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教学设

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例外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文献、图像,例外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例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结壮,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教法学法】

教法:

1、多媒体展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诸子百家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史。

2、情景教学法:老师创设稷下学宫的情境,邀请学生上台进行百家争鸣的情景表演。

学法: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及老师给出的图片和材料,补充课本知识,更全面地掌握本课内容,体会当时历史。

2、分角色扮演诸子百家,进行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孔子图片

(教师讲述)1988年1月,全球若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需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通过讲述孔子的宏伟贡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去探究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儒家学派

1、孔子

(多媒体呈现)孔子的档案(孔子的照片和孔子的简介)

(教师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展示孔子的简介,让学生对孔子有初步认识。教师讲述孔子生平周游列国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自已的政治主张。引导学生关注孔子的思想主张。

(多媒体呈现)下列材料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2、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6、“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7、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教师提问)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学生通过教材和上述材料,归纳可以得出认识: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3.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通过一组史料,让学生结合课本,对孔子的主要思想进行分类概况。既能锻炼学生从教材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多媒体呈现)《孔子讲学图》

(教师提问)通过这张图片,可以得出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学生通过图片,可以知道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教师讲述)这是孔子聚徒讲学的情景。孔子创办私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孔子坐着的地方称为“杏坛”,“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子把自己的思想主张都贯彻到教育活动中,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因为仕途不顺,孔子晚年除了办学讲学,还有整理书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称为“六经”。

学生通过图片和教师提供的信息,可以总结出孔子对教育的贡献是,设立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教育。

(教师提问)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找出原因:1、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2、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孔子恢复周礼的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利用图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贡献。通过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以及所学的孔子的思想体系。让去思考孔子有这么多贡献和主张,为什么会仕途不顺。通过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孔子的思想,找出原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多媒体展示)世界看孔子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自喻是“孔门弟子”。

3、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逊、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展示世界对孔子的看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孔子的思想,同时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为后面学习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作铺垫。

2、孟子和荀子

(多媒体展示)孟子和荀子的照片及简介

(教师讲述)孟子名轲,荀子名况,他俩都是孔子学生的学生,生逢战国后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严重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1、子曰:“仁者,爱人。”

2、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5、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6、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教师提问)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回答,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学生依据材料和教材,可以认识到关于仁的思想,三者分别是爱人、仁政、仁义;关于民本思想,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关于人性论,分别是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通过比较,既学习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也能更深刻明了的让学生认识到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环节:其他学派

(视频播放)稷下学宫

(教师讲述)这是稷下学宫的介绍,今天我们把教室当作稷下学宫。请你来扮演当时的思想家,发表你的见解。比如,我是墨子,我认为要“兼爱”,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学生依据教师所举例子,分角色扮演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通过了解稷下学宫,对百家争鸣有更深刻的认识。将教室变成稷下学宫,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刻把握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课堂的氛围。

第三环节:百家争鸣

(教师讲述)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可以知道,儒家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试图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道家幻想回到“领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法家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墨家主张“大禹刻苦简陋的精神”,“推崇夏朝的政治”。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产生了这么多的思想和学派,各学派之间又互相争辩、诘难、吸收,请思考思家争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总结可以得出:1.政治方面: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林立纷争,为增强自身实力,竞相招贤纳士;2.经济方面:井田制崩溃,经济有了极大发展,使人们有空闲时间从事学术活动;3.文化方面: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4.学术方面:各学术团体独立于政治势力之外,言论相对解放。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通过教材和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严重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通过学生表演,了解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春秋战国能够产生百家争鸣。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后,再让学生这有什么意义,也就是百家争鸣的意义是什么。

培养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归纳:

1、知识巩固

(2015年天津文综14题16分)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的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主张。材料二的考点是孔子思想主张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用高考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对百家争鸣的高考题的命题有所了解。同时,初步了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知识归纳

(多媒体展示)表格:概括各派思想主张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春天读孔子,人生充满希望;夏天读庄子,让人通体适意;秋天看老子,品万物枯荣;冬天读孟子,养浩然正气。人在年青时候先学儒家:认真学习30岁之前可以走得很好。40岁后学道家:看开一点。50岁后要学佛家:一切放下。

(教师讲述)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的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严重组成部分。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列表概况各派思想主张,让学生更加清撤的深刻的认识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巩固所学知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并认同中华优异文化,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培养家国情怀。

【课后反思】

本节课试图通过创设情景展现活生生的历史;想通过谈话法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想通过《孔子讲学图》构建儒家思想的发展演进历程,展现给学生可爱的孔子形象;还想在知识升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教学的理念与设计必须源于课程标准,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教学中另一个弱点是时间的调控不合理。我的目标是用机制灵敏的创意将静态的教材变为动态的教材,将历史课变为新鲜的有情感的课堂。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教学设 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例外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文献、图像,例外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例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结壮,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教法学法】 教法: 1、多媒体展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诸子百家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史。 2、情景教学法:老师创设稷下学宫的情境,邀请学生上台进行百家争鸣的情景表演。 学法: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及老师给出的图片和材料,补充课本知识,更全面地掌握本课内容,体会当时历史。 2、分角色扮演诸子百家,进行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孔子图片 (教师讲述)1988年1月,全球若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需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通过讲述孔子的宏伟贡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去探究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儒家学派

2019-2020新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韩非子。 3.意义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儒学创立:孔子 (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3) 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儒学发展: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1.道家 (1)创立:老子 ①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政治观: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史料一,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①。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②,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③,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 ——傅乐成《中国通史》[解读]①③反映了文化方面的因素。②反映了政治方面的因素。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提示】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史料二“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⑤,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解读]④反映了在“学术文化”上的影响。⑤反映了对后世的影响。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提示】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辩、取长补短,进而形成了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必修3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科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以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现实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名族的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本课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介绍: 地点:咸阳城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事件:秦国君为统一天下,向六国发了招贤榜,经过层层海选最后剩下四位,儒、法、道,墨四家的代表。到底谁能帮秦一统天下。秦王又会选择谁?敬请期待,那就要各组的才艺展示如何,各组的演讲能否迎合秦王的心理。最终花落谁家,精彩还在后头! 导入新课:下面我们就有请四家代表人物上场。通过预习很多历史人物我们都有印象,现在让我们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1、[活动]“猜猜我是谁?”──角色扮演,创设情景:由各组选一个代表说这四家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然后,有观众来猜,看是哪家代表。 例如:角色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请问我是哪一家的代表? 角色2:“兼相爱,交相利”(学生讨论后作出判断并回答) ...... (设计意图:意在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凸现人物形象,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答辩阶段]:由各代表队用幻灯片角色扮演等形式展示各派主要人物图片及治国主张播放百家争鸣视频,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了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 儒家代表队上场: 角色一(孔子观点):圣人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有教无类,为政以德; 角色二(孟子观点):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 学案 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二、重难点 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 学习过程: 一.时间: 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古代两座文化高峰:和。 (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是。) 二.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百家”:是泛指,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家等。“争鸣”:指思想家按照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自然、社会作出解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见解。 三.原因 (1)经济:崩溃,经济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衰微,各国纷争的局面促进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3)阶级关系:__________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文: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四.代表学派

1、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家、家、儒家思想。 政治思想:核心是、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等) 德治(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讲求教育方法。 文化传承:编定《诗》《书》《礼》《易》《春秋》,统称“”。 其言论被其弟子收录为《》。 《论语》“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反映了孔子: A.“苛政猛于虎”的思想B.“仁者爱人”的思想 C.“政在得民”的思想D.“为仕由已”的思想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 ...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 阅读思考: 1.材料一:孔子的首要原则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阐释了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之间应该有的社会关系。如果各人都按自己身份行事,家庭就会有秩序;家庭有秩序时,国家就会安宁,天帝治下的一切就能和谐共存。……孔子以前,中国人思想上一向主要以占卜和献祭为中心,实质上,是没有道德准则的;孔子的观点代表了中国人思想上一个根本的新起点。因此,他是中国文明中前所未有地开始专注于道德价值的伟大伦理传统的创立者。——《中国哲学思想史》材料二: 1916年秋,康有为上书黎元洪、段祺瑞,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国会也讨论孔教应否列入宪法的问

新课标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 专题 1 1 百家争鸣 学案

一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 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 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 成。 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 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百家争鸣的 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 义。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 的形成与发展,认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 响。 4.从比较角度综合辨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思想观点的对立与统一。 知识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形成:众多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 (1)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

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 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学学派。 ③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 (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 (1)主要思想 ①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孔子之“仁”与孟子之“仁政”的不同 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知识点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 (1)世界观: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百家争鸣 教案 一.设计思路 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 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四.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教案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法教具问题探究法、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

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生先看书完成表格,然后再进行讲解。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1、孔子——创始人 ⑴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⑵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⑶主张与成就 A、思想主张: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活动探究1: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

【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课程设计

全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编辑可打印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程设计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提出的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方针,本意是想通过在文艺上“百花齐放”促使文艺创作活跃起来,文艺舞台多姿多彩;在学术上百家争鸣,从而使学术研究真正发展起来。“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第一目“‘双百’方针的提出”着重阐述了“双百”方针提出的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双百”方针的内涵;第二目“曲折的年代”概括说明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想盛行,“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百花凋零,科苑荒芜;第三目“文艺的春天”重点介绍了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文艺领域的新变化和新成就。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教学难点 “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容,以及“双百”方针提出后取得的成就和取得的经验、存

在的教训。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内涵;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领域的表现;“双百”方针贯彻中的严重挫折。 过程与方法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引导学生把握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中国当时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也有利于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视频导入→ 多媒体播放几段不同类型的视频片断: 电影《青春之歌》片断,下载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1f19327380.html,/v_show/id_cc00XODM5MDY1Ng==.html 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下载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1f19327380.html,/b/42 舞剧《红色娘子军》万泉河水,下载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1f19327380.html,/b/424192-1150708231.html 过渡: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在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图片导入→ 毛泽东题词 问题一:从图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思想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 (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1)哲学思想: 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著作:《老子》。 3.庄子 (1)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著作:《庄子》。 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3.代表及主张 (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 2.思想主张 (1)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有别于儒家重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3.主要贡献 (1)认识论: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三表”法。 (2)逻辑学:第一次提出了“类”“故”等逻辑学术语,建立了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概念阐释] 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和“争鸣” (1)“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百家争鸣 〖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开展 〖执教者〗曹锦荣 〖课程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 1.识记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法建议】 1.预习教材 ,用列表法归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来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列表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4.思考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2.出现原因: 3.表现〔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4.影响:二.课中探学

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史料探究] 史料一①初税亩者 ,非公之 ,去公田而②履亩 ,十取一也 ,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谷梁氏·太史公自序? 史料二?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波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 ,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 ,皆赐列第 ,为上大夫 ,③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世家? 史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 ,④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试一试 (1)据史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开展的产物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 ,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什么? 主题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 [史料探究] 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水火 ,吾见蹈而死者矣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材料二 ?礼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诸侯五 ,大夫三 ,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 ,诸公十有六 ,诸侯十有二 ,上大夫八 ,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 ,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 ,诸侯之席三重 ,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 ,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 ,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 ,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 请答复: (1)根据材料一 ,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你认为孔子的〞礼〞的实质是什么?他的思想在当时会不会被诸侯接纳?为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 ,请归纳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版本人民版必修模块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 课型新知教学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进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分析古文材料的能力,训练选择试题的答题技巧,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本课学习,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刻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目标分析论证 准确性分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与升华,因而在本节课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观察法和比较法等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四组古文材料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连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学会在学习中分析解决问题。每组材料之后,将知识转化为练习形式进行当堂巩固。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多维度思考

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及意义。 可行性分析:通过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分析、理解能力,而且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参与意识强烈,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中考中对此部分考查所占分值较小,导致部分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关注度较小,基础知识方面较为薄弱,对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经常混淆,不能深究,但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望知识的热情非常高涨,故通过合作学习以“小球带动大球”。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能主动配合教师,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用比较法、探究学习法来提高其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因材施教之下,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弹性分析:由于所教班级的水平参差不齐,原课型教学目标要做适当调整。在基础相对较好的班级,除了要注重分析材料能力的继续培养以外,更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所学知识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在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班级,则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适时作出引导。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7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有谁知道,儒家思想形成于什么时候?(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好!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1.课程目标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间的突出作用。 2.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大变革引发思想解放潮流,许多文士、思想家,对社会的大变革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各自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课文讲述了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兵家,介绍了代表性的思想家及他们的主要主张,其中重点是孔子和法家的思想。 (二)学生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对诸子百家中的孔子、孟子、孙子等有所了解,而且非常感兴趣,但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观点。教师可调动学生收集资料、扮演角色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主体性思想,积极参与课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的运用。 本课难点:百家争鸣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式 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

本课头绪纷繁,涉及到百家争鸣众多的人物及其主张。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可通过师生共同设计“主要的学派、人物及其代表思想一览表”的环节来达到目的。根据本课课标,结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法等,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教学用具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同时将有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七)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一课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导入新课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过一个人物。 幻灯片展示:猜猜他是谁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国一个大夫,用了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而当时礼乐制度规定,八排六十四人的乐舞队伍只能天子才能享用,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 当这个人物知道这件事后,气愤难忍,大发感慨道:“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他是谁? 他为什么会那么气愤? 教师:他是谁? 学生:孔子。 教师:这个历史人物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为什么孔子知道这件事后会那么生气? 学生:因为孔子很重视礼乐制度,重视人的尊卑等级。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 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用毛泽东的两段话导入。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解释一下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1《百家争鸣》学案 人民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1-1《百家争鸣》学案人民版必修3 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1)儒家:①孔子(儒家创始人) ②孟子:“亚圣”,政治:提倡学说(思想核心),提出,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③荀子: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尊天道、重民本);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主张重礼)。 (2)道家:①老子(李耳)哲学:“”是万物的本源,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政治:主张“顺应自然”、“而治”、建立“”社会; ②庄子:“”乃世界最高原则、“齐物”、“逍遥”。 (3)墨家:墨子:“兼相爱、”、“”、“尚贤”、“尚同”“节葬”、节俭等; (4)法家:奖励耕战,实施。韩非: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法不法古(“事异则备变”)、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二、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孔子了儒家学派,孟子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练习: 1.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中,数千名演员齐声吟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等格言,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文化的深邃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2.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下列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爱人者,人恒爱之 3.电影《墨攻》讲述了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演员不可能在剧本中看到的是()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2、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激趣导课: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坚韧的细线,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当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时,文化、历史就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龙应台 精讲点拨: 一、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上,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 3、社会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5、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6、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二、各家学派 (一)儒家学派 1、孔子(名丘,字仲尼) (1)春秋时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材料: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有教无类。” 5、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2)核心思想 ①核心:“仁”、“礼” A、“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 B、“礼”——周礼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 ②主张“德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③重政治和人事,远鬼神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放到首位。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传授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明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场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明白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看法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历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历程与要领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剖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标题举行概括。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再起环境举行探究。 2.情绪态度代价观 (1)议决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场面的研究探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博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议决对“诸子百家”的剖析以及明白,培育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眷注物质。 (3)明白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成长中所处的重要身分,而且关联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传授方法 1.传授要领:比较法,列表法,剖析法 2.传授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传授重点和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场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众的主要看法 2.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场面出现的汗青意义 ※传授历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 由影戏《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影戏引起社会舆论的存眷,不少的影戏人甚至社会学者,汗青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敷衍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便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影戏《孔子》于2019年1月22日正式天下公映。影戏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履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各国、陈蔡被围等重要履历举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众知不知道?答案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新课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本来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多数学者发起自己的看法主张,它不只是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老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场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