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为加快湖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开创旅游新局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性质作用

经批准后的规划是指导湖州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及相关活动中,均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对照实施。

第三条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旅游规划通则》等国家标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2003-2007》等上级规划;《湖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市级相关规划与文件;各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各地各部门相关规划。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与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湖州在杭湖宁城市发展带率先崛起和加快南太湖旅游经济崛起的战略要求,从“大格局、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坚持特色创新、产业提升、结构优化、合理布局,努力将湖州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越、文化个性鲜明、旅游产品丰富、设施服务一流,在长三角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强市,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第五条规划原则

(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弘扬个性特色。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业互动与区域协作(联动)相结合,构建大旅游、大市场格局。

(4)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机制。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6年-2010年

中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第七条旅游业发展现状评估

1、成绩:近年来,湖州市旅游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和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850.94万人次,入境旅游者8.05万人次,分别比2003年增长21.0﹪和68.3﹪。旅游创汇313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1.3﹪;国内旅游收入48.5亿元,比2003年增长21.0﹪,旅游总收入51.1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65﹪。到2004年年底,湖州市共有旅行社40家,其中国内社38家,国际社2家;共有星级饭店56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13家,二星级36家,另有众多社会旅馆、乡村旅店和“农家乐”住宿设施等。十年来的发展,湖州旅游业已从开始时单一的观光接待,发展到现在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娱乐、节庆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吃、住、行、游、购、娱”设施不断完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2003年,湖州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是对湖州旅游业发展阶段性成果的肯定,表明湖州旅游业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不足: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0—2004五年间,湖州旅游各项指标还处于全省中间偏后的位置;旅游要素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缺少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和明

星景区,中心城区支撑力薄弱。

但是,湖州市近年来各项旅游指标增长速度较快,预示湖州旅游发展的潜力十分巨大。

第八条旅游发展条件评估

1、优势

区位优势:湖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腹地,长三角都市旅游圈内,与沪、宁、杭、苏、锡、常等大中城市相距均在200公里、两小时车程以内,而且国内多条黄金旅游线在此交接,故吸纳周边城市及黄金旅游景区、景点的客源能力很强。

交通优势:湖州入境交通设施较为完善,游客可进入性好。随着2007年前后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建成,湖州的一小时交通圈将包括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宣城。交通区位优势使湖州有望成为该地区的旅游集散中心之一。

生态优势:湖州是环太湖及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最具魅力的城市,“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等品牌是湖州生态优势的典型代表。

人文优势:湖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充满人文魅力的江南旺郡,素有“文化之邦”、“人文甲天下”之美誉,也是湖笔文化、书画文化、蚕丝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后发优势:近年来湖州经济发展迅猛,城市整体实力显著提高,入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后发的工业经济保全了湖州的生态环境,成长中的区域经济为旅游发展预留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也使湖州能避免错误、少走弯路。

2、制约

管理体制不顺,资源整合不足;中心城区支撑薄弱,带动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规定滞后,运行环境欠佳;全社会合力兴旅气氛欠浓,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匮乏。

3、机遇

湖州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大好机遇。特别是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环太湖健身度假圈建设以及杭湖宁发展带湖州率先崛起,海峡两岸互访增多等机遇,都是极好的发展抓手。

4、挑战

主要面临与周边地区同质旅游产品的竞争、与北太湖旅游区的竞争。

综上所述,湖州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机会与挑战并存,一些制约因素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入将逐步得到克服和解决。只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扬长避短,形成特色,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湖州的旅游经济一定会展翅腾飞,并为湖州在杭湖宁发展带的率先崛起注入新的活力。

第九条旅游资源评价

1、根据2003-2004年湖州旅游资源普查,全市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546个。其中,五级(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19个,四级旅游资源单体48个,三级旅游资源单体199个。集中分布在南太湖旅游资源富集带、苕溪旅游资源富集带、运河旅游资源富集带等三个旅游资源富集带,以及湖州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富集区、南太湖旅游资源富集区、湖州南郊旅游资源富集区、南浔古镇旅游资源富集区、新市含山旅游资源富集区、莫干山旅游资源富集区、下渚湖旅游资源富集区、大竹海—天荒坪旅游资源富集区、龙王山旅游资源富集区、长兴古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区和顾渚山旅游资源富集区等十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区。

2、湖州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在区域范围内具有明显优势;大分散、小集中,空间格局疏密有致;开发程度较低,后发优势强劲。其中生态环境、湖笔文化、书画文化、蚕丝文化、茶文化等资源均列全国前茅。

第十条旅游产品开发评价

1、基本成绩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逐步提升。湖州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及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目前全市已有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万人次以上的各类旅游区(点)10余处;有飞英塔、下菰城遗址、嘉业藏书楼及小莲庄、南浔张氏旧宅建筑群、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良渚遗址等国家级文保单位6处,省级文保单位30处、市级文保单位127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风景名胜区各1个;国家级水利旅游区2个,省级水利旅游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AAAA级和AA级旅游区(点)各6处。此外,还有散布各地的“农家乐”3000多户。产品类型日趋丰富、旅游线路不断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已由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开始向观光、休闲、度假、文化、生态、修学、体验等多元化旅游产品转变。改革开放之初,旅游线路只有莫干山旅游;现在,名城古镇游、古镇名城名山游、竹海古镇游、竹海名山游、浙北古生态游、南太湖度假游等多条线路已初具规模,并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社会资本广泛介入、开发主体日趋多元。旅游开发建设的主体逐步多元化,外资、合资和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内资广泛介入,出现了社会资本争相开发旅游的可喜局面。

2、主要问题

开发相对滞后。与省内和环太湖其它地区比较,在旅游产品开发的数量、规模、档次和市场影响方面均相对滞后,与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不太相称。

缺乏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旅游区(点)一般小而散,建设和管理都较为粗放,开发现状总体上缺少“月亮”。

旅游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休闲型、度假型、娱乐型、参与型的旅游产品相对短缺,旅游产品推陈出新的力度还不够。

特色不够突出。相当一部分旅游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时,面临着与同类产品同质竞争的巨大压力,

开发投入不足。与杭州、上海、苏州等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相比,用于旅游产品开发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较少。

开发与保护统筹不够。对旅游资源保护不力,一些地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显突出,不少依托于景区景点的“农家乐”缺乏规范的环境卫生措施。

3、开发潜力

生态旅游环境多样,避暑气候条件优良,适宜开发休闲度假旅游;独特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风味特产、现代建筑等社会资源,有利于开发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项文化旅游产品。其他如温泉、乡村、军事、体育、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第十一条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十年来,国内、国际两大客源市场持续增长,虽然游客总量仍较低,但与旅游发达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区县之间旅游接待量不平衡,淡旺季较明显。

现有客源以周边城市为主体,以中等收入、中青年群体构成的“二中”市场为核心客源。近年来,出境旅游市场发展强劲。

第十二条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1、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拉升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立足长三角、辐射全中国、放眼全世界,全方位开拓客源市场;不断拓展客源市场圈层,努力提高客源市场档次。

2、国内市场:立足本地,大力发展沪苏浙皖长三角一级市场,尤其是两小时交通圈客源市

场。重点培育节假周末游、闲时游、特时游、商务会议游、自驾车游、住在湖州游等旅游细分市场。

努力发展京、鲁、粤等环渤海湾和珠三角二级客源市场。积极发展以重庆、武汉、西安为中心的西南、华中和西北的三级客源市场。

3、入境市场:以沪宁杭入境客源为依托,积极吸引港澳台地区、日韩、东南亚国家以及欧美地区客源市场,重点培育沪苏浙地区常驻外籍人士访湖市场。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积极呼应长江三角洲国际都市圈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呼应湖州市增强活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在杭湖宁城市发展带率先崛起战略的实施,力争经过10-15年的努力,将旅游业发展成为湖州市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把湖州建设成为在环太湖和长三角“绿色、秀色、古色”兼备的极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强市、文化旅游名市、旅游经济大市和休闲度假与商务旅游胜地;建设成为以“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为品牌的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三大目标层次释义:

1、全市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由于旅游业极强的关联带动特征,近期应将旅游业作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加以发展,发挥其对第三产业乃至整个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使旅游总收入对全市GDP的贡献率突破10%;中远期,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使旅游总收入对全市GDP 的贡献率提高到15%以上,从而极大地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高度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

2、环太湖与长三角地区极具魅力的生态旅游强市、文化旅游名市、旅游经济大市、休闲度假与商务旅游胜地

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和商务旅游,是湖州旅游的资源优势和产品发展方向。通过5年的努力,使湖州的人均旅游收入在长三角城市中达到中上水平,在环太湖地区的旅游竞争格局中,树立起“绿色、秀色、古色”优势明显的品牌形象;通过10-15年的努力,使湖州的人均旅游收入在长三角城市中名列前茅,并真正成为生态环境优越、文化个性鲜明、旅游产品丰富、基础设施一流、社会服务优良、开放程度较高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3、全国一流、在东亚区域和世界上都具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近期,进一步打造以周边大中城市游客为主的短途旅游目的地。通过10-15年的努力,使湖州旅游在国内形成很强的竞争力,成为全国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的目的地,并在东亚地区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第十四条旅游发展阶段目标

1、近期(2006-2010):加速发展,夯实基础,初现崛起

充分把握长三角经济圈加速发展及杭州休博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国际性重大盛会的机遇,大力推进旅游项目策划与招商引资、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以及旅游市场推介与营销。在加快旅游业发展速度的同时,注重提升旅游业的发展质量,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湖州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湖州成为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发展引人注目的新兴区域及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2、中期(2011-2015):全面推进,充实提高,彰显成效

努力打造在中国极具魅力的乡村旅游基地和长三角国际中央花园的品牌形象。在继续提高旅游发展速度、做大旅游产业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并实施质量效益型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使旅游业成为全市

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湖州成为浙江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乡村、生态、文化、体育等专项旅游胜地。

3、远期(2016-2020):协调发展,完善提升,再创辉煌

以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综合提升为主要目标,努力发挥旅游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牌、促进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的类型和结构,适时调整宣传营销策略,使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使湖州成为全国一流、在东亚和世界上都具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第十五条旅游发展经济指标

注:以2004年统计口径预测

第十六条旅游业发展战略

1、国际化战略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际旅游蓬勃发展的需要,改变目前湖州外向发展程度低的局面,必须加快湖州旅游的国际化步伐,提升湖州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水平,提升湖州入境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2、品牌化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旅游企业品牌化经营,努力增强品牌意识,发展特色优势产品和时尚新品,打造国际化旅游精品。建立和健全湖州旅游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品牌建设,要从创建品牌到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变无牌为有牌,有牌为名牌。不断巩固、扩大、开拓市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树立良好形象。

3、生态化战略

积极呼应生态省、生态市建设,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树立循环经济的理念,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旅游产品,使“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生态化建设走在长三角地区的前列,增强湖州旅游的生态竞争力。

4、枢纽化战略

充分发挥湖州的区位优势,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崛起的机遇,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开发进程,将湖州建设成为沪苏浙皖旅游网络中承东启西、连北接南的枢纽型旅游城市,建设成为长三角的国际中央花园和一级旅游节点城市。

5、科技化战略

发展旅游科研,推进旅游创新,是迎接全球旅游业高技术化发展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应用信息化技术,加强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开发旅游电子商务工程;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改进旅游企业的管理方法;大力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善育、善纳、善用人才,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勤政廉洁的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第十七条旅游空间发展战略

1、战略思路

星月交辉:既要“造月”,又要“亮星”,达到星月交辉,平衡发展。

板块互动:太湖、苕溪、运河三水共导,南太湖风情旅游带、浙北自然生态旅游带、运河水乡民俗旅游带三带同构,实现板块互动、极核推进。

长三角一体化:环太湖、长三角各城市通力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

2、发展战略

(1)三带十区——旅游空间发展轴带和重点区域

三带:即南太湖风情旅游带、浙北自然生态旅游带和运河水乡民俗旅游带。

十区:即湖州历史文化名城区、太湖旅游度假区、南浔古镇旅游区、湖州南郊风景名胜区、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下渚湖湿地风景区、天荒坪风景旅游区、龙王山黄浦江源旅游区、长兴古生态旅游区和顾渚山茶文化旅游区。

(2)一心四片——旅游接待网络空间布局

一心:即湖州中心城区。

四片:即南浔、递铺、雉城、武康四个区域首位镇。

(3)三联三拓——客源市场联接与拓展目标

三联:东联上海、北联苏南、南联杭州。

三拓:北拓长江以北、南拓钱江以南、西拓安徽及长江流域中西部地区。

第十八条三带十区定位

1、三带

南太湖风情旅游带:以太湖南岸为发展轴线,打造环太湖生态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明显、湖山港城辉映,绵延60多公里富于神韵的休闲度假区,成为环太湖旅游圈中赏心悦目、魅力独具、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风情旅游带。

浙北自然生态旅游带:以东西苕溪为发展轴线,以竹乡、名山、湿地、古生态为特色,开发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山乡度假、文化修学绿色生态休闲长廊。

运河水乡民俗旅游带:以京杭大运河为轴线,以平原水网为网络,充分发挥“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资源和品牌优势,推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体验性旅游产品,建设以文化旅游、商务旅游为特色的水乡民俗旅游带,并使其成为京杭运河风光长廊上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2、十区

湖州历史文化名城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逐步将城区的人文历史景点连片、串线,水上和陆上旅游并举,古城区和新城区旅游互动,加强旅游交通、购物、餐饮、娱乐等薄弱环节的建设,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形象,真正形成全市的旅游中心和长三角旅游网络的重要节点。

太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优美舒适、湖山港城风情浓郁,集会议度假、体育娱乐、商务旅游、文化修学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休闲度假基地。

南浔古镇旅游区:在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突出古镇风貌特色,强化民俗风情体验,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档次,努力把南浔建成为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以“上海工商业的源头和摇篮、中西文化水乳交融”为特色的江南水乡古镇。

湖州南郊风景名胜区:综合保护整治,恢复青春活力,将其建设成为长三角一流的以“名山、

名湖、名寺、名观、名人”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养身基地。

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以“竹、泉、云”三胜景及“清、静、凉、绿”的生态环境和颇具欧美风情的近现代别墅群为依托,将其建设成为国内外一流的充满魅力与活力的休闲度假名山。下渚湖湿地风景区:建设目标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一流的以芦荡、竹墩、水鸟等湿地风光和防风文化为特色,集湿地观光、修学考察、乡村体验、生态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深生态旅游示范区。

天荒坪风景旅游区:加强产品的多样化建设,提升产品的档次,完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建设集竹海观光、休闲度假、产业旅游、修学音乐、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品位竹海旅游度假区。

龙王山黄浦江源旅游区: 保护优先、梯度推进、有序发展、整体提升,建设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素质拓展、康体养身等功能于一体,在长三角地区极具魅力的山地型旅游度假区。长兴古生态旅游区:高举“古生态”的大旗,把“古银杏——呼声最高的候选国树、扬子鳄——珍稀动物活化石、金钉子——全球最完整的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三个特品级的古生态旅游资源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品牌,以满足沪、宁、杭等主要客源地度假休闲及修学旅游和日韩欧美等国际古生态文化交流的需求,将其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极具吸引力、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古生态旅游目的地。

顾渚山茶文化旅游区:建设目标为长三角地区以茶文化为特色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茶文化朝觐圣地。

第十九条一心四片定位

1、一心

湖州中心城区:充分发挥湖州的区位、人文和生态优势,近期按照市域5-7日游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发挥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与作用;加快湖州火车站、高速客运中心、汽车东站、汽车北站、新区汽车站、太湖游船码头等交通枢纽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市内主要旅游区(点)停车场和旅游交通标识的建设;新建五星级宾馆2-3家,三星级至四星级宾馆5-6家,建设一定数量的青年旅馆、汽车旅馆等经济型宾馆,使湖州既有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档豪华酒店,也有符合国际标准的经济型宾馆;中心城区商业市场和步行街区的建设要充分考虑游客购物因素;城市文化建设要与旅游娱乐相互促进。将湖州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全市旅游服务管理中枢,并与南浔、递铺、雉城、武康四个首位镇及各主要乡镇和旅游区(点)形成等级化网络体系。

强化湖州作为太湖南岸中心城市的作用,提高湖州连接苏、浙、皖、沪交通枢纽的功能,加强湖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与中部内陆地区之间承东启西节点城市的作用,将湖州建设成为浙北旅游中心,长三角旅游网络一级节点。在沪宁杭旅游大三角框架内,构建沪宁湖旅游北三角、沪杭湖旅游南三角、湖杭黄旅游西三角;构建苏(苏州)无(无锡)湖(湖州)环太湖旅游金三角和湖宣(宣城)黄文房四宝旅游金三角。

同时,以湖州城区为中心,东拓西进,北伸南延,充分发挥吴兴区的历史文化优势、生态和商贸优势,城郊一体化发展,促使吴兴区旅游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四片

即以南浔、递铺、雉城、武康四个区域首位镇为各县区接待中心的接待片区。充分发挥四镇作为区、县中心城镇的集聚作用,合理配置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将它们建设成为全市旅游服务管理分中心,长三角旅游网络二级节点。

(1)以南浔古镇为核心,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恢复和拓展南浔作为“上海近代工商业的摇篮(源头)、中国近代丝业发展的缩影、江南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集萃”的整体形象与内涵;整合菱湖水乡、双林三桥、善琏笔都、练市湖羊、和孚荻港等旅游资源,打造以蚕桑文化、丝绸文明、湿地风光、鱼米之乡为特色的运河古镇群旅游区,形成“南浔古镇领跑、周

边乡镇齐飞”的立体式发展格局。

南浔是湖州的东大门,是近沪经济走廊上的重要商埠。近期按照2日游的要求,提升南浔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和水平,承接大上海和湖州中心城区的辐射;建设南浔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南浔汽车站的改造和扩建,加强停车场和旅游交通标识的建设;建设五星级宾馆1家、三至四星级宾馆2-3家;进一步开发南浔夜间娱乐活动。

以南浔为节点,构建嘉兴——南浔——吴江旅游小三角、南浔——湖州(吴兴)——德清旅游小三角和南浔——湖州——长兴南太湖风情旅游带。

(2)以递铺镇为核心,充分发挥竹乡的生态优势,大力发掘竹文化、水利文化、邮驿文化、军事文化、孝子文化等内涵,由递铺镇向南北两翼自然辐射,形成“两区一环”大格局(两区:天荒坪区和黄浦江源区;一环:民俗风情环),以竹乡品牌为抓手,将安吉县建设成为中国竹乡旅游第一县,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以竹为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递铺自古以来一直是浙皖之间的重要驿站,是安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期按照3日游的时间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安吉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与作用;精心建设3-4家档次较高、规模较大、功能齐全、设施现代的会议、商务型四星级饭店和1家豪华型五星级饭店,着力建设8-10家二、三星级中档次特色饭店,大力倡导生态化建设,新建饭店一律要求达到“绿色饭店”标准;加强停车场和旅游交通标识的建设;旅游餐饮、购物、娱乐以及城镇建设和市场建设都要充分考虑竹乡特色。

以递铺为节点,进一步构建安吉——长兴——湖州旅游小三角、安吉——德清——湖州旅游小三角、安吉——德清——临安旅游小三角和南浔——湖州——安吉古色绿色旅游线。(3)以雉城镇为核心,依托古生态、茶文化、太湖风情、浙江北大门等几面大旗,逐步完善旅游要素的合理配置,把长兴建设成为环太湖黄金旅游圈上的耀眼明珠,成为长三角和国内外以古生态和茶文化旅游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基地。

雉城是长兴县人民政府驻地,是游客进出长兴的必经重镇,也是湖州连接苏皖的重要通道,交通地位十分重要。近期按照2日游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筹划建设集散中心;积极推动杭长高速公路和蒸汽机火车旅游线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客运网络,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认真实施《长兴县城市容貌标准规定》;精心建设2-3家档次较高、规模较大、功能齐全、设施现代的会议、商务型四星级饭店;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旅游购物场所。以雉城为节点,构建长兴——安吉——湖州旅游小三角、长兴——宜兴——广德旅游小三角和长兴——湖州——南浔环太湖风情旅游带。

(4)以武康镇为核心,以名山——莫干山、湿地——下渚湖、古镇——新市为重点,整合县域内外的旅游资源,将德清县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观光、休闲度假和商务旅游目的地。

德清是湖州南大门,莫干山休闲度假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武康是德清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近期按照3日游的要求,抓紧建设德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5家三星级以上饭店,2-3家综合性商贸中心,以及德清农贸城、浙北毛竹市场等专业市场,发展2-3条购物休闲商业特色街。

以武康为节点,构建德清——安吉——湖州旅游小三角、德清——余杭——临安旅游小三角、德清——安吉——临安旅游小三角和德清——余杭——杭州旅游小三角。

第二十条三联三拓定位

1、三联

在地缘协作、国内主流客源市场营销、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线路组织等方面,加强与沪、杭和苏南地区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巩固湖州的短途客源市场,并借此发展华东线旅游,开拓国内长途旅游和入境旅游。

东联上海湖州与上海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是近沪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的后

花园,近年来上海游客约占湖州国内旅游接待量的1/3左右。随着湖州知名度的提高、交通的便捷和自驾车的增多,上海游客总量仍将会大幅增加,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挖掘上海游客市场的潜力。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浦东、虹桥两大国际航空港,很多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上海还是国内都市旅游的首选目的地。湖州要争取成为上海常住外籍人士的短期休闲度假地,成为上海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的组合目的地。

北联苏南包括南京及苏、锡、常等苏南地区城乡经济十分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但山林相对较少。地处太湖源头、山水清远的湖州,不仅对这一近邻地区的城市居民,而且对这一地区富裕的农村居民也都具有诱人的吸引力。湖州作为休闲度假基地,必须做好与苏南客源市场的对接。

苏南地区是外商投资密集区域。新加坡、台湾、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中有不少中高层企业管理人员长期旅居在此。苏南也是外国游客研修东方园林文化的必到之处,还是我国旅游的热点地区。为此,湖州不仅要争取成为旅居苏南的海外人士的短期休闲度假地,而且也要成为苏南地区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的组合目的地。

南联杭州杭州是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是离湖州最近的一个省会城市,国内外游客数量十分可观。湖州作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杭州环城游憩带的重要延伸,一定要争取成为旅居杭州的海外人士的短期休闲度假地、成为杭州地区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的组合目的地。

2、三拓

在立足长三角的基础上,面向全国开拓市场、吸引客源,近中期重点拓展如下三个地域的旅游市场:

北拓长江以北,尤其是京、津、鲁地区。长江以北的扬州、泰州、南通等城市,已开始成为湖州的新兴客源市场,徐州、连云港等苏北城市,也正成为湖州旅游的客源地,要着力加大开拓,使之成为湖州旅游近中期的重要客源地。京津唐鲁环渤海湾城市群是我国长江以北的第一大城市群,人口众多,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消费能力较强。北方地区与地处江南的湖州在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差异性明显,是值得花大力气去拓展的长线旅游客源市场。

南拓钱塘江以南,尤其是本省的甬、台、温、婺等地及福建和珠三角地区。本省的甬、台、温、婺等地,经济发达、到湖州的交通方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居民消费能力强、消费观念新、出游率高。加大对这些地区客源市场的拓展,对保证湖州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拓安徽及长江流域中西部地区。安徽与湖州接壤,近年来安徽的经济发展迅速,安徽的名山旅游、古村落旅游享誉国内外。随着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的全面贯通、11省道和宣杭铁路的改造完成以及安徽东向战略的实施,湖州与安徽的联系将会更加密切。向西拓展,发掘安徽特别是皖南市场的潜力,将对湖州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武汉、重庆是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龙头,将会是下一轮经济发展受益十分明显的区域,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将大为增强。适时拓展长江流域中西部地区客源,是实现中远期湖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十一条旅游要素结构战略

1、供需平衡、协调发展。按照旅游业发展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旅游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旅游发展要素结构,重点加强交通、购物、餐饮、娱乐等薄弱要素的发展,确保“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协调发展。

2、特色创新、提高效益。努力革新项目产品,加快培育市场体系,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以适应国内和国际旅游对观光、度假和商务、专项等细分市场的需要,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和

特色创新,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旅游总收入。

3、科学管理、提高效率。不断提高旅游要素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提高要素结构运作的管理服务水平,加快实现从粗放型经营到集约化经营,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到内涵扩大再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并做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龙头作用,努力组建一批能参与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并积极推进骨干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

4、明确目标、有序发展。全力打造面向长三角客源(二小时交通圈)的终点型目的地、面向国内其他客源和国际客源的漫游型目的地;远期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终点型旅游目的地。

第二十二条要素结构规划

1、旅游餐饮。把湖州美食打造成湖州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大力发挥笋、鱼、羊等资源优势,提升农家餐饮水平,推动和扶持百年餐饮老店的复兴和品牌扩张。通过举办“太湖美食节”、“太湖菜烹饪大赛”等节事活动,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培育“百家太湖菜名店、百名太湖菜烹饪名师、百道太湖名菜”,推出若干条“湖州美食旅游线”,以餐饮旅游带动景点旅游,带动旅游资源整合,以特色餐饮街建设带动RBD(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建设。

2、旅游住宿。进一步优化饭店结构,建设多种类型的住宿设施,培育8-10家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均具有知名度的宾馆饭店,并引进2-3家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重点发展会议商务型、休闲型、生态型宾馆饭店。重视主题化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的建设,规范乡村客栈、家庭旅馆服务质量标准,推动星级评定。建立合理的旅游饭店等级结构,高档饭店(五星、四星级)、中档饭店(三星级)、普通饭店(二星、一星级)的比例,近期按2:4:4、中期按2.5:4:3.5、远期按3:4:3进行建设与控制。

3、旅游交通。以湖州城区为全市水陆旅游交通总枢纽,以湖州、南浔、递铺、武康、雉城为各区(县)的旅游交通枢纽,以白雀(太湖旅游度假区)、织里、埭溪、菱湖、新市、莫干山、天荒坪、杭垓、孝丰、鄣吴、槐坎、夹浦、泗安等乡镇为旅游交通节点。一级旅游交通主要包括三大环线:北环(环太湖旅游交通环)、西环(生态旅游交通环)和东环(运河水乡旅游交通环),由滨湖大道、杭湖宁高速与城际轨道、申苏浙皖与申嘉湖高速、104国道、318国道、09-11-12-13省道、安吉至德清县道及京杭大运河构成;二级旅游交通主要连接各交通枢纽至各主要旅游乡镇;三级旅游交通由一、二级旅游交通线引伸至各旅游区(点)。对外,东与上海、苏州及嘉兴连接,北与南京和苏南地区连接,西与安徽宣城和黄山、九华山连接,南与杭州连接。

加强有湖州特色的旅游交通工具开发和建设,开辟老式蒸汽机火车怀旧旅游专线,大力发挥水乡、竹乡特色交通设施和工具的独特吸引力,开辟湖州环城河及太湖游艇旅游。旅游区(点)要适应生态化的要求,尽量采用畜力车、自行车、电瓶车(船)等环保型交通工具。积极发展旅游车(船)队,提高旅行社在本地租用车(船)的自给率,确保旅游用车(船)安全。尽快建成面向游客、尤其是散客市场的立体交通网络,使旅游交通由运量保障型向舒适快捷网络型发展。到2010年,湖州要建立起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以浙北高速公路、区域干线公路、内河干线航道、城际铁路并举的“五网二站一港”(“五网”即:浙北高速公路网、城市快速通道网、干线公路网、高等级航道网、铁路和轻轨网;“二站”即:浙北公路客运总站、湖州火车站;“一港”是湖州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旅游区(点)间的交通网络体系。

4、旅游购物。加大培育力度,提升旅游购物占旅游收入的比重,使之成为湖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重点开发具有湖州传统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休闲食品等,努力在上档次、多样化、精品化上狠下功夫。近期重点抓好全市旅游购物市场网络的建设,推进湖州中心城市商贸街区、传统街区建设,发展湖州城市旅游、购物旅游。推进荻港

古街区、善琏湖笔街、太湖丘城小镇、下渚湖琳琅水街、新市古街区等建设,发展传统民俗和商品购物旅游,把农副产品、工艺品等开发成旅游商品,充实步行街区、传统特色街区。要充分发挥湖州丝绸城、织里童装市场、安吉转椅市场、南浔木材市场、德清农贸城、长兴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浙北山货市场等专业市场及其它综合市场的旅游购物服务功能,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其旅游购物活动的开展。建设专门化的旅游购物商店,改变目前团队旅游缺乏购物场所的局面。鼓励发展融观光体验和民间手工艺制作为一体的专业村镇。

5、旅游娱乐。进一步明确文化娱乐业所肩负的多重使命,不断丰富内容,增加特色,加强管理,提升层次。在提高文化性、娱乐性、互动性、参与性上下功夫。举办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事活动,充分展现江南丝竹和太湖渔歌的魅力,抓好旅游区(点)文娱表演。出台“夜间娱乐粉皮书”,打造夜间娱乐街区。

6、旅游中介。按“联合壮大,特色发展”的政策,鼓励旅行社跨区域联合。通过兼并、参股、证券化和连锁经营等市场化手段,推动旅行社集团化发展。重点培育年收入千万元以上的、全国性的骨干旅行社,以及年收入五百万元以上的专业性特色旅行社,加快引进品牌国际旅行社。鼓励游客集散中心、“农家乐”协会、旅游门户网站等各种新形式的旅游中介机构发展。加强旅行社经营者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工作素质和服务水平。重视网络互动功能和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全国性旅游网站的功能与作用。

7、旅游目的地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开发旅游电子商务工程。加强交通、环保、城建和社会治安等多行业、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社会化的旅游服务供给体系。培养全社会的服务意识,重点抓旅游相关行业的服务建设,建立旅游行业的诚信体系。建立健全以“一心四片”为核心,白雀(太湖旅游度假区)、织里、埭溪、菱湖、新市、莫干山、天荒坪、杭垓、孝丰、鄣吴、槐坎、夹浦、泗安等集镇为三级旅游服务中心的全市旅游城镇体系。

第二十三条旅游主题形象与品牌塑造战略

1、战略思路及目标

以旅游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为基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周边旅游城市相区别,结合目标客源的旅游偏好,在参考湖州传统形象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制定湖州旅游形象战略,明晰湖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形象构架。

以强化湖州旅游城市个性,提升湖州旅游城市特色和市场竞争力为目的,整合地区旅游资源、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全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影响力的目的地形象。

规划近期以产品品牌为建设和推广重点,向市场传播特色旅游产品概念;中后期则过渡到以体验品牌为建设和推广的重点,向市场传播文化体验品牌。

2、主题形象定位

(1)定位原则:优势集中、观念领先、个性专有、多重定位、稳中有变。集中体现“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等产品品牌;能与周边城市及国内外其它城市相区别并树立鲜明的城市个性;能激发旅游者的休闲与旅游动机。

(2)主题形象:现有的“山水清远、生态湖州”与“笔墨江南、清丽湖州”形象宣传口号,抓住了湖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资源特色,突出了湖州的人文和自然优势,符合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求,与主要客源市场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在一定时期内仍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适应旅游市场对目的地形象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湖州旅游形象口号作进一步的提炼与提升,规划提出湖州旅游主题形象宣传口号以“山水清远/清丽/清幽,写意/适意/快意/休闲湖州”为备选关键词新组合。

在“写意/适意/快意/休闲湖州”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分级灵活配合使用。例如,针对上海市场山水爱好者提出——“写意/适意/快意/休闲湖州之浦江探源”,针对文化爱好者推出—

—“写意/适意/快意/休闲湖州之笔墨江南”等,极大地避免因采用形象分级战略后,分形象众多而导致的受众对湖州旅游形象认知上的混乱。

(3)形象分级战略。以时间、区域、消费能力为分级标准,采取不同的形象战略。各县区形象宣传口号为:德清——“名山湿地,休闲德清”;安吉——“中国竹乡,生态安吉”;长兴——“中国古生态之乡”;南浔——“财富南浔”、“江南大宅门”、“世界第一丝镇”;吴兴——建议采用湖州市的形象口号。

(4)形象推广战略。前期要以领导重视,群众支持,夯实基础,搞好城市软硬环境建设为前提条件;中期以构建旅游目的地形象系统(Destination Image System,简称DIS)为主要内容;后期注重效果评价反馈并对形象推广战略进行及时修正。

第二十四条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1、基本理念。充分发挥湖州山水清远、生态良好、文化精深的优势,以太湖、苕溪、运河三水共导,着力构建以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以观光旅游为支撑,以专项旅游和商务旅游为两翼的“大鹏展翅”式湖州大旅游格局。在继续推动大众旅游的基础上,重视市场细分,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中高端产品市场和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适应国内外旅游需求不断升级的趋势。

2、开发原则。市场导向、以人为本,特色创新、优化组合、品牌造势、持续发展。

3、体系构建。通过规划建设,努力构建休闲度假、观光、商务会展、专项旅游等四大类20余种产品,形成较为完整的、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产品体系。

第二十五条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

1、开发思路

利用湖州独有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景观组合优势,着力打造成长三角和环太湖地区极具魅力的休闲度假基地,进一步诠释“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积极发展以满足泛长三角地区大众休闲度假需求为主的山地、滨水、城乡休闲度假胜地,形成生态休闲(浙北自然生态旅游带)、时尚休闲(南太湖风情旅游带)、文化休闲(运河水乡风俗旅游带)等多样化的度假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以满足本地区大中城市双休日需求为主的环城市休闲度假地、乡村旅游点。适度发展适应海内外中高端度假需求为主的高尔夫、狩猎、温泉、游艇等旅游新产品。

2、开发重点

近期

①重点提升太湖旅游度假区的休闲档次并丰富其休闲内涵。

②全面展现莫干山休闲度假的魅力,深度开发下渚湖湿地生态休闲。

③通过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推动有湖州特色的渔乡、蚕乡、竹乡、茶乡、果乡休闲度假旅游,使其迈上一个新台阶。

④大力拓展湖州中心城区的美食、购物、娱乐等都市休闲服务。

中远期

①做大做强旅游度假区,跨区发展与长兴图影度假区整合,串珠成链,打造以香山——浙北大门、新塘——太湖渔港、小梅山——太湖度假区、织里(北)——太湖田园、漾西——苏浙桥头堡等为节点、高潮迭起的南太湖风情旅游带。

②建设中国江南农业博览园,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乡村休闲度假产品体系。

③在“一心四片”城乡结合部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乡村,建造10-15个有一定规模、舒适宜人的产权式老年社区,满足银发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第二十六条观光旅游产品开发

1、开发思路

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观光旅游仍是湖州旅游产品的主体,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和

扩大游客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会议、度假、文化、修学等专项旅游的基础。产品开发要以湖州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为依托,突出主题特点,提升文化内涵,增强参与性和观赏性,注重与其他产品的组合。继续打响“太湖、名山、古镇、竹乡、湿地、古生态”六大品牌,优化“山、水、林、气、文、建”六大景观要素组合,形成山水观光、历史文化观光、都市风情观光、产业观光和主题公园观光等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传统观光产品,大力开发和培育新型观光产品,重点抓好考古新发现、城市和工农业建设新成就、新山水风光等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工作,在市场上形成新热点。

2、开发重点

近期

①提升竹博园、大竹海观光和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产业观光的档次,并向国际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②深化黄浦江源(龙王山)和下渚湖湿地的生态旅游。

③加大南浔、新市古镇观光环境建设和宣传促销力度。

④推动湖州历史文化名城水陆观光资源的整合。

⑤加快长兴古生态旅游区和顾渚山茶文化旅游区的迅速崛起。

⑥促进桑基鱼塘及蚕事民俗活动观光产品的开发。

⑦沿太湖南岸建设一批标志性和功能性兼备的观光建筑设施,如吴兴楼、游船码头、太湖画舫等。

中远期

①开辟老虎潭水库库区的观光旅游。完善太湖沿岸观光设施并在太湖湖面和大小雷山岛建立相应的观光设施。

②以碧浪湖还湖工程为主要内容,加快建成南郊风景名胜区。

③新建一批观光主题公园,包括丘城遗址公园、毗山遗址公园、下菰城遗址公园等。

第二十七条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开发

1、开发思路

商务会展旅游是加强湖州与国内外政府部门、企事业机构合作,推进外向经济发展,增强湖州旅游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湖州应主动融入长三角和环太湖商贸经济圈,接受沪、杭、宁等城市的辐射,以长三角和华东地区中小城市企事业单位为主要目标市场,打造成全国中小型会议交流、商务洽谈、展销观摩的重要基地和平台,以服装、山货、建材、家私、农特、椅业等大型特色市场及大型节事活动为载体,全方位提高承接沪宁杭中心城市大型商务会展的延伸服务与分会场接待能力,加强商务会展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的建设,形成市——区县——乡镇三级的商务旅游供销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积极引进大型品牌商务会展项目,带动现代服务业升级。

2、开发重点

近期<, /FONT>

①分别建设湖州国际商贸会展中心、城市RBD(游憩商务区)和太湖国际会议中心,以此推动全市商务会展设施体系的形成。

②激活织里童装、南浔建材、浙北竹藤制品、安吉椅业等特色市场的商务会展旅游功能,新建湖州书画文物市场、扩建浙北山货市场,改建中心城区五条特色商贸街。

③接轨2006年杭州休博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动承接这些盛会的一些辅助服务活动。

④完善市一级商务会展机构组织(招商局及商贸协会),拓展日常商务会展和招商引资工作。中远期

①以湖州优势产业和驰名商标为依托,创办1-2个国际性论坛。

②引进3-5个国际性大型品牌商务会展项目。

第二十八条专项旅游产品开发

1、开发思路

专项旅游产品是全面反映湖州特色、彰显湖州魅力的重要载体,是湖州旅游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湖州旅游市场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必要手段。湖州应以优良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国内外细分市场为目标,准确把握各国、各地客源群体的旅游需求,主打以蚕丝、湖笔、湖渔、竹茶、宗教和民国历史等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文化牌,以观光、度假、科考、体验为主要产品的生态牌。建立起以文化修学、生态认知、美食购物、节事活动、体育健身、宗教朝觐、姓氏寻根、红色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旅游产品体系。

2、开发重点

近期

①以南浔古镇为龙头,整合其它水乡古镇和村落,推动丝府蚕乡民俗文化游。

②以湖州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整合湖笔、书画等文化旅游资源,推动面向海内外的书画研学游。

③以竹博园为龙头,整合竹乡旅游资源,做足做深竹文化旅游的文章。

④以陆羽、《茶经》为品牌,打响茶文化旅游的品牌。

⑤以黄浦江源(龙王山)、天荒坪风景区、长兴古生态旅游区、下渚湖湿地等为重点,推动生态体验与科普考察游。

⑥以湖州丰富的美食资源和悠久的食尚文化为依托,做大做强太湖菜(如百鱼宴、百笋宴、蚕花宴),并与国际知名餐饮连锁企业挂钩,适当引进时尚品牌,推出以湖州美食体验、观摩修习、技艺比赛为主要内容的食尚餐饮游。

⑦以中国湖州极限运动、中国国际山地极限运动、莫干山国际登山节等赛事及素质拓展、武术培训等活动为依托,推出各种专业性和业余性结合,区域性与国际性兼顾的环太湖体育健身游。

⑧以法华寺、布金寺、利济寺、万寿寺、梅花观等为依托,大力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宗教朝觐游。

⑨积极发展面向海内外华人、尤其是台湾游客的民国历史文化旅游。

⑩以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群和湖州驻军部队为依托,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中远期

①以道场山万寿寺、霞幕山天湖庵、长兴仙山显圣寺等寺院为依托,积极发展面向日、韩及东南亚等入境游客的宗教朝觐游。

②以中医针灸、养生环境等为吸引,积极发展海外入境游客的养身文化游。

第二十九条旅游线路开发

1、游线组织思路

(1)满足旅游市场细分的需要,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旅游线路与产品。(2)将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区(点),按不同主题组合成品牌线路。在此基础上,以骨干旅游区(点)和线路为依托,通过资源整合,将周边分散的温冷的旅游区(点)或线路串珠成链,形成规模效应。

(3)依托旅游城镇、交通道路和各级游客集散中心,构建便捷的旅游线路网络。

2、四条重点旅游线路

(1)南太湖风情旅游线:湖、山、城交相辉映,太湖水域风光、溇港堤防、渔港渔市、湿地农业和一系列标志性建筑构成的滨湖景观廊道,与南浔古镇—湖州历史文化名城—苏浙皖咽喉要塞雉城镇构成的南太湖城市带紧密联系,开展会议度假、商务会展、太湖风情、都市

休闲、美食购物、文化修学、宗教朝觐、体育娱乐和农渔观光等一系列专项旅游活动,并以高端温泉(SPA)度假、太湖水上游乐活动和众多标志性建筑以及特色休闲项目为亮点,与苏州、无锡等北太湖旅游城市对接,共同组成环太湖健身度假圈。

(2)名山名城古镇旅游线:莫干山风景区、湖州历史文化名城和南浔古镇精彩纷呈、强强联合。沿途串联下渚湖湿地、新市古镇、湖州南郊风景区、织里童装市场、双林三桥等旅游区(点),通过水陆游线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度假、商务会展及美食购物、丝商文化、竹乡文化、书画文化、建筑艺术、民国历史文化等旅游活动。该线向外南接杭州,东联嘉兴以及桐乡乌镇、嘉善西塘、江苏同里等古镇及至上海大都市。

(3)浙北竹乡风情旅游线:以竹博园、大竹海、天荒坪和黄浦江源等著名旅游区(点)为核心,整合藏龙百瀑、大汉七十二峰、天下银坑、九龙白茶谷和灵峰寺等相关旅游区(点),天荒坪镇、山川乡、报福镇、章村镇、鄣吴镇等竹乡农家乐,并与莫干山、下渚湖、望月湖(老虎潭水库)、霞幕山、白鹭谷、湖州南郊风景区等旅游区(点)联合,推出竹海观光、休闲度假、竹文化交流、竹乡民俗风情体验、水利产业旅游和竹乡生态认知等一系列专项旅游活动。该线向外与双溪漂流、天目山、黄山、千岛湖等旅游区(点)联接,共同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竹乡风情旅游线。

(4)浙北古生态旅游线:以长兴中国古银杏长廊、中国扬子鳄村、金钉子地质公园“三古”生态旅游资源为核心品牌,整合古寺(显圣寺、寿圣寺、法华寺、万寿寺、梅花观等)、古茶(顾渚紫笋茶)、古城(湖州)、古镇(南浔)、古溇港(太湖)、古笔(湖笔)等旅游资源,推出以古生态认知和科普修学为主题,以休闲度假游为主要内容,富于参与性和体验性的专项旅游活动。该线向外可与南京古都、苏州古城、安徽古村落联接,从而形成一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古生态旅游线。

第三十条旅游精品建设

在推进“三带十区”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深受国内外旅游者欢迎的、品牌形象突出、市场形象鲜明、设施配套完善、服务质量优良、创汇创收能力较强的精品项目,以有效提高湖州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其在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此,实施“58431精品工程”,遴选出太湖旅游度假区、南浔古镇旅游区、下渚湖湿地风景区、长兴古生态旅游区、安吉竹博园等5大项目;安吉报福镇、安吉大溪村、长兴顾渚村、长兴柏家村(八都岕)、德清三合乡(下渚湖)、德清雷甸、吴兴肇村(白鹭谷)、南浔荻港等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南太湖风情、名山名城古镇、浙北竹乡风情、浙北古生态等4条旅游线路;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江南水乡蚕花节、太湖湖渔节等3大节庆和1台大型文艺演出,作为精品重点打造。精品打造要按照目标国际化、景区生态化、项目特色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等要求实施建设。

第三十一条“三带”建设导向

1、南太湖风情旅游带

以湖笔文化、湖渔文化、茶文化、水利文化、体育文化、园林文化、丝绸文化等为依托,以健身度假旅游为重点开发方向,以小梅山——南太湖旅游度假区、香山——浙北大门、新塘——太湖渔港、织里——太湖溇港圩田、漾西——苏浙桥头堡为节点,建设一系列功能完善的休闲度假设施和个性鲜明的地标性景观。自西向东打造路堤水浒、湖山汇观、田园生态等风格各异的滨湖景观长廊。注重景观道路系统与高速公路及南侧城镇的联系,避免大量过境交通进入。开辟太湖水上休闲旅游,实现与苏州、无锡等周边旅游城市的全方位整合。2、浙北自然生态旅游带

以“竹乡、名山、湿地、古生态、黄浦江源”为主打品牌,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完善内部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各旅游区(点)之间的交通线,尤其是“三古”联线、天荒坪-龙王山联线。有序推动、规范管理竹乡、茶乡、渔乡、果乡等乡村旅游。培育产业休闲旅游,积

极发展水利、农业、林业、商贸等相关行业的大旅游产品。

3、运河水乡民俗旅游带

深度挖掘和保护运河文化,建设“文化遗产长廊”。突出世界第一丝镇南浔、笔都善琏、桥乡双林、鱼都菱湖、蚕乡新市的旅游形象。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为适应长三角人口老年化迅猛发展的需要,建立面向沪、苏、浙老年人群的休闲生活社区。有序发展依托渔乡、蚕乡的乡村旅游。

第三十二条“十区”建设重点

1、太湖旅游度假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度假功能不突出,规模度不够,旅游资源整合不足,缺少具有吸引力的强势项目。

(2)目标定位:按“泛度假区”理念,以核心区为基地,连接周围“节点”,实施上山(弁山)、下湖(太湖包括大小雷山的300平方公里水域)推进策略,将南太湖建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长三角重要的国际商务会议中心、国家级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区;并成为环太湖健身度假圈及长三角旅游圈中极具魅力的休闲度假目的地。规划至2010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

(3)支撑项目:太湖国际会议中心、温泉(SPA)度假村、太湖阳台、“太湖眼”、长田漾极限运动基地、太史湾森林公园、太湖博物馆、丘城小镇、丘城遗址公园、太湖娱乐码头、太湖农业博览苑、法华寺景区、黄龙洞景区等。

2、南浔古镇旅游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旅游产品功能单调,基本以观光游览为主;旅游产品附加值不高,留宿率低,大多停留在一日游;古镇整体格局和建筑风貌有待修复完善,文化内涵尚需深挖。(2)目标定位:成为湖州旅游的“首轮明月”,江南古镇游的首选目的地,全国乃至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旅游示范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最具海派文化特征的江南古镇。规划至2010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

(3)支撑项目:古镇风貌修复与展示工程、南浔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南浔国际旅游度假中心、镇南农业生态度假区和英雄村休闲基地、南浔古镇整体形象识别工程、辑里湖丝文化村等。

3、湖州历史文化名城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历史街区等文化遗存保护不力,破坏严重;现有景点小而散,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和整合;与全市旅游服务中枢的地位和要求不相适应。

(2)目标定位:进一步争取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浙北最大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名城。规划至2010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以上。

(3)支撑项目:衣裳街、小西街等历史街区综合保护及旅游活化工程;四条特色街道(劳动路、北街、红旗路、府庙)更新改造工程;市河水网的综合整治及沿河景观建设工程;城市文化公园;毗山遗址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系列;湖州国际商贸会展中心;环城水上游线;仁皇山都市游憩休闲区;湖州旅游集散中心等。

4、南郊风景名胜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遗迹濒遭破坏,资源尚未很好挖掘与整合利用;碧浪湖水面大量缩小,部分山体破坏严重;旅游景点的布局与周边景观(如公墓、石矿等)不协调。

(2)目标定位:湖州都市近郊最具魅力,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休憩地;省级风景名胜区、环太湖重要的宗教文化旅游胜地、国家级森林公园。规划至2010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3)支撑项目:碧浪湖-岘山还湖与综合治理工程、道场山-万寿寺复兴工程、金盖山-古梅

花观道教文化园、梁希森林公园改扩建工程、下菰城遗址公园等。

5、下渚湖湿地风景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旅游设施较简陋;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科技含量不高;渔村人家发展对湿地生态保护有一定负面影响。

(2)目标定位:以湿地观光、生态认知、科普教育、文化修学、水乡风情体验、艺术采风、水上游乐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深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至2010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3)支撑项目:主要由防风古国景区、琳琅水街景区、下渚芦汀景区、阡陌田园景区、渔乡风情景区、菰蒲远香景区、毓秀塔山景区等七个分区构成。重点建设项目为下渚湖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湿地生态研究与科普教育基地、豸山岛旅游度假村、下渚湖渔乡风情园、旅游服务管理区、防风古国文化园等。

6、莫干山风景名胜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设施老化,亟需改善;休闲娱乐及购物功能不健全;目标市场细分不明确;现行管理体制对景区发展有所制约。

(2)目标定位:中国长盛不衰的山地休闲度假胜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至2010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

(3)支撑项目:荫山街及度假别墅保护性活化工程、景观保育工程、会议中心、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天泉山景区、碧坞龙潭、节事活动等。

7、天荒坪风景旅游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竹海开发较粗放,设施设备欠完善,营销工作薄弱;天荒坪工业旅游开发不够深入,在电站内的游程过短、参与性不高,缺少全面介绍景区的场馆和游客中心;休闲度假设施不足。

(2)目标定位: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点)、国家级生态影视基地、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至2010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

(3)支撑项目:竹博园—灵峰寺;中国大竹海博览苑;大竹海乡村旅游;环球电站博览馆;江南天池度假山庄;江南天池露营地;江南天池景观工程;藏龙百瀑;九龙峡风景区;大汉七十二峰;天下银坑等。

8、龙王山黄浦江源旅游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景区的进入性较差,交通条件有待改善;项目产品单一,缺乏深度开发;保护与开发矛盾日益显现。

(2)目标定位: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环境教育基地。规划至2010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3)支撑项目:龙王山生态保护工程、龙王山生态科考基地、龙王山旅游交通完善工程、双鱼塘生态度假村等。

9、长兴古生态旅游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银杏长廊内村庄环境较差,建筑风貌较乱,建筑密度过大;柏家村乡村旅游经营粗放;金钉子地质公园内的游览活动较单一,缺乏参与性;中国扬子鳄村内扬子鳄保护区范围过小,缺乏原生放养环境;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特别是旅游区内部的交通网络尚未形成;科学性、知识性均有待深化。

(2)目标定位:集古生态认知、修学、观光、采风、休闲、度假、养身、购物等功能于一体,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古生态之乡、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扬子鳄自然繁殖中心、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规划

至2010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3)支撑项目

中国古银杏长廊:古银杏大观园、八都岕乡村旅游基地、太湖泉生态园等。

中国扬子鳄村:扬子鳄自然繁殖中心、扬子鳄放归自然生态场、世界鳄鱼馆及鳄鱼表演场、特色旅游商店等。

“金钉子”国家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地质博物馆、地质游览区、科学考察区、休闲度假区、游览购物区等。

10、顾渚山茶文化旅游区

(1)存在的主要问题:景点分散,尚未联成网络;文化内涵挖掘有待深化和提高;基础设施配备尚需完善。

(2)目标定位:中国茶文化的圣地,中国名茶的故里,国家级茶文化旅游地。规划至2010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中远期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

(3)支撑项目:顾渚山摩崖石刻保护工程、大唐贡茶院保护性修复工程、唐代古茶山(紫笋茶)景区建设、金沙泉景区建设、中国茶文化苑、水口村镇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建设工程等。

第三十三条旅游节事活动规划

旅游节事活动对于推广湖州目的地形象、塑造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上台阶、上水平,促进湖州对外贸易合作、带动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

应通过荟萃产品精华,激活静态资源;整合各方力量,营造外部环境;调控季节差异,优化节事配置等手段提升现有节事活动的水平。

依托保存完整、传统经典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和“中国鱼都”之誉,创设太湖湖渔节。将菱湖鱼都、新塘太湖渔港和桑基鱼塘渔家乐有机地串联起来,通过强化湖渔文化节事产品的特色性,形成展示和体验平台。并以湖渔文化为主线,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为目标,整合湖州丝绸文化、茶竹文化和食尚文化,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市场价值。

将太湖湖渔节、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江南水乡蚕花节、中国竹乡国际生态旅游文化节、湖州国际极限运动大赛等有机组合,重点推出,实现湖州全年旅游节事不断、高潮迭起的良好效果。

第三十四条十大重点旅游区近期建设项目投资分析

规划期内十大重点旅游区旅游建设项目计90余个,近期投资74亿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10年零5个月;动态投资回收期约为12年零11个月。

十大重点旅游区近期建设项目除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外,在15年的预测期间,可新增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13800人,旅游特征产业就业人数38600人,旅游经济就业人数114500人。共为地方创造税收近44.7亿元,为当地经济繁荣和增加就业做出相当的贡献,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三十五条旅游市场营销

1、营销目标

推广湖州城市形象,提升湖州知名度;宣传湖州旅游产品,强化湖州旅游品牌;拓展湖州境外客源,加快湖州旅游国际化步伐。

2、营销策略

(1)产品要素营销

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优化组合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和不同消费环节的旅游产品,不断推出体验性强的旅游新产品。

(2)价格要素营销

高档旅游产品做到在同类中“最高”,低档旅游产品做到在同类中“最低”,避免走“高不成、

低不就”的中间路线。

根据不同的旅游产品、旅游者、季节、供求等,实行差异化的价格体系,稳中求变。(3)营销渠道与手段

建立湖州目的地营销系统,通过旅行社、旅游集散中心、专业旅游网站、影视报刊、户外广告、节庆会展、形象大使等,在主要客源地强势营销,并与金融部门和国内外知名户外活动俱乐部等相关机构建立战略联盟。

加大新闻媒体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邀请各方学者名人,编辑制作精品散文、电视专题片、文化丛书、电子出版物、宣传手册、节事活动六大系列的旅游文化宣传产品,实施湖州旅游“六个一”宣传工程,达到提升湖州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目的。

第三十六条旅游综合环境建设

为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强市和文化旅游名市,提高湖州旅游竞争力与吸引力,需要对城镇规划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文化形象重塑、社会氛围营造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协调,加快城市现代化步伐,促进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正确处理好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城乡经济发展、游客活动与当地居民正常生活,以及旅游业发展与农工商等其它产业发展的关系。

全面执行《湖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营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旅游大环境。

近期要加快名胜古迹的保护与开发,加快湖州各类体育场馆、影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的建设和综合利用工作。中远期要规划建设一批文化遗址公园,使之成为湖州新的文化旅游区(点)。

加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近期重点提升城市主要道路、车站、码头等进出口以及旅游区(点)的形象,形成整洁、有序、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风貌。中远期要完善以市徽、县(区)徽;市树、市花、市鸟;区(县)树、区(县)花;市、县(区)地标建筑;旅游区(点)地标建筑等要素构成的视觉形象体系。

重视市民的普通话和基础外语培训。到2007年,全市服务行业基本普及普通话,主要涉外服务单位推广使用日常英语会话;2010年,涉外服务单位普及英语、日语、韩语日常会话,在旅游区(点)和市中心的银行、通讯、邮政、交通、商场和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基本具备涉外接待语言能力;2015年,上述服务单位基本普及英语、日语、韩语日常会话,其他社会服务单位基本具备涉外接待语言能力。

第三十七条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1、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护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城乡建设行为中对历史文化旅游景观保护不力;旅游开发与环境的整体性协调不够;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亟待保护;保护资金缺口较大。

2、保护网络建设

严格执行有关法规,花大力气做好环太湖、苕溪、运河等景观控制带的保护与整治;加强湖州历史文化名城、南浔古镇、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群、古文化遗址群等文化遗产与史迹的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以及西塞山等其它旅游区(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制定具体保护措施、落实保护行动。

第三十八条规划实施保障

1、政策法规保障

制定关于旅游用地、旅游扶贫项目的优惠政策,做好旅游企业清费减负工作,努力为旅游企业营造公平宽松的经营环境,切实保障投资者的投资利益。

积极推行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等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加强星级饭店和旅游区等级的评定,推进湖州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衔接、严格规划管理、维护规划权威,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确保湖州旅游业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公众参与

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社会氛围,提高湖州公众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

通过热线、展示、宣讲等途径,拓宽公众参与旅游业发展的途径;加强网上交流平台的建设,畅通交流渠道,集思广益,提高旅游发展决策的科学性。

3、财金保障

增加政府投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人才培训、对外宣传促销、名优旅游商品开发扶持、成绩突出单位的奖励等,进一步体现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开拓融资渠道,充实旅游业发展资金。

4、科技保障

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加强3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积极采用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技术,加强湖州旅游各要素环节的现代化、生态化水平。

充分应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成果,提高旅游解说系统的科技含量,宣讲湖州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优势与内涵,增强旅游的益智教育功能。

5、安全保障

保障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是旅游业得以良好发展的基本前提。必须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建立湖州市、县(区)、乡镇和旅游企业四级架构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设立旅游事故应急处理中心,建立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旅游安全的防范机制。

6、组织保障

为建立更为合理、高效的旅游管理体制,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统筹旅游生产要素的能力,根据发展与可能,适时建立湖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为促进湖州旅游品牌形象的推广,可设立湖州旅游形象管理中心。建立与健全旅游行业协会及中介服务机构,构筑交流平台,增强行业自律。

7、人才保障

建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着力建设好旅游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和接待服务四支能适应国际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密切与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训机制和旅游培训基地。强化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旅游行业技工技术等级考核制度、旅游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等认证制度,保证所有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第三十九条近期优先工作(安排)计划

1、2006年

①积极接轨杭州国际休闲博览会,制定工作计划、项目洽谈、宣传促销和游线组织等。

②推动安吉竹乡休闲博览园建设,做好杭州休博会延伸项目。

③在完成南浔修复整治的基础上,打响古镇揭幕游。

④抓好总规的落实及重点区块的规划延伸和项目策划工作。

2、2007年

①抓紧启动与完成湖州(吴兴)旅游集散地中心建设。

②整合文化、宣传等部门的政府资源,以纪念吴昌硕逝世80周年祭为主题,盛办湖州国际书画、湖笔文化节。

③大型旅游人才培训活动、旅游论坛。

④配合体育与教育部门,开发武校武术交流与修学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查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调查报告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一)发展优势 **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 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丹凤、雄壁、彩云、葵山)4乡(五龙、竹基、龙庆、高良),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86%,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 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高速化)穿越 **境内,省道以(且)马(关)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宗)弥(勒)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 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 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 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 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 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积极实施产业开发和带动战略,促使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相继实施了以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陈官庄红色旅游区、生态湖休闲旅游区为主的“三大支点”旅游项目建设,形成以“汉兴之地、面粉之城、能源之都、生态之市”四位一体的旅游形象品牌。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有力地推动了永城市三大文明建设。 2009年12月25日,永城市被授予“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文化名城”称号;芒砀山旅游区被授予“中国国际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2011年获得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遗迹遗址排行榜第一名。 一、永城基本概况 永城市地处豫、皖、苏、鲁四省交汇处,其北枕郑徐高铁,南接沱浍河航运、西依京九铁路,东傍济祁高速,G30高速横穿芒砀山景区,与刑商永铁路、永淮亳高速、311国道共同构成永城旅游交通骨干网络。永城与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七大旅游城市一脉相连,距离徐州观音机场1小时车程,距商丘观堂(在建)机场1小时车程,距离济南、南京、郑州、合肥四省会城市3小时车程,是“承接华东与中原,联动沿海与内地,呼应四省省会”

的战略旅游高地。 全境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永城属淮河流域,黄淮平原腹地,境内浍河、包河、沱河、王引河等贯穿全境注入淮河。2013年沱浍河复航工程正式开工,目前河南境内工程进度过半,预计2017年复航运行。 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80公顷,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绿地率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6平方米。 二、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可利用资源比较丰富,前期由于经济发展、土地容量及技术原因等开发较晚。永城市可以利用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分为四类,一是以采煤沉陷土地为基础规划发展的湿地旅游;二是利用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经过成片开挖形成的水域旅游;三是以芒砀山为主的森林旅游;四是以芒砀山省级地质公园为主的山地型人文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永城薛湖—陈集区域采煤沉陷区生态旅游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计划总投资50亿元,利用13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建设以湖中休闲渡假为主题的生态湖;利用12平方公里塌陷区复垦土地范围,建设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王国主题生态园;建设一个星级渡假主题酒店。目前该项目为规划项目,待沉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市,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游发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游区在编制旅游发展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1 —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 6.《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2 —

旅游开发规划三个案例

阳山文化地质生态休闲景区总体规划批 本次规划范围西起大阳山,东至狮子山,北起锡陆公路-阳中路,南至桃源路,总面积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为以阳山水蜜桃产业为依托,以大阳山为空间载体,以阳山桃文化生态观光园为核心,以生态山水、田园风光、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都市农业中心核。 规划以中国园林拓扑向心的传统布局结构,依山抱湖安排各功能区块;功能分区主要为自然山体景区、宾馆区、商业街区、企业家会所、农家乐、旅游度假区、生态社区、桃园社区、生态桃林观赏区等;主要用地为旅游设施用地、生态观光园用地、居住用地、公建配套用地等。

宗教遗产文化的开发——以空相寺禅宗文化开发为例 文化往往是一个景区的灵魂所在,因此也就成为了景区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

中要塑造的一个核心所在。我们在对于这些拥有这核心文化的进去在开发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于这一核心文化的打造,在这一过程中“忠于文化、挖掘文化、支撑文化”就成为一种可行的开发思路。 本文将以空相寺景区在旅游开发中对于禅宗文化的塑造为例,对“忠于文化、挖掘文化、支撑文化”这样一种开发思路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 一、背景介绍 空相寺古称定林寺,俗称西山寺。因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李村乡境内熊耳山下,故又称熊耳寺,空相寺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是我国建筑时间较早的寺院之一,素有“陕郡之圣地,天下之名蓝”的美誉。公元526年,南北朝时期,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中国禅宗,被后人尊为“禅宗初祖”。公元535年,初祖又来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次年在此圆寂,终年150岁。公元538年,众僧徒为纪念达摩初祖,又建造了达摩造像碑。寺院历代都有维护和扩修,但是,寺内大部分建筑,自抗日战争以来,或毁于战火,或人为破坏,寺院原貌已荡然无存。 目前空相寺的建造主要是在1994年由释永信大和尚力促恢复空相寺为正式宗教活动场所之后逐渐恢复建设的,目前已经完成山门殿、接迎殿、达摩殿、达摩墓的修建。 二、文脉研究 笔者认为对于景区核心文化的一个文脉分析正是文化开发中“忠于文化”、“挖掘文化”的一个必由之路。依靠对于这种文化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景区开发中始终把握住景区核心文化的真实性,同时在这样一个文脉追寻、梳理、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文化进行有效扩展、剔除糟粕。 一种核心文化往往涵盖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对其全部进行开发设计,反而适得其反不能够把握住文化的精髓,通过文脉研究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可以把握住景区核心文化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关键点上“顺藤摸瓜”最终挖掘出最具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文化特征。 在对空相寺禅宗文化文脉研究中,我们梳理出以下几个关键点所在: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广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0张,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广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广州"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和广州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广州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市民及四方游客的

旅游规划经典案例集锦15

旅游规划经典案例集锦15

以经营城市的手法,打造“旅游名城”许昌市城 市旅游发展的创新策划 2012-03-24绿维创景李明伟林峰标签: 独辟蹊径,打造旅游目的地引言:“旅游名城”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新整合 优秀旅游城市”的崛起,是我国旅游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成就。但是,城市旅游的深度化要求,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化之间互动的结合,对“旅游与城市发展”这一课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局限于国家旅游局现有的“优秀旅游城市”的评级,已经不足以达到城市经营者(市委书记和市长们)的实际运营需要。 为此,绿维创景提出了打造“旅游名城”的全新目标,这与许昌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与经营城市结合的要求一拍即合,形成了《许昌市建设旅游名城与旅游目的地总体策划》的委托项目。经过半年的努力,策划成果于2006年11月8日通过评审,专家组和许昌市给予成果高度评价,使我们对“旅游与城市发展”这一课题的探索,落地开花。 对于任何一任政府而言,如何加速城市化进程,

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城市形象名片,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始终都是第一位的工作;旅游要为此做出贡献,并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产业,才可能成为一把手真正重视的事情。林峰博士今年提出了旅游产业与城市经营整合的新理念(7月24日中国旅游报《城市经营中的旅游方略》),必须把旅游产业的发展,纳入城市经济工作的主渠道中,成为党政工作的主流方向,旅游产业发展才能有突破。 “旅游名城”,正是这一整合的成果。 对于大多数已经成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地区来说,“旅游名城”可能正是你可以选择的新目标和新模式! 一、独辟蹊径,打造旅游目的地 1、许昌现状旅游欠发达、缺少周边支持、资源不足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中的重要工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环境良好,文化积淀深厚,曾为汉魏时期故都,是中原五大古都之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景近年来也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认真学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拓展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国外案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拥有最丰富的乡村度假地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二、澳洲葡萄酒庄园,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远景案例: 一、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

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位于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气候温和,发展条件较好。远景将康绿鲜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二、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园

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大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yumiao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011 更新时间:2008 年05月22日 以浪漫和时尚打造都市旅游创新驱动力 一、多维视角剖析大连 从区位角度看:大连是辽东半岛的龙头、东北的窗口、京津的门户、东北亚的重要节点,将在打造东北无障碍旅游区、加速环渤海区域联合、促进东北亚国际旅游圈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市场角度看:大连位于东北和环渤黄两大经济快速增长区域的结合部,是旅游需求最旺盛的区域之一;毗邻的韩、日、俄是目前中国前三位入境旅游客源国,潜在入境客源市场规模巨大。 从资源角度看:大连荟萃城、海、港、湾、岛、林、泉、山、河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且其品质优越,组合优势明显。 从文化角度看:悠久的历史赋予大连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赋予大连民风淳朴、大气豪爽的个性特征;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大连城市的发展更赋予大连“创新进取、引领潮流”的时代精神。大连将成为一座开放名城。 从国际视野看:国际化都市往往都是旅游名城。积极建设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将成为新时代大连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发展成就看:大连旅游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塑城市品牌,后创旅游品牌,成功创造了以整个城市为载体和核心吸引物的旅游发展模式,成为中国超常规发展旅游的城市典范。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塑造了一个范例。其内涵体现为:理念超前,品牌拉动,政府主导,持续创新,合作多赢。 从问题困难看:旅游空间布局南重北轻;旅游供给体系有待优化和升级;管理体制有待理顺,旅游企业体量不大,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旅游人力资源培育滞后于旅游业发展,旅游科教和智业有待加强;旅游淡旺季明显;陆路交通的制约问题依然存在。 总之,大连旅游已经走过了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初级阶段,处于全国前列,正步入以提质增效为特征的关键转型和战略提升阶段。面临四大转型:由以城市及周边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向全面拉开骨架的大区域旅游转型;由粗放型开发向精品化、集约化开发的转型;由观光产品体系为主导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和主题文化旅游为主导的复合产品体系转型;由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向东北亚滨海旅游中心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转型。 区位分析图

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推动“旅游活县”战略,促进我县生态旅游大发展,**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由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牵头,抽调部分人大代表、县旅游局相关领导和人员组成调研组,先后到盘龙、凤鸣、南溪等街道乡镇的乡村旅游点和重庆秀山、酉阳县,就如何加快我县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调研考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产业,按照“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增A添星”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狠抓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景区打造快速推进。 **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1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30.1%和37.7%。**年1—6月,全县接待游客102.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4%和24.**%。 (一)景区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龙缸景区通过精心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成功开园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县城至龙缸景观廊道——“百里画廊”,目前已分片区在沿线道路旁栽种部分景观和经济植物;二是**景区提

档升级加快推进,完成了南滨路油化工程、桃园步行街等建设;启动旅游码头、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广场、停车场、征地拆迁及景区绿化工作;三是三峡梯城景区完成了磐石城、龙脊岭公园、登云梯、三峡文物园、下岩寺等景点的硬件建设,游览、安全、卫生、邮电、旅游购物配套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完善,**年申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已通过验收并授牌。 (二)乡村旅游前景向好 近年来, 各乡镇(街道)把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全力打造,各显特色。一是乡村旅游节庆活动靓点纷呈。栖霞油菜花节、水口荷花节、巴阳枇杷节、宝坪红高粱节、蔈草采茶节、平安钓鱼节、盘龙美食节、清水土家女儿会等10余个乡村旅游节庆年年举办,已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二是以“农家乐”、“果农乐”、“牧家乐”、“休闲茶园”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目前,全县有农家乐1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0家,日接待能力10000余人次。三是从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入手,推动了乡村旅游产品生产开发。桃片糕、票草牛肉干、歧阳茶、巴山妹刺绣、中蜂蜂蜜、黑木耳、**草编、云艺木制工艺品等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0余家,从业人员600余人。我县的乡村旅游逐步成为市民及周边区县游客的重要休闲方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古城(古镇)旅游规划案例:以上津古城旅游总体规划为例 文|王晓华(北京晓月旅游咨询有限公司010-640132087) 一、项目资源背景 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地处鄂西北边陲,与陕西的漫川镇接壤,南临汉江,北枕秦岭,素有“朝秦暮楚”之称,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古城南北跨306米,东西宽约261.15米,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上津古城,东距十堰120公里,西北距西安250公里,是湖北西进的桥头堡、陕西东出的东大门。境内交通、通讯便利,省道郧漫路、上湖路、建设中的银武高速、西汉光缆及汉江最大的支流金钱河穿境而过。经济繁荣,政治发达,历史上曾2次置州,6次设郡,14次建县。独有的区位优势和政治文化背景,决定了上津千百年来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兵家必争的战略“制高点”,水陆运输的交通枢纽。 “上津”地名历史悠久,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民间传为“圣上渡口”和“最上的渡口”之意。水路运输十分便利,南通楚,北通秦,是武汉至西安的交通要道,南方商队至此要弃舟登陆,北方马队到这儿要乘船东进,因此古时此处舟楫云集,商队如潮,十分繁荣。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长达1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数十次频繁的政权更替和繁多而残酷的战争,为上津留下了大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上津历史文物极其众多,但受战乱和水患影响,保存下来的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庙宇类,有杨泗庙,元贞观、城隍庙等;二是馆舍类,有山陕馆(南会馆)、北会馆、天主教堂、武昌会馆、河南会馆等10余个会馆遗址;三是公益建筑类,主要是明清四合院(现存完好)。其中,尤以古城、南北会馆、古戏楼、明清古建筑群(明清古街和四合院)等最有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1.古城内民居建筑的残破:古城虽有着千年的历史,但随岁月的推移,古城的空间结构遭到人为破坏严重。古城的城楼、雉堞、护城河等急待保护性恢复。城内沿街多处具有民居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由于保护不到位,已经残破。2.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建筑随处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城内与古城文化和历史信息极不协调的所谓现代建筑随处可见,如:卫生院、小学、中学等。3.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旅游开发的滞后,目前古城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和管理体系,古城内、金钱河畔都未形成针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另外,旅游六要素所涉及的服务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备。 三、创意思路过程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2008—2020, 【总文本?简本】 惠州市旅游局 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08.07 《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 编制工作组 组长 保继刚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副组长徐红罡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博士项目助理 罗秋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成员 保继刚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徐红罡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 罗秋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 杨云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博士 杨彦峰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博士生 丁绍莲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博士生 王永海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王利伟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李杰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周丹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代姗姗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何然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林敏慧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硕士生 目录 目录 导言...................................................................... . (1) 1 规划背 景 ..................................................................... (3) 2 规划理 念 ..................................................................... (3) 3 规划目 标 ..................................................................... .................................................................. 4 第一章惠州市旅游发展背景分 析 ..................................................................... . (5) 1 惠州市旅游发展回 顾 ..................................................................... . (7)

生态旅游大发展调研报告

生态旅游大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xx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的动员令,强调“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处于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历史节点的,必须抢抓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 着力挖掘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丰富生 态旅游内涵,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自治县人民政府八届 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项目兴旅、品牌强旅、文化活旅,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 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谋划、来培育”的工作目标。 一、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㈠深化文化内涵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 正逐步由满足“观光休闲”向享受“文化洗礼”方向转变,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审 美享受,文化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力和强力支撑,二者紧密结合,必定会 实现互利双赢、共同繁荣。因此,要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冲动”,旅游目的地必须具有魅 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多 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已经成为我县发展旅 游产业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因此,必须注重用文化的理念提升旅游业,深度挖掘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和生态文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㈡文化旅游的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抓手。现代旅游非常强调参与性, 旅游者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一般观赏,更多地祈求融入旅游地的人文环境中,深度体 验地域文化的“真、趣、味”。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既是旅游的载体,又是精神文 明建设的载体和窗口,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形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的 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得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进一步开 阔视野、陶冶情操和接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开发,有利于提高 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㈢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旅游文化一般都具 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具有唯一性、差异性 和独特性,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独具魅力的文化差异,在旅游客源竞争中将处于优势 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排它性”竞争能力,易于创造特色和名牌效应。可通过极具特色 的文化,推出一系列人无我有的旅游文化活动,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 去吸引外地游客,提高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 二、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美、民风淳朴,这些都是发展旅游得天独厚的文化优 势和文化基础。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试谈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8页)

试谈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8页)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 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

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除此之外,广饶的红色革命遗址、吕剧、齐笔等特色旅游资源也将为广饶迎来很大一部分专项旅游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大。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XXX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XXX位于XXX市北10公里处,与XXX市接壤,景色秀丽多姿,文化底蕴深厚,山奇、地绿、水清,堪称:“灵山秀水、林海果园”,先后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东省旅游强乡镇、山东省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自驾游示范点。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围绕主题功能区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近年来,XXX紧紧围绕“XXX特色镇”建设要求,突出“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土地流转”“三位一体”发展思路,以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为重点,重点突破,分批推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道路绿化、资源开发等工作,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建设了XXX民俗村、欢乐向前冲实景基地、XXX中心、XXX等休闲娱乐项目,XXX成为集生态旅游、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农家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 (二)不断开展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提高乡村旅游知名度。 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了解最新旅游业务,积极争取上级乡村旅游扶持项目。同时,为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标准,

提升旅游服务档次,我们积极开展各种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工作,重点创建了一批精品采摘园、星级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省级旅游示范单位、好客山东最佳休闲乡镇等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创品牌来带动我镇乡村旅游发展。 (三)整合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新线路 休闲生态游 ①XXX百果园 一处集休闲采摘、劳动体验、科普推广、名优果品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也是目前XXX市规模较大的设施农业园区。种植16大类共300多个品种的树种,建设有休闲娱乐区、果品只有采摘区、“果树认领”体验区、新果品培育区。 ②XXX观光园 观光园总占地面积1000亩,建有优质果树大棚种植区、盆景花卉展示区、果品休闲采摘区、特种养殖示范区、民俗风情体验区、权利打造集苗木花卉种植、特色果蔬采摘、餐饮食宿垂钓于一体的综合性“家庭农场”。 ③XXX XXXX是一处集果蔬采摘、花卉培育、休闲垂钓、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示范园,以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享制“城市农夫”的全新滋味,建设“花样年华”花卉种植展示销售区、“果然之乐”果蔬采摘区、“鱼情鱼礼”水上垂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2—2020 省旅游局 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5) 一、规划背景 (5) 二、规划围 (5) 三、规划期限 (5) 四、规划依据 (5) 五、规划原则 (6) (一)全局化视野 (6) (二)差异化定位 (6) (三)市场化导向 (6) (四)可持续发展 (7) (五)协调化发展 (7) 第二章基础分析 (8) 一、资源分析 (8) (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 (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 (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 (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 二、市场分析 (9) (一)总量快速增长 (9) (二)结构稳中有变 (9) (三)消费形式多元 (9)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 三、产业分析 (10) (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 (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 (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 四、机遇与挑战 (11) (一)发展机遇 (11) (二)面临挑战 (11) 五、分析结论 (12) 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 一、总体思路 (13) (一)发展思路 (13) (二)发展任务 (13) 二、发展战略 (14) (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 (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 (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 (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 (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

(一)总体目标 (18) (二)分期指标 (19) (三)产品建设 (19) 四、分区目标 (20) (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区 (20)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 (三)经济圈旅游区 (21) (四)皖北旅游区 (21) 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 一、空间布局 (23) (一)三心引领 (23) (二)四片联动 (24) (三)十区聚集 (25) (四)六环联通 (30) 二、旅游产品 (31) (一)旅游精品体系 (31) (二)重点旅游线路 (36) (三)产品支撑体系 (39) (四)产业融合发展 (49) 三、各市发展指引 (50) (一)市 (50) (二)市 (51) (三)市 (52) (四)市 (54) (五)市 (55) (六)市 (56) (七)亳州市 (57) (八)市 (59) (九)市 (60) (十)市 (61) (十一)市 (62) (十二)市 (64) (十三)池州市 (65) (十四)市 (66) (十五)市 (67) (十六)马市 (68) 第五章服务要素 (70) 一、旅行社业 (70) 二、旅游交通 (70) 三、旅游住宿 (71) 四、旅游餐饮 (72) 五、旅游娱乐 (73) 六、旅游购物 (7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