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备考原子形成的初步科学知识,并使学生懂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控形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介绍核外电子轨域的初步科学知识,能画出来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并使学生重新认识物质的结构同意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回答同学们,我这儿存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关上,恳请大家讲出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可以相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

新物质?举例说明.

[鼓励学生根据前面研习过的科学知识去展开分析,如H2与F2在热暗处就能够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快速反应分解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

UX21LI2467E;再例如稀有气体等等……]

〖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

往来”呢?

然则其究竟,必须掀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为重新认识原子的'结构.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回答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识.恳请大家讲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哪些?

它们怎样形成原子的?

〖思考

〖结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形成了原子的

原子核,居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搞高速运动.

〖板书一、原子结构

〖思索恳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科学知识,融合下表中,去认识一下形成原子

的粒子及其性质.

〖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形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拎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①

1/(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1.007

1.008

备注①就是所指对12C原子质量的1/12(1.661×10-27 kg)相比较税金的数值.

(学生总结)通过上表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中,中子不显电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探究我这儿存有一把铁锁,(挥舞铁锁)碰触它与否可以存有窒息的感觉?

〖问题探究金属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中又含有带电粒子,那它为什么不显电性呢?

〖思索原子内部微粒电性

〖结论原子内部,质子所带正电荷和电子所带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过渡阶段从原子的结构我们所述,原子核拎正电,它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同意于核内质子数

〖思考如果我们用Z来表示核电荷数,可以得到什么关系?

〖结论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深入了解一下原子核与原子的关系.

〖回答谁能够形象地比喻一下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的相对大小?

甲回答:如果把原子比作一座十层大楼,原子核就像放置在这所大楼中央的一个樱桃.

乙提问:如果假设原子就是一座巨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等于体育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过渡回答得很好,甲比喻说明对初中的知识掌握很牢固;乙比喻说明大家对新课的

预习很到位.确切地讲,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原子核虽小,但并不简单,它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几乎集中了原子的所有质量,且其密度很大.

〖投影展现有关原子核密度的资料原子核密度非常大,假如在1cm3的容器里装进原子核,则它的质量就相等于1.2×108t,形象地可以比喻为须要辆载重4 t的卡车去载运.

〖过渡其实,从表5-1中所示电子、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也可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从表中可看出,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近似等于1,而电子的质量只有质子质量的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数值便近似等于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把其称为质量数,用符号A表示.中子数规定用符号N表示.则得出以下关系:

〖板书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 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比如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

〖思索恳请同学们融合所学科学知识,思索以下问题:

〖投影练习

粒子符号

质子数(Z)

中子数(N)

质量数(A)

用 X则表示为

①O

8

18

②Al

14

27

③Ar

18

22

④Cl

Cl

⑤H

H

(学生总结)

通过思考练习可总结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三个物理量中的任意两个量,可求出第三个物理量。

〖投影练1.某粒子用 Rn-则表示,以下关于该粒子的描述恰当的就是( )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含有电子数=Z+n

D.所带电荷数=n

2.某元素Mn+核外有a个电子,该元素的某种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

A.A-a+n

B.A-a-n

C.A+a-n

D.A+a+n

〖问题探究“ O”与“O”所则表示的意义与否相同?

〖思考

〖结论 O则表示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氧原子,而O除则表示一个氧原子外,还可以则表示氧元素.

〖过渡由以上计算我们可得出,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板书原子 X

〖问题探究是不是任何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思索

〖结论不是,如上述练习中 H原子,核内无中子,仅有一个质子.

〖问题探究假如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获得或丧失电子,它还可以显出电中性吗?

〖思考

〖结论不能,原子丧失或获得电子后,沦为磁铁的原子――离子,不显出电中性;构成的拎正电荷的粒子叫做阳离子,拎负电荷的粒子叫做阴离子.

〖问题探究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索

〖结论离子所带电荷数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相等,失去几个电子,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得到几个电子,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

〖传授并板书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离子电荷数

〖口答1.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________离子,带_______电荷.

2.当质子数(核电荷数)________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就是阴离子,拎_______电荷.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正错误]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谈了原子结构及形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及其性质,它就

是几代科学家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才得出的结论.

[作业]1.用 X符号的形式表示出10种原子.

2.课本第94页,二、1、2.

〖板书设计

原子结构 教案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原子核的构成及基本微粒;初素原子百分比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能力培养:通过元素原子量、元素的近似原子量与同位素原子量、原子质帚数之间关系的对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体积、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木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科学方法:认识微观世界的基本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质量数与近似原子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导:相关知识的回顾 一、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二、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 三、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 四、原子的特点 1.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体积小 3.原子质量小 学:教材研读提示 1.道尔顿提出的原子学说曾引起很大的轰动,因而他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他的学说中有下 述两个观点: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你认为上述两个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由

2.阅读教材表5-1归纳,构成原子的各粒子间的数量上有何关系?各自起何作用?为什么说质 量数可以近似地表示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是否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试举反例。 探: 结:知识优化 1.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 的几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只有原子体积的几千万分之一,但集中了几乎整个原子的质量,核外一个电子的质量只有一个质子或一个中子质量的1/1836,它绕核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 2.质量数 (1)含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L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的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用符号A表 示:中子数用符号N表示;质子数用符号Z表示。 (2)公式: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 (3)理解:质量数是一个整数,质量数是原子相对质量近似值 3.元素的四角和上标号码的意义 A-b n- Z m 说明:质子数:Z 质量数:A 电荷数:n个单位的正电荷或n个单位的负电荷或不带电原子数:m化合价:+b价或一b价或O价 4.原子内各种关系 (I)质量间的关系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知识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 2、理解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 3、掌握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关系。能进行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简单计算 4、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会判断同位素 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总结能力 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4、通过放射性同位素作用的自学和查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重点: 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 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法:模型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问题推进、对比归纳 学法:交流研讨、比较归纳、练习巩固 [引入]初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在原子中的相对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重温一下著名的卢瑟福实验。 [多媒体动画演示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及实验现象2·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现象,分析现象并思考问题: 1、大部分粒子穿过金箔不偏转,说明了什么? 2、少数粒子被偏转,个别粒子被反射分别说明了什么? 3、试想象推测原子的结构模型 [多媒体演示2]展示卢瑟福的解释:原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核式原子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那么,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多媒体演示3】学习目标1· 一、原子核核素 1、原子核的构成

[交流研讨]9·阅读P3表格,分析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数据表,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3、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的? 4、若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试推测原子的相对质量的数值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学生总结]回答问题1、2 [多媒体演示4] 结论(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以上关系式是否适合所有的微粒?(以Na+、Cl-为例进行分析) 注意:以上关系式只适用于原子,不适用于阴阳离子。 [学生总结]回答问题3、4 结论(2):原子中各微粒之间的关系: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学生阅读P3-P4第一段]掌握质量数和A Z X的意义: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跟踪练习:2· 1、判断正误: (1)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氧元素的质量数是16 2、符号为b a X n-的微粒,核电荷数是,中子数是,电子总数是。符号为b a Y m+的微粒,核电荷数是,中子数是,电子总数是。结论:阴离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是= 电子数电荷数 阳离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是= 电子数电荷数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1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第1课时) 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与原子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贡 献。 2)知道原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学习模型法和实验法在原子结构发现过程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方 法在探索原子结构奥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 舍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卢瑟福原子行星结构模型的提出依据及内容 2)构成原子微粒的两个关系式 难点:每种原子结构模型提出的依据,不足及其发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与教师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设问】面对一张纸,从化学的角度你会想到些什么? 不断地撕开一张纸,能将其分开到什么程度? 【教师】人类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索物质的组成以及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到底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穿梭时空,亲历原子结构的探索之旅!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3页“从古典原子论到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相互讨论,回答下列问题:介绍了几位科学家?他们在物质构成上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不足之处?并请同学们 谈谈看书后感想。 【板书】1.原子结构的探索 【学生总结】我国惠施: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我国墨子: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古典原子论。 (尽管这些观点基于猜测、思考,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缺少科学依据。在科学发展 的今天看来,他们的观点当然很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但在科学十分落后的当时,他 们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先辈们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 力,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板书】古典原子论(德谟克利特)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备考原子形成的初步科学知识,并使学生懂质量数和 X的含义,掌控形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 3.介绍核外电子轨域的初步科学知识,能画出来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5.并使学生重新认识物质的结构同意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关系计算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设问、激疑、形象比喻、讨论、练习、讲述 〖教学用具----投影仪、胶片、画面一样的音乐贺卡和普通贺卡、铁锁、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展示两张外表类似的贺卡] 〖回答同学们,我这儿存有两张贺卡,现在我把它们关上,恳请大家讲出它们最显著的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可以相同呢? 〖过渡我们知道,一种物质之所以区别于另一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而它们的性质又决定于它们各自的结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然而,自然界的物质太多太多,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去一个一个地进行认识的话,既耗时间又费精力,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本章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过渡研究物质的结构首先要解剖物质.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何两个或多个原子的接触都能生成 新物质?举例说明. [鼓励学生根据前面研习过的科学知识去展开分析,如H2与F2在热暗处就能够反应,而H2和I2在常温下却不反应;Na与O2常温下快速反应分解成Na2O,而真金却不怕 UX21LI2467E;再例如稀有气体等等……] 〖提问为什么常温下氢原子与氟原子“一拍即合”,而氢原子与氖原子却“老死不相 往来”呢? 然则其究竟,必须掀开原子内部的秘密,即为重新认识原子的'结构.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回答关于原子结构,我们在初中就已熟识.恳请大家讲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哪些? 它们怎样形成原子的? 〖思考 〖结论形成原子的粒子存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其中,质子和中子形成了原子的 原子核,居原子中心,电子在核外搞高速运动. 〖板书一、原子结构 〖思索恳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原子结构科学知识,融合下表中,去认识一下形成原子 的粒子及其性质. 〖投影展示表5-1-----表5-1 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 形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 电性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个质子拎1个单位正电荷 不显电性 质量/kg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案设计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插图和表格的观察,培养数据分析水平。 2.学会使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使用形象恰当的比喻方法减少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是持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 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家在科研中不懈追求的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间的关系;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习难点】 1.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过相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关于分子和原子,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与它们相关的哪些知识? 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相关分子和原子的问题,可见大家有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搞清楚这些 问题,在本课题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二、预习导学 阅读P 53~P 57教材的内容及相关插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的结构和电性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请以钠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的数目分别是多少? 3.多电子原子里,核外电子的运动离核近,电子的能量????;核外电子的运动离核远, 电子的能量????。 4.核外电子运动经常出现的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 种现象叫做?????????????。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 一个质子带????????????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 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过程,初步 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1、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原子的体积很小。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一个乒乓球 跟地球相比。 【展示图片】 【设疑】原子究竟能否再分? (猜想)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是什么? 【展示】原子发展的历程

早在公元前5—4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爵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由大量不可分割的微小物质粒子组成,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各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 1803年,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道尔顿认为同一元素的原子,性质和位置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不同. 1897年,美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认为原子的模型为枣糕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 1909年至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合作者通过α离子的散射实验证明了原子核带正电,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即: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 【展示】构成原子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 【分组讨论】观察表格,思考下列问题 1、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吗? 2、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吗? 3、不同种原子之间有哪些区别? 4、大家还能发现那些规律? 【教师小结并板书】 【课堂练习】

化学人教版选修二原子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学习目标】 1、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36号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2、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电子云与原子轨道,基态、激发态和光谱 3、泡利原理、洪特规则 【引入】我们必修二学习过,我们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在必修学习的基础上请思考:思考:钾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什么左侧书写正确?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什么规律呢?带着这个思考进行今天的学习。 【主干知识梳理】 一、能层与能级 1、能层(电子层):核外的电子按照能量不同分成能层 能层(n) 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72 98 规律:用n来表示能层序数,则每个能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是2n而且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所以不同能层能量的高低顺序从K、L、M、N、O、P、Q依次增大,即E(K)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 教案 (1)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 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教学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 子,那么,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可以 再分吗? 一、知道原子的结构 【投影展示】展示科学家对原子结构 模型的创建和修正的历程。 学生回答:可以再分, 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 子。 从学生物理中已经学过的 知识入手,学生不会觉得 困难太大。 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原子结 构模型的变迁,认识科学的发 展史

探索新知:认识原子的结构【讲述】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的实验 探索,人们终于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原 子的构成。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53内容,并 根据图3-9所示和表3-1所示内容, 你能从中获取关于原子构成的哪些信 息? 【总结】原子的构成及粒子的带电情 况。同时介绍核电荷数的概念。 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原子核 核外电子 数 质子数中子数 氢101 碳666 氧888 钠111211 问题1:请根据表格中的数字,寻找 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 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问题2: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生倾听、体会。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 交流展示 观察分析回答 1:质子数=核外电子 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 中子数。 3、并非所有原子核内 够有中子 4、由于原子核内质子 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 的电荷数量相等,电 性相反,因此,原子 不显电性。 培养学生的对数字的观察 能力,以及对数字的分析 能力。 给出碳元素氧元素两种 名称 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 析,来归纳总结原子不显 电性的原因,从而来培养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3、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知道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学生在前面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学生分析: 学生在第三单元课题1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分子的性质,在物理课上,也学习了“电荷”概念,但总的来说,微观的知识非常有限,但本课题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主要的困难是缺乏微观想象力所以本节课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原子的结构教案

原子的结构教案 原子的结构教案 第1 课时:原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分析轰击金箔实验的现象 2、认识原子的结构,知道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课件,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学会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是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了解构成原子的微粒的带电情况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式。。 (三)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卢瑟福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推出原子的结构。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在这一基础上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再充分利用卢瑟福轰击金箔的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出现三个不同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内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原子核的质量相对电子来说较大且正电荷。进一步总结原子的结构,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五)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系统 (七)教学过程: 【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 【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导入】分子已经很小了,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成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板书】原子的结构 【师】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 【展示动画课件】卢瑟福的α 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 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原子的结构教案】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原子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原子结构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 子数,以及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2.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能量高低与分 层排布的关系。3.了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会画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自主学习 原子的构成质量数 1.原子的构成 2.质量数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的含义 02不连续多电子原子里,电子分别在□01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人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 的壳层,称之为电子层。 2.电子层表示方法

3.电子的能量与运动区域 (1)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10较低。 (2)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的电子能量□11较高。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是□12K 层,该电子层上的电子的能量最低。 4.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13内层排起,当一层□14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152n 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168(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172)。 5.原子结构示意图 以Na 原子为例: 1.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提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一个电子 的质量仅相当于1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 ,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钙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画为,对吗? 提示:不对,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所以应画为 。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 组成原子的有关粒子间的关系 1.核电荷数取决于元素的种类,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原子的种类。 2.有关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案设计 隆回九龙学校罗安 一、【教材分析】 《原子的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第1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将视野放到了微观的世界,它沿着发现问题(矛盾)——实验现象分析——建立模型——解释现象的思路进行编写,可以弥补学生直接经验不足的局限,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对概念定义的文字辨析,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可以这样说,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它将贯穿化学学习的始终。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要用模型、图片、表格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三、【设计理念】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以理论为基础的合作探究式教学。力求做到两个体现和三个突出。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以理论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突出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同时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原子的电性关系、数量关系; ②了解原子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初步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 ②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过程】 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感悟新知】【合作交流,领悟新知】【盘点收获,整理所学】【达标检测,巩固提升】以理论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做出猜想、构建模型验证猜想,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跨越。

精品初中化学 3.2《原子的结构》学案第一课时

《原子的结构》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常见原子的原子构成;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得出质子数与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知道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关系,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课前预习】 1.回忆分子、原子概念,找出它们的本质区别。 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 【情境导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自主探究】 知识点1:原子的构成 【阅读】课本“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对应图片。 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同角度描述。)2.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分析思考】分析教材“原子的构成”表“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与质量”及表“几种原子的构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交流讨论】你对原子的结构了解多少? 【阅读】课本对应内容,体会原子的体积之小。 知识点2: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表1 1.结合表1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运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表1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交流讨论】 1.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 2.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 3.分析表2,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表2 【交流讨论】同桌互相提问,从附录中查出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