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第一篇:跨文化交际

中西日常生活的差异

1、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2、中西服饰差异

中西服饰受其各自不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思想和大陆文明使中国服饰呈现出繁冗,宽博的特征。它不注重外表的装饰,以宽松的衣服遮掩身体的曲线,在思想上追求人格的完美,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西方属于海洋文明,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分离,理性看待服饰,主张释放个性,利用各种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来完美身体曲线。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图案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

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界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轨,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传统服饰设计中融入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我们在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找到这个点,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合点。

(2)外形

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3)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4、中西饮食习惯差异

(1)“讲排场”VS“简单、随意”

中国有句古话,“持家要俭,待客要丰。”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讲究排场,重视饭菜的质量和数量。菜肴越丰富、越珍贵,就越能体现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且饭菜一般要大大超过主人和客人所能消耗的量,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比如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菜至少108种,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要分三天方可吃

“十六会签”是台州传统的高档筵席,由冷盘16碟、热菜l6碗、茶点l6种组成,山珍海味,成辣酸甜齐备,蔚为大观。而在西方.人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因此,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因此.西方人举行Pot—luck,即在聚餐会上每人都带一样菜,让大家共享。或者是开Pany,在聚会上,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甚至在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访美抵达西雅图接受比尔·盖茨家宴时,这位全球首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提供的晚餐也不过是精选的三道菜:前菜是烟熏珍珠鸡沙拉.主菜是华盛顿州产黄洋葱配制的牛排或阿拉斯加大比目鱼配大虾(任选其一),最后是甜品牛油杏仁大蛋糕。全球首富接待大国元首,竞只上三道菜,或许

很多人认为盖茨太小气,而这正是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国宴不超过四道菜,盖茨上三道菜已经算是盛情款待了.而中国宴席,动辄山珍海味、名酒名烟,一年吃掉2000亿,“吃文化”极尽奢华浪费。

(2)“集体主义”VS“个体主义”

在中国.“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一个“合”字。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群箸齐下,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场景好不热闹,最后结帐也是争相付钱。而在西方,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帐。

(3)餐具的差异:“筷子”VS“刀叉”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中西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造成各自在饮食特别是餐具使用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而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

的、温柔的。而西方人使用刀叉时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

(4)出席时间的差异:“迟到”VS“准时”

人类时间观念大致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单一性时间(Monochronic—time),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H程安排.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注意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这种模式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lO分钟;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另一种是亚非拉地区普遍使用的模式,多样化时问(Polychronic—time)模式,持该观念的人没有安排fj程的习惯,该干什么的时候没有按时去干;不

注意遵守时间,不重视预约。对于“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时主人甚至故意将宴会时间定得“早”一些.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

(5)座位安排的差异

座位安排方面,主要有两个差异:其一是“南北”Vs“左右”。中国人认为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座等。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时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其二是“男尊女卑”vs“女士优先、男女平等”。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而西方人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宴席上,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其实这也是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玛利亚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而产生的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

9、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父为子纲”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子女必须服从父母长辈,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不孝”。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发展到当今社会,父母又成了孩子的庇护神、债务人,父母辛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使得中国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大多数孩子从一出生就很少离开过父母。

通常,孩子出生后的几年里与父母同居一室一床,母亲外出或走亲访友总要带着孩子,长期如此的母子间的亲密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赖母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存能力低下,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较远,孩子一出生就和父母分开,单独有自己的房间,父母走亲访友或购物时,通常用婴儿车推着孩子;父母鼓励孩子自己走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吃饭;有的父母干脆把孩子托付给保姆,培养孩子从小不依赖父母。

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独立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同时父母又是孩子的朋友,父母同孩子相处关系融洽,孩子成年后不再依赖父母生活,即使是上学也靠自己打工挣钱完成学业,否则,会被视为丢人的事。中国人辛苦了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积蓄买一套房子,该享天伦之乐了,自己也已走到生命的尽头。房子成为留给子女的遗产。祖祖辈辈,世代如此。

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无处不有,除上述外,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饮食习惯、家庭生活习惯、教育观、人生价值观等等。著名外语教育家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由于社会历史和发展背景不同,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还要适当引入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讨论,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堂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

Ppt加点图片

第二篇:跨文化交际英文

Analysis of Deferent Views on “Filial Pie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from Movie Guasha

Abstract: “While one’s par ents are alive, one should not travel to distant places.” “The gentleman works har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thereafter comes morality; filial piety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 human being.” These are our Chinese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But are these standards or rules suitable for every nation? The movie Guasha shows us many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filial piet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There are many misunderstanding and coincidence in this movie and those are the cause of the circuitous of the chara cters’ fate. All of these are rooted i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 In this assay, I made the differences of filial piety as the

point of entry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y the differences come and their similarity. Key words: Guasha, th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piety, filial piety, object The movie Guasha tells a story that a Chinese couple who lived in American for 8 years took the hero’s father in American after they think they had realized their American dream. But a few days later, their son got ill; the old father used Guasha to treat the little boy for he didn’t know how to read English. The bruises were noticed by the child welfare bureau, and all the rough broke out after that. Finally, they had a universal satisfactory ending. The end of the story is to the satisfaction of all, but a variety of cultural conflict is the apparent. What we see is the initial irreconcilable to accept, understand. Many people will think that Chinese and Western have cultural differences, I think so, but I also think that behind these difference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The following, I will be on the film to talk something about filial piety plot makes concrete analysis, and explore how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filial piety? Why is it?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But before that, we will first do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filial piety.

In the ancient clan and tribal society, meaning of "filial piety" is very wide. It refers to the family of the elder respect, love, support and sacrifice. With the family as the basic unit of socie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long time, "filial piety" changes from the family elder respect to parental care,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ethical rule to do with family relations. Today, "filial piety" to living gets more attention. We often say that the parents contribute to our upbringing, so we will repay the parents. While in the west, has no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The Western belief in God, that God has given human life. So in the western culture,

the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is corresponding to “piety”.” Filial piety “ is also derived from “piety”. Piety in the ancient Greek dictionary definition is: 1, sacred, permitted by the laws of God, to God; 2, non God prohibited by law, human beings can enjoy. In the two concepts, actually we can see, in the West or in China, for the one who supposed to give us life, raising us people have a kind of "filial piety", just for different objects.

Situation one: acquiesce and even publicly agree the old father smoking in the house

There are two such scenes: 1, at the table, the old father smoking, Denis sat next to Grandpa. Janine saw father smoking, showed her disgust on her face, and then to open the window. Xu Datong saw this scene, said: "Janine, why?" Full of condemnation, for fear that his father felt reject by his families. 2, the house was dark. The old father who was smoking at home saw the couple suddenly returned home looked panic, hiding the cigarette behind. He knew the daughter-in-law doesn't like him smoking in the house. In order to avoid his son and the daughter-in-law’s quarrel, he decided to put out the cigarette. At this time, Janine became clever. In order to make obedient husban d don’t feel disgusted, she said: "Dad, go ahead, I don't mind.”In the two acts, both husband and wife knew smoking is harmful to health, but they did not prevent him from it. The reason is the filial piety.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ese are taught to obey. We cannot be a disobedient child. Even if the parents are wrong, we are not allowed to contradict them. That case in America, however, children will stop their parents since smoking is harmful to health. this is "filial piety" in the eyes of Americans. What lead the United States look the same thing quite different from Chinese? Personally I think that we should go back to the objects both

sides to do "filial piety". As we said earlier, Chinese parents act as life giver and caregivers, while Americans believe God give them life whereas their parents are just pull them out. Therefore, Chinese parents and children are hierarchical, that is the so-called "respect for seniority". And in America, almost people are Christian. Parents and children are in the same class. They tend to be friends, just pointed out the fault and regardless of other things such as against.

Scene two: taking old father in America to live together

In china, Datong is absolutely a dutiful son because it’s admirable to make parents live with their son and daughters. I guess no one in China would deny that. But in America, such behavior just can't be understood. Why the old father did not to live in his home, but in his son’s? Americans are puzzled, because in American, parents and children do not live together. Even when parents visit children, they hav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few weeks or even a few months before. This behavior in Chinese eyes seems incredible. They think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n parents and children is too distant. In a word, both sides look at each other and feel nothing is right. Why? They have different ideas. Chinese like four generations under one roof, family happiness; while the Americans pay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personality, advocate individualism and independence of thought. And why the concept is different? We start from the filial piety and piety as well. Earlier we said that both China and the US have "filial piety", while the object is different. Chinese is more willing to live with parents, to do filial piety. The US is not with their parents who pull them into this world, because in their eyes, the role of parents is actually more like China brothers and sisters and it’s

God who give their lives and souls. In Chinese, even if one large ancient family which people live together, in fact,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small courtyards, deal with family affairs separately except some important issues. These partitional rules are more clear the modern life. Have you ever seen brothers and sisters live together? Perhaps no. Therefore, the Americans and their parents (like brothers and sisters) living in different roof is not surprising.

Scene three: the understanding of “hitting you is for your own good”

When Xu Datong hit Denis, Quinlan appeared shocked and uneasy. Denis did not want to sit by the side of his father at table for his father beat him. Grandpa told him that his father hit him for his own good. People in China and America hold different positions to the same thing. In Chinese, to spare the rod was, traditionally, to spoil the child. The father to beat his son is good for son, son should not hold grudges, and they should obey the discipline, or it’s impiety; Americans think this behavior is abuse. It’s the appearance of not respecting the human rights. First, their laws don't allow this behavior. All are equal before the law. It’s illegal for the fathers to hit sons. It is a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a violation of the law. Second I think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t Americans, from the bottom of their heart, think their parents and themselves are equal. Deep in their hearts, the one who give them souls and lives isn’t parents, but the God. Though China has the law that everyone is equal, but the parents’ hit on children is called they are educating the children, and no one would charge their parents. Because Chinese parents are as holy American’s God, play as the life and soul giver. So there are grade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China. They never think that they themselves and their parents are equal. All of this i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bject of "filial piety".

Conclus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llision and conflict of culture can be seen everywhere. What the movie "Guasha" shows is only the tip of the iceberg. All differences originate in the differences in history, conception, belief, value. But the "filial piety" differences in Guasha are root in the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bout the sources of human. China as an atheist state (at least most people do), both the body and soul are given by parents. So parents have the sacred place in the hearts of their children and the place is inviolable. So in these situations above, Chinese will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with foreigners. And USA, as a Christian country, affected by the Bible story of Adam and Eve, people in this country believe that man is created by God, they believe God gave the soul to the flesh, and God is their Lord who makes them able to survive and multiply. The loftiness of his position is no less than Chinese parents. That is the reason why the relationships in Americans and their parents are not as tight as Chinese do. As for the “filial piety”, China and the US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Although their concepts are different, the meaning is the same. God is to American what parents are to Chinese. all have the same emotional ties and treatment. That is to say, both have "filial piety", but American "filial piety" is for God, as we know, the “piety”. It i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obj ects that there are so many cultural conflicts about "filial piety” in Guasha, and then the perplexing "filial piety" cultural conflict in the whole society.

第三篇: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

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

“文化”二字最初没有联系在一起,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西方的“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文化分为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文化的分类:按内容分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四个方面。 3.文化的特性:

(1)文化史人类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文化史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遗传。(2)文化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表现其文化色彩的。(4)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5)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4.隐性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内容:时间观念,对空间的利用,成就感,交际模式,对环境的取向,家庭关系,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的看法,对竞争和合作的偏爱,谦虚的挂念,对规章制度的需要,对宇宙的看法,法律的观念,工作积极性,对领导的看法,社交频率,友谊的性质,控制感情的模式,依据年龄、性别、阶级、职业、亲属的关系,确定地位及相关角色。

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种文化不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抽取文化内容,语言也不能独立存在。

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

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符号是人们交际时使用的主要手段,任

何符号都可以用来交际。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 信息源/行为源 编码 信息④渠道

⑤信息接收者/反应者⑥译码⑦反应⑧反馈

8.影响交际的因素:

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宇宙观,社会结构,心理因素,物理环境因素等。 情境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9.“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实际交际的过程。

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不同人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受教育情况、信仰、性别、年龄、政治、经济情况等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基本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

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10.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

世界上时空的紧缩不能使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自动消失,语言只是日常生活交往中涉及的众多代码之一,语言代码仅是文化这一符号系统的一部分。

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编译码的过程、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语言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因此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会有“咫尺天涯”的感觉。 文化上的差异会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极大的困难,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能解决和避免交际中产生的冲突、障碍等。

二.文化定势:

1.“文化定势”的含义及特点:

A.含义:对现实的某一方面,特别是某些个人或社会群体的相对僵化、过分简单或带有偏见的认识。

B.特点: 过分简单化 不加鉴别的判断 以偏概全④有影响力

⑤有顽固性,拒绝新的信息2.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A.价值:

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捷径; 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 跨文化交际中预测的依据; B.弊端:

阻止跨文化交流的发生; 严重影响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构成歧视行为;

3.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 尊重不同的文化 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 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④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

三.世界观、民族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中心主义:

1.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作为东方的代表,认为天人合一,世界上万物皆一,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各组成因素互为存在条件。西方认为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对立的,并存的,相互独立的,即“物我两分”,如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就是这样的关系,他们相互独立,自主,矛盾。

2.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价值观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尊重老人,行为举止注重含蓄,任何都以集体为重,而欧美人比较注重年轻人,行为直率,注意个人利益的得失。

3.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英美人偏好分析思维; 中国人注重“统一”,英美人注重“对立”;

4.中国人民族性格的转变:

中国人开始摆脱绝对化地以群体取向为上的道德束缚,开始要求把道德的社会功能从主要是调节人际关系改变为主要保证个人得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上来,人们做到“先公后私”的同时注意维护个人应得的利益。 在平等观念上,传统的要求结果均等或差序的格局被要求以机会均等代替。 人们开始要求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广泛干涉及过多关注应当受到限制。

④一些不符合时代特点的观念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如“中庸之道”“知足常乐”等旧观念正在破除,勇于革新等观念正在形成。

⑤社会期望由“无为”和“依赖”开始向“有为”和“自主”转化,其结果必然是自我的注重和珍重。5.“价值观”的含义及特点:

A.含义: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为模式、方式和目的中作出选择。

B.特点:

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价值观往往会随之发生变化; 价值观既有阶级性也有民族性;

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之间,有相同的成分,也有不同的成分;

6.Hofstede衡量价值观的尺度:

A.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强调的是自我和个人的成就,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松散,相互依赖程度弱;集体文化强调社区和群体的和谐,与集体、社会联系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强。

B.权利距离:权力距离衡量的是人们接受权利不平等状况的程度。这一尺度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

C.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对将来情形的不确定性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事实。回避不确定性是指一种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容忍或要避免不确定性。

D.男性-女性:性别上的生理差异是否应该运用到社会活动的角色中去。7.“思维方式”的含义:是人们思维的习惯或思维的程序。8.西方国家典型是思维方式分类:

归纳推理法: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观念性或结论性的东西。

演绎推理法:思想理论具有真实性和重要性,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从一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 直觉推理法:它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并利用来自权威的思想。

④辩证逻辑法:要求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结合。

9.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字的相互关系:不同语言文字的背景下的人思维方式有差异。说线式语言的人,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注重观察

和测量得出观念;说点式语言的人,思维方式是曲线式的,注重逻辑推理得出的概念。 10.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A.影响: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交际距离。我们采取的态度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反面,即文化相对主义,就是一种文化的行为只能用其自身的准则趋理解和评价,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只能用对方文化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等作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其行为。

B.方法: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对方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先入为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群体或文化成员。

四.汉语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1.汉语独特的语构文化的主要体现:语构文化是语言在结构方式形成的语言本身的特点。它体现在语言符号的长短,摆放的语序等。

2.不同语言中词汇意义的对应关系分类:① 重合词汇② 平行词汇

③ 全空缺词汇④ 半空缺词汇⑤ 冲突词汇。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是指教会学生在适合的场合使用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五.非语言符号与跨文化交际: 1.非语言交际手段在交际中的功能: 表示情感; 大体语言; 发送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④礼仪或宗教仪式;

2.人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人体语具有普遍性、直观性、灵活性、亲切容易使人理解,可以达到语言交际无法达到的效果。

3.基于文化定势的考察:中国人与欧美人时间观的差异:

A.过去、现在、将来的侧重点不同:中国人重视过去,其时间观带有较重的向后看的特点;在伊斯兰文化中,人们相信将来时属于真主阿拉,所以其时间观念上有重视现在的倾向;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总是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时间取向是将来。

B.直线时间观和环形时间观:在大多数西方文化中,其主流文化是用直线方式来看待时间的,即充分的意识到过去、现在、将来,把重点放在将来;佛教和印度文化,是环形时间观,他们认为历史循环式发展,有生命的东西永远像车轮运转一样在天堂人间和地狱。

C.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单向时间习惯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准时性的时间观念。西方多是单向时间观念。多向时间习惯对工作安排不那么固定,时间限制不那么死,时间安排更为随便,更讲人情味,亚洲大部分国家都属于多向时间习惯。六.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能力:1.“文化休克”的含义及表现:

A.含义: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B.表现: 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④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⑤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⑥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2.文化休克的四个发展阶段:

蜜月阶段:指人们心理上的兴奋和乐观阶段;

指兴奋的感觉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代替的阶段; 调整阶段:指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沮丧和迷惑之后,外乡人逐渐找到了对付新文化环境的办法,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理解到异文化里的优点与当地人接触增多,并建立起了友谊;

④适应阶段:沮丧、烦恼、焦虑消失,基本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和当地风俗,能和当地人和平共处。3.避免或解决文化休克的方法: 与人交往

放慢生活节奏,简化日常工作,尽量放松 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布置一些熟悉的物品④养成习惯,生活有规律

⑤哭、笑、唱歌、祈祷、绘画,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⑥不要因失败而自责,修订自己的目标,留出更大的回旋余地⑦重新努力学习语言,在简单的场合中应用⑧安排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体育锻炼

⑨在伤心时向朋友吐露心中的哀愁,他们的帮助会使自己感到温暖⑩做一些简单的决定,并付诸实施4.有效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内

容:A.基本交际能力系统:(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2)文化能力(3)相互交往的能力(4)认知能力

B.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

(1)情感能力主要指的是移情能力,有六个步骤: 承认个人和文化之间存在大量差异 充分认识自我

悬置自我,消除自我和环境的分离状态④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位置,深入别人的心扉⑤做好移情准备,经验移情

⑥重建自我,享受别人经验而产生激情与欢悦,也必须能够恢复自己原来的精神状态,再次看到自己的文化常态(2)关系能力: 交际双方应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叫我的需求;

相互吸引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交际以产生共识为前提,而共识涉及文化取向、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 以适应对方代替群体中心主义; C.情节能力系统:

情节中的行为必须达到人们的期望; 实现心目中的交际目的的能力;

遵循特定情景中的交往规则的能力:即如何开始、如何结束谈话、如何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等;D.策略能力系统: 语码转换策略 近似语策略 合作策略④非语言策略

第四篇:跨文化交际讲稿

一、小组分工合作

二、目录五部分

三、选题原因及意义

现有条件:丰富的苏丹留学生资源为我们的调查提供了可行条件。

理论实践意义:在日常交际中,交际者力图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来传情达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目前,学者们对言语行为(请求、道歉、感谢、祝愿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讨论,但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还并不深入,而且,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仅仅集中于对中英拒绝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上,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跨文化交际中,单纯掌握语言已经远远不够,所以,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良好的交际能力才能达到顺畅交际的目的,避免语用失误,防止交际的失

败。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研究,并把这些研究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更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打算从苏丹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研究俄罗斯留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习得情况,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汉语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

四、含义背景

拒绝,很多人把这个词理解为“不接受”的含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接受别人的请求;不接受别人的馈赠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通过言语形式来实施拒绝行为,表达对某种要求或者行为的不接受。这里所说的“不接受”并不能等同理解为对所拒绝的言语行为的简单否定,因为在交际过程中,只有在交际一方提出某种要求或实施某种行为,但另一方却由于某些原因,不能满足或接受对方时,我们才可能实施拒绝言语行为,这时,我们只是不能够满足或者不能接受对方的要求或者行为,而并不是对对方行为的否定。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主要是源于不能接受别人的请求、邀请、帮助或者建议这四种行为。马月兰总结,拒绝言语行为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拒绝语是相邻对中“不被期待的第二部分”;

.拒绝语属于竞争类言语行为,即拒绝请求与主张建立、维持礼让的社会目标相反,所以拒绝本质上是不礼貌的;

.拒绝语是一种本质上威胁请求者正面子的面子威胁行为。

在中国,众所周知,中国人是一个讲求社会性、人情观的民族,每个人作为具有社会性的、合格的社会成员,首先要懂得待人处事之道,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给足对方面子,保持交际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有必要使“拒绝”这种不礼貌、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恰到好处的得以利用,避免影响交际双方的友好关系。拒绝策略:十种拒绝策略:道歉策略;道谢策略;

解释原因策略(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推迟策略;建议策略;商量策略;模糊表达策略;开玩笑策略;转移话题策略;承诺策略。

五、探究呈现

本文从两方面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分类,一种是从拒绝者的语气、态度角度来研究的主观分类;另一种则是从词汇、句法等客观角度进行的客观分类。

从主观角度来看,我们把拒绝言语行为分为强烈拒绝(不行,这条裙子太贵了)和委婉拒绝(对不起,我真的不能喝酒,我对酒精过敏,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吧!谢谢您的关照)。

从客观角度来看,把拒绝言语行为分为直接拒绝(我不抽烟)和间接拒绝(抽烟有害健康)。

本次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俄罗斯留学生,性别对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差别较小,而且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在表达拒绝时,女性比男性更加委婉,更加直接。社会地位对中国学生的影响较大,而对苏丹留学生的影响较小,在社会距离方面,中国学生和苏丹留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语用习惯,中国人更注重较远关系的维护,在拒绝较远关系时更加慎重小心,进而保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而苏丹人更在意交际双方彼此的亲密关系,可见亲密关系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原因分析

留学生汉语水平有限,留学生习得环境单一,目的语环境对留学生过于宽容,中苏两国民族性格不同,苏丹留学生母语文化迁移。

措施

第五篇:跨文化交际心得

学习《跨文化交际教程》心得

学习《跨文化交际教程》心得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时候必然会出现障碍,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我们必须要提高自己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及时的学习跨文化之间的交际。而《跨文化交际教程》这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得以有机会来更深的了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

关键字:跨文化

跨文化交际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4)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指使用语言作为交际媒介; 非言语交际是指使用除语言以外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媒介,例如:文字、盲文、手语、手势、旗语、号语等。 (5)跨文化交际 广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狭义: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口语交际。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6)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两类。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国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种文化构造适用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美国人类学家C.威斯勒尔认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①语言;②物质特质;③美术;④神话与科学知识;⑤宗教习惯;⑥家庭与社会体制;⑦财产;⑧政府;⑨战争。 (7)文化深层结构 亦称为“文化潜意识”,相对于文化表层结构而言。指一个民族族体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固定心态,在一种文化中既不产生律动也不产生突变的心理层次。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不断地追求变动,渴望不断地超越”;而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则具有静态的目的性,寻求天下太平,维持整个结构的平稳和不变 (8)文化定势 “定势”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政治评论家Lippmann 在1922 年出版的《公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第一篇:跨文化交际 中西日常生活的差异 1、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2、中西服饰差异 中西服饰受其各自不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思想和大陆文明使中国服饰呈现出繁冗,宽博的特征。它不注重外表的装饰,以宽松的衣服遮掩身体的曲线,在思想上追求人格的完美,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西方属于海洋文明,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分离,理性看待服饰,主张释放个性,利用各种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来完美身体曲线。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图案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

跨文化交际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本学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一下三点:一、如何正确的审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二、如何提高跨文化适应能力,三、如何提高跨文化的交流技能。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对于我们加深对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国家和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这时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学到的东西便起了大用! 我总结了一下中西方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在客观主体方面,西方人向外探索客观世界,强调真善美、爱智,注重理性科学,注重求异,科学和逻辑发现。中国人向内探索个人世界,强调真善美、崇善,注重情感、伦理,注重求同,经验、感情。 二、在处理问题方面,西方人采取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态度,中国人采取不可中直取,只可曲终求的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

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三、在发表个人看法时,西方人直言、直去,中国人谨言、拐弯。 四、在民族性格方面,西方人偏重功利,好走极端,与其他民族存在斗争,强调以力争天下。中国人偏重道义,以“中庸和谐”为贵,强调协和万邦。 五、在建筑物方面,西方建筑物主要为高大、雄伟、外展的建筑风格,而中国建筑物主要是小巧、玲珑、精致。 六、在个人观点问题上,西方人以个人为单位,注重人个,以个体为本体,性格外向,亲情观淡漠,对待友情重视实际情况,强调人人平等,积极面对现实。中国人以集体、组织为重,性格内向,对待亲情非常重视,对朋友两肋插刀,强调孩子所属是于家长,处理事物通常全盘考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就像是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

跨文化交际学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 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 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P8 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点; 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 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 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6)价值观研究 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 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 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 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5、刘新身边周围的跨文化交际的事件和现象;

第一节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二、文化的要素 1、第一种分类:与跨文化交际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宗教、社会组织、语言核心 2、第二种分类: 二、交际的要素 1、传送者;信息的来源和发送者; 2、信息;交际的内容; 3、编码;指信息传送者在发出信息之前,在内心考虑要怎么样表达的过程; 4、解码;指在信息发出后,接收信息的人对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意义; 5、媒介; 6、反馈;接收信息的人在解读信息后,做出的反应; 7、噪音;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汇总

一、跨文化交际概论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一个层面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另一个层面指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2.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是什么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际;跨文化 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跨文化交际常常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反响;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 3.国际汉语教师为什么要学习跨文化交际学国际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表达在: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建立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提升文化适应能力;建立 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提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水平;掌握 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方法和策略. 4.跨文化交际主要学习内容有哪些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水平;跨文化交际练习. 二、交际与文化 1.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至今未有统一的定论.而作为跨文化交际的 学习者,我们最关心的并不是哪位学者提出的文化定义最全面、最精确,而是哪个文化定义与跨文化交际最相关,最能表达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教材推荐跨文化交际学者Brislin(2000)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在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和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2.什么是文化要素文化要素包罗万象.其中与跨文化交际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历史、 宗教、社会组织、语言.理解这些文化要素,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和作用. 3.G. Hofstede与G.J.Hofstede(2004) 提出的文化要素包括几个层次包括象征符 号、英雄人物、礼仪、价值观4个层次. 4.在跨文化交际领域,常用的文化分类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有两种文化分类的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 1.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学能力 2.人际关系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4.时间语 :用时间表达的信息符号,它研究的是人们对准时、及时、延时等概念的理解。 5.人体语:用人体发送出的非言语信息符号称为人体语,它是非言语行为中内容最丰 富的一种。 6.语用迁移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理所当然的以本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 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就是语用迁移。 7.文化休克 :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一般分为蜜月阶段、沮丧阶段、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四个阶段。 8.面子 :是交际事件中的参加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 9.非言语语:即在交际环境中除去语言刺激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 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和意义。 10.定型观念:是指一个群体成员对另一群体成员的简单化的看法,又叫刻板印象。定 型观念可以分为自定型和他定型。在大多数情况下,定型观念指他定型。 交流的要素有哪些? 交流的要素有:信息、发送者、编码、渠道、接受者、解码、接受者的反应、反馈。有效交际 有效交际即指成功的交际,指听话人能够理解说话人意图的交际。 有效交际的要素:1)向对方表示尊重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3)最大限度的了解对方的个性的能力。4)移情能力。5)应 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6)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7)能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 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对其做出反应的能力。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相互接触和融合,这其中充满了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使我国古代人民通过商业往来与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的人民进行了交流,这是我国早期在国际范围内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突出例证。印度佛教的传入,唐朝鉴真高僧的东渡,明朝郑和下西洋,1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以及历经数百年的西学东渐包括了十分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在我国如此,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跨文化交际存在已久的例子)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原因: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 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 对跨文化交际的部同理解: 曾经提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但是,对于什么是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一种看法是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样,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Marshall Singer认为首先,每个人都属于一些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其次,即使在同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是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讨论。这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也提醒我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避免大而无当的比较。但是,实际情形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稍微做调查,就会发现尽管作国与国之间的文化比较往往有许多弊病,人们仍然需要这项工作。在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书目中有大量的书籍是从国与国之间的对比研究出发的。 在作文化比较时,似乎可以大到东西对比,小到两个人之间的对比。中间还有种族,民族,国家,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等层次。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究竟应该从何处入手呢?这牵扯到文化的定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文化通常不是指的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笔者以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以关注。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是合乎逻辑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度安人以外,其他人都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美国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各国的移民。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文化和信仰。 就跨文化交际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而言,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

跨文化交际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论 1跨文化交际 汉语国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 新世纪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2.经济的全球化 3.人口的流动 4.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既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活动,也是指一门研究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学科。 根据几个定义归纳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特点: 1.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 2.跨文化交际是通过象征符号来实现的; 3.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4.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互动; 5.跨文化交际的目标是创建共享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里的跨文化交际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指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中国人与美国人等 另一个层面是指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例如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交往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面对面的交流既包括了语言交际也包括了非语言交际,而且是一种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2.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 (陈国明)差异可以是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也涉及行为方式和习俗方面,如手势、衣着、语言使用的差异,同时也涉及个人文化身份和社会角色方面的差异。这些存在差异的因素相互作用,影响了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 3.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 由于语言、交际风格、非语言行为、思维模式、社会准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很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4.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 许多冲突往往不是出于人们恶意的动机,而是来源于人们良好的愿望。在自己文化中得体而礼貌的行为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却成了无礼的举动,善良的意图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误解和不愉快 5.跨文化交际常常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反应 很容易造成心理紧张,人们经常提到的“文化休克”就是形容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心理反应。因为交际过程和结果都充满了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容易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焦虑。 6.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 (可以举例:出国经历的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经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不仅

跨文化交际

名词解释 1.跨文化交际 ①所谓跨文化交际,即指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说,所谓跨 文化交际,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维面,如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 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国际性的 跨文化交际等等。 ②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者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个概念界定是 明确的,它是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 要而定的,于是与普通的跨文化交际概念 是有区别的。 ③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包括文化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 ④跨文化交际对于有些人来似乎说是一个新词,可实际上,我们时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例如:我们给外国游客指路、和留学生交往、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电视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交际。

2.文化定势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者社团,这些群体或者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发展并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文化。在跨文化交 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视为该文化定势的代表或者整体文化形象。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称为文化定势。 3.价值观 ①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价值观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价值观是文化的底层,不理解其差异就不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②价值观对人类的活动起着规定性或者指令性的作用,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推理的模式、评价的依据、道德的标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这套价值系统,它变成为了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为了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的可评价系统,变成为了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汇总

一、跨文化交际概论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一个层面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另一个层面指同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2.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是什么?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中涉及很多差异性;跨文化交际容易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和冲突大多属于“善意的冲突”;跨文化交际常常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反应;跨文化交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收获。 3.国际汉语教师为什么要学习跨文化交际学?国际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体现在: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建立敏锐的跨文化意识;提高文化适应能力;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4.跨文化交际主要学习内容有哪些?文化与交际;价值观与文化模式;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适应;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因素;不同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训练。 二、交际与文化 1.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至今未有统一的定论。而作为跨文化 交际的学习者,我们最关心的并不是哪位学者提出的文化定义最全面、最精确,而是哪个文化定义与跨文化交际最相关,最能体现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教材推荐跨文化交际学者Brislin(2000)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在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和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 2.什么是文化要素?文化要素包罗万象。其中与跨文化交际关系最为密切的 是历史、宗教、社会组织、语言。理解这些文化要素,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和作用。 3.G. Hofstede与 G.J.Hofstede(2004)提出的文化要素包括几个层次?包括 象征符号、英雄人物、礼仪、价值观4个层次。

(完整版)跨文化交际

第一章关于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 第一节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一)《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 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文化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是一个整体,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形成文化系统的具体要素,就是一个个具体的文化现象。 简单归结,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 二、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2。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 3。文化是一个体系。 4.文化在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 5。文化是丰富多样的. 6。文化是发展变化的; 7.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8.文化常有本民族文化优越感的倾向; 9.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第二节交际 一、交际的概念 交际这一词汇communicate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commonis是common的意思. 很明显,交际这一概念与“共同”commonness密切相关,即“共同”或“共享”是交际的前提。 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 ,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志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和无意向的活动 . 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可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 人们的交际行为主要是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 二、交际的特点 1. 交际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相互活动; 2. 交际的双方是动态的; 3。交际过程一旦完成,所发出的信息是不能收回的; 4.交际具有社会性。 三、文化和交际的关系 文化会影响到交际。 当我们无意识或有意识地和他人交往时,我们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反应。对于成年人来说,要想完全去掉自己原有的文化烙印而换上一种新文化是难以办到的。文化特点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每个人。人类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密切相联。 一位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教授约翰来我国一所大学教英语。清晨,在去教室的路上,遇到了不了解美国文化的中国女学生慧芳.慧芳对约翰问好:“Good morning。Where are you going now?”约翰用英语回答:“Well,I am going to the classroom.”在课堂上,约翰滔滔不绝地讲话,慧芳只能听懂大约70%。讲课的时候,约翰在课堂上走来走去,不时坐在学生的课桌上,一次甚至坐到了讲台上。在讲课时,约翰几次用目光注视慧芳,她总是低下头,避开约翰的目光。约翰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同学,当与他们目光相遇时,大多数同学也都躲开.临下课前,约翰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教室里一阵沉默。他又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及学科背景 从对外汉语专业的角度,“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可以这样界定: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它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是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也是指同一文化圈内部亚文化之间的差异。不过立足对外汉语专业,文化差异主要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文化差异。因为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情形来看,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交际失误,容易引起冲突的主要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人际交往。中国同亚洲地区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际交往,虽然也有文化差异的一面,但要顺利的多,这是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圈,彼此之间在文化取向和交际标准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2.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 这是显而易见的,假设一方使用一种语言,而另一方使用另外一种不同的语言,交际是无法进行的。但是,既然交际的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又要使用同一种语言,那么用来交际的语言对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另一方来说必然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目的语〞〕。比方一个中国人与一个美国人交谈,他们可以选择使用汉语,也可以选择使用英语,这样他们就可以用同一种语言直接交际,而不需要通过翻译这个中间环节。这样界定的着眼点也是由对外汉语专业的特点决定的。 3.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符号的交际,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的交际,如商品、画报、实物、影像、演出到呢个其他物化形式符号的交际;可以是现场的双向交际,也可以是通过媒介的单向交际,如电视、播送、报刊、广告等传播方式的交际;可以是口语交际,也可以是书面交际,如信函、公文等的来往。从对外汉语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总结 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概论》中所论述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学、文化、交际、以及价值观等论述进行简单的总结。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学发展的认知,加强对国内跨文化交际发展现状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将跨文化交际学运用于今后的语言教学工作和生活之中。 1、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这是自古以来存在的普遍现象。而文化,通常不是个人行为,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胡文仲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的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更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特点。 2、跨文化交际学 2.1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 在美国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是合乎逻辑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以外,其他人都是先后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美国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各国的移民。他们具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他们在相互交际中难免产生问题,因此跨文化交际学理所当然地引起学者的注意。 Edward Hall 于1959年出版了《无声的语言》,该书被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Hall对于时间、空间与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的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在Hall的《无声的语言》一书发表后,60年代陆续又有一些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问世。在70年代,美国又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关跨文化交际学的书籍。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美国的大学中有二百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的课程。之后,心理学家Michael Argyle 认为跨文化交际中主要问题或困难有6个方面:1)语言,包括礼貌用语;2)非语言交际;3)社会行为准则,包括赠送礼物等;4)家庭和同事的关系;5)做事的动力和动机;6)思想观念,包括受政治影响所产生的观念。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和咨询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欧洲 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发展较晚,而且具有不同的传统。总的来说,跨文化交

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与认识

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与认识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跨文化交际不仅涉及到个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是企业、政府和国际组织等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使用不同语言和符号系统的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意见交流以及价值观念传递等活动。 2. 跨文化交际的特点 (1)多元性:涉及到多种语言、多种符号系统、多种价值观念等。 (2)复杂性:涉及到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历史背景等因素。

(3)动态性: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跨文化交际也在不断变革。 三、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1. 语言差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这些 差异可能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文化背景等方面。 2. 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信仰、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3. 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 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也会影响跨文化交际。例如,在某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对媒体进行严格控制,这可能会影响信息传递和意见交流。 4.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之一。在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

和经历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四、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尊重他人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他人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信仰、习惯等,并尽量避免冒犯他人。 2. 学习他人语言 学习他人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并且能够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3. 了解对方文化背景 了解对方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且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4. 避免刻板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避免刻板印象,不应该根据个别人或事件来评价整个文化。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Unit 1 p37-73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What is culture? What is culture?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的内涵很丰富。 在英语中“culture”一词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词,它最早来源于古法语cultura 拉丁语colere和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随着人类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的改变逐渐扩延,转而意指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进而泛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饮食、器具、舟车、房屋、社会组织、政治制度、风俗习惯、语言、学术思想等。 Numbers of definition up to the present: more than 500 First definition: E. B. Tylor (1871) in Primitive Culture: “th 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a society.” 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与习惯 Examples of various definitions: ---《朗曼语言学词典》对文化做出了归纳性的解释: 文化是“社会成员的信仰、观念、风俗、行为、社会习惯等的总和。”(1992:81) Examples of various definitions “A culture is a collection of beliefs, habits, living patterns and behaviors which are held more or less in common by people who occupy particular geographic areas.” (D. Br own, 198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