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是指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理念、审美标准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的体系。这个概念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范畴:

审美观念:中国古典美学强调“雅俗共赏”、“含蓄内敛”等审美观念。美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内涵深厚的精神追求。美与道德、人生哲学紧密相连。

和谐之美:古典美学中强调的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美感。这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构图的协调、色彩的和谐,以及意境的深远。

象征与意境:古典美学注重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强调通过象征手法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意境在古典美学中被认为是艺术的灵魂,追求“意蕴于境”。

文学美学:文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形式。诗以“言志”、“咏物”为主题,强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绘画美学:中国画强调意境的表达,注重“写意”和“意境”。山水画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追求虚实结合,表达出一种静谧而宏伟的美。

音乐美学:古典音乐追求“和谐共鸣”,通过音律的安排传达出情感的起伏。琴棋书画与音乐被称为“文人四艺”,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建筑美学:古典建筑注重形式的庄重、布局的谨慎,体现了“礼乐之邦”的审美追求。园林艺术也是建筑美学的一部分,强调“景在虚心”。

道德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美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更要具备道德的内涵,美德的追求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

总体而言,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的是内涵、深度、和谐以及文人情怀。这种美学观念贯穿于古代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美学体系。

(完整版)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悠悠华夏五千年,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中国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古典美学的起源,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主要思潮和派别之一,其形成和发展直接与儒家相关。“仁义”是中国古代人民一直很推崇的一种道德。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仁时一种美。“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爱、互助、同情等。1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舆!”2百行以孝为先,这是一种仁爱。在儒家思想中孝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敬爱父母、笃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假如一个家庭父母不和睦,妻离子散,而家庭成员整天都心烦意乱,事事不顺心,那么又何来“美学”之说呢?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学为基础,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沉思美之所在,强调唯有遵循仁义之道,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自由,进入美的境界,所以“仁”时一种美。 “忠孝两全”一直是中国古典美所提倡的一种美德。“孝”是仁的一种,而忠则是义中的一种。中国文化传统里“忠”表达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挚情感,其行为指的是舍己,即要求人们为忠诚对象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这一概念极其鲜明地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对象“伦理型”特征。“忠”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与之相关的忠信、忠义、忠告、忠言等词,一直都广为流传。并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3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配义与道”、“集义所生”指的就是融合了道德思想,渗透着情感意义。为实现一定的伦理目标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精神。“孔孟”之一的孟子高度赞美了这种为理想实现而自我牺牲的一切精神。那种“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社会美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影响和鼓励着一代代的人们为之学习和努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的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金人的诱惑和威胁下不为所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的边疆将士勇敢无畏,“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7的清朝诗人于谦在诱惑面前洁身自好。 而对中国古典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的道家学派,则主张“道”作为宇宙的终极始因,把体道作为人得的存在的最高价值境界,道是道家思想的基本观念,这一观念的出现,将先秦时代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的具有人格化意味的“天”的观念,引向初具形而上色彩的抽象的理论层次。“道,可道也,非恒道也。”8“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9在老子的哲学中,道在宇宙的意义上被称为宇宙动力学始点而近于“一”,或在本论意义被作为万有物的终极本体而近于“无”,道即一即无,道不可道,道即是从自然运作中抽象出来的统摄万有的无为无不为的最高宇宙法则。10但老子的思想对于一般人来说比较朦胧而深奥,而作为“老庄”之一的庄子继承了老子之道,并认为谈天轮道目的在于为人的现实存在寻找一种有宇宙的色彩和本体论意味的绝对价值境界,因为庄子哲学哲学中引入了“天”、“人”、“吾”、“我”四者的关系。“无为为之之谓天”11,“天”在庄子的哲学中表达了“天帝”、“天帝”等人格化或宿命的意义,作为与人相对的自然的本然状态和生命的本真状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儿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

浅析中国古典艺术美的两个美学范畴

“壮美”与“优美” ——浅析中国古典艺术美的两个美学范畴壮美与优美,或者说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是古典和谐美艺术的两种形态,但是现在很多人常把古代的壮美与近代的崇高等同起来,而对壮美与优美的分析不是那么的全面,并没有把他们作为一种历史的审美形态来叙述。在本文中,将会着重分析壮美和近代崇高的本质差别,也会叙述中国古代艺术由壮美向优美又螺旋地回到壮美的历史发展。 壮美和优美作为古典的美,与近代崇高相比,都是在对立中强调和谐。但是在此基础上,壮美和优美作为两种不同的美的类型,又有各自的特点。相对地说,壮美偏于对立,有更多的对立、严肃的因素,优美偏于和谐,更强调均衡与和谐。壮美更偏重与刚,更强调刚健、运动、气势、力量;优美更侧重与柔,更突出柔媚、宁静、含蓄、神韵。壮美更趋向于无限、主体、观念;优美则牢牢地守在有限、客体、感性里面。在感性特征上,壮美追求着高大、方正;优美则以娇小、圆润为特征。对壮美的感受,在审美的自由愉悦中,还夹杂着一种昂扬奋发的情感;而对优美的感受,则多是一种单纯的愉悦和静观的享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诗),优美之景;“大漠狐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诗),壮美之景,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 但是古典的壮美不能等同与近代的崇高,近代的崇高是建立在社会阶级尖锐对立,主客体彻底分裂的基础上,在统一中强调对立是它的本质特征。壮美中虽有较多的对立因素,但它是建立在古典式的阶级斗争和主客体均衡和谐的基础之上,始终未能突破均衡和谐的古典圈,始终不能达到崇高那样本质对立的程度。在古典美中刚柔是不可分的,壮美是刚柔的结合,以刚为主;优美也是刚柔的结合,以柔为主。只有到了崇高,刚柔才彻底分裂,弃柔而取刚。壮美虽趋向于无限、主体、观念,但它的无限始终不离有限。“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九万里当然有无限之感,但“九万里”也是一个有限。壮美中有更多的主体性。但是这种主体并不同于客体完全分裂,或者在主体包容着客体,如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或者主体融化于客体又超越于客体,如庄子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 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 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 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其最 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 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 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 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 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 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 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一、中和 “中”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但并非正中间,而是一个“合适”的位置。如建筑领域皇宫里太和殿的位置、佛教寺庙里大雄宝殿的位置;山水画中被诸峰所烘托的“主峰” 的位置;书法中左右“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悖”的主笔位置。 “中”美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哲学基础,突出表现为在处理对举的矛盾范畴如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等时,一方面肯定宝物的变化达到一定限度即将转化为反面;另一方面则要求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向反面转化,所谓“叩其两端”而又“允执厥中”。两端是指一个事物的本末、终始、正反等相对的两个方面;“叩其两端”是指认识和把握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方面,这是破解事物内部规律、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允”是公允,“厥”是代词“其”,“中” 是指两极的中间。“允执厥中”是指所做所思不落两极,而要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之于片面。因此“中”美十分重视和强调“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的审美原则,对此可形象生动地概括为“似花还是非花”。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和”也不是对立或差异因素等比例的融合,而是以“合适”的比例融合,既是平衡又是质的融合。它们求同存异、

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首先是说它容纳万有,并使所容纳的一切均合乎规范;其次是处理对立关系时要坚持“对立不对抗”的融合、定位、互补的原则;三是有一个中心,并以之来融合和对立差异的因素。 “和”美,是以先秦尚“和”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强调的是“整体意识”,具体表现就是以“和”为美。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它的典型表述就是“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温柔敦厚”等如孔子的“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等都是“和”的美学思想的运用。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和”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在古代艺术家的心目中“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最本真的状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和”是具有包容性的,是丰富的,所以是美的。 古人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中”是天下万物存在的根本,“和” 是万物实现各自理想归宿的要津,若能达到“中和”,天地会各就其位,万物繁衍生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就形成了中和美。中和美就是即要“中”又要“和”,其根本的特点就是适中与和谐。中和美在艺术中的典型表述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总之,艺术在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是指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理念、审美标准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的体系。这个概念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范畴: 审美观念:中国古典美学强调“雅俗共赏”、“含蓄内敛”等审美观念。美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内涵深厚的精神追求。美与道德、人生哲学紧密相连。 和谐之美:古典美学中强调的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美感。这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构图的协调、色彩的和谐,以及意境的深远。 象征与意境:古典美学注重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强调通过象征手法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意境在古典美学中被认为是艺术的灵魂,追求“意蕴于境”。 文学美学:文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形式。诗以“言志”、“咏物”为主题,强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绘画美学:中国画强调意境的表达,注重“写意”和“意境”。山水画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追求虚实结合,表达出一种静谧而宏伟的美。 音乐美学:古典音乐追求“和谐共鸣”,通过音律的安排传达出情感的起伏。琴棋书画与音乐被称为“文人四艺”,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建筑美学:古典建筑注重形式的庄重、布局的谨慎,体现了“礼乐之邦”的审美追求。园林艺术也是建筑美学的一部分,强调“景在虚心”。 道德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美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更要具备道德的内涵,美德的追求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 总体而言,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的是内涵、深度、和谐以及文人情怀。这种美学观念贯穿于古代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美学体系。

试析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试析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论“意象” “意象”在我国古代众多理论范畴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符号,属于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 诗对意象的推重,是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用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象”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进入自觉艺术审美阶段的第一个重要范畴。实际上,它就是中国古典美学对人类艺术审美对象的高度概括。“意象”范畴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艺术审美意识的初步自觉。“意”与“象”结合在一起,所揭示的正是人类艺术审美活动的基本矛盾----具象与抽象间的矛盾。确实人类一切艺术审美对象,均由精神性内在情思意蕴与外在的感性表象者两部分构成。因此,意象范畴不仅揭示出人类艺术审美对象的内在结构,同时也道出了其基本特征----感性。如果要拿它与美学原理范畴比较,那么它大致相当于“艺术形象”这一范畴。“意象”只是对人类艺术审美对象的最抽象概括。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海出现了一系列比“意象”更为具体的关于艺术审美对象的范畴。如“情志”、“形神”、“气韵”等,我们以为它们与“意象”一样,揭示的仍是艺术审美对象的内在结构。因而根本地仍属于艺术审美对象范畴。但是由于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艺术门类。都带有门类艺术的具体的质的规定性。因而比之于“意象”,它们对艺术审美对象的规定就显得更为具体,内涵也更为丰富、更生动。它们与“意象”范畴是种属关系,是“意象”范畴这一属概念下的一组中概念,比“意象”有了更多的现实性。“意象”与“情志”等范畴在艺术审美对象范畴内部又形成了一个有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 “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大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代。在中国古典美学家那里,一般把“意”与“言”、“象”并举。在《庄子》有“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周易》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言”与“想”皆以达“意”为目的,在达“意”上,“象”优于“言”。“意”的内涵是什么呢?“意”不是一些纯粹抽象的道理,也非与人事无关的自然规律,而是同个体的志向、情感、理想、作为、成败等密切相关的东西,并且还是一种深微神妙的东西。《庄子》、《周易》关于“意”的理论对后世影响颇大,尤其是《周易》的“圣人立象以尽意”,直接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意象”的发源地。 “意象”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由刘勰提出,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又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刘勰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范畴。刘勰的意思是说,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是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凭借外物形象驰骋想象,外物形象又在诗人的情意中孕育而成审美意象。“意象“这个范畴的形成,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他发源于《周易》的”立象尽意“。刘勰说的”意象“是指作家头脑中的意象。”意象“还有另外一种含义,指体现于作品中的意象。自刘勰之后,有许多书画理论家、美学家深化了”意象“理论,使”意象“成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广泛的范畴。下面将从艺术、文学、音乐和建筑四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 一、艺术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艺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范畴。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追求以简约的笔墨表达丰富的意境。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画家的笔墨技巧将山水的神韵表现出来。花鸟画以花鸟为题材,注重描绘物象的形态和色彩。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通过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气质,传达出深厚的人文情感。此外,中国传统艺术还包括剪纸、刺绣、陶瓷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 二、文学 文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另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曲、赋等文体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流行。古诗追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人情、哲理等方面的思考。词是另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要目的,追求音乐性和抒情性的结合。曲则是以音乐为伴奏的文学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和表演等多种元素。赋则是一种独特的骈文体,通过描写事物的形象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意境。

三、音乐 音乐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基础,注重旋律的和谐和节奏的稳定。古代音乐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宫廷音乐以雅乐为主,是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注重庄重和高雅。民间音乐则是广大民众所共享的音乐形式,包括曲艺、民歌、戏曲音乐等。中国传统音乐注重以音乐表达情感和塑造意境,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影响。 四、建筑 建筑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传统建筑的设计和施工遵循一系列的规则和原则,如“四合院”的布局、“黄土高台”的基础、“飞檐斗拱”的屋顶等。传统建筑追求以木材、砖石和土壤等天然材料为主要构建材料,通过雕刻、彩绘和装饰等手法,使建筑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传统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涵盖了艺术、文学、音乐和建筑等多个方面。这些范畴以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虽然现代社会发展迅猛,但中国传统美学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对今天的艺术和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艺术范畴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艺术范畴 邹华 【摘要】[摘要]受中国上古宗教特殊性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由此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美的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与此四象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发展出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以统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个范畴体系。形神与意境为虚象,具有超脱空灵的审美品味;文质和兴象为实象,包含较多的社会功利内容。由四象生成的四大艺术范畴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关联和渗透,研究者可有所偏重但不能偏废;偏废不仅弃置其所欲舍,同时也将断送其所欲取。 【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5)002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艺术范畴;形神;意境;文质;兴象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点是由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决定的。就上古宗教的一般特点而言,自然神灵是向天界飞升的,而祖先神灵则是向人世下沉的。作为人的心理意识的折射,这两种神灵实际上表示着上古先民理性精神的最初生成和基本状态。自然崇拜偏重思维认知,而祖先崇拜则偏重意欲功利。中国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在于祖先神灵与自然神灵的关系地位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这种关系是中国古代理性精神和审美意识形成其独有特点的根本原因①有关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的详细论述,参见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在审美意识的调控下,中国古代美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全性合生和流观合化分属身象和物象,这两种美的共同文化的背景是原本上升的自然神反而向世俗人间坠落。全性合生之美包括眉寿、逍遥、虚无(肆欲)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个体生存相关,展现为从灵肉合一到灵肉初分再到完全分离的过程;流观合化之美包括氤氲、清疏、空寂(物化)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自然环境相关,展现为从气韵流动到感性形态弱化再到完全凝固的过程。老子、庄子、杨朱的美学思想就是这两种审美追求的理论表达。 明德合圣与节文合序分属事象和性象,这两种美的共同文化背景是原本下沉的祖先神反而向天界彼岸提升。明德合圣之美包括圣境、乐教和制欲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心境情性相关,展现为从自由理想状态到情感的规范教化再到人性极度枯萎的过程;节文合序之美包括礼文、治事、实利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社会生活相关,展现为生活从高度形式化的自由状态到功利内容的人工伪饰再到实利追求完全裸露的过程。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美学思想就是这两种审美追求的理论表达。 四象之美既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根基,也是其基本范畴生成的依据。与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形成了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就如同四象之美内部包含着多种关系一样,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也是相互关联涵容而难以截然分开的。依照上述四象之中相反相成的两种审美倾向,四大范畴可分为虚实两类:来自人德的文质和兴象重“实”,来自天道的形神和意境重“虚”,因此也可以称前者为实象,称后者为虚象;其中由意境之虚和兴象之实所引发的理论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 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理解,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观念。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命题之一,其范畴涵盖了自然景观、自然现象、自然物体等各个方面。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分析其内涵和特点。 一、自然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命题之一 自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世界的根源和万物的创造者。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是审美活动的主要来源和基本对象,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关于自然的命题主要包括自然的形式、自然的动态、自然的规律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等。 二、自然形式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自然形式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赏析和感受上。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经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在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中寻找美的表达。他们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追求表现自然之美的艺术效果。例如,唐代诗人王维追求“山水平和”,他的山水画以清新脱俗的形式刻画了自然的宁静和恬淡之美,通常被视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经典典范。 三、自然动态的审美价值 自然界变化万千,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万物的变化规律视为世界的本源。这种关注变动的态度也体现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注重“变幻有度”,追求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园林的设计常常通过景色和季节的

变换来展示自然的动态美。明代画家文徵明在他的山水画中,通过独特的笔触表现出大自然的变幻之美,使观者能够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动。 四、自然规律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典美学中,自然规律被认为是美的源泉和审美活动的重要参照。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一些关于自然规律的概念和原理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石。例如,唐代大文豪韩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人应当适应自然规律,以达到心与物的和谐。 五、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典美学关注自然与人的关系,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自然与人常常以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存在。例如,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田园意境将自然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展现了自然对人的赋予和感受。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常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物描绘在一起,通过人物的存在衬托自然的禅意。这种表现手法旨在传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六、结语 中国古典美学的自然范畴的基本命题包括自然形式、自然动态、自然规律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等。通过对自然的独特观察和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将自然作为审美活动的主要来源和基本对象。自然形式的审美价值、自然动态的审美价值、自然规律的审美价值、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审美价值,在中国古典美学中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这些命题和理论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演进和变革,在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化瑰宝。本文将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起源开始,探究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深入理解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 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起源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主要表现为“道德美”。在这个时期里,艺术作品是被看做需要满足道德的要求的。比如说,在《礼记·大同》的理念中,论文玩具、论音律,都必须符合道德,要用道德的标准去衡量。同时,诚实善良也被看做是最高的标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不断追求的目标。 此外,在东周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和道家的兴起,这两个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作为影响古代中国社会背景下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古 典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儒家思想不仅在伦理、政治 上有所构建,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不可或缺的贡献。 儒家思想提倡“仁”,“中庸之道”的精髓体现了深入人心的“道德 宽容”和“和谐”。同时,儒家思想注重规矩、法治,强调个人责任 和规范,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完善和身体力行。这种强调规范、修 德的思想对于美学领域中打磨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堆积,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 另外,儒家思想中“礼义文化”的理念也为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 提供了重要的粮食。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礼”成了中国古代美 学思想的重要方面,这也得以体现在笔墨艺术、音乐歌舞等多个 方面的制度化。而礼的概念不仅从传统方向上理解,也从美学领 域上合理化说明了诸多美学规范的道理。 三、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中式美学的概念

中式美学的概念 中式美学是指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它包括了传统美学、民间美学、礼乐美学、自然美学、人文美学、古典美学、神秘美学、佛教美学、建筑美学和民俗美学等多个方面。本文将分别阐述这些方面的内容,以展示中式美学的广度和深度。 1.传统美学 传统美学是指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美学思想。它以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为基础,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传统美学注重内在的修养,追求精神上的境界,以及推崇艺术的意境和神韵。 2.民间美学 民间美学是指在民间生活中所体现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它主要包括民间传说、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朴实的审美风格。民间美学在表现形式上追求简洁、明快、夸张、对比等手法,以及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和民众的智慧。 3.礼乐美学 礼乐美学是指以礼仪和音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乐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通过仪式和音乐来规范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礼乐美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群体之间的秩序和团结。 4.自然美学 自然美学是指在对自然界的欣赏和感悟中形成的美学思想。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美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自然界本身的审美价值。自然美学在表现形式上追求简洁、流畅、幽雅等风格,以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 5.人文美学 人文美学是指以人类文化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它强调的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文美学在表现形式上追求人文精神的体现,推崇人类的智慧和才情,以及关注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6.古典美学 古典美学是指以古代文化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美学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表现,追求艺术的完美和神韵。古典美学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涉及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推崇经典的传统文化和优雅的审美情趣。 7.神秘美学 神秘美学是指以神秘主义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美学主要体现在宗教、哲学等领域,它通过神秘的理念和象征来传达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学体验。神秘美学在表现形式上强调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外在的神秘氛围的营造。 8.佛教美学 佛教美学是指以佛教文化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通过禅宗等思想来传达一种禅定的审美体验。佛教美学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外在的简约、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意境”探微中国古典美 学范畴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意境不等同于“境地〞;意境概念的产生受到禅宗的影响,不等于根源于禅宗;意境源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产物。意象之“象〞则是这一文化的根源。 关键词:意境境地意象相与象 一、意境与境地 “境地〞一词源于佛教,佛教所言的“境地〞是:“人的六根及其所对之对象,对象可以称为法、尘、色、相、意,也可称为境。在这些名号之中,境是最虚灵的一个。作为人心的刹那逗留之地,它指心灵的某种非理性的状态,是直观或直觉。〞[1]以空为首,让心境处于“空〞的状态,排除杂念,在一刹那间得到顿悟,到达审美的精神境地,是对对象纯粹的直观。 境地之“境〞与“界〞都是界域的意思,二者无甚分别。但是意境之“意〞与“境〞的差异是巨大的。“意〞乃人的主观情感的体验、体悟。“境〞乃客观物境,是客观外物的具体或者抽象的存在。“意〞与“境〞的结合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意境是“意〞与“物象〞结合的最高状态,而不同于简洁的意象叠加。意与象的结合构成含义丰富的意象,意象的集合体浑然同一的状态构成了意义深远的意境。

境地与意境分属不同的领域,存在着改变和差异。境地注重“空〞,注重“直觉〞、“直观〞。意境则注重意象的集合与整体体验,是对物象群的整体把握。由此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意境是由意象进展而来,还是由禅宗进展而来? 二、意境说发微 《禅宗美学》认为“境地和意境作为美学史的概念,应当在禅宗起来以后,唐代才告成立。禅宗境地对精神生活的意义在于通过感性去‘证’和‘悟’精神本体。〞[2]关于禅宗进入中国与“境〞的产生年月并不能说明孰先孰后的关系问题。“境〞这一概念的提出的确产生于唐代,但是“境〞是否产生于佛教还值得进一步探讨。“境〞这一概念产生于佛教,但是“境〞作为审美范畴却未必产生于佛教。要将概念与意义区分开来。“境〞作为概念的提出只是人类对其符号化的产物。在事物概念出现之前它的意义已经存在了。假如撇开中国先秦时期出现的“意象〞论去谈论“意境〞,恐怕只能是空中楼阁。不错“境〞的产生吸取了禅宗的某些思想,如刹那,直觉等思想,但是“意境〞是否就是佛教之思想呢?所以境地和意境不能等同,它们分属不同的领域。 “意境〞的产生得益于“意象〞,中国先秦关于言、象、意的阐述多不胜举。“意〞乃人的主观情感、思想,“象〞则是客观物象,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的结合,从而产生了意象。在诗歌中产生了以物象代情感的意象模式。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了意

美学复习_??????

美学复习提纲 1.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 “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 “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艺术 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 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 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 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 答:1.中国古典美学 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 2.美学在中国 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 3.中国美学的重建 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 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 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 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一一社会(客体) (3)人文科学—-人(主体)

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 (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2.美学与心理学 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 (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一一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 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4.(1)请列举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答: •口1.毕达哥拉斯学派一一“和谐” •口2.柏拉图一一“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口3.亚里士多德一一“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口4.普洛丁—一“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中国美学史大纲之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中国美学史大纲之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

第一章老子的美学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 老子提出了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味”和“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平淡”和“朴拙”的理论,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他们的思想发源地就是老子哲学和老子美学。 一、老子美学——中国美学史起点 原因:1、从历史顺序看:老子生活的时代早于孔子;《老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2、从理论本身看:(1)哲学方面:老子提出以“道”为中心的哲学体系 (2)美学方面:提出“气”“象”“有”“无”“虚”“实”“味”等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老子论“道”“气”“象”

1、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连结的范畴 2、“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从《老子》中看“道”有以下性质: (1)“道”是原始混沌:“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先就存在的原始混沌,他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 (2)“道”产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宇宙发生论)(3)“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 (4)“道”自己运动:“道”处于永恒的“独立”运动即自己的运动之中,这种运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5)“道”是“无”与“有”的统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①“道”是没有具体形象的,是不能单凭感觉把握的——“无” ②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这就是——“有” *老子的哲学体系在总体上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3、“道”包含“象”“物”“精(气)”,是真实的存在。 4、“道”“气”“象”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