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密度+第2课时+精品教案

密度+第2课时+精品教案

教学方案

强有关。

【板书】

一、密度表

1.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2.冰熔化成水,密度发生了变化。

3.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物态和压强有关。

【ppt7】复习密度公式,展示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式,对于这三个物理量可以知二求一。

【ppt8-13】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利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式进行相关计算,搭配相关例题,会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①要分析一个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可测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的密度,再查阅密度表,看测得的密度值与何种物质的密度相同(或相近)。

②对于不能直接称量的较大物体的质量,可通过密度表,查出这种物质的密度,再测出它的体积,就能算出该物体的质量。

③对于某些不便于直接测量体积的物体,只要测出它的质量,再查出它的密度,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板书】

二、密度的应用

【ppt14】组织学生解答例题

通过习题,熟练密度相关计算。

【ppt15】知识拓展:通过小故事:国王的皇冠,加深密度鉴别物质的理解。

【ppt16】进行小结。

【ppt17】布置作业。听讲

思考并解答、听讲

思考并解答

听讲、讨论

使学生掌握密度公

式及其变形,能够

知二求一。

通过例题讲解和练

习,熟悉密度相关

计算,掌握解题思

路、技巧和方法。

使学生加深密度鉴

别物质的掌握。

板书设计

第2节密度

一、密度表

1.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2.冰熔化成水,密度发生了变化。

3.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物态和压强有关。

二、密度的应用(知二求一)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6.2《密度》教案

密度 一、重点、难点分析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1.密度的概念 密度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上节实验学生已测量出体积相等的铁块、铝块、木块的质量,利用测量的结果可引导学生认识铁块、铝块、木块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上的差别,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还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体积不相等.对每种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一定的,跟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系,因此它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通过具体数字使学生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公式 为了加深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在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的基础上,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通过课本上的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 对于公式V m = 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密度不变).因此,不能认为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即当ρ一定时, 2 1 21V V m m =.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V 一定时, 2 1 21ρρ=m m .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m 一定时, 1 2 21ρρ=V V . 3.密度的单位 可引导学生认识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应使学生懂得密度单位的意义和读法. 二、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实验引入,设疑导学模式.

第三节密度(第2课时)

龙坡中学(初三物理)有效教学讲学稿 学科:物理课题:密度(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 (集体备课)负责老师:授课周次:第二周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公式及其单位 2、知道密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3、阅读密度表,理解其物理意义 4、能对密度、质量、体积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能对密度、质量、体积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密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导入方式:提问(什么是密度?) 有效精讲: 知识点一:密度的公式及其单位 1、密度的公式:______________;变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质量的符号:_______,单位:_______,单位符号:_______。 体积的符号:_______,单位:_______,单位符号:_______。 密度的符号:_______,单位:_______,单位符号:_______。 知识点二:密度两个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密度的国际主单位:___________,常用单位:__________。 2、密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1g/cm3=___________kg/m3 3、练习:7.8g/cm3=___________kg/m3 2700kg/m3=_______ g/cm3 0.8x103kg/m3=_______ g/cm313.6g/cm3=___________kg/m3 知识点三:阅读密度表,理解其物理意义 1、阅读密度表,理解其物理意义 2、练习: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其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的密度是___________其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节《密度》优质教案

《密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通过探究同种物质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过程,体会利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初步把握通过试验争论物理规律的方法。 【设计思路】 1、依据课程根本理念:留意学生进展,留意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留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进展,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学生不仅要学习物理学问和技能,还要经受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重视试验探究,通过学生自主、乐观、主动地学习,从参与中觉察问题,在乐观的探究过程中形成试验探究方案,制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育和进展学生的试验探究力气。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和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表达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 (2)能联系实际运用密度公式进展有关计算。 (3)学会用密度学问解决简洁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试验探究、小组争论,理解使用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定义物质密度的物理思想。 2、教学难点: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法】 试验法、讲解法、争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学法】 探究式、争论式、合作式等。 【教具】 体积一样的铜块、铁块、铝块、木块;体积不一样的铜块、铝块和木块假设干;天

平〔带砝码〕;刻度尺;计算机及其它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媒 教学环节科学 探究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体 选 设计意图 择 创设问题情 境,引发兴 趣是搞好课 播放教学视频--滚石 观看教学视频 课 件 堂教学的第 一步,表达 “ 从生活走 引向物理” 的入教学理念 学生可以不课1、不同物质,体积一样通过天平, 时质量一样吗?观只用手“ 掂乐观思考,学生抢答2、同种物质,体积一样察量” 试验盒 提问。时质量一样吗?实中的物块回 3、同种物质,体积不同验答问题,从 时质量会一样吗?而增加了感 性生疏。 探 究提出 课 同问题内 种 容学生思考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 是什么关系?先请学生 依据生活阅历猜测质量 与体积的关系。 学习依据问 题情境提出 问题。 物猜测得到同种物质,体积呈现课前一组教师实测课学习围绕主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对内能一无所知,本节首先通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内能。 教学目标:(课件展示)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 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课件展示) 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器材:、 教材、烧杯、开水、冷水、红色墨水、多媒体及幻灯片, 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复习机械能的知识。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二)、情景导入 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出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激发学

初二【物理(人教版)】密度(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2 分 钟 4 分 钟 求体积 空实心 问题 量约为多少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碑心石是一整块花岗岩,通过查阅密度表,我们可以知道花岗岩的密度为2.8×103kg/m³。碑心石长为14.7米、宽为2.9米、厚为1.0 米,通过这些条件可以计算碑心石的体积。有了密度和体积,我们就 可以求它的质量了,我们看下面的计算过程。 这道例题告诉我们,对于不能直接称量的庞大物体,这种方法很方便。 【说】我们再来看下面的问题,一捆铜线,质量是89kg,铜线的横街 面积是25mm2。不用尺量,你能知道这捆铜线的长度吗?请同学们想 一想,说一说你们的思路。 【答】通过查阅密度表,我们可以知道铜的密度。由题目的条件我们 可以知道铜线的质量。这样我们就能求出铜线的体积了,求出它的长 度就不是难事了。 【说】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 通过这道例题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不便于直接测量的体积,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说】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 这是一对做工精美的健身球,是我国古代发 明的一种健身器材。经常转动它可以刺激手 部穴位,疏通经络,强身健体。这个健身球

的主要成分是铁,你们猜猜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呢?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种判断的方法,如果这个铁球是实心的,那么它都是由金属铁构成,所以铁球的密度跟金属铁的密度是相等的。如果这个铁球是空心的,与实心球相比体积没有改变,但是质量小了,由密度公式可知,空心球的密度小于实心球的密度,也会小于金属铁的密度。通过比较密度的大小,可以判断物体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这个健身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经过测量,一个铁球的质量是119克,体积是65立方厘米。求铁球的密度。 查密度表可知,铁的密度是7.9×103kg/m3,铁球的密度小于铁的密度,所以铁球是空心的。 【说】除了利用比较密度判断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的方法以外,大家还能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判断吗?如果物体是空心的,你们能求出空心部分的体积吗?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物体的体积来判断物体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还以刚才的铁球为例,如果铁球是实心的,那么球的体积和它含有的铁的体积是相等的。但如果是空心的,那么球的体积要比它含有的铁的体积要大。V球= V铁+ V空心。利用这个关系式我们就可以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计算一下健身铁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大?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内容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密度的初步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以物质本质特征来定义概念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 理解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自制幻灯片、天平、石块、木块、水、量筒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二、新课教学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 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 木块 木块 石块 石块2 (2)分析数据 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 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B.密度公式:ρ=m;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克/厘米3(g) 1g=1#kg=103kg (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吨,体积是米3,铁块密度多大? 已知:m==×103kg;V= 求:ρ 解: 答:铁块的密度是×103kg 2.密度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103kg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3千克。 3.思考与讨论 (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 (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初中科学教案 密度9篇

初中科学教案密度9篇 密度 1 第四节实验: (一)教学目的 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 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

(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 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 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 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有各种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下面就请同学们鉴别一下你们桌上摆放的贴有A、B、……字母标签的是什么物质?根据什么特性鉴别的? 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 生乙:我们桌上放的两块金属,根据它们的颜色及其中一块的锈迹,可以鉴定一块是铜,另一块是铁。 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师:由此可知,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请丙同学告诉我,你能否判断你桌上的两个物体是不是同种物质? 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 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 生:体积相同。 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 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 [实验1]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 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师:对.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一密度。 [板书1]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 师: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2.建立概念 (l)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第2课时教案(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2课时 密度的应用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绵延在厦门环岛路上的“永不止步”群雕,将马拉松比赛的场景永远定格在这条世界上最美丽的赛道上(如图)。雕像的大小跟真人差不多,设其密度是8×103 kg/m 3 。你能估算出每一尊雕像的质量大约为多少吗?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 密度公式的应用 自主阅读教材P 115~11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一)求密度,公式ρ=m V 1.有一件标明为纯金的工艺品,其质量是125 g ,体积是7.5 cm 3 ,请你判断它是否由纯金制成的?(ρ金=19.3×103 kg/m 3 ) 已知:m =125 g ,V =7.5 cm 3 求:ρ。 解:ρ=m V =125 g 7.5 cm 3=16.7 g/cm 3=16.7×103 kg/m 3<ρ金=19.3×103 kg/m 3 答:它不是由纯金制成的。 (二)求质量,公式m =ρV 2.有一个空瓶的质量是20 g ,装满水后,称得总质量是120 g 。把水倒干净后,瓶中再装满酒精,则其总质量是多少?(ρ 酒精 =0.8×103 kg/m 3 ) 解:m 水=120 g -20 g =100 g ,V 水= m 水ρ水=100 g 10×103 kg/m 3=100 cm 3,V 酒=V 水=100 cm 3 ,m 酒=ρ酒 V 酒=0.8 g/cm 3 ×100 cm 3 =80 g ,m 总=100 g 。 (三)求体积,公式V =m ρ 3.一水桶内结满了冰,且冰面正好与桶口相平,此时桶与冰的总质量是22 kg ,当冰全部熔化为水后,需再向桶中倒入2 L 水,水面才正好与桶口相平。试求:桶的容积及桶的质量。(冰的密度为0.9×103 kg/m 3 ) 解:因为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设冰的质量即冰熔化成水的质量为m ,所以冰的体积即桶的体积V = m ρ冰,水的体积V 1=m ρ水,再向桶内加水的体积即冰熔化成水后体积减小量ΔV =V -V 1=m ρ冰-m ρ水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 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新知效果会更好。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火柴,纸风车,冷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故事引入:20xx多年前,当希腊希洛王取得王位后,决定在一座教堂里向永垂不朽的神献上金制的皇冠。于是,他称给工匠所需要的金子并付给酬金。工匠按规定的期限做好了金冠。事后,有人告密,说工匠盗窃了做皇冠的一部分金子,而掺进去同等数量的铜。希洛王为有人欺骗他而大为恼火,可是又找不到揭破这个盗窃案的方法。后来,希洛王在召见阿基米德时,交给了他一项重大任务:鉴别工匠制造的皇冠是否为纯金制成。阿基米德接受任务后忧心忡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 有一天,阿基米德在身体泡入盛满水的澡盆中洗澡时,发现水从澡盆中溢了出来,而自己的身体却在水中轻了许多。他突然受到启发:盆里溢出来的水的体积,不就是自己的身体浸入水里的那一部分体积吗?用这个方法测量出皇冠的体积不就可以鉴别皇冠的真伪了吗?阿基米德由此揭开了金冠之谜,断定皇冠是掺了假的。因为金子密度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比较小,掺进了别的金属后,体积增大,排出的水就多了。阿基米德运用密度知识解决了国王提出的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江苏省徐州市八年级物理下册6.3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

物质的密度 课题 三、物质的密度(2/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公式及其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可以利用密度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物质. (3)知道量筒和量杯的用途,会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找出辨别物质种类的方法. (2)初步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找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教后小结:板书设计: 教学资源: 天平及砝码、刻度尺、量筒(或量杯)、长方体塑料块和铁块、小石块、细线、水等. (实验分成九个小组,每组器材中塑料块、铁块、小石块的体积不同,但对应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组织学生活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情景一:出示一杯水和一杯酒精,让学生区分 情景二:出示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让学生区分. 情景三:出示表面颜色相同,体积不同的铁块和铜块(%>%,豫确),让学生区分. 2.组织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不能仅凭轻重来区分大铁块与小铜块,因为质量随体积增大而增大,这就需要研究物质的质量随体积改变的规律,从中找出它的特点,再联系学生已熟悉的比较速度大小的方法,引出课本中的猜想与假设. 组织设计实验: 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不太合理,可按下列内容启发: ①需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②用什么仪器来测量,③用什么办法进行测量,④测量中需要收集哪些数据,设计什么样的表格,⑤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 并和学生探讨. 学生讨论与交流,提出方案:闻气味来区分. 交流、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案:“闻气味来区分”是合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每组提出尽可能多雕方案: 把漆刮开看颜色;放在炉子里烧,看是否变形; 放在水中看浮沉;用磁铁吸引; 放在手上掂一下等. 学生讨论、交流,提出方案:一种意贝认为仍可用比较质量的大小来区分.有学生反驳:大铁块的质量可能大于小钷块的质量. 学生继续讨论、交流,最后提出疑问: 究竟怎样才能区分表面颜色相同的大铁块和小铜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 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让每组同学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师生共同在探究过程中可提出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江苏省高邮市车逻镇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 6.4 密度知识的应用(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科版

第六章第四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 【学习目标】 1.会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会利用刻度知识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会用公式V m =ρ 、m =ρv 、V=ρm 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探学】 1.由公式V m = ρ可知,m= ,v= ; 1t= kg= g = mg ; 1cm 3= m 3,1dm 3= m 3; 1mL (cm 3)= L (dm 3)= m 3。 2.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合作互学、交流助学】 例1 一个实心铅球的质量是4.52kg ,经测量它的体积是0.565×10-3m 3,求:(1)这 个铅球是用纯铅制成的吗?(2)如果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体积多大?(已知ρ铅=11.3×103kg/m 3)

例2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石砌成。碑 心石是一块整的花岗岩,长14.7m、宽2.9m,厚1.0m,它的质量约为多少吨? (花岗岩的密度为2.8×103kg/m3) 例3. 体积为1m3的冰块全部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是多少?。(ρ 水 =1.0×103kg/m3, ρ 冰 =0.8×103kg/m3) 例4 某省富“硒”的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如果要将其开发为瓶装矿泉水,且每瓶 净装550g,则:(ρ 矿泉水=1.0×103kg/m3, ρ 酱油 =1.1×103kg/m3) (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为多少毫升? (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装满时至少能装多少毫升的酱油? 例5 一辆载重汽车的车厢容积为3.5m×2m×0.6m,额定载重量为6t,求:(ρ 泥沙 =2.4× 103kg/m3) (1)如果车厢装满泥沙(泥沙的体积等于车厢容积),汽车载重量为多少? (2)为了行车安全,汽车不能超载,如果不超载,此车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的

6.2《密度》教学案(2课时)

《6.2密度》教学案(2课时) 黄陂区王家河中学肖文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 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二) 学法点拨 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枝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探究这种特性用到了图像的方法。注意理解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体会这一方法带来的方便和理解上的便利。 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它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水的密度1.0×103kg/m3,要求记住。 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计算题要注重格式,要写必要的公式、公式变换、单位、文字说明。还要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思考: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行吗? 下面我们实验探究 1、学生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 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出示: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3、提问: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关于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来进行研究? 让学生讨论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什么关系? 4、验证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同学们(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推测的正确性。 5、根据实验方案不同实验小组分别用体积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学生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质量和体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五章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 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教案 沪科版

第2课时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的认识. 3.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等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物理意义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天平、量筒、盐水、铁块、塑料块、水、烧杯、细线、牙签(或细铁丝、大头针)、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物体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那体积如何测量呢? 师展示长方体的铁块和不规则的塑料块、一些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问:你们是如何鉴别的? 学生:铁块可用刻度尺测量出它的长、宽、高,然后三者相乘即可计算出它的体积. 水的体积可以用有刻度的容器量取,如有刻度的水壶、药瓶量取. 师学们回答得很好,测量规则固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量,但如果是液体的体积和像这个不规则塑料块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呢?这就是今天这次课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 师我们知道天平可以测量质量,又知道量筒可以测量体积,那么测量物体的密度就没问题了,下面我们开始测量盐水的密度.请大家设计实验步骤完成探究实验.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实验原理、方法、器材和步骤,并设计记录数据表格. 板书:测量盐水(或未知液体)的密度. (1)实验原理:ρ=m/V; (2)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烧杯、盐水; (3)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一):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把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 ③把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则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m2-m1)/V. 设计方案(二):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把盐水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③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V. 则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m2-m1)/V.

物质的密度 第2课时(27页教案学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灵活应用密度的定义式和变形式进行计算的相关问题。 讲授新课一、鉴别物质 1.要分析一个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可利 用ρ= m/v算出物体的密度,再查阅密度表,看测 得的密度值与何种物质的密度相同(或相近),从而 来鉴别可能是什么物质。 2.若不同物质的密度相等的情况下用其它方法 来鉴别物质。 如:气味,颜色,透明度,等等。 例1:小明学过密度知识后,想了解一把汤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他用天平测得汤匙的质量为 31.6克,当他将汤匙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时,量筒的 读数由25毫升增大为29毫升。试根据这些数据判 断这把汤匙可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分析:根据密度的定义式ρ=m/v计算密度。查密度表可知判断这把汤匙可能用的材料。 解:汤匙的质量m =31.6克, 体积V =29立方厘米-25立方厘米=4立方厘米。 根据密度公式可得,汤匙的密度为: 查密度表可知,汤匙的密度与铜的密度相同。 答:这把汤匙可能是用铜制成的。 针对练习: 现有一块实心的金属块,测得它的质量是79g,体积是10cm3,问它可能是哪种金属? 提示:用公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算出纪念币的密度为7.9g/cm3查密度表可知实心的金属块可能是钢铁。 二、计算物体的质量在教师的引导 下学生分析解 答 学生练习 锻炼学生的正确 解题步骤 掌握鉴别物质的 常用方法

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捆细铜丝的体积是多少? 解:已知m=600g ρ= 8.9×103kg/m3=8.9g/cm3 由公式ρ=m/v等得到:v= m/ρ 把数值代入,可以得到这捆细铜丝的体积是 针对练习 有一捆横截面积为2.5mm2的铜丝,质量为89kg。这捆铜丝的体积是______m3;长度是 _______m。(ρ铜=8.9×103kg/m3) 提示:根据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可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而 V=SL,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答案:0.01;4000 四、空实心判断 判断空实心方法:①比较密度②比较质量③比较体积 例1:一只铁球质量是6kg,密度为7.8×103 kg/m3 体积是1.0dm3 试判断此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方法1:比较密度 即:铁球是空心的 方法二:比较质量法 解:设体积为1.0dm3的球是实心的,由公式ρ=m/v 下学生分析解 答 在教师的引导 下学生分别用 ①比较密度② 比较质量③比 较体积三种方 法解答 解题步骤以及思 路 掌握求解计算题 的格式和步骤, 养成良好的解题 习惯。

物理《密度》优质课教案

物理《密度》优质课教案 §6.2 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1、密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采用了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本节课没有从密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传统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掌握,而是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列表分析、画图像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掌握了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在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中互相交流、团结合作。通过对密度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关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科学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首先从学生身边的物理出发,从不同的物质“轻重”不同;不同的物质,它们体积相同时,质量一般不同;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时,体积一般不同入手,逐步的引入密度这个概念,深入浅出,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3、从“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的物体”如何比较区别它们,继续深入研究问题,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够得到不同的物质的区别不是质量或体积的不同,而是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并且

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成正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进一步得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4、如何让实验数据能够说明问题,实验好操作,数据明显、区分度大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为此本堂课采用了软陶和铁棒作为实验的对象。首先由于软陶的密度大约在 1.35 g/cm3,学生大量的实验数据中,质量的测量一般不成问题,体积读数有些误差不会太影响结果。但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能过明显的获得“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结论,通过实验数据描点做图线时图线的斜率差别较大,就要用另外一种密度跟软陶相差较大的物质。我们采用了铁,同样质量的测量一般不成问题,但由于铁的密度较大,如果体积读数误差较大就会比较明显的影响结果。为此我们利用排水法测量体积,量筒的分度值就应该越小越好,我们采用了分度值为0.5ml的小量筒。同时铁棒的体积最好是能够是整数的cm3,学生能够看出质量跟体积是成正比的就更好了。我们没有采用几个相同的铁块,分别测量1、2、3……个铁块的质量和体积,这样学生会觉得这种测量太过直白,没有多大意思。我们的铁棒是分别经过精心的切割打磨的,体积分别是4、 5、 6、8、10、12 cm3,当全班同学的数据汇总上来,学生看到自己和大家的成果,再得到结论,心理上的震动是不一样的。 5、本节课也是在上一节学习天平之后就用到这一仪器的一节课,也能把上一节所学的知识得到充分练习,另外,学生学习使用量筒的排水法测量物体体积,又为下节课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打下基础。 6、最后,本堂课还要落实密度的公式、单位及换算,通过查密

2020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

... 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第2课时) 【教学时间】________ 【教者】 【教学目标】 1.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的大小; 2. 会利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 个人复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二、目标定学: 三、预习探学: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活动一:阅读课本P10密度表中常温、常压下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回 答问题: (1)水的密度为:,表示的物理意义 是:。 (2)通过阅读密度表,说说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规律 。 (3)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相同吗?;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吗?

铝块 铁块 铜块 。 (4)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密度的大小? 。 活动二:典型例题 例1 关于密度定义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B .密度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 .密度由质量和体积共同决定 D .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例2 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它的 ( ) A .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B .质量变小,密度变大 C .质量和密度都不变 D .质量和密度都变小 例 3 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kg/m 3 ,给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 气的密度为是 . 例4 甲、乙两金属块,甲的密度是乙的2/5,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那么甲的体 积是乙的( ) A .4/5 B .1.25倍 C .1/5 D .5倍 例5 谁的质量大? 例6 如图所示,三个容器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内 装质量相同的盐水、水、 酒精三种液体,则装水的是 ( ) A .甲容器中的液体 B .乙容器中的液体 C .丙容器中的液体 D .无法判断 例7 如图所示的是a 、b 两种物质的质量m 与体积V 的关系图像.由 V m =ρ个人复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