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的结构》名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名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原子结构发现史的回顾,知道原子的构成情况以及构成原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原子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对原子模型的建构。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启发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原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 成。 【课前预习】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 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 【情境导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10.16新疆罗布泊),原子弹的 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第70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4-1 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 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 何运动的呢? 【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分析思考】分析教材第70页表4—1、4—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 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阅读】课本第71页第一段,体会原子的体积 之小。表1 【阅读】教材第71页的相关内容。 1.结合表1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表1中任意两种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交流讨论】 1.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

原子结构 教案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原子核的构成及基本微粒;初素原子百分比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元素原子量、元素的近似原子量与同位素原子量、原子质帚数之间关系的对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体积、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木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科学方法:认识微观世界的基本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质量数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导:相关知识的回顾 一、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二、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 三、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 四、原子的特点 1.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体积小 3.原子质量小 学:教材研读提示 1.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曾引起很大的轰动,因而他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他的学说中有下 述两个观点: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你认为上述两个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由

2.阅读教材表5-1归纳,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数量上有何关系?各自起何作用?为什么说质 量数可以近似地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是否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试举反例。 探: 结:知识优化 1.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 的几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万分之一,但集中了几乎整个原子的质量,核外一个电子的质量只有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质量的1/1836,它绕核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 2.质量数 (1)含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L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用符号A表 示:中子数用符号N表示;质子数用符号Z表示。 (2)公式: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 (3)理解:质量数是一个整数,质量数是原子相对质量近似值 3.元素的四角和上标号码的意义 A-b n- Z m 说明:质子数:Z 质量数:A 电荷数:n个单位的正电荷或n个单位的负电荷或不带电原子数:m化合价:+b价或一b价或O价 4.原子内各种关系 (I)质量间的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 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 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 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 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板书本节 课的课题) 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 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 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 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 倾听,了解了历史上 “枣糕(西瓜)模型”: 通过汤姆森发现电 子,并提出新的原子结构 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 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科学 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

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述】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播放实验的视频】 观看视频,交流观察 到的现象:①大多数α粒 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 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 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 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 被反弹回来。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现象,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呢? 思考、讨论、交流。得出: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 动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 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 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α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 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由此得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 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能力。 【讲述】卢瑟福认为,带正电荷的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沿 着不同轨道运转。 【投影】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倾听,理解。 培养学生建立将微 观问题模型化的科学研 究方法。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知识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 2、理解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 3、掌握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关系。能进行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简单计算 4、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会判断同位素 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总结能力 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4、通过放射性同位素作用的自学和查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重点: 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 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法:模型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问题推进、对比归纳 学法:交流研讨、比较归纳、练习巩固 [引入]初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在原子中的相对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重温一下著名的卢瑟福实验。 [多媒体动画演示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及实验现象2·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现象,分析现象并思考问题: 1、大部分粒子穿过金箔不偏转,说明了什么? 2、少数粒子被偏转,个别粒子被反射分别说明了什么? 3、试想象推测原子的结构模型 [多媒体演示2]展示卢瑟福的解释:原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核式原子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那么,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多媒体演示3】学习目标1· 一、原子核核素 1、原子核的构成

[交流研讨]9·阅读P3表格,分析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数据表,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3、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的? 4、若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试推测原子的相对质量的数值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学生总结]回答问题1、2 [多媒体演示4] 结论(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以上关系式是否适合所有的微粒?(以Na+、Cl-为例进行分析) 注意:以上关系式只适用于原子,不适用于阴阳离子。 [学生总结]回答问题3、4 结论(2):原子中各微粒之间的关系: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学生阅读P3-P4第一段]掌握质量数和A Z X的意义: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跟踪练习:2· 1、判断正误: (1)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氧元素的质量数是16 2、符号为b a X n-的微粒,核电荷数是,中子数是,电子总数是。符号为b a Y m+的微粒,核电荷数是,中子数是,电子总数是。结论:阴离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是= 电子数电荷数 阳离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是= 电子数电荷数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1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第1课时) 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与原子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贡 献。 2)知道原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习模型法和实验法在原子结构发现过程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方 法在探索原子结构奥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 舍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卢瑟福原子行星结构模型的提出依据及内容 2)构成原子微粒的两个关系式 难点:每种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依据,不足及其发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与教师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设问】面对一张纸,从化学的角度你会想到些什么? 不断地撕开一张纸,能将其分开到什么程度? 【教师】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索物质的组成以及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到底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穿梭时空,亲历原子结构的探索之旅!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3页“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相互讨论,回答下列问题:介绍了几位科学家?他们在物质构成上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不足之处?并请同学们 谈谈看书后感想。 【板书】1.原子结构的探索 【学生总结】我国惠施: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我国墨子: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古典原子论。 (尽管这些观点基于猜测、思考,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缺少科学依据。在科学发展 的今天看来,他们的观点当然很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但在科学十分落后的当时,他 们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先辈们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 力,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板书】古典原子论(德谟克利特)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备考原子形成的初步科学知识,并使学生懂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控形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介绍核外电子轨域的初步科学知识,能画出来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并使学生重新认识物质的结构同意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回答同学们,我这儿存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关上,恳请大家讲出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可以相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 新物质?举例说明. [鼓励学生根据前面研习过的科学知识去展开分析,如H2与F2在热暗处就能够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快速反应分解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 UX21LI2467E;再例如稀有气体等等……] 〖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 往来”呢? 然则其究竟,必须掀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为重新认识原子的'结构.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回答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识.恳请大家讲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哪些? 它们怎样形成原子的? 〖思考 〖结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形成了原子的 原子核,居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搞高速运动. 〖板书一、原子结构 〖思索恳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科学知识,融合下表中,去认识一下形成原子 的粒子及其性质. 〖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形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拎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精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 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

【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其实,科学家们对原子的认识与探索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投影】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第一次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建立了实心球型原子模型;之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建立了枣糕型原子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到了近代,在20世纪20年代,根据量子力学形成的电子云模型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过渡】虽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是原子也是由其它粒子构成的。人类探索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头发里的原子世界。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投影】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讲解】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如果将一个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一只蚂蚁。【提问】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 【讲解】在原子核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板书】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 隆回九龙学校罗安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 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 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原子结构 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选择性必修2(新课标)】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为能层、同一能层的电子分成不同能级,以及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各个能级的能量顺序,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 2.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知道基态、激发态与原子光谱,能解释一些金属产生不同颜色的原因。 3.知道构造原理,能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教学重难点 1~36号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简化的电子排布式的书写,认识价层电子排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忆已经学习过了原子的组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达。 是否有更精细的模型表达原子的结构? 进一步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原子光谱、元素化合价这样的性质么? 【科学史话】 简要介绍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探索的历程及成果,让学生体会原子结构模型的证据发现与模型建立的方法。资料参考《教师教学用书》第23—25页原子结构研究史。 二、讲授新课 【阅读理解】阅读教材P6的内容,完成表格。 一、能层与能级 (1)能层的含义: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成能层。(2)能层对应的序号、符号、及所能容纳的电子数。 (中学只研究到第七能层) (3)能层的能量与能层离原子核距离的关系: 能层能量的高低顺序为E(K)

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4)能级的含义 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所以,同一能层的电子,又被分成不同的能级,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5)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6)能层与能级的有关规律 阅读教材P7的内容并思考: 【提问】(1)同一能层中的不同能级,如何用符号进行区分表示?它们的能量关系如何?【讲解】同一能层的不同能级用符号s、p、d、f 表示,字母前加上对应能层数的阿拉伯数字,如1s、2s等。 能量关系满足E(ns) < E(np) < E(nd) < E(nf) 【提问】(2)一个能层的能级数与能层序数间存在什么关系?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序数间存在什么关系?你能否推导容纳电子数与能级序数之间的关系? 【讲解】能层数= 该能层序数(n) 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 2n2 推导可能用到的求和公式:1+3+5+…………+(2n-1) = n2 【提问】(3)以s、p、d、f 为符号的能级分别最多可容纳多少个电子?3d、4d、5d能级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 【讲解】以s、p、d、f 为符号的能级分别最多可容纳2、6、10、14个电子;3d、4d、5d能级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提问】(4)第五层最多可容纳多少个电子?它们分别容纳在几个能级中,各能级最多容纳多少个电子?(只要求到f 能级) 【讲解】第5层最多可容纳50个电子。它们分别容纳在5个能级中。 5s、5p、5d、5f 最多可容纳2、6、10、14个电子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 1.1《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选修三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 (4)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5)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美丽的四季交替,激发学生对世界本源的好奇心,从而引入原子的诞生——宇宙大爆炸理论。 (2)通过简介原子理论发展的科学史,让学生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并复习已学的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然后再进一步深入,引出问题:核外电子是如何排布的。 (3)基于以往的电子层的知识,通过楼房、楼梯的形象类比,帮助学生建构起能层和能级的概念。 (4)根据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不是2,8,9;而是2,8,8,1;进行设疑激趣,引出构造原理。 (5)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理解能层和能级的相关概念,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 (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3)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教学难点: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三、教学过程 结合前面的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总体包括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 【导入】带领同学们以化学学习者的角度去欣赏四季的美景。目的是以美丽的图片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贴近生活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通过学生朗读,自主归纳总结的方式,了解宇宙大爆炸的相关知识。【过渡】原子是构成一般物质的最小单位,而原子又来源于何处呢?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 2《原子的构造》 (第 1课时)教课方案 《原子的构造》 教课目的: 知识与技术:1、认识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以及组成 粒子之间的关系。2、认识原子构造表示图的各部分的表表 示义。 3、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认识典型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色。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对图形和表格数据的剖析总结,培育学生剖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2、培育学生应用现象到实质、宏观与微观相联合的思想方 法。 3 、体验假定与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 应用。 感情与价值观: 1、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 看法。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 方法教育。教课要点与难点: 要点: 1、原子的组成。 2、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 外电子数关系。 3、核外电子排布特色及原子构造表示图的 含义。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特色及典型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 子的排布特色。 教课模式:模型和图表研究式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原子构造模型图、 1-18 号原子构造表示图教课过程:教课环节环节一研究原子的构造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经过比喻激发想象,经过设问引起学生议 论和思虑,惹起对原子构造思虑和认识。 【导入新课】原子体积很小。假如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 球对比,就相当思虑、议论于将一个乒乓球与地球对比。 这么微小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以再分的,哪么经过其 它方式可否再分呢?【指引自学】投影展现一幅原子构造 表示图,环绕以下问题,要修业生阅读课文 53 页 5 分钟: 1 、认真察看课本 53 页图 3-9 ,你能发现原子及原子核是什么构 成的? 2、认真剖析课本53 页表 3-1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概括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原子构造及组成粒子之间的 关系。一、原子的组成质子原子核{中子1、原子{核外电子 2 、质子数 =核电荷数 =电子数【发问稳固】以氧原子为例,说明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如何构 成原子的?为何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自学、思虑、讨论、小结思虑、剖析、概括、总结思虑、议论、小结、回答培育学生自学和合作研究能力。经过实物图或表格让学生理解原子构造,的确感觉到原子可分,培育学 生剖析图表、概括总结的能力,并让学生领会假说模型的科 学方法。稳固训练,提升能力环节二研究原子核外电 子排布的规律【问题导学】与原子对比,原子核体积更小,

《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化学】

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联想质疑、交流讨论等活动,发展从化学 实验及史实中寻找充分证据并解释证据与模型的建立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 2.了解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知道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 之间的跃迁。通过分析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事实,认识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发展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原子结构的能力。 3.通过“问题产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循环过程,展示人类对微观结构的认识 过程,认识到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强化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感受科学家在科学创造中的丰功伟绩,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本质的不懈追求。 ◆教学重难点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真实情境】科学研究发现霓虹灯能发出五颜六色的光,是与原子结构有关。原子是一种怎样的微粒? 【引导】公元前400多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把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叫作原子。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三个论点是否确切?请说明理由。 【展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包含下列三个论点: 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②同种元素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学生阐述】现今看来,道尔顿学说是存在缺陷的。原子并不是实心球体。原子可以再分为更小的微观粒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启发】虽然道尔顿的实心原子学说是有局限的,但当时他的学说解释了很多化学的基本定律,关注到化学现象的本质是原子的化合与重组,影响深远。直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实验证实阴极射线即阴极材料上释放出的高速电子流,才提出原子中存在电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