动。同时,Carver等[3]已证明抑制体内p110β活性并与PI3K和AR抑制剂进行联合阻断治疗可以抑制AR和PI3K 两个信号转导通路之间的相互负反馈调节机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泌尿系结石的研究新进展

泌尿系结石的研究新进展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

一、泌尿系结石成因的新观点与假说 1 细胞膜磷脂异常参与特发性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膜草酸转运增加促进高草酸尿的形成, 导致草酸钙结石。 2 特发性复发含钙结石(IRCU):是一种发生在细胞水平的疾病, 氧化/抗氧化失衡、矿物质代谢紊乱可能是发病原因之一。血浆中抗氧化物质含量明显减少。与血尿酸及白蛋白浓度降低、尿酸排泄增多以及代谢率降低相关, 可促进尿磷的排泄。 3 炎症与泌尿系成因的关系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 是一种强效的趋化细胞因子,其中 MCP-1介导的炎症反应是结石形成早期的关键步骤。MCP-1 介导的炎症反应在非感染性结石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4 缺氧诱导泌尿系形成 肾乳头部缺氧可引起肾小管损伤, 使尿液酸化异常, 进而促进结晶附着。如果血管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间质钙化,参与结石形成, 则低氧进一步加剧。乳头部缺氧可增加对草酸毒性的敏感性。草酸作用于小管和间质细胞,导致腔内结晶粘附。 5 特发性结石的多基因遗传基础 特发性结石病是一类复杂的、多病因的疾病, 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认可的危险因子包括高草酸尿、高钙尿、低枸橼酸尿、高尿酸尿及成石抑制物缺乏, 可能参与这些危险因子作用的基因已被提出。侧重于易感基因及主导基因的研究, 也是今后基因治疗的靶点。 已知可能的相关易感基因包括:

( 1)特发性高草酸尿 ( 2)特发性高钙尿症 ( 3)特发性低枸橼酸尿 ( 4) 特发性草酸钙结石成石基质或抑制物异常 6 胱氨酸尿症为基因突变所导致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胱氨酸在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进而引起胱氨酸在尿中的溶解度降低, 从而形成胱氨酸结石。 7 尿酸结石与草酸钙结石的相互关系 尿酸晶体可通过取向附生机制诱发草酸钙结晶形成, 或通过降低尿中抑制因素水平, 从而促进草酸钙结石的形成。可溶性尿酸盐通过盐析作用从而促进草酸钙结石晶体的成核及聚集。尿酸降低尿 pH 环境也有利于草酸钙结晶的形成。 草酸钙结石病人的尿中尿酸水平高于正常, 通过应用别嘌呤醇降低尿尿酸时能够减少草酸钙结石的复发。 8 肥胖患者尿液异常导致结石高发 1)尿中各种晶体形成相关成分分泌明显增加, 导致高尿酸尿、高钙尿、高草酸尿等。 2)尿石形成抑制物质-枸橼酸盐含量的减少,进一步增加了尿石形成的危险。3)饮食中的高动物蛋白的摄入, 增加了机体的酸负荷, 导致尿 pH 值下降, 进而导致了钙排泄增加, 枸橼酸盐排泄减少。 4)糖尿病高发, 高糖更促进高钙尿的形成。 5)痛风高发, 更加促进高尿酸尿的发生。

泌尿系统感染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泌尿系统感染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泌尿系统感染(UTI)病原菌病 理诊治 泌尿系统感染 (urinarytractinfection,UTI)是指从尿道 口到肾脏的泌尿道任何部位发生的细菌感 染的总称。UTI习惯上按解剖部位分类,包括尿道炎、膀胱炎和肾盂肾炎,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肾周感染和前列腺炎、附睾睾丸炎。近年来,一种更有临床意义的分类方法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采用,即将UTI按其临床特点和患者泌尿、免疫、代谢等系统的解剖、病理和功能状态分为单纯性感染和复杂性 感染。单纯性UTI常发生于尿路解剖结构正常的患者,短期抗生素治疗即可治愈,很少对肾脏功能造成影响[1]。复杂性UTI常发生于尿路存在解剖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包括泌尿系统本身的疾病如肾脏结石、前列腺增生等,也包括留置导尿管等。这类感染的致病菌多为耐药菌株,较难治愈,对肾功能造

成长时间损害的危险性也明显增加[2]。 正常情况下尿液是无菌的。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所有出现在尿液中的细菌都是致 病菌,象乳酸杆菌、甲型溶血链球菌或厌氧菌等因难以在尿液中生长,当其在尿标本中被检出时,一般认为是污染所致。只有当尿液中检出的菌株可以在泌尿道中生长繁殖,并引起感染时才可确定为泌尿系感染的病 原菌。尿路病原菌具有侵袭力,可以侵入和定植于尿路上皮,并在尿液中繁殖。 一、流行病学 尿路感染非常多见。在不同年龄组的人群中,UTI的发生率不同[3-5]。新生儿中男童多见,行包皮环切可显着降低感染率。青少年和成年人群中女性的感染率远远高 于男性。在女性,年龄每增加10岁,感染率便增加1%,至65岁时达10%。有50%的女性一生中有至少一次尿路感染。在老年人群中,无论男性和女性,尿路感染都是一个重要问题。老年患者泌尿道疾病发生率增加,导致复杂性UTI增加。老年患者菌血症的最常见原发病灶是尿路感染。

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依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的制定原则和方法》2011年相关规定,结合科内实际工作,经全科讨论,特制订本诊疗指南。 目录 1、前列腺癌诊疗指南 (2) 2、膀胱癌诊疗指南.. (12) 3、肾细胞癌诊疗指南 (19) 4、输尿管结石诊疗指南 (24) 5、泌尿男生殖系先天性疾病诊疗指南 (27) 6、膀胱过度活动症诊疗指南 (37) 7、神经源性膀胱诊疗指南 (42) 8、睾丸肿瘤诊疗指南 (50) 9、阴茎癌诊疗指南 (60) 10、前列腺增生诊疗指南 (60)

11、前列腺炎诊疗指南 (54) 12、压力性尿失禁诊疗指南 (88) 13、尿石症诊疗指南 (93) 14、泌尿系感染诊疗指南 (106) 15、精索静脉曲张诊疗指南 (111) 16、鞘膜积液诊疗指南 (116) 17、肾血管性高血压诊断治疗指南 (121) 18、肾上腺疾病诊疗指南 (131) 19、急性尿储留诊疗指南 (152) 20、泌尿系损伤诊疗指南 (162)

1 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诊断】 (一)、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则会发生类似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尿失禁。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肢瘫痪等。 (二)、直肠指检联合PSA检查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最初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活检。 1.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 3.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RUS) 4.前列腺穿刺活检 5.前列腺癌的其他影像学检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