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测试题(附答案)

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测试题(附答案)

专题一测试题(258、263班)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2014•扬州中学)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2.(2014•济宁二中)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说:“孔子常说仁义,若是人们实行此种道德,世上也就不会有什么斗争了。”这主要是因为孔子主张()

A.维护周“礼”,稳定社会秩序

B.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C.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

D.主张改良政治制度,推动社会发展

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

C.仁政D.兼爱

4.(2014•福建六校联考)“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A.儒家B.道家

C.法家D.墨家

5.“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

6.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哪些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有一定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

①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墨子:“兼爱,非攻”

③韩非:严刑峻法,残酷镇压

④孟子:“民为贵”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7.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D.理学思想

8.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9.“天之生民非为君也,而天立君以为民也。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春秋繁露》)以上言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①君权来自于神权②以神权限制君权

③民众有反抗暴政之权④君主必须以民为本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④

10.“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11.《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12.(2015•盐城)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B.格物致知

C.心即理也D.致良知

13.(2014•西安一中)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B.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C.不同阶段学术思想的交锋

D.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14.某校高二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1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

C.朱熹D.王守仁

16.假如朱熹与王阳明在同一时代、同一地点相遇,两人最大的分歧在于()

A.是否追求“理”B.求“理”的方法

C.社会价值的体现D.自我发展的要求

17.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B.经世致用

C.万物本源D.抗衡佛老

18.朱熹主张“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二者的主张()

A.完全一致B.大同小异

C.针锋相对D.互为补充

19.王夫之是清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这一思想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B.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C.抨击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

D.提出了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

20.下列观点分别出自荀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①黄宗羲②荀子③董仲舒④朱熹

B.①董仲舒②荀子③黄宗羲④朱熹

C.①朱熹②董仲舒③荀子④黄宗羲

D.①董仲舒②黄宗羲③荀子④朱熹

21.(2014•江苏启东)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

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

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D.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22.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关于民主政治的进步主张是()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B.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C.反对重农抑商 D.提出“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23.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二千年来皇帝皆盗贼。”唐甄这种政治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①封建制度日趋腐朽②商品经济发展③个性自由开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④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被推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4.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25.(2014•天津模拟)“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明清进步思想彻底批判儒家文化

B.明清进步思想主张实事求是

C.明清进步思想批判继承儒家文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材料二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三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弟都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份,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的意愿而内疚得无地自容。

——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1)据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7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的“礼”?(2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儒家文化的影响。(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署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为下天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3)材料三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2分)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3分)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4分)

专题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2014•扬州中学)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项爱无差等是墨子观点;D项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主张;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体现出的是“礼”的主张,是孔子思想的消极方面,故不能选。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2.(2014•济宁二中)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说:“孔子常说仁义,若是人们实行此种道德,世上也就不会有什么斗争了。”这主要是因为孔子主张()

A.维护周“礼”,稳定社会秩序

B.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C.以德治民,缓和社会矛盾

D.主张改良政治制度,推动社会发展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核心信息“仁义”“不会有什么斗争了”等可知是指孔子所提出的“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而不单指统治者。故选B。

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礼治B.仁爱

C.仁政D.兼爱

【答案】 C

【解析】材料意思是统治者应对鳏、寡、独、孤四种人实行仁政,这符合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4.(2014•福建六校联考)“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

‘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

A.儒家B.道家

C.法家D.墨家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可知体现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B正确。

5.“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

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

【答案】 B

【解析】材料体现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故选B项。

6.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哪些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有一定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

①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墨子:“兼爱,非攻”

③韩非:严刑峻法,残酷镇压

④孟子:“民为贵”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该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兼爱、非攻”、孟子“民为贵”思想中都有调解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而韩非严刑峻法、残酷镇压的主张容易导致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7.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D.理学思想

【答案】 B

【解析】主父偃谋实行“推恩令”,其实质是分割王国封地,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以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上的统一,两者都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

8.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答案】 D

【解析】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吸收了阴阳家的学说,排除A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精华的是宋明理学,排除B项;提出了“为政以德”观点的是孔子,排除C项。9.“天之生民非为君也,而天立君以为民也。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春秋繁露》)以上言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①君权来自于神权②以神权限制君权

③民众有反抗暴政之权④君主必须以民为本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④

【答案】 B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③,排除含③的选项。“天立君以为民”体现了④,“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了①②。故选B。

10.“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深察名号》)从董仲舒的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他()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思考能力。董仲舒认为人本性是善的,但却不一定善,所以天就立王来统治,导人为善,这是天意。由此可判断选B项。

11.《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

C.程朱理学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答案】 C

【解析】古代妇女守节的观念与程朱理学思想息息相关。

12.(2015•盐城)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人性本善B.格物致知

C.心即理也D.致良知

【答案】 B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与史实记忆能力。材料中“急穿芒履去登临”一句说明该学者是积极地接触客观事物,去感知“造化心”的。属于程朱理学的修养方式,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方法论的范畴,C、D两项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B。13.(2014•西安一中)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B.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C.不同阶段学术思想的交锋

D.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答案】 A

【解析】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从哲学本质上来说是唯心主义,而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积极倡导唯物主义,所以二人思想差别的本质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区别,A项符合题意。B、C两项表述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应选A。

14.某校高二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陆九渊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对陆九渊思想主张的再认再现能力。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是荀子的主张;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

1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

C.朱熹D.王守仁

【答案】 D

【解析】本题从佛教禅宗的说教入手,考查学生对陆王心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项目人物观点特点实质

慧能唯有心动否定客观,强调主观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心外无物否定物质,强调意识主观唯心主义

由上表可以看出,慧能与王守仁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二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16.假如朱熹与王阳明在同一时代、同一地点相遇,两人最大的分歧在于()

A.是否追求“理”B.求“理”的方法

C.社会价值的体现D.自我发展的要求

【答案】 B

【解析】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最大分歧在于对待“理”的态度以及求得“理”的途径。17.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B.经世致用

C.万物本源D.抗衡佛老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A、B、D三项说法不符题意。A项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B项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思想核心;D项北宋时儒学在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基础上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本题选C项,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

18.朱熹主张“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二者的主张()

A.完全一致B.大同小异

C.针锋相对D.互为补充

【答案】 C

【解析】理解朱熹“革尽人欲”和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即可选出C 项。

19.王夫之是清朝的一位思想巨人,他猛烈抨击“孤秦”“陋宋”。这一思想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B.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C.抨击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私产的做法

D.提出了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

【答案】 C

【解析】秦朝和宋朝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和加强的重要朝代,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中反对君主专制的内容可知C项符合题意。

20.下列观点分别出自荀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四个选项中言论(序号)与人物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①黄宗羲②荀子③董仲舒④朱熹

B.①董仲舒②荀子③黄宗羲④朱熹

C.①朱熹②董仲舒③荀子④黄宗羲

D.①董仲舒②黄宗羲③荀子④朱熹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儒学代表人物思想言论的识记能力。①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②体现了荀子的唯物思想;③体现了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④体现的是朱熹的理学思想。

21.(2014•江苏启东)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由此可见顾炎武()

A.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现实

B.指责理学家抛弃先秦时期孔孟之说

C.深刻地揭示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D.认识到明清儒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答案】 A

【解析】顾炎武认为“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理学家空谈误国,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故选A。22.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关于民主政治的进步主张是()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B.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C.反对重农抑商 D.提出“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答案】 B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词语“民主政治”,故C错,因为C属于他们在经济方面的主张;D错,因为D是他们在治学方面的主张;A错误,因为他们只是反对君主专制独裁,而并没有提出相应的政治构想。

23.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中说:“二千年来皇帝皆盗贼。”唐甄这种政治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①封建制度日趋腐朽②商品经济发展③个性自由开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④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被推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批判君主专制思想的社会背景。“二千年来皇帝皆盗贼”是一种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其社会背景是①②③,尽管宋明理学受到冲击,但其统治地位没有改变,故④错。答案为A。

24.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

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

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答案】 A

【解析】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儒学家,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

家,本题要求回答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共性。B项说法错误,只有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项说法错误,董仲舒“大一统”“天人感应”等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推崇,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其他两位思想家在当时不受重视;D项错误,因为孟子时奴隶制度衰弱,封建制度建立起来;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而封建专制制度不断衰落;董仲舒时的西汉不属于转型期。本题选A项,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25.(2014•天津模拟)“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明清进步思想彻底批判儒家文化

B.明清进步思想主张实事求是

C.明清进步思想批判继承儒家文化

D.明清进步思想反映平民需求

【答案】 C

【解析】题目要求实用,能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故选C。A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并非反对儒家文化,而是反对宋明理学中的糟粕内容;B项符合强调要从实际出发但材料并未体现;C项正确,明清进步思潮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义理,强调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D项明显错误,早期思想家们依然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计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材料二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三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弟都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份,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的意愿而内疚得无地自容。

——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1)据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7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的“礼”?(2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儒家文化的影响。(6分)

【答案】(1)孔子“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根源: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宗法分封制解体,“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2)这里的“礼”指周礼,表明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反映了他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3)维护了传统家庭的稳定与延续;抹杀了家庭成员的个性;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较低。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署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为下天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3)材料三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2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4分)

【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4)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是主流。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2分)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4分)

【答案】(1)为政以德。(2)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不同: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原因: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4)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3分)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4分)

【答案】(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2)材料一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材料二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材料三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材料一、二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材料三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差别原因: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练习题(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48年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过程中,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孔子的一个主张翻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并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与“conscience”对应的孔子观点是A.礼B.义C.仁D.忠 2.(2011年5月浙江五校联考)《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3.(2011年1月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4.(2010年12月浙江省五校高三联考)《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5.(2010年9月浙江温州高三返校联考)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6.(2011年5月三明市质检)最能体现“在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制度中,礼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观点的是()A.“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B.“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 C.“诸于城内街巷及人众中,无故走车马者,笞五十。” D.有“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 7.(2011年1月温州八校期末联考)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 )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集注》 C.李贽的《焚书》《藏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8.(2011年4月揭阳二模)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他们在从西方思想中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一、单选题 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 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 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 2.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 A.德主刑辅 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重视伦理 3.“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 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 4.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 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5.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 6.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 C.仁为本,为政以德 D.礼法并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题 一、单选题(30道试题) 1.《春秋》原是鲁国国史,后经孔子修订整理,成为儒家经典,并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这一现象反映了 A.鲁国史官记史最为真实B.重史传统影响现实政治 C.孔子借助史书治理国家D.儒家高度重视编撰史书 2.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这说明 A.百家融合的趋势B.“尚同”的治世理想 C.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D.依法治国的合理性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远远超越了西方科技的发展水平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智慧D.包含了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 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个故事反映出的思想主张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事物自相矛盾 C.事异则备变D.逍遥无为 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A.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6.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评论先秦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道:“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这一评论针对的是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7.荀子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董仲舒曰:“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为人主也,道莫明省身之天,如天出之也”。二者关于“天”的论述的主要区别是 A.“天”是否有意志B.“天”是否客观存在 C.“天”是否施行“仁政”D.“天”是否高高在上 8.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 A.外儒内法B.大相径庭C.法古用今D.殊途同归9.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 A.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B.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 C.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D.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10.站在孔府大门前,可以看到两旁的明柱上悬挂着一副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一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两大学说:“仁”与“礼” 三大教派:儒、佛、道 五大阶段: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时沉重打击、西汉确立为正统地位、魏晋时受到冲击、宋元明清得到新的发展 二、重大历史线索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原因及其所体现的演变规律 (1)演变历程。

①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 ③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扶植是不可分割的。 三、题型应用体验 比较式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人物、事件等形式呈现。 2.从考查内容上看:一般由比较对象、比较项目和比较结果三部分构成,从考查方式又有横向和纵向比较之分。

【典型例题】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观点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 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 B.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 C.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技法攻略】 析题干→一是明确对比项:商鞅、黄宗羲的思想,二是甄别备选项内容。 抓关键→由备选项提示,本题核心是要求对比两者观点不同的决定性原因。 构联系→形成对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鞅和黄宗羲分别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渐趋衰落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了他们的思想。 明答案→不同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故选C。 【针对训练】 1.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 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 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 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可知,汉武帝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取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答案:B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他们鲜明地提出“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的口号,并着力塑造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均具有“巨人”风采的崭新形象。这表明“他们” A.崇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 B.力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C.否定对教皇的绝对服从 D.认为人类有能力改造自然和社会 2.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18世纪中期的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 B.19世纪以来英国一直处于世界工厂地位 C.19世纪末德国的制造业产值超过英国 D.18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的制造业起点高,发展快 3.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最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兼相爱,交相利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经历急剧的变革后,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借历史题材和异国情调来抒发主观情感”,而是希望对社会现实生活“真实、客观和准确的描绘来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这样一种新的文艺思潮登上历史舞台。下列作品体现这一思潮的是 ①《唐璜》②《红与黑》③《高老头》④《巴黎圣母院》 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5.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属于什么绘画的特点 A.风俗画B.宫廷画C.中国文人画D.民间绘画 6.将康有为的下列活动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组织保国会②创办《万国公报》③第一次上书光绪帝④发起公车上书 A.③④②①B.①②③④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 7.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突出的区别是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B.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C.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节制资本 8.下列表述反映了黄宗羲思想主张的有() ①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揭露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④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9.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黄宗羲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炎武也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这说明他们都 A.提倡公平法治 B.强调社会责任C.批判君主专制D.反对程朱理学 11.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牛顿经典力学 B.达尔文进化论C.蒸汽机D.计算机 12.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 A.省刑慎刑B.废除刑法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检测卷一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检测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突出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孔子的下列哪一观点,体现了上述规定()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其中“教育公平”体现了这一思想,故选B。 答案:B 2.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 C.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A项体现了儒家贵贱有“序”的等级思想,B项体现了墨家节用的思想,C项体现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D项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案:C 3.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D.①②④ 解析: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尚贤”、“非攻”是墨子的主张。 答案:A 4.“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反映出庄子() ①看到了事物具有相对性的一面②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③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④走上了不可知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从题干的两段话可知,庄子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从而抹杀了事物的相对性,走上相对主义,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必然走上了不可知论的道路。 答案:D 5.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A.爱人如己,崇尚和平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D.善用权力,建立权威 解析:B为儒家思想,C为道家思想,D为法家思想。 答案:A 6.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二试卷

历史必修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验 [一]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 2.(2008.湖南)“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3.下列思想家及主张中,对应正确的是 ①老子: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②孔子: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③墨子:兼相爱,交相利④韩非子: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⑤荀子:无为而治⑥庄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 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⑥D①③④⑤ 4.建立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长远大计,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具有与此相类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A庄子B荀子C孟子D韩非 5.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是 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 6.(2009海南)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 3.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as well.”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著作? A.Kong Qiu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二] 7.秦朝“焚书坑儒”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8.(2009.海南)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A《春秋》B《论语》C《孟子》D《易经》 9太学的建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不包括 A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B发扬光大了儒学,有利于文华的传播 C教育逐渐为儒家所垄断D使地方教育系统初步建立起来 5.“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 A、战国时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三]10.“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是 A发明本心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心即理也 11.清风吹幡动,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二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守仁 12.(2009.江苏)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 13.程朱理学最终被统治者确定为官学的根本原因是 A符合社会发展规律B有利于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C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发展D理学大师的积极宣传和推动 14.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是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为欲望所蒙蔽 C强调“知行合一”D“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四]15.李贽赞扬自由恋爱,提倡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专题过关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1948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时,中国代表张彭春提议将中国古代“仁”的思想译成“conscience”放进宣言之中。这一提议最终写入了宣言的第一条:“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如果你要进一步探究“仁”的思想,那么你应查阅的古籍是() A.《道德经》B.《论语》 C.《韩非子》D.《墨子》 解析:选B。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解答本题需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仁”的思想主要是由孔子倡导,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2.法国索邦大学教授、作家格扎维埃·瓦尔特教授曾说:“孔子是‘没有疆域的国王’,他的思想对中国人影响至深。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要继续前行,应当回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当今人类从孔子那里汲取的智慧不应该包括()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儒家思想的掌握情况。C项反映了孔子强烈的阶级等级观,是不可取的。 3.下图是故宫里的一块匾,观察图片,你认为其中蕴含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道家B.儒家 C.墨家D.法家 解析:选B。解题关键是提取匾中的“仁”字,这与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一致,因而选B。A、C、D三项中的学派没有涉及仁的思想。解答图片类选择题,一定要注意图片中的文字信息,这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4.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解析:选C。本题以韩非的话为切入点,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关键是抓住材料中“韩非在批评”、“言仁义者盈廷”。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判断答案为C。韩非本身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批评自己的学说,所以A项错误。道家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所以B项错误。墨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非攻,所以D项错误。 5.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右图无关的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检测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检测题(高二.一科) 一、选择题(仔细思考,慎重落笔,相信你!) 1.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中国奴隶主经济基础 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孔子强调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意思是:不符合礼制规定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该观点的根本根本出发点是() A.劝导统治者以德治民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D.强调“格物致知” 3.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说明孔子提倡 A.要体贴他人 B.应贵贱有序 C.行政为本 D.人际关系要和谐 4.在战国时期,曾经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级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5.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A.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 D.善用权术,建立威权 6.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是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 A.不管时代怎样发展,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 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 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予以肯定或者否定 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7、复旦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8、儒家思想长期以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传统美德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宋明理学,使之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10、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有 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一 第1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检测一第1课百家争鸣(含解析)人 民版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 基础巩固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 ) 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 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 答案 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A项为老子的主张;B项是孔子“仁”的思想;D项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与材料意思无关。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答案 B 解析A项是墨家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的主张。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 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 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答案 C 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 )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答案 D 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能力提升 7.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这说明 ( ) A.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 B.“仁”、“礼”思想不合时宜 C.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 D.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 答案 B 解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A不正确。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C不正确。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D不正确。孔子之所以不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选B。 8.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手工业者 ( )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答案 B 解析题干中两句引文的大意是:百姓中有才能的,就举荐他们为官,授予厚禄;君主的亲属没有功劳的不能获得富贵。因此引文体现了墨子“尚贤”的思想,说明希望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主张。A项为道家思想,C、D两项为法家思想。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材料二下面是战国时期两位思想家的言论摘录: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材料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高中历史 阶段综合测评1(专题一、专题二)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

阶段综合测评(一)(专题一、专题二)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X,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子在当时( )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 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 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 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 B[孔子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而不是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故A项错误;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提出“克己复礼”的主X,表明他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也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C、D两项错误。] 2.先秦时期,各种治国方略层出不穷。“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治国方略( ) A.孟子B.老子 C.墨子D.韩非 B[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X“仁政”,与题干“事少而功多”的描述不符,故A项错误;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X“无为而治”,与题干“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相符,故B项正确;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X“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描述不符,故C项错误;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X法治、变法革新、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题干描述不符,故D项错误。] 3.“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无用也。”(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X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D[根据材料信息“《庄子·人间世》”可知此主X属于道家学派,由D项中“有为”“难治”可推断其主X“无为而治”,这正是道家的代表性观点,故D项正确。A项属于心学观点,B项属于法家思想,C项是儒家荀子的观点,皆与材料观点不同,故排除。]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第一单元综合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2021·湖南怀化期末)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的主题是() 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B.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C.华夏的崛起与兴盛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与周边民族的互动、中原区域的扩展等,反映的主题是农耕文明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故选B项;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材料中的双向箭头不符,排除A 项;华夏的崛起与兴盛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题,排除C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故A项错误;墨家信鬼神,儒家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不能互补,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 3.(2021·四川泸州二诊)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随着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到了宋代,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理学的形成() A.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B.成为了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C.建立起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D.标志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教学案:专题一 一 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形成: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思想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 (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1)哲学思想: 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著作:《老子》。 3.庄子 (1)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著作:《庄子》。 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3.代表及主张 (1)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1.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 2.思想主张 (1)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有别于儒家重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3.主要贡献 (1)认识论: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三表”法。 (2)逻辑学:第一次提出了“类”“故”等逻辑学术语,建立了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概念阐释] 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和“争鸣” (1)“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墨、儒、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同步习题: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单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既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 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A.华夏民族开始形成 B.华夏族群成为礼仪之邦 C.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D.阶级关系发生变动 3.孟子认为“良知”是人性内在本能的朴素情感和道德意识,能催生出巨大能量而实 现天下大治。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圣愚皆同、人人自有、各个自足的一种普遍存 在的人性,是不待思虑而能分辨是非善恶之心,是真诚恻坦之意。这表明王阳明心 学() A.否定了传统的孔孟儒学 B.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理学

C.高度肯定人的主体意识 D.顺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思想家奉《周易》《老子》《庄子》为经典,称之为“三玄”。同时期的范缜在《神灭论》中以“浮屠害政,桑门蠹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来斥佛。这些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A.老庄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儒家思想丧失正统地位 C.思想领域的冲突与融合 D.排斥外来文化现象突出 5.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 突破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C.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6.王夫之在《泰誓》中说:“人无易天地,易父母,而有可易之君。”他又说:“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材料反映出王夫之() A.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B.对传统政治的否定 C.否定传统伦理思想 D.深化传统民本思想

【精品】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检测题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检测题参 考答案 ------------------------------------------作者 ------------------------------------------日期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CBBA 6——10 BDBDC 11——15 AABDD 16——20 CDABD 21——25ACACB DACBD 二、非选择题 26、(1)(解析:从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墨子等人的政治主张中寻找。) 答案: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荀子主张“君舟民水”;老子主张“无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2)(解析:利用教材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还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3)(解析:本质区别要从两者的阶级本质和统治方式入手。) 答案:古代的“治世”主要靠人治来维持,今天和谐社会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古代“治

世”局面主要是为维护封建统治,今天“和谐社会”主要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7、 (1)实行君主专制。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 (2)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推动了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3)专制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统治者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君主专制主义统治日益腐朽。

高中历史必修III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III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①“仁” ②“礼” ③“为政以德” 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 2.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3.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由此,他提倡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而不仁,如礼何? C.为政以德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在以下孟子的话中,说明其主张人性本善的是 A.恻隐之心,人皆有之B.思诚者,人之道也 C.以德服人D.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5.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 s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 这位学生正确地回答 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6.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此,他比喻A.人性生来就是恶的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C.环境和教育对人成长很重要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 7.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8.《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 ①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观念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④记载荒诞不经,缺乏科学精神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 9.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 A.理学大儒的传播 B.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C.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D.是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 10.战国时期的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

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阶段性测试题 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试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1.(2018·某某师大附中期中)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 A.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B.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 C.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D.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解析:材料“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主要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礼贤下士的风气,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故A项错误;由于“士”的出身多样,一旦被选中可能位极人臣,但是和国君没有血缘关系,对世卿世禄的制度有一定的冲击,故B 项正确;春秋战国之“士”更强调有一技之长,没有道德的约束,无法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故C项错误;分封制瓦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2.《诗·鲁颂·泮水》中曾提到鲁僖公立“泮宫(国家高等学府)”,但后来又有些诸侯公开地说:“可以无学(不办学校),无学不害。”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推动儒学的学校化教育 B.“士”阶层的兴起与壮大推动私学发展 C.分封制的瓦解使诸侯失去官办学校的能力 D.“礼崩乐坏”使统治者急于恢复礼乐制 解析:西汉时期儒学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学学校化教育才出现,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使各国统治者忙于战争,顾不上办学,更无法恢复礼乐制度,排除C、D两项。由于各国重视士的作用,士是由私学培养的,因此各诸侯国的官学可以不要,故选B项。 答案:B 3.(2019·某某月考)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其思想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但其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却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 ) A.追求天下为公B.崇尚等级秩序 C.主X“仁政” D.天人感应 解析:孔子的“爱人”“礼”都是讲究等级的,这就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因而受到了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 1、李贽曾评论先秦诸家:“申(不害)、韩(非)何如人也?彼等原与儒家分而为六。既分为六,则各自成家;各自成家,则各各有一定之学术,各各有必至之事功。举而措之,如印印泥,走作一点不得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李贽认为诸家之间曾是平等的 B、李贽认为诸家都曾发挥作用 C、李贽放弃传统儒学的价值取向 D、李贽否定了儒家的独尊地位 2、围绕着人与神、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问题的思考,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孔子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具有人文精神 B、老子注重探讨宇宙本源的问题,用以指导人生 C、普罗塔戈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 D、苏格拉底着重讨论的是人与神的关系 3、有同学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应该包括( ) ①政治民主化②阶级结构变化③新旧思想观念冲突④制度创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5、(2015•安徽)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6、(2015浙江)宇宙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15 浙江)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8、(2015•北京卷)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