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17)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17)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17)

第一课百家争鸣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百家争鸣,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掌握其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学生已经学过通史中的相关内容及必修1、2中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及必修1、2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扩展的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进行分析。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目标解析: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就是要掌握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主张的差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就是要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也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

(1)容易混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涉及到的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

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2)不知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史观,运用唯物主义去对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性质?

设计意图:历史唯物地进行分析,看到文化现象发生的本质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回答,总结如下:

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问题二: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设计意图:全面把握,重点比较,领会知识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填表

小问题: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没有人接受

小问题2.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当时各国的国君为何没有采纳孔子的主张

提示:1. 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

2.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

问题2:如何看待孔子的"仁" "德"和"礼"

1.进步性:

A、调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B、提高人民地位,促进生产发展

2.保守性:

主张恢复周朝制度,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例题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⑴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⑵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

⑶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

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参考答案:

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4、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问题三:其它主要流派及主张?

设计意图:一目了然,全面掌握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填表

提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加强君主集权等等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问题2: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提示:韩非子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同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为秦朝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法治"过度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问题四:“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设计意图:了解掌握其意义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下: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

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③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五、目标检测题

1、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培养学生的方面包括( C )

A、《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

B、《诗》《书》《易》《礼》《春秋》五经

C、礼、乐、射、御、书、数

D、“四书”和“五经”

2、战国时期最早变法的思想家是( D )

A、商鞅

B、吴起

C、孔子

D、李悝

3、战国末期的法家思想逐渐成为各诸侯国的显学思想,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B )

A、商鞅

B、韩非子

C、孔子

D、老子

4、“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祟仲尼以下,学皆在家人。”材料主要强调了仲尼的(C)

A、政治成就

B、外交成就

C、教育成就

D、经济成就

5、“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B )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张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六、本课小结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孟子和韩非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以法为本的思想理念对今天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教学设 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例外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文献、图像,例外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例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结壮,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教法学法】 教法: 1、多媒体展示法:运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诸子百家的言论、图片、视频等史。 2、情景教学法:老师创设稷下学宫的情境,邀请学生上台进行百家争鸣的情景表演。 学法: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及老师给出的图片和材料,补充课本知识,更全面地掌握本课内容,体会当时历史。 2、分角色扮演诸子百家,进行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孔子图片 (教师讲述)1988年1月,全球若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需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通过讲述孔子的宏伟贡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去探究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儒家学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精品说课稿

人民版高中历史 必修三 全册精品说课稿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课题是《百家争鸣》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方面加以讲述。 一、教材地位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但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而且我校的学生学识面不广,史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基于该认识和结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视频相关的角色扮演,动手写人物碑文和寓言成语故事的讲解令生感知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流派,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主要思想主张。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由此感悟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意识;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思想的异同,从而理解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掌握道家和法家流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学法指导 1.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2.建议学习本课时,注意联系语文课中相关的文言文课文,以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言论。 重点难点 1.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编导学案 教学方法 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单元引言,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引入: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儒家思想形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是我国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时代。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4-7,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 A(1):简述“百家争鸣”的内涵。 【1组学生板演预测】内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杂家、名家、兵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论阔,相互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简述“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由此你获得哪些认识或感悟? 【2组学生板演预测】历史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知识归纳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课标题“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泛指众多学派或学者;争鸣主体,是代表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士”;争鸣主题,是救世(为君主提供治理国家的方法),争鸣实质是各家救世方案之争;争鸣内容,主要是学术问题与社会问题,如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治国理政——德治、法治还是兼用,等等;争鸣形式,包括口头述说(述)和著书立说(作);争鸣特点,是互相批驳和彼此吸收。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历史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基础和前提。①政治上:其一,从贵族政治(世袭)到官僚政治(选任)。夏商周是早期国家,是贵族政治,官员由世袭产生。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遭到破坏,官员“选任制”逐步确立,即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官僚政治,由重血缘到重才学,贵族对政治的垄断被打破。其二,“士”的崛起——养士、用士之风盛行。西周时期,“士” 是最低等级的、没有封地的贵族,不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士” 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来自受到教育的平民。“士的崛起”是指“士”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外因,是各国争霸争雄,争抢人才,不看血缘看才学,如士争凑燕、楚才晋用、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内因,是“士”有才学。综上,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国之大事由“肉食者谋之”到下层的士亦可谋之。“士”作为不同阶层或政治派别的代言人,周游列国,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获得重用。②经济上: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铁器、牛耕的推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贵族阶层衰落了, 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个体手工业者、职业商人等不同阶层。综上,经济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必修3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科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以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现实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名族的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本课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介绍: 地点:咸阳城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事件:秦国君为统一天下,向六国发了招贤榜,经过层层海选最后剩下四位,儒、法、道,墨四家的代表。到底谁能帮秦一统天下。秦王又会选择谁?敬请期待,那就要各组的才艺展示如何,各组的演讲能否迎合秦王的心理。最终花落谁家,精彩还在后头! 导入新课:下面我们就有请四家代表人物上场。通过预习很多历史人物我们都有印象,现在让我们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1、[活动]“猜猜我是谁?”──角色扮演,创设情景:由各组选一个代表说这四家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然后,有观众来猜,看是哪家代表。 例如:角色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请问我是哪一家的代表? 角色2:“兼相爱,交相利”(学生讨论后作出判断并回答) ...... (设计意图:意在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凸现人物形象,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答辩阶段]:由各代表队用幻灯片角色扮演等形式展示各派主要人物图片及治国主张播放百家争鸣视频,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了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 儒家代表队上场: 角色一(孔子观点):圣人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有教无类,为政以德; 角色二(孟子观点):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学案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 学案 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二、重难点 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 学习过程: 一.时间: 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古代两座文化高峰:和。 (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是。) 二.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百家”:是泛指,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家等。“争鸣”:指思想家按照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自然、社会作出解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见解。 三.原因 (1)经济:崩溃,经济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衰微,各国纷争的局面促进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3)阶级关系:__________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文: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四.代表学派

1、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家、家、儒家思想。 政治思想:核心是、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等) 德治(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讲求教育方法。 文化传承:编定《诗》《书》《礼》《易》《春秋》,统称“”。 其言论被其弟子收录为《》。 《论语》“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反映了孔子: A.“苛政猛于虎”的思想B.“仁者爱人”的思想 C.“政在得民”的思想D.“为仕由已”的思想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 ...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 阅读思考: 1.材料一:孔子的首要原则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阐释了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之间应该有的社会关系。如果各人都按自己身份行事,家庭就会有秩序;家庭有秩序时,国家就会安宁,天帝治下的一切就能和谐共存。……孔子以前,中国人思想上一向主要以占卜和献祭为中心,实质上,是没有道德准则的;孔子的观点代表了中国人思想上一个根本的新起点。因此,他是中国文明中前所未有地开始专注于道德价值的伟大伦理传统的创立者。——《中国哲学思想史》材料二: 1916年秋,康有为上书黎元洪、段祺瑞,主张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国会也讨论孔教应否列入宪法的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原因 政治: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王室衰微,政局动荡; 经济(根本):生产力大发展(铁器牛耕),井田制崩溃; 思想: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社会阶级:“礼贤下士”形成的阶级基础,“士”受重用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要来源。 二、早期儒学(孔孟之道、当时不受重用) 1、孔子(春秋教育家思想家、儒学创使人、圣人、孔丘) (1)核心: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礼(维护周礼克己复礼贵贱有序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保守性); (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人际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 (3)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因材施教等; (4)整理文献: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子(战国) (1)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核心)学说。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 (2)提出“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伦理观:性本善 (4)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5)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易混易错]“仁”与“仁政” (1)“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即“仁者,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仁政”: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并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3、荀子(战国)----现实主义代表 (1)君舟民水 (2)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3)人性恶----礼法并用 三、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春秋、老聃) (1)道:道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朴素辩证法: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方法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以无为贵(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具有悲观消极的色彩)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3

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与练 【重点讲解】 浅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吸收和融合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分析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科技上,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17)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17) 第一课百家争鸣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百家争鸣,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墨子和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掌握其对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学生已经学过通史中的相关内容及必修1、2中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政治学科及必修1、2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有知识扩展的作用,是本学科的重要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进行分析。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目标解析: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就是要掌握儒家、法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主张的差异;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就是要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时期,也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 (1)容易混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涉及到的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

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2)不知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史观,运用唯物主义去对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百家争鸣兴起的原因?性质? 设计意图:历史唯物地进行分析,看到文化现象发生的本质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回答,总结如下: 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问题二: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设计意图:全面把握,重点比较,领会知识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填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word文档资料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体把握儒家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中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儒、道、法三家治国之争。 2、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诸子百家对人生态度的把握和百家争鸣对自己人生追求的影响。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 (出示《芈月传》剧照)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剧照吗?我们来看看其中一个片段。(播放“诸子争鸣”的剧情)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传授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明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场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明白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看法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剖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历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历程与要领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剖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标题举行概括。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再起环境举行探究。 2.情绪态度代价观 (1)议决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场面的研究探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博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议决对“诸子百家”的剖析以及明白,培育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眷注物质。 (3)明白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成长中所处的重要身分,而且关联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传授方法 1.传授要领:比较法,列表法,剖析法 2.传授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传授重点和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场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众的主要看法 2.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场面出现的汗青意义 ※传授历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 由影戏《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影戏引起社会舆论的存眷,不少的影戏人甚至社会学者,汗青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敷衍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便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影戏《孔子》于2019年1月22日正式天下公映。影戏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履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各国、陈蔡被围等重要履历举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众知不知道?答案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新课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本来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多数学者发起自己的看法主张,它不只是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老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场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教案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法教具问题探究法、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

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生先看书完成表格,然后再进行讲解。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1、孔子——创始人 ⑴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⑵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⑶主张与成就 A、思想主张: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活动探究1: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 (1)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 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 (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 (1)主要思想: 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1.图解孔子的思想 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 (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 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 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材料三治之经,礼与刑。 ——《荀子·非相》 (1)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何不为统治者采纳? (2)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实质:西周时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需要。 (2)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荀子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并吸收了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 [归纳总结]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比较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一 第1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检测一第1课百家争鸣(含解析)人 民版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 基础巩固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 ) 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 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答案 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A项为老子的主张;B项是孔子“仁”的思想;D项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与材料意思无关。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A项是墨家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的主张。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 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 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答案 C 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答案 D 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能力提升 7.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这说明 ( ) 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 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 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 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 答案 B 解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A不正确。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不正确。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不正确。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 8.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 )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希望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主张。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材料二下面是战国时期两位思想家的言论摘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精品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版本人民版必修模块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 课型新知教学课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进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分析古文材料的能力,训练选择试题的答题技巧,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通过本课学习,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刻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目标分析论证 准确性分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与升华,因而在本节课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观察法和比较法等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四组古文材料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连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根据问题进行讨论,学会在学习中分析解决问题。每组材料之后,将知识转化为练习形式进行当堂巩固。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多维度思考

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及意义。 可行性分析:通过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分析、理解能力,而且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参与意识强烈,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中考中对此部分考查所占分值较小,导致部分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关注度较小,基础知识方面较为薄弱,对诸子百家的基本主张经常混淆,不能深究,但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望知识的热情非常高涨,故通过合作学习以“小球带动大球”。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能主动配合教师,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用比较法、探究学习法来提高其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和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因材施教之下,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弹性分析:由于所教班级的水平参差不齐,原课型教学目标要做适当调整。在基础相对较好的班级,除了要注重分析材料能力的继续培养以外,更要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所学知识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在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班级,则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师要适时作出引导。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清单) 1、何为“百家争鸣”,“争鸣”的主题是什么?(导言第二段) 2、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 3、孔子的思想主张及文化成就有哪些? 4、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 5、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6、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有哪些,如何评价? 7、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核心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有哪些,如何认识法家思想? 8、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有哪些,如何认识墨家思想? 9、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如何?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知识清单) 1、秦代儒家思想遭到摧残的原因及表现? 2、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有哪些? 3、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哪些学派的内容,是如何改造儒学的? 4、如何认识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的各项新内容? 5、汉武帝推出了哪些尊儒、崇儒的措施? 6、由以上内容总结儒家在汉代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的? 7、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了怎样的影响?

第三课:宋明理学 (基础知识清单) 1、汉末到宋初儒学的地位面临那些挑战,儒家学者为复兴儒学进行了哪些努力。形成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背景) 2、如何理解理学的概念? 是儒、佛、道三家合一的产物,北宋时期,为了抗衡佛、道思想,儒家学者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学说,又叫新入学。 3、理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程朱理学的历史地位如何,如何评价理学? 5、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和理学有何异同点?

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基础知识清单) 1、分析明清之际的社会状况,找出这一时期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 2、李贽的代表作品,基本主张有哪些,如何评价? 3、试找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代表作品及其各自的基本主张有哪些,试总结其共同点? 4、如何评价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为何这一思想不能起到促进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 5、试总结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我为诸子百家代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儒墨道法的思想和影响; 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思想 通过“假如我是统治者会使用哪家思想为强国之道”活动,学生通过辩论、表达自己想法深入理解儒墨道法的地位。 通过“古为今用”课后思考题使学生学会以史为鉴,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儒墨道法资料,主动为百家争鸣代言。 教学过程: [导入]: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今天我们走进百家争鸣,除了品读经典,感悟先哲智慧,更是为了体会先先哲们肩负时代重责,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勇气和情怀)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基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条件: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纷争(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政治基础) 3、阶级变化:诸侯争霸,“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4、教育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