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

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

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P8

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点;

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

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

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6)价值观研究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

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

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

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5、刘新身边周围的跨文化交际的事件和现象;

第一节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二、文化的要素

1、第一种分类:与跨文化交际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宗教、社会组织、语言核心

2、第二种分类:

二、交际的要素

1、传送者;信息的来源和发送者;

2、信息;交际的内容;

3、编码;指信息传送者在发出信息之前,在内心考虑要怎么样表达的过程;

4、解码;指在信息发出后,接收信息的人对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意义;

5、媒介;

6、反馈;接收信息的人在解读信息后,做出的反应;

7、噪音;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

三、交际的特点

1、交际是象征性的;

2、交际是动态的过程;

3、交际涉及意义的协商和共建;

4、交际发生在意识的各个层面;

5、交际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发生的;

;人

第一节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不是实际的行为,而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价值观是一套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标准系统;这些规则和标准是用来判断和指导人们行为的;价值观不是个人的喜好或者倾向,而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

二、价值观的种类

1、终极性价值观:关于生命、生存等终极目标的价值观

2、工具性价值观:关于道德和能力的价值观;

4、不确定性回避

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

三、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

1、定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指的是,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他们对于倾听者知道多

少所交谈内容的一种理作当然的想法;

在低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对于所交谈内容知之甚少,必须明确被告知所有事情;

在高语境交际中,听者已了解了语境,并不需要提供背景信息;

2、低语境交流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有如下方面

(1)不特别强调情景或语境

(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明确的语言交流来传递

(3)自我表达、流利的语言和雄辩的讲话收到推崇

(4)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3、高语境文化的交际特点

(1)不强调明晰的语言信息

(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情景性的线索来传递地点时机情景关系

(3)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交流中有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保持沉默的倾向(4)人们试图绕圈子,不直接说不

,

3、文化模式和价值观是动态的,具有多样性,每种文化中都会存在逾期主流文化完全不

相同的亚文化,应避免对一种文化模式作简单化的概括;

4、以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来看文化的不同,学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价值

观的差异,要避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行文对错或好坏

5、到一种新的文化中去的时候,要接触更多的人群,观察更多的事物;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

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1、基本观点:语言不仅表达和反映了思想,而且还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

2、三层含义:1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划分现实世界;

2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影响他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3讲不同语言的人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

二、语言与价值观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第三节语用与文化

一、礼貌原则与策略

1、礼貌原则:得体准则;慷慨原则;赞扬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同情原则

2、1中国人礼貌的四个特征:尊重谦逊热情文雅

2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准则:

①贬己尊人原则最重要②称呼原则③文雅原则

④求同原则⑤德、言、行原则

3、礼貌策略的使用程度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1)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距离

(2)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3)言语行为的加强程度

二、称呼语

三、称赞语

四、道歉语

五、请求语

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培养敏锐的“文化意识”;

2、语言的含义与文化有密切关系;汉语教师要特别关注词语的内涵意义,特别是处于的

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

3、语境交际风格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因素;

4、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则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

第一节非语言交际

一、什么是非语言交际

1、定义:

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

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

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这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2、分类:

1体态语2副语言3时间观念4空间利用;

;

体态语,又称为身体语言;包括外贸服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首饰、姿势、身体接触等;

第三节时间观念与文化看书

时间观念,指的是人们如何对待和使用非正式的时间,例如人们对于准时、预约、计划性、最后期限等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第四节空间利用与文化看书

第一节文化适应

一、文化适应的模式

跨文化心理学把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分为四大类:旅游者、旅居者、移民者和难民;

旅居者是指在国外短暂居住的人,他们一段时间之后会回到自己的国家;主要注意这一种人群;

1、BR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个人改变自我的过程,而个人处理文化适应的策略主要是

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个人对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传统和身份的态度;二是个人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模式;这两种因素的不断互相作用,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或模式:

;

2、个人性格特点:指个人性格因素中,与文化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对模糊性的忍受度,

内在动机、灵活性、幽默感、内向与外向的性格特点;

3、期望值:过高则会形成负面影响,过低则会形成正面影响

4、社交支持:指包括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士的人的支持;没有社会网络的支持,人们

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

5、目的文化的知识:掌握越多目的文化的知识,越能促进文化适应;流利的目的国语言

水平对文化适应有直接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文化休克

一、什么是文化休克

1、文化休克是指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起的焦虑;文化休克是一种心理

焦虑;

2、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去熟悉的文化规则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适用,而新

的文化模式对于陌生人来说不是庇护所而是冒险的场所;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

,

①有文化地位vs目的语文化地位

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适应模式是融合、通话、分离还是边缘化

③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是否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它的规模有多大

⑤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是否一致

⑥两种文化对彼此的态度怎么样

⑦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文化中居住的时间有多久

(2)社会距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与接触的数量

二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可获得语言输入的开放程度

二、文化关键期假说

1、含义:指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

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2、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出现在文化适应的第三个阶段——恢复期;

三、对汉语教师的建议

1、了解学生可能处于的文化适应阶段;

2、了解学生可能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

3、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

4、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5、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焦虑

第一节刻板印象

一、什么是刻板印象

1、含义:刻板印象又叫做“成见”或“定向观念”,是指对一个群体成员的概括性看法;

2、特点:

(1)刻板印象是人们正常思维的一部分;

(2)刻板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

(3)刻板印象的最大局限是以偏概全;

二、刻板印象的来源

1、诅咒

2、规避

3、歧视

4、人身攻击

5、灭族

三、如何克服偏见

1、坦诚面对自己的偏见

2、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

3、参加课程学习和培训

4、在交际中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注意使用

委婉而礼貌的称呼

第三节种族中心主义

一、什么是种族中心主义

1、含义:又叫“民族中心主义”或“文化中心主义”,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

种族中心主义指的是在思考和评价别的文化时,把自己的文化放在一切事物的中心位置,并且以自己文化的框架作为衡量的标准

2、表现:一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别的文化优越;二是以自己文化的价值观或规范来衡

量或评价别的文化;

3、特点:

(1)种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有自己的社会思想、道德观、世界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

二、从种族中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的转变看书

否定阶段→辩护阶段→轻视阶段→接受阶段→适应阶段→融合阶段

三、发展移情能力

移情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

1、关注和留心

2、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

3、了解自己的文化

4、以移情方式去交际

第一节教学理念与方式

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

1、以学生为中心

(1)主要体现: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第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2)特点:

①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风格和目标

②教学方法赋予学生一切控制权

③课程安排吸收了学生的意见,而不是教师自行确定教学目标

三、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与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教学理念

1、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以讲解和练习语法及词汇为中心内容

②大多采用演绎法来讲授语言形式

③课堂活动以语言练习为主

④大量使用句型操练或翻译练习

⑤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纠错行为较多

⑥课堂上缺少学生之间的真实的交际性活动

2、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多被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所采用;主要采用交际法和

第五节学习的动机、风格与策略

一、学习动机

1、工具性动机和融合性动机动机取向

工具性动机是指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实际的目的,比如得到学分、获得文凭、能够阅读相关资料等;工具性动机在母语环境下的外语学习中更加普遍;

融合性动机是指学生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和文化感兴趣,希望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或融入目的语社会;融合性动机更适合目的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习完全处于内在的需要或者欲望;

外在动机是指为了追求外在的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学习;

二、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人们对所学的信息进行感知、记忆、处理和反应的一般方式;

下面分析集中有明显跨文化差异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

(1)场独立与场依存风格

(2)分析型与整体型风格

(3)冲动型与深思型风格

(4)视觉性、听觉型与动感型风格

跨文化交际学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 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 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P8 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点; 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 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 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6)价值观研究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 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 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 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5、刘新身边周围的跨文化交际的事件和现象;

第一节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二、文化的要素 1、第一种分类:与跨文化交际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宗教、社会组织、语言核心 2、第二种分类: 二、交际的要素 1、传送者;信息的来源和发送者; 2、信息;交际的内容; 3、编码;指信息传送者在发出信息之前,在内心考虑要怎么样表达的过程; 4、解码;指在信息发出后,接收信息的人对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意义; 5、媒介; 6、反馈;接收信息的人在解读信息后,做出的反应; 7、噪音;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相互接触和融合,这其中充满了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使我国古代人民通过商业往来与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的人民进行了交流,这是我国早期在国际范围内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突出例证。印度佛教的传入,唐朝鉴真高僧的东渡,明朝郑和下西洋,1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以及历经数百年的西学东渐包括了十分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在我国如此,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跨文化交际存在已久的例子)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原因: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 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对跨文化交际的部同理解: 曾经提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但是,对于什么是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一种看法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Marshall Singer认为首先,每个人都属于一些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其次,即使在同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是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讨论。这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避免大而无当的比较。但是,实际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稍微做调查,就会发现尽管作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比较往往有许多弊病,人们仍然需要这项工作。在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书目中有大量的书籍是从国与国之间的对比研究出发的。 在作文化比较时,似乎可以大到东西对比,小到两个人之间的对比。中间还有种族,民族,国家,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等层次。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究竟应该从何处入手呢?这牵扯到文化的定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文化通常不是指的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笔者以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以关注。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是合乎逻辑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度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美国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各国的移民。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文化和信仰。 就跨文化交际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而言,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概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概述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跨文化交际学的知识。 概念解析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涉及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中,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行为模式;交际则指的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信号进行沟通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则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过程。 理论体系 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差异理论: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许多误解 和冲突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因此,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2、文化冲突理论:该理论不同文化之间由于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模

式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冲突。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寻找共性和建立共识,以实现跨文化和谐。 3、交际能力理论:该理论强调跨文化交际者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提高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研究方法 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定性分析的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意义和解释;定量分析则更注重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和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情况来验证理论假设;案例分析则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状分析 当前跨文化交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研究者过于理论构建,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另外,跨文化交际学在非英语国家的普及度和重视度还有待提高。然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学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例如,在企业管理、国际关系、教育等领域,跨文化交际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胡文仲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洋。 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 的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Marshall Singer认为: 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 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

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 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 义的经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 心理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Richard Brislin《跨文化交往》 Geert Hofstede的《文化的后果》、《文化与组织——心灵软件》 正是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 第三章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一、文化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文化定义为“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太不上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①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③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⑤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是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 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一个人的文化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 美国人喜欢耸肩,不习惯蹲,认为蹲的姿势不雅; 生理现象的外面也会裹着一层文化的外衣,如打喷嚏英美人认为是God bless you 犹太人和意大利人喜欢自由地谈论和抱怨他们的疼痛,毫无顾忌地呻吟、呜咽、哭叫 文化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又称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又称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跨文化交际既指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交际,也指不同民族同一语言之间的交际。也有人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泛指一切在语言与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如果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出发,则认为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还是研究不同民族在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问题,分析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对交际的影响及可能造成的障碍,研究交际原则与方式及通过外语教学传授异文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四、结论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不同的文化要求不同的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各自有一套说话规约或习惯,这是语言的规约。在跨文化的交际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正确的推论”。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交谈双方一旦发现谈话方式上的差异,则应主动采取非语言交际这一措施来防止发生交际故障和冲突。而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常常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所以,我们在进行交际时,应开始逐步的认识到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要越来越重视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总之,我们应在不断的实践中对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和功能加以认识,以帮助我们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在跨文化交往中避免交际故障。 通过对各文化肢体语言差异性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交际对象,或者他们话语中可能有的言外之意。所以这种研究可以降低误解的机率,能使我们更有效顺畅地开展跨文化交际。并且,对各文化环境语言差异性的研究可以帮我们建立起目标文化的整套概念,了解为什么他们有这样、那样的举动,什么能说得过去,什么无法容忍。只有对肢体语言和环境语言有一定的了解时,人们才能进行更有效、明智的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只有事先了解某些身势语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下所特有的含义,才能在交际的同时明白对方的身势语,同时也就能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意图,从而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沟通,使交际更成功,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西方学者对非言语交际的分类很多,但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一般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类:身势语(body language),副语言(Paralanguage),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和环境语(Environment Language)。这些领域大致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人体各部分动作,沉默,话轮转换,衣着化妆,以及空间时间信息等等。其中,身势语和副语言被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客体语和环境语被称为“非语言手段”。掰其中学者们对身势语颇有研究兴趣。 结束语:人类的交际都有一定的规则。而交际规则很大一部分是后天习得的.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拥有着各自不同的交际规则。这些不同的规则一方面赋予非言语交际丰富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也难免存在文化误解或者是文化冲突。因此。正确看待文化差异。不断加强对各种文化交际规则的学习和掌握,排除文化干扰。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8]文化不同, 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 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 不断加强对身势语的研究,结实其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排除文化干扰, 对顺利、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人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交际: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和非言语行为(nonverbal behavior)。非言语行为主要指的是体态语(body language),胡文仲在《英美文化辞典》中说: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胡文仲,1990)。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等通过人体各部位传递情感和文化信息。体态语是表达一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详细笔记必备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跨文化交际学知识点

跨文化交际学知识点 1.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价值观、信仰、礼节和行为规范等。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2.语言差异:不同文化拥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和语言习惯,而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手段。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可以避免语言交流的误解和困惑。 3.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指的是除语言以外的一切交流手段,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不同文化对非语言交际的解读和运用也存在差异,这需要我们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的非语言行为。 4.礼仪与礼节:不同文化对于社交礼仪和礼节有不同的要求和范围。了解并遵循不同文化的礼仪和礼节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更加得体和尊重。 5.文化认知:文化认知是指通过学习和体验来认识和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和其他文化。只有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文化,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6.价值观冲突: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冲突和矛盾,这可能引发误解和冲突。了解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是健康跨文化关系的基础。 7.文化适应能力:文化适应能力是指在跨文化环境中适应和融入当地文化的能力。这包括了解当地的历史、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和理解当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8.文化敏感度:文化敏感度是指对他人文化背景和差异的敏锐和尊重。具备文化敏感度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倾听和理解他人,并能够避免跨文化交 流中的误解和歧视。 9.文化智商:文化智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文化智商可以帮助我们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冲突,并能够 建立有效的合作和关系。 10.跨文化沟通技巧:跨文化交际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如倾听、提问、反馈和整合信息等。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 交流和理解,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总之,跨文化交际学的知识点涵盖了文化差异、语言差异、非语言交际、礼仪与礼节、文化认知、文化适应能力、文化敏感度、文化智商等方面。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他人,避免 误解和冲突,建立良好的跨文化关系。

汉硕 跨文化交际学笔记 胡文仲

汉硕跨文化交际学笔记胡文仲汉硕跨文化交际学笔记 胡文仲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学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个人和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关理论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 的过程。这种交流涉及到语言、行为、价值观念、信仰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三、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1. 促进商业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 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环境,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 2. 促进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通过跨 文化交际,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3. 提高个人竞争力: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个人在求职和职业发展方面具有明 显的竞争优势。跨文化交际能力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视为重要的招聘和晋升标准。 四、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

1. 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 六个维度的差异,包括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和短期导向。了解和应用这些维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的交际方式。 2. 跨文化沟通技巧:跨文化交际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例如,要尊重对方 的文化差异,避免使用具有歧视性的语言;要注意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如姿势、表情和眼神等;要善于倾听和提问,以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沟通。 3. 跨文化冲突管理: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出现冲突和误解。管理跨文化冲突需 要灵活应对,尊重对方的观点,善于解释和沟通,寻找共同的利益和解决方案。五、结论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对于个人和组织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提高个人的竞争力,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全球化进程。因此,跨文化交际学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汉硕跨文化交际学笔记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跨文化交际学》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跨文化交际学 课程英文名称: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学分: 2 总学时: 36 课程性质: 非学位选修课 适用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非学位选修课,是研究翻译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因素。本课程的主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促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概况和英美文化有教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异同有较为敏锐的感知。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获得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Introduction) 1. 关于交际、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2. 关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 二、价值观念(Values) 1.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Friendship”概念 2.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Ethics”概念 3.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Individualism & Self-Reliance”概念 4.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Privacy”概念 5.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Equality”概念 6.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Attributes”概念 7.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Time & Space”概念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 Summa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Abstrac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disciplinary subject, which around the world has a history of 50 yeas while in China only 20 years. As more and more global communication appears and after China’s entering into WTO, globalization has been popular in many areas. Considering the arousing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content of it, the nowadays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of it, we need more effort to work in its development since we have a long way to go. This paper is to firstly introduce the root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n the main content of it and the topic of how to fos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e will be followed, and the final part is its situation today and the future.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nowadays situation 摘要: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在世界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但中国只有20多年的发展。随着当今世界各国交流的增多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全球化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普遍现象和热门话题。纵观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和发展,针对跨文化交际学的内容,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跨文化交际学在其发展道路上可谓路漫漫其修远,而我们也将上下而求索。本文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先简要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起源和发展,继而重点论述跨文化交际学的主要内容和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最后谈谈此学科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文化;发展与现状 1.跨文化交际学的起源与发展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具有各种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在相互交际过程中难免产生问题。其他原因包括美国与各国交往的频繁以及留学生,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等。“跨文化交际”这一述语是有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在1959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先提出的,学术界普遍将这部著作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Hall的《无声的语言》一书出版后,上世纪60年代陆续又有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问世。1962年,Robert Oliver出版了《文化与交际》,1966年,A. Smith 出版了《交际与文化》,1967年L.Parry发表了《人类交际心理》。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大蓄热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胡文仲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小 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 洋。 ●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 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Marshall Singer认为: 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 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 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 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 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育训

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 传播学. 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 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义的经典 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 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 心理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Richard Brislin《跨文化交往》 ●Geert Hofstede的《文化的后果》、《文化与组织——心灵软件》 ●正是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 第三章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一、文化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文化定义为“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包括合 理的、不合理的以及太不上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①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③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⑤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是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 ●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一个人的文化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而是取决 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 美国人喜欢耸肩,不习惯蹲,认为蹲的姿势不雅; 生理现象的外面也会裹着一层文化的外衣,如打喷嚏英美人认为是God bless you 犹太人和意大利人喜欢自由地谈论和抱怨他们的疼痛,毫无顾忌地呻吟、呜咽、哭叫文化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 ●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关联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学综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学综述 An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主要内容: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性质、研究内容、研究历史和研究方法。 知识点:1、影响普通交际的因素 2、交际的类型 3、交际的定义 4、文化的定义及三种主要的分类法 5、跨文化交际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 6、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产生的背景 7、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8、进行跨文化交际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重点: 1、交际的定义 2、交际的类型,特别是单向交际与双向交际的区别 3、文化的定义 4、跨文化交际学的性质以及对它影响最大的学科是什么? 5、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内容 交际的定义(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ay be defined as that which happens whenever someone responds to the behavior or the residue of the behavior of another person. 交际是一个(或多个人)对另一个人(或多个人)的行为或行为遗迹作出了反应。 1)Culture with a big C ( large C culture) : the attribute of man (关于人类的一切特征) 2) Culture with a small C ( small C culture) : life way of a population ( 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 1 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 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 refers to the knowledge that does not directly influence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communication. 知识文化 2.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refers to the knowledge that is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交际文化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 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 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 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2、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 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 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第4章交际 1、交际与传播 这两词来源于同一英语communication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 术语。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3、传播的种类 传播可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可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非社会传 播指内向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内向传播(inta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只一个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 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或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如交谈,书信, 小组讨论,大会演讲等。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 团体等内部的传播,不都是自上而下的,可具有不同模式,纵式或横式,要注意因文化差 异造成的传播不通的局面。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 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信息等。 第4章语言交际 1、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 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 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 内外嫡庶之别。——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概述

1.5.1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 跨文化交际学之所以诞生于美国,是和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不开的。首先,因种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流动性大,美国又被称为“大熔炉”。此外,美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冲突也时有发生。也就是说,美国人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跨文化交际愈来愈频繁。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一些美国有识之士意识到,要使美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就有必要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该学科产生的背景。 1.5.1.1 学科产生的背景 首先,从国际背景来看,其根本原因是在于随着科技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广泛的移民潮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邦国概念日益模糊,整个世界成为一个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地球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越来越频繁,跨文化冲突也时有发生。比如,曾有一批美国和平队队员前往菲律宾,两年后,4人辞职,26人被送回国,据分析是因为无法忍受文化隔阂造成的心理负担(胡文仲,1985:45)。其次从国内背景来看,为了帮助训练美国人在国外能更有效地从事国际交往,帮助外国留学生适应美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处理好各种族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就应孕而生。总的说来,面对全新的国际形势,美国政府和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让美国的多元社会会更加和谐地发展,让美国人能够与其他

文化的人更好地进行交往,是美国实现其雄心抱负的前提条件。 1.5.1.2发展历程 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内容来看,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草创期(1959年之前),基础期(1960-1969年),巩固期(1970-1979年)以及开花期(1980至今)(陈国明,2009:6-9)。 1)萌芽阶段(或草创期):20世纪50年代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萌芽阶段。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出版的The Silent Language 首次使用了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Hall把传统人类学单一文化研究拓展为文化的比较研究,尤其是着重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互动的关系,并认为全盘了解互动对方文化不是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条件,而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的异同仍是目前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此外,他还把文化的概念,从宏观分析的角度转移到微观分析,并延伸到传播的研究(Leeds-Hurwitz,1990,参阅陈国明,2009:6-7)。 2)初步发展阶段(或称为“基础期”):20世纪60年代,跨文化交际研究得到了初步发展,更为直接探讨文化与交际的关系的跨文化交际著作陆续出现,如:Oliver的《文化传播》(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和Smith的《传播与文化》(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此外,美国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应的教材也随之出现。1966年,匹兹堡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

跨文化交际学知识点

跨文化交际学知识点LT

•非定势文化。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与一般性交际:没有实质性差异。 •狭义的跨文化交际P23。 •广义的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的连续体P24。 •跨文化交际的多维度——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跨亚文化交际;国际性跨文化交际P24。 •国外、国内研究的侧重点:国外研究重点放在各个层面上,我国则集中在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第二讲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框架 交际与社会/文化 •交际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交际。 •人类通过交际活动完成社会化过程,塑造、建构、习得和传播文化;文化影响、制约人类的交际活动。 •交际与“共同”与“分享”等意义密切相关;文化的共享是交际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跨文化交际活动则是这种共享在不同程度上缺失的 前提下进行的交际活动。 交际与环境 •交际的赋义过程与交际环境密切相关。文化差异导致交际对其环境有不同的依赖程度。(语码信息与环境信息) •Hall:强交际环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与弱交际环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在强交际文化环境中,有较多的信息蕴涵在社会文 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内心;明显的语码则负载较少信 息。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比较敏感。弱交际环境文化则相反。(社会化 的“内心”;言传/意会)。 •强交际文化交际特征:内隐、含蓄,反应很少外露(总体特征);暗码信息,较多非语言编码(环境信息);圈内、外有别,人际关系紧密(熟人

社会);高承诺;时间处理高度灵活(前现代时间)。 •弱交际文化交际特征:外显、明了,反应外露(总体特征);明码信息,较多语言编码(语码信息);圈内、外灵活,人际关系不紧密(生人社会); 低承诺;时间处理高度组织化(时钟时间/工业时间)。 •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洲土著、南美、亚洲、非洲/日本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框架 •交际的可预测性: 1 交际行为的意义取决于交际环境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 2 人类所生存的文化、社会、乃至物理(空间;身体)及心理环境都是高度程式化的,因而是可以分析、解释的。 3 因此交际是可以预测的。 4 进行有效的交际,意味着交际双方共享一套可供对交际行为进行解释、评价和预测的模式。 •本书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对交际提供预测的交际变量的基础之上的——宽泛交际环境、具体交际环境、规范系统和符号、编译码和代码系统。 •宽泛的交际环境: 1 文化环境——世界观、价值取向,是社会中最有生命力的定型因素。在初次进行交际时,文化是为交际提供预测数据的唯一依据。 2 心理环境——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信息编译过程,以及交际者在交际中常持态度。 3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文化景观)。 •具体交际环境(社会情景因素): 1 社会语言学视角——身份、年龄、职业、政治背景、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社会活动、兴趣爱好(个体差异);角色及角色关系、社会关系、权势或同一性关系(交往关系);场景;空间;时间。 2 社会心理学视角——人际关系。 3 文化学视角——文化身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