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理论丨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一)

艺术理论丨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一)

艺术理论丨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一)

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节,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许多西方美学家都提到过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直觉性。被称为美学之父的18 世纪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第一次使用“美学”这个术语,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审美与艺术活动都离不开直觉。审美直觉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直接性。这种直观性,就是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身去感受,听音乐必须亲自去听,看电影必须亲自去看,读小说必须亲自去阅读,在感性直观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才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这也是艺术与科学等其它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它不能通过间接经验而获得审美感受,必须鉴赏主体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任何优秀的艺术品,光靠别人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身去看、去听,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审美直觉另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直接性。这种直接性常常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领悟,这种把握或领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间完成,无须通过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人们都常有这种艺术欣赏体会,就是当我们读一首诗、听一首歌或看一幅画时,我们首先为其中的艺术魅力所感染和打动,尽管我们甚至还未来得及听清诗的词句或歌词,更来不及思考它们的主题思想或内在涵义。在审美直觉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现象--通感。所谓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从而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审美活动中存在着许多这方面的例子。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儿童往往看不懂达·芬奇的画,也感受不到贝多芬交响音乐之美,只有当他长大成人并有一定艺术修养后,他才会凭审美直觉来领略这些艺术品之美。这种审美感受的直接性和瞬时性,是他经过长时期经

验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直观把握能力。接受美学以一种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来解释这种现象。

美术概论

美术概论 名词解释 1.美术作品的形式 答;就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及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物质材料、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态。 2.艺术体验 答: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3.审美 答: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的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4.题材 答:美术家在审美地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后在美术作品中具体描绘的一定的社会生活。 5.艺术意蕴 答: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含义或意味,具有多义性、模糊性、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6.灵感 答: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点。 7.审美期待 答:作为主体的接受者在艺术鉴赏之前或之中,基于以往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而形成的,对艺术作品种类体裁、形式风格、形象体系、情感意蕴等的一种期待心态。 8.绘画 答: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9.艺术流派

艺术的审美本质

艺术的审美本质 美是客观的,审美关系是人和现实关系中的一种,从人出生开始,人是有意识的。美的客观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就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人和审美关系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审美就是对于美的欣赏。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人在劳动中创造了美的客观对象,同时也创造出了能够欣赏美的主体。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引起的意识或情感活动,这种意识和情感活动只有作用于人的活动时。美感在本质上是美的感受和美的感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是客观的,这既因为它含有现实现象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质,也因为它客观的、不取决于人的意识和意志而存在着这些现象同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而审美评价则是主观的,它是对价值的主观关系的表现,它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因此,必须严格区分价值和评价的不同含义,两者的区别犹如客体和主体的实践关系和理论关系的区别。那种把审美理解为主客观的统一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它没有充分地划分“价值”和“评价”两种概念之间的区别,混淆了人们对现实的实践关系和理论关系。审美的特征不在于主客观的统一,人的认识的任何形式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列宁)。审美关系作为客体和主体的相互联系而存在。 说到审美价值,其中包括艺术价值复杂多样的本质的必要性,既取决于理论任务,又取决于实践任务。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意义不仅在于形成人们一定的价值定向,而且在于创造最高价值——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科学的研究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价值方面,旨在解决同加强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效果有关的最主要的一些问题。 忽视审美的价值本质,就不能揭示美的标准。人的审美关系历来是价值关系,没有价值论的态度,要认识它原则上是不可能的。审美关系的客体本身具有价值性。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艺术对象包括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科学在科幻艺术创作中经常以审美的方式得到某个侧面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亦普遍地为艺术家所注目:伦理道德的表征也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伴而行的;艺术产品作为物质构成物,表现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意识美作为现实的反应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的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人类对客观世界有各种各样的把握方式,艺术是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即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的方式,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产物。艺术家创造艺术,首先必须对生活有所感受,这种感受是审美的感受;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形成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意识,这种意识不是科学意识,也不是道德意识,而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意识。艺术就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艺术概论

艺术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2、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艺术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每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又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或时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1)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表现在它对艺术家的影响。(2)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3)从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看,西方现代哲学成为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原因之一就是对文艺的利用。 (1)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2)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上。(3)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4)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还表现在宣扬宗教思想上。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1、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 2、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才能真正对欣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1 )艺术与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第二,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第四,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一、教学目的 “艺术概论”是介绍艺术文化的本质、价值、范畴、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艺术批评等基础性知识和原理性的必修理论形态课程。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二、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养,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三、教学内容 本大纲以讲授内容划分章节,共有九章。 第一章总论(2学时) 第二章艺术本质论(2学时) 第三章艺术范畴论(4学时) 第四章艺术作品论(2学时) 第五章艺术鉴赏论(4学时) 第六章艺术批评论(2学时) 第七章艺术创作论(2学时) 第八章艺术民族论(2学时) 第九章艺术家论(2学时) 第一章总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对“艺术文化”的认识状况。 ①艺术与文艺②艺术与文学③艺术与艺术学 (2)艺术理论形态课程的“艺术概论” (3)学习“艺术概论”的任务目标 2、教学重难点: 基本框架; 基本脉络 3、教学要求: (1)认识“艺术概论”的陈述背景。 (2)分析“艺术概论”及其研究对象与方法。 (3)探讨“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并充分理解“润泽艺术教育”的意义所在。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基本框架 由“艺术总论”、“艺术种类”和“艺术系统”三部分(三编)组成。

化系统中的艺术”四章。 “艺术种类”包括:“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五章。 “艺术系统”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等章。 (二)基本脉络 第一层:“艺术总论” → “艺术种类” →“艺术系统”。 第二层:“艺术总论”:“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三层:“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客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 →“模仿说”(或“再现说”)。 第二章艺术本质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什么叫艺术 (2)艺术的价值 (3)艺术的形态 (4)艺术形态的多元化 (5)艺术形态的成因 2、教学重难点: 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3、教学要求 (1)了解艺术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2)了解艺术的价值及其形态。 4、本章重难点分析: (一)艺术的起源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起源于“表现”、艺术起源于“巫术”、艺术起源于“劳动”。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二)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客观精神说”、“主 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第三章艺术范畴论(4学时) 1、教学内容 (1)认识艺术范畴的价值 (2)艺术范畴的内涵 2、教学重难点: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分类法、实用艺术、造型艺术

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一、艺术鉴赏概述 定义: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的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性质: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受活动。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复杂作用进行艺术再创造,并获得审美享受的精神活动。 特征: ①充满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②充满着情感与想象。 ③充满着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④充满着审美通感与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 二、艺术鉴赏活动展开的基本条件 1.艺术品必须是具有审美魅力、审美内涵、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 2.鉴赏者必须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文化知识、生活阅历、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 3.鉴赏者必须和审美鉴赏对象之间建构起相应的审美关系。 三、艺术鉴赏的意义 概括起来讲。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大量地、经常地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们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五、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1。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1)多样性 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反映出人们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样性。艺术之所以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美术等许多不同的门类,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艺术鉴赏方面的多样性要求。而在每一个艺术门类中,又有许多不同的体裁和样式。 (2)一致性 艺术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们的鉴赏需要和审美趣味也是多种多样的,然而,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中又可以发现某种一致性,一致性正是寓于多样性之中。 2.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1)保守性

艺术学概论电子教案-彭吉象-(第三版)-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

艺术学概论电子教案彭吉象(第三版)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学习本章内容,要注意开阔思路、深入理解,不可拘泥于机械记忆,对于本章的学习,至少应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明确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尤其是艺术生产理论和艺术系统)、艺术的三个基本特征,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二是要树立一种意识,即从学科的基本理论出发,并依倨此理论灵活地、密切地结合实际地学习和理解各种问题。要学会用一种辨证的、全面的、发展的、长远的眼光分析问题。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授课2课时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课程重点与难点: (1)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2)艺术的三个基本特征;(3)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尤其是艺术生产理论和艺术系统)。 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 艺术生产理论与艺术系统的关系及对艺术系统的初步认识。 教学方式及注意事项: 多媒体授课,图片、音像资料的运用,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课堂分组讨论 教学内容: 一、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2020成考专升本艺术概论(简答论述)

艺术概论(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艺术活动简答论述常考,选择必考20.00% 第二章艺术种类简答、选择选考,论述不考 4.53% 第三章艺术创作简答常考,选择、论述选考 12.8% 第四章艺术作品简答、论述选考 4.93% 第五章艺术接受简答、论述常考,选择选考 16.40% 注:加粗部分为2013-2019考查过知识点。

第一章艺术活动 (一)艺术活动的构成 1. 客体世界 客体世界,是指艺术活动所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作主体观照的主要对象。 2. 艺术创作与制作 艺术创作即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将其审美意识物化为艺术形象活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制作是艺术生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更多地体现出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在当代艺术活动中,艺术制作的地位日趋重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3. 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即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这是艺术审美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的环节。 4. 艺术传播与接受 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多种艺术信息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地进行消费、鉴赏和批评等活动。 (二)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 1. 模仿说。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它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比较流行,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均持这种观点。模仿说在西方的影响极其深远。 2. 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可以将这种过剩的精力投入到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于是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学者谷鲁斯均持这种观点。 3. 表现说。 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持这一观点的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等。表现说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艺术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巫术说。 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在近现代西方学术界最具影响的一种

简述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简述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摘要: 一、引言 二、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概述 1.审美注意 2.审美感知 3.审美理解 4.审美共鸣 5.审美评价 三、各阶段详解 1.审美注意 1.激发兴趣 2.选择性关注 2.审美感知 1.感知形式美 2.感知内涵美 3.审美理解 1.理解艺术形式 2.理解艺术内涵 4.审美共鸣 1.情感共鸣

2.思想共鸣 5.审美评价 1.艺术价值评价 2.个人喜好评价 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建议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艺术鉴赏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观众不仅能够体验到艺术的美感,还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本文将详细阐述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帮助你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 二、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概述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审美注意、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共鸣和审美评价。 1.审美注意:观众在接触艺术作品时,首先会产生注意。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指艺术作品激发了观众的兴趣,使观众不由自主地关注作品。有意注意则是观众根据个人需求和目的有选择地关注艺术作品。 2.审美感知:在注意的基础上,观众会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感知主要包括形式美和内涵美两个方面。形式美指作品的外在表现,如色彩、线条、构图等;内涵美则指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 3.审美理解:观众在感知艺术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形

式。这个过程包括理解艺术形式的规律、技巧以及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4.审美共鸣: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观众可能会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共鸣。情感共鸣是指观众在感受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时,与艺术家产生心灵契合;思想共鸣则是指观众在理解作品内涵时,与艺术家达成共识。 5.审美评价:观众在完成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共鸣后,会进行评价。评价分为艺术价值评价和个人喜好评价。艺术价值评价是对作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创新程度、技法等方面进行评价;个人喜好评价则是对作品是否符合个人审美偏好进行评价。 三、各阶段详解 1.审美注意:观众在接触艺术作品时,首先会被作品的形式、色彩等吸引。此时,激发观众的兴趣至关重要。兴趣产生后,观众会自然地关注作品,进而深入鉴赏。 2.审美感知:在注意的基础上,观众会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和内涵美。形式美主要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内涵美则涵盖作品的主题、思想、情感等。感知过程是观众与作品产生联系的第一步,有助于进一步深入鉴赏。 3.审美理解:在感知的基础上,观众需要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形式。

美术鉴赏的含义

美术鉴赏的含义 美术鉴赏是一种对美术作品的研究与理解活动,是一种对美术作品的审美体验过程。它不仅涉及到艺术的创作、历史,而且还涉及到理性思考和评价,是一种解读文学哲学的有趣过程。美术鉴赏涵盖了审美的全部层次,从最基本的人的审美感受到一种超越于文学的审美理论的应用。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理论,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对美术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 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类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定力,使人们能够更加准确且客观的去识别美术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够辨别不同类型的作品之间的异同,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 美术鉴赏并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思想、文化现象,它总结和概括了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特点,将美术创作的一系列技术和思想综合起来,在一定的环境下,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达到审美效果的目的。因此,美术鉴赏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抽象性,深受艺术家、评论家和学者的欢迎。 美术鉴赏的含义可以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来说明。比如,在西方国家,艺术家们把对比的技巧、结构的完整性、色彩的韵律等作为美术鉴赏评价的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程序,被称为“西方美学”。而在中国,美术鉴赏以“民俗”、“情景”和“法令”为基础,把“和谐”、“巧妙”、“宏大”以及“神风”作为基本原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学。

美术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学术活动,其本质实质上是深刻地鉴赏艺术作品,以及人们对其的审美体验。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而是一种分析、思考、评价艺术作品的学习方式,也是决定艺术创作是否成功的关键。它把美学和文学联系起来,使人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文学及艺术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美术鉴赏是一种解读艺术作品的有趣方式,它为艺术的深入了解、文学的理解提供了新的途径。它是一门涵盖历史、理性与审美的综合性学问,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力,提高审美定力,促进人们更加准确的去解读艺术作品的品位。

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艺术的论文范文(精选5篇)

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艺术的论文范文(精选5篇) 第1篇: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艺术的论文 【关键词】艺术审美教育 藝术实践 一、艺术审美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高校都比较重视通过艺术审美教育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力和修养,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现有的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艺术审美知识,只注重从一种知识的角度去认识艺术,如果我们的课程只是能够看着或听着一些艺术作品,讲出一大堆艺术大师的人名、作品创作的背景等问题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这些内容无法令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部分学生完全没有进入到艺术审美的情趣、自我思考和创作的过程中。 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是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基础,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艺术实践性越来越被重视,因此,艺术审美教育的培养方向就应该向实践培养出发,并结合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进行大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拓展,这样的模式才是艺术审美教育最成功的形式。 二、艺术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关系 广义的艺术审美教育,内容有三点:文化知识的教育;艺术技能的教育;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审美教育来说,无论哪点,都必需要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但在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中,不难看出,我们注重强调艺术审美教育中的艺术文化知识,而忽略了艺术实践自

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艺术审美教育是对生活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的“人”进行审美教育的工作,因此不能培养学生用其中一种固定的思维去进行艺 术审美,不能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著名大师的名字和作品,而要通过学习,考查有没有激发起学生对艺术美和生活美的兴趣,有没有培养学生具有全 面的、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没有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个百花齐放、 积极参与、互动性强和不断变化的艺术审美课堂才是我们所要的。这些因 素虽然产生的是一种“隐性”效果,可是对学生而言更能产生深刻印象的 效果。 三、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艺术审美教育一定要从“课堂走向生活”。艺术审美教育应该让学生 体会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快乐,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身边随处可见,学生 会因此获得一双随处可以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审美教育如果没有生活实践 的参与,学生掌握的永远都只是一些表面的艺术文化知识,无法发现和感 受到到艺术的乐趣和美。 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如何实现艺术实践呢?就是一定要让每 个学生积极主动并且有兴趣的参与到艺术实践教学活动中来。在上世纪 90年代的美国,他们的综合艺术课程就要求学生除了全面的了解艺术的 常识、欣赏的技巧,还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进行创作,在整个过程中,学生 不断地体验各种艺术美和挖掘创造美的能力,这就符合艺术审美教育的初衷,发现、感受、了解、欣赏、创造,也就是从美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 美育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于艺术美的认知,同时也提 高了学生发现、感受、了解、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我国现在的大学生思 想较活跃,都有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艺术审美教育中的艺术实践可以从 学生比较关注一些问题入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

期末试题(艺术理论基础)---答案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卷 艺术理论基础部分(50分) 一、填空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组织结构就是艺术作品内容诸要素的组织和构造。其目的就是构成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其内容包括剪裁、布局、联结。 2、艺术形式的民族风格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要表达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 3、艺术语言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表现手段。 4、艺术欣赏的根本特征是审美再创造。 5、艺术的审美作用的最终成果是净化人们的灵魂。 二.选择题:(共3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艺术作品好像一个谜语,作品的是谜面,是谜底。(C) A 主题题材 B 内容形式 C 题材主题 D 组织结构艺术语言 2、风格的核心是(D)。 A 多样性 B 变动性 C 选择性 D 特殊性 3、艺术审美作用的特征是( BD )。 A 以情感人 B 使人获得超功利的快感 C 寓教于乐 D 使人获得普遍美感 三、判断题:(共2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题材在艺术作品中具有决定作用,题材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 2、艺术作品的价格是由艺术创作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四、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1、艺术作品的个人风格 答:艺术作品的个人风格,也叫做艺术家的风格,艺术家的风格就是艺术家的精神个性在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所呈现的稳定的独特性。 2、艺术批评 答:就是艺术评论,它既包括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赞许和肯定,也包括对拙劣的艺术作品的排斥和否定。它包括客观性和主观性,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它的内容是对艺术作品内容的阐释和对艺术作品的价值的评判。 五、简答题:(共3题,每题8分,共24分) 无(没有出简答题)

艺术基础知识(简答题)

艺术基础知识(简单题) 五、问答题(答案要点 1。简述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常考)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各种社会功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的同时,还能够发挥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2)审美教育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体来说,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具有三个特点,即“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的审美娱乐功能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愉悦得到休息。 2.简要介绍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的存在方式,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两者的关系如下: (1)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主导作用,形式总要为一定的内容服务。 (2)艺术作品的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可以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换,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 (3)艺术创作应当力求把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 3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易错题) (1)第一层是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法,是作品外在的形式结构.艺术语言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是审美的功能。 (2)第二层是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它是艺术家依据客观现实

1美学专题(名词解释 简答题)1500字

1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1500字 美学专题是指对美学领域中特定主题的系统研究和探讨。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研究审美经验、艺术创造和艺术品的鉴赏等问题。在美学专题中,通过对特定主题的深入讨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美的感知和美的价值。 在以下的1500字中,我们将以简答题的方式解释美学专题,并对其进行解析和讨论。 1. 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一门研究对美的感知和理解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艺术、自然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美的体验和表现。美学关注的内容包括美的感知、审美情感、美的创造和鉴赏等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美学旨在揭示和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 2. 美学与审美的关系是什么? 审美是指对美的感知和鉴赏的过程和能力,它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学研究关注的是美的理论和概念,而审美则关注的是对美的主观感知和评价。美学通过研究美的本质和特征,揭示了美的规律和原则,而审美则将这些规律和原则应用于对具体艺术品或美的体验的评价中。 3. 什么是美的标准? 美的标准是指衡量和评价美的公认原则和准则。美的标准可以因不同的文化、时代和个人而有所不同,但也存在一些普遍认可的美的基本特征,如和谐、对称、统一等。美的标准是审美判断和评论的依据,它使我们能够辨认出美和丑的区别,并提供了对美的评价和欣赏的基础。 4. 美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美学通过研究艺术的创造、表现和鉴赏等问题,揭示了艺术作为一种美的实践和表达的本质和价值。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美的领域,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形式。美学研究不仅揭示了艺术的规律和原则,也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提供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5. 美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和发展个体的审美能力和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其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美学为审美教育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通过研究美的规律和原则,可以为审美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教学指导。审美教育旨在培养个体对美的敏感和理解能力,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美,同时也能对美进行批评和创造。 总结起来,美学专题是对美学领域中特定主题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美学、审美、美的标准、美学与艺术的关系以及美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等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美的感知和美的价值,从而提高我们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美学专题为人们提供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美的世界的机会,使我们更能够欣赏和理解艺术,提升生活的品质。

2022人教版高一美术鉴赏指南

2022人教版高一美术鉴赏指南 本指南旨在帮助高中一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美术作品,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通过学习本指南,学生将能够掌 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美术作品, 并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一章:美术鉴赏的基本概念 1.1 美术的定义与分类 美术是指利用视觉元素通过造型手段表达观念、情感和审美趣 味的一种艺术形式。美术可以分为绘画、雕塑、设计、建筑四大类,每种类别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 1.2 美术作品的价值 美术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是指作品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历史价值是指作品在历

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文化价值是指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思 想内涵;艺术价值是指作品的艺术技巧和创造力。 第二章:美术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2.1 观察与描述 观察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学生需要仔细观察作品的整体和局部,注意作品的形式、色彩、构图等方面。描述是对作品的直观表达, 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描述作品的特点和感受。 2.2 分析与解读 分析是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作品的风格、 技法、主题等方面。解读是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索,学生需 要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2.3 评价与反思

评价是对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判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评价作品的优劣。反思是对自己的鉴赏过程进行思考,学生可以总结自己的鉴赏经验和提高鉴赏能力。 第三章: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美术作品 3.1 古典美术 古典美术强调理性、秩序和美感,代表作品有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蒙娜丽莎》等。 3.2 现代美术 现代美术强调创新和自由表达,代表流派有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 3.3 当代美术 当代美术注重社会批判和观念表达,代表流派有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装置艺术作品《母子情深》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

【公开课】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课题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传统人物绘画表现形式的知识的学习提高审美感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绘画特点,领会传统人物画的以线造型、传神写照、俯仰自得和虚实相生意境。 过程与方法: 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展示内容之中。进行分析研究,更快地掌握鉴赏绘画作品的方法。并抓住神态,进行速写改创练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在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赏析与评述中,感受艺术作品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文化内涵,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加民族自豪感,夯实鉴赏基础,达成审美情感的升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传统人物画中的线条与传神的绘画特点及如何感受写形传神的绘画特点境界。 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的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传统人物绘画中艺术的特点及艺术表现形式。学情分析 3月 29日下发的《山东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将艺考重新拉回鉴赏课本之中,现阶段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既缺乏一个整体感受和认知,更缺乏对中国画的深入认识。也谈不上对作品的感受和分析,总之一句话,除了骨子里的遗传基因以外,其他基本都是空白。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课前准备 PPT课件制作、视频录制剪辑、动画形象创作绘制、范画绘制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一阶段:课堂导入以“中国传统花鸟画”为导入中国传统花鸟画发展:自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成为独立画科,五代开始成熟,两宋臻于巅峰。花鸟与人们的性情、气质相类,是中国人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重要艺术载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物抒情的表现方式 “濯濯如春月柳”“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借助花鸟来比喻人的气质引入课题:在绘画作品中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呢?学生进入到老师所 创设的情境中。努 力思考问题。激发 学生参与的兴趣, 引起学生的求知 欲。 导入环节中的 导语设计强调 花鸟画特征,是 托物言志的重 要载体。”此时 学生会思考“传 统花鸟画的特 征”是这样,那 么“传统人物画 的特征又是什 么呢?从而引 出课题和学习 内容 第二阶段:教学新授 (一)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分类中国传统人物画描根据教师讲解,初 步了解中国传统人 人物画分类为 学生深入学习

(完整版)艺术概论重点

1.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第二种,“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1)艺术起源于“模仿"。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2)艺术起源于“游戏”。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3)艺术起源于“表现”。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4)艺术起源于“巫术”.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5)艺术起源于“劳动”。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

艺术鉴赏的条件及鉴赏流程

艺术鉴赏的条件及鉴赏流程 艺术鉴赏包括对艺术品的鉴别和欣赏,艺术鉴赏是人们在接受艺术品的过程中,多艺术进行再创造,用人们复杂的心理如感觉、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在这复杂的作用下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同时使我们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活动。因此,艺术鉴赏并非被动的接受,也不是“画的真好”、“唱的真好”等简单的欣赏,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并且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在主体在鉴赏活动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同时也获得了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升华的心理满足,所以不得不承认艺术鉴赏是一种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复杂精神活动。 一、艺术鉴赏的基本条件 (一)主观条件 1.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鉴赏者的艺术素养包括对艺术作品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想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的一种特定类型的美,很明显,这种艺术素养是后天大量艺术实践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去训练出来和培养出来的,并且这种艺术素养在集体的艺术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和提高。 2.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鉴赏者需具备一定文化修养,也就是主体鉴赏者须有知识水平,只有了解艺术品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才能够对作品创作的意图有所了解与体会,也就不会导致对作品的创作意图不明白乃至形成误解和偏见。任何艺术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氛围中产生的,完全不了解 3.鉴赏者需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的短浅会给我们对作品的鉴赏增加很多障碍。对此鲁迅曾说;“但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既不能心心

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及精彩处,而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也经历了类似的时,这才了然起来。” (二)客观条件 1.艺术品有审美价值作为主体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这个对象来说,艺术品必须要有艺术上的魅力和审美上的内涵,审美价值越高的艺术品就越能唤起欣赏者的美感和兴趣。只有美妙的音乐才能唤起人们在情绪上的感动,诗词在赏析的过程中能“品尝出味道来”才是好的诗篇,普普通通的“声音”或“噪音”,根本无法给鉴赏者带来审美上的愉悦。 2.实际环境的条件的要求在生活的实际环境条件也可能会形成对欣赏活动的制约不如无法亲眼看见画家如何绘画或如何写作的,看不见他们的原作是怎么完成的等等。 (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就是说一件艺术品只有在欣赏的过程中才能作为真正的审美对象,而在这同时主体的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必须抱有一种不同于日常心态和趣味的审美心态和趣味,只有这样主体和客体这种关系才能真正地建立起审美关系。 二、艺术鉴赏的过程 (一)直觉感受 1.含义 鉴赏主体的感官是对艺术对象感想形式的直接把握,鉴赏活动中我们人的认识活动往往是由最简单也是最原始“感知”开始的,就像与陌生人的初次见面,会使人留下第一印象。欣赏艺术作品时所面对的艺术作品也会是通过形式的感知产生美或者不美的第一感觉,就如我们儿时读过的诗歌一样,那时我们并不能讲出内涵或什么事情来,领会不出它的涵义来,但是直觉得它美,读起来让我的精神上得到了一种新鲜

王宏建艺术概论第六章 艺术接受论(简答题)重点知识整理

王宏建艺术概论第六章艺术接受论(简答题)重点知识整理 1.简述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的关系。 【参考答案】 (1)联系:艺术批评与艺术鉴赏都属于广义的艺术接受,二者彼此联系,相互促进。 ①艺术鉴赏构成艺术批评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对艺术鉴赏审美感受的条理化和提炼、升华。艺术鉴赏活动的反复进行,不仅使艺术批评家的审美经验、艺术素养和艺术结构图示得以补充和丰富,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和培养;而且直接为艺术批评家提供了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评价的可靠而准确的感性材料。任何脱离了艺术鉴赏的艺术批评必然都是苍白空洞、缺乏说服力的。②反过来,艺术批评影响着艺术鉴赏的发展,它对艺术鉴赏起理论指导作用。如对于作品优劣的品评、是非的判定以及对各类艺术形象的鲜明态度和理性分析,都可以帮助艺术接受者提高鉴赏能力,引导接受者的鉴赏活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区别:①艺术批评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艺术鉴赏则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②艺术批评主要是调动理性,对艺术现象进行严密的分析、研究、推理、思考。艺术鉴赏则主要是依靠直觉、感知、体验、想象、情感等审美心理要素,丰富艺术作品的形象体系,拓展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③艺术批评要求客观,排除个人好恶。艺术鉴赏则允许接受者的主观偏爱。④艺术批评的目的是做出科学的、理性的评判。艺术鉴赏的目的则是生成审美效应,获得审美感受。⑤艺术批评的对象比较广泛,以艺术作品为主,同时还包括其他艺术现象,如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践、接受者的艺术鉴赏实践、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运动等。艺术鉴赏的对象比较单一,只是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 2.“召唤结构”所包含的层次有哪些? 【简析】 “召唤结构”所包含的层次有物质材料层、形式结构层、客体所指含义层、意义集合层,结合实例并对其进行简述。 【参考答案】 美术作品的“召唤结构”分为四层物质材料层,形式结构层,客体所指含义层,意义集合层。 第一,物质材料层。物质材料层的召唤性特征表现在它必须向接受者的视触等知觉转换。比如颜料必须向色彩转换,雕塑的材料必须向体量感等知觉转换。物质材料层对接受者审美知觉的依赖所具有的召唤性特征,只有与其他几个层面同时发生作用才有意义。 第二,形式结构层。不管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都存在着抽象的形式结构层。这个层面在美术作品中不仅表现为视觉形态,而且包含着肌理、笔墨、笔触趣味等内容。 第三,客体所指含义层。 第一个方面,召唤性结构首先体现在时间与运动方面。具象作品,特别是那些带有戏剧性、情节性的美术作品,由于只能表现时间过程中的一个瞬间,这样,这一瞬间的过去和未来则需要接受者在想象中创造和添补。如在《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作者选取的是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的那一瞬间,这前后的戏剧性情节,则只能由接受者通过对画面的理解和想象来完成了。 第二个方面,召唤性结构表现在人物的表情所具有的含义上。最著名的例子是《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它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的意味已经并还将激起接受者对它的含义进行猜测和体验的欲望。 第三个方面,表现在接受者对作品形象本身的补偿和完成上,在写实作品中,不管它是多么的接近对象,它总会在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偏离对象,这对于中国绘画艺术来说还是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