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的范畴与领域

美学的范畴与领域

美学的范畴与领域

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分支,旨在研究和思考美的本质、存在和体验。它涉及到艺术、审美、美感和审美情感等诸多领域。在讨论美学的范畴和领域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美学的历史和理论,还要关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

美学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

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既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来感受和欣赏,也可以通过我们对艺术家表达和创作意图的理解来进行解读。美学还关注身体的美感和审美情感,如肖像艺术、时装设计、美容美发等。此外,美学还延伸到环境和建筑领域,包括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物的美感等。

在美学的领域中,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品和艺术活动来感受和体验美。艺术品可

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给人以愉悦和震撼,也可以引起对社会问题和思想的思考。艺术活动如展览、音乐会、舞蹈演出等则是人们与艺术家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使艺术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美学的范畴还延伸到审美的心理和认知过程中。审美主体对美感的体验和判断

往往是主观的,由个人的经验、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影响。然而,美学也通过研究美感的共性和普遍性,试图找到一些普遍适用的美学原则和标准,以促进人们对美的理解和交流。

美学的领域还与其他领域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学科交叉与融合。例如,美

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研究了美对人类情感和认知的影响,揭示了审美体验的神经基础;美学与文化学的结合探究了不同文化中美的概念、表达和价值观的差异;美学还与教育学、商业学、传媒学等学科相交叉,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教育、商业和娱乐等方面。

美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美的欣赏和体验,还在于其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美学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美的

理解和欣赏能力。在商业领域,美学的应用可以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吸引力,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和品牌忠诚度。在社会领域,美学的研究还可以关注社会问题和价值观,通过艺术创作和表达探索和反映社会的问题和变革。

总之,美学的范畴和领域是广泛而多样的,涵盖了艺术、审美、美感、审美情感等方方面面。它不仅关注美的存在和体验,还涉及到美的认知、审美标准和个体发展等诸多层面。美学的研究和应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美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观点和工具。我们应当保持对美学的关注,积极参与美的体验和创作,使美更好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美学的范畴与领域

美学的范畴与领域 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分支,旨在研究和思考美的本质、存在和体验。它涉及到艺术、审美、美感和审美情感等诸多领域。在讨论美学的范畴和领域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美学的历史和理论,还要关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 美学的范畴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 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既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来感受和欣赏,也可以通过我们对艺术家表达和创作意图的理解来进行解读。美学还关注身体的美感和审美情感,如肖像艺术、时装设计、美容美发等。此外,美学还延伸到环境和建筑领域,包括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物的美感等。 在美学的领域中,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品和艺术活动来感受和体验美。艺术品可 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给人以愉悦和震撼,也可以引起对社会问题和思想的思考。艺术活动如展览、音乐会、舞蹈演出等则是人们与艺术家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使艺术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美学的范畴还延伸到审美的心理和认知过程中。审美主体对美感的体验和判断 往往是主观的,由个人的经验、背景和文化价值观等因素影响。然而,美学也通过研究美感的共性和普遍性,试图找到一些普遍适用的美学原则和标准,以促进人们对美的理解和交流。 美学的领域还与其他领域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学科交叉与融合。例如,美 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研究了美对人类情感和认知的影响,揭示了审美体验的神经基础;美学与文化学的结合探究了不同文化中美的概念、表达和价值观的差异;美学还与教育学、商业学、传媒学等学科相交叉,影响和塑造了人们的教育、商业和娱乐等方面。 美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美的欣赏和体验,还在于其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影响。在教育领域,美学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美的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一、中和 “中”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对立的两个因素或两个极端的中间,但并非正中间,而是一个“合适”的位置。如建筑领域皇宫里太和殿的位置、佛教寺庙里大雄宝殿的位置;山水画中被诸峰所烘托的“主峰” 的位置;书法中左右“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悖”的主笔位置。 “中”美以儒家中庸思想为哲学基础,突出表现为在处理对举的矛盾范畴如情与理、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等时,一方面肯定宝物的变化达到一定限度即将转化为反面;另一方面则要求保持一定的限度,避免向反面转化,所谓“叩其两端”而又“允执厥中”。两端是指一个事物的本末、终始、正反等相对的两个方面;“叩其两端”是指认识和把握事物相对、相反的两个方面,这是破解事物内部规律、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允”是公允,“厥”是代词“其”,“中” 是指两极的中间。“允执厥中”是指所做所思不落两极,而要把握适当的限度,以保持事物的平衡;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之于片面。因此“中”美十分重视和强调“不即不离”、“若即若离” 的审美原则,对此可形象生动地概括为“似花还是非花”。 “和,,是“中,,的衍生、发展。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的、有差异的因素的融合。“和”也不是对立或差异因素等比例的融合,而是以“合适”的比例融合,既是平衡又是质的融合。它们求同存异、

平等共生、相互渗透、融会贯通。首先是说它容纳万有,并使所容纳的一切均合乎规范;其次是处理对立关系时要坚持“对立不对抗”的融合、定位、互补的原则;三是有一个中心,并以之来融合和对立差异的因素。 “和”美,是以先秦尚“和”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强调的是“整体意识”,具体表现就是以“和”为美。以“和”为美就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评价时要具有整体意识,它的典型表述就是“和而不同,同而不和”、“温柔敦厚”等如孔子的“和为贵”、“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尽善尽美”等都是“和”的美学思想的运用。 孔子倡导的“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都是以“和”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始终致力于“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看作一个生气勃勃的有机整体。在古代艺术家的心目中“和”是宇宙万物的一种最正常的状态、最本真的状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最美的状态。“和”是具有包容性的,是丰富的,所以是美的。 古人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中”是天下万物存在的根本,“和” 是万物实现各自理想归宿的要津,若能达到“中和”,天地会各就其位,万物繁衍生息。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就形成了中和美。中和美就是即要“中”又要“和”,其根本的特点就是适中与和谐。中和美在艺术中的典型表述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总之,艺术在

美学

一.美学学科属性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特点是美学与人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误解:把美学和美术混为一谈,把美学与审美意识混为一谈。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关。 4,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二.美学研究对象 (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三.范畴 1.按照审美活动的存在领域,美学对象的范围可作如下勾勒: 审美活动包括:1,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社会美 2,自然环境中的审美:自然美 3,艺术形态的审美:艺术美 4,审美教育与修养:美育 2,按照审美活动形态类型又有如下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崇高,悲剧,喜剧,优美,丑。 四,审美经验及其特征 审美经验通常又被称为“审美趣味”、“趣味能力”、“趣味判断”、“审美判断”等。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感受、知觉审美对象(自然、艺术作品和其他人类审美产品)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及深刻内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审美经验永远也不可能离开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特征,而总是在直接感受审美对象的外形、色彩、线条和质地等过程中完成的。 特征:①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 ③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五.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指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审美体验需经过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创作欲望的萌动和动机的生成三个阶段。 特征:原初性、亲历性、整体性 六.实践 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

美学

一.解释美学: 1.研究对象: (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认识感性认识的完善。 (2)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学的艺术,她强调艺术美。 (3)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显示的美学关系 一名词解释 1、什么是美学: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研究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就是说,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从根本上说,美学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有让人惊喜或惊奇的力量) 3、优美:优美是一种美的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指一种小巧、光滑、柔和的能引起人的愉悦的审美对象。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P2 .3、结合具体实例,论述‘丑的如此精美’的原因。 (丑的美学意义或审美价值)“丑得如此精美”是法国著名雕像家罗丹的助手葛赛尔说得,他欣赏了罗丹的雕像作品《老妓》(欧米哀尔)后发出了如此的赞叹。欧米哀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妓女,以至于诗人维龙歌颂她,称之为‘美丽的欧米哀尔’,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妓’。生活中的美,在罗丹的手中却又“丑的如此精美”,变成了艺术中的美,几个转折,说明生活丑与艺术美之间的曲折的关系。1)丑是一种否定性价值,是艺术美的对应面,其外在组织形式零乱,违背自身发展规律,使人产生厌恶或反感心理。2)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⑴以丑衬美。⑵世界的发展依赖于丑的刺激。⑶审丑历来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⑷艺术可以化丑为美。3)罗丹的《老妓》被评为“丑得如此精美”,有力的论证了上述观点。它之所以丑的如此精美是因为如下理由:⑴艺术的美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或美,而在于艺术的独特的审美创造。⑵罗丹把生活丑改造成艺术美不是直接的把丑妇变成美妇,而是把丑妇变得更典型了。⑶罗丹运用艺术手段去表现丑,有助于欣赏者明辩美丑,从而反过来产生美的感染力。这表明生活丑与艺术美形成辩证的关系。第一,一方面,两者在本质上不同,另一方面互有联系,这就要求艺术家具有三方面的能力,赋予独特的创造性。第二,提示丑的本质,产生美的感染力。1、“什么是美学”——18世纪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他被称为“美学之父”,“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6、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7、“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是由法国丹纳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的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考点) 12、西方对美学本质问题的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

美学

美学 名词解释 1美感: 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 狭义上的美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又叫做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2第六感官: 新柏拉图主义者夏夫滋博里:视听感官之上还有先验的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感官,即“内在感官”或叫“第六感官”,并把它们当作美感的基础。 3黄金分割: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实际上是一种常用的比例关系。大概为0.618:1。这一比例,被视为最令人满意的比例,故名之曰“黄金分割”。诚然,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一般说来确实是美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以此来衡量事物或造型。 4优美: 是美的存在的最典型的表现形态,根源于社会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状态,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5崇高: 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其形式往往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态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在反映冲突痕迹的静态物象中也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 6悲剧: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以美的毁灭,美与丑的斗争的失败,英雄人物的牺牲为表征,激发出审美主体的崇高精神,而后引起审美愉悦。 7喜剧: 喜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感性形态的曲折观照中,获得的一种社会意义的超越性显现,其体现着历史的必然要求即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丧失生命力即将死亡的东西表现为勉强的反抗,进而显露出其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谬怪诞、矛盾百出的可笑性。 8荒诞: 荒诞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是在现代确立的,它即缺乏古典美的和谐整一,又缺乏丑的表现力和对意义重建的努力,荒诞使得任何理性的解释都归于失败,是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没有意义,在虚无、恐慌中获得解放感和对生存的把握。 9比德: 人们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或生物学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情操道德的价值来判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比德”的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 10寓教于乐: 对文艺的特点与社会功能之间关系所进行的概括性的描述。强调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必须通过艺术的审美方式,即美的形象来达到。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西方传统美学范畴

西方传统美学范畴 一、优美 优美,又称秀美,是一种柔性的,偏重于静态的,最浅显、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美,类似于我国传统的阴柔之美。是美的一种最普遍的现象形态,是指外观形式与潜在内容达到均衡和谐的审美对象。是人们在实践中最早发现和认识的美,在古代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 优美的特点是:主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优美的事物或现象在形式上表现为:从色彩上表现为明快、华丽;从形体上表现为小巧、细腻、光滑;从声音上表现为委婉、安静等;综合上表现出柔媚、秀雅、和谐等。其中最根本的特征是和谐。由于和谐,优美极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欣赏,它给人以轻松愉快、宁静和悦、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审美享受。 优美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领域,具有不同的特点。 1、自然领域的优美,偏重于自然事物或现象的外在形式。以色、形、光、音、质等各种的组合关系,体现天然形成的和谐完美。如色彩的和谐统一是自然界优美的突出表现。风和日丽、春风细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山青水秀、等都显示出和谐的美,都能给人以心旷神怡的审美享受。杜甫吟咏祖国山川景致美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了一幅色彩和谐的自然图景。再如,形状的和谐统一。在无机自然物中,和谐与统一往往体现在它的机械的组织性上,如平稳、圆形、

均匀、对称等。自然事物的优美还体现为形式的多样统一。 2、社会生活中的优美,偏重于内容,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社会生活中的优美,虽然也经常涉及到对象的形式因素,但内容始终占据优势地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看去无何等的威压,无何等的狂暴,无何等的冲突,又无何等的纠纷,只是极自然地、极和柔地,却又极庄严地、仿佛明月浸入一般地有一种适情顺性的情趣。”这种境界、这种美,就是优美。在人们的是常生活中,常常可见到优美的表现。它集中地表现在社会的主体——人的动态的行为、思想及静态的产品上。如社会清平和谐、国泰民安是优美,家庭和睦、长幼有序是优美,校园文明向上、尊师爱生是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优美。哪里有高尚、健康的情趣,哪里的生活就显出优美。鲁迅先生曾说:“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优美高尚的情趣爱好。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显示出人的内在美,也标志着高度的精神文明。 3、艺术领域的优美,是自然和社会领域中的优美的艺术反映,体现为完美的艺术内容和精致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由于它是经过艺术家优美情趣的渗透,因而要比自然和社会领域中的优美更集中、更凝炼、更理想,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艺术中的优美主要表现在描写自然景物和一般生活题材的作品中,如山水诗、风景画、轻音乐、抒情散文、游记等等。这类轻歌漫舞式的作品,内容健康、富于趣味

一些重要的美学命题及范畴

一些重要的美学命题及范畴 1.感兴——兴象——兴会 审美体验—审美文本—审美鉴赏 感兴: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论可称为感兴论。感兴是外感事物、内动情感而又情不可遏的特殊状态的产物。 兴象:兴象是审美文本的核心层面,“兴象”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象”乃是感兴之象,是兴媒、兴辞激发感兴的结果;“兴”则是以物起兴,是在对物象进行深层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生动荡、飞越的审美体验。 兴会:是指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鉴赏的一种经典看法,强调审美鉴赏是一种由文本符号感触而生成的富有直觉特点的体现形式。 2.“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是著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对“美”所下的定义。“理念” 即“绝对理念”,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亦即黑格尔所论的人类历史和世间万物的本源。表现在美学中,“理念”是美的内容,而“感性显现”是美的形式。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理念完满地贯通于感性形象,或者感性形象无处不表现理念,达到与理念水乳交融的一致,这时体现的就是美。 3.“感性冲动”、“形式冲动”和“游戏冲动” 这是著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的命题。按席勒的看法,人类有两种对立的冲动:一种是“感性冲动”它来自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于时间的限制之中,使人变为物质;一种是形式冲动,它来自理性本性,保持人格不变,扬弃时间和变化,追求真理和正义。这两种冲动都是人所固有的天性,理想的完美人性就是二者的和谐统一。他提出了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他说,只有游戏冲动才能恢复人性的完整。所谓游戏,是与强制相对立的,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达到自由。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即活的形象。人的生命受感性需要的支配,形象受理性需要的支配,都没有真正的自由。只有在游戏冲动中,人才避免了来自两方面的强制,把生命与形象,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统一起来,获得充分的自由。席勒的结论:“只有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最完整的人。”他反复强调,要使感性的人成为道德的人,除了使他首先成为审美的人,就别无他径。 4.“美育代宗教” 这是蔡元培在1918年提出的主张。这个主张强调美育可以在中国起到宗教在西方所起的那种支撑民族精神、建构民族性格的作用,认为美育有助于塑造古典传统衰落后现代中国人的心灵。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较大争议。 5.阳刚与阴柔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阳刚是偏重于动态和力感的美;阴柔是偏重于静态和柔感的美。在中国古典的审美意境中,常常是动中含静,静中寓动,柔中带刚,刚中含柔。清代的姚鼐曾经对文章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风格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经典的描述。 6.典雅与自然 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典雅意味着超越世俗,而自然则意味着皈依本色,二者构成了古典审美价值谱系的极致。典雅,又称“古雅”、“幽雅”、或“雅丽”,往往被用来描述合乎规范而又不机械刻板、超越俗气而又优雅华美的审美对象。“典雅”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儒道两家一致追求的审美理想。“自然”,又称“天然”,“天成”,被用来描述社会和艺术中具有原始真实性、情感真诚性与艺术天然性的审美对象。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的审美理想。

美学

怎样学习美学 美学,一直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与文学、艺术、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美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要求学习者有高远的人生的境界,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心灵感悟。 1、充分明了美学的学科定位 2、博学精微 3、熟悉美学史 4、充分利用各个学习环节 5、掌握宏观知识结构 一、引言:美的膜拜者 1、美与丑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2、美的存在: 3、那么,如何来认识美呢? 二、美是什么:从美字到美学 1、美字的多重原意: ①羊大为美; ②羊人为美; ③羊生殖崇拜为美; ④女色为美; ⑤羊综合感觉为美; ⑥羊等价交换物为美 2、美的诞生:从功利到非功利,从实用到非实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 ①从逻辑上看:从无到有,从生存到发展 ②从审美风俗上看:禁忌崇拜、黑齿为美、头尖为美、小鞋为美、胡服骑射等等 ③从审美实践的作品看:更多的自然对象等进入审美的视野,《荷马史诗》来看,绘画来看等等。 3、美的发展:从审美意识的萌芽到美学思想到美学学科的诞生。古老而年轻的学问。

美学学科诞生的意义: ①从“爱智者”而来的理性大潮中的感性学:人的全面发展的启示意义 ②从“异化”世界而来的美学对现代社会的批判:社会和谐发展的启示意义 ③从价值多元而来的美学学科的独立:人类知识体系健全的启示意义 美学研究对象 4、审美价值取向的历史演进: ①知识论、 ②价值论 ③独立论 ④生存论 5、美学的研究对象 ①第一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艺术哲学。 ②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美学是美的哲学。 ③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美感或审美经验的,美学是审美活动。 ④第四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美学是审美关系学。 主要美学形态 一、西方所谓的双希文化的审美形态 (一)、希腊文化的审美形态 (二)、希腊精神:和谐与完善 (三)、由希腊精神而来的优美的审美范畴. 优美: 1、外在形式上的“小”。 2、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没有剧烈冲突而形成的和谐,它是一种直接的愉悦。 (二)、希伯来文化的审美形态:崇高 希伯来犹太教戒律核心:1、你不可有别的神 2、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 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4、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守安息日为圣日。 5、孝敬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不可作假见证害人。 10、不可贪恋人的妻子, 犹太教主要是:1、一神观(雅赫维);2、善恶观;3、契约观;4、神选观;5、救赎理论; 6、弥赛亚理论。 而基督教主要是:1、创世说;2、原罪说;3、道成肉身;4、三位一体;5、灵魂不灭;6、天堂地狱说。 中国关于“优美”与“崇高”的样态: 第二章第二节华夏文化的审美复调 一、儒家之“和” 1、儒家的命运

设计美学(复习大纲)

适用于《设计美学》徐恒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一讲美学概论 提纲 一、美与美感 二、审美领域:自然美与艺术美 三、审美范畴: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 一、美与美感 1、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是美学的中心问题,这是一个古老,但到现在人们依然在还在争论的问题。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 这两个问题。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学术界几千年就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和争论。这些看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说明美的本质;一类是从精神本质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客观属性派 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提出“美是和谐”的著名命题。和谐是以数的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认为“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精神本质和主观心理 黑格尔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呈现 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理念也是美的根源,但理念必须显现,与现象、与有限的感性形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休谟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中国传统美学关于“美”的观点 观点一、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 ①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性都带有创造性。 ②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③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观点二、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是指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的理念、审美标准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的体系。这个概念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哲学、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范畴: 审美观念:中国古典美学强调“雅俗共赏”、“含蓄内敛”等审美观念。美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一种内涵深厚的精神追求。美与道德、人生哲学紧密相连。 和谐之美:古典美学中强调的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美感。这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追求构图的协调、色彩的和谐,以及意境的深远。 象征与意境:古典美学注重作品背后的象征意义,强调通过象征手法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意境在古典美学中被认为是艺术的灵魂,追求“意蕴于境”。 文学美学:文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形式。诗以“言志”、“咏物”为主题,强调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 绘画美学:中国画强调意境的表达,注重“写意”和“意境”。山水画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追求虚实结合,表达出一种静谧而宏伟的美。 音乐美学:古典音乐追求“和谐共鸣”,通过音律的安排传达出情感的起伏。琴棋书画与音乐被称为“文人四艺”,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建筑美学:古典建筑注重形式的庄重、布局的谨慎,体现了“礼乐之邦”的审美追求。园林艺术也是建筑美学的一部分,强调“景在虚心”。 道德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美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更要具备道德的内涵,美德的追求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 总体而言,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的是内涵、深度、和谐以及文人情怀。这种美学观念贯穿于古代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之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美学体系。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一、填空 重要美学家 1.柏拉图――最早对美学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 ①著作:《大希庇阿斯篇》,提出“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一样,是美学史上首次专题探讨审美本质的文献。 ②黑格尔称赞他:“柏拉图是第一个对哲学研究提出更深刻要求的人” ③朱光潜将其核心思想译为“理式” ④从本体论高度重视审美直觉对于人类认识本体的特殊功用 2.鲍姆嘉通――美学之父,标志美学的形成(唯理主义哲学家) ①他在对“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思维,致力于创立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新学科――“感性学” ②鲍姆嘉通:丑是人类不完善的感性认识 3.亚里士多德 ①亚里土多德以“如何存走”(“怎样”“怎是”)回答“在在是什么”,“秩序、匀称与明确”这此事物具体風性范畴的宾词从此承担了“美本身”的“存在”,这也就是审美对象的本质。 ②亚里士多德:揭示了喜剧区别于悲剧的本质特征 4.黑格尔 ·关于审美问题 ①放弃自然而独尊艺术美 ②审美的本质在于“理念的感性显现” ·关于悲剧方面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 ①悲剧原因: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②悲剧快感 ·关于艺术 ①黑格尔是真正意义上艺术终结论者 ·关于崇高问题 ①崇高是理念大于感性形式 5.康德 ·关于审美本质的观点: ①将休谟的主观心理经验审美观转变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 ②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嘉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将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三分鼎立――美学成为哲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德国古典美学从此成为美学的传统范型。(席乐将康德作为通向“善”的桥梁的“美”提升为人类自由解放的目的本身;谢林提出了作为哲学拱心石的艺术哲学命题,黑格尔放弃自然美而独尊艺术美。)③审美无利害,艺术自律 ·关于崇高的观点: 1.康德《判断力批判》 ①把优美与崇高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深入研究 ②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快度庭社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数量的崇高),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力的崇高) ③快感原因:理性征服恐惧压抑(超越主体的精神)

美学美学的基本概念与审美体验解析

美学美学的基本概念与审美体验解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美学作为对美的研究和审美体验的探究 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美学源于希腊古典哲学,对于我们认 识和理解美的本质以及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本文将介绍美学的基本概念,并对审美体验的一些关键要素 进行解析。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规律以及审美的过程和价值。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美的本质:美学研究追求揭示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那种使人 感到愉悦、舒适和满足的特性。美的本质是主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审美标准和喜好。同时,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它存在于自然 界和人造物中。 2. 美的起源:美学探讨美的起源和形成的过程。美的起源可以追溯 到人类的本能和进化过程中,与我们生存和繁衍息息相关。美的起源 也与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 价值观也有所不同。 3. 美的规律:美学研究探究美的规律和原则。美的规律涉及到作品 的构成、形式的美感、色彩和比例的运用等方面。这些规律虽然不是 绝对的,但它们为人们在创作和欣赏美的作品中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4. 审美的过程:美学研究审美的过程和方法。审美活动是指人们在 欣赏美的作品时所进行的心理和感知活动。审美的过程包括感知、认知、情感和思维等层面,其中感知是基础,情感是核心。 二、审美体验的解析 审美体验是人们在欣赏美的作品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审美 体验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表面形式的感知,更是对作者情感表达和思想 内涵的感受。下面对审美体验的一些关键要素进行解析。 1. 感知:感知是审美体验的基础,它包括对作品的形式、色彩、音 响等感官元素进行感知和触觉。感知是我们对作品的第一印象和直观 的感受,它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认知:认知是指对作品的意义、表达和内涵进行理解和解读。通 过对作品背后的故事、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 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从而增加我们的感知和认知的深度。 3. 情感:情感是体验美的作品时所产生的情绪和感受。通过作品所 传递的情感,我们能够与作者进行情感的共鸣和交流。不同的作品会 激发出不同的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幸福等。 4. 思维:思维是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过程。通过对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方式等进行思维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并形 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总之,美学作为对美的研究和审美体验的探究,对于我们的生活和 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了解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审美体验的要素,有

属于美学研究范畴

属于美学研究范畴 美学是一门多元的学科,它包括对美的定义、美的审美,以及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表达和解释上的影响力。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美学致力于通过学术研究和实践,探讨艺术表现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古至今,美学已经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被大量探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美学研究范畴。 一般来说,美学研究范畴可以大致划分为“感性”和“理性”两大类。其中,“理性”的美学研究主要着眼于艺术观念、空间和时间的艺术审美关系、艺术创作方法,以及艺术表现的分析和解释等诸多内容。而“感性”的美学研究则更多的关注于艺术审美的过程和内涵,重点研究艺术审美经验的艺术锤炼。 在“理性”美学研究范畴中,艺术观念研究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艺术观念研究关注于艺术作品的理念以及美学思想形成过程,与艺术表现的特点和艺术思想的表达有关。在艺术观念研究中,研究者将重点关注艺术对观念的表达、观念的流变以及艺术形式如何受观念影响等。此外,艺术观念研究还关注艺术审美以及观念在艺术中的具体实现过程,以及如何理解观念背后的意义等。 另外,空间与时间的艺术审美关系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艺术审美关系可以指示一种艺术间的冲突协调、对比与呼应,以及形式之间的联系等。空间与时间的艺术审美关系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空间与时间的审美特性以及空间和时间如何影响艺术作品的意义与形式组织。

此外,艺术创作方法也是美学研究范畴的重要内容,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与艺术相关的观念与审美。艺术创作方法的研究关注于理论上的艺术观念、创作技法以及艺术形式等,从而探究更有效地创作艺术作品。而艺术表现的分析和解释研究则主要关注于艺术作品表现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以及艺术作品在审美上的指导意义等。 对于“感性”美学研究,艺术审美经验的艺术锤炼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艺术审美经验的艺术锤炼指的是一种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艺术观念的考察,例如可以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审美经验,究其与某种艺术体系之间的关联。此外,艺术审美经验的艺术锤炼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艺术审美经验,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而揭示艺术审美的内涵。 以上就是属于美学研究范畴的内容,它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特别是艺术审美的相关内容。美学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它也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视角和思维。因此,了解美学研究范畴,对我们很有帮助,以便更好地体验美学带来的审美价值。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第一节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什么是美学?美学是研究什么的?这是我们首先要解答的问题。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人文社会科学。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历经数千年的人类审美实践和美学思想的积累之后,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才于18世纪中叶正式诞生。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也是随着美学思想的不断积累和美学学科的逐渐形成与发展而逐步确立的。 一、美学的历史和现状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类从何时开始具有“美”的观念?美的观念从何时开始引导和影响人类生活?美学是何时产生的?美学从何时起对人类审美实践产生重大影响?这是诱人遐想而又令人备感亲切的问题。1 人类的审美意识几乎是和人类一同产生的。原始人脱离动物状态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已出土的原始劳动工具和原始人的装饰品表明,人类在原始阶段就具有朦胧的审美意识。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随着人类审美实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一些思想家、哲学家提出了观点较为明确的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若干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美学是在人类美学思想逐步积累的基础上诞生的,这是美学研究者们的共识。我国的美学思想发端于先秦时期,老子、孔子、《易传》作者、庄子、荀子等,在其著述中提出了“道”、“气”、“妙”、“兴、观、群、怨”等美学范畴和“大音希声”、“充实之谓美”等美学命题。西方的美学思想发端于古希腊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和谐与比例”、“秩序”、“匀称”、“整一”等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称为最早的欧洲文艺美学经典著作,亚里士多德也因此被称为“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国的美学思想经历了先秦、两汉的发端期,魏晋南北朝至明朝的展开期,清代之后的美学思想体系形成期,其间涌现了大量蕴涵美学思想的史、传、评、注、文论、画论、诗论、词话等著作。自古希腊时期之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直被奉为欧洲文艺理论的经典之作。在此基础上,西方的美学思想也经历了中世纪的停滞期、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解放与发展期、17~18世纪的美学思想体系形成期。直到18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才在前人的美学思想基础上创立了美学学科。 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被称为“美学之父”。他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一概念,这个词的原意是“感觉学”。鲍姆嘉通在普鲁士哈列大学任教时,继承了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人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并将其系统化。在此期间,他发现已有的哲学体系中,逻辑学是研究人的理性认识的,伦理学是研究人的意志的,唯独没有哪一门学科研究人的感性认识,他认为这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大缺陷,因此,他才提出应该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并开始致力于该学科的研究和创立。1750年,他正式使用“A sthetik”这个术语,出版了他的《美学》第一卷,阐释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以及他对美感的认识。2同年,他在其任教的哈列大学开设了美学课程。因此,这一年被认为是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纪元。自鲍姆嘉通之后,西方美学又涌现出了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一批著名美学家,他们沿用了美学这 1参见于友先:《美学漫谈》,2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2参见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3~4页,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艺术辩证法美学范围

艺术辩证法美学范围 在文学艺术领域,辩证法的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体表现为:艺术发展中的辩证统一过程;艺术构成中各种因素的辩证统一关系;艺术创造中认识和表现的辩证统一关系等等。从艺术本身和艺术创造所固有的具体联系和规律来看,艺术辩证法的基本审美范畴包括艺术与生活,艺术创造的主体与客体、内容和形式、创作方法和世界观等范畴。此外,它还包括艺术的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有限和无限、个性与共性,以及我国历代文论、画论、乐论和其他有关著述中提出的意与境、形与神、情与景、虚与实、少与多、隐与显、动与静、平与奇、断与续等等各种审美范畴。本文仅对我国美学史上经常提及的几对审美范畴,就其本质及其辨证关系略加评析。 1形与神。 形与神,是指艺术创作中形象的外在形式特征与内在本质精神的关系,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对重要的艺术审美范畴。它的意义在于:艺术要创造的是整体的活生生的形象,既要写形象的形,又要传形象的神,使形象形神兼备。形象的形与神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形是神的外观,神是形的中藏;形依附神而存在,神通过形而表现。无形之神固不可知,无神之形也不是艺术。凡艺术形象都是形神的辩证统一在艺术

形象创造中不能轻视形似,形似是艺术占有对象的具体形象方式的必然要求,只有形似,才能具有形象性。形似,不单对直接描状具体事物的艺术品具有重要意义,对那些被称为表情艺术的音乐、书法同样重要。有人认为音乐没有形象,只讲情境,不讲形似;同时,认为音乐的情境有抽象性,缺乏确定性。我们知道,音乐是通过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的艺术。《乐记》认为人心“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表现情,而情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性的心理活动,是人的一种态度。声是情的一种表现,表现一定具体可感的情态。因此,音乐总是表现一定感情和情绪状态的。不表现情态的、没有形象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不要形似,就意味着否定艺术的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艺术就会失去生活的真实性。但是,形似的主旨在传神。只有形似而不传神,就如“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1页)这样的形,只可作实用挂图.不能称之为艺术。形似是为了传神,形神兼备才能赋予形象的生命,才能是感人的艺术形象。正如《宣和画谱》所说:“盖气全面先形似,则虽有生意,而往往有类狗之状;形似备而乏气韵,则虽日近是,奄奄特为九泉下物耳。”(《画史丛书》第二册,第158页)所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才是理想的艺术形象。 2虚与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