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研究范畴

美学研究范畴

美学研究范畴

美学研究是一门探索美的本质、美的价值以及审美经验的学科。它涉及到对美的定义及其原则,美的特征和形式,美与艺术的关系,以及人类审美经验的本质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美学研究探索美的本质和定义。美学学者认为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价值,其内涵可以是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感受到的形式美,也可以是精神、道德层面上的思想美或道德美。美学学者尝试寻找一种最基本的特性来定义美,一些学者认为美应具备统一和和谐的特点,而有些学者认为美应该是与感官反应有关的快乐经验。对于美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次,美学研究探索美的特征和形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各不相同。美学研究试图深入探讨美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例如美的对称、美的比例、美的和谐等。此外,美学研究还关注美的表现形式,例如在视觉艺术中的色彩、形状、构图等要素,以及在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手法。

美学研究也涉及到美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被认为是美的象征和表达方式。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体验到美的魅力和意义。美学研究探究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规律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美学因素。它关注艺术家如何运用材料、形式和技巧来表达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以及观众如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产生美的感受和体验。

最后,美学研究还关注人类审美经验的本质和作用。人的审美体验是基于主观感受和情感反应,但也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美学研究试图理解人类为什么会对美有积极的反应以及美对人的生活和心理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人类的审美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情感和认知,并探讨美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美学研究范畴包括美的本质及定义、美的特征和形式、美与艺术的关系,以及人类审美经验的本质和作用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美学学者试图揭示美的本质和普遍性,并提供对美的理解和赏析的方法和理论。

美学研究范畴

美学研究范畴 美学研究是一门探索美的本质、美的价值以及审美经验的学科。它涉及到对美的定义及其原则,美的特征和形式,美与艺术的关系,以及人类审美经验的本质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美学研究探索美的本质和定义。美学学者认为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价值,其内涵可以是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感受到的形式美,也可以是精神、道德层面上的思想美或道德美。美学学者尝试寻找一种最基本的特性来定义美,一些学者认为美应具备统一和和谐的特点,而有些学者认为美应该是与感官反应有关的快乐经验。对于美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次,美学研究探索美的特征和形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对于美的理解和追求各不相同。美学研究试图深入探讨美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例如美的对称、美的比例、美的和谐等。此外,美学研究还关注美的表现形式,例如在视觉艺术中的色彩、形状、构图等要素,以及在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手法。 美学研究也涉及到美与艺术的关系。艺术被认为是美的象征和表达方式。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人们可以体验到美的魅力和意义。美学研究探究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规律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美学因素。它关注艺术家如何运用材料、形式和技巧来表达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以及观众如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产生美的感受和体验。

最后,美学研究还关注人类审美经验的本质和作用。人的审美体验是基于主观感受和情感反应,但也受到文化、社会和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美学研究试图理解人类为什么会对美有积极的反应以及美对人的生活和心理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人类的审美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情感和认知,并探讨美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美学研究范畴包括美的本质及定义、美的特征和形式、美与艺术的关系,以及人类审美经验的本质和作用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研究,美学学者试图揭示美的本质和普遍性,并提供对美的理解和赏析的方法和理论。

美学的概念

〖美学的概念〗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 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 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 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 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 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 的关系等。 由于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采取哲学思辩的方法,也可以借鉴当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经验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方法等),——美学只是包括“哲学思辩”,不应该“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再者,“美”本身是人的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通常连思辩都用不着。所以,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独立的学科。(江竟瑞) 〖词语来源〗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通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 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那时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第一节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什么的?这是我们首先要解答的问题。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人文社会科学。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经数千年的人类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的积累之后,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才于18世纪中叶正式诞生。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也是随着美学思想的不断积累和美学学科的逐渐形成与发展而逐步确立的。 一、美学的历史和现状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类从何时开始具有“美”的观念?美的观念从何时开始引导和影响人类生活?美学是何时产生的?美学从何时起对人类审美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这是诱人遐想而又令人备感亲切的问题。1 人类的审美意识几乎是和人类一同产生的。原始人脱离动物状态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已出土的原始劳动工具和原始人的装饰品表明,人类在原始阶段就具有朦胧的审美意识。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随着人类审美实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提出了观点较为明确的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若干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美学是在人类美学思想逐步积累的基础上诞生的,这是美学研究者们的共识。我国的美学思想发端于先秦时期,老子、孔子、《易传》作者、庄子、荀子等,在其著述中提出了“道”、“气”、“妙”、“兴、观、群、怨”等美学范畴和“大音希声”、“充实之谓美”等美学命题。西方的美学思想发端于古希腊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和谐与比例”、“秩序”、“匀称”、“整一”等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称为最早的欧洲文艺美学经典著作,亚里士多德也因此被称为“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经历了先秦、两汉的发端期,魏晋南北朝至明朝的展开期,清代之后的美学思想体系形成期,其间涌现了大量蕴涵美学思想的史、传、评、注、文论、画论、诗论、词话等著作。自古希腊时期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直被奉为欧洲文艺理论的经典之作。在此基础上,西方的美学思想也经历了中世纪的停滞期、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解放与发展期、17~18世纪的美学思想体系形成期。直到18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才在前人的美学思想基础上创立了美学学科。 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被称为“美学之父”。他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这个词的原意是“感觉学”。鲍姆嘉通在普鲁士哈列大学任教时,继承了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人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并将其系统化。在此期间,他发现已有的哲学体系中,逻辑学是研究人的理性认识的,伦理学是研究人的意志的,唯独没有哪一门学科研究人的感性认识,他认为这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大缺陷,因此,他才提出应该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并开始致力于该学科的研究和创立。1750年,他正式使用“A sthetik”这个术语,出版了他的《美学》第一卷,阐释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以及他对美感的认识。2同年,他在其任教的哈列大学开设了美学课程。因此,这一年被认为是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纪元。自鲍姆嘉通之后,西方美学又涌现出了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一批著名美学家,他们沿用了美学这 1参见于友先:《美学漫谈》,2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参见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3~4页,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一些重要的美学命题及范畴

一些重要的美学命题及范畴 1.感兴——兴象——兴会 审美体验—审美文本—审美鉴赏 感兴: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论可称为感兴论。感兴是外感事物、内动情感而又情不可遏的特殊状态的产物。 兴象:兴象是审美文本的核心层面,“兴象”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象”乃是感兴之象,是兴媒、兴辞激发感兴的结果;“兴”则是以物起兴,是在对物象进行深层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生动荡、飞越的审美体验。 兴会:是指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鉴赏的一种经典看法,强调审美鉴赏是一种由文本符号感触而生成的富有直觉特点的体现形式。 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是著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对“美”所下的定义。“理念” 即“绝对理念”,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亦即黑格尔所论的人类历史和世间万物的本源。表现在美学中,“理念”是美的内容,而“感性显现”是美的形式。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理念完满地贯通于感性形象,或者感性形象无处不表现理念,达到与理念水乳交融的一致,这时体现的就是美。 3.“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游戏冲动” 这是著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的命题。按席勒的看法,人类有两种对立的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它来自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的限制之中,使人变为物质;一种是形式冲动,它来自理性本性,保持人格不变,扬弃时间和变化,追求真理和正义。这两种冲动都是人所固有的天性,理想的完美人性就是二者的和谐统一。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他说,只有游戏冲动才能恢复人性的完整。所谓游戏,是与强制相对立的,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达到自由。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人的生命受感性需要的支配,形象受理性需要的支配,都没有真正的自由。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才避免了来自两方面的强制,把生命与形象,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统一起来,获得充分的自由。席勒的结论:“只有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最完整的人。”他反复强调,要使感性的人成为道德的人,除了使他首先成为审美的人,就别无他径。 4.“美育代宗教” 这是蔡元培在1918年提出的主张。这个主张强调美育可以在中国起到宗教在西方所起的那种支撑民族精神、建构民族性格的作用,认为美育有助于塑造古典传统衰落后现代中国人的心灵。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较大争议。 5.阳刚与阴柔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阳刚是偏重于动态和力感的美;阴柔是偏重于静态和柔感的美。在中国古典的审美意境中,常常是动中含静,静中寓动,柔中带刚,刚中含柔。清代的姚鼐曾经对文章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风格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经典的描述。 6.典雅与自然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典雅意味着超越世俗,而自然则意味着皈依本色,二者构成了古典审美价值谱系的极致。典雅,又称“古雅”、“幽雅”、或“雅丽”,往往被用来描述合乎规范而又不机械刻板、超越俗气而又优雅华美的审美对象。“典雅”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儒道两家一致追求的审美理想。“自然”,又称“天然”,“天成”,被用来描述社会和艺术中具有原始真实性、情感真诚性与艺术天然性的审美对象。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的审美理想。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是指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理念、审美标准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的体系。这个概念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范畴: 审美观念:中国古典美学强调“雅俗共赏”、“含蓄内敛”等审美观念。美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内涵深厚的精神追求。美与道德、人生哲学紧密相连。 和谐之美:古典美学中强调的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美感。这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构图的协调、色彩的和谐,以及意境的深远。 象征与意境:古典美学注重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强调通过象征手法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意境在古典美学中被认为是艺术的灵魂,追求“意蕴于境”。 文学美学:文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形式。诗以“言志”、“咏物”为主题,强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绘画美学:中国画强调意境的表达,注重“写意”和“意境”。山水画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追求虚实结合,表达出一种静谧而宏伟的美。 音乐美学:古典音乐追求“和谐共鸣”,通过音律的安排传达出情感的起伏。琴棋书画与音乐被称为“文人四艺”,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建筑美学:古典建筑注重形式的庄重、布局的谨慎,体现了“礼乐之邦”的审美追求。园林艺术也是建筑美学的一部分,强调“景在虚心”。 道德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美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更要具备道德的内涵,美德的追求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 总体而言,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的是内涵、深度、和谐以及文人情怀。这种美学观念贯穿于古代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的几个范畴

结合相关原典,解释“和”、“自然”、“境界”的含义 一、和(中) 和,即调和、协调,指一种和谐的状态。儒家、道家、禅都讲和。中国传统美学中“和”包括天地之和、天人之和、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和谐美表现在三个方面:描述适度、表现适度、结构适度。 “协调即美”、“和谐即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共同观点。儒家强调“人和”即社会美,道家强调“天和”即自然美,佛家强调“心和”即心灵美。而各家各派都主张“乐和”即艺术美。 “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审美标准。《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主张执两用中,注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在做人方面,孔子认为“中和”是君子应有的美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艺术创作方面,孔子评价《关唯》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现了“中和之美”。《乐记》把“中和”作为音乐的审美标准,认为“中和”是音乐的本质,以“中和”为美;“乐者,天地之中和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和之美”成了中国历代艺术家推崇的审美标准。 二、自然(真)(自己这样) 在中国美学之中,自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 “自然”一词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一词不是近代所谓自然界、大自然之意,而是指事物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然的规律而演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是事物或人的本性、天性。它是有生命的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合乎自然的本性。 儒家把自然看成道德的象征,如岁寒三友;道家把自然看成自然本身,而要“法天贵真”;但禅宗的自然则是心灵的构造,体现了心灵的觉悟。 三、境界(意境) 境,疆也;界,境也。境界即意境。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一尽其言。”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禅宗认为美在意境。意指心灵,境指视界。意境则指心灵构造的世界,一个觉悟的世界,是人的本心、佛心。 在艺术中是一种情景相融的境界,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艺术中既有来自艺术家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不能离开的,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交融情随物兴物以理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这种主客观相交的艺术现象就是意境。 简单地说:意境是心物、主客、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更着重以虚涵实、实中见虚,有着无限和深远的特征。 中国美学就是以妙悟为前提而达到生动的、和谐的、自然的、道的境界。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广泛的范畴。下面将从艺术、文学、音乐和建筑四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 一、艺术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追求以简约的笔墨表达丰富的意境。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画家的笔墨技巧将山水的神韵表现出来。花鸟画以花鸟为题材,注重描绘物象的形态和色彩。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通过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气质,传达出深厚的人文情感。此外,中国传统艺术还包括剪纸、刺绣、陶瓷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 二、文学 文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另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曲、赋等文体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流行。古诗追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人情、哲理等方面的思考。词是另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要目的,追求音乐性和抒情性的结合。曲则是以音乐为伴奏的文学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和表演等多种元素。赋则是一种独特的骈文体,通过描写事物的形象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三、音乐 音乐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基础,注重旋律的和谐和节奏的稳定。古代音乐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宫廷音乐以雅乐为主,是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注重庄重和高雅。民间音乐则是广大民众所共享的音乐形式,包括曲艺、民歌、戏曲音乐等。中国传统音乐注重以音乐表达情感和塑造意境,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 四、建筑 建筑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传统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遵循一系列的规则和原则,如“四合院”的布局、“黄土高台”的基础、“飞檐斗拱”的屋顶等。传统建筑追求以木材、砖石和土壤等天然材料为主要构建材料,通过雕刻、彩绘和装饰等手法,使建筑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传统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涵盖了艺术、文学、音乐和建筑等多个方面。这些范畴以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虽然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但中国传统美学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对今天的艺术和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