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有答案)

第一课百花怒放导学案

【学习目的】

1.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缘由及意义。

难点: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自主学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花怒放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明发作了猛烈变化。

(2)含义:一批出色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构成百花怒放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公家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片面开展。

3.孟子的思想

(1)提出品德规范:仁、义、礼、智。(2)发扬孔子的〝德治〞思想,倡议〝暴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的是掌握〝礼〞。

二、老庄之学

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基本,以因循自然的〝有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以为〝道〞是世界的基本,是永久不变的。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3)政治思想:消极避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

3.庄子的思想

(1)把〝道〞作为最高原那么,宣传天道与自然有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逾越功利去追求肉体自在的倾向,对中国现代文明发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明都发作了猛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

4.

(1)对中国民主主义政治体制的树立乃至秦始皇一致全国,都起到了严重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民主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1.开创人:战国初期的墨子。

2.学派特点: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肉体;其主张贯串着讲务实践功利的肉体。

3.主要思想

(1)思想宗旨:〝兼相爱、交相利〞。

(2)详细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

4.主要贡献:主要表如今看法论和逻辑学方面。

【课堂探求】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效果。

资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表达。«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以为君轻民贵,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

资料二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品德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孔子、老子、荀子、庄子也都曾默想和探求过〝天〞的道理。

(1)依据资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外延及其理想的政治。

(2)依据资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哲学家对〝天〞和〝人〞的关系停止了怎样的阐释。

(3)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人给出的结论是〝提高与开展〞,请你结合时代特征对此加以说明。答案(1)主要外延: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注重民意,顺应民意。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暴政。

(2)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人可以发扬自己的客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庄子提出〝天〞与〝人〞不相胜,是指人必需顺应自然。

(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上消费力开展,社会经济取得长足提高;政治上分封制解体,郡县制逐渐构成;文明范围内出现了百花怒放的兴盛局面;因此,提高和开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当堂测试】

1.孔子主张社会谐和,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发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 A.社会临时动乱不安 B.〝百花怒放〞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片面解体

D.封建经济逐渐兴起

答案 A

解析〝谐和〞〝兼爱〞〝非攻〞〝政在得民〞表达了事先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事先社会的动乱不安。

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那么资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答案 C

解析季氏属于鲁国的大夫,却僭用了周天子公用的乐舞,孔子批判这一现象反映出孔子竭力维护西周奴隶社会等级次第,即维护周礼,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虽然都属于孔子的思想,但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3.〝他的哲学以慈善为怀,以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境出自人的天分。〞以上资料评价的是 ( )

A.孔子〝仁〞的思想

B.孟子的〝性善说〞

C.孔子〝礼〞的思想

D.墨子〝兼爱〞思想

答案 B

解析剖析题干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以慈善为怀,二是这种慈善出自人的天分。C项孔子的〝礼〞主要强调等级名分和贵贱有〝序〞,与资料宗旨不符;A、B、D三项都表达了慈善和残酷,但孔子和墨子都没有强调这种慈善出自人的内心,只要孟子的〝性善说〞以为兽性本善,应选B项。

4.小成语大文明。成语〝游刃缺乏〞〝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现代的思想流派有( )

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儒家、法家

答案 D

解析〝舍生取义〞是孟子的主张,是儒家而非墨家,故A、C项错误;〝游刃缺乏〞语出«庄子·养生主»,是道家而非墨家,故B项错误。

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构成了〝百花怒放〞的局面。以下诸要素与其构成有关系的是 ( )

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开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猛烈革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封建经济的开展为学术文明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故①正确。私学兴盛,使学术下移,培育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为〝百花怒放〞提供了人才,故②正确。各诸侯国为开展和弱小自身而竭力招徕人才,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革新的时代,思想界十分生动,故④正确。

6.中国现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无成效的同时,还证明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托被统治者的默许。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托被统治者的默许〞所反映的思想与以下主张相吻合的是 ( ) A.有为而治 B.〝民贵君轻〞,实施〝暴政〞

C.兼爱、非攻

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对立

答案 B 解析资料中〝政府最终还是要依托被统治者的默许〞说明统治者要实施〝暴政〞,这是儒学的思想主张。

7.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 ) A.孟子 B.韩非 C.墨子 D.荀子

答案 D

解析从资料中〝明礼义以化之〞可知注重品德作用,从〝起法正以治之〞可知其吸收了法家思想,由此可知该思想家是荀子。

8.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花怒放,儒墨法道终究孰是孰非?〞然〝天下分歧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 A.人与自然的谐和 B.社会理想

C.人与社会谐和

D.人的生命

答案 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招致社会临时动乱不安,故儒家倡议〝仁〞、道家倡议〝有为〞、法家倡议〝法治〞、墨家倡议〝兼爱〞〝非攻〞等均希望完毕动乱的理想,树立动摇的社会,即〝关注社会理想〞。应选B。

9.〝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这反映了韩非以为〝治天下〞应重在依托( )

A.人情关系

B.伦理品德

C.礼乐次第

D.法制树立

答案 D

解析资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需实行严厉的法则就能管理好国度,因此韩非以为〝治天下〞应重在依托法律,应选D。A、B、C项与资料宗旨不契合,它们是儒家倡议的治国理念。

10.«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 ) A.不同窗派间相互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分歧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盛行

D.思想范围完成大一统

答案 A

解析«史记»中的记载以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窗派间相互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主张不能够分歧,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盛行,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花怒放,思想范围尚未完成大一统,故D项错误。

11.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写道:〝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分歧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品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司马谈以为六家共同的目的是 ( ) A.到达天下太平治世 B.维护等级次第

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D.完成君民共治

答案 A

解析依据资料〝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分歧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予以剖析。〝天下分歧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指六家思想各不相反,但都希望到达〝天下分歧〞,即到达天下太平治世,故A项正确。墨家代表小消费者利益,支持等级差异,故B、C两项不正确。法家

主张君主民主,故D项不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导学案1百家争鸣

专题一:一百家争鸣【预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预习重点】 1.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以及主张。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之间的关系。 【预习任务】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早期儒学 代表人物活动及其主张 孔子(1)提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学说,主张在人人________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注重政治与人事,对________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3)开创中国古代________之风,主张“_______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4)开创了儒家学派,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称做“________” 孟子(1)发挥孔子的“________”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2)提出了“________”思想,成为中国早期________的思想基础 荀子(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________的思想内容 (2)在天人关系上,强调“________”,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________” 1.主要特点: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________”、“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老子思想 (1)认为“________”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________思想。 (3)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________原则。(4)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________”的社会。 3.庄子思想 (1)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他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与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________”。 4.历史影响:道家学派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________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特点:奖励________,实施________。 2.李悝 (1)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________产量,从而增加国家的________收入。 (2)创立“________”,好年成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坏年成则以平价出售。 (3)进一步推行按________授田宅的制度。 (4)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________为特征的政治秩序。 (5)所著《________》,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3.商鞅 (1)政治 ①废除________制度,根据________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 ②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 ③实行________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 ①废除________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②实行________政策。 (3)思想:燔诗书,明法令,禁止游学游仕,以________为师。 4.韩非 (1)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________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________。 (3)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5.影响 (1)对中国________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2)汉代以来,其________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1.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习题包(含答案)

专题一 一百家争鸣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答案:C 2.生活在春秋后期的孔子,为了匡救人欲横流、秩序紊乱的末世,在创建儒学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 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②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C 3.古代某思想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墨子 C.老子D.韩非 答案:C 4.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兼相爱、交相利 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 答案:A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材料二 2015年9月27-29日在曲阜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局面? (2)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思想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但却备受冷落?其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有哪些思想具有普世价值? 解析:(1)仔细分析三人所说的话,可以看出观点不一,由此联系所学即可整合出百家争鸣。(2)根据图片中的文字,联系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图2为道家思想,图3为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影响较大,但备受冷落,其原因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3)由昔日的诸子百家到今日的儒学大会说明儒学的发展及影响,其普世价值即为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答案:(1)百家争鸣。 (2)儒家思想。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3)儒学与时俱进和影响深远。“德治”思想、诚信思想、和谐思想、有教无类的思想和教学方法。 一、选择题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流派,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主要思想主张。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由此感悟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意识;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人思想的异同,从而理解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掌握道家和法家流派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学法指导 1.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2.建议学习本课时,注意联系语文课中相关的文言文课文,以更好地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言论。 重点难点 1.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自编导学案 教学方法 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有机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阅读单元引言,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引入: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儒家思想形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是我国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时代。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4-7,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注意“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 A(1):简述“百家争鸣”的内涵。 【1组学生板演预测】内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杂家、名家、兵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论阔,相互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简述“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由此你获得哪些认识或感悟? 【2组学生板演预测】历史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教案人民版必修3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科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以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现实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名族的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本课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介绍: 地点:咸阳城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事件:秦国君为统一天下,向六国发了招贤榜,经过层层海选最后剩下四位,儒、法、道,墨四家的代表。到底谁能帮秦一统天下。秦王又会选择谁?敬请期待,那就要各组的才艺展示如何,各组的演讲能否迎合秦王的心理。最终花落谁家,精彩还在后头! 导入新课:下面我们就有请四家代表人物上场。通过预习很多历史人物我们都有印象,现在让我们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1、[活动]“猜猜我是谁?”──角色扮演,创设情景:由各组选一个代表说这四家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然后,有观众来猜,看是哪家代表。 例如:角色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请问我是哪一家的代表? 角色2:“兼相爱,交相利”(学生讨论后作出判断并回答) ...... (设计意图:意在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凸现人物形象,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答辩阶段]:由各代表队用幻灯片角色扮演等形式展示各派主要人物图片及治国主张播放百家争鸣视频,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了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 儒家代表队上场: 角色一(孔子观点):圣人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有教无类,为政以德; 角色二(孟子观点):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时空坐标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 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 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 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 要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原因。 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 生的重要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编订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文献。 3.孟子的思想: (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道家、法家、墨家思想 (一)老庄之学 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请正确连线)。 3.庄子的思想: (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活跃起来。 (3)教育学术: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地位: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主张: ①核心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③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 (1)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①政治思想: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善良。 (2)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 ②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影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思想 (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 ①哲学思想:世界本原是“道”,万物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②政治思想: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2)庄子:战国时期,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 ①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②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 2.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 (1)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权术驾驭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思想。 (2)作用: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轻巧识记] 1.百家争鸣 2.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易错提醒] (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2)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为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3)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2.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一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 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 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百家争鸣的主要代表人 物及主X,认识百家争鸣的地位及意义。 3.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认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4.从比较角度综合辨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 对立与统一。 知识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形成:众多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X,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 (1)思想主X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X“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 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学学派。

③整理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 (1)提出道德规X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 (1)主要思想 ①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孔子之“仁”与孟子之“仁政”的不同 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知识点二老庄之学 1.思想特点 (1)世界观: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方法论: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 (1)主X 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带答案)

高一历史暑假预习学案必学三第一单元班级姓名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意义、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4.掌握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联系现实评价儒家思想。 课前预习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及出现背景 1.百家争鸣的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和不同思想学派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互相诘难、批驳的局面。 2.时代背景:________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政治经济变动:分封制、井田制瓦解。 (2)社会基础:________阶层的活跃并受到诸侯国的重用。 (3)文化基础:出现________,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教育和学术下移。 思考: 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 提示: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根本的时代特征是封建制取代了奴隶制。新兴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解放,剧烈的社会变革及频繁的民族交往为文化自家争鸣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诸子百家主要代表及思想 1.儒家学派。 2.道家学派。 (1)老子: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崇尚自然和精神自由。 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1)主要思想:________;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变法革新。 (2)评价:迎合了建立__________国家的趋势。 4.墨家——创始人墨子。 (1)代表阶层:平民百姓。 (2)主要思想:“______”、“非攻”、“节俭”、“______”。 思考:如何评价孔子的“仁”、“礼”思想? 提示:(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但是孔子主张的“仁”是有阶级差别的仁爱,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孔子主张的“礼”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3)“仁”和“礼”的关系:孔子思想中“仁”和“礼”关系密切。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遵守礼制。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 三、“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运动。 2.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重点分析 一、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区别? 孟子的“仁政”思想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而是有明显的区别: 孔子的“仁”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宣扬奴隶主的“爱人”,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孟子的“仁政”思想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爱惜民力,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建立和谐的封建统治秩序,更好地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特别提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与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如何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体现的人文精神? (1)思想体系: ①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②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 ③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资格,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④他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礼”。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的演变》教案 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 (1)老子和孔子 ①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②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思想主张:提出“仁”的主张,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他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实质是举贤的思想;他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德才兼备的教学思想,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古典文化的贡献:晚年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五部书。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形成的新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力量,使各学派的代表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从而形成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即“百家争鸣”。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墨家(墨翟):代表平民的利益,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愿望;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a .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b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政”、“暴民” c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a .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 b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a .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 b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平现象 a .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b .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和“法不阿贵”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c .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 发展儒学: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主张: ⑴为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⑵为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⑶规定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三纲五常” ★ 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大一统 ②天人感应 ③君权神授 ④三纲五常。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默写、背诵提示】(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和接受者、目的、内涵、实质和影响。(2)汉武帝兴办太学:时间、性质、目的、影响(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3)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儒经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天下郡国设立学校。 【重点、难点破解】在诸儒之中,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董仲舒最突出的贡献是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复习时应注意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的一段典型史料(见《汉书·董仲舒传》);还要注意战国、秦、汉以来我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向:由自由走向专制。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董仲舒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儒家⎪⎩⎪⎨⎧孟子⎩⎨⎧荀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有答案) 第一课百花怒放导学案 【学习目的】 1.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缘由及意义。 难点: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自主学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百花怒放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明发作了猛烈变化。 (2)含义:一批出色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构成百花怒放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 (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公家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片面开展。 3.孟子的思想 (1)提出品德规范:仁、义、礼、智。(2)发扬孔子的〝德治〞思想,倡议〝暴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 (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的是掌握〝礼〞。 二、老庄之学 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基本,以因循自然的〝有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以为〝道〞是世界的基本,是永久不变的。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 (3)政治思想:消极避世,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 3.庄子的思想 (1)把〝道〞作为最高原那么,宣传天道与自然有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逾越功利去追求肉体自在的倾向,对中国现代文明发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明都发作了猛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 4. (1)对中国民主主义政治体制的树立乃至秦始皇一致全国,都起到了严重作用。 (2)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民主政权的工具。 四、墨家的主张 1.开创人:战国初期的墨子。 2.学派特点: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肉体;其主张贯串着讲务实践功利的肉体。 3.主要思想 (1)思想宗旨:〝兼相爱、交相利〞。 (2)详细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 4.主要贡献:主要表如今看法论和逻辑学方面。 【课堂探求】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效果。 资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表达。«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以为君轻民贵,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 资料二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品德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孔子、老子、荀子、庄子也都曾默想和探求过〝天〞的道理。 (1)依据资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外延及其理想的政治。 (2)依据资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哲学家对〝天〞和〝人〞的关系停止了怎样的阐释。 (3)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人给出的结论是〝提高与开展〞,请你结合时代特征对此加以说明。答案(1)主要外延: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注重民意,顺应民意。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暴政。 (2)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人可以发扬自己的客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庄子提出〝天〞与〝人〞不相胜,是指人必需顺应自然。 (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上消费力开展,社会经济取得长足提高;政治上分封制解体,郡县制逐渐构成;文明范围内出现了百花怒放的兴盛局面;因此,提高和开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当堂测试】 1.孔子主张社会谐和,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发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 A.社会临时动乱不安 B.〝百花怒放〞趋于合流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我为诸子百家代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儒墨道法的思想和影响; 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思想 通过“假如我是统治者会使用哪家思想为强国之道”活动,学生通过辩论、表达自己想法深入理解儒墨道法的地位。 通过“古为今用”课后思考题使学生学会以史为鉴,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 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儒墨道法资料,主动为百家争鸣代言。 教学过程: [导入]: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今天我们走进百家争鸣,除了品读经典,感悟先哲智慧,更是为了体会先先哲们肩负时代重责,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勇气和情怀)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基础: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条件: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纷争(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政治基础) 3、阶级变化:诸侯争霸,“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4、教育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节百家争鸣 教案 一.设计思路 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 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四.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背景 (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韩非子。 3.意义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儒学创立:孔子 (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 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3)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 2.儒学发展: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人物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 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人之性恶” (2)历史影响 ①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1)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但不是简单地继承,而是提出了“仁政”思想,将孔子“仁”的学说扩展为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施政思想。 (2)儒家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民本”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现代的“民本”思想含有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的原则,而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 知识点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创立:老子 ①世界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政治观: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不能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其中某些成分可能吸取了道家学派的思想,但不能说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 (2)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其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2)发展:庄子 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百家争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最新教育文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编制:审核:审批: 【学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难点: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学习】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含义、形成原因、影响。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2、形成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 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②孟子:“亚圣”,政治:提倡学说(思想核心),提出,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③荀子: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尊天道、重民本);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主张重礼)。 (2)道家:①老子(李耳)哲学:“”是万物的本源,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政治:主张“顺应自然”、“而治”、建立“”社会;②庄子:“”乃世界最高原则、“齐物”、“逍遥”。(3)墨家:墨子:“兼相爱、”、“”、“尚贤”、“尚同”“节葬”、节俭等; (4)法家:奖励耕战,实施。韩非: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法不法古(“事异则备变”)、遵循客观规律办事。 三、“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道德、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百家争鸣 〖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开展 〖执教者〗曹锦荣 〖课程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 1.识记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法建议】 1.预习教材 ,用列表法归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来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列表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4.思考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2.出现原因: 3.表现〔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4.影响:二.课中探学

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史料探究] 史料一①初税亩者 ,非公之 ,去公田而②履亩 ,十取一也 ,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谷梁氏·太史公自序? 史料二?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波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 ,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 ,皆赐列第 ,为上大夫 ,③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世家? 史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 ,④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试一试 (1)据史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开展的产物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 ,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什么? 主题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 [史料探究] 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水火 ,吾见蹈而死者矣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材料二 ?礼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诸侯五 ,大夫三 ,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 ,诸公十有六 ,诸侯十有二 ,上大夫八 ,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 ,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 ,诸侯之席三重 ,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 ,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 ,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 ,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 请答复: (1)根据材料一 ,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你认为孔子的〞礼〞的实质是什么?他的思想在当时会不会被诸侯接纳?为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 ,请归纳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