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通过张青莲教授的史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八年级物理书中介绍了原子以及原子结构的知识,在物理课上,虽然“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致使此部分教学内容变得抽象、难懂,对于教材中给出的知识,学生只能发挥想象、强行记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障碍是难于理解,难于记忆,难于把这些机械记

忆的知识变成有活力的知识,有机地内化在自己的知识结构里,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重点难点

1.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2.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原子中有关数量关系的得出、三种微粒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活动1完成复习和预习检测。

活动2情趣导入: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有没有可以证实你说法的事实依据?

【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板书本节课的课题)

活动3探究原子的构成: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交流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汇报)。

【引入】让我们追逐科学家的足迹看他们是怎样发现原子结构的——原子结构发展史。

【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

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

【播放实验的视频】观看视频,交流观察到的现象: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思考、讨论、交流。得出: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

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由此得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教师投影总结】

活动4 相对原子质量: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也有质量,让我们一起来看几种原子的质量。

【投影】氢、碳、氧、铁原子的质量:

【讲述】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使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利用投影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原子的质量

一个碳原子质量×1

12

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上表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答案不唯一)

【提问】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

【讲述】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

【投影】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和相对质量。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和中子数。

分析下表,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引导看书】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课本62页,我们可以查阅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看书62页和53页表格,体会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3.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

1 .2原子的结构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3 . 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难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质量。 ⑴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⑶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了•数=核外电子数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子模型 几种原子的构成: 1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足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 ⑴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有没有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是多少? ⑵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它是怎样确定的?它有单位吗? ⑶原子中各粒子之间在质量上是什么关系? ⑴为什么说原r•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了•核h? ⑵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1,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试推算磷原子的核内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 ②核内质广数就是核电荷数。 ③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 ④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⑤构成原上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数,它必不可少。 ⑥电f质量忽略不计、但最外层电子数量却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原f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一原子的组成 教材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初三化学(上)第四单元物质组成的神秘。课题一原子的组成,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研究原子的 组成和学习相关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知识。 课标要求: 标准活动与研究建议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写科普小论文:我想象中 组成的。的原子构造。 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 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 (1)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2)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能充足利用教材供给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 课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归纳等 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经过议论与沟通,启示学生的思想,逐渐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 和学习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心主义看 法的教育。 教材剖析与设计思想 教材剖析 物质组成的神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此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行少的工具。而原子的组成又是学习物质构造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所以,原子的组成是本单元以致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要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看法的

基础上深入研究原子的内部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由,并介绍相 对原子质量。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优秀贡献的 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剖析 学生在前方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累积的感性知识不充足,而 原子的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 表达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课的难点。教课策略剖析 因为本课题教材的特色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故教材编排简短简要,内容浅易,并且许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 既加强了直观性,了如指掌,又便于进行类比、剖析,启示学生的想像。还能够初步培育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 能力。 对于“原子的组成”这部分,因为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所以教课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 协助手段,以加强教课的直观性。为了突出要点、打破难点,本设 计将联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构造的历史过程为主线, 指引学生睁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课要点:原子的内部构造、相对原子质量。 教课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课准备:①PPT 课件 ②原子放大构造模型(或图片) ③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 教课过程 创建情境 【P PT 出示】: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话“一尺之椎 ,日去其半 ,万世不停”【设问】:这段文字的意思?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过渡】这句话告诉我们“物质是无穷可分的”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能够再分。假如能:那么我们想象的原子是什么样子的?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中学吴美幼 一、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补课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两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对原子的构成内容的抽象思维和对教材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理解成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结构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对原子结构模型认识发展史切入,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1原子的构成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 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初步学会分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3. 了解元素的类别、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关系。 学习重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 学习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具准备 1-18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也就是说原子不能再破裂,它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原子是不是一个不可再分割的、简单的实心球体呢?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自然界的任何粒子都是可分割的,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证明原子的可分性。 投影:原子结构模型 二、新授 (一)自学 请同学们自习教材P53-P55第一自然段,初步感知,了解以下知识: 1.原子能否再分,是否带电? 2.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么样构成原子的? 3.原子核外电的排布有何特点、规律? 4.举例说明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5.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何关联? (二)展示

原子的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电性如何?空间如何分配? 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阅读“表3-1”完成下列问题: ①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②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③是否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中子? 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原子核居于原子_________,占据的空间小,原子核外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内作______________。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叫做电子层。人们把核外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_______层,最多也只有______层。离核最近的称为_______层,能量最_______,离核最远的称为_______层,能量最_______。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_____个(中有一层的,电子数不超过______个)。原子结构示意图 以钠原子为例,回答图中各部分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上图中,钠原子核外一共有______个电子层,第二层(次外层)上电子数为_______,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 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 仔细观看图3-12填好下面的表格 元素类别最外层电子数稳定结构得失电子趋势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 教案

学习提纲 年级:九学科:化学学期:上设计时间: 课题课题1 原子的构成课型1课时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认识与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结 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1.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 准备 教学媒体:电脑平台 课前训练1.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激趣明标一、1964年我国原子弹爆炸视频 二、时光隧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三、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提出问题 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教材P70-71,完成下列空白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带正电,________带负电,________不带电。比如氧原子的构成可以这样描述:由_____个质子和_____个中子构成一个_____原子核,_____个电子绕氧原子核高速运动,就构成了一个氧原子。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____________质量的____________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所得的比值。 2、考考你: (1)你能解释卢瑟福的实验现象吗? (2)你能模拟描述原子的结构吗? (3)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电性、电量的关系如何? (4)你能书写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学表达式吗? (5)相对原子质量跟质子数、中子数有怎样的关系?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2 原子的结构 教案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从原子结构的发现过程中学习原子的基本构成; 2.通过对几种原子内含各粒子数量的观察,总结出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前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运用对比、归纳、总结规律以及适当的比喻等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观察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四数相等原则、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以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画 三、教学方法 科学史辅助、问题启发式教学 四、课前准备 PPT辅助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割的,但原子是不是真的不能分割呢?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研究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们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让我们重走一遍科学家们走过的路。 投影:原子理论的产生 1.古代原子学说创立——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2.近代科学原子论的创立——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1)意义 发现原子量,原子具有了可用数量来表达的特征 (2)局限 视原子为绝对不可分割、没有内部结构的终极粒子。 3、原于结构的发现

英国的约瑟夫·约翰·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西瓜原子模型 欧内斯特·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及质子——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核式原子模型 德威克(卢瑟福的学生)发现中子 思考: 为什么有大部分α粒子直接通过? 为什么小部分发生了偏转? 为什么极小的一部分被反弹回去? 让我们自己阅读53页第二段寻找答案。 投影:一、原子的结构 原子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讲解】从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就想这幅图,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核外电子在直径约为10-10m的空间做高速无规则运动。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得到的信息是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原子核 核外电子-1 质子+1 中子0

【精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 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

【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其实,科学家们对原子的认识与探索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投影】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第一次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建立了实心球型原子模型;之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建立了枣糕型原子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到了近代,在20世纪20年代,根据量子力学形成的电子云模型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过渡】虽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是原子也是由其它粒子构成的。人类探索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头发里的原子世界。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投影】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讲解】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如果将一个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一只蚂蚁。【提问】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 【讲解】在原子核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板书】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海口实验中学杜晓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原子结构的模型,初步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 2、通过对不同原子的构成的比较,培养学生从文字和表格、图形中获取信息,提高对比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原子构成的发现史,形成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无可穷尽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其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2、难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讨论、启发、视频模拟、对比归纳 四、教学过程 【引入】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浩瀚的星空,群星闪烁,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有4.21光年。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人们还在探索着。 在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教师展示】老师这里有一瓶水,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再分;(停顿)构成这把铁尺的微粒是铁原子。 【教师】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师】人类为了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征途。让我们跟随科学家走过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认识原子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 1803年,道尔顿最先向全世界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恩格斯在评价道尔顿的原子论时说:“原子论的提出,是人类向未被征服的领域进攻的开始。”此后近一百年,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没有大的变化。 大约100年以后,汤姆生在原子内发现了一种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叫什么呢?——叫电子,从此人们终于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同学们可以看着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均匀镶嵌在整个原子中。 又过了十几年,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通过精密实验证明原子不是像他的老师说的那样是一个实心球体,而是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我们把这个核叫做原子核,电子像行星一样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提问】听了老师刚才讲述的历史故事,同学们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原子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教师】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之后,现代化学认为原子内部都是类似这样一个结构:【课件展示】原子模型 【教师】①你能从这个模型中找出原子核和电子来吗? ②原子核是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核呢?(点击“原子核”屏幕上出现了渐放大的原子核结构示意图) 【教师】(1)原子内部各粒子分别带多少电量?请大家阅读课本P70找到答案。 (2)原子核所带电荷是由什么粒子决定的?核电荷数与质子数是什么关系?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 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 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 跟地球相比。 【展示图片】 【设疑】原子究竟能否再分? (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是什么? 【展示】原子发展的历程

早在公元前5—4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爵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各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 1803年,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道尔顿认为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和位置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不同. 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原子的模型为枣糕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离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即: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展示】构成原子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 【分组讨论】观察表格,思考下列问题 1、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吗? 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 3、不同种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 4、大家还能发现那些规律? 【教师小结并板书】 【课堂练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 再分吗? 一、知道原子的结构 【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 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 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 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 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 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 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 展史

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 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 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 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 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 息? 【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 况。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外电子 数 质子数中子数 氢101 碳666 氧888 钠111211 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 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 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 交流展示 观察分析回答 1:质子数=核外电子 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 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 够有中子 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 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 的电荷数量相等,电 性相反,因此,原子 不显电性。 培养学生的对数字的观察 能力,以及对数字的分析 能力。 给出碳元素氧元素两种 名称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 析,来归纳总结原子不显 电性的原因,从而来培养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3、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学生分析: 学生在第三单元课题1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性质,在物理课上,也学习了“电荷”概念,但总的来说,微观的知识非常有限,但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时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启发思维,增强归纳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什么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 人们认识原子的过程:曲折、漫长 二、探究新知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1903年汤姆生发现电子。 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再分。 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1.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 2.电子带电吗?电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有何关系? 解析:相等 3.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叫做核电荷数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几种原子的构成 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发现: 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分别相等。 3.有的原子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等。 4.不同原子核外电子数不同。 5.不同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6.所有原子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在核外分层排布 电子层 1 2 3 4 5 6 7 离 核:近 远 能 量 :低 高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电子先排满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再排能量稍高的电子层。依此类推。 ②每一层最多容纳2n 2个电子。 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 隆回九龙学校罗安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 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 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精品初中化学 3.2《原子的结构》学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常见原子的原子构成;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得出质子数与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关系,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前预习】 1.回忆分子、原子概念,找出它们的本质区别。 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 【情境导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自主探究】 知识点1:原子的构成 【阅读】课本“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对应图片。 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分析思考】分析教材“原子的构成”表“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与质量”及表“几种原子的构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交流讨论】你对原子的结构了解多少? 【阅读】课本对应内容,体会原子的体积之小。 知识点2: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表1 1.结合表1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表1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交流讨论】 1.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 2.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 3.分析表2,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表2 【交流讨论】同桌互相提问,从附录中查出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 2《原子的构造》 (第 1课时)教课方案 《原子的构造》 教课目的: 知识与技术:1、认识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以及组成 粒子之间的关系。2、认识原子构造表示图的各部分的表表 示义。 3、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认识典型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色。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对图形和表格数据的剖析总结,培育学生剖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2、培育学生应用现象到实质、宏观与微观相联合的思想方 法。 3 、体验假定与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 应用。 感情与价值观: 1、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 看法。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 方法教育。教课要点与难点: 要点: 1、原子的组成。 2、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 外电子数关系。 3、核外电子排布特色及原子构造表示图的 含义。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特色及典型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 子的排布特色。 教课模式:模型和图表研究式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原子构造模型图、 1-18 号原子构造表示图教课过程:教课环节环节一研究原子的构造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经过比喻激发想象,经过设问引起学生议 论和思虑,惹起对原子构造思虑和认识。 【导入新课】原子体积很小。假如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 球对比,就相当思虑、议论于将一个乒乓球与地球对比。 这么微小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以再分的,哪么经过其 它方式可否再分呢?【指引自学】投影展现一幅原子构造 表示图,环绕以下问题,要修业生阅读课文 53 页 5 分钟: 1 、认真察看课本 53 页图 3-9 ,你能发现原子及原子核是什么构 成的? 2、认真剖析课本53 页表 3-1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概括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原子构造及组成粒子之间的 关系。一、原子的组成质子原子核{中子1、原子{核外电子 2 、质子数 =核电荷数 =电子数【发问稳固】以氧原子为例,说明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如何构 成原子的?为何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自学、思虑、讨论、小结思虑、剖析、概括、总结思虑、议论、小结、回答培育学生自学和合作研究能力。经过实物图或表格让学生理解原子构造,的确感觉到原子可分,培育学 生剖析图表、概括总结的能力,并让学生领会假说模型的科 学方法。稳固训练,提升能力环节二研究原子核外电 子排布的规律【问题导学】与原子对比,原子核体积更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与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圣哲学校蔡雨欣 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及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发展史切入,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重点】

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知识点一原子的结构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53页,完成下列填空: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2.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核内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 【合作探究】 仔细分析第53页表3-1中的相关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不含中子。 【跟进训练】 1.下列各种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A ) A.电子B.中子 C.质子D.原子核 2.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