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总论

(1)单体

具有一定分子量的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结构式确定的化合物。

(2)有效成分

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或其代谢和转化产物。

(3)无效成分

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

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

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6)一次代谢产物

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7)二次代谢产物

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糖和苷

(1)苷

苷是由糖及其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非糖物质(苷元或配基)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新生成的化学键即为苷键。

(2)苷化位移

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C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3)原生苷

在植物体内原存在的苷;

(4)次生苷

原生苷水解掉一个以上单糖的苷。

(5)单糖

糖的基本单位,为多羟基的醛(polyhydroxylaldehyde)或多羟基酮(polyhydroxyketone)化合物。

第三章苯丙素类

(1)苯丙素类

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2)香豆素

香豆素(香豆精)是具有苯骈-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3)木脂素

木脂素(Lignans)是一类由苯丙素双分子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成分,即由二分子C6-C3单位氧化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少数为三聚物和四聚物。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1)醌

指分子中含有六元环状共轭不饱和二酮结构的化合物。

(2)醌类化合物

是指分子内具有醌式结构(对醌型、邻醌型)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3)苯醌

(4)萘醌

(5)菲醌

(6)蒽醌

只在考前辅导时提到,课件上并无定义。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1)黄酮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交叉共轭体系

两双键互不共轭,但均与第三键共轭。

第六章萜类和挥发油

无PPT

(1)萜类

指的是具有(C5H8)n通式以及其含氧和不同饱和程度的衍生物,可以看成是由异戊二烯或异戊烷以各种方式连结而成的一类天然化合物。

(2)挥发油

挥发油又称精油,英文为essential oils,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芳香气味、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而又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成分的总称。

第七章三萜及其苷类

(1)三萜

多数三萜是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根据“异戊二烯定则”,多数三萜被认为是由6个异戊二烯缩合而成的。

(2)三萜皂苷

三萜与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该苷类化合物多数可溶于水,水溶液振摇后产生似肥皂水溶液样泡沫,故被称为三萜皂苷。三萜皂苷多具有羧基,故又称其为酸性皂苷。

第八章甾体及其苷类

(1)甾体化合物

甾体化合物是天然广泛存在的一类化学成分,种类很多,但它们的化学结构中都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核。

(2)强心苷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是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由强心苷元和糖缩合而产生的一类苷。

第九章生物碱

(1)生物碱

1.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包括胺(-3)、氮氧化物(-1)、酰胺(-3)、季胺(-3).

排除硝基(+3)、亚硝基(+1)属于正氧化态。

2.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

3.环状化合物:另外一些小分子胺、非环的多胺和酰胺除外(虽含负氧化态氮原子)

(2)两性生物碱

既含碱性氮原子,又含酸性基团,如酚羟基或羧基的生物碱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 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 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 (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14、1H–NMR通过测定化学位移(δ)、质子数以及裂分情况(重峰数及偶合常数J)可以得出分子中1H 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 15、偶合常数:裂分间的距离称为偶合常数(J),单位Hz。其大小取决于间隔键的距离。16、糖的检识,主要是利用糖的还原性和糖的脱水反应所产生的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等现象来进行理化检识,利用纸色谱和薄层色谱进行色谱检识。 17、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C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称为苷化位移。苷化位移值和苷元的结构有关,与糖的种类无关。 18、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层析法,是用于分离多组分有机混合物的一种高效分离技术。 19、色谱法原理:是基于混合物组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均匀分配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20、分配柱色谱是利用混合物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物分离开。正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流动相(极性)极性小的化合物,先出柱,极性大的化合物,后出柱。 21、将含水量高的硅胶加热到150℃使其失去吸附水后可重新获得活性,此过程称为活化。 22、吸附强弱规律(含水溶剂中)a.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b.易形成分子内氢键的化合物,其吸附性能减弱。c.分子中芳香化程度越高,则吸附性能越强。23、糖匀体:是指均由糖组成的物质。 24、苷类:又称糖杂体,是指糖与非糖物质组成的化合物,一般是指糖与苷元组成的苷。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 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 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14、1H–NMR通过测定化学位移(δ)、质子数以及裂分情况(重

天然药物化学名解

1、一次代谢定义: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且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的过程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一些氨基酸等对植物机体生命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 2、二次代谢定义:以一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又进一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又不起重要作用。称之为二次代谢过程。产物:生物碱、萜类等。 3、物理吸附定义:物理吸附也叫表面吸附,是因构成溶液的分子(含溶质及溶剂)与吸附剂表面分子的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的吸附 特点:无选择性、吸附解析可逆、可快速进行,故用的最广 (2)化学吸附定义:如黄酮等酚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或生物碱被酸性硅胶吸附等,因为具有选择性、吸附十分牢固、有时甚至不可逆、故用的较少。 4、苷类定义: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称为苷元或配基)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5、还原糖: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称为还原糖。 6、非还原糖:如果两个单糖都以半缩醛或半缩酮上的羟基通过脱水缩合而成的聚糖就没有还原性,称为非还原糖。 7、醇苷:通过苷元上醇羟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醇苷。 8、酯苷:通过苷元上的羧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酯苷或酰苷。 9、硫苷:通过苷元上的巯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硫苷。 10、氮苷:通过苷元上的胺基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氮苷。 11、碳苷:通过苷元碳上的氢与糖或糖的衍生物的半缩醛(半缩酮)羟基脱一分子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碳苷。 12、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13、环烯醚萜:为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从化学结构看,环烯醚萜又是含有环戊烷结构单元且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环状单萜衍生物。包括取代环戊烷环烯醚萜和环戊烷开裂的裂环环烯醚萜两种基本碳架。 14、Diels- Alder加成反应带有共轭双键的萜类化合物能与顺丁烯二酸酐产生Diels- Alder加成反应,生成结晶形加成产物,可借以证明共轭双键的存在。 15、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16、生物碱: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一、名词解释 1、天然产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一次代谢:一次代谢过程是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过程,几乎所有绿色植物中都存在。一代产物:葡萄糖、蛋白质、脂质、核酸。 二次代谢:二次代谢过程是指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用的过程。二代产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 3、正相分配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性有机溶剂 反相分配色谱::当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液体石蜡,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极性溶剂。 4、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5、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6、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 7、香豆素: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基本骨架。 简单香豆素:指仅仅在它的苯环上有取代,且7位羟基与其6位或8位没有形成呋喃环或者吡喃环的香豆素类。 呋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呋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 吡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碳或8位碳上取代的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吡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及双吡喃香豆素类。 8、黄酮类化合物: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9、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 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总论 (1)单体 具有一定分子量的分子式、理化常数和结构式确定的化合物。 (2)有效成分 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或其代谢和转化产物。 (3)无效成分 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 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有效部位群 含有两类或两类以上有效部位的中药提取或分离部分。 (6)一次代谢产物 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7)二次代谢产物 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这些物质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章糖和苷 (1)苷 苷是由糖及其衍生物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非糖物质(苷元或配基)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新生成的化学键即为苷键。 (2)苷化位移 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C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3)原生苷 在植物体内原存在的苷; (4)次生苷 原生苷水解掉一个以上单糖的苷。 (5)单糖 糖的基本单位,为多羟基的醛(polyhydroxylaldehyde)或多羟基酮(polyhydroxyketone)化合物。 第三章苯丙素类 (1)苯丙素类 一类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2)香豆素 香豆素(香豆精)是具有苯骈-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2、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3、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4、无效成分( 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5、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6、有效部位( 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7、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 2.渗漉法 3.煎煮法 4.回流提取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 8、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9、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 10、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1、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2、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13、1H–NMR通过测定化学位移(δ)、质子数以及裂分情况(重峰数及偶合常数J)可以得出分子中1H 的类型、数目及相邻原子或原子团的信息。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 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 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 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 2.渗漉法 3.煎煮法 4.回流提取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 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 ⑤C=C (1690~1600 cm-1 )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14、1H–NMR通过测定化学位移(δ)、质子数以及裂分情况(重峰数及偶合常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天然产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一次代谢:一次代谢过程是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过程,几乎所有绿色植物中都存在。一代产物:葡萄糖、蛋白质、脂质、核酸 二次代谢:二次代谢过程是指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用的过程。二代产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 3、正相分配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性有机溶剂 反相分配色谱::当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液体石蜡,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极性溶剂 4、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5、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6、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 7、香豆素: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基本骨架 简单香豆素:指仅仅在它的苯环上有取代,且7位羟基与其6位或8位没有形成呋喃环或者吡喃环的香豆素类 呋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呋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 吡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碳或8位碳上取代的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吡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及双吡喃香豆素类 8、黄酮类化合物: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9、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 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0、薁类化合物:一种特殊的倍半萜,它具有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基本骨架 11、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总称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以中和1g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合酚类所需的KOH的毫克数来表示 酯值:代表挥发油中脂类成分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KOH的毫克数来表示 皂化值: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KOH的毫克数表示。事实上,皂化值等于酸值与脂值之和 12、三萜皂苷: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的。三萜皂苷元是三萜类衍生物,由30个碳原子组成。 13、生物碱: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14、强心苷: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二、问答题. 1.简述聚酰胺色谱的原理、吸附力的影响因素 适用范围:聚酰胺属于氢键吸附,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分离方法,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均可适用。但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化合物。原理:一般认为是通过分子中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胺基与醌类、脂肪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吸附力的影响因素:至于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通常在汗水溶剂中大致有下列规律:①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能力越强②称键位置对吸附力也有影响。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即相应减弱③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天然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的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研究天然药物成分的科学,涉及到化学、生物学、药学等 多个领域。天然药物指的是来源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天然产物,具有治疗疾病或改善健康的功效。天然药物化学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和解析天然药物的组成,以及研究其化学结构、活性成分、合成方法和药理学作用等。 1. 天然药物 天然药物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用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产物。 植物药物是最常见和广泛应用的天然药物,如中草药;动物药物则包括从动物身上提取的成分,如海洋生物中的海绵类、蛇类、蛤蟆等;微生物药物则是从微生物(如菌类)中获得的天然产物。 2. 化学结构 天然药物化学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化学结构。通过分析、解析和研究天然 药物的化学结构,我们可以确定它们的组成和性质。化学结构包括原子的组织方式和它们之间的键结构。通过了解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活性成分和药理学效果。 3. 活性成分 天然药物中的活性成分是指具有药理学活性和治疗功效的化学物质。这些活性 成分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并对疾病的发展和预防起到关键作用。例如,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心脏病、癌症、感冒和消化系统问题等。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来检验、鉴定和提取,以确保其纯度和活性。 4. 合成方法 天然药物化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合成方法的研究。有时,天然药物的来源不 足或不便利,将其进行人工合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合成方法,可以制备满足

医学需求的药物。合成方法包括分子修饰、衍生物的合成和新化合物的设计等。这些方法可以改良天然药物的性质,并增强其治疗效果。 5. 药理学作用 药理学作用是指天然药物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在天然药物化学中,研究人员通过对药物的作用机制、药动学和药效学等方面的探索,来解释天然药物对人体的具体作用。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天然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 天然药物化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天然药物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利用自然界 的资源来改善人们的健康。通过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活性成分、合成方法和药理学作用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并为开发新药物提供指导。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将在药物科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然药化名词解释

天然药化名词解释 天然药化 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2.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这些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则称为一次代谢产物。 3.二次代谢产物;生物碱,萜类等化合物则称为二次代谢产物。 4.物理吸附;也称为表面吸附,是因构成溶液的分子(含溶质与溶剂)与吸附剂表面分子的分子间力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5.红外光谱;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将在光的红外区域,即4000―625cm-1处引起吸收。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IR)。 6.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7.苷键;糖与糖及糖的衍生物形成的化学键。 8.单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 9.端基碳;单糖成环后形成的一个新的手性碳原子(不对称碳原子)成为端基碳,生成的一对异构体称为端基差向异构体。

10.氨基糖;当单糖的一个或几个醇羟基置换成氨基,则称做氨基糖。 11.糖醛酸;单糖分子中的伯羟基氧化成羧基的化合物。 12.糖醇;单糖中的羰基还原成羟基后所得的多元醇。 13.Schardignger 糊精;由Bacillus macerans 等菌产生的一种淀粉酶,可将淀粉水解成一种由6―8个葡萄糖以-1,14.环状结合的结晶低聚糖,称schardignger 糊精。 15.硫苷;糖端基-OH与苷元上硫基缩合而成的苷。 16.过碘酸裂解法;又称为Smith 降解法,是一个反映条件温和,易得到原苷元,通过反应产物可以推测糖的种类,糖和糖的连接方式以及氧环大小的一种苷键裂解方法。 17.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a CC. b C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18.呋喃香豆素;香豆素核上的异戊烯基与临位酚羟基环合成呋喃环者称为呋喃香豆素。 19.线型;C6-异戊烯基C7-羟基成环,三个处在一折角线上,称角型。 20.角型;由C8-异戊烯基与C7-羟基成环,三个处在一折角线上,称角型。 21.吡喃香豆素;香豆素C6或C8戊烯基与邻酚羟基环合而成2,2-二甲基吡喃环结构,形成吡喃香豆素。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产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一次代谢:一次代谢过程是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过程,几乎所有绿色植物中都存在。一代产物:葡萄糖、蛋白质、脂质、核酸 二次代谢:二次代谢过程是指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用的过程。二代产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 3、正相分配色谱: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如生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液等,流动相则用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性有机溶剂 反相分配色谱:当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用液体石蜡,而流动相则用水或甲醇等极性溶剂 4、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 5、苷类:亦称苷或配糖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酸、糖醛酸等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 6、低聚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结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聚糖 7、香豆素: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基本骨架 简单香豆素:指仅仅在它的苯环上有取代,且7位羟基与其6位或8位没有形成呋喃环或者吡喃环的香豆素类 呋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或8位取代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呋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 吡喃香豆素:其母核的7位羟基与6位碳或8位碳上取代的异戊烯基缩合形成吡喃环的一系列化合物及双吡喃香豆素类 8、黄酮类化合物: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9、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MV 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0、薁类化合物:一种特殊的倍半萜,它具有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基本骨架 11、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总称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以中和1g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合酚类所需的KOH的毫克数来表示 酯值:代表挥发油中脂类成分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KOH的毫克数来表示 皂化值: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KOH的毫克数表示。事实上,皂化值等于酸值与脂值之和12、三萜皂苷: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的。三萜皂苷元是三萜类衍生物,由30个碳原子组成。 13,生物碱:是指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14、强心苷: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15.液—液萃取法: 又称溶剂萃取或抽提。用溶剂分离和提取液体混合物中的组分的过程。 16.先导化合物: 指通过生物测定,从众多的候选化合物中发现和选定的具有某种药物活性的新化合物,一般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并有衍生化和改变结构发展潜力,可用作研究模型,经过结构优化,开发出受专利保护的新药品种。 17.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能代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单一化合。 18.无效成分(相对性): 即药材中没有功效的化学成分如蛋白、多糖等 20.鞣质: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

名词解释天然药物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天然药物是指从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物,其来源于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然药物的提取和分离: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第一步是从天然来源中提取药物,并通过化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这需要运用不同的提取技术,如溶剂提取、萃取、蒸馏等,以及色谱、电泳等分离技术。 2. 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研究的重点是确定药物的化学成分。通过使用不同的分析技术,如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可以确定药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结构。 3. 天然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包括对药物的化学性质进行研究。这包括药物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熔点等)和化学性质(如稳定性、反应性等)的研究,以及对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机制的研究。 4. 天然药物的合成和修饰: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涉及对天然药物的合成和修饰。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理解,可以合成类似结构的分子,以获得更好的药物活性和选择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对药物分子结构的修饰,改变其药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发现、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活性和药效,为药物的设计和合成提供参考。此外,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还可以为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天然药物化学是研究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学科,通过对天然药物的提取、分离、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活性和作用机制,为药物的发现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完整版)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化 1.pH梯度萃取法:是指在分离过程中,逐渐改变溶剂的pH酸碱度来萃取有效成分或去除杂质的方法。2.有效成分:存在于生物体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具有防病治病作用,可以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 3.盐析法:在水提取液中加入无机盐(如氯化钠)达到一定浓度时,使水溶性较小的成分沉淀析出,而与水溶性较大的成分分离的方法。 5.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6.原生苷:植物体内原存形式的苷。 次生苷:是原生苷经过水解去掉部分糖生成的苷。 7.酶解:苷类物质在酶催化下水解生成次生苷的一种水解方法。 8.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9.苷化位移:糖苷化后,端基碳和苷元α—C化学位移值均向低场移动,而邻碳稍向高场移动(偶而也有向低场移动的),对其余碳的影响不大,这种苷化前后的化学变化,称苷化位移。 10.香豆素:为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内酯,具有苯骈α—吡喃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11.木脂素:由二分子的苯丙素氧化缩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木部和树脂中,故名木脂素. 12.醌类:指具有醌式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邻醌、对醌。常见有苯醌、萘醌、蒽醌、菲醌。 13.大黄素型蒽醌:指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的蒽醌。 14.黄酮类化合物:指两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间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6C—3C—6C)一系列化合物。15.碱提取酸沉淀法:利用某些具有一定酸性的亲脂性成分,在碱液中能够溶解,加酸后又沉淀析出的性质,进行此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16.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19.SF/SFE:超临界流体(SF):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域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 25.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组成的.三萜皂苷元是三萜类衍生物,由30个碳原子组成。 26.甾体皂苷:是一类由螺甾烷类化合物衍生的寡糖苷. 27.次皂苷:皂苷糖链部分水解产物或双糖链皂苷水解成单糖链皂苷均称为次皂苷。 28.中性皂苷:分子中无羧基的皂苷,常指甾体皂苷。 31.强心苷:是生物界中一类对心脏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32.甲型强心苷元(强心甾烯):C17位连接的是五元不饱和内酯(△α、β-γ—内酯)环称为强心甾烯,即甲型强心苷元。由23个碳原子组成。 33.乙型强心苷元(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C17位连接的是六元不饱和内酯(△α(β),γ(δ)—δ-内酯)环称为海葱甾烯或蟾酥甾烯。由24个碳原子组成. 34.生物碱:是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具有氮杂环结构,呈碱性并有较强的生物活性。35。透析:穿过膜的选择性扩散过程.可用于分离分子量大小不同的溶质,低于膜所截留阈值分子量的物质可扩散穿过膜,高于膜截留阈值分子量的物质则被保留在半透膜的另一侧。 36.梯度洗脱:梯度性地改变洗脱液的组分(成分、离子强度等)或pH,以期将层析柱上不同的组分洗脱出来的方法 1、天然产物化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一次代谢:一次代谢过程是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过程,几乎所有绿色植物中都存在。一代产物:葡萄糖、蛋白质、脂质、核酸 二次代谢:二次代谢过程是指并非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要作用的过程.二代产物:生物碱、萜类化合物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 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2.渗漉法3.煎煮法4.回流提取法5.连续回流提取法 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在外磁场的回旋频率时,有磁距的原子核就会吸收一定的能量产生能级的跃迁,即发生核磁共振,以吸收峰的频率对吸收强度作图所得到的图谱。 14、1H–NMR通过测定化学位移(δ)、质子数以及裂分情况(重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包 括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 结构鉴定、主要类型的生物合成途径等 天然药物:没有经过加工的有药用价值的天然动物、植物、矿物 中药/中草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领域的药物。包含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一次新陈代谢过程:对保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就是不可缺少的过程,且几乎存有于所 有的绿色植物中。 一次代谢产物:糖、蛋白质、脂质、核酸等这些对植物机体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 物质。二次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的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又不起重 要作用的过程。 二次新陈代谢产物:生物碱、萜类、苯丙素类成分。 低聚糖(寡糖):由2~9个单糖通过苷键键合而成的直链或支链的聚糖称低聚糖。多 聚糖:是由10个以上的单糖基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由一种单糖组成――均多糖由二种以上 单糖组成――杂多糖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由糖和糖的衍生物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其端基 碳原子联接而成的化合物。 萜的含义:萜类化合物为一类由甲戊二羟酸派生而变成,基本碳架多具备2个或2个 以上异戊二烯(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常温液态,有的在冷却时 可能结晶,称为脑。 酸值: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以中和1g挥发油中游离的羧酸和 酚类所须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去则表示 酯值:代表挥发油中酯值成分的含量,以水解1g挥发油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 示皂化值: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皂化值=酸值+酯值强心苷:是存在于植物中具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 生物碱:通常就是指存有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甲胺、乙胺、 氨基酸、氨基糖、肽类和维生素b除外)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000002)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LT

天然药物化学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来源于天然资源的药物,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创新药物和先导物的重要来源 2、天然药物化学: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寻找药效成分的一门学科 3、有效成分(Effective Constituents)指具有生理活性、有药效,能治病的成分。 4、有效部位: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5、无效成分( Inffective Constituents)指无生理活性、无药效,不能治病的成分。 6、有毒成分:指能导致疾病的成分。 7、有效部位( Effective Extracts)指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部位,称为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

8、提取常用方法:1.浸渍法 2.渗漉法 3.煎煮法 4.回流提取法 5.连续回流提取法 9、利用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在波数4000~500cm-1红外区域引起的吸收,而测得的吸收图谱叫红外光谱。特征频率区4000~1600 cm-1指纹区1500~600 cm-1 10、常见官能团伸缩振动区:①O-H、N-H (3750~3000 cm-1)② C-H (3300~2700 cm-1 )③C≡C(2400~2100 cm-1 )④C=O (1900~1650 cm-1 )⑤C=C (1690~1600 cm-1 ) 11、已知物的鉴定,一般通过光谱图中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峰形与已知化合物的标准红外光谱图相比较,可以判断被测定的化合物是否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相同。红外光谱对未知结构化合物的鉴定,主要用于官能团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 12、质谱(mass spectrometry),就是化合物分子经电子流冲击或用其他手段打掉一个电子后,形成正电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按质量大小排列而成的图谱。 13、核磁共振波谱是化合物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另一射频磁场的照射,当照射场的频率等于原子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