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的形态分为

美的形态分为

美的形态分类

客观世界是极其丰富的,美的形态也千差万别。但是,按照它们所属现实世界的不同领域和范围,按照美的性质,可把美分为三大种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然美与社会美总称为现实美,而艺术美则是现实美的反映。

一、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即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诸如日月星辰、山水花木、鸟兽虫鱼、园林田野等等,都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除了赋予了我们各种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如阳光、雨露、空气、水以及各种食物等,更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精神享受,是人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源泉。

根据是否直接打上人类实践的烙印这一基本标准,可以将自然美分成未经加工改造的和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两种类型。

在神秘诡奇的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并未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作用;有些自然物,不但人们从未涉足,甚至连其真面目也未可知。然而,就是这些自然物却也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日久天长地与人们的审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像浩渺的星空,多彩的云霞,红彤彤的朝阳,皎洁的明月,辽阔深邃的海洋等,都属于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对象这一形态的自然美。

还有一类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自然对象。这一类自然美带有人类实践活动的种种痕迹和烙印,直接体现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带有人的能动创造的特定标记。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能通过实践,通过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从事物质生产并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正是通过物质生产,自然被改造了,成了人的作品,从而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观照自己,面对此类形态的自然美,

人们能在直观自身中获得审美的愉悦。那绿化了的荒山,金黄的麦田,绵延千里的防风林,健壮的牛羊,碧波荡漾的水库等等,就都同时体现着人类巧夺天工的智慧和大自然的造化。

在大自然四季转换、动静交替的过程中,蕴含着如音乐般的旋律起伏、节奏高低,本身就如一部和谐、完美的音乐作品。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音乐美的表现对象,也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相应的作品。因为正是大自然的美引发了各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人类才有了那么多的艺术珍品……比如,文学家优美的辞藻、画家多姿多彩的图画、雕塑家具有神韵的造型艺术、音乐家扣人心弦的乐曲等等。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也反映自然中的美。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音乐的永恒主题,没有大自然的美,就没有音乐艺术的美。音乐作品中有许多都是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有感而发,进而歌颂大自然的力量。

两千多年前,哲学家们就提出,音乐起源于模仿。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就曾记载:伯牙学琴,三年刻苦钻研但并无很大成就。他的老师成连就划船把他载至蓬莱山,留他一个人在孤岛上。伯牙身单影孤,心中悲苦,但闻海水澎湃,山林呼啸,群鸟悲鸣。于是伯牙移情于天地,操琴作歌,终成天下作曲妙手。成连正是给了伯牙一个与大自然交流、陶冶心情、体验人生的环境,使他加深了对人生的体验,丰富了艺术感觉,于是创造出了有艺术神韵的音乐作品。

音乐艺术活动源于大自然,例如,各种鸟儿动听的叫声,凤凰展翅的优美舞姿,使我们的音乐家创作了《空山鸟语》《百鸟朝凤》等大量作品;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花草、飘飘扬扬的雪花、郁郁葱葱的树林、奔流不息的河水、浩瀚而神秘的大海、巍峨耸立的群山、活泼可爱的动物等等更是许多音乐家

热衷的题材。大自然千变万化,奇异的自然风光以及它所蕴含的神奇的力量,给了音乐家无限的想象和无穷的动力。

被称为“乐圣”的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正是故乡莱茵河畔的美丽风光,激发了他艺术的灵性,使他走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少年时代,他经常长时间地伫立在莱茵河畔,眺望远处起伏的山峦,凝视冲出峡谷的河水,甚至不愿让任何人去打扰他。在离开故乡十余年后,他还写道:“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明亮,和我离开它时毫无两样。”(罗曼·罗兰:《贝多芬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版,第7页)。而且,对故乡自然美的这种深切感受,始终是他后来音乐创作的重要内容之—。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来源于自然美的灵感,贝多芬怎么能写出不朽的《田园交响乐》?

崇尚自然、返归自然,在宇宙间、在大自然中体验人生,这可以说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人类精神存在方式,是一种从平庸凡俗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中升华了的人生体验、生命体验。艺术家回归自然的体验源于对某种生命存在价值的探寻,对生命永恒境界的追求。

二、社会美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诸事物的美。

社会生活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和人构成的,所以,社会美既体现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又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上。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对象世界的过程,美就体现在这流动的过程中。社会实践的成果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美就在这感性成果中显现出来。

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

社会美是一种重在内容的美,而社会美的内容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所以社会美归根结底是人的美。人既是唯一的审美主体,又是最美的审美对象。人体,这个人类的外在形貌,这个自然的造物、

劳动的造物,带着人类二三百万年演进的痕迹和信息,是地球上最神圣、最杰出的美形物。这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是物质发展的最高形态。

人的美除了外在相貌形体的美以外,更重要的是心灵美,人的内心世界的美,思想品质、精神面貌的美。人的最根本的特点在于人有思想和情感,人有巨大的创造力。人的最根本的美在于内心世界的美,即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聪颖的智慧才能,体现出和谐的人品,能以自身的创造性行为促进人类发展。同时,人的灵魂越是纯净,情感越是丰富,见识越是渊博,品格越是高尚,它外在的精神显现就越是具有迷人的风采和美的韵味。不能设想,一个丰满标致的女人,动作放浪轻挑,会给人以美的感觉。也不能设想,一个健壮挺拔的男子,满眼浑浑噩噩,会给人以美的感受。所以,完整意义上的人的美,应是具有强健肌肉和曲线魅力的身躯,与他的精神风范相一致,因而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去充实、陶冶、美化人的心灵。

三、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艺术家在对客观现实生活细致观察、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经过对现实生活丰富素材的加工、改造,融入自己的审美理想,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而创造出可供欣赏的艺术形象。艺术美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观念形态性的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美的主观反映,任何艺术形象无不体现着艺术家的心灵,倾注着艺术家的情感,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艺术鉴赏,没有强烈的情感介入,就无法进行。

1939年在延安除夕联欢会上,诗人光未然朗诵了西渡黄河时目睹在险峡急流中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而创作的《黄河》,冼星海听后深受感动,他感到诗歌中有伟大的气魄,描写出数千年来黄河的历史:愤怒的黄河,桀骜不驯的黄河,夹带着泥沙和喧嚣、耻辱和愤恨、生机和希望,从而激起了冼星海脑海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火焰般的创作激情,使一部代表中华民族精神丰碑的音乐作品《黄

河大合唱》,在短短的六天内就创作完毕。作品气势磅礴,展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它向世人发出了怒吼,奏出了中华民族不可辱、不可战胜的凯歌!

情感性是艺术美的重要特征之一。艺术能表现情感,更重要的是它能以优于其他任何方式来充分地、自由地展示人们的想象和认识世界的情感欲望和情感力量,充分地、全面地、深刻地表现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而且艺术表现的情感是在对自然情感深刻体验后,经过选择、积淀、强化、升华等处理后的情感,其感染力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一旦我们进入艺术的情感世界,喜怒哀乐,都是审美体验。

艺术美需要情感,而情感越强烈、越深厚,就越能打动人、吸引人。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事情。”《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梁山伯和祝英台执著地相爱,但在封建社会礼教的桎梏下,却不能实现其真爱。当他们的爱情遭到扼杀时,他们不顾一切地与封建礼教抗争,至死不渝。正因为作者把梁祝的爱情表现得如此强烈、如此悲壮,才引起了一代又—代人灵魂的震颤,使无数人流下悲痛的泪水。

美的形态分为

美的形态分类 客观世界是极其丰富的,美的形态也千差万别。但是,按照它们所属现实世界的不同领域和范围,按照美的性质,可把美分为三大种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然美与社会美总称为现实美,而艺术美则是现实美的反映。 一、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即是指自然界中自然物与自然现象的美。诸如日月星辰、山水花木、鸟兽虫鱼、园林田野等等,都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除了赋予了我们各种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如阳光、雨露、空气、水以及各种食物等,更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精神享受,是人类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源泉。 根据是否直接打上人类实践的烙印这一基本标准,可以将自然美分成未经加工改造的和经人类直接加工改造的两种类型。 在神秘诡奇的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并未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的直接作用;有些自然物,不但人们从未涉足,甚至连其真面目也未可知。然而,就是这些自然物却也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日久天长地与人们的审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像浩渺的星空,多彩的云霞,红彤彤的朝阳,皎洁的明月,辽阔深邃的海洋等,都属于未经直接改造的自然对象这一形态的自然美。 还有一类是经过人们直接改造、加工、利用的自然对象。这一类自然美带有人类实践活动的种种痕迹和烙印,直接体现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本质力量,带有人的能动创造的特定标记。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就是能通过实践,通过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从事物质生产并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正是通过物质生产,自然被改造了,成了人的作品,从而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观照自己,面对此类形态的自然美,

人们能在直观自身中获得审美的愉悦。那绿化了的荒山,金黄的麦田,绵延千里的防风林,健壮的牛羊,碧波荡漾的水库等等,就都同时体现着人类巧夺天工的智慧和大自然的造化。 在大自然四季转换、动静交替的过程中,蕴含着如音乐般的旋律起伏、节奏高低,本身就如一部和谐、完美的音乐作品。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音乐美的表现对象,也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相应的作品。因为正是大自然的美引发了各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人类才有了那么多的艺术珍品……比如,文学家优美的辞藻、画家多姿多彩的图画、雕塑家具有神韵的造型艺术、音乐家扣人心弦的乐曲等等。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它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也反映自然中的美。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音乐的永恒主题,没有大自然的美,就没有音乐艺术的美。音乐作品中有许多都是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有感而发,进而歌颂大自然的力量。 两千多年前,哲学家们就提出,音乐起源于模仿。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说:“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就曾记载:伯牙学琴,三年刻苦钻研但并无很大成就。他的老师成连就划船把他载至蓬莱山,留他一个人在孤岛上。伯牙身单影孤,心中悲苦,但闻海水澎湃,山林呼啸,群鸟悲鸣。于是伯牙移情于天地,操琴作歌,终成天下作曲妙手。成连正是给了伯牙一个与大自然交流、陶冶心情、体验人生的环境,使他加深了对人生的体验,丰富了艺术感觉,于是创造出了有艺术神韵的音乐作品。 音乐艺术活动源于大自然,例如,各种鸟儿动听的叫声,凤凰展翅的优美舞姿,使我们的音乐家创作了《空山鸟语》《百鸟朝凤》等大量作品;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花草、飘飘扬扬的雪花、郁郁葱葱的树林、奔流不息的河水、浩瀚而神秘的大海、巍峨耸立的群山、活泼可爱的动物等等更是许多音乐家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概念(部分) 审美体验过程:知觉表象毁损表象重构表象 审美中的人,或正在进行审美的人成为“审美主体”。 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人的具体生理、心理过程、状态和感受。 审美经验:不仅指审美活动中人的具体心理状况,也包括了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其它相关因素。审美意识:着重指称人类审美活动的最后成果——人们关于审美活动的自觉见解、观念,其最高形式是审美理想。 审美条件:腹饱衣暖,健全的耳目感官 审美态度: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暂时忘掉各种与审美无关的功利之想,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的自觉意识、自我心态调节的行为。 非功利态度:指的是对审美活动自觉地精神性态度。 审美能力::指主体从事审美活动所要具备的特殊生理、心理能力。 形式感知力:指人们对各类现实对象、现象的高度敏感,是人们能较快、较容易地感受、把握这些要素及其关系的生理、心理能力。 联想想象力:指审美活动中主体能超越当下现实情境,超越眼前审美对象、现象的物质表象、时空限制,在意念中调动起自己相关的人声经验记忆,甚至对这些经验进行大胆的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创造性的人声情景和生动活泼的意象。 理性领悟力:指人们能从世界纷纭万象中当下直觉出其内在的同异关系,并由此转化为对人生的理性理解,转化为一种人生智慧。 审美心理四要素:感知,联想想象,感情和理解。 审美最后结果审美快感——美感,分为三层:耳目之悦、情意之悦、智悟之悦。 审美趣味:指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稳定性选择倾向或爱好,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化价值取向,审美心理成熟的标志。 审美情趣:指人们对审美活动的真诚、持久爱好,是审美成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业余娱乐的首选形式。 审美价值五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美的普遍性:美体现了人类生命追求,以人类生命需求为根本的内在依据。 美的特殊性:美是人类的特殊生命追求,它是以精神的、感性的、即时的形式表现的生命追求。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现象的认同。 审美之所能:审美是人生之境,人生之趣,人生之艺,人生之情。审美是人生之福。 审美对象: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接触、欣赏,能够引起其审美快感的客观外在对象。审美对象的基本条件:(1)某一现实对象、现象的客观性质与功能既要在审美主体的德感知能力范围之内,又不会对审美主体造成生理或心理上的伤害。(2)对象视听感性形式特征鲜明,能触发视听快感。(3)智慧启迪功能 人类审美情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得到大自然对象、现象的刺激与暗示。 服饰三个阶段:御寒护肤,角色定位,审美。 人生三事实:偶然,脆弱,惟一 生活美便是你对人生的幸福感、珍惜感,美即人生之福,个体美便是个体人类对自身现实人身状态的自我欣赏。 艺术品是物态化审美客体的典型形态,是最重要、最具审美价值的一种审美客体。 审美价值类型是对人类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价值事实的分类。 优美、崇高、悲剧、悲情、滑稽、荒诞、怪、妙、奇、味等。 优美:从价值载体来看,其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的特点。

对美的认识

对美的认识 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也不同,美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而现实美又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艺术美又课分为内容美和形态美。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美追求的步伐就没有停止过。当然美学的历史也是非常久远。西方的美学历史大致上可以分为五大阶段: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每一个年代的思想主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学也是如此。从总体上说,古希腊美学经历了前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的发展阶段。中世纪的美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而是包括在其他的思想之中。中世纪思想的主题是上帝世界和灵魂。只有到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美学亦即感性学才开始诞生。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席勒谢林和黑格尔等。现代美学将美的本质置于存在的基础。这种从理性到存在的转变是现代美学与传统美学分离的根本标志。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后现代哲学和美学的核心是语言问题。这时的美学变成一种文本分析。 与西方美学史不同,中国美学史走着自己的独特道路。中国古典美学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儒道禅等哲学的思考。这些思想流派都有自己的美学观。它们分别把美和道建立了关联。另一种是文论诗论画论和乐论等部门艺术理论。它们真对某一艺术类或者是艺术作品进行了鉴赏和品评。这些可以被设为关于美的鉴赏理论。先秦美学主要是以儒学和道学美学为主。代表有孔子、孟子、老子等。汉代美学主要是经济美学,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的本性说明美的本性。唐代的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仍有新的发展这时期禅宗开始创立。宋明美学主要是广义的理性的美学。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的百年美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美的形态中自然美,叶郎:“自然美就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身体美,是与动物的躯体相对,它是人体与死去的尸体相对它是活体与精神相对它是肉体。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但在如今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人为了美,不惜在自己身上动刀子,最求美也是时下爱美人士的最求。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在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是的青春正是人一生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巴黎圣母院》中的卡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吧,他曾经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美的耻笑。但他面对男主人公遭受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自己丑陋却温暖的手。他是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丽的,可爱的,只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满温暖与爱的心灵,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

美的形态特征

美的形态特征 摘要:艺术美的界定:艺术美并不等于艺术作品本身,也并不限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艺术美的特征: 一、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 二、客体美与主体美的统一; 三、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 四、具有整体美的效应; 五、跨越时空的永恒性。艺术美的意义:永恒而令人愉悦。关键词:统一;和谐;永恒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18-0142-02美是最普遍的,人人皆知,处处都有,为了更全面的认识美,就需要对美进行分类,美的形态是多样复杂的,人们对美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我们根据审美对象的存在状态、方式和对美的本质的表现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把形形色色的审美对象分为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技术美和艺术美五种形态。其中,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形式。“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我们常常抱怨生活的无奈,常常忽略生活中自然存在的美。因为当我们面对某一物,我们通常是认识的人,功利的人,而不是审美的人。因此,我们要进行美育,我们要建设形形色色的美术馆,电影院,阅览室,让人们从日常的劳碌中暂时停歇下来去进行审美,把所有的物质欲望暂且抛于脑后,去满足我

们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这样就有了对艺术美的追求。在此,我主要从艺术美的界定、艺术美的特征以及艺术美的意义这三大方面来阐释我对艺术美的理解。 一、艺术美的界定 “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峨嵋天下秀”,自然美景映入眼帘,使人流连忘返,如醉如痴。自然美是这些客观物像的美,而当我们看到艺术美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艺术作品的美。除艺术作品外,艺术美与艺术家的创作、其艺术行为、艺术思想等都是紧密相连的。艺术美体现在审美对象上就是艺术作品的美,这美不仅指审美对象自身,还与创造这审美对象的人的艺术思想紧密相关;体现在主体上就是人在面对艺术作品时,可以使人进入审美境界,达到美的体验。因此,简单的说,艺术美就是人们把艺术当作审美对象而实现的情感价值与审美境界,是人的情感与艺术对象达到和谐统一而生成的一种美的形态。 二、艺术美的特征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有艺术家的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素材的。在艺术史上,有很多著名艺术家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都和深入生活有密切联系。徐悲鸿是当代绘画大师,提到他,我们不假思索就可以想到他画的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画马时的一蹴而就与胸有成竹并非一日之功可做到的,他对马的脚踝骨和马蹄曾作过精细的观察。他曾在给一位青

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 现实美 一、填空题: 1、在对美的表现形态分类问题上,西方美学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哈奇生)把美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两种;(狄德罗)认为有两种美,一种是“实在的美”,一种是“相对的美”;(康德)认为美不在于事物的存在,而只有“自由美”和“附庸美”之分;(鲍桑葵)则把美分为“浅易的美”与“艰奥的美”两种;等等。 2、从哲学认识论角度可将美划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艺术美)。而(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 3、(实践活动)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的具体体现。 4、人的美,包括(人体美或外在美、心灵美或内在美)两个方面。 5、人体美,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 6、美的身材相貌,必须是(健康的,匀称的,充满活力的)。 7、“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提出的观点。 8、我们必须分清两种不同性质的“人化”:一是人的(社会实践) 作用于自然的“人化”;一是人的(意识)作用于自然的“人化”。 二、选择题: 1、美学曾经长期地被看作是()。 A、哲学 B、艺术理论 C、艺术哲学 D、文艺理论 2、没有现实美,也就没有()。 A、自然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3、在审美活动中,()出现在前,艺术美创造在后。 A、社会美 B、现实美 C、自然美 D、人的美 4、()是艺术美产生的基础和源泉。 A、心灵美 B、自然美 C、现实美 D、社会美 5、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之外,都属于社会美。 A、自然美B生活美C、艺术美D、心灵美 7、人体美基本上属于()。 A、生理美 B、生命美 C、社会美 D、自然美 8、人体的()是人体美的基础。 A、社会性因素 B、自然性因素 C、生理性因素 D、形式性因素 三、解释题: 1、现实美:指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它是美的两大类型之一。 2、社会美:指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构成的社会生活的美。实践活动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社会美的具体体现。社会美是现实美的主要内容之一。

美感划分为秀美和壮美两种典型形态

美感划分为秀美和壮美两种典型形态 所谓自由情感的运动形态,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情感特征,即一般意义上的喜怒哀乐。据此,我们可将美感划分为秀美和壮美两种典型形态。秀美也被称为优美、优雅、柔美、喜剧等。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秀美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特性,这是一种需要克服和纠正的传统美学概念,它的内涵是情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互作的产物,而不是某种特殊的客体本身的外部特征。 其次,秀美的情感特征是审美客体因具有某种自然迎合审美主体的本能欲求但审美主体又对审美客体保持本能的距离感时所诱发的美感。秀美最突出的主体反应就是轻松、愉悦、欣喜和同情,最突出的客体属性就是亲切可人。比如小桥流水这一审美客体,小桥可以帮助我们从水面上跨过,下面的流水缓缓流动,清澈见底,即使没有桥,这种水也只能唤起我们的喝水的欲望,而不大可能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所以这一组合与我们的自然欲求是一致的,如果我们的意志克服了这种欲求的控制,就会立即产生秀美之情。比如听中国钢琴演奏名曲《蓝色的多瑙河》,这种曲子旋律婉转、明快、空灵,节奏自然、舒缓,这种节奏就像我们的生命在和谐地运动一样自然。这种声音恰在我们可以接受的频率和振幅范围内,对我们的生命有利而无害。再如我们欣赏李清照的词作《钗头凤》,总是自然而然地有一种“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人生感叹,因为李清照所传达的这种情感基调正是大多数人命运的自然情势,柳永、李煜、李商隐等人的诗词也具有类似的风格。这种风格的诗词所指涉的生活正是我们渴望而不是我们厌倦的生活。所以,这些不同类型的审美客体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迎合我们的自然欲求的方向,而不能满足这种欲求本身,这就只能是一种心理距离。 秀美是一种最普遍的人性,也是一种最普遍的审美经验。它来源于遗传和社会惯例两个方面,其中以遗传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在人类的染色体上具有某种控制秀美形状表达的基因结构,这种基因结构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先天方式稳定地被子代个体所继承,并随着个体的成长而表达,其表达的结果就是秀美情感的产生。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秀美情感是人类审美的本能诉求。这正如婴儿天生就具有趋乳性,人天生就喜欢美味佳肴,母亲天生就具有关爱儿女的母性一样。 另外,社会惯例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也对秀美具有正向的强化作用。也就是说社会文化认可和肯定这种人类本能性的审美倾向,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实际上所针对的就是秀美这种美感。在社会惯例这一层面上,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已经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秀美规范,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客体所具有的匀称、和谐、规范,实验美学家们所苦心热衷的某种特殊的色彩如蓝色、绿色,形状如球形、长方形、蛇形,比例关系如符合黄金分割律的人体和画作,符合圆周率的物体等,这些客体属性都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审美惯例,一旦看到、听到、感觉到具有类似属性的客体,就自然而然地产生秀美情感。这样,久而久之,这些属性和这些相应的社会惯例就形成了公理性的审美经验,甚至写进了美学和艺术学教科书而代代相传。但我们必须强调指出,惯例的文化、经验或者传统很多都是基于表象、印象的错误认识,随着人类科学和理性的发展和进步,很多由此而来的文化知识显现出其伪科学性,在今天我们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整理人:刘博 1.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问题,审美经验、审美意识问题,艺术问题 2.美学学科的确立:1735年鲍姆嘉通发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 1750年他正式出版《美学》第一卷,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确立 3.古代美学思想的出现与文艺关系密切。 中国:《乐记》:和而不同顾恺之:绘画以形写神 西方:最初的美学思想散见于《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诗学》、《修辞学》(亚里士多德) 4.美是一种感受性很强的体验,离开人的感性体验,它就不存在了。 如:动物不能感受到美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对美的感受截然不同。 5.美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年轻化:古老的学问,年轻的学科。(作为独立的学科在近代才正式确立) 多元化:流派纷呈,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体系 6.自然美 (1)自然美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 (2)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的支配、改造,并使之为“我”所用的关系。 【1】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前,自然对人类“为我所用”的关系并不存在。 【2】人类诞生之初,“为我所用”的关系也并为形成,那时候,人是自然界的奴隶。 【3】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逐渐产生了日益密切、广泛的关系。原来与人类无关或对人类有害的自然物,转而成为与人类有关或对人类有益的了。自然变成了“为我所用”的自然,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具备了能使人从中观照自我力量的审美特点。(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物上的社会实践,是构成自然美的决定因素,而自然物自身的某些属性,如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以及结构形式的属性等,构成自然事物美的物质条件。(4)“自然的人化”的形式与自然美的形态 1、“自然的人化”,指经过人类实践,自然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整体性的根本变化:它对人有害的内容已消失,以其感性形式吸引人。 2、“自然的人化”存在三种基本形式: A 自然物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 B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而具有“人化”的意义,从而获得审美价值。 C 自然物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审美意义。 (5)自然美的特征 1、变易性和多面性:自然美因“自然的人化”而来,因欣赏者的心情而变化多端,面貌丰富;自然本身的变化多样导致自然美的变易性和多面性。 2、侧重于形式美 7.社会美 (1)社会美:社会生活中的美 1、社会生活的核心是人,因此社会美首先就表现为人的美。人的美又分为形体美、装饰美及心灵美 2、社会生活是人创造的生活。因此,人创造出的社会劳动产品也属社会美 (2)社会实践主体——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心灵美 1、人体美:介于自然美、社会美之间。 就生理形态来说,属于自然美,就思想性格来说,属于社会美 不过人体生理形态也是社会劳动的结果,打上了社会的印记,人体还有人工修饰因素,也属于社会美范畴,风度和人的思想文化修养有关,也是介于社会美和自然美之间 2、心灵美

《美学教程》复习题

一、填空: 1、(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专著(美学)的出版,标志美学学科的产生。 2、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的对象就是(美)”。 3、(1750)年,鲍姆嘉通用(Asthetik)称呼他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标志(美学学科)的产生。 4、黑格尔提出“美是(美的艺术)”。 5、在审美发生和美的起源理论中,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先后出现过(摹仿说、生物本能说、游戏说)等传统学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20世纪以来在西方的研究当中占主导地位。 6、一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类史前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图景,其中主要包括(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等几大类型。 7、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8、自然美的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事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事物。9、形式美的规律有(整齐一律、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对比和调和、多样统一)。 10、在(人类产生)以前,没有自然美存在;自然美的领域是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 11、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个大的方面。 12、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其二是(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13、根据(材料)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 14、雕塑艺术的制作方法是(雕刻)和(塑造)。从雕塑艺术样式来区分,雕塑艺术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15、建筑艺术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16、从世界范围看,园林艺术主要有(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三种类型。 17、根据表现手法区分,戏剧艺术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戏曲)等。 18、人类早期的舞蹈往往是(歌、舞、乐)三者合一的。 19、人们将感性的审美经验升华到理性的思维高度,在美的形态方面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在审美形态方面可以分出(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不同的类型,前者侧重于(客体存在),后者偏重于(主体感受)。20、优美的核心是(和),其实质在于它体现出了(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 21、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数量的崇高),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 2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主要是探讨悲剧的。他认为悲剧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能起“陶冶”作用。 23、从表现内容上分类,喜剧可分为(否定型喜剧、肯定型喜剧、含泪型喜剧)三种。 24、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主要心理因素。25、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相继涌现出许多心理学流派,主要包括以德国的(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以谷鲁斯和浮龙·李为代表的(“内模仿说”);以英国的布洛为代表的(“心理距离说”);以意大利的(克罗齐)为代表的“形象直觉说”等。 26、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27、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和动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七个层次。 28、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29、西方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席勒)把审美的自由活动称作“游戏”,并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30、美育的性质决定了美育的特点,美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的基本区别在于(形象性、娱乐性、自由性、普遍性)等特点。 31、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此外,(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渗透其中。 32、马克思在(手稿)著作里,提出“劳动创造美”的观点。 33、工艺分为(基本工艺、改性工艺、后期处理工艺)。 34、电影艺术诞生在(1895)年(12)月(28)日。 二、名词解释: 1、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2、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是审美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客体构成对象性关系。审美主体有着内在的审美需要、审美追求,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因,在审美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说,审美主体是特定的人。审美主体还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标准,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与审美活动必需的评价标准。 3、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审美客体自身具有规定性,是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5、生物本能说:“生物本能说”的代表人物是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审美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一切审美与艺术创造都源于人最重要的生物本能,即性本能。 6、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

美的形态

---------------------------------------------------------------最新资料推荐------------------------------------------------------ 美的形态 概述 1 1 、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是指美的具体存在形式。 2 2 、美的具体形态类别: 表现方面: 内在美和外在美审美形态: 优美崇高悲剧喜剧荒诞丑存在范围: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3 3 、中国文化美的代表形态: 儒沉郁释空灵道飘逸审审美形态:优优美(神性的虔诚)单纯静穆恬静明媚和谐古希腊帕提农神庙西斯廷的圣母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崇崇高(人性的觉醒)主体心理: 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快乐的自豪感生命的无限性对象形式: 数的崇高力的崇高哥哥特式教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悲悲剧亚里士多德: 他因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黑格尔: 自因两种片面的理想的冲突尼采: 动能日神精神酒神精神美狄亚美狄亚普罗米修斯喜喜剧尼古拉哈特曼: 1 / 8

喜剧源于人们的某种透明错觉。 鲁迅: 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阿阿Q 》尼采: 把个人的局限性完整的展示给人看。 喜剧感: 同情感智慧感新奇感笑喜剧类型: 讽刺喜剧、生活喜剧剧大智若愚丑 - 丑是对事物正常尺度的偏离不和谐。 鲍姆嘉通: 外形的不完善就是丑。 克罗齐: 丑是不成功的表现。 丑感: 痛感、带有苦味的愉悦兰州泥人岳和他的丑相泥塑荒诞: 因虚无而返回自然、返回自我(哀駘它))荒诞的核心是人无法解释自己的世界,也无法相信现有的解释世界的理论。 荒诞感: 焦虑、恐惧、失望,无聊、变态。 秃头歌女美美约瑟夫海勒1961 法法尤奈斯库1950 自然美一、什么是自然美自然美指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表现出来的美。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艺术范畴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艺术范畴 邹华 【摘要】[摘要]受中国上古宗教特殊性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由此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美的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与此四象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发展出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以统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个范畴体系。形神与意境为虚象,具有超脱空灵的审美品味;文质和兴象为实象,包含较多的社会功利内容。由四象生成的四大艺术范畴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关联和渗透,研究者可有所偏重但不能偏废;偏废不仅弃置其所欲舍,同时也将断送其所欲取。 【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5)002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艺术范畴;形神;意境;文质;兴象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点是由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决定的。就上古宗教的一般特点而言,自然神灵是向天界飞升的,而祖先神灵则是向人世下沉的。作为人的心理意识的折射,这两种神灵实际上表示着上古先民理性精神的最初生成和基本状态。自然崇拜偏重思维认知,而祖先崇拜则偏重意欲功利。中国上古宗教的特殊性在于祖先神灵与自然神灵的关系地位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这种关系是中国古代理性精神和审美意识形成其独有特点的根本原因①有关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的详细论述,参见邹华:《中国美学原点解析》,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在审美意识的调控下,中国古代美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全性合生和流观合化分属身象和物象,这两种美的共同文化的背景是原本上升的自然神反而向世俗人间坠落。全性合生之美包括眉寿、逍遥、虚无(肆欲)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个体生存相关,展现为从灵肉合一到灵肉初分再到完全分离的过程;流观合化之美包括氤氲、清疏、空寂(物化)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自然环境相关,展现为从气韵流动到感性形态弱化再到完全凝固的过程。老子、庄子、杨朱的美学思想就是这两种审美追求的理论表达。 明德合圣与节文合序分属事象和性象,这两种美的共同文化背景是原本下沉的祖先神反而向天界彼岸提升。明德合圣之美包括圣境、乐教和制欲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心境情性相关,展现为从自由理想状态到情感的规范教化再到人性极度枯萎的过程;节文合序之美包括礼文、治事、实利三个层次,这种美主要与人的社会生活相关,展现为生活从高度形式化的自由状态到功利内容的人工伪饰再到实利追求完全裸露的过程。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美学思想就是这两种审美追求的理论表达。 四象之美既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根基,也是其基本范畴生成的依据。与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形成了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就如同四象之美内部包含着多种关系一样,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也是相互关联涵容而难以截然分开的。依照上述四象之中相反相成的两种审美倾向,四大范畴可分为虚实两类:来自人德的文质和兴象重“实”,来自天道的形神和意境重“虚”,因此也可以称前者为实象,称后者为虚象;其中由意境之虚和兴象之实所引发的理论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美学原理第5章 美的具体形态

第五章美的具体形态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第一节优美和壮美 一、优美和壮美:两种不同形态的美 (1)优美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画面:依次出现: 自然景色:杭州西湖 人物形象:唐代舞俑、蒙娜丽莎、椅中圣母、维纳斯 (2)壮美 壮美也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审美范畴。它不同于优美的只是它的表现形态,它以雄浑、刚性、壮观、粗糙、怪异、迅疾、巨大为特点。 壮美的外在形式常突破或违背形式美的法则,给人以惊心动魄、振奋精神、开阔心胸、激情荡漾的审美感受。 画面:依次出现:掷铁饼者、高山大河、海洋 二、优美和壮美的区别 优美和壮美没有质的区别,但从量的方面可以作如下的区分。 1.空间形体的大与小。 2.时间上的疾速与缓慢。 3.量上的强与弱。 4.性质上的刚与柔。 5.式上的规则与奇特。 第二节崇高

一、崇高的特点及审美特征 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崇高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画面:依次出现: 自然中的崇高 艺术中的崇高 社会生活中的崇高 二、崇高与壮美的联系和区别。 1、从形式上看,崇高与壮美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在空间形体巨大的事物上,既可以说其壮美,又可以说其崇高。 2、二者之间的区别。 1)空间形体巨大的事物要划入哪个范畴,则看其在内容上与人的关系如何。看它与人是敌对的,还是与人是同一的。同一即壮美,敌对即崇高。 2)在审美感受上,壮美感是人对与之同质的雄伟事物的欣赏,是从快感到更大的快感;崇高感却是人因战胜了一个可怖的对立体而产生的快感,是由痛感转进为快感。但是,从人类的实践力量发展来看,崇高客体有可能向壮美客体转化。 第三节悲剧 一、悲剧的本质 从哲学上看,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人的理性和自然感性生命的对立冲突。这种冲突没有任何归结点,因为宇宙、社会都是无限的客体,而人只能是有限的认识主体,人无法也不可能穷及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所以悲剧的精髓就在于,人在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面前勇敢的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人的价值就是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 悲剧在形式上应该具备三个特征要素: 1.具有一个崇高主体; 2.要有严重的矛盾冲突; 3.崇高主体和毁灭。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完全不同的。二、悲剧的类型 1、古希腊的命运悲剧 画面: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普斯王》 这个悲剧是对生命强音的呼唤,它是对古希腊文明中所特有的悲剧精神的艺

论美的形态——社会美

论美的形态——社会美 摘要:美于大家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一谈起美,大家就会沉浸在美所带给我们的愉悦之中。美是什么?我们也许可以给出数不胜数的例子,但我们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传统美学认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美的三种存在形态。如果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美进行分类,美的表现形态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现实美与社会美。其中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与社会美。本文主要从社会美层面着手,分析社会美的范围、形态及其特征,简要提及人的美,让人们掌握什么是社会美。 关键词:现实美、美的形态、社会美 现实美,即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它伴随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产生最早、范围最广。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社会美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与自然美、艺术美相比较,社会美的内涵更为丰富一些。社会美的范围也十分广阔,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之外,都是社会美。从人类为生存进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到人们为美好理想进行的阶级斗争,再到人们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科学文教活动,这些都属于社会美的范畴。除此之外,人们的日常生活、爱情、友谊以及人际之间的交往活动等,凡是能够以恰当的形式显示人的健康向上的本质力量的,都有美的存在。 一、社会美的主要形态 大千世界意象万千,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美的多样性,然而由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事物的存在均与人有关,那么社会美与人或人的行为脱不了干系,可以说社会美是人的能力或理想的体现,同样,人物美也是社会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郎《美学原理》中的划分,人物美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人体美”。这点很好理解。古往今来无数艺术作品,尤其是雕塑或绘画,无不以或写实或写意的方式表现人体美,最著名的莫过于维纳斯和罗丹的大卫。在古希腊社会,人体美可以好不夸张地说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了充分展现人体的健美而应运而生;二是“人的风姿和风神”。这点主要体现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尤以中国古典文学为甚,从《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名士风流”,再到《红楼梦》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对“金陵十二钗”的描绘(每人均用一首诗来描绘人物的风姿神形),而西方油画中更有大量以人物肖像为题材的作品,如著名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三是“处

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分层

1、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分层:静观关系、对话关系、存在关系。 2、西方关于美学研究对象主要偶四种:美,艺术,人的审美心灵、感受、意识、,扩大到世界现象的全体。 3、中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也由于西方大致相近的四种意见:主张以美为对象,认为美是美的科学。美得研究对象是艺术。主张走十九世纪以来实验学心理学和心理学美学路向,以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经验为对象。主张美学的对象定位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一身没关系为中心,从客体方面研究,从主体方面研究美感,从主客体同一点上研究艺术以及审美教育。 4、为什么长期以来没学研究对象没能?原因四个:审美现象的不同反思认识影响美学统一的确立。2、对审美现象不同的理解视角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 3、审美现象的不同构成层次影响美学统一对象的确立。 4、美学自身的历史性影响美学对象的确立。 魏晋人的审美自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审美及艺术与社会伦理有分离而独立的倾向,2、审美与艺术对人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教化、抒发状态,是将人生境界提升到对行而上哲思体悟的超越上。 5、我们不同意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而主张按照人一世界一体的存在论模式来解释审美关系原因如下:1、审美关系不是认识关系,而是体验关系。2、审美关 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 体,而不是审美主客体在逻 辑上先于审美关系。3、审 美关系本身是在人生的意 义关系中,在人的具体生存 实践的时机性境遇中当下 生成的。4、审美关系具有 多层次性和流变性。5、审 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自由关系。 6、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 于统一层次的概念,二者如 呼吸,密切相关,如一个硬 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审美 关系含于内,审美活动显于 外。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 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 构成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 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 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 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7、美感与审美经验,但它 又不同于感官欲望。审美经 验与理性认识以及其他一 些感性经验本身相比,有三 个特点:1、在审美经验中, 感性本身即具有意味的形 式。2、在审美经验中,感 性整合者理性。3、在审美 经验中,感性提升着欲望。 关于境界的构成下面面有 三层意思:1、人生境界不 是自然界进化而成的物质 实体,也不是主话题心灵自 生的幻影,而是我们在上文 中一再强调的人与世界相 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 融;2、境界作为人与世界 的交融统一,又不是认识论 层面上主客观统一,即外在 的客观物理性与内在的主 观心理意识在认识上的统 一,而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 一,即在人与时间而相互依 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 所达到的统一,在人像人诞 生、世界向人生成的实践过 程中所实现的统一。3、人 生境界的特点在于他的个 体内在性和生成性。4、人 生境界的生成取决于对自 身实践及其意义的绝界。 8、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 便具有了的区别。表现在三 个方面:1、人的需要根本 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 社会性需要。2、人需要要 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 性。3、人既有物质的需要, 也有精神的需要,这两方面 的相互区别于与相互渗透, 从根本上使人的需要与动 物的本能区别开来。 9、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 的作用:1、审美理想在一定 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 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 的审美判断。2、审美理想 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是 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 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形态的特点:1、生成 性2、贯通性3、兼容性4、 二重性(即名族性与世界性 的统一) 如何界定最基本的审美形 态,流行的5中说法:1、 美的形态说2、大风说3、 类型说4、范畴说5、人生 境界说。 应有的准:1、广泛性2、统 摄性3、源远流长性、、4、 西方美得形态分为悲据与 喜剧、崇高与与优美、丑、 荒诞四种。将中国古代审美 形态分为中和、神庙、气韵、 意境四类。

美的含义和特征及其形态教学要点辅导

美的含义和特征及其形态 这一章主要论述美的含义和形态问题。 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 从教材关于美的含义的论述中已知,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具有无功利性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由此可见出美的四个基本特征: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从美的四个特征可以更清晰地体会美的四点含义。 第一,美的符号性。美的符号性是指美所具有的物质化形态的特性。美必须以符号形式向人显现,而没有符号就不成其为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里的“春江潮水”、“海上明月”、“滟滟波光”、“江畔花林”等美的现象,都体现为宇宙的内在时间流动和空间韵律等符号形式,这些符号形式唤醒人类心灵深处的宇宙意识,使得诗人内心产生出以追光蹑影之笔加以书写的强烈冲动。同时,人类善于运用符号形式表达个体对美的情感体验。例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在这首诗里,

“愁”是游子日盛一日的内心乡愁,正是怀着这种乡愁,诗人在日暮时分的烟波水上觅得了与这种愁绪相对应的符号。如此,水边的树、江空的月也顿时与人接近了许多,宛如一种无言的安慰。 第二,美的无功利性。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事物与人的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凡物都有功利性,对人不是有益就是有害。一朵花可以经过提炼制成药物,有益于人;也可能散发出有毒的气味,有害于人的健康。它所结出的果实,可能鲜美而有营养,也可能包含剧毒。但是在审美活动中,这些功利方面都在主体意向中被超越了。花是有用还是有害,全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只是向主体呈现出直观形象本身,形成特殊的吸引力。“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倪云林),作为客体的“兰花”在此呈现的是无限悠远的生命、深邃玄远的韵味和高妙莹洁的姿态,一言以蔽之,呈现出一种具有无限魅力的直观形象。客体的直观形象执著地从功利性中超脱出来,抢夺观察者注意的中心,使人们刹那间忘却现实的功利性考虑,在保持距离的静观中获得洒脱的自由。 第三,美的形象性。美的形象性,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美必须呈现为形象。像喜悦和悲哀这么一些情绪,如果深藏在人的心里,我们就只能猜度琢磨,以己度人和设身处地地体悟别人的喜悦与悲哀。但在诗人那里就不一样了。“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喜悦与悲哀都呈现为柔条、芳春、落叶、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