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

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一、美感的本质

(一)美感的含义(教材p249)

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审美感受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观照、体验审美对象时所激起的兴感愉悦的感情状况和心理过程);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即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此外还有审美认知、审美兴趣、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判断等)。

审美心理学要研究的是审美意识的整个系统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即广义的美感,但研究的核心和基础,还是审美感受,即狭义的美感。(二)美学史上几种有关美感本质的看法

1、唯心主义观点(教材p252)

唯心主义美学家否认美感来源于社会实践来源于审美对象,否认客观存在的美。如①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存在于超然客观世界之上的理念(式)世界,因而只有少数人由于“神灵凭附”而陷入“迷狂”,才能观照到最高的美,才能产生美感。才能“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世界里真正的美”。(《文艺对话集》

p125)②古罗马时期的美学家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者),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的神秘主义,认为美作为理念(式)来自神性,即“太一”(即神,被他看作是宇宙的本源)。只有抛弃感官所感受到的物质世界的美,使灵魂进入神境,才能在神境中观照到理性美。他说:“要观照这种美,我们就得向更高处上升,把感觉留在下界”。(《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p80)。③18世纪英国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兹博里则提出美感来源于人的“内在感官”、“内在眼睛”,即后来的所谓“第六感官”即认为人生来就有审美能力,既否认了美感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否认了审美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④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美感只能是主观的。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美感就是每个人的不同的心的不同感受,它不是来自实践,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心,来自审美主体的趣味,即不同趣味的不同感受,与实践无关。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斯认为美是审美者“感情移入”的产

物,美感“并不要有美的事物作为对象”,仅仅是对“自我的欣赏”,“而不是一种涉及对象的感觉”。(《论移情作用》、《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8册,P43、44)从而否定了美感与审美对象的关系。此外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形象直觉说(美感不是对实践中美的事物现象的认识,而是所谓主观的创造,美感就是直觉创造形象);德国19世纪美学家康德人类先天共有的、即先验的“心意状态”说,他认为:“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2、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教材p253)

旧唯物主义美学家尽管承认客观世界的美,也肯定审美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但忽视了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在美感形成中能动作用,或者把美感等同于生理快感,无法认清美感的社会性根源。如⑴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美感是客观事物的某些可感的属性所引起的五官的快感。承认客观世界存在的美,承认审美对象在美感形成中的作用,这是可取的、正确的,但把美感等同于快感,无疑否认了美感的社会性内容、理性内容。19世纪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动物与人一样同样具有美感,实际上也就是把美感等同于快感,犯了同样的错误。⑵法国18世纪人本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与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比起博克要进一步。他们已经认识到美感不同于一般的感性认识。而是通过感觉器官在对象上面看到了自己的本质或自己的生活而获得的愉悦。费尔巴哈说:“人的本质是在对象上面向你显示出来的,对象是人的显示出来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客观的‘我’。不仅精神对象是这样,连感觉对象也是这样的。”(《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第547页)。肯定了通过感觉能从对象身上看到自己的本质,从而产生美感。但问题在于,费尔巴哈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的本质。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感是“美的事物在人的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于当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对于生物来说,畏惧死亡,厌弃僵死的一切,厌弃伤生的一切,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凡是我们发现具有生的意味的一切,特别是我们看见具有生的现象的一切,总使我们欢欣鼓舞。导我们于欣然充满无私快感的心境,这就是所谓美的享受。”(《美学论文选》第54页)。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谓面

对“亲爱的人”所产生的愉悦,以及发现“生的意味”“生的现象”所产生的美的享受,都是脱离社会性抽象地谈生活和生命。

当然也无法说清生命、生活的本质。他和费尔巴哈一样都是人本主义者,更多的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看待人的本质,而不能从社会实践、社会性角度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惟其如此,他们同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感的本质问题。

(三)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教材p252)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感本质问题的看法是和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是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包含着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相应地,美感也是社会性的,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综观马克思对美感本质问题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材p254):(马克思)首先,美感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前提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表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表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就说明审美感受是以审美对象为前提的。审美感受不是从主观意识中生发的,而是从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感知中引起的。

“人经过实践,在对象世界中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了美;于是人也能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通过感觉直接观照这一本质力量,肯定这一本质力量,引起由衷的喜悦而获得美感。正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那样,美感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教材p255)马克思一再强调从社会实践所改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直观人的本质力量,而审美对象就产生于这“对象世界”,属于这“对象世界”,也就是强调审美感受是审美对象引起的。马克思还指出:“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手稿》)。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也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恩选集》第2卷,第95页)这就科学地说明了一方面人通过改造、创造对象世界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象来形成人的审美感

受,审美能力,从对象身上“直观自身”观照人的本质力量。

其次,美感还依赖于主体的审美感官以及审美能力。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等。在《手稿》马克思还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告诉我们,审美感受既是客观世界、对象世界的能动反映的产物,也是主体审美感官、审美能力的产物。审美感受既然既受制于对象世界,又受制于主体的审美感官和审美能力。这就决定了审美感受一方面既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主观性、差异性。

第三,美感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观照,是一种直觉心理活动,具有理性的深度,是一种通过感性直觉对审美对象的情感体验和领悟。即马克思所讲的“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就触及到了审美感受的特征。它是一种审美观照。它在直观形式中包含着理解,具有理性深度,它在直观形式中包含着理解。社会的人的感觉不但可以直观对象的可感形式,而且可以从中辨识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即辨识其中蕴含的特定意义。既马克思所说的,“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教材p256)

这就提醒我们,审美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主观感受,具有显著的能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反映和摹写。

第四,人的社会实践,是形成这种感觉的最终根源。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行程中,人们不断地能动地改变着外部自然界,使之逐步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存在,成为人化的自然;同时,人们也不断改变着自身的自然,使之逐步成为体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然,即取得感受、认识、改造或协调外部自然界的能力,并使之日益完善。这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社会的人的感觉能力,就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起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社会的人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

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马恩全集》第42卷,第126页)因为人具有高度社会化的感觉,丰富、全面、深刻的感觉,人才可能在这一基础上产生出审美观照的能力——“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也正因为社会化的感觉是伴随社会实践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起来的,所以人的审美观照能力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也不能不以社会实践为最终的根源和动力。

在谈美的本质时,还有两个与美感相关的问题需要强调:

1、美感与快感的区别(教材p257):

美感不等于一般的通过五官感觉得来的快感,但必须以感官的生理快适为基础。一般说来,杂乱无章的线条,强烈尖厉的噪音,使视、听感官产生不快,因而难以引起美感。美感必须

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在美感的愉悦中往往渗入了伦理上或理性上的满足,这种满足甚至使某种痛感因素也能转化为美感,如在崇高感和悲剧感中就是如此。同时,美感还具有分享性,它本身就要求社会的普遍赞同,不像某些生理快感如食欲的满足感,基本上属于私人现象。西方近代美学流行的“快乐论”,从感官反应刺激时是否产生快乐、以及保持快感的久暂来判别美感与非美感,他们囿于生理一隅,忘记了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实际上抹煞了美感的社会内容。

2、美感与实用满足感的区别(教材p258):

美感也不同于实用上的满足感。人们在实际的直接物质需求、物质利益方面所得到的满足,也可以导致一种愉快,然而这并不是美感。马克思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这说明物质生活上的实用满足同精神生活上的审美满足,显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普列汉诺夫曾经进一步指出:就个人而言,“如果我喜欢一幅画,完全是因为我能出售它,并且赚一笔钱,那末我的判断当然决不会是纯粹兴趣的判断。”

美感作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并不是以直接实践的态度对待对象,并不要求对对象立即采取行动,而是通过对对象的欣赏,对一定的意志和情感态度进行再体验。

二、美感的特性(教材p271)

美感(广义的美感)即审美意识,其构成是相当复杂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对象所作出的能动的反映;从审美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它是审美主体通过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过程,所产生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人差异性与社会共同性的统一,愉悦性与功利性相统一的特殊意识形式,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感是以直觉形式呈现出来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意识形式(教材:重感觉而超感觉)

直觉性是美感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美感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重要标志。普列汉诺夫说:“审美的享受(美感)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直接性”,“功利是凭借理智来认识的;美是凭借直觉能力来认识的。”《没有地址的信》(《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5卷,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97页)当然,直觉能力不仅仅是艺术家或审美的专利,自然科学研究同样离不开直觉。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灵感和直觉”,“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

觉。”(爱因斯坦)可见直觉能力和逻辑思维一样,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对象的一种可贵的能力。只不过审美依赖直觉能力进行审美观照,科学研究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演绎推理。

美感的直觉性有以下一些特征:

⑴首先表现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关注于其感性形式,是对审美对象的形象的、具体的、直接的感受。而且始终面对感性形象,依赖形象思维。因为美总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形式加以表现的,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如此。长城蜿蜒曲折,绵延千里;长江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维纳斯优美的身躯,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袅袅炊烟,依依杨柳,日出东山,霞光万道;皓月当空,月光如水等等。人们感受它们美都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始终是一种形象直觉。⑵其次,表现在不借助概念、理解进行抽象思考,而不假思索地进行审美判断。审美主体以直觉的方式观照审美对象,一般不经过一个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推理的过程,而是在直接观照对象感性形态的当下(瞬间),迅疾领悟其内蕴,直接作出美或不美审美判断。这种直接感悟,与科学感、道德感的分析演绎的逻辑推理、抽象思考显然是不同的。⑶再次,表现在整体把握的模糊性。美感对客观对象的把握是一种

整体的形象把握,是在具体感性形象的观照中对其内在意蕴的直觉,这种直觉领悟的内在意蕴由于缺乏概念的清晰性,因而具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性、朦胧性,总的说来是一种印象式的。如宋代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清代王士桢提出的“妙悟”说等。正由于此,审美感受才令人遐想、捉摸、回味无穷,才会有一种心中有口中无的感觉。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觉得一件东西很美,但又不能清晰说出他的理由。审美感受直觉性的这一特点与科学感、道德感也迥然不同,科学感、道德感都清晰明确,是非正误、善恶好坏,毫不含糊。(喀纳斯湖、虐囚)

审美感受的直觉性,尽管是感性的,属于感性认识,但它不是反理性的,相反,其中渗透了理性。这是因为:⑴首先,审美感受也是一种认识,是一种特殊的形象直觉认识,是一种“诗性直觉”。尽管不采取逻辑推理的概念形成,但也经历了一个从形象感知到产生表象、诱发想象、产生意象的心理过程,虽然这一过程始终不脱离形象,但也包含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而不是纯感性的。⑵其次,审美直觉不能简地理解为人的生理机制或心理活动,而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等潜在制约和规范下进行的,是建立在主体以往审美经验和文化积淀基础之上,超越自觉理性思维的瞬间思维形式,其理性因素已渗透进主体的审美直觉之中。⑶再次,审美直觉能力是在社会历史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其中积淀了理性的因素,积淀了时代、民族的甚至阶级的观念、趣味和理想,其积淀愈厚,愈潜入意识深层,就愈会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

据此三点,我们可以说美感是以直觉感受形式呈现出来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意识形式。

(二)美感是主体情感体验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个体差异性与社会共同性相统一的意识形式(教材:富个性而隐共性)

情感体验是美感的又一突出特征,也是美感区别于科学感等意识形式的重要标志之一。审美实践证明,人们的审美过程和主体的情感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审美情感是与满足独特的审美需要的程度联系在一起。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西蒙诺夫在《反映论与情感心理学》中指出:“情感是大脑对需求力和当时满足需求力的可能性的反映。这就意味着,审美情感体验与审美对象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程度

联系在一起。审美情感体验的产生,一方面受到审美对象的价值属性的制约,即能否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又受到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以及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制约。即需要什么,需要程度的制约,这就使美感具有了主观性与客观性、个体差异性与社会共同性相统一的特征。

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

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及主观性的特征,是审美意识与其它非审美意识,美感区别于科学感等意识形式的重要标志。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选集》第20卷,第255页)可见,情感是人追求真理的动力。这里比较一下情感在科学研究和审美活动过程中的作用。科学研究主要在于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情感可以成为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内驱力,激发他的探索热情,但不能代替他冷静的思考。这就是说,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排除主体的主观(情感)因素,不能把主观情感因素搀杂进去,只能按照客观对象的本能面目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但是,审美活动却恰恰相反,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是审美主体对客体对象的一种情绪反映,主体的情感直接渗入对象,贯穿审美感受的全过程,使审美直觉同时变成一种情感体验。而审美的情感体验都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但是,另一方面主体的情感体验的产生又是与客体对象分不开的,是与审美主体对客体对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结合在一起的。客体对象总具有某种客观性,尽管特定的审美主体由于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需要等差异,从而造成主观差异性,产生不尽相同的情感体验,但是这种情感体验毕竟是由客体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客体对象的客观性总在或多或少地制约着主体的情感体验。如审美主体对客体对象所形成的崇高感、滑稽感、优美感、壮美感、悲剧感、喜剧感等及其情感体验,尽管会因不同主体而有所不同,但一般说来,不会把优美感说成壮美感,不会把崇高情感体验说成是滑稽的情感体验,也不会把悲剧感等同于喜剧感。这就是美感的主观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万里长城)

个体差异性与社会共同性相统一:

审美情感体验与审美对象满足主体审美需要的程度联系在一起。对待同一审美对象因不同审美主体不同的审美需要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显示出美感的个体差异性。同样是描写菊

花,面对菊花这一审美对象,在陶渊明眼中引起的是悠然自得的情感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李清照眼中引起的是凄凉伤感的情感体验:“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毛泽东激发起的却是爽朗豪迈的情感体验:“战地黄花分外香。”同一审美对象却引起了审美主体如此不同的美感。这是由于主体不同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心境等所决定的。这就是美感的个体差异性。

另一方面,美感又有社会共同性。审美感受的个体特征中又体现了某种社会共同性,因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不仅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渗透了社会性、群体性,而且积淀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具有广泛的社会共同性。孟子曾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告子上》)正因为审美感受具有共同性,所以才能产生共鸣,才具有客观的审美判断,才有客观的审美判断的标准。但这种共同性是渗透于个体性之中的。不承认美感的个体差异性,就看不到美的丰富多样性、复杂性;不承认美感的共同性,就看不到美感中的共鸣以及审美判断的客观标准,都不能正确认识美感。所以说美感同时具有个体差异性与社会共同性相统一的特点。

(三)美感是以个人审美“超功利”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主观愉悦性与社会功利性相统一的意识形式(教材:超功利而含功利)

主观愉悦性与社会功利性相统一,是审美活动内在矛盾的特殊规律的具体表现,也是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所谓审美的“超功利”性,主要是指审美愉悦不含有物质实用的功利考虑,不是为了突出的个人实用性欲念和欲求。譬如,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音乐,欣赏者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不带有任何直接的实用性目的,也不会获得任何直接的物质利益。

康德把审美愉悦与感官上的快感和一个人道德上受到赞许而引起的愉快作比较。他认为感官的快适是物质上的利害感得到满足后而产生的;而道德上受到赞许而引起的愉悦则是理性上利害感。而审美愉悦是与利害感,即功利感无关的精神愉悦。因此,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

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因为既没有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也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感来强迫我们去赞许。”(《判断力批判》上卷,第41、46页)从表面上看,美感是非功利的没有利害感的,但从本质上来看,美感又潜伏着功利、利害感。它是以非功利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审美愉悦性和社会功利性的统一。

如何看待这一统一关系呢?先从主观愉悦性说起,看美感的非功利特征:

首先,从审美活动特点来看,审美时,我们不作实用考虑便可以产生愉快,我们并不为实用目的而去审美;审美时,我们尽管可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却不立即作实用的现实的行动反应;我们获得了美感,便急欲与他人分享。这都表明美感无关个人利害,它不是自私的享乐,而是一种无私的、社会性的愉快。即审美(美感)的个人超功利性。

其次,审美愉悦(美感)不同于生理上的快感。达尔文认为动物也有美感,把动物的生理本能、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这一点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伏尔泰已发表不同观点予以辩驳。其实我国的庄子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在《至乐篇》中说:“《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这就说明了人有美感而动物没有美感。生理快感与美感有联系,但它们更有区别。一般说来,美感的产生依赖一定的生理基础,如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但是这种感觉器官只有经过“人化”,才能从纯物质性的生理感官变成社会化的、审美感官,才能“使人的感觉变成人的感觉。”(《马恩选集》第3卷,第512页)也才能获得美感。这些感官只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过程中才能逐渐摆脱仅仅用来维持生命,满足生理需要的局限,由单纯的生理感官变成“人化”的审美感官。生理感官一般动物也有,但社会化的、审美感官只有人才具有。由此看来,生理感官与审美感官、生理快感与审美愉悦即美感是有明显区别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感(审美愉悦)是人所独有的通过审美感官所获得的高级情感体验和情感反映,是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是审美主体知、情、理、意多种心理要素互相渗透、综合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而生理快感只是物质器的生理感官对客体对象某种物质性的欲求的直接反映。对此美国

著名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在《美感》一书中指出:“审美快感(美感)也有生理的条件,它们依赖耳目的活动,依赖大脑的记忆及其意识功能。然而我们决不会把审美快感同它的根源联系起来,除非要做生理研究;审美快感所唤起的观念并不是对于它的肉体原因的观念。肉体的快感都被认为是低级的快感,也就是那些使我们注意到身体某部分的快感。”(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这同时也使我们看到美感(审美愉悦)的非物质性和超功利性以及与个人欲求所形成的快感的区别。

再次,审美愉悦(美感)的产生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又不含有物质占有欲。美感作为一种情感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审美就不可能进行,就无从产生美感。《墨子》中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韩非子》中也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之说。鲁迅说过:“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这些都说明衣食足,满足了人们起码的物质生活要求,才能去审美。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没有什么感觉。珠宝商所看到的只是商业的价值,而不是珠宝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珠宝的感觉。”马克思的这句话既说明了审美愉悦(美感)的产生需要物质基础,同时又说明了审美不同于物质占有,一旦只看到珠宝的商业价值,即物质占有欲,就会失去美感、消解美感。

以上三个方面讲的是美感(审美愉悦)的非功利性、非物质性、非实用性。

但是美感又潜藏着功利性,即具有潜在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是个人功利性。不少学者指出,当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并不构成直接威胁时,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才能产生美感。如欣赏老虎的美。再如,火山爆发时,从远距离观看火山爆发的壮观景象,可以产生美感;但当审美主体处于火山口附近、即将被火山喷出的熔岩淹没时,就只会有恐惧感而没有美感了。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就曾说过:“当危险或痛苦发生的影响过于接近时,它们不能造成任何喜悦;只会令人恐怖。但是当隔着一定距离,存在着一定的改变时,它们是能够而且事实上常常是令人喜悦的。”(《现代文艺理论译丛》第六辑,第10页)这就说明不危及审美主体,是产生审美愉悦的一个重要的个人功利考虑。

其次,从美感的作用来看,审美愉悦本身就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情感需要的有用有益的功利价值。这就是美感的社会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当然不能理解为物质实用性,它只是从审美对象的观照中产生的内在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兴感愉悦的情感状态和心理过程。但是这一情感状态和心理过程却能使人的心理产生愉悦,精神得到满足,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或者激发人的斗志,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等。这种巨大的精神作用无疑使美感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

再次,从美感的本质来看,美感是从对象世界中直观人的本质力量,是从精神方面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而人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社会功利性。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灵魂,审美尽管关注于对象的感性形式,是对对象直接的、具体的、形象的感受,但美毕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个意味在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真和善,这就注定美感的产生不可能只是从对象的形式美中获得的,必然潜藏着、包含着对人的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的肯定,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美感具有潜在的社会功利性。

鲁迅在评述普列汉诺夫审美观时曾谈及审美愉悦与社会功利性关系:“功用由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感底能力而被认识,享受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底以分析而被发现。所以美底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底享乐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

了。”(《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3页)。

财务管理审计的本质和职能财务管理的职能

财务管理审计的本质和职能财务管理的职能财务管理审计主要审查被审计单位为了实现其财务目标,是否 最有效地利用其财务资源,是否建立在高效率基础上的一种审计。下面跟着一起来看看财务管理审计的本质和职能。 1.财务管理审计的目的 财务管理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作为独立的审计人员对被审计 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发表综合性的评价意见,以维护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利益。每个单位都有特定的一些财务利益关系人,特别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财务利益关系人众多,这些利益关系人都有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要求,不仅需要了解企业财务报表信息,同时还想估师工作不负责任的行为,将不利于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这一目的出发,追偿的对象应仅限于有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对只有一般过失行为的注册资产评估师不实行追偿权。因此,资产评估事务所行使追偿权,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资产评估事务所向受害人实际支付了赔偿费;第二,注册 资产评估师犯有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 资产评估事务所行使追偿权时,还应受到如下限制:1·遵守事务所的决定而为的致害行为给委托人或第三人造成损害的,事务所不应对该深入了解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财务管

理审计除了要进行必要的财务审计外,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与财务管理活动相关的审计。财务管理审计的目的还表现在通过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中值得改进的方面,向其管理部门提出改进建议,来帮助他们改进财务管理。重点放在财务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上面。 2.财务管理审计的对象 财务管理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及其财务业绩。为了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需要对其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审查,不能仅仅审查一下他们的财务报表,虽然财务报表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财务业绩和财务活动的结果,但要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就应对其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深入审查,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财务效益的好坏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 3.财务管理审计的判断基础 财务管理审计应当由与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活动无关的独立的第三者,即审计人员通过分析研究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来进行。审计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审计时,应建立起评判财务管理质量的各种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应该尽量容观、尽量量化,虽然没有法定的强

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1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 填空题:(本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被誉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____________。 2、__________于1967年发表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理论纲领。 3色彩的审美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柏拉图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名)中提出了“美是难的”千古喟叹。 5、关于美的本质,黑格尔说: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 曾经说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传神”这一范畴最初是由__________提出来的。 二、 名词解释:(本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2、“自然人化” 3、共同美 4、“和谐” 5、审美态度 6、“流溢说” 三、 简答题:(本题共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浅析壮美与崇高的主要区别。 2、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审美?审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 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美学概论试题样卷(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鲍姆嘉通 2、尧斯 3、视觉效果、表情效果、象征效果 4、《大希庇阿斯篇》 5、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生活 6、孔子 7、顾恺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感知 感知包括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多种属性或不同特征的综合反映。 2.自然人化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自然美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然人化的产物。自然人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人类长期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由陌生、外在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 3.共同美

美学概论复习作业答案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一、填空题 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 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 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 1.美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 3.美感: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4.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美在于客观形式”。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 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1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新审计准则各科目实质性审计程序

新审计准则实质性审计程序1001库存现金实质性审计程序 1.核对现金日记账期末余额与总账数。 2.监盘库存现金,编制“库存现金盘点表”。 3.将库存现金盘点金额与现金日记账余额进行核对,如有差异,是否要求被审计单位查明原因并作适当调整,如无法查明原因,是否要求被审计单位按管理权限取得批准后作出调整。 4.在非资产负债表日进行盘点时,应调整至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 5.若有充抵库存现金的借条、未提现支票、未作报销的原始凭证,应在盘点表中注明,并作必要的调整。 6.抽取大额现金收支原始凭证进行测试,检查内容的完整性,有无授权批准,并核对相关账户的进账情况。 7.抽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的大额现金收支凭证进行截止测试,如有跨期收支事项是否作适当调整。 8.对于非记账本位币的现金,应检查折算汇率的正确性。 9.针对识别的舞弊风险等特别风险,应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如在期末或接受期末时对现金进行监盘等) 10.验明现金列报的恰当性。

1002银行存款实质性审计程序 1.实施货币资金的起步审计程序。(获取或编制银行存款明细表,并与总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核对) 2.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包括编制货币资金收支金额汇总表、编制现金比率分析表等. 3.获取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与日记账核对。查明银行存款余额差异原因,作出记录或作适当调整。 4.检查未达账项的真实性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进账情况,并对应于不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前进账的重大事项进行调整。 5.抽查对账单,将其与银行日记账核对,确定是否存在未入账的情况。 6.对银行存款账户发函询证。 7.查明大额定期存款或限定用途存款的实际情况。 8.关注各银行存款账户余额的可收回性。在有确凿证据表明存款已经部分或全部不能收回的情况下,是否提请被审计单位作出调整。 9.抽取大额的或有疑问的银行存款收支原始凭证进行测试,检查内容是否完整,有无授权批准,并核对相关账户的进账情况。 10.对非记账本位币的银行存款进行检查以确定折

美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美 它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能引起人美感的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是内容与形式,真与善,规律性与目的性,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主观性,客观性,新颖性等属性的统一。 2. 美学 它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美,自然美,特别是对艺术美进行审创造和审美欣赏的经验总结。它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 3. 美感 它是人们在接触到客观的审美对象时,所引起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审美感受,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 4.审美素质 关于美的创造,欣赏,评价等方面的素质,也是人必须的一种文化素质,人们将它渗透到创造主体的心智中去,使之变成一种改造客观世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取向 5.审美能力 是人们在创造与欣赏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理解美,评价没,表现美,创造美等方面的能力。 二·单项选择 1.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首先提出并加研究的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康德 2.提出“美是理念感性显现”的美学家是 A.柏拉图 B.黑格尔 C.休谟 D.博克 3.“美不常珍,恶不终弃”说明美的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社会性 4.弗洛伊德认为,自然风景之所以美,是人们把他当成了()的代替品 A.母亲 B.情人 C.父亲 D.自身 5.美感是下列何者的产物 A.社会实践 B.主观愿望 C.主观意志 D.生物本能 6. 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明 A.耳朵很重要 B.感官的重要性C把握音律很重要 D.个体美感的获得,是通过感官去感知,通过心灵去领悟 7. 美学家狄德罗说过:卢浮宫的没,不论是有人或无人,都同样存在。这说明() A.美有主观性 B.美有客观性 C.美有社会性 D.美有实践性 8.“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反映了诗人的()情绪。 A.兴奋欢乐 B.追忆 C.思恋 D.通感 9.人类的审美意识最早出现于 A.中古时代 B.近古时代 C.奴隶时代 D.远古时代 10.“美是比例与和谐“的美学理论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毕达哥拉斯学派 D.亚里士多德 11.《欧米哀尔》的作者是 A.罗素 B.达芬奇 C.罗丹 D.米洛 12.“移情说”,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A.费希特 B.丹纳 C.克罗齐 D.立普斯13.《淮南子》中说“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它说明美具有 A.多样性 B.客观性 C.社会性 D.相对性 14.某些原始人把上门牙敲掉而以为美,于是整个部落的人都将上门牙敲掉,这种现象说明原始人的审美活动具有 A.愚昧性 B.重复性和雷同性 C.落后性 D.跟风性 15.黄山一堆乱石头,在()的作用下,变成了“猴子观海”“猪八戒吃西瓜”4 A.直觉与感受 B.想象与联想 C.鬼斧神工 D.冰川作用 16.风景画最早诞生于 A.荷兰 B.法国 C.西班牙 D.英国 1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 A.以意境为主,意象辅之 B.以意象为主,意境辅之 C.意境意象并举,无主次 D.意境意象都不突出 18.“曲高和寡”“知音难求”反映了接受主体与作品之间的 A.矛盾 B.鸿沟 C.不一致 D.不协调 19.“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这就是 A.观 B.悟 C.品 D.体 2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三.多项选择题 1.以下给人以优美感受的自然景观是 A.荷塘月色 B.电闪雷鸣 C.瀑布飞流 D.春暖花开 E.波涛汹涌 2.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 A.净化 B.升华 C.提高 D.纯化 E.美化 3.以下作品是从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是 A.果戈里的《死灵魂》 B.罗丹的《老妓》 C.米勒的《扶锄的农民》 D.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E.徐悲鸿的《奔马》 4.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境为无我之境的有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 E“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是鼓舞人们去 A享受美 B爱美 C欣赏美 D追求美 E创造美 6.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书法家运笔必须注意的三个方面是 A笔骨 B.笔法 C.笔锋 D.笔势 E.笔力 7.下列作品表现意象感性特征的名画是 A.八大山人的《猫》 B.《向日葵》 C.《思想者》 D.《巴尔扎克》 E. 《文心雕龙》 8.以下给人优美感受的作品是 A.《蒙娜丽莎》 B.《命运交响曲》 C.《春江花月夜》 D.《蓝色多瑙 河》 E.《欧米哀尔》 9.下列说法中说明美的多样性的是 A.“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毫无感觉” B.“食必常饱,然 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C.“佳人不同体,那不同眠,而皆悦于目” D.“西施,王嫱状貌不同,世称其美好钧也” E.“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10.不可能出现在原始人所画的洞穴壁画中的是 A.山川树木 B.晨雾晚霞 C.野牛 D.绿草如茵 E.野马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1、押韵是不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为什么? 答:押韵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因为: 1、韵律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是古体诗。 2、在《声律启蒙》中有对平仄,韵律的详细说明与示例。但是随着白话文的推广,现代诗歌的兴起,在韵律上的讲究也没有过去那样必须.。也就是说,近体诗,自由体,比较随便。但是如果在韵律上多下功夫,能够让诗歌读起来更容易上口,感觉更加工整。 2、什么是美感的共性和个性?它们是什么关系? 答: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1、美感的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这是因为美是客观的真实的,凡是符合客观的真实的美的反映,这种美感形式都是正确的,是有客观社会内容和客观的标准的。 2、美感的个性:即美感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阶级的差异;其次表现为世界观和审美理想的差异;再次表现为审美趣味的差异;最后,美感在一定程度上还与个人的心境、情绪有关。 3、两者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无可争辩",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都是片面的,所以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 3、“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答:1、意境: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2、意境之所以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主要是因为: 首先,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所以说是情中景。 其次,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意境中的形象来于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 再次,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最后,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4、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什么时候的事? 答: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Asthetik”(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

《审计学(I)第二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审计的本质属性是( A ) A.独立性 B.客观性 C.相关性 D.公正性 2.我国“审计”一词产生于(B )朝。 A.唐 B.宋 C.明 D.周 3.国家审计依据的是( C )。 A.独立审计准则 B.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C.政府审计准则 D.执业规范指南 4.审计可以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这是( D ) A.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 B.按审计目的和内容分类 C.按审计范围分类 D.按审计主体分类 5.会计师事务所与和委托单位之间具有法律效力的合约是(D ) A.审计意见书 B.管理建议书 C.审计工作底稿 D.审计业务约定书 6.收集审计证据的阶段是( B )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终结阶段 D.后续审计阶段 7.一般情况下,盘点不能确定( C )。 A.有价证券的数量 B.库存现金的数量 C.实物资产的价值 D.实物资产的数量 8.审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时,如果采用逆查法,一般是从(D )开始审查。 A.会计资料 B.会计账簿 C.会计凭证 D.会计报表 9.下列证据中,证明力最强的是(A ) A.应收账款函证回函

B.银行对账单 C.销货发票 D.材料出库单 10.审计人员通过监盘、观察等方法,可以获取(A )。 A.实物证据 B.书面证据 C.口头证据 D.环境证据 11.审计人员获取的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口头答复所形成的书面记录属于审计证据中 的( B ) A.书面证据 B.口头证据 C.环境证据 D.实物证据 12.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制定的依据是(B ) A.《审计法》 B.《注册会计师法》 C.《会计法》 D.《企业会计准则》 13.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结构不包括(C )。 A.未审情况 B.审计过程记录 C.审计工作底稿名称 D.审计人员结论 14.存货资产必须置于仓库中,并指派专人管理,属于(C ) A.职责分工控制 B.授权控制 C.资产接触和记录使用控制 D.内部审计控制 15.(A )业务属于不相容职务。 A.记录日记账和记录总账 B.采购员和购销科长 C.保管员和车间主任 D.经理和董事长 16.审计人员使用函证程序审查应收账款时,最难发现的舞弊是(C )。 A.应收账款提前入账 B.应收账款金额记录错误 C.漏记应收账款 D.虚列应收账款 17.对负债类项目进行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企业(B ) A.高估负债 B.低估负债 C.高估资产 D.低估资产

动画概论

1.电影史上的动画的创始人——法国人埃米·雷诺 2.美国动画之父--温瑟麦凯,日本动画之父--下川凹夫、幸内纯一和北山清太郎 3.动画的特性 娱乐性、商业性、假定性、艺术性、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制作性、时尚性 4.动画作品的叙事形式 动画片按照叙事风格分可以为文学性动画片、戏剧性动画片、记实性动画片、抽象性动画片。 1、文学性动画片,这种类型的动车具有小说、诗歌、散文等性质。这类影片没有一条戏剧冲突的主线,而是围绕主人公或某个事件的生活线索生发出友情、爱情、烦恼、愉快、幻想回忆、追求等等生活细节枝叶,运用生活细节因素的关联性反映复杂的社会关系,深入剖析人的活动及其内心状态。 2、戏剧性动画片:戏剧性叙述方式的动画是按照传统戏剧结构讲故事,强调冲突率、戏剧性的因果联系。代表作《白雪公主》和《埃及王子》,除了故事结构是严格意义上的遵循传统戏剧冲突律外,还体现了戏剧性叙事方式的动画片所特有的规律性:夸张的动作刻画、个性突出的音乐主题曲和煽情的歌曲。 3、纪实性动画片:纪实性动画片在这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之所以称其为“记实”是它在内容上是有具体的时代背景,通常以真实事件为创作依据,形成上更写实逼真,时间和空间的演变更加符合自然规律。这种类型的动画片往往具有时代的烙印,揭示的是社会性问题,体现的是具有道德与责任感的主人公所特有的品质。代表作《萤火虫之墓》表现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4、抽象性动画:这种动画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所表现的是多重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或者哲学内涵和诗意境界,更多的是对音乐的诠释 5.动画的定义 动画的英文有:animation、cartoon、animated cartoon、cameracature。其中,比较正式的"Animation" 一词源自于拉丁文字根的anima,意思为灵魂;动词animate是赋予生命,引申为使某物活起来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释为经由创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东西像获得生命一般地活动动画是一门幻想艺术,更容易直观表现和抒发人们的感情,可以把现实不可能看到的转为现实,扩展了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广义而言,把一些原先不活动的东西,经过影片的制作与放映,变成会活动的影像,即为动画。“ 6.动画的特征 动画是造型艺术在形式上的一种延续、动画是想象创造的、动画的运动方式是创造出来的。动画是一种动态的视觉艺术。它包纳了造型,声音,摄影与电脑图形技术等的创作,而结为一体的视听语言艺术。由于创作方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其他艺术创作形态截然不同的艺术特征:一.综合性;二. 假定性;三.幽默性;四.极简与夸张性。 7.温瑟·麦凯及其作品 不是发明动画技术的人,但却是第一个注意到动画艺术潜能的人。代表作:1914年的《恐龙葛蒂》·《路斯坦尼亚号之沉没》(电影史上第一部以动画手段表现的纪录片。) 8.世界上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动画---蒸汽船威利号 9.动画学术涵盖的两大范畴——动画理论体系、动画学科体系 10.动画分镜台本的重要性和作用 重要性:分镜头台本作为动漫作品将要呈现出的面貌的一个总体结构的框架,它决定了将来各个镜头组接的位置是否得当,这对于动漫作品的成功与否来说可谓至关重要。分镜头台本是以剧情发展过程的连续画面形式出现的,它是被纯化、形式化和艺术化了的具体的视觉形态,是内容和情感的承载体,分镜头台本要集中地表现出脚本内容的起、承、转、合的发展

美学概论重点题目和答案

1. 什么是美学和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是研究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感受的科学。 研究对象:研究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研究艺术美,研究主体的审美心理 2. 试分析我国古代美学“以和为美”的思想 ?我国先秦时期“以和为美”的思想 史伯:“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和六律以聪耳”;“物相杂故曰文”;“和五味以调口”。以和为美,意即美是差异因素的协调统一,单一雷同不会有美。 ?古希腊时期的“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就是和谐与比例”; 赫拉克利特:“对立造成和谐” ?孔子的“成于乐”、“游于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 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理论的关系 ?美学和哲学 区别:内容上各自对象范围不同;形式上一 个高度抽象一个相对具体。 联系:一方面,哲学为美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另一方面,美学研究成果又推动哲学发展 ?美学与伦理学 区别:对象不同 联系:起初两者都包含在哲学中;美以善为 基础;社会作用上两者相辅相成 美学与心理学 区别:对象、范围不同 联系:一方面,美学研究与发展要借助于心 理学成果;另一方面,美学发展又促进心理学发展。 ?美学与文艺理论 区别:研究范围、侧重点不同;学科特点不 同;历史发展不同。 联系:美学在独立出来之前,许多美学思想 就包含在文艺理论中;两者内容上重合;两者相互作用。 4. 学习美学的意义和方法。 ?美育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完善文化心理结构,塑造完美人格 ?对大学生成才具有直接现实意义 (开发智力 培养意志力 促进身心健康) 方法: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了解美学史上美学家的不同观点 ?结合艺术事实和艺术实践 ?勤于思考1. 西方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根源和本质的不同观点 从客观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从主观精神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从客观对象方面寻找美的根源 从社会生活方面探索美的根源 ?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1. 西方美学探讨美的本质的不同途径 ①从客观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②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③从主客观相互作用上探讨美的本质 2. 如何理解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美的根源和本质只能从人类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中作出科学说明。 1.生产活动是美诞生的最原始基础 2. 人在其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 3. 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就是说,人身上有物质性、动物性,古有自然力量的一面,但人身上还有精神性,社会性因素,故人还有思维力量、意志力量、情感力量的一面。人不仅能从社会角度去感受世界,还能创造世界,美化世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创造的力量。所谓对象化,就是说人不是像动物一样只是消极地适应世界,而是能按照客观和自身目的能动的创造世界,吧自己的聪明才智等本质力量灌注到对象中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在人与现实所发生的审美中形成的,在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其次,作为客体的对象要具有审美的属性。再次,主客体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因此,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指人按照没得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吧对象塑造成美的形象 4. 简述美的特征 一、形象性车尔尼雪夫斯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二、客观性美归根到底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美依赖于客观对象的客观属性与形式。 三、多样性 美的形态无限多样、丰富多彩。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有不同表现形态。四、社会性 美的社会性指它同人类生产、生活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美总是作为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感性形象。五、功利性 美的功利性即符合人的目的性,指对人有利、有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 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 (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 (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 (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 二、研究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 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 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 中国美学家的观点: (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 (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美学研究方法 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 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三)柏拉图论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种形式,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它就是“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都要依赖于这个美本身,才能成为美的事物。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

《审计学》试题及答案

《审计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A、权威性 B、独立性 C、合法性 D、合理性 2、宋代审计司(院)的建立,是我国“审计”的正式命名,从此,“审计”一词便成为( )的专用名词。 A、财会审核 B、经济监督 C、经济执法 D、财政监督 3、函询法是通过向有关单位发函了解情况取得证据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用于( )的查证。 A、无形资产 B、固定资产 C、往来款项 D、流动资产 4、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审阅法与( )结合运用。 A.调节法 B.函证法 C.比较法 D.核对法 5、国家出台审计准则的主要原因是增强的( )的可信性。 A、会计档案 B、会计报表 C、会计账簿 D、会计凭证 6、收集审计证据的阶段是( ) A.准备阶段 B.实施阶段 C.终结阶段 D.后续审计阶段 7、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本身发生重大差错的风险是( )。 A.固有风险 B.控制风险 C.抽查风险 D.经营风险 8、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是( )。 A、《审计法》 B、《会计法》 C、《注册会计师法》 D、《企业会计准则》 9、()业务属于不相容职务。 A.经理和董事长 B.采购员和购销科长 C.保管员和车间主任 D.记录日记账和记录总账 10.样本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A.审计目的 B.审计报告 C.审计意见 D.审计证据

11.()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 A.审计抽样 B.属性抽样 C.变量抽样 D.统计抽样 12、从预计总体误差率为零开始;边抽样边评价来完成抽样工作的方法是( ) A.停-走抽样 B.发现抽样 C.属性抽样 D.变量抽样 13、当注册会计师表示( )意见时,审计报告的说明段可以省略。 A.无保留意见 B.保留意见 C.否定意见 D.拒绝表示意见 14、被审单位个别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不符合一贯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出具( )审计报告。 A.保留意见 B.无保留意见 C.否定意见 D.拒绝表示意见 15、在复审期间,原审计结论和决定( )。 A.拒绝执行 B.照常执行 C.暂缓执行 D.禁止执行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审计与会计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A、产生基础不同 B、方法不同 C、工作程序不同 D、职能不同 2、审计的基本职能有( ). A、经济核算 B、经济监督 C、经济管理 D、经济评价 E、经济鉴证 3、按审计范围分类,可以分为(). A.全部审计 B.局部审计 C.送达审计 D.强制审计 E.专项审计 4、审计风险=( )×()×( )。 A、经营风险 B、固有风险 C、控制风险 D、检查风险 5、不相容职务分工的主要内容包括() A.经济业务处理过程的分工 B.财务记录与保管的分工 C.责权利的分工 D.党政的分工 E.工作职责的分工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盘存法适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存货进行审查。 ( )

审计风险本质概念

审计风险本质概念 一、研究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研究审计风险,其理论基础是如何定义 审计风险,不同审计风险定义下,将有不同的审计风险要素。不同的 审计风险模型,从而也就有不同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如我国《独立 审计具体准则第*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给出的定义:“审计 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有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 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这个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基本相同。该定义涉及三个要素,即行为、行为后果、产生后果的原因。定义中 的行为是“注册会计师实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行为的后果是发 生了“风险”,产生后果的原因是“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基于 这个定义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不难发现,上述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存有很多不足:第一, 该定义认为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对于存有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 适当地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财务报表 没有重大错误,注册会计师也会因各种原因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 的可能性。第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仅从审计的过程上把审计风险划 分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因素,未能从审计过程之外 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而实际上,审计风险是审计内 环境与审计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三,传统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 风险模型不能够解释如下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审计实务界普遍认为,审计风险在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审计理论界普遍认为,审计质量在 普遍提升。 还比如,王广明、沈辉在《试论供给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会计 研究》,)年第)期)一文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对存有重 要错报或漏报的会计报表实行审计后,因为审计意见是否恰当的不确 定导致的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基于这个定义的审 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诉讼风险其中 的诉讼风险是指“已审会计报表中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 他账户、交易类别存有审计主体未能察觉的重要错报或漏报,从而导

《动画概论》知识点总结

Chapter1 动画概论 1、动画的定义:动画片是一种以“逐格拍摄”为基础的基本摄制方法,并以一定的美术形式作为其内容载体的影片样式。 2、动画的本质:(1)创造性的塑造各种造型并赋予各种形象及符号以生命力;(2)创造性的应用“动的语言”,(3)用各种千变万化的动作来表述一切事物;创造性的表达人们可能持有的任何思维。 视觉暂留原理: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人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 3、动画的特征:(1)动画是画出来的电影;(2)动画是画出来的运动艺术;(3)动画是假定性艺术;(4)电影语言是决定动画片质量的关键;(5)动画的幽默;(6)夸张变形是动画的法宝;(7)拟人化的手法 4、动画的假定性:(1)画面表现形象的假定性;(2)画面表现动作的假定性;(3)画面表现环境的假定性;(4)画面表现摄影的假定性;(5)画面表现形式的假定性。 5、动画的夸张性:(1)创作上的夸张:情节的夸张、构思的夸张、造型的夸张、形态的夸张。(2)制作上的夸:张动作的夸张;物理性夸张;速度夸张;变形。 6、动画的分类: 按传媒类型:影院动画、电视动画、网络动画 按工艺类型:手绘动画、定格动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 7、影院动画的特点 (1)选题:有自编也有改编,多取材于经典文学作品。 (2)结构:①与戏剧相似: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②冲突多为正与邪的二元对立 (3)人物:具有典型性、层次性 (4)音乐:具有感染力的主题曲 (5)画面:大多采用数字技术 Chapter 2 动画及其艺术形式 1、动画的镜头特点:(1)利用分层来表达纵深感(2)多采用散点透视 2、动画的光效特点:(1)多采用柔和的光效(2)戏剧化的光效(2)分明暗 3、动画的表演特点:(1)采用仿真表演(2)程式化的表演(戏曲、歌舞剧)(3)偶类片中仿真与艺术的结合。 4、单线平涂:通过勾勒线条,然后在线条围成的区域内填色的绘制工艺。 5、动画题材的特点:(1)具有地域特色(2)题材走向两个极端:纯取艺术,放弃叙事;在

动画概论试题[整理后]

1、法国电影史将1877年8月30日定为动画的生日,那是法国光学家兼画家艾米尔。雷诺发明“光学实用镜”获得专利的日子。 2、美国早期的重要动画家温瑟麦凯的《恐龙葛蒂》包含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角色个性,十分富有娱乐性。 3、1929年,迪士尼公司推出的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蒸汽船威利号》。 4、1937年,迪士尼公司推出的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是《白雪公主》。 5、日本的动画与漫画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中影响最重大的首推手冢治虫,他的重要作品有《铁壁阿童木》、《森林大帝》、《怪医黑杰克》等。 6、中国最早研究动画的艺术家是万氏兄弟:万古蟾、万籁鸣、万超尘。1941年他们完成80分钟的动画片《铁扇公主》,为此东南亚第一部动画长片诞生。 7、根据“摄影机的摆放方式”的差异,动画可被分为两种类别:平面动画、立体动画。 8、平面动画可分成手绘动画、胶片直绘、挖剪动画、沙与玻璃动画。 9、立体动画可分为偶动画、实物动画、真人动画。 10、动画以传播途径来分类:可分为影院动画片、电视动画片、其他传播媒体。 11、动画以性质来分类,可分为商业动画片、艺术动画片。 12、中国的动画片从传统绘画、民间工艺、地方戏曲等哥哥艺术领域吸取丰富的养逐渐形成了一种艺术风格,被称为“中国学派”。《骄傲的将军》、《神笔》是此学派的开山之作。13、1960年水墨动画片的出现,把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推向新的高峰,代表作有《小蝌蚪找妈妈》、《牧笛》。 14、20世纪80年代宫崎骏的崛起,代表日本动画的质量与内涵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15、迪士尼在动画创作观念上的独到见解使动画在艺术上达到另一个高度。他发现观众不能满足于闹剧式的剧情,而是要观赏真正的动作表演。 16、角色形象的设计除了要具备视觉的特点之外,配音对于加强角色个性也有十分重要的功 17、夸张与幻想正是人类想象力的特点,也成为动画创作最基本的元素。 18、艺术动画片的创作目的,是对动画本质的探讨与实验。 19、原画设计,也被称为动作设计,是一部动画片的灵魂。 20、绘画是静止的艺术,动画则是加入了时间与动态的因素来讲故事。 21、以表现角色的动作为主的动画片被称为角色动画,角色的动作设计就是此类动画片的灵 22、角色动作设计的第一步骤就是分析角色。 23、角色的动作又分为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 24、在动画片中,如何表现动作比表现什么动作来的重要。就技术角度而言,好的动画师除了了解动画原理之外,最重要的是懂得表演。 25、类聚基本动作设计及其简化、变形、夸张等艺术加工手段:伸展与压缩、跟随与重叠、次要动作、动态线、预期性、动作布局。 26、动画师对于动作的时间控制,主要体现在速度与节奏的设计上。 27、在动画绘制过程中,速度的改变与距离、时间、张数有关。 28、动作的节奏是有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时间、二是空间。 29、动画的制作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后期制作。 30、原画也成为动作设计师,相当于实拍电影中的演员。 31、美术设计奠定了一部动画片的视觉风格,具体的工作主要为造型设计、场景设计。 32、场景设计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空间与光影。 33、画面分镜头是将文字剧本转换成图像的道工序,它确立了影片的画面构成与节奏,相当于影片的雏形。,通常由导演亲自来制作。 34、设计稿是动画制作流程特有的程序,包含动作设计稿和场景设计稿。

美学概论 美的界定

美的界定——客观与主观的辩驳 提到美,通常来说,我们的反应是一种主观的,认为某某很美,例如某个人,某件事物很美,我们一般都会伴随主观的情感去判断。但是,现在在这儿提到的美,并不简单地指我们生活中提到的美,它已经和哲学联系到了一起,首先从主观和客观这两种角度,就已经与哲学沾上了边,然后又有辩驳,更是将哲学融入到了一起。所以,这儿所说的美,不仅是主观的美,而且还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起码这是我自己的观点。 既然提到美,那就肯定要详细介绍一下美的定义。什么是美?反正我不知道,就我的理解,可以分为浅层的美和深层的美,而浅层的美则可以指外貌,长相的美,就是人们主流的一种观点,都认为美的东西,而深层的美则指自身散发的一种气质,一种涵养,不管外貌怎么样,只要我们人类身心对某一事物有一种愉悦的感受,它包括任何事物在结构的和谐和新奇,色彩的绚丽多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音乐旋律的美妙动听,色香味具佳的食品,爱人和被人爱,男欢女爱,孝顺父母,善待朋友,乐善好施,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事物和美好的感情,只要你热爱生活,你就能发现人间处处都有美,但也会有丑恶的东西,但那是渣滓,那不是主流,渣滓终将被人类所抛弃。而这种美也就成了我们现在所学的美学,我记得书上对美学的定义是:美学就是一种艺术哲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同意这种观点。但是说实话,既然已经谈到了美学,那么讨论美学客观性与主观性是避免不了的。 观点一: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比如先前说到的,我们通常品自己的意识去判断某某事物的美,而这种即表示已经承认那些美的事物是客观的存在,就算我们不说他们美,她们的美也是一种客观的表现。我们做的判断并不是关于事物本身固有的某种自然属性的真实性的判断,而是对那些自然属性的客观评价,这种评价并不产生于事物的单方面,而是产生于人与事物形成的关系之中。如果没有这种关系,所以说它也可以说成没事事物的客观的属性,只不过会有很多的漏洞。其实,确确实实,当我们欣赏美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设定美是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我们对美的感受只是对事物所特有的自然属性的反应。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会咬住我们对美的评判这一缺口去嚼文章,认为我们对美的认识的观点就足以支持没事事物的客观性,不得不承认,这也的的确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又有一批人认为美既不是客观也不是主观的,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 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逻辑性 D、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 A、毕达哥拉斯B 、苏格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 A、德谟克利特B 、休谟C、博克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 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 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D A、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D 、尼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