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鲁教版

2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二、原子中的电子

1、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后反思由于化学微观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本节课尝试用生动幽默的描述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效果较好

+8 2 6

教 学 过 程:

[回忆导入]同学们在物理上已经知道了原子的结构,请你说出原子的结构

[设置目的]学生已有相关的原子结构知识,但对原子内部微粒所带的电性还不是很了解,着重讲解这部分。

[问题]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学生]因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化学史]原子结构发现史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引导](1)如果原子是像道尔顿所说的实心球,大部分α粒子可能穿过吗? (2)α粒子带正电,偏转说明了什么问题? (3)如果原子核质量很小,α粒子能被弹回来吗?

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

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质子(一个质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不显电性)

[结论](1)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间

(2)原子内又带正电的物质

(3)原子核质量很大,体积却很小

[设置目的]化学史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讨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解]二、原子中的电子(以讲解为主)

1、原子结构示意图

介绍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含义

2、排布规则

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

第N层最多排2N2个电子

3、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与元素分类性质的关系

元素类别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性质结论

金属元素<4e 易失电子

性质活泼容易发

生化学反应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它的化学性质,是由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非金属元素≥4e 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8e 不易得失电子稳定

结论:具有相同最外层电子数的元素原子,具备相似的化学性质。

4、离子

(1)离子的形成

钠原子(Na)钠离子(Na+)

+8 2 6

失去一个电子→

氯离子(Cl ) 氯离子(Cl -

得到一个电子→

(2)原子与离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阴离子

阳离子

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电性 不显电性 负电性 正电性 符号举例 Na Cl

Na +

Cl -

相互转化

+17 2 8 7

+17

2 8 8

给氯一个

e →

练习作业1.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A. 原子

B. 分子

C. 质子

D. 电子

2. 原子是()

A.不可分割的实心球

B.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的粒

C.带电的粒子

D.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3. 原子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A. 质子、中子、电子

B. 质子、中子

C. 中子、电子

D. 质子、电子

4. 下列不显电性的一组粒子是()

A.原子核、原子、分子

B.质子、中子、电子 C中子、电子、原子 D中子、分子、原子

5. 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不显电性,说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B. 同种原子内的质子数相同

C. 含有相同中子数的原子,一定是同一种的原子

D.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6. 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微粒中,选择合适的答案填在空格上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

(3)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

(4)带正电荷的粒子有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案:原子的构成

2.3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知识解读】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原子的结构: 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③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如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④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 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 叫氕pi ē、氘d āo 、氚chu ān 其结构如图: ⑤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⑥原子里含有带电微粒,但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它们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恰好完全中和。 ⑦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⑧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 【知识解读】 1、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 2、8、8。 2、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3、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4、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三.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为1,通常省 略不写。)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案: 原子的构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 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 3.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的内容,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被电子占据,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是一个空心球体。 1.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分子带电吗?物质呢? 2.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课本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从表中纵向、横向、普遍性、特殊性等方面寻找)?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量时只计算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构成指数: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2)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3)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

(4)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4.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1.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2)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原子、分子。 (3)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 质子、中子。 (4)带正电的粒子是:质子、原子核。 (5)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 (6)不带电的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子。 2.某原子中共有82个粒子,其中30个粒子不带电,则它的核外电子数是( A ) A.26 B.30 C.52 D.56 3.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所占体积很小;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③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④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⑤原子核具有很高的密度; ⑥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其中正确的是( C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 4.为形象地展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制作了一些模型,表示相应的微观粒子。其中表示水分解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 C )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所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可决定元素的类别以及金属性、非金属性等性质。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5)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点: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 [设问]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结论]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不带电中心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 粒子种类 电性 质量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1.672 6×10-27 kg 中子 不带电 1.674 9×10-27 kg 电子 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 863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镁 12 12 12 24 氯 17 18 17 35 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鲁教版化学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罗村中学孙博 2010.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化学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这一节中介绍了原子的结构.这些知识和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入门知识。由于涉及到微观、抽象的概念和知识,所以许多学生存在认知困难。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一节《水的天然循环》和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之后进行学习的。在第一节中课本渗透地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试图引导学生从微观考虑解释宏观现象。在第二节中,通过水的分解与合成,让学生意识到了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本书试图通过第三节让学生认识原子的构成。应该说教材的编写意图是好的,引入观察问题的微观视角,循序渐进,逐步有宏观到微观,建立起原子的模型。然而,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很不均衡,单纯的文本理论让学生发挥想象,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我认为应该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微观模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子进一步可分”的讨论,进一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 1.利用投影,呈现硅原子的照片。 2.引入课题,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那这个微观的粒子究竟有哪些奥秘,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原子的构成》这一节。 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二)教师指导,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探究1.原子学说的发展史。 师:人们对于原子的认识,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哪些科学家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鲁教版

2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二、原子中的电子 1、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后反思由于化学微观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本节课尝试用生动幽默的描述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效果较好 +8 2 6

教 学 过 程: [回忆导入]同学们在物理上已经知道了原子的结构,请你说出原子的结构 [设置目的]学生已有相关的原子结构知识,但对原子内部微粒所带的电性还不是很了解,着重讲解这部分。 [问题]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学生]因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化学史]原子结构发现史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1904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瓤”中。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引导](1)如果原子是像道尔顿所说的实心球,大部分α粒子可能穿过吗? (2)α粒子带正电,偏转说明了什么问题? (3)如果原子核质量很小,α粒子能被弹回来吗? 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 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质子(一个质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不显电性)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与教学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郑燮的《新竹》 上大附中何小龙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 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因此教材编写了“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材第二部分主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第三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很小,它的质量也很小,所以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排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先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资料短片,然后教师简要结合国际形势“印巴核竞争”,指出“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象征……继而“问题激疑”引入新课。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

九年级化学单元备课精品原创教案鲁教版【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 单元备课(上) 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单元备课(下) 单元备课(上)

单元备课(下) 单元总结 一、知识网络归纳 二、专题综合讲解 1.分子和原子 2. 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充足,一些国家和地区淡水资源紧缺,因此要节约用水,同时对水净化,水的净化方法一般有吸附、过滤、杀菌、蒸馏等方法,不同的净化方法除去水中的杂质不同,综合运用几种净水方法,净化效果会更好。 3.溶液的配制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⑴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质量分数。注意:“量”指质量,如果已知或所求的是其他量,如体积等,必须换算成质量。 ⑵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计算时注意:①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②质量、密度、体积之间的换算 ⑶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注意抓住在稀释和浓缩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在变化前后的关系。 ⑷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步骤:①计算;②称量和量取;③溶解;④装瓶。

第二单元 检测题 (满分60分) 一、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10分) 1.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而原子不是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分,而原子却不能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都能转变成离子 B.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C.阴离子都带负电 D.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3.我国已启动“嫦娥工程”探月计划,拟于2007年前发射绕月飞行的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人 类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获取地球上蕴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却极为丰富的核聚变燃料——“He-3”,解决能源危机。已知“C-13”是指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原子,则“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内( ) A.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B.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 C.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 D 含有3个中子,没有质子 4.近代著名化学家道尔顿在著作中说:一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且极微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这 些粒子间通过引力互相结合,我们不能创造原子,不能分裂原子,我们能实现的变化,无非是把原先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原先分开的原子结合起来。有人对其观点做了如下修改,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一切物质”应改为“有的物质”;②“变化”只指“化学变化”而不是其它任何变化;③不能“创 造”或“分裂”原子应指明不能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方法“创造”或“分裂”原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5.十九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子的概念,认为:①一 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②分子由原子构成;③原子不能独立存在;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⑤分子的质量等于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根据那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上述观点存在明显不足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⑤ C.④⑤⑥ D.③⑤ 6.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 明( )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 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 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 7.据报道,在我国东海领域常发生赤潮。赤潮是海洋中一种红色的浮游生物在特定条件下过度繁殖的 生物现象。这种现象对海洋的危害越来越大。为减少赤潮的发生,善待我们的家园,就需要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你认为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田中化肥、农药的超量使用 ②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③使用含磷洗衣粉 ④过度进行海水养殖 ⑤海洋中的潮汐现象 ⑥海岸绿化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 8.居里夫人1898年从几吨铀盐废料中提炼出0.3g 镭。镭具有放射性,镭原子会分裂,变成一个质子 数为86、中子数为136的氡原子和一个具有2个中子、2个电子的氦原子,并放出放射能。试推断镭原子的核电荷数与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 A.88,138 B.86,140 C.88,226 D.84,168 9.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图所示,该粒子( ) A.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B.一定是阳离子 C.一定是阴离子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0.4岁的小英耳朵有点痛,需要服用扑热息痛糖浆或滴剂(糖浆与滴剂作用相同),而家里只有扑热 息痛滴剂。对于一个4岁的儿童来说,服用糖浆的安全用量为 6mL (见下表)。则服用( )毫升的滴剂等于服用了6mL 的糖浆。 A.0.3 mL B.0.6 mL C.0.9 mL D.1.2 mL 二、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在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⑴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 ;⑵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 ; ⑶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 ;⑷带正电的粒子有 ;⑸带负电的粒子有 ;⑹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⑺参加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粒子有 ;⑻在同一原子里数目相等的是 ;⑼质量与氢原子质量近似相等的是 ;⑽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 。 2.碳原子的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则在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 核,有 个质子。已知钾原子质量约等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 3.25倍,则钾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2001年中国消协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备考原子形成的初步科学知识,并使学生懂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控形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介绍核外电子轨域的初步科学知识,能画出来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并使学生重新认识物质的结构同意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回答同学们,我这儿存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关上,恳请大家讲出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可以相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 新物质?举例说明. [鼓励学生根据前面研习过的科学知识去展开分析,如H2与F2在热暗处就能够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快速反应分解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 UX21LI2467E;再例如稀有气体等等……] 〖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 往来”呢? 然则其究竟,必须掀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为重新认识原子的'结构.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回答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识.恳请大家讲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哪些? 它们怎样形成原子的? 〖思考 〖结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形成了原子的 原子核,居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搞高速运动. 〖板书一、原子结构 〖思索恳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科学知识,融合下表中,去认识一下形成原子 的粒子及其性质. 〖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形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拎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粒子种类电性质量 质子1个单位正电荷 1.672 6×10-27kg 中子不带电 1.674 9×10-27kg 电子1个单位负电荷质子质量的1/1836 (3)请你找出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看下表) 原子种类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氢 1 1 碳 6 6 氧8 8 钠11 11 硫16 16 氯17 17 钾19 19 区别:它们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化学)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知识梳理 1.原子的结构 (1)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________和带负电的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在原子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________,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________,中子不带电。 (3)在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只有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 (4)每一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_________的多少决定了原子的种类,所以同一类的原子中,其核内的________一定相同。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原子核核外电子(2)正电荷负电荷(3)原子核上(4)核电荷数质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________并不相同,因此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图2-5 图2-5是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的圆圈表示________,圆圈里的数字表示________,弧线表示________。 答案:能量原子核核内质子数电子层 3.离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________,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例如: ________、________等,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________,例如: 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离子阳离子H+Fe2+阴离子OH-Cl- 4.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对原子质量 疑难突破 怎样理解原子可分又不可分? 剖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将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电子,并认识到电子是所有原子中共有的粒子,从而说明了原子是可分的。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质子和中子构成了原子核,原子就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所以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它一般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问题探究 问题如何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2.3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2.3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 时)学案 鲁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 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 知识点(重点、难点): 1.认识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原子⎪⎩⎪⎨⎧⎭⎬⎫⎩⎨⎧) ()()()(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不带电中子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 道尔顿——实心球 汤姆森——西瓜模型——电子 卢瑟福——有核模型——原子核 学习过程:

【讨论分析】 1、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 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 生1:这种微粒带负电荷,因为这束射线偏向了正电极板。 生2:形成射线的微粒不是原子,因为原子不显电性。 【过渡】早在1897年汤姆森就做了这个实验,发现了这种带负电荷的微粒。这种微粒就是电子,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观点,标志着人们终于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那么原子中只含有电子吗?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这种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电子怎样构成了原子就成了当时科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在20世纪初已经提出了几种原子模型,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汤姆森的西瓜模型。 【实验探究二】a粒子散射实验 flash动画展示a粒子散射实验 【思考回答】观察实验的模拟动画,描述所看到的现象 1、大多数α粒子没偏转 2、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 【判断思考】原子的西瓜模型是否成立?原子具有怎样的内部结构? 【讲解】早在1911年卢瑟福就做了这个实验,这个居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微粒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的发现否定了汤姆森的西瓜模型,从而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课件展示:卢瑟福及其行星式有核模型 通过这两个实验,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模型吗? 生: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 将科学家做的实验保持本质不变的进行加工,抽取出初中生感兴趣、能理解的实验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探究氛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热情。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大胆猜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的体现了科学探究所倡导的理念,最后再呈现汤姆森的和他的研究成果,平地中突现高山,让学生心理得到强烈地刺激,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汤姆生发现电子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同时体会原子的有核模型是如何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也在不断的完善着。 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入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六三制)第2单元学案:2.3原子的构成(无答案)

原子的构成 一、学习准备 1.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最小微粒;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微粒。 3.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水分子破裂成________和_________,每两个氢_______构成一个 氢_______,每两个_________构成一个____________,大量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分别构成了氢气和氧气。 二、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画出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认识原子内部结构 1、认识电子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带电荷,它的质量很。从而证明了原子是可分的。 【小结】原子中心有,体积,质量,带电。原子中带负电荷的粒子是_________, 活动二:探究原子核的结构 1、感知原子核的小 观察图片:原子的构成示意图,从图片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2、原子核能否再分 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一个______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________不带电。一个_______的质量相当于一个______质量的1/1836。________和________的质量大约相等,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上。 活动三:探究原子中各粒子数量之间的关系 1.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发现了哪些规律?

(①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我发现的规律有:(1)不同种类的原子中质子数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和。如水、氧气、氢气是由构成的。而金、金刚石是由构成的。 报纸上的一个墨点就含有1018个碳原子说明;长时间旋转的铁块和铅块会融合在一起说明;水银温度计中水银会热胀冷缩说明. 三、自我检测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可以再分 B.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 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D.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 A.①和② B.②③和④ C.③和⑤ D.③和⑥ 3、有一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中子数为66,则这种元素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分别为()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复习教学案(无答 案)鲁教版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不能再分 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 (A)中子数(B)电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D)核电荷数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A )原子 (B )分子 (C )电子 (D )原子核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 (A )体积大小不同 (B )质量不同 (C )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 (D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6.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 ,则该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核、 个质子和 个电子 7.已知一种原子的核电荷数,即可确定该原子内的 ( ) A 、质子数 B 、 中子数 C 、 原子量 D 、 最外层电子数 8.在化学变化中,必然会发生改变的是 ( ) A 、 分子的种类和数目 B 、分子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C 、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数目 D 、 一种原子变成另一种原子 9.分子与原子相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 分子中一定含有比它更小的原子 B 、 分子或原子在不停地运动,彼此之间有间隙 C 、 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D 、 分子的质量一定等于组成它的各原子质量的总和 10.原子相对质量的测量方法是: ( ) A 、 用精密天平称量,取其质量的近似值 B 、 经过精密的仪器和实验 测出 C 、 根据原子体积的大小排列顺序 D 、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 取其相对比值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 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 、 分子质量大,原子质量小 C 、分子能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D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2.已知一种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 ,一个A 原子质量是6.64×10- 26kg 。则A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 A 、 40 B 、 24 C 、65 D 、6.64×10-26kg 6.(09河南)草莓、香蕉等水果具有芳香气味,是因为其中含有乙酸乙酯(化学式 为C 4H 8O 2)等物质。下列关于乙酸乙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物质属于氧化物 B .其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C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8 D .该物质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 ︰1︰16 7.(09太原)若R 元素的一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该粒子的核外有2个电子层 B .R 元素是金属元素 C .该粒子是了阳离子 D .该粒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 8.(09太原)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测定室内空气的污染物甲醛的含量是否超标。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KMnO 4+5CH 2O+6H 2SO 4=2K 2SO 4+4MnSO 4+5X+11H 2O ,其中X 的化学式为【 】 A .CO B .CO 2 C . H 2CO 3 D .K 2CO 3 9.(09海南)“A 、D 钙奶”中的“钙”指的是【 】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10.(09海南)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A.Na + —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B.Mg —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C.2NO 2—2个二氧气氮分子 D.2H —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11.(09兰州)LiFePO 4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奥运会绿色能源的 新宠,已知P 的化合价为+5价,则LiFePO 4中Fe 的化合价为【 】 A .+1 B .+2 C .+3 D .+4 12.(09兰州)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B .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 C .①③④表示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 .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14.(09陕西)“达菲”是治疗甲型H1N1型流感的有效药物,莽草酸是生产“达菲”的关键原料,它是从中药八角中提取的物质,其化学式为C 7H 10O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莽草酸属于混合物 B .莽草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0:5 C .1个莽草酸分子中含有5个水分子 D .1个莽草酸分子中含有22个原子 19.(09乐山)下图中的化学符号表示2个分子的是【 】 20.(09雅安)以下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CO2 B.两个氮分子:2N 2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案标题: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组成。 2. 掌握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与原子的元素特性之间的关系。 3. 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电子的排布规律。 4. 能够利用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进行元素的识别和计算。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材料、展示实物模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科书、尺子、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如水、铁、氧气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 提问:请学生回答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是什么。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 3. 原子的元素特性与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量关系:质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中子数量可以改变同一元素的同位素,电子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4. 原子核的结构:介绍原子核的正电荷和质量集中在原子核内部,质子和中子

的质量相近。 5. 电子的排布规律:简要介绍电子的能级、壳层和轨道的概念,并提及八个电 子规则。 三、实验展示(15分钟) 1. 展示原子模型:使用实物模型或投影仪展示原子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原子的结构。 2. 演示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原子实验,如静电实验或波尔模型实验,让学生 观察和思考。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练习题: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 量等。 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解答问题,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五、拓展应用(10分钟) 1. 应用实例:提供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原子能、同位素的 应用等,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实际应用。 2. 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与原子结构相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元素特性之 间的关系。 2. 反思:学生自我评价,思考本节课中有哪些不明确或困惑的地方。 教学延伸: 1. 实验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更多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实验,如原子模型的制作、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

第二单元第三节第1课时原子的结构 一、选择题 1. 下列物质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金 B.铜 C.冰 D.金刚石 2.[2020·鞍山]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A.中子 B.质子 C.电子 D.质子和电子 3.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作出的贡献。锂的一种原子中质子数为3,中子数为4,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3 B.4 C.6 D.7 4.[2019·苏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B.相同的原子无法构成不同的分子 C.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汞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 5.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分子运动速率快,原子运动速率慢 B.分子大,原子小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可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二、填空题

6.按要求将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的名称填在下列横线上。 (1)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 (2)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 (3)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 (4)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5)参加化学反应一定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6)原子中数目一定相等的粒子是。 7.[2019·泸州节选] 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用一束质量远大于电子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一小部分发生偏转,极少数被反弹回来。回答下列问题。 (1)1个α粒子由2个中子和2个质子构成,则α粒子带(填“正”或“负”)电,1个α粒子与1个氦4原子(含2个质子和2个中子)在构成上的差别是。 (2)根据实验现象中α粒子“大多数”与“极少数”的对比分析,你能得出关于金原子结构的结论是。 8.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氢 1 0 1 1 碳 6 6 6 6 氧8 8 8 8 铁26 30 26 26 (1)从表中可以得出: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案 鲁教版六三制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学习重难点】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有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 ,但原子 。由此可得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二、自主学习指导:知识点一:原子的结构 1、英国科学家________发现了________,他意识到,________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著名物理学家________提出了原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的,________在________外一个“很大”的空间里运动。 2、原子核的体积比原子的体积________,既是这样原子核仍是可以再分的。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因此原子核带________,其所带的正电荷数称为________。不同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________,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 3、原子(不显电性) 思考: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知识点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分类 有的物质是由____微粒构成的,有的物质是由__________微粒构成的。注意分子、原子在图示上的区别。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 氢气 氧气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带____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荷) ______(______电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