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生物必修三课本基础知识总结

高三生物必修三课本基础知识总结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非糖物质转为为血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二者作用为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通过反馈调节) 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复习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躯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其中,组织液又称细胞间隙液 4.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5.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红色含铁的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大部分为分泌蛋白,如抗体等。

6.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①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②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7.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8.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Cl-、Na+离子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PH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 3/H 2CO 3 Na 2HPO 4/ NaH 2PO 4 正常的温度:37度

9.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0.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1.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三个: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12.血浆中的成分主要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 二、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反射弧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最简单的膝跳反射反射弧由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两种神经元完成。

3.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机器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5.神经中枢会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6.静息电位:内负外正(K +外流造成,协助扩散)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Na +内流造成,协助扩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

7.突触的类型: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突触结构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8.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9.突触小泡的产生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过程,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中,会引起下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10.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11.人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12.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1.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具有分级调节特点 三、体液调节

1.促胰液素是在盐酸刺激下,由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如CO 2)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体液调节。 3.胸腺即是人体的内分泌腺,又是免疫器官,分泌胸腺激素,促进免疫细胞的功能,也是T 细胞成熟的场所。

4.胰岛素是一种含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性激素主要是类固醇。

5.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80-120mg/dL),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而主要去路是氧化分解。

6.血糖可以合成肝糖原、肌糖原,但只有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

7.血糖的调节:

8. “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

9. 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动员起来,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1mg 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 。 10.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激素调节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 ②通过体液运输 ③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既不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的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信息分子还有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还有CO2等分子,便本酶、抗体不是。

血糖升高胰岛B 细胞

靶细胞胰岛素下丘脑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A 细胞靶细胞肾上腺胰高血糖素下丘脑肾上腺素血糖升高

1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并非定向运输到靶细胞),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只有靶细胞才能接受激素,并使激素发挥生理效应,靶细胞上有相应的受体。 12.坐过山车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快等。 13.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可以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14.农业生产中,人们给雌雄亲鱼注射 类药物,促使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促性激素) 15.工业废弃物、杀虫剂、除草剂等,在分解过程中能产生与性激素分子结构类似的物质,称为环境激素或内分泌干扰物,可能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18.体温调节

注意:体温高于或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发送信息,至皮肤、肌肉和肝脏

等处,通过增多或减少产热散热方式,使体温回升或下降,从而使体温处于动态平衡。

19.水盐调节机制非常复杂,不止有抗利尿激素参与,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

20.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时,体液调节

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部分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因

缺碘而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分泌不足则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

21.人由炎热环境进入寒冷环境,出汗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少、散热增多、产热增多、体温不变、酶活性不变。 22.下丘脑功能: (1)调节中枢:血糖平衡、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生物节律控制中枢(2)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3)分泌:合成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4)传导兴奋 四、免疫系统 1. 注意:①免疫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②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来源于T 细胞。③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 2.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具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 特异性免疫(后天接触病原体之后获得的,针对特定病原体)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针对外来抗原)、监控和清除(针对自身细胞:衰老、被破坏的细胞、癌变的细胞) 4.防卫的三道防线:第一道皮肤和黏膜;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主要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 注意:①溶菌酶并非只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如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

溶菌酶则属于第二道防线。②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③T 细胞既参与体液

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若T 细胞缺失④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体液免疫功能只有部分保留。

5.

6. (1)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抗体是分泌蛋白 (2)浆细胞和效应T 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而B 细胞、T 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进行增殖、分化,三者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 (3)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是由B 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其核内DNA 相同,但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 (4)抗原识别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是细胞器溶酶体的作用。 (5)特异性识别细胞: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 吞噬细胞具有识别 浆细胞不具有识别作用 (6)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高、更强”。即反应速率更快、抗体浓度更高、免疫程度更强。原因:记忆细胞受到相同抗原刺激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 1.产热: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主要

是肝脏、肌肉)

散热:皮肤血管,汗腺分泌,其次还有呼

气、排尿、排便等。

2.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内脏、粘膜

等),包括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和温

觉感受器(感受炎热) 3.散热减少,产热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

增加散热是神经调节。体温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 3.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1.记住上图中各种激素的分泌腺名称及激素全称。

2.反馈调节: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

泌相关激素。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为全身每个细胞。

7.

8.(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

攻击而引起的。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星显得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由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

9.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预防:病原体感染前的预防,通过注射疫苗(经处理的抗原)等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

免疫治疗:病原体感染后的治疗,注射抗体、淋巴因子、血清等直接清除病原体或产生的毒素器官移植: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器官移植出现的排斥现象是由细胞免疫造成)

10.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

质都可以作为抗原

抗体: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专门抗击某种病原体的蛋白质。又称免疫球蛋白。

五、植物激素调节

1.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

达尔文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鲍森詹森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拜尔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为生长素。

3.1931年,科学家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

4.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吲哚乙酸(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等。

5.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

机物。6.植物体内没有分泌激素的腺体,这说明植物激素至少在合成部位上与动物激素有明显的不同。

7.有学者根据一些实验结果指出,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引起的某些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他们用向日葵、萝卜等作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实验材料因单侧光照射而弯曲生长时,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而向光面的生长抑制物质却多于背光一侧。

8.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运输方向是横向运输、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非极性运输(韧皮部)。生长素在植物体的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9.由右图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同一

生长素浓度对不用的器官生理作用可以不同;不同浓

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相同。

10.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

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表现两重性的实例: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11.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吲哚丙酸(IPA),吲哚丁酸(IBA)和生根粉。生长素

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方法:沾蘸法和浸泡法(浸泡法处理需要溶液浓度较低且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低的地方进行)

12.预实验的作用: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盲目造成浪费。

13.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苗;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

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解除种子休眠。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分;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14.植物体内还有一些天然物质也在调节着生长发育过程,如油菜素(甾体类化合物)

1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阶段

时,就会促进切断中乙烯的合成。

16.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

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17.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生长素类似物也是植物生长

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18.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乙烯利催熟;赤霉素处理使芦苇的纤维长度增加50%;赤霉素处理产生α-

淀粉酶;青鲜素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贮藏期。

六、种群和群落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出生率:种群内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①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

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③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直

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 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

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两条曲线①横纵坐标的意义、坐标原点

②曲线的起点、走势、特殊点N 0③注明K 值④两条曲线要标明名称

K J 型S 型

⑤条件:J 型: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

S 型:空间资源有限、存在天敌⑥J 型与S 型曲线的区别:不存在K 值,种群持续增长⑦两曲线不同是因为自然界存在阴影部分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存斗争

因环境阻力而淘汰的种群个体总数

2..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选双子叶植物的原因:单子叶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在本实验中,观察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根据观察结果,讨论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大小和取样方法。

3.根据植物的不同,样方的大小也不同:乔木:100m 2;灌木:16m 2;草本植物:1m 2

4.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5.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其意义是帮助人们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为: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组成是区别群落的重要特征。

7.为什么自然界中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因为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8.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变化是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培养。 9.“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的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10.群落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 特点

影响因素

垂直结构 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

动物: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水平结构 镶嵌分布 ①地形变化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③光照强度不同④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

同⑤人与动物的影响 1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 群落演替的结果与气候、土壤条件密切相关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2.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13.可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还可以借助放大镜和实体镜进行观察。 14.立体农业: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如:

果树—草菇结构和桉树—菠萝结构。

15.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16.农田弃耕以后,先出现一年生的杂草,随后多年生的杂草会出现,几年后小灌木出现,最后出现乔木。 17.在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生态工程。 七、生态系统的结构

1.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主渠道。

2.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越强的原因: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3.在食物链中,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就是通过食物链由上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八、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 (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是10%-20%,而非两个种群)

1.K 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环境容纳量(同一种群的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出现K 值的原因: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斗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2. 启示:J 型:不要随意引进外来物种,防止物种入侵。 S 型:对濒危生物的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对有害生物

的控制(鼠害),应采取措施降低环境容纳量。 1.为什么苔藓能取代地衣?

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3.演替时刻进行着,在演替中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变大 4.所有弃耕农田都能演替出森林吗?不一定,因为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从弃耕农田演替出树林需数十年.如果在气候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灌木阶段.

2.

3.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应该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1)被下一个营养级摄入体内,消化吸收后同化。

(2)通过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了——热能散失。

(3)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个营养级,而为分解者所利用。

(4)现存于这个营养级未被利用。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①单向流动的原因:因自然选择形成的食物链不可逆转。

②逐级递减的原因: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是逐渐减少的。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

分生物遗体或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未利用”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5.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1)对能量进行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例如:秸秆的多级利

用、桑基鱼塘。(2)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能量金字塔:表示的是营养级和能量之间的关系。

7.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生态学原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2)生态农业的目的: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

(3)生态农业的优点:使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九、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组成生物

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从无机环境到

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这里所说的

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

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碳循环:

①无机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哪一生理过程完成的?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有哪三种方式?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什么?CO2

④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是以什么形式进行的?传递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有机物食物链食物网

⑤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形式?碳酸盐有机物 CO2

⑥碳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性

3.温室效应

原因: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后果:气温升高,会加速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措施: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植树造林③开发新能源

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

5.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实验中对照组的土壤不作处理,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将土壤放在60°C的恒温箱中1h灭菌)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7.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化学信息(生物碱、有机酸、

动物的性外激素)

行为信息(蜜蜂跳舞、孔雀开屏)

7.动物的眼耳、皮肤,植物的叶、芽、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光明色素等)可以感受到物理信息。物理信

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8.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物质-----信息素。

9.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生物种群的繁衍③调节生物的种间

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0.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目前控

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点:不污染环境,可以使害虫的数量长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11.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关系:

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

力;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

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

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比较项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循环双向性

范围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圈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

关系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

动力

物质是能量载体、

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和状态

1.同化量

植物同化量:通过光合作

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

量。

动物同化量:摄入量减去

粪便量

2.能量流动的主渠道:食物

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的主要形式:有

机物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

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应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4.农田生态系统:由于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恢复力稳定性高。所以人的作用

非常突出,需要不断地灌溉、施肥、田间管理等。

5.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原理。

6.增加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措施:适当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的种类。

7.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要考虑到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将生态缸置于室内通风、光线

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8.水体有机物污染的过程:有机物过量输入→好氧菌大量繁殖→溶解氧浓度下降→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加剧污染→溶解氧进一步下降→厌氧菌繁殖→水体发黑变臭→生态系统崩溃

十、生态系统的保护

1.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处理好人口增长和环境、资源的关系更为重要。

2.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3.人口增长过快,还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为

此,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如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环湖,防治沙漠化;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推进生态农业等。

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

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5.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6.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7.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

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

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8.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9.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

就地保护: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

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等,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

10.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1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几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体液:人体内的总称,分为 (约占 )和 (约占 )。 (2)内环境: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等。 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3、用图示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 4、血浆的主要成分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 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①定义:是指溶液中 ②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约为 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与缓冲溶液中、有关。若食物呈酸性,与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碱性,与发生中和反应。 (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度左右。 6、列举引起组织水肿的因素:。 7、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 8、 9、内环境的稳态: (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调节机制:目前认为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其中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的。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4)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和。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由 五部分组成;其中效应器是指。 2. 反射发生的条件:。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变为显著的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形式:以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2)过程:①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的电位为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②受刺激时:产生电位,表现为,形成原因:。 ③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膜外。 ④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3)传导特点:离体神经纤维上为传导,在生物体内或反射弧中为传导。 (4)K+外流、Na+内流属于(运输方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段膨大成杯状或球状。 (2)突触:由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共同形成,包括、、三部分。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后膜还可以是的膜,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3)突触小泡:其形成与(细胞器)有关,内含。 (4)神经递质:①种类:可分为递质(如:乙酰胆碱)、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 ②释放的方式:,是否需要消耗能量,跨过层生物膜,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③特点:a、属于信号分子 b、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c、一经作用后就被水解或灭活(若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 碱作用后不能被灭活,引起的即时效应是使突触后膜持续或使肌肉持续。)(5)兴奋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内的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经(方式)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6)传递的特点:。原因: (7)传递过程中突触处信号变化:信号→信号→信号 6.指针偏转问题 ①刺激a点: 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 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②刺激b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③刺激c点:电表①会发生次方向的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次偏转 7.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中枢受 脑中相应的中枢的调控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 +、Cl -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7.35-7.45与HCO 3-、HPO 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 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 ;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高三生物必修三课本基础知识总结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非糖物质转为为血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二者作用为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通过反馈调节) 血糖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复习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躯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其中,组织液又称细胞间隙液 4.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5.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红色含铁的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大部分为分泌蛋白,如抗体等。 6.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①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②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7.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8.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取决于Cl-、Na+离子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PH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 3/H 2CO 3 Na 2HPO 4/ NaH 2PO 4 正常的温度:37度 9.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0.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1.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三个: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12.血浆中的成分主要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 二、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2.反射弧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最简单的膝跳反射反射弧由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两种神经元完成。 3.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机器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5.神经中枢会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6.静息电位:内负外正(K +外流造成,协助扩散)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Na +内流造成,协助扩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 7.突触的类型:轴突-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突触结构包含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8.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9.突触小泡的产生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过程,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中,会引起下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10.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11.人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12.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1.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都具有分级调节特点 三、体液调节 1.促胰液素是在盐酸刺激下,由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激素,其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如CO 2)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体液调节。 3.胸腺即是人体的内分泌腺,又是免疫器官,分泌胸腺激素,促进免疫细胞的功能,也是T 细胞成熟的场所。 4.胰岛素是一种含5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性激素主要是类固醇。 5.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0.8-1.2g/L(80-120mg/dL),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而主要去路是氧化分解。 6.血糖可以合成肝糖原、肌糖原,但只有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补充血糖。 7.血糖的调节: 8. “建立血糖调节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 9. 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动员起来,起动员作用的是神经冲动和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1mg 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 。 10.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激素调节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 ②通过体液运输 ③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既不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的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信息分子还有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还有CO2等分子,便本酶、抗体不是。 血糖升高胰岛B 细胞 靶细胞胰岛素下丘脑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A 细胞靶细胞肾上腺胰高血糖素下丘脑肾上腺素血糖升高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篇一: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 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约占细胞体积的2/3,细胞外液约占1/3,主要由组织液和淋巴组成。需要注意的是,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因此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也不属于体液或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其中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包括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包括O2、CO2等。调节方面则包 括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等。需要注意的是,血红蛋白和消化酶不属于细胞外液成分。

蛋白质的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相关,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高。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方面,正 常人血浆近中性,pH值在7.35-7.45之间。缓冲对包括一种弱 酸和一种强碱盐。温度方面,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 四、稳态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 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相对稳定,而非静态不变。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稳态调节机制包括神经、

体液和免疫调节。然而,人体稳态调节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度。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激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的破坏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正常生命活动必要的条件。 组织水肿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和渗透问题。代谢废物运输困难主要是由于淋巴管堵塞,而渗透问题则与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有关。蛋白质含量低可能由过敏、营养不良或肾炎引起。此外,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对于理解代谢废物运输的重要性也有所帮助。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条件包括有神经系统和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神经冲动电信号和动作电位实现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则通过突触实现,信号可以是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传递速度较慢,因为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发挥作用比较慢。 神经递质在突触后被相应的酶分解,因此传递是单向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内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静息时内负外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的传递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 能单位:神经元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纤维

高三生物学必修三的相关知识点

高三生物学必修三的相关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①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传 递。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司令部,可 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①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含有大量的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②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全数体液的2/3。 ③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全数体液的1/3。 ④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⑤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为组织细胞通过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 ⑥淋巴:小部份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 淋巴内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能够协助机体抵御疾病。 注意:血液并非满是体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2、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 组织液 ↑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聚集到淋巴管中,通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血液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 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份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类营养物质(葡萄糖)、 各类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份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3、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必然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要紧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要紧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二、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样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的稳态 1、转变规律: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份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稳中。如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的不 同存在微小的不同,但始终接近37℃。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剂,使各个器官、系统和谐活动,一起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固状 态。 3、稳态调剂机制经典说明: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剂和体液调剂的一起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类器官、系统分工 合作、和谐统一而实现的。 4、目前普遍以为:神经-体液-免疫调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要紧调剂机制。 注意:人体维持稳态的调剂能力是有必然限度的。 5、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固的机制

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

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 生物在理综大科里举足轻重,看似简单,实则非常重要,于是,生物的学习也就变得重要起来。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6. (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2

一、细胞与稳态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毛细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细血管没有盲端,这是区别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方法。 (2)淋巴来源于组织液,返回血浆。图示中组织液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单向转化为血浆,这是判断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突破口。 3、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 (1)存在的物质主要有: 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淋巴因子、组织胺等。 ④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质主要有:①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血红蛋白及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②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内环境中发生和不发生的生理过程 (1)发生的生理过程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④激素调节过程,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2)不发生的生理过程(举例) ①细胞呼吸的各阶段反应。②细胞内蛋白质、递质和激素等物质的合成。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技法提炼 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 一看是否属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浆蛋白、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O2、CO2、激素、代谢废物等)。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超全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超全面 在人体中,存在着由细胞外液构成的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2/3,包括细胞质基 质和细胞液。细胞外液约占1/3,包括组织液、淋巴等脑脊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外液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如Na+和Cl-)、蛋白 质(如血浆蛋白)、营养物质(如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和氨基酸等)、废物(如尿素、尿酸和乳酸等)、气体(如O2和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和维生素等。 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而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它们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

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包括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和Na2PO4/Na2HPO4.温度主要影响酶。内环境的 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间接参与的系统包括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需要注意的是,人体稳 态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和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过敏、营养不良和肾炎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从而促进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框架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框架 高中生物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修三作为高中生物的核心课程,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本文将介绍高中生物必修三的基础知识框架,并重点介绍其中的四个知识点: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和人体生理学。 一、高中生物必修三的基础知识框架 1.生物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方式。 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3.生物的营养和代谢,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化作用等。 4.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因的概念、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基因控制的性状等。 5.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态学的概念、群落结构与演替、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6.人体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 二、遗传学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的科学,它是生命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遗传学占有重要地位,它涉及到基因的概念、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基因控制的性状等内容。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是生物体中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单位。 2.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是由DNA组成的,它控制着生命体的全部功能。基因在不同的位置,负责着不同的功能。 3.遗传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基因控制着生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功能。 三、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生态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包括生态学的概念、群落结构与演替、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2.群落结构与演替:群落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是指局部地域范围内所有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群落的发展和演替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之一。 3.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生态系统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一定地域内生物和环境的有机集合体,它包括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因素。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部分学生在学习必修三的生物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其实必修三的生物是很重要的,我们必须要将知识弄懂。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必修三必备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重点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b、计算方法:植物: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取平均值;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

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 (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 捕食(甲图) 竞争(乙图) 互利共生(丙图) 寄生 丙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高中生物课本笔记 必修三

高中生物课本必修三 ♦必修3:稳态与环境 1.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2.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4.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5.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6.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 7.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坎农提出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8.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请你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解析】内环境失调主要表现为对温度的调节能力失调。长时间呆在空调屋,出入房间时身体对于室外高温难于接受,对于骤热不能适应,也就是体温调节失调。导致免疫力下降,主要表现为感冒症状。 9.血浆中的水来自——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10.相邻的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 11.突触=(前)轴突+(后)树突或细胞体 12.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受损和某些腺体分泌 13.神经递质——谷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一氧化氮、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等。

14.尿在肾脏生成,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储存,控制排尿的初级中秋在脊髓。 15.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 16.正常人的血糖含量是80~120㎎/dL,全身的血量大约为5L。 17.胰腺能分泌胰液,胰液通过导管注入小肠,其中的酶用来消化食物。 18.斯他林、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沃泰默、巴甫洛夫没发现)。 19.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两者是拮抗关系。 20.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没有关系?为什么?怎样防治糖尿病? 【提示】饮食过多,运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摄入高纤维及淀粉类食物,经常运动。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 21.1㎎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 22.糖尿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23.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缺少甲状腺激,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缺少甲状腺激素,会使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24.跳水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问内作出复杂的动作,只是通过神经调节来完成的。(×) 25.某同学上学时,为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你认为这种做法好吗?为什么?【答案】不好。如果喝水过少,尿量就会很少,那么应通过尿液排出的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造成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清单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清单 高中生物必修3复双基知识清单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是指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 胞外液又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不同体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血浆通过毛细血管 动脉端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再从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而淋巴液则经过淋巴循环最终汇入血浆。 3、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细胞与外界 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其中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血浆的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血浆的酸碱度在7.35-7.45之间,可以通过调节HCO3-和HPO42-等物质来维持稳定。 6、稳态是指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 7、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不同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不同的贡献,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而间接参与调节的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神经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是指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新的兴奋通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并作出应答的过程。 3、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反射活动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如果反射弧中的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无法完成。 兴奋是指动物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形式传导,也称为神经冲动。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形成的原因是K离子外流,通过协助扩散实现。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形成的原因是Na离子内流,也是通过协助扩散实现的。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刺激部位两侧会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