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精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

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

【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其实,科学家们对原子的认识与探索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投影】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第一次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建立了实心球型原子模型;之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建立了枣糕型原子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到了近代,在20世纪20年代,根据量子力学形成的电子云模型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过渡】虽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是原子也是由其它粒子构成的。人类探索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头发里的原子世界。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投影】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讲解】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如果将一个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一只蚂蚁。【提问】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

【讲解】在原子核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板书】

【讲解】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叫做核电荷数,原子核中含有几个质子,就决定了原子核带有几个正电荷。即核电荷数=质子数。

【提问】下面的表格列举了几种原子的构成(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和信息吗?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4.原子内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

【讨论】原子中存在着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小结】科学实验证明: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在原子结构中,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因此整个原子就不显电性了。

因此看来,在原子结构中就有了: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人们也一致认为:在原子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练习】

1.原子的种类不同,质子数______(相同/不同)【原子分类的依据】。

2.相同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___________数。

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

4.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一定)相等。

5.由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荷,电量,电性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电中性)。 6. 分子带电吗?

7. 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粒子中,选择合适的答案。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2)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有: (3)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4)带正电的粒子有: (5)带负电的粒子有: (6)构成原子的微粒有: (7)构成原子核的微粒有:

【提问】一个质子的质量为1.6726×10-27 kg ,一个氧分子的质量为5.32×10-26 kg ,原子的真实数值真是太小了,书写、计算等使用非常不方便,能不能有一种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讲解】科学家们经过商议,一致同意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 【播放视频】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总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总结】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即用一种12C 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即: 【板书】 1.定义 2.计算公式: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A 1/12

该原子()的质量

碳12原子质量的

【交流讨论】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有哪些不同呢? 【总结与交流】

1.相对原子质量跟“原子质量”意义上不同,值也不同,原子质量是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成正比,即“原子质量大的,相对原子质量也大”。

=1C-1212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它的国际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

【知识拓展】我国科学院院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张青莲教授吧!

【投影】简介张青莲教授。

【交流讨论】观察下面表格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等于1;

2.电子质量很小,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略

四、板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课时1

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计算公式: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A

1/12

该原子()的质量

碳12原子质量的

≈质子数+中子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3单元课题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一原子的组成 教材内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初三化学(上)第四单元物质组成的神秘。课题一原子的组成,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研究原子的 组成和学习相关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关知识。 课标要求: 标准活动与研究建议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写科普小论文:我想象中 组成的。的原子构造。 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 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 (1)认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2)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能充足利用教材供给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 课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归纳等 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经过议论与沟通,启示学生的思想,逐渐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 和学习方法。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心主义看 法的教育。 教材剖析与设计思想 教材剖析 物质组成的神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学生此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行少的工具。而原子的组成又是学习物质构造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所以,原子的组成是本单元以致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要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看法的

基础上深入研究原子的内部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由,并介绍相 对原子质量。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优秀贡献的 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剖析 学生在前方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累积的感性知识不充足,而 原子的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 表达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课的难点。教课策略剖析 因为本课题教材的特色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故教材编排简短简要,内容浅易,并且许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 既加强了直观性,了如指掌,又便于进行类比、剖析,启示学生的想像。还能够初步培育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表达 能力。 对于“原子的组成”这部分,因为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缺少感性认识,所以教课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 协助手段,以加强教课的直观性。为了突出要点、打破难点,本设 计将联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构造的历史过程为主线, 指引学生睁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课要点:原子的内部构造、相对原子质量。 教课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课准备:①PPT 课件 ②原子放大构造模型(或图片) ③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 教课过程 创建情境 【P PT 出示】: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话“一尺之椎 ,日去其半 ,万世不停”【设问】:这段文字的意思? 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科学道理? 【过渡】这句话告诉我们“物质是无穷可分的”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能够再分。假如能:那么我们想象的原子是什么样子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 [板书]: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 [板书]:2.特征: (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结构 教案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原子核的构成及基本微粒;初素原子百分比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元素原子量、元素的近似原子量与同位素原子量、原子质帚数之间关系的对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体积、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木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科学方法:认识微观世界的基本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质量数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导:相关知识的回顾 一、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二、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 三、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 四、原子的特点 1.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体积小 3.原子质量小 学:教材研读提示 1.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曾引起很大的轰动,因而他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他的学说中有下 述两个观点: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你认为上述两个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由

2.阅读教材表5-1归纳,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数量上有何关系?各自起何作用?为什么说质 量数可以近似地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是否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试举反例。 探: 结:知识优化 1.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 的几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万分之一,但集中了几乎整个原子的质量,核外一个电子的质量只有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质量的1/1836,它绕核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 2.质量数 (1)含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L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用符号A表 示:中子数用符号N表示;质子数用符号Z表示。 (2)公式: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 (3)理解:质量数是一个整数,质量数是原子相对质量近似值 3.元素的四角和上标号码的意义 A-b n- Z m 说明:质子数:Z 质量数:A 电荷数:n个单位的正电荷或n个单位的负电荷或不带电原子数:m化合价:+b价或一b价或O价 4.原子内各种关系 (I)质量间的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 在物理课上,“电荷”概念的引入和学习是从原子构成开始的。但是学生对于原子构成粒子的带电量和电性等知识还是需要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才能进一步认识的。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然后结合目前国际形势讲述“核力量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讲述,并提出问题】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 比,就好像将一个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原子这么小,那为什么“原子弹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观看,倾听,思考。 利用图片和视频, 结合国际形势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 【讲述】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 先弄清楚原子结构的奥秘。(板书本节 课的课题) 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展史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 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球体。 倾听,了解历史上“实 心球模型”的建立。 了解历史上最早的原子结构模型。 【讲述】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 实验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是所有物质的原子共有的粒子。 电子的发现摧毁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 倾听,了解了历史上 “枣糕(西瓜)模型”: 通过汤姆森发现电 子,并提出新的原子结构 模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 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科学 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

点,并建立了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科学们也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开始进一步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述】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即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 【提出问题】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记录你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现象。【播放实验的视频】 观看视频,交流观察 到的现象:①大多数α粒 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 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 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 动方向;③极少数α粒子 被反弹回来。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现象,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呢? 思考、讨论、交流。得出: 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 动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②一小部分带正电的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 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 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③极少数α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 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 由此得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 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能力。 【讲述】卢瑟福认为,带正电荷的核位于原子中心,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沿 着不同轨道运转。 【投影】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倾听,理解。 培养学生建立将微 观问题模型化的科学研 究方法。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知识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 2、理解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 3、掌握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关系。能进行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简单计算 4、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会判断同位素 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总结能力 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4、通过放射性同位素作用的自学和查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重点: 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 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法:模型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问题推进、对比归纳 学法:交流研讨、比较归纳、练习巩固 [引入]初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在原子中的相对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重温一下著名的卢瑟福实验。 [多媒体动画演示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及实验现象2·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现象,分析现象并思考问题: 1、大部分粒子穿过金箔不偏转,说明了什么? 2、少数粒子被偏转,个别粒子被反射分别说明了什么? 3、试想象推测原子的结构模型 [多媒体演示2]展示卢瑟福的解释:原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核式原子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那么,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多媒体演示3】学习目标1· 一、原子核核素 1、原子核的构成

[交流研讨]9·阅读P3表格,分析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数据表,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3、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的? 4、若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试推测原子的相对质量的数值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学生总结]回答问题1、2 [多媒体演示4] 结论(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以上关系式是否适合所有的微粒?(以Na+、Cl-为例进行分析) 注意:以上关系式只适用于原子,不适用于阴阳离子。 [学生总结]回答问题3、4 结论(2):原子中各微粒之间的关系: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学生阅读P3-P4第一段]掌握质量数和A Z X的意义: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跟踪练习:2· 1、判断正误: (1)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氧元素的质量数是16 2、符号为b a X n-的微粒,核电荷数是,中子数是,电子总数是。符号为b a Y m+的微粒,核电荷数是,中子数是,电子总数是。结论:阴离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是= 电子数电荷数 阳离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是= 电子数电荷数

【精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 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

【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其实,科学家们对原子的认识与探索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投影】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第一次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建立了实心球型原子模型;之后,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建立了枣糕型原子模型;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有核原子模型;到了近代,在20世纪20年代,根据量子力学形成的电子云模型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过渡】虽然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是原子也是由其它粒子构成的。人类探索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头发里的原子世界。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投影】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讲解】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如果将一个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的体积只相当于一只蚂蚁。【提问】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 【讲解】在原子核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板书】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 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 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 跟地球相比。 【展示图片】 【设疑】原子究竟能否再分? (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是什么? 【展示】原子发展的历程

早在公元前5—4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爵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各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 1803年,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道尔顿认为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和位置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不同. 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原子的模型为枣糕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离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即: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展示】构成原子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 【分组讨论】观察表格,思考下列问题 1、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吗? 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 3、不同种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 4、大家还能发现那些规律? 【教师小结并板书】 【课堂练习】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3、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学生分析: 学生在第三单元课题1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性质,在物理课上,也学习了“电荷”概念,但总的来说,微观的知识非常有限,但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化学人教版选修二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学习目标】 1、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基态、激发态和光谱 3、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引入】我们必修二学习过,我们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在必修学习的基础上请思考:思考:钾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什么左侧书写正确?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什么规律呢?带着这个思考进行今天的学习。 【主干知识梳理】 一、能层与能级 1、能层(电子层):核外的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成能层 能层(n) 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72 98 规律:用n来表示能层序数,则每个能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是2n而且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所以不同能层能量的高低顺序从K、L、M、N、O、P、Q依次增大,即E(K)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 再分吗? 一、知道原子的结构 【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 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 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 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 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 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 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 展史

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 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 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 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 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 息? 【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 况。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外电子 数 质子数中子数 氢101 碳666 氧888 钠111211 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 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 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 交流展示 观察分析回答 1:质子数=核外电子 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 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 够有中子 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 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 的电荷数量相等,电 性相反,因此,原子 不显电性。 培养学生的对数字的观察 能力,以及对数字的分析 能力。 给出碳元素氧元素两种 名称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 析,来归纳总结原子不显 电性的原因,从而来培养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 2《原子的构造》 (第 1课时)教课方案 《原子的构造》 教课目的: 知识与技术:1、认识原子和原子核的组成,以及组成 粒子之间的关系。2、认识原子构造表示图的各部分的表表 示义。 3、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认识典型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色。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对图形和表格数据的剖析总结,培育学生剖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2、培育学生应用现象到实质、宏观与微观相联合的思想方 法。 3 、体验假定与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 应用。 感情与价值观: 1、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 看法。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 方法教育。教课要点与难点: 要点: 1、原子的组成。 2、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 外电子数关系。 3、核外电子排布特色及原子构造表示图的 含义。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特色及典型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 子的排布特色。 教课模式:模型和图表研究式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原子构造模型图、 1-18 号原子构造表示图教课过程:教课环节环节一研究原子的构造教师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经过比喻激发想象,经过设问引起学生议 论和思虑,惹起对原子构造思虑和认识。 【导入新课】原子体积很小。假如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 球对比,就相当思虑、议论于将一个乒乓球与地球对比。 这么微小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以再分的,哪么经过其 它方式可否再分呢?【指引自学】投影展现一幅原子构造 表示图,环绕以下问题,要修业生阅读课文 53 页 5 分钟: 1 、认真察看课本 53 页图 3-9 ,你能发现原子及原子核是什么构 成的? 2、认真剖析课本53 页表 3-1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概括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概括原子构造及组成粒子之间的 关系。一、原子的组成质子原子核{中子1、原子{核外电子 2 、质子数 =核电荷数 =电子数【发问稳固】以氧原子为例,说明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如何构 成原子的?为何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自学、思虑、讨论、小结思虑、剖析、概括、总结思虑、议论、小结、回答培育学生自学和合作研究能力。经过实物图或表格让学生理解原子构造,的确感觉到原子可分,培育学 生剖析图表、概括总结的能力,并让学生领会假说模型的科 学方法。稳固训练,提升能力环节二研究原子核外电 子排布的规律【问题导学】与原子对比,原子核体积更小,

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 3.2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 【播放动画】几个小粒子绕着一个大粒子作高速运动。根据动画,你能说出原子的构成吗? 【学生回答】小组交流后汇报。原子原来不是一个实心球,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 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教师讲解】对,确实是这样。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板书】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追问】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播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教师讲解】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科学研究还表明: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如下表。 【板书】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板 【追问】请学生找出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板书】它们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设问】是否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呢? 【板

【教师讲解】有的原子原子核中没有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 【设问】请学生根据表3来得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板书】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设问】根据原子的构成(由带电的质子、电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引导学生分析整个原子显不显电性?【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以氢原子、氧原子为例,分析得出: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板书】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即 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质子(+) 原子核丿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课堂练习】以碳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教师讲解】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构成。在碳原子中,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 成了原子核,6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由于碳原子核内有6 个质子,带6个单位正电荷,而核外有6个电子,带6个单位负电荷,两者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教师讲解】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微观世界,对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一原子做了一些 初步的探讨,了解到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学习微观粒子的一些方法。 【布置作业】书上练习。 5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宙原子核'质子⑴7 原子* 中子(不带电) i核外电子(-)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即电量相等, 电性相反) 6 •本案例教育价值分析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 隆回九龙学校罗安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 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 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原子的结构》公开课教案1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一级主题,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二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教材的体系中,学生于课题1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一些特点,对分子、原子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也有了初步了解,这为学习原子的结构做好知识准备。 原子的结构属于微观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者采用了大量的原子结构探究之旅的资料引入课题,并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内容较为抽象,如原子结构模型、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等。这些抽象概念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适当的知识生长点,难以被学生同化。为了使学生顺应新的认知情境,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学习情境,从一个认知平衡走向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的认知平衡,教者首先采用了大量的原子结构探究之旅的资料引入课题,同时引领学生思考,并在其头脑中初步建立原子的结构模型。继而通过设计学生易于接受,并有强烈兴趣的短语作为活动标题,如“揭开原子结构神秘的面纱”,组织学生阅读、汇报与交流,从而走进原子的王国,并了解原子的国情。 对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同样采用诸如“扫描电子神秘的行踪”为活动标题,再用一个个的子活动,如“探求电子的运动特点”、“发现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识别原子的‘身份证’”、“认识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等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将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抽象知识,用日常生活中学生酷爱的“游戏”、喜闻乐见的“词语”逐一化解,把抽象概念演绎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之中,使抽象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课时 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案与反思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江南学校李友峰 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及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以及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发展史切入,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重点】 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难点】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知识点一原子的结构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53页,完成下列填空: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

不带电。 2.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核内质子数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 【合作探究】 仔细分析第53页表3-1中的相关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的原子核不含中子。 【跟进训练】 1.下列各种粒子,带负电荷的是( A ) A.电子B.中子 C.质子D.原子核 2.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B.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 C.原子核带正电荷,但原子不显电性 D.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知识点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54页,完成下列填空: (1)原子是一个空心球体,原子核体积很小,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被电子占。 (2)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个(只有一层的,电子数不超过 2个)。 (3)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以钠原子的结构 示意图为例,各部分表示的含义分别为:①圆圈表示原子核;②圆圈内“+”表示原子核带正电荷;③数字“11”表示核电荷数;④弧线表示电子层; ⑤弧线上的数字表示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五个要素) 2.仔细研究教材第54页图312中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并结合教

2019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语文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 1.原子的构成。 2.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教学难点 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拓展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问属情景]上一单元我们学习过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关于分子和原子,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与它们有关的哪些知识? [提出问题]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是不可分的,究竟原子能不能再分? 2.原子是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引入新课]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分子和原子的问题,可见大家有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板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过渡]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p 内容,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53 [投影]讨论下列问题: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小结]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所以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思考]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 [小结]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过渡]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图片,看一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学生观看图片,说出自己从图上得到的有关信息] [学生陈述自己得到的有关信息] 学生甲:从图片可知,原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学生乙:原子已经很小了,而原子核更小,其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学生丙:原子内有如此大的空间供电子自由运动。

2019最新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相对原子质量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地介绍了原子的大小 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为教学作一个铺垫。因此教材编写了“核外电子的排布”。教材第二部分主要讲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它有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是教学的难点,但不是教学的重点。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第三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很小,它的质量也很小,所以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第1课时原子的构成与核外电子排布 备课笔记 课外延伸: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 构成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着高速的运动。

备课笔记 小组问题讨论: 是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不是,在氢原子核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1.2.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 3、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4、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课时划分】: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必修中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我们今天利用原子结构的新规律继续研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板书】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练习】门捷列夫周期表中每一周期的第一个元素(除第一周期外是锂、钠、钾、铷、铯、钫——碱金属。你能根据构造原理写出它们的电子排布吗? 碱金属原子序数周期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锂 3 二ls2 2s1或[He]2s1 钠11 三1s22s22p63s1或[Ne]3s1 钾19 四1s22s22p63s23p64s1或[Ar]4s1 铷37 五ls12s22p63s23p63d104s14p65s1或[Kr]5s1 铯55 六ls12s22p63s23p63d104s14p65s25p66s1或[Xe]6s1 【观察思考】(公布答案)根据同学们所写的电子排,思考碱金属电子排布规律。 【回答】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层到稀有气体。 【讲述】回答的很好,最外层电子从1到8,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例如,第11号元素钠到第18号元素氩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布重复了第3号元素锂到第10号元素氖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从一个到8个,再往后,尽管情形变得复杂一些,但每个周期的第1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1个电子,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8个电子。可见,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板书】1、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练习】由于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在能级里的填充顺序遵循构造原理,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每一周期里元素自数目并不总是一样多,而是随周期序号的递增渐渐增多,同时,金属元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