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结构第三课时

原子结构第三课时

原子结构第三课时
原子结构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规律。

2、了解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3、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和发射光谱。

4、了解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涵义。了解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基态和激发态涵义的学习,认识物质结构的规律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悟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能量最低规律、基态和激发态、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三、教学难点:能量最低规律、基态和激发态、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教学过程:

一、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

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三课时)主备人:顾海东

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当电子从较高能量的

时,将.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

跃迁到

量。

,变成原子。

原子的电子排布必须遵循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状态,

iT

结论: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可见光,如灯光、霓虹灯光、激光、烟火等都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2、光谱

光(辐射)是电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 ______________

时会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 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

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许多元素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如:

锂、氦、汞的发射光谱锂、氦、汞的吸收光谱

二、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

电子云轮廓图的形成:

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勺空间圈出来,即为电子云轮廓图,该轮廓图即为原子轨道。

2、原子轨道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轨道:电子的原子轨道是形的,越大,原子轨道的半

径____________ ,这是因为1s、2s、3s……电子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在离核的区域出现概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越来越向更大的空间扩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轨道:电子的原子轨道是____ 形的,每个P 能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原子轨道,

它们相互垂直,分别以P x、p y、p z为符号。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相等,

如2p x=2p y=2p z。而且,p电子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随 _________________ 增大而增大。

三、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图:

【思考】:观察下面原子序数为3-10的电子排布式,你能解释下列电子排布图吗?

II II HI I I I 壬」:町叩'T [^'5E0 囲阪EE

" " 0 "

LI&■0'

写出下列各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能级ns np nd nf

【课堂反馈】

1、 下列关于电子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的多少 B 、 小黑点密表示在该核外空间的电子数多

C 、 小黑点密表示在该核外空间的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概率大

D 、 通常用小黑点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2、 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该能级原子轨道数的二倍,其理论依据是 A 、构造原理

B 、泡利原理

3、 下列原子各电子层中电子数不合理的是 A 、2i Sc : K(2) L(8) M(8) N(3)

C 、32Ge : K(2) L(8) M(18) N(4) 4、下图是

锂、氦、汞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其中图

激发态时的光谱,图 __________________ 是原子由激发态转化为基态时的光谱。不同元素的

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不同,请在下图中用线段将同种元素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连 接。

电子数

2X () 2X () 2X () 2X ()

【分析】括号的所填数字的含义?前面的

2的含义?

电子的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转,自旋只有两种方向: 泡利原理: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 __________________ ,而且自旋方向

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原理

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

占据一个轨道,而

且自旋方向

,这个规则称为洪特规则。

()

D 、能量最低原理

C 、洪特规则

B 、24Cr : D 、29CU : K(2) L(8) M(13) N(1) K(2) L(8) M(18) N(1)

________________ 是原子由基态转化为

5、化合物YX 2、ZX 2中,X 、Y 、Z 的核电荷数小于18; X 原子最外能层的p 能级中有一个轨

Y 原子的最外层中P 能级的电子数等于前一能层电子总数, 且X 和丫具

【原子结构第三课时课外作业】

1、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 3的是

s 能级

B 、P 能级

C 、d 能级

D 、f 能级

1和图2分别表示1s 电子的概率分布和原子轨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中的每个小黑点表示 1个电子 图2表示1s 电子只能在球体内出现 图2表明1s 轨道呈圆形,有无数对称轴 图1中的小黑点表示某一时刻,电子在核外所处的位置

3、 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时,总是 A 、 优先单独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B 、 优先单独占据不同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反 C 、 自由配对,优先占据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D 、 自由配对,优先占据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反

4、 基态原子的4s 能级中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共有 A 、1种

B 、2种

C 、3种

道充填了 2个电子,

有相同的电子层; Z 与X 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回答下列问题:

⑴X 的电子排布式为 ,Y 的轨道表示式为 ⑵ZX 2的分子式是

,YX 2电子式是

⑶丫与Z 形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

,该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种类是

A 、 2、图 A 、

B 、

C 、

D 、

?

EI L

圍2

8种

?

?

D

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基态硅原子的是

D

6、人们常将在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自旋方向相反的

2个电子,称为 电子对”将在

同一原子轨道上运动的单个电子, 称为 朱成对电子”以下有关主族元素原子的 朱成

对电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核外电子数为奇数的基态原子,

B 、 核外电子数为偶数的基态原子,

C 、 核外电子数为偶数的基态原子,

D 、 核外电子数为奇数的基态原子,

rJTlTl 1

—JtITITI 1]

7、当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 SB

转变为

BS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碳原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

B 、 碳原子由激发态变为基态

C 、碳原子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

D 、

碳原子要向外界环境释放能量

8、 下列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原子核外的电子象云雾一样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故称电子云

B 、 s 能级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处在该轨道上的电子只能在球壳内运动

C 、 P 能级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随着能层的增加,

P 能级原子轨道也在增多

D 、 与s 电子原子轨道相同,P 电子原子轨道的平均半径随能层的增大而增大 9、 下列关于能层与能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原子核外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

2n 2

B 、 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 s 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该能层序数

C 、 同是s 能级,在不同的能层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不相同的

D 、 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

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同。

10、 4p 能级只填充一半电子的原子,其原子序数是 A 、 15

B 、 33

C 、 35

11、 下列图象中所发生的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

BB? 囤EM El

叵I EES 區EOT El

El

□ rrrrm Qjiuiwni

其原子轨道中一定含有 其原子轨道中一定不含 其原子轨道中可能含有 其原子轨道中可能不含

朱成对电子 朱成对电子 朱成对电子 朱成对电子

D 、51

13、按照下列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特征判断元素,并回答问题。 A 的原子中只有一个能层且只含

1个电子;B 的原子3p 轨道上得到1个电子后不能再

容纳外来电子;C 的原子的2p 轨道上有1个电子的自旋方向与其它电子的自旋方向相 反;D 的原子第三能层上有 8个电子,第四能层上只有 1个电子;E 原子的外围电子排 布为 3s 2

3p 6

o ⑴写出由A 、B 、C 、D 中的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至少写出

⑵写出用上述元素组成的物质制得 A 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至少写出 2个):

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B —

的离子,通常所用的试是

12、⑴以下是一些原子的 2p 能级和3d 能级中电子排布的情况。试判断, 不相容原理,哪些违反了洪特规则。

哪些违反了泡利

t t t J Jt

违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有

⑵下列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中,那一种状态的能量较低?试说明理由。 ①氮原子:

,违反洪特规则的有

Jt

—2p

2s

■ 2p

②钠原子:A '3s 1

B '3P 1

铬原子:A > 3d 5

4s 1

B 、3d 4

4s 2

13、下面是s 能级P 能级的原子轨道图,试回答问题:

⑴s 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___________ 形,每个s 能级有

个原子轨道;p 电子的原子轨道

.形,每个P 能级有

个原子轨道。

⑵s 电子原子轨道、P 电子原子轨道的半径与

有关,其关系是

5 个):

⑶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D +的离子,可通过

反应来实现;

⑷写出E 的元素符号

,要证明太阳上是否含有 E 元素,可采用

的方法是

14、下图是N 、0、F 三种元素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N 、0、F 形成氢化物的分子组成,与上述基态原子内的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⑵画出C 原子基态原子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

⑶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对基态 C 原子形成CH 4分子的微观过程提出合理的猜想。

、四种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结构信息如下表,请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⑴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写出A 原子的电子

排布式

⑵写出C 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⑶D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空间构型为

⑷A 、B 两元素非金属性较强的是(写元素符号) 个实验事实

A 与C 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 溶液的pH

7(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写出能证明这一结论的一

原子结构的模型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喷香水】教师喷香水,问:你们闻到了什么? 【生答】……(香水的香味) 【师问】为什么会有香味呢? 【个别回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引分子】说明香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个别回答】分子。 【师再问】那么,水呢? 【个别回答】水分子。 【引原子】对,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 【猜测】原子。 【设问】很好,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你们认为原子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喷香水,引出分子,继而再引出原子,让学生猜测原子是怎样的?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原子的结构模型作了一定的铺垫。) 【猜测】……(若生不会,师引导:你们觉得分子小不小?生:很小。师:那原子呢?生:很小。师:所以,原子很小。) 【师引导】大家再摸一下课桌,会触电吗? 【生答】不会。 【解释】桌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说明原子是不带电。 【设问】原子还有什么结构特点呢? 【板书】课题:2.3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1) 活动2【讲授】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1)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 【多媒体】其实,科学家研究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直到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科学原子论。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分布均匀的,实心的、坚硬的实心球。所以道尔顿提出了实心球模型。 【板书】1803 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 【多媒体】实心球模型(这就是原子的实心球模型) (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 【过渡】但是,到了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原子能放出电子,这说明了什么? 【生猜测】……(原子里面有电子)。 【设问】经实验测定,电子是带负电的,而整个原子是不带电的,是显电中性的。那你认为原子里面还有什么物质呢? 【生猜测】……(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画模型】推测的很正确!那你们觉得电子和带正电的物质在原子中是如何分布的呢?现在,请把你们认为的分布情况,画在活动单的任务一中。大家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表示电子和带正电的物质。 【模型展示】幻灯机展示:学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图,并让学生介绍自己画的模型。再让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模型,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科学发现的艰难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尊重科学的情感,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测能力,敢于表达自己的猜想。将学生画好的模型进行展示、介绍,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评价,改变老师单一评价的模式,更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结】汤姆生提出了“西瓜式”的原子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里面。 【板书】1897 汤姆生的西瓜模型 (3)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主备人:冯兴洲编制时间:9 月22日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情感目标: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学习重点、难点】:认识原子的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 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 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景再现】:贰佰多年前,道尔顿提出,当时人们很是认同他的说 法;时光飞逝,到了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带电的;他认为原子虽小但仍然可分,并提出了“西瓜学说”,西瓜子好比,瓜肉好比;日月如梭,1911年卢瑟福通过实验否定了汤姆森的说法,那么他认为原子是什么样的呢?[引导探究]:用投影出示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提出新问题: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1、大多数a粒子能穿过金簿而不改变原来的方向,这说明 2、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这说明 3、极个别的又被反弹回来,说明 [活动探究]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44页,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交流讨论]: 1:原子是由和两个部分构成。 2:原子核是由和两个部分构成。 3:原子是由、、三种微粒构成的。 4:其中带正电的有;带负电的有;不带电的有。 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成,但它并不显电性,我的理由是……【交流讨论】:根据原子中各种微粒的带电情况,“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有何数量关系? [课堂小结]:小组交流“学完本节课你应该知道什么? 【课堂检测】 1、a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 A.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B.原子内部大部分是空的 C.电子是原子的构成部分 D.原子中的正电荷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2、关于卢瑟福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 B.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很小的核内 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内

化学鲁科选修三同步练习:1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第1课时 含答案

自我小测 夯基达标 1在物质结构研究的历史上,首先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的是() A.汤姆逊B.卢瑟福 C.道尔顿D.玻尔 2玻尔理论不能解释() A.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B.在一给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的核外电子不辐射能量 C.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i)跃迁到另一个轨道(能量为Ej)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且该能量与两个轨道的能量差有关 D.有外加磁场时氢原子光谱增加多条谱线 3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B.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C.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D.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4首次将量子化概念应用到原子结构,并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B.门捷列夫 C.波尔D.卢瑟福 5现在,科学家研究发现,质子和中子里面还有更小的微粒夸克,夸克是基本微粒不可分。目前普遍认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称为u夸克和d夸克的两类夸克组成。u夸克带电量为2/3e,d夸克带电量为-1/3e,e为基元电荷。下列论断可能正确的是() A.质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B.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 C.质子由1个u夸克和2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D.质子由2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中子由1个u夸克和1个d夸克组成 6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第一次认识到氢原子光谱是氢原子的电子跃迁产生的。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一个很大的成就是() A.证明了原子核外电子在圆形轨道上运动 B.提出了原子核是可以进一步细分的 C.解决了氢原子光谱和原子能级之间的关系 D.应用了量子力学理论中的概念和方法 7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基态时比较稳定 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8正电子、负质子等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9日光等白光经棱镜折射后产生的是______光谱。原子光谱则与之不同,它是由不连续特征谱线组成的,称为______光谱。 根据原子光谱谱线分析结果,可以得到的认识是原子轨道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这种情况又称为原子的能量是______化的。 能力提升 10.请你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化学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几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条恐龙体内的某个原子可能在你的身体里 B.用斧头将木块一劈为二,在这个过程中个别原子恰好分成更小微粒 C.一定条件下,金属钠可以成为绝缘体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核心素养】 从原子结构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中,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实验等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的结构; 2.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的结构 【教学方法】自学探究,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结构的发现 2知道原子的结构 【情境导入】 1945年7月16日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

呢? 二.自主探究:了解原子的结构 问题1:从资料上看原子结构的发现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阶段的核心观点和探究方法。

过渡:那么科学发展到今天,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原子结构的呢? 【阅读】教材第5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描述原子的构成,充分想象原子的空间结构。 原子的构成 厂| 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 ) 原子三(带—电)[ _________ (不带电) (____) L_________ (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___ ) 2 .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归纳:原子中 核电荷数= __________ 数= _________ 数 3.小组合作: 根据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找出哪些规律? 思考讨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资料上的几位科学家的原子结构理论有哪些不足?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 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1.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了解典型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 .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过程 方法1.通过想象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通过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Nacl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1.通过张青莲教授的史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结构特点,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原子的构成,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节课要继续想象并探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教师讲述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问题1】根据内容描述,画出原子的构成。 运用教材图3-9,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原子的构成”有关知识。讨论,并在教师引导下画出原子的构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旧知,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问题2】根据论文描述,你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引入新课】那么原子核外的电子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一起看看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学生猜想,并发表意见:围绕一个中心运动,不会离开原子; 好像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运动速度特别快……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 环节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阅读】阅读教材P54第1-2自然段和图3-10,并提炼出核心内容。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讲解】 原子核与原子的相对大小关系。 以氧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为例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并讲解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层的划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基本规则。倾听,理解:原子核很小,居于原子中心;电子在一个很大的空间作高速运动。 倾听,理解核心内容:能量较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较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从里到外,依次记作层、第二层……第七层,分别用、L、、N、o、P、Q七个符号表示。倾听,理解,记录。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 【讲述】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的表示核外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要点详解 知识点1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1.汤姆生的模型(又叫西瓜模型)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呈电中性的,即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因此,他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有人形象地把该模型称为“枣糕模型”或“西瓜模型”。2.卢瑟福的模型(又叫行星模型)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甚至有极个别的α粒子被(如图所示)。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3.玻尔的分层模型 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如图所示)。 4.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由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例1 (绍兴中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玻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知识点2 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的构成 (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和中子构成的。 (2)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 (1)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如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则氧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故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其核外电子数也为8。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如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而中子数为12,两者并不相等;而普通氧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8,两者相等。 (3)原子核内一定有质子,但不一定有。如普通氢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而没有中子。 3.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比较 (1)原子的构成及各微粒的质量: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3 .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教案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3、了解离子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想象和描述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习了第二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与原子构成。形成了原子结构理论的知识体系,本节之所以放在第三章讲述,目的为了分散知识难点,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通过对前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前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以及化合价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本节课的内容抽象,学生难理解,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讲述原子结构理论,所以本节课知识只要求学生达到了了解的水平即可。 教法建议 本节课文谈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空间运动的呢?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教师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在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中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表象的形成。我们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描述,让学生明确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是没有固定轨道的。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运动的,核外电子根据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的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电子层。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例如:圆圈内填入+8,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弧线就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设想是球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同时还要简要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即: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低的电子先排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中,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当电子将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离核稍远的电子层。 通过对前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进行对比观察,找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核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介绍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氮原子的最外层为2个电子),为相对稳定的结构,不易失电子,也不易得电子。所以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他们原子结构联系到了一起。通过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并与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元素相比较得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少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所以,金属元素原子与非金属元素

3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 学案 2

-2 原子的构成 【我思我学】 1、想一想:①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定义的?它和原子的质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②核外电子的运动具有什么特征?不同电子层是怎样形成的呢? ③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和核内质子数有什么关系? 2、试一试:①若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2.657×10-26千克,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 1.993×10-26千克,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②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的总和。H2的相对分子质 量为,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③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④氢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氢的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中子 B、氢原子必然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C、氢原子核内必然有一个电子 D、氢原子中必须有一个电子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掌握相关计算。 2、知道:离子与原子之间是通过得失电子相互转化的,并注意电荷数与得失电子数的关系。能以食盐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3、学会:离子符号书写方法,并记住下列离子符号(H+、OH-、Cl-、Na+、Ca2+、Mg2+、SO42-、CO32-)。 二、方法指引: 1、你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吗?如何应用呢?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一”符号为“1”,通常省略不写。由于在原子的结构中,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约相等,而电子的质量很小,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可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约等于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近似等于碳12原子质量的1/12,则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为1。故根据原子相对质量的定义可得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因为任何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12的原子质量的相比较可得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即: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3)能用n、ι、m、ms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知道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5)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形状,能正确书写能级符号及原子轨道符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介绍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就要认真作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四个量子数及有关量子限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3、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难点】1、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第1课时 【自主预习提纲】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 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为______

14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14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2课时)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编写王飞胡玉东审 校 张家文 1、离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3)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Ca2+、Al3+等 阴离子:Cl-、S2-等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Mg2+ 中“ 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5)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构成物质的粒子 ①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②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H2、O2、N2、Cl2)) ③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 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3、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3)、注意:A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B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思考: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质子数相同的离子和原子属于同种元素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Ca2+中“2”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个镁离子如何写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案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学习重难点】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有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但原子 。由此可得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二、自主学习指导:知识点一:原子的结构 1、英国科学家________发现了________,他意识到,________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著名物理学家________提出了原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的,________在________外一个“很大”的空间里运动。 2、原子核的体积比原子的体积________,既是这样原子核仍是可以再分的。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因此原子核带________,其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________。不同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________,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 3、原子(不显电性) 思考: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知识点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分类 有的物质是由____微粒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__________微粒构成的。注意分子、原子在图示上的区别。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 氢气 氧气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带____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荷) ______(______电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荷)

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高中化学 第3单元 课时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 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

2.3原子的构成 第一课时 学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2.3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形成化学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严 禁的科学态度。 3、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所代表的意义。 课前巩固: 1、以水为例说出一条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各举一个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例子? 3、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自主学习: 一、原子结构发现历程 1、道尔顿的原子模型,汤姆森发现原子中有更小的粒子,是_______其原子模型图为。 现象结论 ①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 运动方向 ②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α粒子被弹了回来 1、 (1)原子是由和构成的。 (2)在原子中质量最小的微粒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2、查课本p38,完成下图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碳7 碳8 氧8 8 钠11 11

铁26 26 30 发现规律: (1)核电荷数= (2)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3)氢原子中子; (4)不同类的原子的不同;(5)质子数不一定等于。 练习: 1、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 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2、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与原子的() A.质子数 B.中子数 C.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D.质子数和中子数 3、铈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4 B.58 C.82 D.140 三、核外电子的运动 1·、氮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①圆圈表示、圆圈内的数字表示②弧线表示,氮原子有个电子层; 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氮原子最外层有个电子;④第一层上电子的能量比第二层电子的能量。 2、右图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质子数为,有个电子层, 核外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为。 3、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 第一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第二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最外层不超过个。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个,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或多于个,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个。 课堂检测: 1、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中,找到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名称,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直接构成纯净物的有。 (2)、带正电荷的粒子有。 (3)、带负电荷的粒子有。 (4)、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5)、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有。 2、下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完成填空: X = ,a= ,b= ,该原子的质子数为,其原子符号 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 教学方法 示范讲解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

【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 [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行星围绕 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现在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离核越近能量越低。最外层 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讲解]展示PPT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进行分析讲解。 【过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请看图3-11 【讲解】小圈及小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 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过渡]我们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在一定的轨道中绕着原子核运动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几种特殊元素的原子结构。看看他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板书]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同学都知道哪些稀有气体元素呀? [回答]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 [鼓励]很好,回答正确。 [过渡]通过PPT展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 [提问]从刚刚我们看到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同学们觉得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分组讨论,并点名个别同学起来回答。 [讲解]稀有气体元素电子结构的特点是:最外层电子数8个(氦2个)达到稳定状态。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 导学案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 导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认识原子中存在的一些等量关系。 3.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通过原子构成的认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自主预习: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但它们不是一个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和核外带的构成的。 2.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和两种粒子构成。 3.由于原子核内的质子带一个单位,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所带正电荷数(即)与核外的相等,所以原子。 【尝试挑战】 4.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C.原子中电子质量很小 D.原子不带电是因为原子中不存在带电的微粒 课堂导学 【导学探究】 探究一原子的构成

探究指导: 1. 原子是由居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两者所带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中性。 2. 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的体积极小,核外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原子核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的质量相对小得多。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例题1: 分析下表: 可总结出的规律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答案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寻找共同点(普遍规律)和递变性。要求注意审清各个栏目间的内在联系,逐一寻找有价值的结论。 答案: (1)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2)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不同;(4)产工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只要合理任填3个即可) 规律总结: (1)不同的原子,原子核所带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同种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2)在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同;有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如通常所说的氢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跟踪训练】: 1.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核的质量大,体积也大 B.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中子数也一定相同 C.虽然原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中,但其内部的粒子并不运动 D.虽然质子和电子都带电,但整个原子却不显电性 2.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2)构成分子的微粒_______; (3)构成原子的微粒_____;(4)带负电荷的粒子___; (5)显中性的粒子____;(6)质量最小的微粒______。 3.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对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原子学说中,包括以下三个论点: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化学性质和质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同种元素的原子内部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一定相同的中子数。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你认为道尔顿的三个论断中,不确切的是(填序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第1节第1课时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学案鲁科版

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内容。2.知道基态、激发态和原子光谱等概念,认识原子光谱分析的应用。 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阅读教材,将下列各原子结构模型的名称及相关科学家的名字填入表中: 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卢瑟福因此被誉为“原子之父”。 [归纳总结] 1.由于道尔顿最早提出了原子论,合理地解释了当时的一些化学现象和规律,给化学奠定了唯物主义理论基石,所以道尔顿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是逐步深入的。虽然很多科学家得到了一些错误的结论,但对当时发现真相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能利用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来拍摄表示原子图像的照片并且能在晶体硅表面上用探针对原子进行“搬迁”。 [活学活用] 1.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假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不断深入、发展,并通过实验事实不断地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下列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将原子看作实心球,故不能解释任何问题 B .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原子中的正负粒子是可以稳定共存的 C .卢瑟福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指出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

积的关系 D .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引入了量子化的概念,能够成功解释所有的原子光谱 答案 C 解析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故A 选项是错误的;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正负电荷的共存问题,但同时认为在这样微小的距离上有着极大的作用力,存在着电子会被拉进去并会碰撞在带正电的核心上这样的问题,故B 选项是错误的;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核式原子结构模型,散射实验的结果能够分析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质量关系、电性关系及占有体积的关系,故C 选项是正确的;玻尔电子分层排布原子结构模型只引入了一个量子化的概念,只能够解释氢原子光谱,而不能解释比较复杂的原子光谱,故D 选项是错误的。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包含下列三个论点: 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的观点考虑,你认为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②③ 解析 根据现代物质结构的观点可知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因此可以再分;由于存在同位素,因此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原子也会因中子数不同而导致其质量和物理性质不同,但其化学性质相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中大部分为空隙,电子在核外作 高速运动。 二 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若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能量较高轨道成为激发态原子。 (2)原子基态与激发态相互转化间的能量变化 基态原子 吸收能量释放能量激发态原子 2.光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的许多可见光(如灯光、霓虹灯光、激光)和节日燃放的焰火等都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1)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则可确立某种元素的原子,这些光谱总称原子光谱。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谱学分析。 (2)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是由于氢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 课题2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一原子的构成 教材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初三化学(上)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原子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探究原子的构成和学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知识。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策略分析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还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①PPT课件 ②原子放大结构模型(或图片) ③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PPT出示】: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话“一尺之椎,日去其半,万世不竭” 【设问】:这段文字的意思?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过渡】这句话告诉我们“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如果能:那么我们想象的原子是什么样子的? 【思考】: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分子还可以分成原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古代哲学来认识自然科学,认识哲学和自然科学相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