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产负债观和收益费用观

资产负债观和收益费用观

资产负债观和收益费用观
资产负债观和收益费用观

资产负债观则和收益费用观完全相反。资产负债观直接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认为收益是企业期初净资产和期末净资产比较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之为财产法。该方法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要求在交易发生时弄清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

资产负债观的必要性[1]

一定时期的会计准则制定与一定时期的会计环境密切相关。过去,我国的会计准则倾向于收入费用观,是由我国当时的会计环境决定的,其后果之一就是将不能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费用挤到资产负债表中,极大削弱了资产和负债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按照资产负债观,应该注重相关性原则的应用,将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剔除出资产负债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的变化,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收入费用观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决策的需要。

(一)资产负债观下,更加注重交易的实质传统的收入费用观中,会计的核算计量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配比原则,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资产、负债造成的价值变动,收益反映的仅仅是企业账面的业绩,破坏了会计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资产负债观则更加注重交易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其后果,分析期间内资产和负债的变动,为确定当期收入和费用提供基础,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资产负债观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收入费用观下,确认的收益没有与资产、负债联系起来,递延、应计、摊销等会计程序的使用,使利润的核算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管理当局存在操纵利润的可能。资产负债观则是要求以净资产的增加来确认收益的实现,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收入费用观是指直接从收入和费用的角度来确认与计量企业收益,认为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为收益表法。

收入费用观的内容[1]

该方法主张以交易为中心,强调收益的确定要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财务会计处理的重心应该是对收入、费用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而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依附收入和费用要素;在财务报告体系中,收益表是整个报告体系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是收益表的补充和附属。

收入费用观的缺陷[2]

收入费用观不足之处是在确定收益时不以现实的资产、负债为标准,而是运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使收益数据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特别是管理当局收益平滑或盈余管理行为,有可能使账面收益与实际业绩完全脱离,反映的收益也不够全面。

收入费用观理论与资产负偾观理论差异[1]

(一)两种理论在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上不同资产负债观理论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基本会计准则以及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具体会计准则时,要以资产负债观理论作为指导。具体而言,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首先要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或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或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与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与计量收益。在该种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准则重点和首要的问题就是规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计量与披露,收入和费用只是对前者所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的明细说明。收入费用观理论则要求以收入费用观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与某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计量,然后再根据两者的比较来确认收益。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准则重点和首要的问题就是规范收入和费用要素定义、确认、计量与披露,然后再将其分摊计入到相应的资产和负债中。因此资产和负债要素只是收益确定的副产品或过渡产物。

(二)两种理论在会计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在收入费用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利润表处于核心的地位,而资产负债表则作为利润表的补充报表。而利润表中的收益信息都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所产生的。从信息的效用角度来看,利润表中的收益信息更主要的是提供有关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反映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且主要是基于本期的考虑。该信息有助于企业所有者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收入费用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可靠性为主。在资产负债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利润表只是作为资产负债表收益总括信息的一个详细说明。在资产负债表中,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采用的是未来利益观,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量反映的是

资产和负债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影响程度,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一种现值反映,是面向未来的。该信息有助于现在的和潜在的股权投资者、债权投资者以及其他用户去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发生的金额、产生的时间以及其不确定性。因此,资产负债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相关性为主。

(三)两种理论在会计要素的优先地位上认识不同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资产和负债是会计要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只要规范了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其他要素都可以通过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定义。如我国基本准则首先定义了资产和负债,认为“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在此基础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要素是优先考虑的要素。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该理论要求首先定义收入与费用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定义利润要素。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收入、费用要素没有明确的联系。

(四)两种理论在会计计量上的不同两种理论在会计计量重心上存在差异。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会计计量重心是资产的计量。资产是最为基本的会计要素,其他各要素的计量都从属于资产的计量。资产计量强调资产的未来价值观,而不是其历史成本观。具体而言,资产强调其未来的服务潜能,或在未来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能力。但在收入费用观理论下,会计计量的重心是收益确定。资产也需要计价,其计量要么是为了计量已实现的收入所对应的存在形态的价值量,要么是为了计量已发生的支出中有多少应作为费用,还剩多少应作为资产。可见在收入费用观理论下资产计价的目的主要为收益的确定服务,其计量主要是面向过去。两种理论在会计计量属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资产负债观理论下,资产的未来价值观必然要求资产的计量面向未来,从而打破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一统天下的局面,引入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但在收入费用观理论下,收益计量的核心地位使得资产的计量完全服务于收益的确定,服务于对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的总结,由此必然会以历史成本作为其主要计量属性。两种理论在未实现损益的处理方面存在差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的确定首先是直接确认已实现的每笔收入和费用,然后再根据配比原则确定收益。而在资产负债观下,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加额(不包括投资者新增的投入或分配给投资者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化);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是否实现,也不需要考虑交易因素与非交易因素,只要企业的净资产确实增加了,就应作为收益的内容之一予以确认并加以计量。这样,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下受实现原则所限制而不能确认的很多未实现损益项目,如由于物价变动而导致的企业资产所产生的持有收益等,在资产负债观下就可以确认成为收益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两种理论在会计披露上的不同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信息是会计对外提供的核心内容,利润表在整个财务报表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收入费用观以会计期间假设为基础,根据企业经济业务中收入与费用的变动来计量利润,不仅操作性强,而且还可提供各种性质的收益明细资料。但在强调配比和实现原则下,那些不符合配比原则和实现原则而对企业收入或费用产生影响的项目,通过采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作为跨期项目暂记到资产负债表中,待到以后会计期间再逐步转入到相应的利润表中;从而造成资产负债表中出现了一些本质上是费用、收益或损失的项目却被当作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加以列示。这样,资产负债表成为利润表的过渡性报表,其相关性大打折扣。在资产负债观下,资产和负债的信息是会计对外提供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在整个财务报表中处于主导地位。由于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都严格遵守了资产和负债的再确认与再计量原则,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在某一时刻基于未来视角的财务状况。但由于资产负债观下收益的确定主要是对期初和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其收益信息只能是一个总括的内容,无法提供收益的明细信息,减弱了收益信息对使用者的有用性。也正是基于此,在资产负债观下,企业需要增加报告全面收益的会计信息,扩展现行的利润表,形成对资产负债表收益总括信息的补充与说明。

资产负债观和收益费用观

资产负债观则和收益费用观完全相反。资产负债观直接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确认与计量企业的收益,认为收益是企业期初净资产和期末净资产比较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之为财产法。该方法强调经济交易的实质,要求在交易发生时弄清该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其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 资产负债观的必要性[1] 一定时期的会计准则制定与一定时期的会计环境密切相关。过去,我国的会计准则倾向于收入费用观,是由我国当时的会计环境决定的,其后果之一就是将不能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费用挤到资产负债表中,极大削弱了资产和负债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按照资产负债观,应该注重相关性原则的应用,将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剔除出资产负债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的变化,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收入费用观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决策的需要。 (一)资产负债观下,更加注重交易的实质传统的收入费用观中,会计的核算计量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配比原则,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资产、负债造成的价值变动,收益反映的仅仅是企业账面的业绩,破坏了会计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资产负债观则更加注重交易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其后果,分析期间内资产和负债的变动,为确定当期收入和费用提供基础,提供的信息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二)资产负债观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收入费用观下,确认的收益没有与资产、负债联系起来,递延、应计、摊销等会计程序的使用,使利润的核算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管理当局存在操纵利润的可能。资产负债观则是要求以净资产的增加来确认收益的实现,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可能,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收入费用观是指直接从收入和费用的角度来确认与计量企业收益,认为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结果,这种计量收益的方法又称为收益表法。 收入费用观的内容[1] 该方法主张以交易为中心,强调收益的确定要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财务会计处理的重心应该是对收入、费用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而资产和负债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要依附收入和费用要素;在财务报告体系中,收益表是整个报告体系的核心内容,资产负债表是收益表的补充和附属。 收入费用观的缺陷[2] 收入费用观不足之处是在确定收益时不以现实的资产、负债为标准,而是运用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会计程序,使收益数据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特别是管理当局收益平滑或盈余管理行为,有可能使账面收益与实际业绩完全脱离,反映的收益也不够全面。 收入费用观理论与资产负偾观理论差异[1] (一)两种理论在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上不同资产负债观理论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基本会计准则以及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具体会计准则时,要以资产负债观理论作为指导。具体而言,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首先要定义并规范由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或负债或其对相关资产或负债造成影响的确认与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与计量收益。在该种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准则重点和首要的问题就是规范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计量与披露,收入和费用只是对前者所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的明细说明。收入费用观理论则要求以收入费用观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思想。具体而言,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的是与某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计量,然后再根据两者的比较来确认收益。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会计准则重点和首要的问题就是规范收入和费用要素定义、确认、计量与披露,然后再将其分摊计入到相应的资产和负债中。因此资产和负债要素只是收益确定的副产品或过渡产物。 (二)两种理论在会计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在收入费用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利润表处于核心的地位,而资产负债表则作为利润表的补充报表。而利润表中的收益信息都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所产生的。从信息的效用角度来看,利润表中的收益信息更主要的是提供有关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营成果,反映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且主要是基于本期的考虑。该信息有助于企业所有者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收入费用观理论体现的主要是受托责任观的会计目标,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可靠性为主。在资产负债观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利润表只是作为资产负债表收益总括信息的一个详细说明。在资产负债表中,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采用的是未来利益观,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量反映的是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观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d2826472.html,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观的应用 作者:程晓芳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16期 摘要: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以及准则的应用指南,自2009年在所有大中型企业中全面执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应用资产负债观的情况,并对资产负债观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8-0114-02 资产负债观是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相对的一种会计理念,无论是在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还是实务方面,均与后者均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制订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在资产负债观下,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在资产负债观下:收益=年末净资产—年初净资产假定没有所有者投入,也没有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资产负债观认为资产负债表是第一报表。 一、资产负债观在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 目前,资产负债观已经成为IASB、FASB、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重要准则制定机构的首选会计准则制定理论基础。 新会计准则包括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1项基本会计准则,其中,体现资产负债观的思想非常多,根据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思想,本文从“要素—计量属性—具体准则”的逻辑路线分析资产负债观的具体体现。 (一)会计要素定义的变化 资产的定义立足于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即深刻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理念。对收入与费用的定义可以发现,资产要素是最重要的要素,直接决定了其他要素的定义,这也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基本理念。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被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产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被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从这两种

收入费用与利润

一.发出商品、在途物资 1,已发出商品但尚未确认销售收入 借: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2,确认销售收入时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结转已销商品成本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发出商品 3,已收到发票账单并付款但尚未收到材料 借:在途物资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二.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1,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收入的确认) 2,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收入的确认) 3,确定交易价格(收入的计量) 4,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收入的计量)5,履行各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的收入(收入的确认)

三.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与净利润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其他收益 (1)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实现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2)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3)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有关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4)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5)投资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6)其他收益主要是指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除冲减相关成本费用以外的政府补助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1)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 (2)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资产负债观文献综述

资产负债观文献综述 资产负债观是与传统的收入费用观相对的一种会计理念。传统的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中心,收益是收入和费用配比的结果;而资产负债观主要面向资产负债表,其关心的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收益是期初期末资产和负债的计价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由此资产负债观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得到了确立,并在多条具体准则中得到体现。本文将以综述形式对资产负债观的相关研究加以概括总结,指出当前研究的成果,角度,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资产负债观的演进 1,原始资产负债观(复试记账时期) F.W.克朗赫尔在在《独特的复式簿记》(1818)中指出,复式簿记的目的是经常向业主表明他的总资本及其每一构成部分的价值[37]。 葛家澍教授认为:“资产负债观在复式簿记出现之初就得到了全面的贯彻。” 苏珊从复试记账时期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进行分析指出,复式簿记时期,由于受环境所限,加上对财产和收益问题的认识不足以及早期会计方法的简陋,人们主要关注自己财产的安全完整及其保值增值情况,会计中体现的是一种注重财产观念的原始的资产负债观。 张踩峰指出,资产负债观的早期应用及发展是在复式簿记法应用早期,因当时经济活动形式简单缺乏持续性,因此业主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只需要根据类似于资产负债表的财产目录,进行盘点然后根据当时的市场行情确定其所拥有的财产价值,并据以进行分配即可,现代意义上的利润表此时无足轻重,因为收益只需要将期初和期末财产价值的进行比较就可以确定,显然这是资产负债观早期的简单应用。 由此可见资产负债观早在复试记账时期就开始存在了,然而复试记账时期的资产负债观是一种注重财产观念的原始的资产负债观,收益是根据将期初和期末财产价值的进行比较确定的。 2,收入费用观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 苏文娟分析了20世纪资本市场的经济背景指出,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快,企业融资形式趋于多元化,产权形式早现分散与社会化,股权掌握在众多股东手中。由于股权的高度分散,持股比例较低的股东没有权力和意识去

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完整版

第十五章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近三年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综合题。2009年考题分数为13分;2010年考题分数为12分;2011年考题分数为35分。从近三年出题情况看,本章内容特不重要。 本章差不多结构框架

第一节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一、收入的内容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一)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企业销售商品时,如同时满足了以下5个条件,即能够确认为收入: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要紧风险和酬劳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接着治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操纵;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相关的经济利益专门可能流入企业;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销售商品应同时满足上述5个条件,才能确认收入。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货款,也不能确认收入。 【例题1·多选题】企业销售商品时,确认收入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有( )。(2009年考题) A.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要紧风险和酬劳转移给购货方 B.企业已提供与售出商品相关的劳务 C.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D.相关的经济利益专门可能流入企业 E.相关的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答案】ACDE 【解析】销售商品收入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加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要紧风险和酬劳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接着治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操纵;(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专门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在某些专门情况下,商品销售能够按以下原则确认收入: 1.办妥托收手续销售商品的,在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2.采纳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的,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预收的货款应确认为负债。 3.售出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在购买方同意交货以及安装和检验完毕前,不确认收入。假如安装程序比较简单或检验是为了最终确定合同或协议价格而必须进行的程序,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 4.采纳以旧换新方式销售商品的,销售的商品应当按照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确认收入,回收的商品作为购进商品处理。

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

资产负债表 1、华天有限公司2008年8月31日有关总账和明细账的余额如下表:

要求:清代华天公司完成以下8月31日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华天公司2008年10月的余额试算平衡表如下:余额试算平衡表 2008年10月31日

补充资料: 1.长期待摊费用中含将于半年内摊销的金额3 000元。 2.长期借款期末余额中将于一年到期归还的长期借款数为50 000元。 3.应收账款有关明细账期末余额情况为:应收账款-A公司贷方余额5 000 应收账款—B公司借方余额41 400 4.应付账款有关明细账期末余额情况为:应付账款-C公司贷方余额39 500 应付账款—D公司借方余额8 100 5.预收账款有关明细账期末余额情况为:预收账款-E公司贷方余额 7 200 -F公司借方余额 3 000 要求:请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华天公司2008年10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下列报表项目的期末数。 (1)货币资金()元;(9)应付账款()元;

(2)应收账款()元;(10)预收款项 ()元; (3)预付款项()元;(11)流动负债合计()元; (4)存货()元;(12)长期借款()元; (5)流动资产合计()元;(13)负债合计()元; (6)固定资产()元;(14)所有者权益合计()元; (7)非流动资产合计()元;(15)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合计()元 (8)资产合计()元; 华天公司所得税税率25%,该公司2008年的收入和费用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请代为计算华天公司2008年度的利润表中下列项目的金额。 (1)营业收入()元; (2)营业成本()元; (3)营业利润()元; (4)利润总额()元; (5)所得税费用()元; (6)净利润()元。 华天公司所得税税率为25%。该公司2008年1月至11月各损益类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和12月底转账前各损益类账户的发生额如下:

由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的积极意义

由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的积极意义[摘要]从利润表观与资产负债表观的实质入手,分析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 则会计理念变化,得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理念上更科学、使我国的会计环境更优化、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与等效的结论。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利润表观;资产负债表观;积极意义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宣告我国建立了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出台后,确定了以基本准则为主导、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为具体规范的新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不仅在会计准则的内容、原则、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在会计理念上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那为什么要做这一转变,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又是什么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资产负债表观与利润表观的区别 资产负债表观是指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在资产负债表观下,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资产负债表观认为,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而净资产又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 2 资产负债表观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体现和运用 2.1 会计要素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采用全面收益理念的资产负债表观来重新定义会计要素。基本准则中首先定义了资产,使之成为所有会计要素的共同基础,并明确规定“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另将负债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新的基本准则还引入了“利得”和“损失”这两个新的概念。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引起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

论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表观

【摘要】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不仅仅是两种完全不一样企业利润计量理论,而且是在会计准则上制定的两种不一样指导思想。本文在探讨了资产负债表观与收入费用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两种观念的差异及应用,据此提出了对完善两种观念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会计运用环境的不断变化下,会计准则同国际接轨是不二的趋势。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与实施,我国也引入了资产负债观。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相互结合贯通,共同指引准则的制定、使用和管理,是在结合了我国新型经济和新兴市场新要求的特殊背景下,借鉴了国际经验与做法作法的前提下,主动积极地引入资产负债观。尤其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我国会计准则制度体系由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鲜明地规定了将所得税的处理方法由纳税影响会计法和应付税款法变更为资产负债表法。 一、资产负债表观与收入费用观简述。 (一)两种观念的定义 收入费用观又称利润表法。是指根据是收入和费用直接配比所得出的结果,来确认和计量企业收益。 资产负债表观又称财产法。是指从资产与负债的角度来确认与计量企业的利润,利润是企业某个会计期间产生的净资产,此种方法着重的是经济交易的本质,要求在交易发生的时候弄明白该交易或事项发生的相关资产与负债或者是其相对于有关资产和负债形成的影响,然后依据资产与负债的变化来计量企业收益。 (二)资产负债表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发展历程 从复式记账簿方式的产生到现在重商主义时期,还没有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等理念的出现,反映自己所经营的资产有多少,这是这个时候企业会计记账上的主要目的,在这个时期实行的是资产负债表观。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期,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更加倾向于收入费用观,fasb在sfac1中表明“企业在对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重要的是首要是对相关收益的计量,从而对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提供与企业业绩有联系的会计信息”。在20世纪80年代,在出现了银广厦、安然等一系列会计事务所丑闻后,人们意识到,收益的产生不是收益增加带来净资产的增值,而是因为净资产价值增值带来的,只有资产与负债才是客观具体存在的。这时候人们渐渐由收入费用观转回到资产负债观,。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资产负债观成为了会计准则制定的指导理念,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社会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综合了很多环境因素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充分博弈之后,才形成了对资产负债观的喜好。这一理念已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就是从“原始的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的演变过程。 二、资产负债表观与收入费用观的比较 在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属性等方面,资产负债表观与收入费用观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资产负债观的会计目标就是决策有用观,首先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应有确认和计量,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收入费用观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首先对收益表中各要素进行计量,多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相比而言,在资产负债表观下,资产和负债要素的准确性较高、收益计量更加真实,但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下运用公允价值的操作方式欠成熟,缺乏收益构成的明细项目。而收入费用观下历史数据较容易取得,能反映收益的详细构成,但易造成一些资产或负债项目不符合本身定义,更多地侧重于收益和费用,数据容易被操纵。 三、资产负债观在我国新准则中的体现及存在问题

读懂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别,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在解读这张报表之前,我们先来谈谈以下两大要素与这三类项目的相关性: 1、货币要素 货币资金,俗称“钱”或者“现金”。报表中的资产大多都是为了在未来转化成“钱”而存在的。通俗地讲,能直接转化为钱的是货币性资产,比如应收账款或短期投资,而间接转化为钱的称为非货币性资产,比如存货、固定资产或是无形资产等。 报表中可能会在未来“吸走”企业现金的“杀手们”大都以负债方式存在,比如应付账款、应付员工薪酬、借款等等,而且它们大都是契约义务的具现化变现。 权益则是对应投资者利益的一把标尺。投资者要想真正将权益转化为现金,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出让权益,即卖股票;第二,现金分红,即收股利;第三,清盘,即拆伙分家产。 无论何种商业模式,企业存在的基本形态总是以钱或者负债来换取资产,再通过将资产转化为钱来维系其商业运转。当付出的金钱小于资产转化得来的金钱,则所有者权益(股东利益)提升,反之则下降。 2、时间要素 时间产生价值,同时也滋生风险。一方面,企业通过研发新产品,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建立良好的市场地位与口碑,可能将其存货或者固定资产转换为增量现金;另一方面,一旦企业失去竞争力,企业资产转化为现金能力将可能打折,这也就是常见的资产减值或亏损。

以现金为核心,按照资产和负债转化为现金的时间长短,资产负债表中的科目进行了流动和非流动的划分。其中变现能力强、流动速度快的资产被划分为流动资产,而那些需要一年以后才能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则会被作为非流动资产。同样的,根据到期偿还日是否为一年以内,负债也被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反映企业预期现金支出的期间。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权益也可以看成是一项特殊的长期负债,其本金通常只有在企业清算时才需偿还,同时,其不享有固定的利息收入,而是通过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获得收益。 明白上述两大要素和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后,我们就可以谈谈如何利用它们来进一步解读资产负债表。 首先,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企业的流动性。 现金为王的商业社会,企业流动性对投资周期长短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一般而言流动性主要可以观察以下几个指标: 1、营运资金 营运资金越多,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作为绝对值参考,这个指标可以有效衡量企业的活力与发展潜力。 2、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由于营运资金受企业规模变动的影响较大,通常,在对不同规模的被投资企业的流动性进行分析时,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更有参考价值。 流动比率为体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基础指标,比率越高,则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流动比率并非越高越好,若流动比例过高,则表明企业较少进行融资,对流动资产的利用率不高,运营方式比较保守;相对的,若流动比例过低,

收入费用和利润习题及答案

收入费用和利润习题及 答案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十一章收入、费用和利润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符合收入会计要素定义,可以确认为收入的是()。 A.出售无形资产的净收益 B.出售固定资产的净收益 C.投资性房地产取得的租金收入 D.出售长期股权投资的净收益 2.某企业产品价目表列明,其生产的A产品的销售价格为每件200元(不含增值税),购买200件以上,可获得5%的商业折扣,购买400件以上,可获得10%的商业折扣,2014年2月1日该企业对外销售A产品350件。规定对方付款条件为:2/10,1/20,n/30,购货单位于8天内付款,2月20日该企业因产品质量与合同略有不符同意给予购货方3%的销售折让并办理相关手续。该企业此项销售业务应确认收入的金额为()元。 3.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2014年6月2日,甲公司委托丙公司销售商品200件,商品已经发出,每件成本为60元。合同约定丙公司应按每件100元价格对外销售,甲公司按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的10%向丙公司支付手续费。丙公司实际对外销售100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格为10000元,增值税额为1700元,款项已收到。甲公司月末收到丙公司开具的代销清单时,向丙公司开具一张

相同金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考虑其他因素,则甲公司2014年6月份应确认的收入的金额为()元。 4.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2014年12月1日,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产品一批,售价5000万元,成本为4000万元,款项尚未收回。协议约定,乙公司有权在3个月内退还该批产品。甲公司根据过去的经验,估计该批产品的退货率为25%,假定该批产品发出时纳税义务已经发生。截至2014年12月31日,该批商品退货率为30%。不考虑其他因素,则甲公司2014年度因销售该商品确认收入的金额为()万元。 年12月1日,甲公司采用视同买断方式委托乙公司代销新款电子产品600台,代销协议规定的销售价格为每台4万元,并约定将来乙公司有权将未出售产品退还给甲公司。新款电子产品的成本为每台万元。协议还规定,甲公司应收购乙公司在销售新款电子产品时回收的旧款电子产品,每台旧款电子产品的收购价格为1万元。当日,甲公司将600台新款电子产品运抵乙公司。2014年12月3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转来的代销清单,注明新款电子产品已销售500台,同时收到乙公司交来的旧款电子产品200台,收到货款1800万元(已扣减旧款电子产品的收购价款)。不考虑增值税等相关税费,甲公司2014年因该事项应确认的收入的金额为()万元。

浅谈资产负债观在会计准则中的体现(一)

浅谈资产负债观在会计准则中的体现(一) 【摘要】新准则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会计理念的转变:由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笔者试图从几个方面阐述新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观,进而提出在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尽快融入到这种变化中,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观;所得税会计 一、资产负债观的基本概念 (一)资产负债观的定义 资产负债观是指以资产、负债的概念为基础和核心,定义利润及其构成要素,企业中所有存量的变动是其增加经营活动成果的最好且惟一的证据。它把会计看成一种计量资产和负债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定期和经常地估价来计量各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乃至整个企业的价值,因此认为企业净资产的保持和增值是衡量企业的主要指标,并通过资产负债表加以反映,损益表的确定仅是计价过程的一个副产品。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强调全面收益,收益由净资产的期初期末余额之差产生。 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的本质是某期间净资产的增加,不考虑交易或非交易,只要引起净资产变动就确认收益(所有者的投资及对其分配利润除外)。它不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要求资产和负债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来计量,强调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应当着眼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观为经济实质提供了最有力的概述,是准则制定过程中最合适的基础。 (二)资产负债观在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在FASB和IASC中都把“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产特征(或“未来经济利益流出”的负债特征)作为资产(或负债)的原始确认和决算确认的依据,那些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事项则不作为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另外不仅将部分存量的公允价值计入资产负债表,还将不能视作已实现的收益,或计入所有者权益部分,或作为其他全面收益项目计入全面收益表之中,待该收益实现时再将其转入利润表。 具体体现在:IAS39将金融资产分为买卖目的的金融资产、到期持有投资、贷款或应收债权、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四个类别。对买卖目的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当有可靠和可计量的公允价值时,用公允价值进行计价。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发生期间的利润或所有者权益中。在选择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时,规定存量的计价差额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三)资产负债观在我国的应用 在我国,资产负债观典型的体现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对于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原《企业会计制度》对于所得税的核算方法,既有应付税款法,又有纳税影响会计法,但不论哪种方法,都是收入费用观的具体体现。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则统一规定:对于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存在差异的,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所得税准则这一核算方法的改变,正是资产负债观的典型体现。此外,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在长期股权投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方面的大量使用以及有关研发费用的处理规定都是资产负债观的具体体现。 二、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会计中的具体表现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基础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体现了资产负债观的涵义。从资产负债角度考虑,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某项资产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的一定期间内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总额,而其计税基础代表的是该期间内按照税法规定就

《收入费用利润》练习题及答案

收入费用利润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应计入()账户。 A.管理费用 B.销售费用 C.财务费用 D.营业外支出 2.下列各项业务中,不应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的有()。 A.存货盘盈 B.转销无法偿付的应付账款 C.接受现金捐赠 D.固定资产报废净收益 存货盘盈用于冲减“管理费用”,计贷方。 3.下列各科目,期末可能有余额的是()。 A.管理费用 B.资产减值损失 C.营业外收入 D.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属资产类,期末余额在借方,其他属于损益类科目,期末无余额,“平” 4.企业支付的罚款支出应计入()账户。 A.管理费用 B.销售费用 C.财务费用 D.营业外支出 5.甲企业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为500万元,主营业务成本为30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为200万元,其他业务成本为100万元,销售费用为15万元,资产减值损失为45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60万元,投资收益为20万元,营业外支出2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企业本期营业利润为()万元。 A.300 B.320 C.365 D.380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500+200-300-100-15-45+60+20=320 注意:营业外支出(收入)和营业利润无关,只与利润总额相关,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企业营业利润的项目是()。 A.销售商品收入(主营业务收入) B.销售材料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C.出租无形资产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D.出售固定资产净收益(营业外收入) 二、多项选择题 ?1.企业的收入包括()。

A主营业务收入B其他业务收入 C营业外收入D投资收益2.下列各项属于期间费用的是()。 A销售费用B财务费用C管理费用 D所得税费用 制造费用属于成本类,不是损益类的期间费用。 3.在计算企业的利润总额时,下列涉及到的项目有()。 A销售费用B营业税金及附加C营业外支出 D所得税费用净利润才涉及到所得税费用。 4.下列各项中,会影响企业营业利润的项目是()。 A.管理费用 B.其他业务成本 C.出售原材料收入(其他业务成本) D.资产减值损失 5.下列各账户的余额,期末应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的有()。 A.主营业务收入 B.营业外支出 C.营业税金及附加 D.资产减值损失 6.企业发生的下列费用中,应计入管理费用的有()。 A.应缴纳的土地使用税(管理费用) B.业务招待费 C.行政部门用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 D.产品展览费(销售费用) 7.企业发生的下列各项支出,计入财务费用的是()。 A.发生的现金折扣 B. 固定资产建设期间的长期借款利息 C.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手续费 D.短期借款的利息 短期借款利息应计入“财务费用”,长期借款用于购建固定资产的,在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前,资本化的利息支出计“在建工程”,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计“管理费用”,生产经营期间的计“财务费用”。 8.下列各项中,影响企业销售商品收入计量金额的是()。 ?A.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 B.预计可能发生的现金折扣(确认收入时,用总价法) C.商业折扣 D.代垫购货方的运杂费 三、判断题 ?(不确定)1.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因此产品成本是指为生产某种产品而消耗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 在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采用“资产负债观”制定新准则,对企业绩效评价产生重大影响其主要体现就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取消了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存货发出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所得税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等。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原来我国会计准则采用的观点)二者之间的区别。 新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应注意,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其中特别强调财务报告为投资者服务,把为投资者服务放到了首位,这是观念上的一个大转变,树立了市场经济的观念。 会计目标理论在西方会计理论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西方会计理论结构的理论基石。 一、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个学派 1. 受托责任学派 (1)二十世纪20年代(1920),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集中(如80%),大股东要考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确定经营者。为反映经营业绩,就需要确定收益,从而强调权责发生制、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2)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的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资产负债表沦为成本摊销表,如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大量的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计量属性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受托责任学派因注重收益,形成了收入费用观。 2. 决策有用学派 (1)二十世纪70年代(1970),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股权越来越分散(如第一大股东占13%),大部分股东不再关注于选择经营者,而是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预期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信息,决定是买入股票还是卖出股票(即由用手投票变成用脚投票)。决策有用学派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形成的。

浅述资产负债表观的应用

浅述资产负债表观的应用-会计 浅述资产负债表观的应用 侯志平 摘要:资产负债表观已在新会计准则使用多年,但是笔者在这些年不断学习和理解中还是要加强体会和探讨,新会计准则实施导致会计准则核算内容、会计计量、核算方法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围绕资产负债表观在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体现为核心更好的理解新准则。为此,笔者围绕资产负债表观在会计准则中的如何运用和体现的进行论析几个方面。 关键词:准则核心;资产负债表观点理念;体现 资产负债表观就是以决策有用(含对受托责任的评估)为目标,在保证财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平衡的基础上,以资产负债要素为核心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思想。资产负债表观在新会计准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资产的定义很好地诠释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时空观,即要求企业基于未来的角度理解、处理和报告过去的财务事项。 “资产负债表观”实质是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考核业绩时,关键是看净资产是否增加,即股东财富是否增加。 资产负债表观的几点应用 1.在2号准则长期股权投资资产负债表观的应用表现在对子公司的核算为成本法,长期股权投资对子公司投资影响力最强实施控制,原来用权益法,现在使用成本法,就是对投资收益是不是有现金的流入,着重反映投资所能够收到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这是确确实实的现金流入,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较为关心的信息,来安排利润的流出,避免母公司垫付资金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等情况,解

决了原来权益法下投资收益不能足额收回而导致超额分配的问题,母公司在权益法下根据享有子公司会计期间净损益的份额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同时确认投资收益,而投资收益必然会增加母公司的可分配利润。母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是以母公司单独财务报表上的税后净利润为基础的,这种没有实质现金流流入的投资收益抬高了可供分配的利润,母公司在没有取得实际投资收益的情况下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无疑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影响,很有可能造成企业的现金流紧张,资金链就断裂,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子公司投资由权益法改成本法核算。 2.在固定资产准则中的应用体现在对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的确定要考虑弃置费用。弃置费用指的是特定行业,特定的固定资产(不是所有行业,也不是行业中的所有固定资产)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核电站核供应,这两个行业,海上开采平台,尤其是核电站核反应堆,要将弃置处理的费用记入固定资产,成本得到补偿实现可持续发展。 3.在无形资产准则的应用体现在对无形资产有很大的变化,研究开发支出如何核算,原准则研究开发支出一律费用化记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而新准则里面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可以记入资产成本,开发支出资本化就减少了费用降低了利润亏损的可能性,提供了企业投资科研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资产减值的应用体现在新的准则里面专门有个8号资产减值准则,这个准则主要规范非流动资产的,新的准则提到13 项资产减值目的就是防止资产虚增,准确计量资产,正确的计算利润,就不会出现超分配,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现金流量的关注以及资产减值的会计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现在从4 项,8 项,到提13 项减值准备,提取减值准

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概念及关系

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概念及关系 1、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我公司主要指商品销售收入。 2、成本主要指商品进价。 3、费用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商品、产品成本的费用(主要包括进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我公司期间费用主要包括:运费、包装费、工资、福利费、燃料动力费、宣传费、劳保用品、取暖费、防暑降温费、折旧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业务应酬费、差旅费、邮电费、水电费、零星购置、文具纸张、印刷费、清洁卫生费、利息、手续费等费用。 4、利润利润是指企业经营所取得的盈利,即一定期间企业的全部收入扣除为取得这些收入而发生的全部成本、费用、税金后的余额,又称净利润或净收益。利润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 4.1营业利润: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4.1.1主营业务利润是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后的余额。 4.1.2其他业务利润是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利润。 4.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4.2.1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利益,减去发生的投资损失和计提投资减值准备后的余额。 4.2.2补贴收入是指企业实际收到先征后返的增值税以及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与的其他形式的补贴。 4.2.3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他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如罚款净收入等。 4.2.4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他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如罚款交出等。

财务会计报表填列练习(资产负债表与利润报表)

第十章财务报告 一、名词解释 1.财务报表 2.资产负债表 3.利润表 二、问答题 1.什么是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作用是什么? 2.编制财务报表的要求有哪些? 3.什么是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作用是什么? 4.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有哪几种填列方法? 5.什么是利润表?利润表的作用有哪些? 6.利润表各项目应根据哪些会计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三、单项选择题: 1.财务报表是对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是由()组成。 A.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B.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C.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 D. 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2.在下列各项财务报表中,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对外报表是()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D.现金流量表 3.应交税费的披露是()的补充说明。 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现金流量表 D.财务情况说明书

4.财务报表项目中的数字其直接来源是() A.原始凭证 B.记账凭证 C.日记账 D.账簿记录 5.资产负债表的项目,按()的类别,采用左右相平衡对照的结构. A.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B.收入、费用和利润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D.资金来源,资金运用 6.资产负债表中的报表项目() A.都是根据账户余额填列 B.都是根据发生额填列 C.根据上述A、B填列 D.大多数项目可以直接根据账户余额填列,少数项目要根据有关账户余额分析计算后才能填列 7.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填列. A.“应收账款”总分类账户期末余额 B.“应收账款”总分类账户所属各明细类账户的期末余额 C.“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总分类账户所属各明细分类账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 D.“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总分类账所属各明细分类账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8.某企业应收款账明细账余额为:甲工厂借方余额为1000,乙工厂贷方余额为500,丙工厂借方余额为1520,根据以上数据计算的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账款项目的数额为() A.3020 B.2020 C.500 D.2520

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财会月刊□.中旬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 基于次贷危机的思考毕茜彭珏(教授)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本文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背景,再一次思考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资产负债观与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收入费用观的差异及其优劣,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理念的定位以及后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次贷危机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所得税准则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 改为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体现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会计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当我们在积极研讨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差异何在、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何影响时,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重新思考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资产负债观与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收入费用观。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理论辨析 一国特定时期会计准则的制定,都要遵循一定的概念基础、以特定的会计理念为指导。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原本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理论。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因此当资产价值增加或是负债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即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造成的净资产变动)。即:本期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业主分配-业主新增投资。 根据资产负债观,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只要企业的净资产增加了, 就应当确认收益。资产负债观强调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应当着眼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 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表为财务报表体系中的第一报表,利润表不过是资产负债表的一张附表而已。 根据收入费用观,企业必须首先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根据配比原则确定收益。收入费用观下,先确认收入和费用,然后才能据以确定收益,因此可以得到各种性质的收益明细数据。显然,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报表重心,而资产负债表只是确认与合理计量收益的跨期摊配中介,成为利润表的附属。 二、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对应的计量属性的比较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计量主要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必须定量的特性(或属性);二是为定量该特性所需采用的尺度。从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角度看,收入费用观支持以历史成本作为要素的相关属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基于过去发生的真实交易或事项, 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是历史成本计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一般是在币值不变的隐含假设下操作的。 符合资产负债观的相关计量属性是现行价值 (或公允价值)。以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有利于生产耗费的足额补偿, 避免在价格变动时虚计收益;同时,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以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为基础的信息,可以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经济价值,相关性比较强。但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也有弊端,主要在于:某些资产(如无形资产或专用设备)和负债不存在现行市价,其现行成本的确定也较为困难,在计量上缺乏足够的可信证据,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以,现行价值 (或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慎重。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的区别在于:前者要求在每一会计期间(至少是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对资产项目进行后续计量 (重估价),以确认增值或减值;而后者则保持其初始计量不变,其后每一会计期末的金额(账面价值),一般为原始成本的摊余价值。 我国政府及准则制定机构非常重视历史成本计量结果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影响,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1997年以后,在相继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八项减值准备,经过减值准备的调整,八项资产的计量属性近似于可变现净值;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保证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和适应国际财务报告模式的转变,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作了系统严格的规定,既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又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特定资产或交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在会计最为核心的确认、计量问题上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正当我们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而兴奋的时候,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会计备受争议,同时当然涉及以公允价值为主要计量属性的资产负债观。那么是否应再一次回到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收入费用观呢? ·07·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