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的四个基本范畴

美学的四个基本范畴

美学的四个基本范畴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的学科,它研究社会中关于审美活动的哲学问题,以及艺术家如何表达艺术概念。美学有四个基本范畴,分别是形式美学、功能美学、历史美学和伦理美学。

形式美学是最基本的美学范畴,它探索理解审美的形式。它主要研究如何表现艺术和美学,如何表现出作品的审美特征,如何塑造出艺术的形式,以及如何让艺术作品更加精美。形式美学也探索艺术家如何将作品融入社会背景,以及如何利用艺术来探索人的精神与审美。

功能美学是美学的另一个核心范畴,它研究艺术的实际功能。功能美学着重研究艺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如何影响社会,以及艺术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这一范畴也研究艺术如何用于治疗,以及艺术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历史美学研究艺术的历史发展,研究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以及艺术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化。历史美学也研究社会如何影响艺术,以及艺术如何影响社会。

伦理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学的道德和伦理规范的美学范畴。它研究艺术本身的伦理价值,以及艺术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伦理美学也研究艺术如何影响社会道德标准,以及艺术如何探索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

总之,美学的四个基本范畴都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研究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审美活动带来重要的贡献。它们将对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产生重要的影响,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

美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美学的基本概念: 1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 、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 、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物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 、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畜产品久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6 、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 7 、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多选) 8 、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 、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多选) 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多选)

美学

一、旅游美学:是一门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关系的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学问。 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审美关系,而审美关系主要包括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旅游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美学基本原理。一般认为,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审美教育学 二、自然景观:指的是非人工创造的、天生的、具有审美特性和旅游吸引力的无机或有机的物象形态。自然景观世界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地貌、水体、太空、植物和动物等,均在旅游者的自然审美视域之内 三、岩石的象形之美:指的是岩石本身的形态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的高度相关性而形成的审美形态。米芾的《渔阴公石谱》提出相石四法:“瘦、秀、透、皱”。 四、月亮之美:是一个群体化的审美形象,所象征的是一个民族或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理想、情感和思绪。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新月妩媚灵秀: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圆月人见人爱: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残月愁丝萦绕: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太阳之美:与朝阳相对,夕阳西下时分的满天晚霞,也是非常诱人的景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州。” “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红” 六、时令节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集中表现民俗风情之美的最佳机缘。都市型的旅游节庆的文化外延分三类:1)民俗文化2)商业文化3)艺术文化。 七、社会风貌(狭义):指旅游从业人员乃至于当地居民的德行操守、社区文化活动状貌、社会建设成就以及流行时风等,这些方面按美学规律有机的组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令人赏心悦目形象特征的社会风貌美。本身就可以成为旅游目的地,用以招徕特定地区的客源,使之成为观光、购物、采风、商务考察、学习取经等旅游项目的客体。 八、社区:指由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十七、实用艺术景观:是指兼有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诉诸视觉感受的景观。这类景观首先是与人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满足人们某些实用性需求。 二十、山水意识:是一种把人的生存状态与人类生活环境(特别是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文化形态。这种精神文化形态具体表现在中国人的语言系统、思维方式、文化理念、和人生追求等四方面 二十四、非主流文化:是一种对主流文化的价值、观点、信仰、理念等提出挑战的文化形态。异质文化的融合基本按两种原则进行:1)互不原则;2)强度原则。 景观之美的本质与人类生活理想的“目的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十七、审美创造力:是指主体在经验信息的基础上想象出新形象的能力。经验信息包括:第一,美感过程中对象输入主体的信息;第二,主体在美感过程以前的实践中获得的信息(此时被储存在大脑信息库中),前者输入主体,与后者会合,就构成如前所述的单向信息流导。二十九、自然美:是原生态的自然界所呈现的一种美的形态,它存在于包括地貌、水体、太空、植物和动物在内的自然系列之中。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

康德美学的基本内容 康德美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曾以美论、崇高论、艺术论加以概括,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试从范畴论、体系论、方法论和心理美学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1、范畴论 范畴是美学理论的基本元素或基础,西方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美在和谐”,但在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从而构筑其不同的范畴体系。康德美学也有其特有的范畴体系,其范畴体系的内涵特点决定了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即决定了它作为德国古典美学奠基者的地位。 首先是“美”。康德提出著名的“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的著名命题,实际是对感性派(无目的)和理性派(合目的)的综合,既突破了传统的感性派的“摹仿说”,也突破了理性派的“灵感说”,成为感性和理性由对立走向统一的新时代的开端。而且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涉及到特殊的主观心理状态,情感领域,这更具有开创的意义。这—点被席勒注意到,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情感教育问题。但却被黑格尔所忽视,在其庞大而严密的辨证的美学体系中,只剩下概念的逻辑发展,而相对忽略了蓬勃激动的情感,这正是其缺陷所在。康德的局限在于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当然也否定了自然美的存在。 其次是“崇高”。康德把崇高的过程描述为对象压倒主体,主体又借助理性压倒对象,因而崇高感最终是一种理性的伟大胜利,是道德的象征,其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人自身的理性精神。康德对崇高的论述也是有历史意义的。西方最早提出崇高概念的是古罗马时代的朗吉努斯,他的《论崇高》一书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文采风格的崇高,修辞的宏伟等等,基本局限在修辞学范围之内。18世纪英国的经验论者博克最早从美学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优美的对象偏重于小巧、光滑、娇弱;而崇高的对象则巨大、阴暗、孤寂,美以快感为基础,崇高以痛感为基础。博克的论述极富启发性,但仍多局限于经验论的感觉的范围,只有康德的崇高论才在前贤论述的基础上,第一次赋予崇高以深刻的哲学内容,使之成为系统的理论,包括崇高的对象,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崇高的心理过程,崇高的根源等等。康德在崇高论中实际上也将丑带入美的领域,大大地拓展了美与审美的范围。因为,崇高的对象作为“无形式”带有巨大的可怖的特点,已不是什么对称、和谐、合比例的优美,而是属于丑的范围。但只有人类在特定的鉴赏的角度上,这种丑才能由痛感成为快感、而进入美的领域,这比亚里士多德从认识论的角度解释由痛感到快感要深刻而高明得多了。 关于艺术,历史上曾有过表现、再现等等的争论,可是康德独辟蹊径,提出“审美观念”的概念。所谓“审美观念”就是“它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一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相切合,因此没有语言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11)也就是说,在有限的表象中包含了无限的理性内容,不涉及任何概念,但却包含无尽的理性精神。这样的艺术观也是对形而上学的突破,对辩证的艺术哲学的开拓。 关于“天才”。康德关于“天才”的理论,实际上涉及的是创作论和作家论。“狂飙突进”运

西方传统美学范畴

西方传统美学范畴 一、优美 优美,又称秀美,是一种柔性的,偏重于静态的,最浅显、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美,类似于我国传统的阴柔之美。是美的一种最普遍的现象形态,是指外观形式与潜在内容达到均衡和谐的审美对象。是人们在实践中最早发现和认识的美,在古代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 优美的特点是:主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优美的事物或现象在形式上表现为:从色彩上表现为明快、华丽;从形体上表现为小巧、细腻、光滑;从声音上表现为委婉、安静等;综合上表现出柔媚、秀雅、和谐等。其中最根本的特征是和谐。由于和谐,优美极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欣赏,它给人以轻松愉快、宁静和悦、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审美享受。 优美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 1、自然领域的优美,偏重于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外在形式。以色、形、光、音、质等各种的组合关系,体现天然形成的和谐完美。如色彩的和谐统一是自然界优美的突出表现。风和日丽、春风细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山青水秀、等都显示出和谐的美,都能给人以心旷神怡的审美享受。杜甫吟咏祖国山川景致美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了一幅色彩和谐的自然图景。再如,形状的和谐统一。在无机自然物中,和谐与统一往往体现在它的机械的组织性上,如平稳、圆形、

均匀、对称等。自然事物的优美还体现为形式的多样统一。 2、社会生活中的优美,偏重于内容,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社会生活中的优美,虽然也经常涉及到对象的形式因素,但内容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看去无何等的威压,无何等的狂暴,无何等的冲突,又无何等的纠纷,只是极自然地、极和柔地,却又极庄严地、仿佛明月浸入一般地有一种适情顺性的情趣。”这种境界、这种美,就是优美。在人们的是常生活中,常常可见到优美的表现。它集中地表现在社会的主体——人的动态的行为、思想及静态的产品上。如社会清平和谐、国泰民安是优美,家庭和睦、长幼有序是优美,校园文明向上、尊师爱生是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优美。哪里有高尚、健康的情趣,哪里的生活就显出优美。鲁迅先生曾说:“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优美高尚的情趣爱好。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显示出人的内在美,也标志着高度的精神文明。 3、艺术领域的优美,是自然和社会领域中的优美的艺术反映,体现为完美的艺术内容和精致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由于它是经过艺术家优美情趣的渗透,因而要比自然和社会领域中的优美更集中、更凝炼、更理想,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中的优美主要表现在描写自然景物和一般生活题材的作品中,如山水诗、风景画、轻音乐、抒情散文、游记等等。这类轻歌漫舞式的作品,内容健康、富于趣味

美的范畴

第八章美的范畴、 美学范畴指概括地表述美的呈现形态的基本概念。以下基本概念在中西美学中具有特色和深远意义,应该理解和掌握:优美与壮美、崇高与滑稽、悲剧与喜剧、荒诞、阳刚与阴柔、典雅、自然。 优美与壮美 优美与壮美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对美学范畴。弱小、缓慢、阴柔的事物所呈现的偏于静态的和谐就是优美;强大、疾速、刚劲的事物所呈现的偏于动态的和谐就是壮美。 崇高与滑稽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朗吉弩斯、博克、康德从不同重要方面揭示了崇高的意义。崇高是数量或力量巨大的对象使人感受到恐惧和体验到痛感,但主体的精神对恐怖对象的征服使痛感转化为快感,使精神力量得以确证和提升,使主体直接确定自己的本质力量。 滑稽的对象是个人行为的不协调,引起一种没有伤害的可笑感,从而使主体感到精神的优越,在否定对象的笑意中间接确定自己的本质力量。 悲剧与喜剧 关于悲剧的实质的几种看法有:命运说(古希腊人);冲突说(黑格尔的“理念冲突论”与马克思的“历史冲突论”);超越悲剧说(叔本华、雅斯贝尔斯)。 悲剧的界定:悲剧是通过呈现人类生活中各种冲突来激起悲情,从而使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战胜或化解现实的苦难。 喜剧是呈现那种荒谬背理的人物及其行动,使人们认清他们的行动是无根据的,通过笑直接否定他们的合理性。 荒诞 荒诞是西方美学新近发展的范畴。荒诞是呈现在极其不和谐的形式之中的现代基本情绪,它引起人的复杂感受,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 阳刚与阴柔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阳刚之美偏重于动态和力感;阴柔之美偏重于静态和柔感。在中国古典审美意境中,常常是动中含静,静中寓动,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典雅 典雅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古雅、幽雅、雅丽。它是指合乎规范而又不机械刻板、超越俗气而又优雅华美的审美对象。典雅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自然 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又称天然、天成。它是指具有原始真实性、情感真诚性与艺术天然性的审美对象,突出地表现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教学要求】了解、思考美的范畴。掌握优美、崇高、悲剧性和喜剧性四个基本范畴的内涵。根据美的范畴认识各种不同的美。 【教学重点】掌握优美、崇高、悲剧性和喜剧性四个基本范畴的内涵 【教学难点】根据美的范畴认识各种不同的美

美学

怎样学习美学 美学,一直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与文学、艺术、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美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要求学习者有高远的人生的境界,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心灵感悟。 1、充分明了美学的学科定位 2、博学精微 3、熟悉美学史 4、充分利用各个学习环节 5、掌握宏观知识结构 一、引言:美的膜拜者 1、美与丑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2、美的存在: 3、那么,如何来认识美呢? 二、美是什么:从美字到美学 1、美字的多重原意: ①羊大为美; ②羊人为美; ③羊生殖崇拜为美; ④女色为美; ⑤羊综合感觉为美; ⑥羊等价交换物为美 2、美的诞生:从功利到非功利,从实用到非实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 ①从逻辑上看:从无到有,从生存到发展 ②从审美风俗上看:禁忌崇拜、黑齿为美、头尖为美、小鞋为美、胡服骑射等等 ③从审美实践的作品看:更多的自然对象等进入审美的视野,《荷马史诗》来看,绘画来看等等。 3、美的发展:从审美意识的萌芽到美学思想到美学学科的诞生。古老而年轻的学问。

美学学科诞生的意义: ①从“爱智者”而来的理性大潮中的感性学:人的全面发展的启示意义 ②从“异化”世界而来的美学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社会和谐发展的启示意义 ③从价值多元而来的美学学科的独立:人类知识体系健全的启示意义 美学研究对象 4、审美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 ①知识论、 ②价值论 ③独立论 ④生存论 5、美学的研究对象 ①第一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艺术哲学。 ②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美学是美的哲学。 ③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美感或审美经验的,美学是审美活动。 ④第四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美学是审美关系学。 主要美学形态 一、西方所谓的双希文化的审美形态 (一)、希腊文化的审美形态 (二)、希腊精神:和谐与完善 (三)、由希腊精神而来的优美的审美范畴. 优美: 1、外在形式上的“小”。 2、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没有剧烈冲突而形成的和谐,它是一种直接的愉悦。 (二)、希伯来文化的审美形态:崇高 希伯来犹太教戒律核心:1、你不可有别的神 2、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 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4、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守安息日为圣日。 5、孝敬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不可作假见证害人。 10、不可贪恋人的妻子, 犹太教主要是:1、一神观(雅赫维);2、善恶观;3、契约观;4、神选观;5、救赎理论; 6、弥赛亚理论。 而基督教主要是:1、创世说;2、原罪说;3、道成肉身;4、三位一体;5、灵魂不灭;6、天堂地狱说。 中国关于“优美”与“崇高”的样态: 第二章第二节华夏文化的审美复调 一、儒家之“和” 1、儒家的命运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艺术范畴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艺术范畴 邹华 【摘要】[摘要]受中国上古宗教特殊性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由此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美的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与此四象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发展出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以统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个范畴体系。形神与意境为虚象,具有超脱空灵的审美品味;文质和兴象为实象,包含较多的社会功利内容。由四象生成的四大艺术范畴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关联和渗透,研究者可有所偏重但不能偏废;偏废不仅弃置其所欲舍,同时也将断送其所欲取。 【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5)002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艺术范畴;形神;意境;文质;兴象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点是由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决定的。就上古宗教的一般特点而言,自然神灵是向天界飞升的,而祖先神灵则是向人世下沉的。作为人的心理意识的折射,这两种神灵实际上表示着上古先民理性精神的最初生成和基本状态。自然崇拜偏重思维认知,而祖先崇拜则偏重意欲功利。中国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在于祖先神灵与自然神灵的关系地位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这种关系是中国古代理性精神和审美意识形成其独有特点的根本原因①有关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的详细论述,参见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在审美意识的调控下,中国古代美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全性合生和流观合化分属身象和物象,这两种美的共同文化的背景是原本上升的自然神反而向世俗人间坠落。全性合生之美包括眉寿、逍遥、虚无(肆欲)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个体生存相关,展现为从灵肉合一到灵肉初分再到完全分离的过程;流观合化之美包括氤氲、清疏、空寂(物化)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自然环境相关,展现为从气韵流动到感性形态弱化再到完全凝固的过程。老子、庄子、杨朱的美学思想就是这两种审美追求的理论表达。 明德合圣与节文合序分属事象和性象,这两种美的共同文化背景是原本下沉的祖先神反而向天界彼岸提升。明德合圣之美包括圣境、乐教和制欲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心境情性相关,展现为从自由理想状态到情感的规范教化再到人性极度枯萎的过程;节文合序之美包括礼文、治事、实利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社会生活相关,展现为生活从高度形式化的自由状态到功利内容的人工伪饰再到实利追求完全裸露的过程。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美学思想就是这两种审美追求的理论表达。 四象之美既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根基,也是其基本范畴生成的依据。与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形成了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就如同四象之美内部包含着多种关系一样,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也是相互关联涵容而难以截然分开的。依照上述四象之中相反相成的两种审美倾向,四大范畴可分为虚实两类:来自人德的文质和兴象重“实”,来自天道的形神和意境重“虚”,因此也可以称前者为实象,称后者为虚象;其中由意境之虚和兴象之实所引发的理论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中国美学的几个范畴

结合相关原典,解释“和”、“自然”、“境界”的含义 一、和(中) 和,即调和、协调,指一种和谐的状态。儒家、道家、禅都讲和。中国传统美学中“和”包括天地之和、天人之和、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和谐美表现在三个方面:描述适度、表现适度、结构适度。 “协调即美”、“和谐即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共同观点。儒家强调“人和”即社会美,道家强调“天和”即自然美,佛家强调“心和”即心灵美。而各家各派都主张“乐和”即艺术美。 “中和”是儒家的最高审美标准。《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主张执两用中,注重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在做人方面,孔子认为“中和”是君子应有的美德,“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艺术创作方面,孔子评价《关唯》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实现了“中和之美”。《乐记》把“中和”作为音乐的审美标准,认为“中和”是音乐的本质,以“中和”为美;“乐者,天地之中和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和之美”成了中国历代艺术家推崇的审美标准。 二、自然(真)(自己这样) 在中国美学之中,自然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 “自然”一词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一词不是近代所谓自然界、大自然之意,而是指事物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然的规律而演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是事物或人的本性、天性。它是有生命的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合乎自然的本性。 儒家把自然看成道德的象征,如岁寒三友;道家把自然看成自然本身,而要“法天贵真”;但禅宗的自然则是心灵的构造,体现了心灵的觉悟。 三、境界(意境) 境,疆也;界,境也。境界即意境。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一尽其言。”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禅宗认为美在意境。意指心灵,境指视界。意境则指心灵构造的世界,一个觉悟的世界,是人的本心、佛心。 在艺术中是一种情景相融的境界,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艺术中既有来自艺术家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不能离开的,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交融情随物兴物以理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这种主客观相交的艺术现象就是意境。 简单地说:意境是心物、主客、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更着重以虚涵实、实中见虚,有着无限和深远的特征。 中国美学就是以妙悟为前提而达到生动的、和谐的、自然的、道的境界。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广泛的范畴。下面将从艺术、文学、音乐和建筑四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 一、艺术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追求以简约的笔墨表达丰富的意境。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画家的笔墨技巧将山水的神韵表现出来。花鸟画以花鸟为题材,注重描绘物象的形态和色彩。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通过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气质,传达出深厚的人文情感。此外,中国传统艺术还包括剪纸、刺绣、陶瓷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 二、文学 文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另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曲、赋等文体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流行。古诗追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人情、哲理等方面的思考。词是另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要目的,追求音乐性和抒情性的结合。曲则是以音乐为伴奏的文学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和表演等多种元素。赋则是一种独特的骈文体,通过描写事物的形象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三、音乐 音乐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基础,注重旋律的和谐和节奏的稳定。古代音乐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宫廷音乐以雅乐为主,是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注重庄重和高雅。民间音乐则是广大民众所共享的音乐形式,包括曲艺、民歌、戏曲音乐等。中国传统音乐注重以音乐表达情感和塑造意境,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 四、建筑 建筑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传统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遵循一系列的规则和原则,如“四合院”的布局、“黄土高台”的基础、“飞檐斗拱”的屋顶等。传统建筑追求以木材、砖石和土壤等天然材料为主要构建材料,通过雕刻、彩绘和装饰等手法,使建筑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传统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涵盖了艺术、文学、音乐和建筑等多个方面。这些范畴以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虽然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但中国传统美学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对今天的艺术和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美学原理是研究审美现象和审美价值的学科,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评价等方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美学原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美学家们对美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然而,大多数美学家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和秩序。美的本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不受时间、空间、个人情感等因素的限制。 二、美的标准 美的标准是对美的评价和判断的依据。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美的标准。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标准是“黄金中庸”,即适度和均衡;康德认为美的标准是“目的无目的”,即自由而无目的的活动;胡塞尔认为美的标准是“形式的完美”,即形式上的和谐和统一。美的标准是多样化的,因为美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 三、美的评价 美的评价是对美的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过程。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美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例如,柏拉图认为美的评价应基于理性和

智慧,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判断来评价美的价值;尼采认为美的评价应基于个人的意志和力量,通过个人意志的追求和力量的表达来评价美的价值。美的评价是主观的,因为美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评判标准。 四、美的表现形式 美的表现形式是美的外在表现和呈现方式。美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多样性。美的表现形式包括自然界和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自然界中的美包括山水风景、花草树木等;艺术作品中的美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为美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 五、美的享受和创造 美的享受是指人们通过欣赏美的作品和感受美的存在而获得的愉悦和满足。美的享受是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和享受是不同的。美的创造是指人们通过创造和表达美的方式来创造美的作品和体验。美的创造是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方式。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学科,涉及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评价、美的表现形式、美的享受和创造等方面。美学原理的研究对于人们理解美的本质、欣赏美的作品、培养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美学原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美学

名词解释 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之美。具有一定形象性特点。审美理想是审美鉴赏所依据的原型,是符合美的观念的个体表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的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它作为一种人生修养,是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趣味概念在美学研究中最早是由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开始运用的,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精神要求。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和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崇高: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优美: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悲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能够借助于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荒诞: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人凭借严密的逻辑体系,能够对事物进行概括、判断和推理,并进一步演绎或归纳出真理性的判断。但是,人的知识体系必然存在着局限,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人类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结果并不一定是真正能够达到真理的显现,反而可能会由于认识和行动的盲目性,导致真假不辨、善恶不分、美丑颠倒,于是荒诞得以产生。 艺术批评:就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作出的判断与评价。 《人间词话》:《人间词话》的作者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它以古代诗词为对象,“境界”说是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把境界既当做创作原则,又作为批评标准,评价词人的得失,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美育书简》:作者是18世纪的德国美学家席勒,本书以27封书信组成,第一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对审美教育的性质、特征和作用也做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政治自由与审美活动的关系,明确提出政治的变革必须建立在对人性的改造这一基础上这一鲜明而独特的主张。 《判断力批判》:作者是世纪的国美学家康德。前一部分,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作了严格的界定和概括。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对自然界有机体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本书重点在于论述崇高的美学理论,在“崇高的分析”中,把崇高与美作为两个对立的审美范畴,提出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的概念。 形式主义批评:产生于20世纪初的俄国,以后传入欧美。受其影响,产生了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等流派。主张把批评的重心从艺术作品之外转移到作品内部,关注作品本身结构、语言和手法等形式特征。

美学

1、美学学科的奠基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用拉丁文命名的专著《美学》第一卷在该年出版为标志。 莱布尼兹:人的认识分为明晰的认识和朦胧的认识,认为审美意识是由混乱的认识组成。 鲍姆嘉登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知、情、意三方面。 鲍姆加登的美学定义:“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就是美。”“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学术界认为,美学的正式独立和完善是由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完成的。 2、艺术存在的方式 (一)从现实性上,艺术现实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经验里。 (二)从整体性上,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循环式动态流程中。 (三)从实体上,艺术存在于艺术品中,存在于艺术品所蕴涵、所启发、所指称意象为主的感性精神性中,艺术品是艺术现象中一个最鲜明的显现品。 3、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艺术的本体就是审美意象。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就在于它在观众面前,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读者产生感兴,产生美感。 意象:是经过艺术家和艺术接受者的审美创造所实现的主观“意”(情感、意念、性格等)与客观之“象”(来自现实的人、事、景等)的完美融合,是客体的主体化同时又是主体的对象化的物态化形式。 凡成功艺术形象都是意与象的融合统一体,亦即都是审美意象。审美意象不是一个物理的存在,也不是一种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了意蕴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交融的世界。 (一)情和景的统一,构成审美意象:中国美学史上,刘勰第一次提出“意象”,王夫之认为诗歌意象是情、景内在统一 (二)审美意象意象乃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4、艺术和美的关系 (一)从本体的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就是美,但不能说,美就是艺术。 (二)艺术是多层面的复合体。有审美、知识、技术、经济、政治多等层面。美学一般只限于研究艺术的审美层面。 5、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分:能否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作品能不能给人兴,给人美感。 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映着情意的象。抛弃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就是抛弃一切关于意义的要求,必然导致意蕴的虚无,意蕴的虚无不可能有意象的生成,作品当然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6、自然美 自然美是现实世界中自然事物的审美价值,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表现出来的美。 自然美的分类: (一)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二)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但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和掌握的自然景物的美,又称原生态的美。 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自然美主要以其感性形式起人愉快的美感。一般而言,审美对象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但是自然美的内容比较模糊隐晦,而其感性形式则鲜明清晰。 自然美偏重于形式美,社会美偏重于内容美。自然美具有象征性和多变性,社会美则具有实在性和确定性。自然美一般具有全人类性,社会美往往具有时代性。 7、悲剧:又称悲、悲剧性(悲剧美)。 狭义的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悲剧。广义的悲剧:属于美学范畴,存在于作为艺术类型之一的戏剧中的悲剧,也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音乐、雕塑等诸艺术之中,同时,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亚里士多德 在《诗学》第6章中对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以《俄狄浦斯王》为主要依据。“过失说”: 提出悲剧的各种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通过情节的安排,悲剧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应该描写“与我们相似”的人,他“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只是一般的人,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歹,而是由于他犯了过失。悲剧主角在道德上是一个好人,但他的悲剧过失是良好愿望意想不到的结果,不是蓄意的,而是意外的。 黑格尔 “悲剧的解决就是代表片面理想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他个人虽遭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建立在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安提戈涅》的基础上。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者说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和调解。黑格尔对悲剧理论做出的贡献: 1、是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而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

美学的定义

美学的定义: (维基百科)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醜”,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西方美学简史思路梳理: 古典时期: 西方美学肇兴于希腊罗马时期,最初是自然哲学的一部分。关注点在于自然界。苏格拉底将注意力由自然界转向社会,由此,美学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主要解决的早期希腊思想家留下的两大问题是:文艺的现实基础和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从雅典明珠实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立场出发,对这两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答案。1、肯定了文艺模仿现实世界,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因而是反现实的。2、肯定了文艺要为现实服务,但是抹煞了艺术标准,压抑情感。 亚里士多德处于希腊文化的总结时代,他的《诗学》和《修辞学》是西方最早的具有科学系统的关于美学的著作。总结了成就,建立了规范理论。 他在文艺与现实关系问题上的看法基本是唯物和现实的,他肯定了文艺的客观真实性,建立了艺术有机体的概念。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他认为文艺标准不同于政治标准,但是文艺能发生深刻的教育作用,评判文艺不能只靠文艺标准。 亚历山大和罗马时代: 历史的更迭:马其顿帝国的建立和分裂,西方政治中心向罗马转移。个人从社会分离出来(原为个人与城邦集体统一),进行独立和分散的活动,单纯的书斋生活,视野较狭窄,研究重点集中在修辞和文艺理论上。其代表人物有贺拉斯(拉丁古典理想的奠定者)、郎吉弩斯(《论崇高》,表现文艺的情感效果,流露出浪漫主义倾向)和普洛丁(自有的哲学系统,是古代与中世纪美学思想的桥梁)。 中世纪: 从四世纪到十三世纪,欧洲的文艺和美学思想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仅有的活动是将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基督教的神学上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但丁的出现。 此间重要文化史实:1、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制度的奠定;2、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3、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4、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的美学思想(把美当作是上帝的一种属性,上帝是最高的美,是一切感性事务的美的最后根源);5、中世纪民间文艺对封建制度与教会统治的反抗(建筑、世俗文学,揭示出文艺复兴的曙光);6、但丁的文艺思想(诗为寓言说,论俗语) 文艺复兴时代: 欧洲迈入近代化,封建主义的上升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消亡,自然科学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伴随着精神解放。“人道主义”的理想被提出。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原因1、资本主义最早登上历史舞台;2、欧洲的文艺最发达)。 最初,意大利的文艺理论家只是在宗教的旗帜下进行反宗教的斗争,后渐渐从文艺反映现实

美学基本原理复习

美学基本原理 一、美学的定义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 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认为的理性认识。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 为独立的美学学科。 4、我国最早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5、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 6、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 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 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8、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 感体验关系。 9、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 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 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0、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 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形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涉;既是人类在具体历史条件和环境中,通过 长期人生(包括审美)实践活动积淀而成的、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 又是对审美活动中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11、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 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 方式和存在状态,是感性的人生经验,不同于理性认识,感性在其中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但又不同于感官欲望。 12、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 的意识 二、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美本体研究:1、美的本质 2、审美对象 3、美学发展史 2、审美主体研究:1、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2、真善丑 3、美感 4、审美心理 审美意识的产生,和人所处的文化、所处地域、成长阶段密切相关。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很多对象从来没有纳入审美范围内。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 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中国历史上对美有多种评价,如唐朝以丰腴为美。1976年以前,国人以“三寸金莲”为美;1978年以后,国人模仿欧美,关注“三围”。但

美学概述

导言 一、审美与美学 1、审美 (1)追求美是人的天性 爱美、求美可谓人的天性,出于人的本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所有的人都是爱美的。动物的求偶即以美为基础,有实验表明,刚出生的婴儿也能辨别美丑。正因为美根基于人的天性、本能,所以艺术美的创造和欣赏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如音乐、舞蹈、绘画在早期原始文化中的普遍性。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美,没有美的人生是不可想象的。梁启超曾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 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美术与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超越性需要”,其中包括人对审美的需要。 (2)美感经验的普遍性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美感经验(美感即对美的感受),这是普遍的。大家来到春天的扬州,相信每个人都会有美的感受,赞叹美的景色,心中有愉悦之感。 看到美景、美人,人自然会有美感。进而,人们自动地去寻求美,欣赏美。我们可以把人们美的经验与欣赏称作审美。 2、美学 (1)作为一般意义的美学 常人的审美是自发的,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如一般人对音乐,只觉悦耳愉心,但问他美在何处,便说不出来。美学作为一门学问,便要探讨美之所以然,能够自觉地欣赏美。故一般意义的美学,是将美和审美作为学问而探讨(什么是美,为什么美,怎样才美)。从此角度来看,美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人类有文明、文化,对于美的探讨也就开始了。 约公元前4世纪至前3世纪,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中专论美的问题,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写出了西方历史上最早的具有逻辑体系的审美学专著《诗学》。我国的孔子以“尽善尽美”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而荀子写出《乐论》,可看做是我国较早的审美学专论。 (2)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近代才产生的。一般认为,美学的创始人是德国启蒙主义思想家鲍姆嘉通(1714——1762)。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可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与之相对应,就应有三个门类的学问。与知相对应的逻辑学,与意相对应的伦理学早就有了,而与情相对应的学科还没有建立。故1735年,鲍姆嘉通在他的博士论文《诗的感情: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应建立一门与人的情感世界相对应的学科,他命名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