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3.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前知识积累】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呢?

【情境导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10.16新疆罗布泊),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53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3-8,3-9

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教师讲解】: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构成

(带1个单位 )

1.

原子 (不带电)

———

(带1个单位 )

2.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数

【分析思考】分析教材第53页表3—1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所占体积如何?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阅读】教材第56页的相关内容,表3-2。 表 1.结合表1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右表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

【交流讨论】 表2

1.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

2.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

3.分析表2,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课堂小结】1.概念:以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2.表达式

Ar= ————————————

3.与构成原子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又因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相比较,所以相对原子质量≈ +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我的收获】

三、自我测评(1-5为必做,6为选做,7为思考)

1.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B.原子的类别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所决定的

C.原子中不存在带电微粒,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

2.碳和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12和24,则碳和镁的原子质量之比为( )

A.12:1

B.2:12

C.2:1

D.1:2

3. 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和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1 B.3 C.4 D. 7

4. 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5. 我国已于2007年发射绕月飞行的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人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He-3”,解决地球能源危机。已知“C-13”是指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含有 ( )

A、3个质子,没有中子

B、2个质子,1个中子

C、1个质子,2个中子

D、3个中子,没有质子

6.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选择填空: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4)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5)带正电的粒子是;(6)带负电的粒子是;

(7)不带电的粒子是;(8)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粒子是;

(9)质量最小的的是;(10)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

7.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a粒子轰击金箔,发现: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a粒子被弹了回来。

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现象①:;

(2)现象②:;

(3)现象③:。

【作业布置】课本P57-58 3、4、5、6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离子

九年级理化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月日(星期) 课题离子 重 点难 点 学习水平 (√) 课型新授课总计 2 课时第1 课时识 记 理 解 运 用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与元 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 学生活 动 个性化 修改 一、创景激趣、明确目标(2—3分钟) 提问:1、你对电子有何认识? 2、你对电子还想了解什么? 问题: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运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 验证:从课本上寻找资料 二、自主初探、合作释疑(15—25分钟) 讲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距离:由近远 能量高低:由低高 出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你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能看出什么?(即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了什么知识?) 说明: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简洁、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 观察:课本图3-16,思考 猜想 阅读 阅读课文并分析 看图分析 合作释疑

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找一找: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这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什么特点? 你知道:稀有气体为什么曾经叫惰性气体?这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是否有关系? 你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哪一部分有关? 小结: 元素的类别最外层 电子数 是 金属<4 非金属≥4 稀有气体=4 相互转化关系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三、练习反馈、拓展思维(5—10分钟) 1.美国铱星公司(已破产)原计划发射77颗卫星,以实现全球卫星通讯,其要发射 的数目恰好与铱元素(Ir)的原子核外电子数目相等。下列关于铱元素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 A、铱原子的质子数为70 B、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7 C、铱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7 D、铱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2.图1是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钠原子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质子数是11 B.最外层电子数为1 C.核外有3个电子层D.核外电子总数为10 3.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4.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 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中子数为145 B.核外电子数为94 C.质子数为94 D.核电荷数为239 四、总结反思、发展能力(3—5分钟) 下面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知识梳理一下,看看你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印象最深?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的说出来。归纳小结 练习巩固,强化重点,理解内化所学知识 思考,自我小结 教学 反思 图1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学案

商水练集二中王雪洁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 3.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知识点一原子的内部结构】 二、自学指导(一) 1 自学内容:【阅读】课本第53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3-8,3-9 2自学方法:先独立阅读思考,再相互描述。 3自学时间:2分钟 4自学要求:(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 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 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三【学生自学】(一) 1 学生按要求看书,教师巡视,确保每位学生学得紧张高效。 2 检查自学效果 四自学检测练习(一) (分别找好、中、差三层次的学生演板,其余分小组完成) (带1个单位) 1.原子(不带电) ——— (带1个单位) 2. 原子中:核电荷数= 数= 数 五点评讲解(一) 1 展示演板内容,再找学生更正。 2 各小组互相检查,做对的学生给做错的学生讲解。 3(教师讲解)原子并不是实心的球体,它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六要点归纳(一) (教师归纳) 1.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 3.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原子结构 教案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原子核的构成及基本微粒;初素原子百分比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元素原子量、元素的近似原子量与同位素原子量、原子质帚数之间关系的对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体积、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木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科学方法:认识微观世界的基本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质量数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导:相关知识的回顾 一、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二、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 三、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 四、原子的特点 1.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体积小 3.原子质量小 学:教材研读提示 1.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曾引起很大的轰动,因而他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他的学说中有下 述两个观点: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你认为上述两个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由

2.阅读教材表5-1归纳,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数量上有何关系?各自起何作用?为什么说质 量数可以近似地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是否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试举反例。 探: 结:知识优化 1.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 的几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万分之一,但集中了几乎整个原子的质量,核外一个电子的质量只有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质量的1/1836,它绕核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 2.质量数 (1)含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L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用符号A表 示:中子数用符号N表示;质子数用符号Z表示。 (2)公式: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 (3)理解:质量数是一个整数,质量数是原子相对质量近似值 3.元素的四角和上标号码的意义 A-b n- Z m 说明:质子数:Z 质量数:A 电荷数:n个单位的正电荷或n个单位的负电荷或不带电原子数:m化合价:+b价或一b价或O价 4.原子内各种关系 (I)质量间的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 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 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 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 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板书本节 课的课题) 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 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 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 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 倾听,了解了历史上 “枣糕(西瓜)模型”: 通过汤姆森发现电 子,并提出新的原子结构 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 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科学 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

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述】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播放实验的视频】 观看视频,交流观察 到的现象:①大多数α粒 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 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 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 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 被反弹回来。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现象,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呢? 思考、讨论、交流。得出: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 动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 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 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α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 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由此得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 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能力。 【讲述】卢瑟福认为,带正电荷的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沿 着不同轨道运转。 【投影】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倾听,理解。 培养学生建立将微 观问题模型化的科学研 究方法。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备考原子形成的初步科学知识,并使学生懂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控形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介绍核外电子轨域的初步科学知识,能画出来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并使学生重新认识物质的结构同意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回答同学们,我这儿存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关上,恳请大家讲出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可以相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 新物质?举例说明. [鼓励学生根据前面研习过的科学知识去展开分析,如H2与F2在热暗处就能够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快速反应分解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 UX21LI2467E;再例如稀有气体等等……] 〖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 往来”呢? 然则其究竟,必须掀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为重新认识原子的'结构.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回答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识.恳请大家讲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哪些? 它们怎样形成原子的? 〖思考 〖结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形成了原子的 原子核,居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搞高速运动. 〖板书一、原子结构 〖思索恳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科学知识,融合下表中,去认识一下形成原子 的粒子及其性质. 〖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形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拎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作者: ————————————————————————————————日期: ?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给大家演绎本节课: 【一】教材、学情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中学生对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已由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本节将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部分性质。这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同时,原子结构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结构。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一、预习自学探究新知 (一)原子的构成 1、阅读课本 53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 53 页图 3-9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问题二: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精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 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

【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其实,科学家们对原子的认识与探索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投影】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第一次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建立了实心球型原子模型;之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建立了枣糕型原子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到了近代,在20世纪20年代,根据量子力学形成的电子云模型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过渡】虽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是原子也是由其它粒子构成的。人类探索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头发里的原子世界。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投影】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讲解】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如果将一个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一只蚂蚁。【提问】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 【讲解】在原子核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板书】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案设计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插图和表格的观察,培养数据分析水平。 2.学会使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使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方法减少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是持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家在科研中不懈追求的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间的关系;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习难点】 1.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过相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关于分子和原子,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与它们相关的哪些知识? 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相关分子和原子的问题,可见大家有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搞清楚这些 问题,在本课题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二、预习导学 阅读P 53~P 57教材的内容及相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的结构和电性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请以钠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的数目分别是多少? 3.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的运动离核近,电子的能量????;核外电子的运动离核远, 电子的能量????。 4.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 种现象叫做?????????????。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 一个质子带????????????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 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 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 跟地球相比。 【展示图片】 【设疑】原子究竟能否再分? (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是什么? 【展示】原子发展的历程

早在公元前5—4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爵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各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 1803年,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道尔顿认为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和位置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不同. 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原子的模型为枣糕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离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即: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展示】构成原子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 【分组讨论】观察表格,思考下列问题 1、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吗? 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 3、不同种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 4、大家还能发现那些规律? 【教师小结并板书】 【课堂练习】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 隆回九龙学校罗安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 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 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导学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1.能说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及带电情况。 2.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会认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一、原子的构成 1.由于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但结构上原子是可以(填“可以”或“不可以”)再分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中子不显电性。 2.由于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荷,所以原子核带正电,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3.仔细观察图3-9,可以发现原子核很小,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4.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最少有1层,最多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不超过2个)。 5.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一、原子的构成 1.分析讨论课本P53表3-1,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①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②原子一定有质子、电子,但不一定有中子(氢原子没有中子); ③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④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

2.你能总结出原子的结构吗? 原子 二、探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仔细观察课本P54图3-12“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再独自完成氢(H)、碳(C)、氮(N)、氧(O)、氟(F)、氖(Ne)、钠(Na)、镁(Mg)、铝(Al)、硫(S)、氯(Cl)、钾(K)、钙(C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相互检查纠错并讨论氧(O)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见《导学测评》P15

3.2 原子的结构 说课稿-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法与学法、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今后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本课题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学情分析 由于对上课的班级不熟悉,我准备两套方案。基础稍微好点我进行拓展训练,基础稍微差的班级我着重讲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归纳信息能力。而这节课也是学生学习化学遇到的第一难关。为了突破这个难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题的知识,我确定以下的学习目标。 三、说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的构成; 2.掌握原子电性、电量、数量的关系。 3.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四、说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原子的构成。 学习难点:原子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与学法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抛出问题---大胆猜测----科学验证---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是通过多媒体演示,构建原子的结构模型,通过图表分析,

揭示原子间各微粒之间的关系。通过问-答-问-答等方式,层层推进,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六、说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原子的构成 1.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发视频引入,激发探究原子内部结构的欲望。 2.设计问题:(1)请用一个字概括原子:小,是不是最小?进行大胆的质疑,引出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探究原子结构的过程。 3.分小组讨论:如果你当时在实验现场,请根据实验现象你会做出哪些合理的解释? 4.根据讨论学生总结原子的结构,以图示、文字等方式描述出来。 活动二:原子间微粒的关系 1.利用课本P53表3-1,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讨论,然后分别请代表进行总结规律。 2.合作交流,总结原子中的数量关系。 3.进一步解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活动三:原子结构的研究之路 激起同学们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也给这节课留个悬念(夸克),给同学们一种想要继续探究的动力。 活动四:课堂练习 通过预设的问题,检测这节课的所学知识,对症下药,然后进行灵活的运用。活动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总结,对这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说板书设计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3、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学生分析: 学生在第三单元课题1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性质,在物理课上,也学习了“电荷”概念,但总的来说,微观的知识非常有限,但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 再分吗? 一、知道原子的结构 【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 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 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 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 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 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 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 展史

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 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 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 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 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 息? 【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 况。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外电子 数 质子数中子数 氢101 碳666 氧888 钠111211 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 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 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 交流展示 观察分析回答 1:质子数=核外电子 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 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 够有中子 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 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 的电荷数量相等,电 性相反,因此,原子 不显电性。 培养学生的对数字的观察 能力,以及对数字的分析 能力。 给出碳元素氧元素两种 名称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 析,来归纳总结原子不显 电性的原因,从而来培养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启发思维,增强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什么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 人们认识原子的过程:曲折、漫长 二、探究新知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1903年汤姆生发现电子。 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再分。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1.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 2.电子带电吗?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 3.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叫做核电荷数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几种原子的构成 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发现: 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分别相等。 3.有的原子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等。 4.不同原子核外电子数不同。 5.不同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6.所有原子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在核外分层排布 电子层 1 2 3 4 5 6 7 离 核:近 远 能 量 :低 高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电子先排满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再排能量稍高的电子层。依此类推。 ②每一层最多容纳2n 2个电子。 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

精品初中化学 3.2《原子的结构》学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常见原子的原子构成;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得出质子数与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关系,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前预习】 1.回忆分子、原子概念,找出它们的本质区别。 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 【情境导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自主探究】 知识点1:原子的构成 【阅读】课本“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对应图片。 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分析思考】分析教材“原子的构成”表“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与质量”及表“几种原子的构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交流讨论】你对原子的结构了解多少? 【阅读】课本对应内容,体会原子的体积之小。 知识点2: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表1 1.结合表1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表1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交流讨论】 1.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 2.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 3.分析表2,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表2 【交流讨论】同桌互相提问,从附录中查出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